榆树范文网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范文(实用19篇)

77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篇

安全、稳定、可靠的电力系统是每个企业的追求。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之中,就是为了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和管理。本人2009年参建的苏州港太仓港三期工程、2012年参建的太仓港公用危险品工程的电气工程部分的采用了自动化技术,更好的实现了电源系统的监控和管理。现结合苏州港太仓港三期工程的电源监控系统,

设备选型:

为了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在电气设备订货期间就得统一考虑其设备型号及功能需满足电源监控系统的技术及参数要求。

系统集成

基于设备订货期间考虑的设备型号及参数满足电源监控系统的通信及其控制技术要求,故可以实现1#、2#、3#和中心变的电源监控系统集成,采用华立特公司的系统。

数据分析

通过FARAD电源监控系统可提供实时的数据分析和查看各种实时数据,实时数据主要包括:模拟量、数字量、电度量、设备驱动、事件记录和电力设备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电度量的实时值、峰峰电度量、事故发生的时间及故障点、电力台帐总表、上次检修时间、计划检修时间等进行查阅。

报警管理

报警的类型分为5类,一般事件,一般报警,预告报警,事故报警或自定义报警。报警的状态分为3种,报警消失,报警未消失,报警。报警状态还包括确认信息。报警会根据不同的状态显示不同的颜色。通过对苏州港太仓港三期电源监控系统简要的分析,其系统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自动化技术:

智能控制的应用

及时对电源监控系统管理中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反馈和报警,保证企业电气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地发现系统中的电力故障和故障点,并进行相应的维护、改进和完善。

仿真技术的应用

苏州港太仓港三期电源监控系统的核心是系统,采用了仿真技术,主要实现了以下几种功能:各变电所的10KV系统和低压系统通过在FARAD软件的界面切换,提供准确的各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电气故障的报警和初步的诊断。对整个电源监控系统运行可以进行动态的监控。对电源监控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调试。

集成技术的应用

在以往的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分配、电力安全、电力维护等环节是分开进行管理的,而当实现了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之后,就要将不同的环节进行统一化的集成管理。通过运用集成技术,本监控系统首先实现了中心变和1#、2#、3#变电所的集中管理,减少了变电所的值班人员;其次实现了系统的拓展,太仓港公用危险品工程和苏州港太仓港三期工程为一家营运公司,太仓港公用危险品工程电力系统建成后并入了苏州港太仓港三期电源监控系统,统一进行管理;再次实现了电力安全和电力维护的集成管理,发生的电力事故和电力维护记录可查。

2关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几点想法

基于对苏州港太仓港三期电源监控系统的分析,本人浅淡一下工程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几点想法:

推广、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遵循统一的国际标准,这将会使设备的选型范围更广。但目前各个生产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厂商生产的设备有所不同,遵循的标准也存在差异性,会导致各个厂商生产的电气自动化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不高,不利于进行系统集成。

适应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要求的新产品研究和开发

基本电力安全因素和电气设备的技术原因,本电源监控系统未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控制。如:保护装置的整定值(速断、过流和单相接地等)的设定和修改,必需在保护装置上进行操作设定,不能在系统软件中直接进行修改。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2篇

我们利用物理系统运行的相关理论框架以及模型来实现物流系统的仿真操作,首先需要对流程有一个具体的分析以及解读,并且要对企业的物流运作流程和机制有一个认识,之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相关软件的规划工作,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实际物流操作进行一次次的过程模拟,然后对物流的效果以及仿真技术的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对不好的地方进行相应修改,这样就能更好地把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在物流系统之中了。从性质上分析物流系统的仿真技术,它其实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系统仿真,主要特点是面向物流业务的离散型事件,其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对于事件的调度以及随机变量和仿真时钟技术的应用,这三个核心技术是物流系统中的关键所在。仿真时钟技术的作用在于对企业物流系统中对于各个离散不连续的物流操作点进行合理的链接以及处理,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对大型的物流机电系统比较长的运作周期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各个离散事件的业务操作点进行操作,并且还能够把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出一整套的物流仿真系统运行机制,把物流业务和对象之间的关联也一并制定下来。随机变量指的是在现实中进行物流操作的时候,对于物流操作的各个环节的细节内容已经各个工件的主要动作进行虚化,通过这些环节里面的受影响因素分析随机变量对物流系统的各方面影响,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仿真系统,是否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价往往都是依靠随机变量提供的信息,并且能够对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自动化物流系统进行完善。

2我国的物流运作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2003年的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的供需状况调查进行分析,调查出来的结果显示出我国的物流行业运转情况并不是很好。

企业的库存期过长、周转时间太慢

通过该项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百分之八十的企业原材料库存时间在一周到三个月期间,百分之八十四的生产企业产品库存都在三个月以下,百分之七十的商品企业销售库存在一个月以下,这就表明我国的企业产品库存时间太长,周转时间太慢,主要还是物流情况差劲导致的,在此我们也能看出我国的物流情况急需得到相应改善,从而改变现在这种状况。

人们对物流的满意度较低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生产企业里面的3PL相比较自理物流来看,在满意度方面差别很大,对于自理物流的评价主要是不完全满意,对第三方的物流评价就不是这么固定了,分布相对分散,满意、不完全满意和不满意都有一部分。而在商业企业中,对物流不完全满意的比例是最大的,这就表明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是好于自理物流的。再从不满意的原因分析,企业内部对于物流服务的关心侧重在于物流信息的操作质量以及运作能力,对运作成有不满意的评价也占一小部分,这就说明我国的物流系统还是不够完善,物流行业的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通过上述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如今的物流运作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加大对物流系统的优化工作,提高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已经在物品运输上的成本的降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物流行业继续发展下去,才能让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凸显。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自动化物流系统设计

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系统

当企业内部开始安排并且计划着在生产领域实行物流系统并且提出运行的总体方案时,应该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出的产品的需求多设计出几套不同的物流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不论是对哪一套方案进行分析,都需要在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系统中采集需要的样品进行分析。此外,我们可以在这一流程里面融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这样就能够对多套方案进行实际情况下的运作模拟操作、物流运作的绩效评估以及企业产品的生产试验等等。一般而言,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加以应用,主要在原材料的购买、运输以及储存,还有整套产品的生产流水线以及产品的加工、出库这些方面有所体现,它能够对上述的过程进行动态化的仿真模拟操作,从而能够对生产环节的效率进行提升,还能够降低原材料等物质的运输成本,可以让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物流系统我们可以有效地对生产设备的功能进行检查,还可以检验企业的订单要求和生产环节的匹配程度,还有交通工具的有效利用,物流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是否最优,生产物资的原材料经过的环节是否达到了最简等等。现在看来,物流系统中融入自动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物流的各个方面进行检验,能够极大的对物流系统进行完善,在促进其优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用于港口的物流系统

在港口的物流系统中加以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在港口物流系统的环节以及相关领域的规划方面得以体现,即船舶泊位设计、货柜堆场设计、装运搬卸工艺设计等的合理分配和资源优化上,另外对于现实港口管理系统的策略制定和优化方面也是计算机仿真系统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想对港口物流作业的调度进行实时化的实现,包括港口生产调度、货柜堆场作业控制、车辆作业路线等,我们对这些线路环节进行仿真操作以及分析,能够对港口的物流作业系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对其整体的流程进行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还能实现对于物流系统整体的钱能诊断以及深入分析。我们在分析之后的基础上对港口物流系统进行改进优化,选择最优的改进方案,就能达到最好的改进效果。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港口物流货柜堆场的管理中已经实现了实时立体化全景象管理和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各种货柜的存放、搬运以及出入情况进行了改善,操作起来更加的方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4结论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xxx主义;三位一体;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态学xxx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中,是当代西方xxx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也是当代西方xxx主义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生态学xxx主义已成为一股思潮,在这股思潮中,其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学者xxx·xxx。

一、xxx对自然、协作概念的阐释

xxx认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方面存在理论缺失,因而缺乏丰富的生态感受性。自然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两个重要特性,即自然之本真的自主过程和自然的终极目的性的忽视和否定。所谓“自然之本真的自主过程”,就是说人类通过劳动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本身也在改变和重构自己。所谓“自然的终极目的性”,是说自然界本身就是它存在的目的,这一目的具有无条件的至上性。xxx明确指出,xxx本人很少对自然本身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虽然xxx看到了自然在人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把它看作人类劳动的外在对象。_在他看来也弱化了生产过程中人类力量和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事实。他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确没有一种(或只在很弱的意义上具有)研究劳动过程中生态和自然界之自主过程的(或“自然系统”)的自然理论。”因此,要寻找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恢复自然本真的自主过程性和终极目的性,xxx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以自然观念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在xxx看来,传统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变迁和发展的阐释不仅存在着自然的缺失,而且也存在着对文化的忽略和弱化。他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协作”作了单方面的处理。在他看来,在xxx主义的理论中存在着对待“协作”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技术决定论的倾向,这种倾向把协作模式归因于“技术的必然性”,认为这种协作模式是现有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技术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因而,它关注的是劳动的分工与专业化。而另一种倾向则是从权利关系的起源来推导协作模式的性质,倾向关注于劳动者的分工和单面化。xxx认为,前一种倾向是把协作看成了生产力,后一种倾向把协作看成了生产关系,他们对协作概念都没有达到科学全面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在xxx看来,任何一个既定的协作模式都既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生产关系,不同的控制类型与相应的技术和劳动分工类型相一致;同样,不同的技术和劳动者的分工的类型也是与相应的控制形式相一致的。可见技术因素和权力因素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更进一步,一个特定的协作模式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文化规范和生态(自然)样式的基础上的,因此,协作模式是被技术、财产、权力、文化四重因素规范的,它们都是以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方式积淀在特定的协作模式之中。这里xxx用劳动关系来概括协作方式,把劳动与协作等同起来。

xxx在讨论了协作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后,声称以协作范畴作为修正历史唯物主义的切入点,“任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首先必须迈出的一步是,对协作和劳动关系模式与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这里劳动被视为调节因素。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构

xxx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在于重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xxx概括了传统xxx主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定,狭义的理解就是包括工业技术、机械和工具以及工人的技能在内的关系,广义的理解即把一种对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或潜在的生产能力的一种说明。生产关系被理解为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所构建的社会关系,它的内涵则是指包括社会产品的占有关系在内的财产占有形式和权力占有关系。在这里,xxx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都是文化的和自然的。

xxx认为,生产力同文化形式一样具有累积性,生产关系从属于历史过程中的渐进式变化和周期性的革命性转型,所以,二者的关系中,就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生产力被视为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xxx指出,在这种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读模式中,文化和自然的线索是缺失的,或者说,文化和自然没有获得它们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

自然包括“第二自然”都是独立的历史性存在,研究历史变迁和发展除了研究技术、劳动分工、财产关系和权力关系外,还要研究具体的、历史的文化和自然形式。实际上,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跟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热力学原理、化学循环的运作以及动植物的生态分布等问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劳动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是一种文化实践,人类通过劳动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本身也在改变和重构自己。xxx认为,社会劳动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与文化和自然界、语言、主体间性、生态学之间是一种调节与反调节的关系。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是文化的又是自然的。

在xxx的生态学xxx主义历史观看来,生产力具有两种维度:一是客观维度,由自然界提供的或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对象所构成的;二是主观维度,它既包含总体上的活劳动力,还包含着劳动力的不同组合或协作方式,而这些方式不仅受技术水平的影响,还受文化实践的影响,xxx认为,自然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是自主性的生产力,因此,生产力既是自然的生产力又是文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具有两个维度。就它的发展以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垄断规律与资本的集中以及资本主义的其他一些发展规律为基础而言,它是客观的;就它所包含财富范畴同时也具有文化的意蕴,并且它所具有的建构特定的剥削方式的方法是受制于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而言的,它又是主观的。自然的生产关系则是指自然条件或自然过程的一定形式与任何其他因素相比,对任何一个既定的社会形态或阶级结构的发展,提供更为多样的可能性。因此,生产关系是文化的生产关系。

三、自然、文化、劳动的三位一体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SystemEquiqmentsandPower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5篇

[关键词] 自组织 非线性 建构 混沌

当代国际环境进入了相对平稳阶段,但是其时代固有的危机并未完全解决,因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这样一个后危机时代,人才的竞争仍然是各国竞争的重中之重。虽然我国目前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人才学习活动上,仍存在缺乏创新性、自主性等问题,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在于当代的教育者在后危机时代下,还是采用现念看待和指导学习活动。

后现论是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起来,越来越成为一种思潮,使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更趋于现实。其主要是揭示了系统自发进入有组织状态的可能性,以及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进化的一般规律性[1]。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在后现论中人类的学习过程的学习活动系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系统?后现论视野下,当代教育者对学习活动应该具有哪些理念?

1 后现论视野下的学习活动系统

首先,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非机械决定性的关系系统。后现论认为在系统的生成演化中,各个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且外界各种因素都将参与影响其整体行为。由此从简单的子系统演化出不可重复的、千差万别的学习活动系统,即每个个体的学习活动系统都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在非线性的循环作用下,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事物不再是单向因果论,而是出现各种方式的因果循环[2]。也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个体学习活动系统与其他系统(如社会文化系统)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时,表现出各种因素交织影响、作用的关系,即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成果是个关系世界的呈现,表现为新旧知识体系的关系、内心体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社会文化建构与知识客观性的关系等。利用理性的预测模式来预测学习活动中的这样一个关系系统时,在短时间内可能是有效的,而在长时间的分析中,人的学习活动系统则呈现复杂性和非机械决定性。

其次,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和非线性的系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xxx和xxx特提出的“超循环”论中指出,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包含各种循环,是由许多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这些循环一层套一层构成超循环系统,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使系统的信息储存量呈万倍地增加[3]。笔者认为作为整体世界的一个碎片的学习活动而言,其本质也具有开放性和非线性。构成一个像学习这样的复杂系统的要素多种多样且相互叠复,人们很难预知影响它的全部条件,也很难了解这样的系统对突然的变化将做出怎样的反应,非线性发展成为其发展趋势。加上人类学习活动系统的物质载体――人脑,也正如超循环系统所描述的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储存和积累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所以学习活动的发展是线性和非线替的过程,非线性占主导地位。

最后,学习活动是一个混沌的系统,其系统的演化也呈现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性质。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混沌理论主要研究非线性系统演化过程及探索系统复杂性的理论。所谓的混沌,不同于人们日常所认为的“一片混乱”“无序”等,而是无序与有序并存统一的状态,即可以是一个局部的随机与整体模式中的稳定,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是不可预知的、随机的状态。在学习活动系统这个非线性系统中,包含着非线性特征,以至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有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即出现了所谓的“蝴蝶效应”[4]。正如泽柯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行为是不确定的,因而也无法预见,学习活动同样也带有不确定性与无法预见性。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对于同一次学习活动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常常会表现出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无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确定将来状态的类似随机的行为,如人们理解同一则寓言故事,从中感悟的道理和理解层面也各有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活动系统是个线性与非线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简单与复杂、有序与无序相统一的系统,但是非线性、开放性、多元化、复杂性、非机械决定性是其本质规律,其演变带有随机性。

2 后现论视野下的学习活动理念

首先,不能拿一种学习理论来推演所有的学习形式,也不可能存在一个理论能完全解释如此复杂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定包含了人类的多种学习方式,因而不能单一地看待学习活动。xxx、xxx在《生态学习观:一种审视学习的新视角》一文中提出要“第三只眼睛”看学习活动。传统的认识二元论认为只有好与坏、对与错、真理与谬误之分,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信念。这种认识论对于理解像学习这样复杂的现象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所谓的“第三只眼睛”,是一种超越二元悖论的、寻求整体、适应和复杂性思维的生态意识为首要研究原则,希望能有一个更为开放的、整体性的框架, 在考虑情境因素的基础上,吸纳和包容有关知识与学习的多种观点和方式,它能够尽力涵盖相互竞争的范式和理论,尽量揭示人类学习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5],即用一种更具整合性取向的视角来审视人类以往对学习的理论研究。

其次,学习活动应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即作为一个“活”的、开放的、混沌的系统。①在后现论视野下,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活”的、有生命的系统,其首要特征就是自组织。这种自组织的特性表现在学习者自身具有自我调节和监控其学习行为的能力, 充分调动起自身先前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建构和吸收,能够利用内心资源与其学习环境进行富有建设性的交互。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从寻找学习者原有学习资源入手,即帮助学生找到建构新知识的资源。②在开放的学习系统中, 学习系统是由多种元素构成,不单强调人的要素,还重视情境等要素。教师应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需深入到具体情境中,让知识变得有具体意义、可感知、能运用。③在混沌理论下,学习活动中也存在着“蝴蝶效应”,即系统某一部分中的微小扰动所产生的后果,能导致系统其它部分的巨大变化。学习活动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混沌的现象,忽略系统内外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会对学习的最终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拥有“多元共生”的态度。这种多元共生性主要表现在:①从某种意义上看,知识是文化建构的产物,而社会文化是多元化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的答案[6]。在如此复杂、非线性的学习过程中,也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在多元化取向的今天,教师不应死守特定的理论去框定“正确”,而应该在各种被建构的“正确”面前灵活地利用各种理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以适应社会的生活。在实践面前,理论和知识应成为学习者的工具,而非学习者的主人。②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特性,对同一知识所进行的自我建构是独特的,对知识的理解也具有独特性。既然知识不是作为最终的答案而存在的,而是强调相对性和多元化,那么对于教师的绩效考评以及教师对学习者学习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是否也应该具有多元化和相对性?而非用单一固化的形式对个体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既违背了个人学习的独特性也阻碍了个体发展多元化的空间。而且对提高教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也是不利的,单一评定标准的情况下,利于形成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资源就变少,这容易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形成恶性循环。

3 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下,将后现论与学习领域相联系有待于开拓的领域和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还很多。随着人们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日益深化,把后现论引入到学习活动中将会为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后现论视野下的学习活动总体上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复杂性、非机械决定性的系统,其过程是个师生互动、新旧知识互动、知识与情境之间流动的、变化的、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一个如此复杂、随机的开放系统,发展灵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必然的趋势。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习者进行引导,优秀的教师应能从学习者的内在结构中找到资源,进行扰动,使学习者能在自身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或者激发学习者的批评性反思与思考,从而为学习者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而非利用所谓的“正确途径”按部就班地将学习者进行探索学习的路或空间堵死。要做到重组建构,在教师角色上应该“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坚持资源取向,发展多视角地看待和评价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漆安慎.后现论―它的产生和发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_,(9):1-11.

[2] xxx,xxx.生态学习观:一种审视学习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2006,29(4):

913-915.

[3] xxx国.论人的心理是特殊的机能性耗散结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1):124-131.

[4] 乐国安,管健.混沌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介入[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1):106-110.

[5] 高华,任俊. 后现代视野下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J].教育探索,2004,(1):83-85.

[6] xxx,xxx亲子关系研究新进展[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10):11-13.

[7] xxx.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5,(8): 36-36.

[8] 白锦会.混沌、熵和后现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0,(3):18-20.

[9] xxx.耗散结构理论、时间和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2):1-16.

[10] xxx中,xxx xxx.浅谈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1998,(12):81-85.

[11] 江华.耗散结构论与世界体系分析[J].自然辩证法,2005,6(6):16-20.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6篇

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 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从其存在 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这一大的演 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 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 组织演化。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 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 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 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从系统哲学范 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 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 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 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 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 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而且就系统内 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 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 一种终极制约性。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 是终极因”。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 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而形 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 验证实或证伪。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 喻的通则。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 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现代人类实践 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 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生态存在 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 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存在论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双重纬度上 的理想设定,从其存在特性看具有六大本质特征,这 六大本质特征既是从生态存在视野对万事万物的存 在本性的概括,也是对生态美的本质特征的概括。第 一,一体性。一体性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在 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是 平等的,xxx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 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 生命。”〔2〕第二,共生性。人、自然、万物的本原一体 性,是生态存在论状态的整体表征。而支持存在一体 性的规则就是共生性,不仅是万物之间的共生,更根 本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对于人来说,共生不仅 意味着生存规则,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在机械 论、工业文明的行为模式中,人类越来越淡忘了人与 自然共生这一始源性的终极真实,共生性将重新唤回人与自然的生命连结与亲和。第三,互通性。

就生态存在论来说,这六大本质特性在逻辑上 已不再是单纯的辩证否定与逻辑回归的关系,更根 本的是具有彼此互补协同制约的关系,通过彼此的 协同、制约、互补,形成充满生态活力的和谐境界。也 就是说,生态存在论所具有的这六大特性实质上也 就是生态存在美的最基本特性,因而从生态存在论 的视角看,“和谐”只是万物存在方式的主要存在形 式和状态。所以从生态存在谈论美,我们不同意“美 是和谐”之说,因为这在特定意义上是把存在的形式 看成了美存在的本身,或者说把现象的东西当成了 本质的东西。但和谐美又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笔 者在与周xxx先生合写的文章中集中阐发过这一思 想,因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当然,这种否 定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和谐”的角度谈“美”,而是说 “和谐”只是求索美的途径,美的真正的奥秘在和谐 的形式背后。这颇像现象学所说的,出场的事物以未出场的事物为背景,未出场的事物是出场的事物 的内在本质。也就是说,从生态存在论的存在状态 最容易把美定义为“和谐”,而从生态存在论的本质 内涵又深感“美是和谐”之说有待理论上的深化。

人的存在实践是一种双重的统一,即以自然的 方式而存在和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统一。人“以 自然的方式而存在”指向生态存在本体的终极性诉 求,它力求超越既有文明文化事实的存在语境,含蕴 着向生态存在境界的跃升。而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 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又必须依赖于人的主体性 的实践性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由于植根生态存在的 本体性逻辑制约,便内蕴着、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 在”的过程。如此人的实践便展现了人以自然而存在 和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统一。因此,生态主体论美学, 作为生态美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这一命题上的体 现,其本质特性是,以生态存在本体为终极制约,以 生态实践为基本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双向整合中,实 现着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 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有它的自然本性, 可以说是自然本性的社会化,离开人的自然本性谈 人的社会性是一种无根之谈,自然可以离开人而存 在,而人须臾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作为社会性 主体的存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一体性存在的一种 特殊方式,“人及自然二者相互依附于一个连续发展 的整体。这个同时包含人及自然的现实整体必须被 视为一个能容许人及自然能在其中相互转化的动态 的创造转化过程”。

只有这样理解人作为主体的存 在,才能更全面理解人如何实践、认识、审美。就如何 实践而论,一般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人的一种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以外的自然物似乎没有, 但这种认识是有缺欠的,且不说动物也有较自觉的 实践行为,就是非动物的自然所具有的自组织的演 化(有机规律)就有一种潜在的价值趋向,也就是合 自然的目的性。就此而论,自然物也是一种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的存在,具有主体活动的特性。而且正是自 然的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人应该如何实践,但恰恰 在这方面人把它遗忘了,这是人类破坏自然和自己 否定自己的根源,这种实践行为明显是丑的,却成为 以往探讨美和美的本质的哲学基础。就我们自身坚 持的“和谐”美而论,应该承认“和谐”美学在一个辩 证的视野中较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命题,但受制 于和谐美学诞生时历史语境的制约,在具体认识上 同样也未能摆脱这一局限。如、美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客观的合规 律性、主观的合目的性,是真和善(客观上的真、主体 实践上的善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生 态文化的,作为和谐美的理论基础,有鲜明的以非和 谐的思想谈和谐美之嫌。而现在从生态文化的角度 看实践,就变为双重合规律性与双重合目的性:即既 要合因果规律(合线性规律)又要合有机规律(非线 性规律),而且前者要受后者的统摄;既要合人的目 的,又要合自然的目的,而且要在合自然目的的基础 上实现人的目的。人的这种实践行为,能真正打通人 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联系,人与自然互动共 生、相异共荣,人在自然中又在自然外,这是人之为 人的存在本性。进而言之,也就是实践以自然的方式 进行活动而自然却变成了以人的方式而存在,xxx 态实践在特定意义上成了生态存在论的展开,并成 了生态美学的一种重要的基础。

现代认识论或实践论美学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主 客体关系的模式,或者说主体统治客体的模式,除客 观论美学之外,其他美本质论最终落脚于主体的人。 而生态认识论美学与主体认识论思维模式不同,它 从单向的“主体一客体”模式转变为“主体(A)—客 体(自然)一主体(人)”交往关系模式。主体(包括代 内主体与代际主体)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这种 主体间性关系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与非现实的(潜在 的现实 )交往活动中都以人与自然一体性关系为基 础,自然对人都有终极限制性。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 物种,不论过去(已存在)、“现在”(当下在场),还是 “将来”,其活动都要以自然为中介,自然在这三大向 度中规定着人的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 人的现实活 动(现在向度),既要承担前人赋予的历史责任,即对 原本的历史注入应有的现实内容,又要承担后人可 能提出的未来使命,把主客体认识论关系所具有的 单向的工具理性,转向三向度互补相生的自然理性 和社会理性,使之真正成为生态认识论美学的哲学 基础。

生态环境美学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存在论美学和生态主体论美学的具体存在方 式。这从生态环境价值与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 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得很清楚。从生态环境价值论看 生态环境美,我们认为生态环境价值是“环境价值””与“环境的价值”的统一。所谓“环境价值”,就是从人 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看环境,环境并不在人之外,而 在人之内,环境就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离开自身生存的环境就不复存在。人对环境的需求不是一种外在 的需求而是一种内在的本性需求,所谓“大人者,以 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非意之也,其仁之本若是”。这就是环境价值的存 在论本性。但人与环境不只是一种内在的一体性关 系,同时也与环境存在着一种非一体性的外在关系, 或者说主客体关系,即人的某种功利性的需要与环 境建立的价值关系,即所谓“环境的价值”。

生态环境 美学就建立在具有生态存在论本性的“环境价值”和 具有主体论本性的“环境的价值”的基础上,二者的 统一构成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因此生态环 境美也有两种形态,即环境美和环境的美。环境美更 多具有生态存在美的特性,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 态存在美,它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特定的具体环 境中与环境建立起来的一种一体性的审美关系,环 境对人自身就具有某种人学的性质,可称之为似存 在美。而环境的美,本质上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美, 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把环境视为审美对象构成的 美,它更多的具有主体性美的特性,但又不完全同于 主体性的美,在这里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美与不美并 不完全取决于主体对它的判断,人与环境同样是一 种同生共运、相异共荣的关系,它内在地渗透着存在 论美的因素,可称之为似生态主体论美。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7篇

【摘要】

本文以一个信息化改造项目为例讨论了实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我曾参加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该企业拥有4座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以及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以及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该企业希望能将这些设备实现数字化,并且重点要建立起一个中央监控室,能实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的监督和记录两大任务,前者用于防止意外事故,后者可用于向该企业的决策人员和技术开发部门提供信息。

通过我们的开发组与该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分四个步骤共同完成了这一工作。第一步是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第二步是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第三步健全监控室的控制功能及相应信号的输出;第四步则是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我在其中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作为公司开发组和企业间联络的桥梁;

(2)负责确定该项目中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在发生冲突或出现问题时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

(3)帮助解决与协调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正文】

现代化企业发展生产与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加速信息化的进程。在所从事的专业生产领域中,我参与开发项目的这家企业可以认为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的基础了,比如它已拥有4条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和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但是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改造前还主要依靠模拟量控制,也不具备信息与数据的记录、汇总与分析功能。该企业一方面出于对今后发展的需要,希望记录下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连续的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有运行的日志与历史记录,以提供给其技术开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改进研究中的参考;进一步还可提供给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分析时的参考。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对设备生产状态有全面的监督和一定的紧急控制与应变的能力,能对生产设备的操作意外和设定不当,或者发生突然的未预料到的事件,防止造成事故与损失。

我们根据该企业的要求,结合项目的资金、时间、人员等现实状况,再三考虑了该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市场和前景、项目开发所面临的风险等诸多因素,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如下的4条意见:

(l)由于资金的限制,切实地在相应各个环节上节约成本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尽可能地在原有设施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不是进行根本性的替换;

(2)此企业需要的是“实时控制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初步集成”,而不是一个功能相当丰富和完善的系统,该企业现阶段既不具备开发这样一个系统的能力和条件,也不具备管理维护和应用高级集成系统的相关人员,所以,项目的目标应当切合于目前条件下企业的总体要求。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成本,也有利于减少项目风险;

(3)由于该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资金、人员的限制,项目必须分阶段地进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①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②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xxx中央监控的控制功能和相应信号的输出;④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4)参与本项目涉及到的双方的大多数人员都不精通对方的专业领域,因此必须在加强互相沟通的同时,确定明确的分工关系。

上述四条意见在经过双方的磋商与研究后,获得了双方全体项目参与人员的一致认同,成为这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双方必须理解与遵循的准则。

在第一阶段,我们开展了对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的自动化改造。事实上,该企业早有这类打算,并且已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因而这一部分的工作由该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全权负责并加以实施。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自动化生产设备都已具有依据状态参数模拟信号量进行控制的能力,对于所采集到的状态参数模拟量,企业曾计划采用一类以模拟信号远程地传至中央监控室,再进行模数转换的方案。此方案对企业来说实现比较简单,但存在着成本较高、远传过程易受到干扰等不利因素。随着模数转换设备成本的显著下降和可靠性提高,经我们建议和双方讨论,企业有决心在生产设备的控制设备上就地实现现场模数转换,再远传数字信号至监控室,这一工作同样地由熟悉这项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实行。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我方开发组成员负责。我们将人员大体上分为3组,第一组主要是根据企业长期累积的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模型,其中包括诸如数据采样记录的间隔时间,不同生产阶段的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等数据处理的相关内容;第二组负责监控记录软件的输入输出接口,用户图形界面的选定和设计等软件功能的实现;第三组则集中力量编写一个简单实用的、针对性强和小巧的相关数据记录的专用数据库。这一阶段是控制质量和成本的关键性阶段。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以及根据数据的流量不很大,对数据的实时性处理要求不是很高(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实时控制仍由原来的自动化系统所承担)的实际情况,中央监控室采用了一套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用的服务器,另一套同样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并且没有使用价格昂贵的商用数据库,而采用了由自己开发的一个经济实用的专用数据库。

第三阶段可以看成是第二阶段的自然延伸,在第二阶段成功的基础上,利用第二阶段模块处理后所获得的数据,依据设备的多种临界指标,进行相应的判断,允许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相应的警报,并同时依据设备本身的相应紧急情况处理办法,发出控制信号加以处理实现。这一阶段的关键有两方面内容:一个问题是要求数据转换设备拥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另一个问题是要注意做好与自动化设备原有控制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的配合协调工作。

第四阶段则仍然由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实施,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好第三阶段所遇到的上述两个关键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使用了更好的设备和部件来实现数模转换和动态控制;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在控制设备中设立了优先级判断,使自我保护装置的启动优先级离开中央监控室(由于自我保护启动速度更快,但是功能较弱)而加以解决。

从总的项目实施进程上来看,一、四两个阶段相连贯,二、三两个阶段相连贯,而它们之间则可并行地进行,从而满足了时间进度上的要求。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8篇

系统及社会系统一直都是社会理论领域中的重要概念。语言学、哲学、信息科学、电子计算机、数理科学和生物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对“系统”做出了较为详实的研究。“社会系统”的概念部分的集成了其他领域的“系统观”,高宣扬认为现代社会学中的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从自然科学系统论搬用过来的(2010:11)。涂尔干、斯宾塞和xxx等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很好的发展了对系统的思考(Brian Castellani & Frederic William Hafferty,2009:VIII)。同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特纳等人的新功能主义和xxx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系统理论(Brian Castellani & Frederic William Hafferty,2009:172),xxx创的新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人的行动是在系统中变得组织化和结构化的,当几个人的行动变得相互关联的时候,就可以说存在一个社会系统(Turner,1986:103)。社会系统总是处于极端的复杂状态,同时也处于一种复杂化的过程之中。系统的复杂性征使其在面对环境的影响时,出现各种内在的危机和各种不平衡现象,并产生一系列的运作难题,使社会系统无法以其原来对付环境的原则进行实际运作,迫使社会系统不断地进行复杂性的化约和自我的区分化以化解危机,而社会系统也在此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演化和进化(xxx&xxx,2007:57)。本文首先试图澄清xxx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之后再对其理论与复杂性科学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二、xxx的社会系统理论

“系统”对xxx来说,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组织体系。系统就是“组织起来的复杂性”,当代系统的特征就在于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复杂性,强调它是社会文化发展中功能分化及人为组织能力复杂化的双重产物。xxx试图将源生性逻辑和整合性逻辑协调起来,借助前者探讨结构产生的机制,借助后者研究一个社会系统引发其不同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不同功能的机制,这是xxx的社会系统理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显著特征(高宣扬,2010:6)。

(一)xxx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特征

从规范性系统论中走出来。社会学系统理论的重点总是强调社会系统中各个层面的关系和过程的重要性。这些系统论所用的系统论极其相关的方法论都是以自然科学的归纳、演绎等传统方法。面对当代社会在社会结构、行动和功能方面的重要变化,xxx采取了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的理论模式、思想模式和方法论。例如,xxx进一步发展了帕森斯的理论,在根本上颠倒了系统与功能的关系,从原来的“系统功能”转变为“功能系统”。在xxx看来,系统之所以运作,不是因为它首先是系统,而是因为它内在的功能的相互自我参照,系统脱离功能而自我运作,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生命的系统(高宣扬,2010:11;12;16;19)。

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转变。xxx发展了独特的社会本体论,把社会当成具有不同层次的系统,强调世界和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将世界和社会看成某种以单质的“实体”为终极本体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认识论方面,强调一种“建构主义认识论”(高宣扬,2010:20-26)。

2.反人本中心主义的系统理论。xxx强调远离人本中心主义,把每一个个人安置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以便从社会系统运作的观点去分析人和行动者的问题(高宣扬,2010:26),很明显,xxx的社会系统理论是“非个人”的(同上:27)。

xxx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还有:技术主义的“简单化”基本原则、多学科整合与比较、系统理论语言的反思性。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二)xxx社会系统理论的其他内容

1.系统与环境。在xxx的理论中,始终不把系统以外的环境当成其自身(高宣扬,2010:7)。此外,社会系统被看作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系统还能够透过环境进一步对世界有所了解,以求扩大自身的活动场域和运作的可能性参照(xxx,2005:37)。

2.社会分化。xxx认为当代社会的区分化主要表现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化、专业化和自律化(高宣扬,2010: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首先设定社会结构具有一种稳定的秩序,通过这一预设的稳定性基础来解决社会秩序可能性问题。然而在xxx看来,社会所显示出的秩序并非是因为系统具有什么稳定性架构,任何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秩序,往往是通过较少的可能性来维持其稳定的(高宣扬,2005:20)。事实上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是不容置疑的,在极端复杂性的当代社会中稳定和秩序的实现是借助于沟通所实现的自我参照和自我生产的功能分化的结果,社会系统在复杂性中所实现的秩序化、组织化和制度化,是系统功能区分化的过程。xxx来认为分化不仅标示出系统与环境的差异,同时也使分化运作用于已标示出来的系统之中,使系统之内再一次分化出系统与环境。

3.沟通与社会系统。自我生产可能性的是沟通。社会的自我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社会本身存在和运作的基本条件,就是要通过沟通才能实现的。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进行沟通的过程。沟通构成了社会系统得以存在和运作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系统生产和维持的依据。所谓沟通是指一种复杂的社会自我选择活动,是构成一个系统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复杂的告知、信息、理解三重因素相互联结和相互联系的过程,通过此一过程与社会整体所决定的复杂过程相关联。需要指出的是沟通不仅是被动的等待和接受选择,同时沟通自身也是复杂的社会自我选择程序,沟通只有在选择中才能实现,只有依赖于选择机制沟通才能自我决定和自我生产。

三、xxx与复杂性理论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9篇

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便更加迫切地需要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应用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场所设施,并有机复合学生学习特征及教学培养目标,创建拥有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练习与测试自动化系统。该自动化系统应拥有以下优势功能:

(1)计算机软件出题和评判自动化,操作界面简便易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实际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有利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新。

(2)题目数据库具有一定的独立,通过开放式的设计,教师能够按照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实际需求,对数据库中题目展开即时的更新与替换。

(3)教学练习拥有提示功能,能够对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实施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测试环节具备对每个操作步骤详尽的评判分析,能够让学生自主性的展开学习和检测。

(4)最大程度借鉴国外软件的优势,即能够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练习与测试的自动化,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2计算机基础教学自动化系统设计

(1)结构设计:自动化系统由于需涵括练习与测试两方面模块,因此,需覆盖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indows基、电子表格、PPT等。

(2)界面设计:应用VB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系统操作界面以传统Windows为基础,并有机结合我国相关等级考试的操作界面,旨在全面实现操作系统的实效性。(3)代码设计。系统程序代码最大程度确保通俗易懂,应添加必要的中文注释,从而有利于修改、维护的便捷性,选题练习代码(节选)如下:PrivateSubForm_Load()'加载ACCESS数据库___\_+___jczs1_'单击题号切换试题n=IndexIfA0(n,3)<>1ThenFori=0To3Option1(i).Value=False'取消所有选项NextElseOption1(A0(n,2)).Value=True'恢复选项EndIf

3自动化系统实现的重点技术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0篇

关键词:技术途径;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变电站

当今,自动化技术被用于变电系统中。变电系统由传统系统开始向现代系统转型。而变电系统在当下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典型的表现:(1)区域化发展;(2)协调化发展;(3)智能化发展;(4)适应化发展;(5)远程通信运用;(6)电子器件运用;(7)微机运用。这些理论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变电系统性能逐步提升,变电站的实际输变电能力也大幅提升。

1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发展途径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

在现实中,模糊逻辑得到了大力运用。最典型的运用是在许多电器化设备中,例如:电风扇和电热炉。模糊逻辑本身较为简单,因而运用起来也十分简易。正是如此,它也被用到了变电站中,在其自动化系统中增加模糊逻辑,从而形成以模糊逻辑为核心的控制技术。

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现代化设备中,控制理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最优控制正是其中一种极为重要而又被广泛运用的理论。业内专家指出:最xxx磁控制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控制手段,将其用于远距离输电中,便能让输电能力有大幅提升。因此,这种技术迅速扩展,被加入到自动化系统中,为变电站的现实运行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专家系统控制技术电力自动化中,专家系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将其作用加以归纳,得出下列几个具体方面:(1)辨识警告状态;(2)辨识紧急状态;(3)系统恢复;(4)紧急处理;(5)状态转换及其分析;(6)系统规划;(7)切负荷;(8)隔离故障点;(9)无功控制;(10)培训调度员;(11)系统自动化;(12)负荷预报;(13)动静态安全分析;(14)人机接口。这十多种方式在让专家系统的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专家系统在实际使用中仍规避不了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当下的业内人士来一一研究,并找出解决策略,为专家系统升级改良做出努力。

2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问题及对策

监控运行问题与对策

监控机的购置与设定在下列几方面起重要作用:一是定制实验可受保护;二是系统调试安装可受保护;三是查询事故记录;四是调整事故记录。面对监控机的这些功能,目前的变电站给出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支持监控机的设定。这种观点主要考虑的是监控机能发挥的这几点作用。第二种观点是反对监控机的设定。这种观点认为:一旦监控机设定,那么变电站会逐步演变为无人值守的情况。面对这种分歧,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较为极端,最好的方式是在购置与设定监控机的基础上,同时安排值班人员,让两者配合,从而来管理变电站系统,做到全方位、高效能的自动化管理。

保护监控问题与对策

自动化系统中,故障滤波装置是其别重要的装置。系统中,这种装置可谓是必不可少。其根本原因是这种装置的巨大作用。配电线故障是当今变电站中常有的事情。而配电线一旦故障便会迅速跳闸,整个变电站便无法再顺利运行。如果变电站设置了故障滤波装置,那么这种装置可将变电站在实际跳闸前10秒和后10秒内电流的真实情况加以记录。而这些记录数据可作为检修人员检修的参考数据,根据数据找出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迅速完成检修。而现实中,不少变电站却缺乏这种装置,尤其是小型变电站中更是如此。因此,本文认为:当下的变电站要及时改进这个问题,迅速增添这种装置,让其发挥特有的作用,给变电检修带来依据。

信息数据问题与对策

自动化系统中,信息数据是整个系统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自动化系统除了要将信息数据加以记录,还要按具体情况对信息数据完成发送工作。当下,绝大多数信息数据都是经由后台监控发送。这种发送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一旦后台监控有任何问题,进而导致无法顺利运行,那么信息数据也就因此而无法发送出去。因此,变电站有必要联系自动化系统厂家,让其改进现有的系统,改变信息数据的实际发送模式,让信息数据可绕过后台监控,实现直接性的发送,不仅提升发送效率,也确保发送过程不受后台监控影响。

3结束语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1篇

系统结构

系统主要功能

多级水泵房自动化排水控制系统用于对8个水泵房的水泵及27台多级离心泵进行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采集数据。系统口1一采集水仓水位,出日压力,电动机电压、电流、功率,水泵温度,电动机运行状态,故障状态,闸阀位置信号,管道液位等数据。

(2)提高水泵效能。系统自动记录并累计水泵运行时间等参数,按一定规律自动启停水泵,使各水泵及其管路的使用率均匀分布。当水泵在启动或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系统自动停止故障水泵并投人备用水泵排水,实现水泵自动轮值工作,防止备用水泵长期不用造成损耗。系统还口1根据管路效率、水泵效率、电动机效率、排水系统效率等参数,实现排水系统在效率最高状态下排水。

(3)避峰填谷。系统根据水仓水位以及谷段、峰段供电电价时间段等因索,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水位和用电负荷,在用电低峰和电价在谷段时开启水泵,用电高峰和电价在峰段时停止水泵运行,以达到避峰填谷及节能的目的。水仓水位在超高水位时,自动开启水泵,防止水仓溢水。

(4)保护及故障报警。当系统发生故障或传感器监测点报警时,系统自动作出相应的停机处理。监控计算机上发出相应的文字及语音报警信号,并在启停水泵的水位段发出预警信号,在低段、高段水位分段报警。系统还口1一自动显不、记录或打印故障性质、故障地点及故障发生时间。

(5)曲线报表及动态图形显不。系统口1一自动生成电量统计、故障记录、操作记录、运行记录报表及水位曲线、温度曲线、压力曲线,并口1一通过图形动态显不水泵运行状态,显不水仓水位、水泵温度及电动机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

(6)系统有无人值守、远程自动、手动检修、井下自动(一键启停))2种工作模式。

(7)每台水泵口1设置运行、备用、检修3种工作方式Al一直接通过监控计算机进行设定。

(8)系统为八级泵房接力式排水,相邻上下级水泵房之间存在联动关系。系统在无人值守模式下口1根据上下级水泵房水仓水位及开泵台数自动决定本水泵房开停水泵台数。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2篇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即将进入数字化新阶段。本文论述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征、结构及功能划分等。

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全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出现。

一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1)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3)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二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开关、光电式互感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的新阶段。在高压和超高压变电站中,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他自动装置的I/O单元,如A/D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操作回路等将割列出来作为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一部分。反言之,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代替了常规继电保护装置、测控等装置的I/O部分;而在中低压变电站则将保护、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完整地安装在开关柜上,实现了变电站机电一体化设计。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3篇

【 正 文】

一、学科系统

我不知道现代的学科系统是否也像电脑的界面一样,变幻无穷。有些评论家用“寓言的机器”描述寓言叙述的多向性,把玩着语义。不过,任何一个寓言的界面呈现,极易成为文本的想象游戏。当中世纪xxx的地狱之行进入现代电脑的编码程序中,其途径经过在线数据库,得到的却是一张神秘的魔法般的空间图像。

美术理论,顾名思义,是对美术之理(或曰道)的思考与论述。道,既是规律又是途径,涉及本质问题,是通向形而上的思辨之途——以“道”为题,必然进入哲学的发问与解答。故理论一词,往往追究本质,探讨美术的发生意义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探讨造型艺术自身构成的诸种要素及组合规律。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美术理论与美学最易接近,甚至被认为是美学的分支,似乎等同艺术哲学(英文ART就是指视觉的造型艺术,即我们所谓的“美术”)。当人们企图用“艺术哲学”这一学科概念代替“美术理论”时,是否表明他们就是站在哲学的立场研究造型艺术呢?若回溯中国美术理论的传统,始终未曾进入哲学内部,与其建立系统的联系(哲学或文学理论向美术理论渗透,是单向度的外部关系),更无“科学”一说。古代中国,具备理论形态的造型艺术,主要是画论与书论(雕塑业和建筑业,其理论多在技术规范,尽管亦有审美的文化的诸种意识贯注其中,但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的画论与书论自六朝后历代不断,前后相系,是专论,号称“画学”、“书学”,或“画论”、“书论”。以“理论”的性质而言,是密切联系创作实践的一种阐释体系,不是纯粹形而上的思辨体系。因为是阐释,一明源流,二重事理,三言观念,四讲品位,史论评三者共为一个理论整体,且与创作实践形成辩证的互动关系,这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系统定位。不过,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建制的还是美术史学(在中央美术学院设立美术史系),它基本沿用历史学的学科规范。美术理论因无学科建制,相关研究人员分散在普通高校哲学系、艺术系,或美术学院的理论教研室、美术研究所等单位,——作为纯粹思辨形态的造型艺术理论,往往进入哲学或美学系统;而作为一般造型技艺理论或与本体形态相关的阐释理论,往往以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专门的美术院校。1978年后,在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研究院设立了“美术历史与理论”的学科名称(简称“美术史论”),至此,美术理论才进入学科建设的门槛。如果说,美术理论进入艺术理论系统或美学系统,还有xxx的规范(西方的)可以遵循,但到了“美术学”的新建系统,所有的一切必须重新链接,重新规范,重新定位。概论者,一为基本原理的阐述,二是历论的通诠,三是基本范畴的解说,藉此进入历史文本研究。如果我们研究历代的美术理论,关注的不会是概论,而是时论。无论中西,真正能体现彼时彼地他者理论观和价值观的,不在概论而在时论。概论是总结,时论是现状研究,关注时下美术现象,以既定价值标准,审视与评判美术实践之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时论既是批评文本,又是历史文本,在历史片断中直接传达创作观念与审美意识。事实上,在美术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概论之寂寂与时论之煌煌,对比极为鲜明。无怪乎,中国文学理论史,常冠名以“中国文学批评中”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注:参见xxx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版;xxx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1979年12月新版,名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版。)。批评,是西方的概念,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如文论、画论、乐论等)并不相符。理论不等于批评。若论中国的美术批评,与其说它接近理论,毋宁说它接近品鉴。中国古代的品鉴就是一种时论,是理论最直接的应用与表述,其方式可点评可议论,可指正可判断或褒贬、品第。

二、学科概念

常言,美术理论是一门研究与考察美术活动和美术现象,探求其规律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关于美术的知识系统。研究者必须将他对美术现象的感受与体察之经验转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将它整理成首尾一贯的合理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我国美术理论界目前又有多少首尾一贯的知识系统?

我们可以对美术理论进行整体描述,但总是模糊的。一个成熟的学科,必须要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要有相对固定的学术规范,在高校还要有相应的教学实体,包括教材。中国的美术理论的学科建设问题,长期以来有教学和研究实体,却无教材无规范(技法理论除外),且研究领域涣散,一直无法走上正常的学科建设轨道。如果检测近20年来我国所有美术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论文,你会得出什么结论?你能看到一个学科的外轮廓么?不可能。众多选题中,既有美学问题研究,也有形式本体问题研究、形态研究、批评研究、心理学研究等,还有一些跨学科的边缘性的研究选题。我们什么时候能从边缘地带划出一道清晰的学科界限?或在学科内部建立一道学术底线?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系统性处理,即将现有的各种知识系统化,寻找各个知识系统(小系统,模式块)间的相互链接。链接的情况还得进一步处理,分析其知识导向与基本局性,才有可能在学科图表上显示其内在的与外在的各种关系。

不可否认,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比历史学复杂,可是否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就造成美术理论研究的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是将复杂的问题有序化。一个系统的学科会建立自身的研究基点,确立基本范畴,建构一系列的学科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一再提倡美术本体研究,可为什么还是一再徘徊在学科边缘而无法进入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似乎学派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每一学科都存在不同学派不同学说,但都不会影响其学科的整体规范,不会淡化以至解构学科特征,至少在某一时期如此。每一学科也都会出现新兴的交叉学科,都会模糊、淡化甚至重复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样也不会改变本学科艺术质。美术理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一个学科概念,却无明确的学科定位和学科规范呢?因为历来中国美术理论就缺乏一个大的系统建构。

在“美术学”、“美术理论”等学科概念上,中国和日本的学术界有着比较接近的看法。

可以对证以下两个文本:(2)日本学者xxx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其“美术学”词条言其概念相当于“艺术学”(德文Kunstwissenschaft,英文Science of art,法文Sciencede art),表示很多含义。德文Kunst指造型艺术,日文无对应词,故以“美术学”相译。——“美术学泛称造型艺术的学问研究”,这是广义,其下属“体系美术学”和“美术史”两种。什么是“体系美术学”?“即研讨一般造型艺术的本质和意义,阐明造型艺术各领域的特征、界限、相互关系等”,且“关于美术史的原理论和方法论及风格论跟体系研究颇有直接联系”(注:[日]xxx雄,前引书,第197页。),最后,又特别说明“狭义上则除了美术史,专指 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 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 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体系研究”。什么是体系美术学?xxx雄主编的《美学百科辞典》将其分为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美术是什么?”二是“什么是美术?”前者是哲学的发问,涉及美术本质;后者是在形态学意义上发问,涉及美术本体的基本构成要素、种类划分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形态风格。那么,美术理论的研究领域是否就是本质论和形态学?美术理论就是放大了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知识系统?以逻辑推论至此,xxx雄的所谓体系美术学,狭义上就是美术基本理论研究,它的注意力不在于把握单个的美术作品,而是整体的美术现象,它的广义,也等同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美术理论”概念的广义之解。看来,“美术理论”的概念表明亚洲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希望能以西方的学术规范(主要是西方的哲学规范)统摄东方的美术经验,从而建立一种跨文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三、学科图表

美术理论的知识系统包括基本理论、应用理论与交叉学科三大板块(见下图:美术理论学科图表)。基本理论研究是学科基点,以原理论为核心。所谓“原理论”,即质性研究,规定美术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概念,回答“美术是什么”及“什么是美术”这两个最基本问题,由基本命题扩展出相关的概念群及系列范畴——直接以哲学化的思考确立某种艺术观。由原理论直接导向论方法论研究,其任务一是规定美术理论体系的总体建构方式,二是探讨理论的思维法则、研究路向、系统结构法,三是研究美术理论方法自身的历史现象与规律。此外,基本理论还向“学术阈”和“创作阈”延伸,一方面是实践主体的理论,阐述美术活动过程中主体的性质与作用,在人(创作主体、接受主体或批评主体)和作品(理论文本)之间建立一个阐释体系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历史客体的理论,阐述人类历史中美术作品的发生原理、形态流变及类型性质,在作品(理论文本)和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确认一个意义系统和文化类型。二者直接体现着理论的双重性——以历史性的眼光确认某种文化观,呈现出某种自在的社会性;以主体性的研究确立某种批评观,呈现出某种自为的实践性。显然,美术理论以原理论、实践主体理论和历史客体理论三者构成一个基本理论系统,其学科性质由原理论部分决定。传统学科就在原理论部分建构一元化的结构体系,其内限性强,相对封闭——如果这一部分遭到否定,便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如表现论对反映论的否定,价值赋予理论对本质论的否定等等);而现代学科建制依然保持这种大结构框架,但基本理论部分却呈现开放的多向包容的态势,尤其是在本体的质问达到十分激烈的时候,原理论基本模块就会开裂,出现各种不同的学说与流派,重新形成多元组构的基础模态——种非本质论的外化倾向。

美术理论系统的开放性真正体现在外部边缘的两大学科系列:进入创作阈的右向系列为应用学科,进入学术阈的左向系列为交叉学科。二者的研究阈场可增可减,完全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区域的转换而变化。按常理,进入学术阈的学科模块其学术性较强,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进入创作阈的学科模块其实践性较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多受对象制约。应用理论的研究对象也是它的研究目的,即直接针对造型艺术自身的实践,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说明性、可操作性和序列规范成为应用理论的研究特点,对象成为纯粹的研究客体,可使用科学的实验的手段,以实证或否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交叉学科的范围更为广阔,可变性大,性质最活跃。第一,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或社会学交叉,如美术史学理论、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人类学、艺术哲学或造型美学等;第二,与新兴学科交叉,如比较美术学、阐释美术学、发展美术学。另有一些两栖类学科,如美术思潮史、美术理论史、美术批评史等,论学科性质应属于史学系列,但研究对象的属性则在美术理论范畴(未列入学科图表)。交叉学科是学科分化的现象,处在学科外沿,也是学科的前沿,不断对外交换,激励学科发展,开拓学科视野,研究传统学科边界上的“遗漏问题”或传统学科无法包容的“新增问题”。

美术理论学科图表

分析上列图表,可见基本学科模块亦可成为课程模块。众所周知,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第一步的工作。目前,应用理论和交叉学科两部分的课程容易切入,易于规范,因为有章可循(参照西方既有的学科课程),且又相对独立,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基本理论部分的情形却不相同,在西方也没有权威的或比较完整的美术原理著作。所有关于“艺术原理”的研究都在美学范畴内,研究对象几乎都是西方的造型艺术,极少涉及西亚或东亚地区。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刚兴起,远未深入,未能阐释人类造型活动最普遍的规律并提出相关的艺术法则(是否存在普遍规律和通行法则,此处暂不讨论)。理论阐释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即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语境和特定的概念术语所形成的一系列规限性的表达。中国现代的美术理论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书面创作体系(这是最低限度的说法),而是在中国本土由现代的中国人所进行的种种造型实践活动,或曰,与视觉相关的美术活动(暂且使用“美术”概念,既是约定俗成,亦无更加恰当的词可以取代),其中很大部分属于西学体系,或中西结合的现代实验。以怎样的理论话阐释这种美术现象?如何界定又如何评价?理论依据是什么?基本理论的问题最多最复杂,直接诉求个体的感性经验,一时难以澄清,故也无人问津,或无法问津。

四、学科话语

学科建制是对话语的限制。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命题,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殊的概念系统,通过学术体制确立知识-理解模式。它强调在特殊的语境中讨论理论问题,而不是先验地假定问题的答案,推行非语境化的脱离实践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学科概念系统的话语重构,曾流行的两种说法,一是实现中国古论话语的现代转换,二是实现西方现论话语的中国化。在中国,现代美术理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外来学科,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传统学科,传统中国或现代西方的学科概念和范畴都同时存在,二者碰撞,自然整合。但是,二者在量上或质上均不对等,交流的势态相差亦大。现在理论学科的系统框架是在西方理论思维模式影响下产生的,话语符号是中国的,言说对象是现代的,文化意识层面还有传统的观念,概念系统的话语方式与系统之间不是绝对的文化对应关系,中国古代的理论话语依然进入。系统是被开发的,话语是灵变的,其准则只在于自身的理论立场和对象的特性表达。

美术的概念与范畴是对美术样式的艺术功能、社会作用及审美规律的一种抽象表达。有关样式的分类、流变及艺术特征的理论,必然形成相应的范畴体系,样式的历史沿革又导致理论范畴的推移变化。在古代中国,就有三次大的变化:一从汉代的“君形”论到六朝的“畅神”论;二从六朝的“形神”论到宋代的“形意”论;三从宋代的“意象”论到明清的“逸兴”论。其中,六朝和宋代是两个转折点,而形神论的核心概念是“畅神”,形意论的核心概念是“意象”主流样式的审美特征转换与概念范畴的推移变化基本一致。问题是到了现代,一方面在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和狭隘的民族意识驱动下,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概念范畴泛滥成灾,失去了对象性;另一方面在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和开放的全球意识下,西方现代艺术中流行的概念范畴也泛滥成灾,同样失去了对象性。或许我们不能单纯地责怪现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失范与混乱,因为创作实践本身都处在探索实验阶段,无所适从。旧范式被批判,旧理论被质疑,旧概念被颠覆,传统的语境丧失了,在“解构”和“多元”的现代世界中,在文化大批判的时代,我们能否期待一个共通的美术样式及其相应的概念系统?显然不能。因此,中国古代的理论话语是否需要实现所谓的“现代转换”?西方现论话语是否需要实现所谓的“本土化”?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简化——对古论话语的重新诠释,就是“现代转换”;在自我意识界面上接受西方的理论话语,在汉字符码上实现意义的重新组接,使之成为当下有效的理论工具,就是“本土化”。任何一次历史文化的转型或外来文化的输入,都存在这种现象。若究深意,在“现代转换”和“本土化”口号的背面,则隐藏着一个“新中心”论,或期待着一个新的话语霸权。本文提出的,“话语重构”,不是要建立威权话语模式,而是在清理(让概念系统进入各自的话语模式)之后,以大系统的链接方式建立一个新秩序,即在社会公共的话语空间实现某种理论定位,并以有序的方式进行对话。

五、学科建设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4篇

关键词:xxx;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系统;当代翻译理论

一、多元系统理论的兴起与主要观点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文化层面。最为著名的流派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学派。其代表人物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伊塔马・xxxxxx(Itamar Even-Zohar)。他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动态文化和异质文化。xxx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受系统关系的制约,是一项复杂的动态性活动,而不是一种预先可以固定的活动。所以,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某种互动。因此,翻译在系统范围内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互动相互密切关联。

xxx还认为,传统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弊端,过分侧重于实证主义和物质内容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用现行的功能主义范式进行取代。因此,他批评了以xxx(Ferdinand de Saussure)为代表的日内瓦结构主义学派的静态系统观和非历史观(xxxxxx,2002:20),转而在总结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一套崭新的理论,即多元系统理论。基于形式主义,多元系统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是由系统组成了混合体(xxx,2009:31)。

二、多元系统理论与文学系统

xxx特别强调指出:多元系统论的原则之一,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这一原则对文学研究尤其重要,因为仍然有人混淆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xxx2002:21)。因此,他为文学系统提出了三对相互对立的概念:(1)经典化和非经典化(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模式的对立,或者说“高雅文学”和“理俗文学”的对比。通常较为保守的“经典化”模式会试图维持自身的主要地位,而其他创新的“非经典化”模式则试图取代前者的核心地位。(2)中心与边缘(center and periphery)位置的对立。xxx认为,翻译文学既可能处于中心位置,也可能处于边缘位置。(3)主要和次要(primary and secondary)活动的对立,即创新和保守的对立。对某一文化多元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就必须兼顾主要和次要两种模式,对实践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全方位描述。

这三对概念之间不存在内在的关联,而是由人为设定的,受社会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可以互相转化。一个文本不是由其内在特点来决定其在系统内的地位,而是由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决定。

三、多元系统理论对当代翻译理论的影响

xxx的多元系统理论对当代翻译理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影响。第一,多元系统理论让传统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和孤立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领域,以动态观点分析翻译的有关问题,实现了推陈出新。第二,多元系统理论研究强调以大量的个案实证研究为基础,而非假设或解释,译者参与具体研究和论述,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可靠。第三,多元系统理论之前的其他翻译理论以翻译产品为主要对象,而非理论本身,研究产品成为翻译研究的目标,该理论则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多元系统理论为传统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带来了三大根本性变化,即综合的解释性,合适的实证考查以及理论的历史演化。

四、结语

xxx用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地位、翻译的规范进行了具体阐释,指导具体翻译实践。该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异质的、开放的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因素组成的一个多层次集合体,随着其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该集合体也会变化和发展。因此,多元系统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人们面临的棘手的社会文化现象,应当以批判性的态度看待。

参考文献:

[1]xxx.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5篇

一、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二、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

三、保障文书档案资料安全性

传统文书档案资料以纸张为载体,在档案保存和利用的过程中,档案纸张在外观、结构和性质诸方面逐渐发生着不可逆的变化,比如变色、强度下降和化学性质变化。纸质的文书档案资料不利于环保节能,保存档案资料时占用地方,特别是小心保存的同时还不能保障完全的安全,纸质的文书档案资料极其容易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比如在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会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法》中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档案保管工作的职责和内容,《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也对档案馆的库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保管档案对基本物质条件有相当严苛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xxx不慎,在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行办公自动化后,文书档案的管理介质有了较大的提升,这类新载体的优点是存、读方便快捷,便于携带,易于传递,且贮存时间长,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不易损坏,具备可修复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复制容易,交流方便等。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6篇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社会历史

一、实践是人和自然界统一的中心

“实践哲学”首先表现在xxx的自然观中。xxx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关系去考察和研究自然界。在这个问题上,xxx对xxx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他用自然主义的观点去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xxx认为,自然界是处在对人类的社会关系中的,所谓物质也是作为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统一。xxx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指出,xxx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对“客观性”这个概念上有不同的理解。他批评道:“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客观的’观念显然打算指一种甚至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性;但当人们断言即使人并不存在, 人们或者是在用隐喻说话,或者是落入到一种神秘主x中去了。”[1]“在这里,我们所涉及的是土帝这个观念的残余,正是一个神秘形式的未知仁帝概念的残余。” [2]形而上学学唯物主义脱离对人类社会的关系去规定“客观性”,这样就现成地假定了在人类社会关系之外孤立地存在着一种客观性。而所谓客观性总是要相对于某种主观性,客观性必然要由判定的主体,只有站在宇宙本身的立场上才能判断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性,并且,只有上帝才能站在宇宙本身的立场上判断这种客观性,这样就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

xxx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关系,从自然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去规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实际上是用实践的观点理解“客观性”概念。在现实世界中,人不能超出自己的意识界与自然界发生作用,这样,客观性就意味着主观性中的客观性,同时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xxx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因此,不能脱离对人的关系去谈论自然界的客观性,客观性总是与人的主观性关系中的客观性。可见,xxx所规定的“客观性”是符合xxx的思想的。xxx实践哲学的自然观,从自然界进入到自然界的客观性,从自然界的客观性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性,最后,把落脚点放在实践上。他说:“人们可以说,实践是典型的统一过程,它是在这里,在科学家的实验活动中被发现的。这是人和自然之间辩证中介的第一个模型,以及人通过它而使自己借助于技术同自然发生关系、认识她和统治她的基本的历史细胞。[4]在他看来,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为进一步改造自然界服务,实现人和自然界的统一。自然界是物质性的,所以,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就成为人和物质的统一。由此,他得出:“统一是由人和物质(自然―物质的生产力)之间矛盾的辩证发展达成的。”“在哲学中统一的中心是实践,就是说,是人的意志(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5]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为人类自身服务,这样,也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_上使自然界不断解放人类社会生活, xxx把实践作为人和自然界统一的中心,这不论从认识论上还是从历史观上,都抓住了人和自然界关系的根本问题。从认识论上看,人和自然界具有认识和实践两重关系。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地改造自然,实现自己的;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为进一步为改造自然服务。

二、理论和实践统一于社会历史

xxx把理论和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他又历史主义地把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解为一个过程,进一步从宏观上把握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制约关系。xxx认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他说:“这样,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不只是一件机械事实的事情,而是历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表现为理论和实践是‘不同的’和‘分开的’,表现为对它们的独立的本能感觉中,直到真正持有一种单个的和融贯的世界观为上,”[6]在他看来,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形成过程中的东西,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存在于两者的相互制约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曲折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三、知识历史地统一于文化系统

xxx的认识论的特征还表现在他把人的认识,即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本身看作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东西。他把知识的客观性与获得这种知识的文化系统相联系,看到了认识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准确反映,人们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只要达到认识与客观对象一致就可以了。xxx则不同,他历史主义地对待这个问题,把人们认识,即关于客观对象知识的真实性与处在社会历史中的一定的文化系统相统一,不仅从知识的客观性方面考察问题,而且从它的主观性方面考察问题。

xxx把知识的客观性与获得知识的文化系统相联系。这个思想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人们往往单纯的从客观对象而考虑问题,注意从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方面去理解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而不关心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所处的知识文化系统。xxx却与此小同,他注重从知识与文化系统的关系去考虑知识的客观性。因此,xxx的缺点不在于把知识统一于文化系统,而在于他对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知识要与客观对象的规律相一致重视不够。

xxx又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具有现实基础的大厦。他说,知识统一于一致的文化系统,知识与其统一的文化系统是以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为基础的,一定的文化系统反映一定的社会矛盾解决的程度。xxx把一定的知识统一于一定的文化系统,又把一定的文化系统扎根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中,这里他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xxx.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0.

[2]xxx.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9.

[3]xxx_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4]xxx.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0.

[5]xxx.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91.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7篇

关键字:归档,恢复,带库,存储池,策略域,层次存储管理

1.引言:

带库是理论上的无限量存储,适用于大容量视频数据的存储,在视音频服务器基础之上增加带库存储是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的方式。

2.系统优势分析:

2.1可靠性:视频节目以数字的形式存储,不会象传统的录象带存储方式那样因为天长日久而有损失或失真;同时采用的多级故障自恢复技术,可以保证任一个服务器坏了,均可以用其余的视音频服务器把丢失的数据毫无损失的恢复出来,保证安全播出。

2.3跨平台:HDTV,SDI的MPEG-2的压缩数据流或DVB、ATSC的数据流均可按规定的格式正确地解读,装载到视音频服务器上用于播出。带库仅仅是存储数据,从带库至视频服务器的数据流通道并不改造数据。在我们早期准备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普通的VCD文件还是DVD文件,异或是MPG格式,均可正常播放,但是在传送的过程中,不可以对视频文件进行压缩,否则文件会丢失或由于另一种策略导致文件增大许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4管理策略:多种管理策略以保证存储的安全与有效,比如层次存储管理是把归档池,备份池,空间管理池,磁盘池按一定的层次进行存储,如果某个存储池空间不够,那么文件将直接存储到它的下一个层次存储池,这样就避免当某个存储池由于空间不足而造成的文件丢失或损坏。策略域管理,它定义归档/备份文件的保存时间,当再次归档/备份时是否将原来的文件覆盖,存储的目的地是哪一个存储池,存储过程中文件可否更改,归档/备份文件与哪种管理类相联系,当存储池中所存储的文件占用已达到总容量的多少才将文件转移到带库中。这些都是策略域规定好的,并不需要人手动执行,非常高效方便。

3.系统实现方案:

此套系统是在视音频服务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带库服务器,还有相关的数据库服务器。

3.1软件平台:服务器端是:,SybaseSystem11,TivoliStorageManager。工作站端是:WindowsNTWorkstation,SybaseSystem11,VisualC++,,。

3.2硬件平台框架图:

3.2.1主备服务器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8篇

2后台监控系统设计

3遥视系统设计及测试

现有变电站一般都具有四遥系统,本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遥视系统,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此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监控35kV变电站变压器和主要设备情况;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控并实现消防系统报警;对门禁情况进行中心控制;辅助电力生产减少工作量。变电站遥视系统设备主要有:可控摄像机、烟雾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电源、计算机、交换机、服务器等(见图4)[6]。中心监控服务器是本系统的核心,承担着工作人员与前端设备联络的任务,其可以实现服务器模块管理、监控系统设置、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视频设备管理、镜头分组、报警和联动、中心录像、数据检索、电子地图等功能。遥视系统应用时,工作人员可以在集控站对变电站受控设备进行远程巡视,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自动控制功能,并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和图像监视系统提供的数据,远程控制现场球形摄像机(见表1)。

4结语

自动化系统集成论文xxx 第19篇

系统可以设定每个用户的每日用水量,超出用水范围后,虽然用户IC卡中尚有费用,但也会停止用户当日用水,达到集中管理的目的。据测算,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以来,汾阳市城镇供水管理总站平均每年供水36万m3,收缴水费100余万元,平均供水价格元蛐t,与未用该系统前相比,供水效率增加28%,收效显著。

社会效益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管理压力。城镇供水管理总站管理的氟砷改水工程共有2个水源井和2个蓄水池,4个压力管路关键节点,29个收费终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日供水1000t,供水人口3万余人的氟砷改水工程,正常运行需要10余人管理。安装自动化监控系统后,调度中心站可远程启停水泵并对蓄水池水位、出水流量、水源井的运行状况及压力、电流、电压、运行状态等实时监测和监控,不仅可以提高供水生产效率,避免高位池水满溢和单井地下水过度采集情况的发生而造成水资源无形损失,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仅需3~4人),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供水站虽然24h值守,但供水站有水源井、蓄水池等设施,占地较大,不可能全程值守。安装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后,在调度中心站可以通过监控终端清晰地看到供水站的各个画面,有效避免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二是保障了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饮水安全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后续维修费用缺乏,致使许多工程举步维艰,有的甚至丧失了供水能力。该系统能较好地保证合理利用水源,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供水要求和水源的合理利用;当设备发生运行故障或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时,可以进行实时报警,并及时存储故障信息,发出声光提示,提示操作人员及时查找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既保证了设备安全,同时也减少了盲目巡检所造成的安全问题,使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先交费后吃水,解决了农村供水收费难的问题,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2存在问题及对策

用水观念人们长期形成的用水不受节制观念,水是商品意识的不强,先付费后吃水难以接受。市水务部门要通过耐心讲解、印发传单、电视媒体、讲课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全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恶化现状;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城乡居民能积极配合水务部门推广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

资金问题汾阳市城镇供水管理总站安装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共投资35万元,其中国补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集中供水工程的水价较低,收入较少,安装自动化系统难度较大。目前,智能IC卡水表市场价在400元左右,对普通家庭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民群众的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安装。市水务部门要在实验区成功实践指引下,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自动化控制系统、水表的采购费用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单位、群众负担一部分,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智能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系统维护管理汾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级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对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使用操作不当导致水表出现故障,又不能及时修理,致使不能正常供水,这些都影响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一情况,市水务部门要积极引导工程管理部门与系统厂家签订售后服务合同,并让厂家就系统功能及操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