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汇总5篇)

128

大三学年论文xxx 第1篇

注释:

35、 xxx深译《陈荣捷译者前言》,同上揭书,页416。

36、 xxx《五十自述》,同上,页86。

37、 xxx〈xxx先生追念会讲话〉,同上,页254。

38、 同上,页255。

39、 xxx《五十自述》,同上,页87。

40、 同上,页89。

41、 xxx〈xxx先生追念会讲话〉,同上,页265。

42、 同上,页255。

43、 同上,页256。

44、 同上,页254。

45、 xxx《五十自述》,同上,页102。

46、 xxx〈xxx先生的智慧xxx向〉,同上。

47、 xxx《五十自述》,同上,页105~106。

48、 xxx《道德的理想主义.序》,台北:学生书局,1985(民国74)年修订六版(学三版),页8。

49、 同上。

50、 xxx《道德的理志主义·修订版序》,同上,页1。

51、 xxx〈xxx先生的智慧xxx向〉,同上。

52、 参见同上。

53 xxx《五十自述》,同上,页103。

54、 参见xxx《五十自述》,页88;再参见xxx著《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台北:正中书局,1968(民国57)年版,页178。

55、 参见xxx《五十自述》,页88。

56、 参阅拙作:(a)〈对xxx的逻辑二分法思想的初步了解〉,台北:《鹅湖学志》第20期,1998年6月。(b)〈逻究竟研究什么──xxxxxx与xxx论逻辑对象之比较〉(“xxx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1998年9月,济南;刊于北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999年第1期)。

57、 xxx〈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广州国民日报.哲学周刊》第43期,1936(民国25)年6月24日。

58、 同上。

59、 可喜的是,xxx先生的博士论文《xxx思想研究》(xxx,李锦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的第三章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xxx先生的认识论思想,值得注意。

60、 见xxx《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84(民国73)年4版,页38。

61、 xxx《xxx思想研究》,同上,页141。

62、 见xxx〈试论xxx先生的“智的直觉”说〉,xxx主编《当代新儒学人物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民国83)年版,页136~137。此文又收入xxx著《当代心性之学面面观》(文集)台北:明文书局,1994(民国83)年3月版。引文见该书,页71~72。

63、 xxx〈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见xxx等著《新儒家与当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民国71)年三版。又见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_年版,页53。

64、 xxx《xxx思想研究》,同上,页352。

65、 xxx《十力语要》,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页249。

66、 转引自宋自明《xxx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页22。

67、 xxx,同上。

大三学年论文xxx 第2篇

关键词:xxx 中国哲学 哲学地重建 哲学系 哲学家 世界未来哲学

xxx提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具有双重的背景和意义。一xxx面是相对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哲学传统来说的,另一xxx面则是与近现代西xxx哲学相比较,以近现代西xxx哲学为参照而说的。相对于中国哲学的传统来说,中国哲学必须哲学地反省自身和哲学地重建,才会有进一步地发展;相对于近现代西xxx哲学来说,中国哲学必须哲学地建立起来,才能走向世界,与西xxx哲学进行对话,有未来的拓展。因此,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xxx明确地认识到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重大课题及其重大意义,他哲学地反省了中国哲学,以及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界,自觉地担负起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的时代使命── xxx为哲学家的“天职”。(1)

一、哲学地反省中国哲学

xxx在他八十岁生日的宴庆上说:“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之途径。’”(2)对xxx来说,反省中国的文化生命主要就是反省中国哲学。反省中国哲学,必须以承认中国有哲学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国哲学”,必须弄清中国哲学的问题,必须分清中国哲学与西xxx哲学之间的特质、重心及缺陷的区别,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哲学在未来的拓展寻找合理的根据与丰富的资源,因此必须重写中国哲学史。xxx对中国哲学的哲学反省,正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哲学的深入透辟地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他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的。从1953年开始,xxx先后出版《荀学大略》(民国42/1953年,后编入《名家与荀子》),《xxx致良知教》(民国43/1954年),《xxx学》(民国51/1962年),《中国哲学的特质》(民国52/1963年),《心体与性体》(三册,民国57-58/1968-69年)和《从陆象山到xxx蕺山》(《心体与性体》第4册,民国68/1979年),《佛性与般若》(上下册,民国66/1977年)、《名家与荀子》(民国68/1979年),《中国哲学十九讲》(民国72/1983年),以及发表相关的论文和讲演录多篇。其中,尤以《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上下册)、《心体与性体》(共四册)、《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十九讲》五书为xxx在中国哲学史xxx面的代表性著作。(3)在五书中,学界对前三大部著作有极高的评价,(4)同时也引起许多争议,但是即使对xxx的观点持严历批判态度以及不喜欢他的人,如像xxx、xxx、xxx美等人(5)也肯定了它们的学术价值。在三大著作中,又尤以《心体与性体》的影响为最大,被认为是“前无古人的”“划时代的伟构”(6),“里程碑”式的巨著。(7)xxx先生指出,这部著作(包括《从陆象到xxx蕺山》)“对xxx学诸大家的分析研究确实是比较细密深邃,相对而言,xxx专门论述xxx学思想之发展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在观念之清晰和理论之深度上都显然要逊色一些。”(8)在这些著作中,牟先生本人最得意的却是《佛性与般若》,也是一部“令人为之叹为观止”的伟构(9)。殊为特别的是,在五书中,唯一只有《中国哲学十九讲》是一部以哲学问题为对象的通论性著作,虽然是“讲录”,但却在xxx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至于《中国哲学的特质》,则主要是从儒家思想与西xxx哲学的比较中,来阐示中国哲学的特质,揭示了中国儒学“即内在即超越”与“即宗教即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奠定了xxx的“道德的形上学”── “无执的存有论”的内在的两大基本原则,在xxx的哲学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本书已译成两种外文(xxx、法文)出版,也说明了它的重要价值。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哲学史是xxx、xxx独领风骚的时代,那么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后三十年开始,在中国哲学史这个领域中,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家以外来看,能够扮演主角,独领风骚的人物当首推xxx和xxx二先生。xxx述先先生说:xxx先生“把传统里讲得糊里糊涂的东西赋予概念上的确定性与清晰性”,“他是把中国哲学由主观体验转变成为客观学问的关键性人物”。(10)xxx先生也指出:牟先生“创造性地提扬、体认、检讨、转换了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核心价值和主要问题”,“他深化并丰富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内涵,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牌。”(11)这是从两个角度对xxx的中国哲学史的学术贡献所作出的高度评价,当不是溢美之辞。

xxx在哲学地反省中国哲学,与在进行中西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的历程中,树立了他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观,他分别为哲学下过不同的定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他明确地为哲学下的定义为:

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12)

在《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民国79/1990年)中,他为哲学xxx的定义是:

(哲学)从关连著文化来讲,哲学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xxx向或智慧,也即指导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xxx向与智慧。(13)

前一个定义是从人性来看哲学的,可以说是内在于哲学而就哲学自身而说的,它说明了哲学在本质上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大致是三层意思:

1、哲学是人性的活动以及人性活动之所及;

2、哲学是对人性的活动以及人性活动之所及的反省说明;

3、哲学的上述反省说明是理智与观念的反省说明。

这一定义与牟在《圆善论》中依据xxx的有关论述,把哲学叫做“实践的智慧论(智慧学)”(14),也是完全相通的。这是值得留意的!后一个定义是从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哲学的,是外在于哲学来说哲学的,旨在说明哲学在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与对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一定义,实际上是阐明了哲学的功用──至大之用。从前一个定义,xxx批驳了“中国无哲学”的谬论,肯定和论证了中国有哲学,而且具有悠久的哲学传统;由后一个定义,xxx解释和说明了人类世界具有不同的文化系统,表现形态和问题。换言之,人类世界的文化系统,表现形态和问题的不同是它们的哲学的不同。两个定义表明了xxx看哲学的两种视角与两种xxx法。当然,对xxx而言,这两个定义是完全相通相融的。由此可以看出,无论xxx讲哲学,或xxx哲学,都不离人性与文化。事实上,离开了人性与文化就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可讲。也就是说,人性与文化是xxx哲学或xxx讲哲学的两个基本的要件与特色所在,这是理解xxx哲学的一条内在的重要线索。然而,把xxx那种宽泛的哲学定义与今天处于变化中的哲学──尤其是西xxx哲学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因为今天的哲学,不仅是它的对象、问题和研究xxx法被改变了,也就是说,今天的哲学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哲学越来越专业化了,哲学研究成了一种特殊的学术对话。如果说xxx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在当展的巅峰,那么在现在的哲学境况中,xxx哲学以及它所代表的当代新儒学,乃至中国哲学就不能不受到挑战。这是不可不察的!

xxx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不仅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哲学”,简言之,中国哲学就是中华民族对自己悠长的人性活动与创造作理智和观念的反省说明,而且厘清了中国哲学演进发展的思想脉络,分判出中国哲学异同分合的义理系统,抉发了中国哲学所涵蕴的问题,疏导出中国哲学的基本旨趣及其价值,从而衡定与开辟了中西哲学与文化融摄会通的义理规模与道路。

xxx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思想脉络的疏释,是与他的“儒学三期说”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他认为“中国哲学包含很广。大体说来,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15)但是,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16)对他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勿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文化的精神的展开与表现的历史。它有三度大开大合的发展,晚xxx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而成的原始模型,其中,儒家居于正宗地位。xxx从主观xxx面开辟了仁智的生命领域,重建了“道之本统”,诸子百家兴起,这是第一度的“开”。孟荀承续xxx,维护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为典型的铸造时期。由xxx,形成以学术指导政治,以政治指导经济的格局,而有汉帝国的建立。完成了第一度的“合”。所以,从晚xxx到两汉,为中国哲学第一度的开合。这一度开合的原始模型涵盖笼罩了此后的中国哲学的发展。这就是xxx学,南北朝隋唐佛学,xxx学三阶段。xxx有三大部哲学专史对这三阶段的哲学思想相应地作了表诠。此期的特点是儒家德性生命委缩,情意生命泛滥。然而,道家的玄智玄理得到高度弘扬,佛教思想正式进入中国的文化心灵,中国文化的生命得到了充实而大开。于是有第二度的合,出现了xxx新儒学,复活了先秦儒家的精神和智慧,发扬了先秦儒家的道德文化意识。但是,这个“合”不够完善,偏重于内圣一面,缺乏逻辑与知识论,没有开出外xxx的精神,此即所谓“内圣强而外王弱”。自晚明至当代的新儒学,为第三度的大开合。这就是xxx以来,当代新儒家继承明末xxx,xxx、xxx三大儒,接继xxx学的“合”而引出的“开”。这个“开”是儒家本身的“开”,即由“内圣”开“外王”,在文化生命的发展xxx向上是正确的,但顾黄王承袭了先秦儒家的直开xxx式,所以开不出来。当代新儒家要以“曲通”的xxx式开出“新外王”,就必须要有一个“合”。xxx说:“我们要求一个xxx,是根据自己的文化生命的命脉来一个大综合,是要跟西xxx希腊传统所开出的科学、哲学、以及西xxx由各种因缘而开出的民主政治来一个大综合”,“这个xxx不是一个大杂烩,不是一个拼盘,它是一个有机的组织。所以,xxx要从哲学上讲,它就是一个哲学系统,这个哲学系统就是xxx鼎所说的‘彻底的唯心论’”。(17)依xxx所说,这就是当代新儒家的使命和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xxx向,也就是中国哲学第三度的“大合”。中国哲学的三度大开合,依次递进,恰好表现为正、反、合的过程。显然,xxx是以黑格尔论哲学史的xxx式,描述和论证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脉络与一般轨道,这是他哲学地疏导中国哲学的发展,哲学地重写中国哲学史的一种表现。无疑,xxx对中国哲学发展轨道和脉络的这种“三段论”的描绘,也直接受到了xxx鼎的文章的启发。哲学的精义是通过哲学问题来展显的,哲学地反省中国哲学,必须疏导和把握中国哲学的问题,但是这项工作的难度殊大。xxx先生指出:“对于哲学的省察,不但要有慧识,睿见,而且还要有学力(质的意义之学养)。否则,他的省察便只是一些浮泛的意见而已。”(18)这段话的确精彩,中肯而切要。以往治中国哲学的人不是未能措意于此,就是无法深入其中,揭示其哲学义涵,而加以系统地甄别和厘清,更遑论与西xxx哲学进行对比和考量,而求中国哲学向未来推展。1937年,xxx先生写成《中国哲学大纲》(初稿)一书,开中国哲学问题(范畴)史研究的先河,可惜此书迟至1957年才正式出版,而直到1982年出版修订本以后,影响才逐渐扩开。近几十年以来,许多学者都在此贯注心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海内外影响最大和最有系统性的著作,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与xxx法论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以外,无疑当以xxx先生的《中国哲学原论》和xxx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19)居首。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主要有儒、道、释三大支,千头万绪,纷呈复杂,里边究竟有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与西xxx哲学有些什么不同,与中国哲学的未来拓展有什么关系等等,正就是中国哲学的精义与向未来推展的资源和根据所在。xxx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以及一些讲录,重要的诸如《中国文化发展中义理开创的十大争辩》(1986)、《中国哲学的未来拓展》(1981)、《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上下,1976)、《依通、别、圆三教看佛教的“中道义”》(1988),《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1992)(20)等文献中,以一个哲学大家的慧识,睿见和学力,创造性地抉发了中国哲学中所涵蕴的哲学问题,并集中而连贯地作了省察与疏导。这些问题相当多也相当复杂,涵盖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哲学,常常在与西xxx哲学的比较中而透出,依上列文献,主要包括: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普遍性,中国哲学之重点,先秦诸子之起源,儒家系统之性格,道家玄理之性格,玄理系统之性格,道之作用的表象,法家所开出的政治格局,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内容,xxx学之课题与玄理之内容与价值,缘起性空所牵连的哲学理境,二谛与三性及知识问题,起信论之一心二门,佛教中国化的意义,色心不二,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圆教之模式,圆教与圆善,心体与性体,纵贯系统之圆熟及纵贯横讲与纵贯纵讲,真善美之分别说与合一说,分解的路与诡谲的路,辩证法,等等。xxx提出中国哲学在义理开创中的十大争辩为:儒墨的争辩,xxx之谓性的争辨,xxx学之会通孔老,言意之辩,神灭神不灭的问题,天台xxx家山外辩圆教,xxx与xxx争汉唐,xxx的致知义辩,天泉四无九谛九解之辩,以及中国文化的畅通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问题,甚至也是西xxx哲学的问题或人类哲学的问题,当然也就是xxx哲学所处理的问题,或说xxx哲学的问题。xxx确实是哲学地省察了这些问题,为中国哲学树立了一种哲学地处理哲学的典范,依笔者的浅见,大抵上表现为下列4个特点:

1、区分出纯粹哲学问题或哲学问题与带有哲学性的问题。

2、对哲学问题作哲学地处理,不同于西xxx语言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这主要是赋予哲学问题以概念上的确定性与清晰性,以广义的分解xxx式来融摄分析哲学之长,使逻辑分析与思辩分析同冶一炉,以保证哲学问题的客观明晰性,从正面来正视哲学问题,而不是藉语言分析从实质上取消哲学问题;但又不失中国哲学的本色,把分别说与非分别说,广义分解与辩证综合统一起来,常在逻辑与诡谲之间,把哲学问题的丰富内蕴与精义逼显出来。

3、由哲学问题,哲学范畴及其相互间的内在关系,把内在于哲学史的哲学思想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及其系统性格,义理旨趣、发展脉络全幅透显出来。

4、哲学地处理哲学问题紧扣时代性与中国哲学的前瞻性,绝不是仅仅停留于中国哲学问题的史料的整理,源流的疏释,与义理的阐释,──这些仍是最必要的基础工作,而是以此为基础更上层楼,根据时代的需要和中国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与西xxx哲学相摩荡相会通,从而复活了哲学问题,使中国哲学的特有范畴获得了崭新的意义,开辟了在未来拓展的广阔领域,所以具有前导性。总之,xxx对中国哲学问题的哲学地省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又通时代性,且是二者的高度结合,不失前瞻性或前导性,关联着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决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的这些问题已经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而且xxx哲学地处理哲学问题的哲学xxx式,也不是不可以再作哲学地省察。

在xxx对中国哲学所作的哲学省察中,也包含了他对中西哲学的特质及重心之不同的认识,大略可以分为下列七点(21)来对加以对照:

1、西xxx有观解的形上学(theoretical metaphysics,xxx从拉丁语,把theoretical译为“观解的”,故名。),中国有道德的形上学或实践的形上学;

2、西xxx有“现象界的形上学”( phenomenal metaphysics ),中国有“本体界的形上学”;

3、西xxx正视自然,以知识为中心,中国正视人,以生命为中心;

4、西xxx重客体、重思辩,中国重主体,重实践;

5、西xxx重纯粹理性,中国重实践理性;

6、西xxx学与教分离,中国学与教合一;

7、西xxx真善美分立,中国真善美合一。

中西哲学的特质与重心的差异之所在,可一言以蔽之曰:西xxx哲学是知识的学问,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西xxx哲学之所长正是中国哲学之所短,正当为中国哲学所消融吸收;而中国哲学的精妙亦恰是西xxx哲学之所缺乏,正当为西xxx哲学所正视。他指出:

是以吾人现在不必单看中国没有什么,而须看西xxx所有的什么,其本质如何,其贡献如何,中国所没有而特有的,其本质如何,其贡献何在。如此拆而观之,则由西xxx之所有,正见其缺的是什么,由中国之所无,正见其所备的是什么。如此而见其会通,则人类文化始有其前进之途径与向上一机之超转。(22)

正是通过对中西哲学的深入了解,互相参照与比较分析,师其所长,去其所短,补其所缺,会通融合,可为哲学开一新途径,为人类造一新文化。xxx对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论衡,确有其深刻与精彩,但是由于他对西xxx哲学在中国的“后殖民”的担心与焦虑,他的比较与看法也未必没有偏差,尤其他对中西哲学的态度,并非平衡,甚至包含着内在的紧xxx与复杂的情结。

但是,无论如何,xxx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中,哲学地反省中国哲学,只旨在表明,中国哲学的重建必须哲学地建立。

二、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界的反省

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进行哲学地反思,是xxx哲学地反思中国哲学的继续,这步工作的完成,对中国哲学的哲学地反思才臻完善,这也是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的一步必要的工作。xxx认为中国哲学发展到xxx、xxx、xxx之,已随明亡而俱亡,所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哲学只能从民国开始讲起。xxx把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的演变脉络分为三个阶段(23):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1911~1937)为第一阶段,从抗日战争到中国_控制大陆(1937~1949)为第二阶段,从“_”迁台后逐步走向现代化(1949~1985左右)为第三阶段。他分别从中国大学哲学系与哲学家来省察这三阶段的哲学。

1、中国大学的哲学系

xxx在晚年,回顾与评论了中国大学的哲学系。xxx看来,xxx以来,中国的大学已设有哲学系,但比较完整的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的哲学系三家。此外,在北平(今北京)尚有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哲学系,在南xxx则有武汉大学与中山大学的哲学系,但并不完整(24)。从前三者来看,北大哲学系的历史最长。在第一阶段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北大哲学系最热门,大家都念哲学,但真正能登堂入室的却很少,多的是空话,不能入哲学之堂奥。新文化运动仅是一般性的思想启蒙运动,多的是thinker,但并不一定是哲学家,譬如xxx就是一个典型,所以“五.四”运动在哲学xxx面没有成就,没有一个思想家可以站得住脚(25)。清华哲学系在逻辑xxx面有xxxxxx领导,有所表现。哲学上以实在论、经验主义为主。第二代出了xxx鼎,第三代有xxx,第四代是xxx(26)。北大xxx面,首先是xxx先生讲数理逻辑,后来去了清华;虽然出了个xxx(与xxx同辈),但是与哲学脱了节;有xxx真(名颐)先生任系主任,但并不太注重逻辑,而是比较重视古典哲学,且不只限于英美的实在论。xxx真先生留学英国,研究黑格尔,在北大讲xxx哲学,但他是否有黑格尔的头脑,很有问题。xxx哲学讲是可以讲,学是可以学,可是要掌握得住,并不容易。xxx先生最崇拜罗素,对罗素生活的情调与思考问题的格调很熟悉,但是罗素本人的学问,xxx先生却讲不出来。所以,罗素那一套哲学没有传到中国来。(注意:xxx是不知道xxx华,有“五大讲演”的事。)xxx之先生宣传xxx,可是对于xxx,他并不了解,他还达不到那个程度。xxx先生所了解的xxx只是“how we think_中的xxx,xxx后来的著作他大概都无兴趣,或甚至根本没有读过(27)。xxx的学问相当扎实,自成一家之言,美国将来能不能出像xxx这样的哲学家都有问题。了解xxx的那一套并不是容易的。所以xxx先生当年所宣传的xxx,根本就没有传到中国来。实用主义成了望文生意的实用主义。(注意:xxx是不知道xxx访华讲演的事。)当代的罗素、xxx无法讲,十八世纪的xxx,就更难了,要讲清楚都办不到。所以北大对西xxx哲学无所成就,进不了西xxx哲学之门。以后变成专门讲中国哲学。讲中国哲学以xxx先生为中心,加之xxx先生讲佛教史。_期间,北大迁到昆明,完全以xxx为中心。xxx先生后来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佛教史,但是xxx先生的佛教史注重考据,代表的是纯粹学院的学术作风,对佛教的教义、理论没有多大兴趣,造诣不深,所以他代表的不是佛家的哲学,而只是佛教史,落入了西xxx的古典学,不是哲学系的本分。因此,北大办哲学系,历史最久,师资最多,结果无所成。至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更是乱糟糟,尚不及北大与清华的哲学系。总的来说,这三者的“成就均不大”。(28)此外,除了燕京哲学系出了个xxx东荪先生,算是当时几个念哲学念得不错的人之一,(29)其他大学的哲学系就更谈不上有多少成就了。

1949年以后,台大的哲学系有xxx美、xxxxxx。xxx是亚里士多得专家,几年后就去了美国,在台大没有影响。xxx先生年资最高,读书最博,但在使台大哲学系走上轨道的问题上,他尽了多少责任(──这与他个人性格有关,xxx不便多说),则不无可疑。而台大哲学系还是清华、北大的那一套老传统,以西xxx哲学为主,但并没有成就。(30)二战以后,真正能把哲学当哲学读而进去的人很少。一般人到国外去,读西xxx哲学不能入,对中国哲学(由于平素心存鄙视)无基础,甚至连熏习也说不上。“对西xxx哲学无所得,对中国哲学无所知,这是二次大战以后念哲学的风气。”(31)

总之,民国以来的哲学界是以西xxx哲学为主的,只注意了西xxx的“知识中心”的逻辑思辩,接触到了一些逻辑问题、科学问题、以及外在的思辩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并没有注意生命的问题。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化生命所结晶成的那套实践的学问,便真斩绝了,成了一无所有。”(32)所以,“中国的思想界大体是混乱浮浅而丧其本”。(33)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xxx对民国以来中国的大学哲学系进行了初步的估价,──以清华、北大、中央、台大为中心,而尤以对他的母校系北大哲学系的评述为详,并由此而对中国哲学界发表了评论,他的评价甚低,这与xxx在《三松堂自序》中对北大、清华哲学系的评价适成鲜明对比。无疑,xxx对中国大学的哲学系不重视中国哲学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他的评价,给人一种印象,他好象不赞成中国大学的哲学系以讲西xxx哲学为主,甚至还会让人造成他轻视西xxx哲学的错觉。其实,他十分重视西xxx的哲学和逻辑,他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甚至他明确地说过:“以西xxx哲学为主不算坏,要真能训练出来,那很好”。(34)他认为西xxx哲学的训练是必要的,非经过不可,对西xxx哲学的认识越深入,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就会越透辟,但是对西xxx哲学的训练是否只是一般性地读读逻辑学、哲学概论和哲学史,他保留了他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不难看出,他对于西xxx哲学在中国形成“后殖民”的景象十分忧虑与不安。他力倡与强调要以中国哲学为主,恰恰是他反对中国哲学界的西xxx哲学“后殖民”的心态表现。但是,他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不得不接受西xxx逻辑与哲学的训练,不可能不受到西xxx思想的影响,这又不能不使他陷入矛盾和痛苦的境地。xxx对中国哲学界的反省、检讨、是与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估价联系在一起的。应该说,他对中国大学的哲学系与哲学界的哲学反省是真诚的,严肃的,所站的位置极高,不乏深刻与独到,常常切中问题的要害,发人深思,他讲话一任天机,但他这项工作尚不够深入、系统和严谨。然而,xxx没有否定民国以来,中国也出了几个称得上哲学家的人物。

2、中国哲学家

在早年,xxx就在他主编的《广州民国日报》的<哲学周刊>专栏上,以哲学家为对象而对中国哲学界发表过重要评论。对xxx来说,能称得上哲学家的人,必须是确有见地能成系统的人。在他看来,这样的人,中国不多,“五·四”时期一个也没有,但在“五·四”以后有三位,他们是xxx先生、xxx东荪先生、xxxxxx先生。三位先生分别代表了三种学问:xxx先生代表元学,xxx先生代表知识论,xxx先生代表逻辑。

xxx认为,xxx先生跳出了儒学和佛学的两个传统,且超越了这两个传统,正是在此超越点上显出xxx为真正的哲学家。“元学的极致是安体立用,哲学家的极致在通晓天人。着重点在乎理解与说明。哲学家立论必须要贯通,所以得证体;……得立用、得明用。”(35)而佛家或儒家,同是只作了半篇文章,一成了宗教家,一成了道学家,而都不能算是着哲学家。(36)在此可以看出,xxx中后期(50岁以后)对儒学的理解与此截然有别,确切地说,他放弃了早期这种对儒佛的见解。这是不可不辨的。xxx极力称赞xxx的《新唯识论》(1932)是“划时代开新纪元的作品”(37),认为他从玄学xxx体用,使科学的真理得所汇归或依附,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与xxx子本人的评价若合符节。他还把xxx子与西xxx的xxx、xxx,和中国的xxx煦相比拟,推许他们的哲学皆能安体立用,证体明相,而臻于元学的极致。这表现了xxx早年受xxx、xxx的影响之甚深,而他在其处女作中特出xxx煦的易学,则为极佳的明证。然而,xxx对《新唯识论》中的浪漫色彩虽表同情的理解,实却不满,不乏微词以示批评。总地说,xxxxxx子的评价极高,以他为中国哲学的典范,特许他的《新唯识论》系统为划时代的哲学,能使中国的文化改换面目,可言创造而有前途。(38)事实上,从牟本人与xxx、xxx观xxx对xxx氏哲学的承续与光大来看,证实了牟的判断不谬。

牟视xxx东荪先生为哲学家,主要是肯定他的“多元的认识论”思想。而在实际上,xxxxxx氏作了不相应的过高评价,认为在认识论上所主xxx的多元论超越了英国的知觉因果说(causal theory of perception),与xxx的知识万能说(possible theory of knowledge),(39)在根本点上较之于美国的路易士(lewis)更为充足,“能表示圆成的路向”(40),打破了知识论与元学的混淆,是对元学上一元多元之论的根本改变,肯定它的“大纲节目,总算是一个很自然很正当的系统”。(41)且从五xxx面论析与指证了xxx氏的贡献,而只对xxx氏极其怀疑外界的条理或秩序的客观性的态度,加以批评,指xxx一态度与其承认“所与”为相关共变的观点相矛盾,认为他没有走到实在论,而却偏走向唯用论或唯心主义,是沾染西xxx偏僻思想过久,而留下的下意识地以不自然为自然的痕迹,(42)故而使他的著作在细节上尚未作到极尽自然。但是xxx充分肯定他能反躬自问,提出自然与否的问题的态度实在是可宝贵的,“是使我们自创系统,自成文化的一个密匙。”(43)这些看法,在他同一时期的论文《觉知底因果说与知识底可能说》中得到了具体的阐述。(44)这是牟先生早年对xxx东荪先生的评价,高度赞扬了他的成就与贡献,却不免有过于誉美之嫌,反映出牟先生当时的学力与智识的不足,尚未从对xxx的欣趣中摆脱出来,而牟先生那时正在写他的逻辑学著作,沉浸于罗素和xxx斯坦的书中,具有实在论的倾向。然而,xxx晚年对xxx的评价却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他的多元认识论思想“没有什么价值,毕竟因时代的限制,只能到一定的程度”(45),仅只承认与肯定他把西xxx当代哲学介绍到国内来的苦心与用力,认为xxx“对真正的西xxx哲学问题,还是不能‘入’”(46)。这一评价虽不能说是完全失当,却又未免偏低了,不如xxx在《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中对xxx的评价(47)来得肯切与平实。而且xxx对xxx先生的评价前后判若两人,反差太大了,令人无所适从,难以接受。无论如何,xxx先生的《认识论》(1934)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可以称为“认识论”的第一部著作,虽然难与xxxxxx先生的《知识论》(1983,成书于抗日时期)和牟先生的《认识心之批判》(上,1956,下,1957)同日而语,甚至在今天难以说得上是真正的认识论,但对其开先河的头功当以承认。

xxx对xxxxxx作为哲学家的定位,主要是从逻辑xxx面着眼,这一视线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没有改变,只是他的视线又扩大到了xxx先生的哲学(后面论述),可以视为对他早期观点的一种补充。牟先生对xxx氏在逻辑上的努力,是“钦佩的”,也是“受惠不浅的”(48),说自己“是最喜欢读他的文章的人”(49),对他的《逻辑》(1937)一书许以“国内有数的作品”,“一部最好的参考书,训练书”(50),标举xxx在逻辑学上率先打破了逻辑与知识论之混的功绩,认为他的态度是承认有一个公共的逻辑,使言论能有统一的标准,经过唯物辩证法的论战之后,形式逻辑受到错误地批判与压制(51),“在辩证法气焰万丈的中国,xxx先生仍能保持这个独立一贯的态度(52),不能不说是一支中流的砥柱。”(53)与此同时,xxx指出在实际的运用上,xxx先生仍未严格遵守这个态度,所以“最重要的对于二分观念,xxx先生没有弄对。”(54)此外,对于逻辑中诸专题的解说,xxx先生也仍未臻于完善。而尤其是xxx先生没有什么系统可言,《逻辑》“不是一部好的系统书,对的经典书”,使牟先生“颇觉失望”(55)。此时,xxx先生的《论道》(1940)和《知识论》二书(56)尚未写出,难怪牟先生要感到失望了!牟先生晚年评论xxx先生,认为他“解决了一些逻辑性的问题”(57),但更多地谈到的是他的哲学思想,并与xxx东荪先生作比较,评价也比对xxx先生的高出一筹。xxxxxx先生“对经验主义及实在论(当时所谓的新实在论),尤其是xxx的思想很有研究。他的分析能力很强,写出的文章确实能触及哲学的层面。他可以自己找问题,分析这个问题。这xxx面他要比xxx东荪先生好,后者仅能做到叙述旁人的思想,到自己找问题的时候就不行了。”(58)按这个评价,xxx的确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但xxx就要低一个层次了。牟先生也指出了xxx的局限所在,说“他也只限于英美的思想,再进一步就不行了。”(59)总地看,xxxxxx氏的逻辑和哲学都作了评价,对他在逻辑xxx面的成就评价更高一些,而对他的知识论肯定不多,xxx说过:“他是我国第一个比较能精通西xxx逻辑的学者,对于西xxx哲学知识论的训练也并不十分外行。”(60)这与牟先生可能没有看到xxx著的《知识论》一书有关。从牟先生的一生来看,他对xxxxxx的批评最多,肯定也最多。

然而无论如何,在xxx的眼目里,xxx、xxx、xxx是xxx以来中国哲学界念哲学念得不错的三人,是称得上哲学家的三位人物,是现代中国哲学的代表和象征。xxx他们给以了最高的评价,指出:

xxx先生、xxx东荪先生、xxxxxx先生,是现代中国哲学的三枝栋梁。若没有这三个人,也只好把人羞死而已。有了这三个人,则中国哲学界不只可观,而且还可以与西洋人抗衡,还可以独立发展,自造文化。(61)

在xxx,中国哲学要“独立发展,自造文化”,摆脱西xxx哲学的“后殖民”处境,就必须在这三位先生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向前迈进,把xxx的元学,xxxxxx的逻辑,xxx东荪的认识论重新进行融合与创造,以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事实上,xxx在近现代世界哲学的宏大背景中,把xxx、xxx、xxx的哲学同冶一炉,中西融通,创造性地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在现当代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三、必须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

xxx哲学地反省中国哲学,以及中国现代的哲学界与哲学家,目的乃在重建中国哲学。他认为必须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事关华族乃至人类的价值标准和文化xxx向的重大问题,“因此之故,读哲学的,处在这个非理性的时代,有其天造地设的命运(受苦),说得积极一点,有其天造地设的使命(天职)。若不能自觉地承当这命运或自觉地担当这使命,他便不能尽其学哲学之本分。”(62)xxx与他同辈的哲学家们自觉地担负了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天职,他坚信中国哲学一定可以哲学地建立起来。

对xxx来说,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就是要在xxx、xxx、xxx三位哲学家所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向前,使中国哲学走上一条自创系统,独立发展的道路。

经过对中国哲学的哲学反省,特别是与西xxx哲学相比较,照察出了中国哲学的缺陷与不足,但同时也把中国哲学的特质与优长显见出来了。依xxx看来,中国哲学的境界到底还是要高于西xxx哲学,只要中国哲学消融与吸收了西xxx哲学的优长,就必定会超过西xxx哲学。虽然xxx持著中国哲学优于西xxx哲学的态度,但是他并不因此而贬低排拒西xxx哲学;相反,他承认西xxx哲学比之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优点,可补中国哲学之所缺与所短。换言之,xxx所执持的中国哲学在境界上高于西xxx哲学的心态,并没有影响他以西xxx哲学为师,充分吸吮、融摄西xxx哲学的态度。也就是说,xxx的中国哲学优越论是在与西xxx哲学的会通之中得到巩固与表现的。这是颇耐人寻味的。也许,他对中国哲学的骄傲,正是他自尊心上的一道天然防线。然而,他强调中国必须学习西xxx哲学,必须对西xxx哲学有深入透彻地理解,必须把西xxx哲学的主流弄清,消融其精彩与优长,又冲破了他的这道天然防线。饶有兴味的是,中西哲学之间的巨大差别与冲突,对xxx并不构成矛盾。他反对学习西xxx哲学全盘照搬,或一步一趋地去重复西xxx哲学的道路。他痛恨并极力反对西xxx哲学的“后殖民”,他力图打破西xxx哲学中心论,谋求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在xxx看来,世界未来的哲学不应该完全由西xxx哲学来主宰,而应当是东西哲学互放光亮,互相辉映,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他认为未来世界哲学的路向并不一定以西xxx哲学的模式为代表,而力倡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必须走一条自己的道路,甚至他相信中国哲学要走的这条道路,也完全可以成为且代表世界哲学未来发展的xxx向之一。事实上,xxx为实现这一宏愿而奋斗了一生。从他的笔下和“讲演录”中所透露出来的大悲愿,十分真实地传达了xxx对中国哲学在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西xxx哲学与文化“后殖民”的批判、对抗与超越的强烈意识。xxx的这种大悲愿以及他的哲学观与他对中西哲学的看法,内在地主导着他所走的哲学道路。

注释:

1、见xxx《时代与感受·序言》,台北,鹅湖出版社,民国73(1984)年版,第1页。

2、xxx《xxx先生学思年谱》,台北,学生书局,民国85(1996)年版,第73页。

3、一般以前三大部xxxxxx中国哲学史的代表性著作。

4、这些评论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5种:1、台港新儒学的评论,以xxx,xxx述先二先生为代表;2、海外的评论,可以xxx、xxx和xxx先生分别代表;3、xxx的评论,可以xxx先生为代表;4、大陆学者的评价,可以xxx、xxx、xxx先生为代表;5、其他的评论,不俱举。

5、参见xxx《xxx全书》册十四(台北,学生书局,民国85(1996)年版)《xxx的哲学思想》一章,并请注意在《xxx的哲学思想》一章中以牟说批评冯的观点;xxx《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五部分中的<面对未来的关怀>;xxx述先《牟先生在当代中国哲学上的贡献》(xxx、xxx主编《xxx先生纪念集》,台北,东xxx人文学术研究基xxx会,民国85年(1996)年版,第508页。)。

6、xxx述先<记xxx先生>,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

7、xxx述先《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北,学生书局,民国75(1986) 年版,第289页。

8、xxx<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原为_ 年主讲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室主办的学术报告会,后连载于天津《南开学报》1990年第4、5、6期),收入氏著论文集《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2页。)

9、xxx述先<记xxx先生>,同上,第252页。

10、xxx述先<记xxx先生>,同上,第251页;<xxx先生临终遗言“古今无两”释>,xxx、xxx主编《xxx先生纪念集》,同前,第498页。

11、xxx<牟先生的学术贡献不朽>,xxx、xxx主编《xxx纪念集》,同上,第256页,第258页。

12、xxx《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民国63(1974)年版,第7页。

13、xxx《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台北,学生书局,民国79(1990)年版,第1页。顺便指出:引文中“(哲学)”二字是累字,“与”似宜为“或”, 意思才为顺当。

14、参见xxx《圆善论·序言》台北,学生书局,民国74(1985)年版,第vi页。

15、xxx《中国哲学的特质·小序》,同前,第2页。

16、 同上。

17、xxx〈中国文化发展中的xxx与中西传统的融合〉,xxx主编《儒学与当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83(1994)年版,第9页。 注意:xxx说的“唯心论”,不是idealism,与一般的理解有别,详见该文。

18、xxx《xxx的生命境界》,同前,第179页。

19、 1985年,汉城出版是书的xxx版;1997年,上海出版简体字版,预计其他文字的版本也将陆续问世。

20、参见xxx《xxx先生学思年谱》,同前,第66页,第53页,第71页,第80页。

21、这点是从哲学上顺历史来概括,不很全面,也未包括xxx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xxx先生偏重于从文化的角度,把xxx的思想概括为五组,比较完整,可以补本文之不足。见xxx《xxx的生命境界》,同前,第151页。

22、xxx《xxx致良知教·引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国43(1954) 年版,第10页。

23、xxx在不同的文章或讲演中,对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一致,在《关于“生命”的学问》(1961)一文中的“三个阶段”是“康有为、xxx、xxxxxx为第一阶段。五.四运动为第二阶段。十七年北伐以后为第三阶段”(《生命的学问》,台北,xxx书局,民国59(1970)年,第38~39页);而在《哲学的用处》(1983)讲演录中,“三个阶段”则为“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的共产主义的兴起,这是一个阶段。经过八年_的疲惫,在一转眼间,马克思主义的大浪潮控制了中国,这是另一个阶段。_到台湾,在台湾逐步向现代化走,这是第三阶段。”(《时代与感受》,台北,鹅湖出版社,民国73(1984)年,第127页。)为慎重起见,本文以xxx后文(时间与次序均在后)所讲的为准,以他前边的为参考。

24、xxx《时代与感受》,同上,第139页。

25、 同上,第128页。

26、今有所谓“清华学派”之说。如果说“清华学派”仅指清华中文系的学派特色,或许可以成立,用在清华的哲学系,指xxxxxx先生一系的哲学(包括逻辑哲学)研究,xxx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或许尚可考虑。但所论“清华学派”并非是在一个研究共同体或研究家族的共同“范式”(信仰范式与研究范式)的意义上使用,而是指清华学人们的广义的乃至泛义共同之处,即他们都具有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那么清华的这种“共同之处”是不是能够称之为“学派”,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就颇成问题了(参见xxx《释古与清华学派.何序》,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关于xxx与xxx哲学的关系,可以参看xxx〈xxx哲学的重新认识〉一文, 收入吴著《比较哲学与文化论》(一),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民国67(1978)年版。

28、xxx《时代与感受》,同上,第139~143页。

29、 同上,第128页。

30、 同上,第148页。

31、 同上,第148~149页。

32、xxx《生命的学问》,同上,第34页,第28页。

33、 同上,第33页。

34、xxx《时代与感受》,同上,第148页。

35、xxx〈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载《广州民国日报·哲学周刊》第43期,1937年6月24日。

36、 同上。

37、 同上。

38、 xxx〈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39、知觉因果说,xxx释为从外界到内界及从内界到外界的一种刺激反应说,上自洛克,下至罗素,无或越此;对知识可能说,xxx称为“思想组织说”,即在知识领域内,指出思想之机构或组织的作用,首要的代表人物是xxx。(同上)

40、xxx《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同上。

41、xxx〈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第44期,1936年7月1日。

42、xxx《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43参阅xxx〈觉知底因果说与知识底可能说〉,刊于《哲学评论》第6卷第2、3期(1937年9月)。

44、 同上。

45、xxx《时代与感受》(同上),第140页。

46、 同上。

47、xxx,xxx东荪的认识论著作是“中国治西xxx哲学者企图建立体系的最初尝试”。(《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_年版,第30页。)

48、xxx(原文署名“光君”)《略评xxx著〈逻辑〉》,载《广州民国日报·哲学周刊》第22期,1936年1月29日。

49、 同上。

50、 同上。

51、请参阅:(a)xxx主编《中国逻辑史(现代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_年版)第三章;(b)xxx《中国现代逻辑史论》(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c)werner meissner,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china:the controversy over dialectical matterialism in the 1930s, part ⅲ . 12,2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ford, california, 1990.

52、xxx先生“这个独立一贯的态度”,一直坚持到五十年代。这可以从下述事例中得到证明。建国后,xxx先生第一次xxx清华大学哲学系演讲,公然反对形式逻辑,xxx先生在谢辞中智驳xxx氏,说xxx先生批判逻辑的话,句句都符合逻辑。嗣后,引起一场全校性的讨论,一些学生在“_”上对xxx先生的观点作出论证,公开为形式逻辑辩护,而被视为“不正确言论”对待。但是,xxx先生高贵的学术品质和刚直不阿的学人风范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佳话。(见xxx<怀念我敬爱的老师──xxx先生>,xxx培育主编《xxxxxx的回忆与回忆xxxxxx》,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201页。)

53、xxx〈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54、xxx《略评xxx著〈逻辑〉》,同上。

55、 同上。

56、xxx在1937年发表的<觉知底因果说与知识底可能说>一文中说:“这是真理论最近的一种新趋势,在中国xxxxxx先生讲的很详细,但他还没有发表出来。”()说明此时牟知道xxx在写知识论,但是尚未发表,故xxx见到此书。而xxx的《知识论》一书虽完成于四十年代,但迟至1983年才正式出版。xxx读到过,不得而知。至于xxx的《论道》一书,xxx读过,因该书先行以单篇,在xxx的著作中出现过有关的评论,最先见于《逻辑典范》(参阅牟著《逻辑典范》,香港,商务印书馆,民国30(1941)年版,第382页。)其次,最为明显的是见于《认识心之批判》上册。xxx从逻辑的角度对xxx的“式”论作了否定性的评论。他指出:“吾国xxxxxx先生于其《论道》一书中,以析取连结可能而言‘式’,亦为根之戏论,不可以为法。”(见该书,香港友联出版社,1956年初版,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社印,民国73(1984)年版,第455页。

57、xxx《时代与感受》,同上,第141页。

58、 同上,第140页。

59、 同上,第141页。

60、xxx《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民国63(1974)年版,第6页。

大三学年论文xxx 第3篇

教育工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十几年来,我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每天早来晚走、周六周日也难得休息,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平均在十个小时以上。每接一个班,都从整顿班风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学生建立“师生+朋友”的关系,在日常管理上坚持“五个一”(每天和一名学生谈心、每周和一位家长座谈、参加一次学生活动、开展一次自我批评、听一次本班的文化课)和“三到位”(课间操到位、自习课到位、集体活动到位),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xxx同学获得蓟县乒乓球单打冠军、市锦赛第七的好成绩;班长程xxx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和第二届天津市十优中学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先后获得99年度校级文明班集体、2000年度三好班集体、2000年度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在2000年天津市第十四届科技活动周活动中,我班的话剧《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我获得了指导教师奖。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利用假期进行家访,千xxx百计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2000年4月,我在校“关爱后进生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00年10月在校班主任工作会上交流了家访的经验。几年来,我先后获得了先进青年教工(1994)、校师德标兵(2000)等荣誉称号。

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投身教改,把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我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在教法上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研究和运用思路教学、诱思探究教学法,不断改进和完善英语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我认真研究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习运用电教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xxx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在教学中摒弃传统讲法,代之以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灵活多样的授课xxx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94年高考,我所教的183班一次上线率达90,为完成学校交给年级的一次上线率80的升学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95年我辅导的学生xxx、xxx、xxx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英语竞赛市级三等奖。

97年我班英语会考合格率达100,优秀率90以上,获天津市会考综合成绩第一名,我指导的学生姜艳华获首届天津市中学生英语演讲赛高中组市级二等奖。这一年,我班同时创造了高考一次上线率100的优异成绩。

98年英语会考我所教的9608、9610两个班合格率100,优秀率90以上,我指导的xxx同学获全国中学生外语竞赛高中组二等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外语组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组。

99年我成功地上了一节校级英语研讨课,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我辅导的付大鹏同学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高中组市级二等奖。我所教的9608班高考一次上线率100。

2000年10月,在我校青年教师思路教学展示周活动中,上校级展示课一节。我辅导的付大鹏、xxx两位同学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分别获高中组市级二、三等奖。

2001年1月,在全国首届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高中教师组三等奖,2001年5月在我校做县级公开课一节。

教科研工作

96年我加入一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和班主任工作研究会,98年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教学深化探索》课题组骨干实验教师、天津教科院“九五”重点课题《教法与学法的相互关系及其改革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大胆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投身教科研,结合教学实践和自己、学科组以及学校的科研课题,撰写了多篇教育科研论文:

94年参加编写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最新英语阅读理解》一书;

论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高中英语教学》96年获校级二等奖;

论文《面向21世纪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获天津市第六届中小学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比市级三等奖;

论文《结合高考能力要求开展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获第一届新世纪杯教科研论文评比县级一等奖,被认定为县级教育教学成果;

论文《试谈外语语言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获第一届新世纪杯教科研论文评比县级三等奖;

论文《英语教学中录像使用技巧》获99年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选县级三等奖;

论文《书面表达六步法》在市级刊物《英语周报》第22期高中教师版上发表;

论文《高中英语课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天津市第八届中小学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比市级三等奖;

大三学年论文xxx 第4篇

一、耳闻天下事,心系校园情

我坚持四项基础准则,当真学习党的实践和xxx针政策,积极参加党组织的运动。保持以优良党员的尺度来规范本人。认真实现党组织交给的义务。牢记党的基本主旨,踊跃贯彻“迷信发展观”,认真践行两个“率先”,尽力做到乐于贡献,勤于学习,严于律己。认真加入坚持党员进步性活动,对本身进行自我评比和检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政管理论学习,我进一步明白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跟职业规范,并在实际中一直完美自己。

我坚持专业理论xxx面的学习,既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须要,也是作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这一职务的需要。通过学习,进步自身的专业水温和业务才能,能更好地为学生、学校、社会服务;通过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古代教育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自动与同窗科教师一起探讨研究有关教学识题,积极上好公然课。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把研与教联合起来,服务意识。力争做一名学生满足、教师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我的懈怠就是学生的失败。我要以我的不懈努力和学生的勤恳独特发明学生美妙的将来。在教学实践中,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踏实求进。工作头三年,我就顺利完成了整一轮的教学,教养教育后果良好,所带班级在中考中取得了理想成绩。XX年又在初三任教一年,现担负初二(5)班的语文教学。

在这多少年中,我积极参加各项教师培训、深造和持续教导活动。XX年4月完成了姑苏大学研讨生课程学习班的学习,随后又参加了省级新课程培训。

XX年在校青年老师比赛中,我取得了一般话竞赛一等奖、钢笔字比赛三等奖、教案评选优越奖、粉笔字比赛二等奖。

XX年,获校优秀公开课奖;开市级公开课《乡愁》。

XX年在无锡市“三破杯”师德格言创作比赛中获二等奖;校青年教师教案评比三等奖;优秀公开课奖;论文《审雅观照下的语文课堂浏览教学》获校二等奖。

XX年,论文《课改大潮中的德育研究》获无锡市中小学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教案《语文活动感想天然》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为省优秀教案设计三等奖。在校 “力争两个率先,教育如何奉献”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XX年,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召唤“配合文明”》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失掉无锡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三等奖;被无锡市教研核心评为中考语文优秀阅卷教师;在中国教育工会无锡市委员会组织的 “‘学习型’文化新风家庭业绩”演讲比赛三等奖;中国教育工会无锡市委员会组织的“诚信育人” 报告比赛二等奖;论文《巧用实践活动》获二等奖;《<世说新语>三则》获优秀公开课奖。同年被评为校教学新秀。

XX年,所执教的语文活动课《成长的懊恼》被国民教育出版社采取,刻录成光盘,附在《教师参考用书》中向全国发行;案例获省三等奖。论文《从“小先生制”到协作学习》获市陶研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省二等奖。在《无锡教育 xxx特刊》发表短文 《阳光残暴的理由》。在校“以书为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活动中获优秀指导奖。

XX年,在《滨湖教育》发表《重视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造就》。

三、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

我从XX年起持续三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光虽不算长,却让我感想颇多。德育工作是繁琐的,是融于日常生涯中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我想用xxx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是最适当不外了。

在实践中,我坚持以生为本,不刻意把学生练习成听话的“宝宝”,而是通过丰盛多彩的班级活动着力培育、晋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幻想情操和道德品德,促使学生向“德”“才”皆备的xxx向努力。我老是实施鼓励,让学“敢说,真说,说心理话”,让学生有“长大”的机遇。我还领导学生努力建设协调的班级人文环境,教会学生静心,静心xxx能理智,静心才干修身。不以点滴提高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小小的退步而丧志。

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先进显明,三年中在XX、XX年校活动会分获得了“入场式年级第一、第二名”“校运动会总分第八名”, XX年下半学期学校组织的“展青东风采,创美好未来”主题班会中获优胜奖。并被评为“校良好班级体”,还获得“劳技作品展集团第二名”等声誉。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低而求索

我想唯有本着“昂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才能做好工作。通过中层竞聘,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已担任了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一职三年。在前任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我更不敢辜负大家的冀望。

两年来组织召开了二届教科研工作会议,并较好地完成了一些文字编纂工作。

XX年9月初,启动了学校教师的子课题工作,年底有局部教师的子课题已进入结题审核阶段。XX年的11月份,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在各部分的通力配合下,学校“优化学生学习xxx法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

XX年4月完成了教师论文统计电子化,使得教科室对学校教师论文管理更具备规范化。

XX年5月帮助德育处、生物组完成了校本课程教材《学生文明礼节》《校园绿色动物》的编写工作,同时也积极参加、组织编写了语文组《阅读xxx式指导》这三本校本课程。

XX年完成教师论文集《教研百花园》《化新学刊》(XX、XX),分离选入了30和40篇教师优秀论文。

大三学年论文xxx 第5篇

年鉴文化作品虽为国外引进的舶来品,而在中国的传播编纂出版应用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地xxx志文化与年鉴文化同属于历史学范畴,二者的概念、社会功能等本质属性多有相似相同。因此,_颁布的《地xxx志工作条例》将地xxx综合年鉴与地xxx志合为一体,同属于地xxx志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编修与应用年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鉴界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年鉴学的呼声甚高,并正在积极推进且取得基础性成果。

遵循史、志、鉴学科相同的规律与特点,本文提出并阐述“借鉴xxx志学,构建年鉴学”的学科构建思路。

第一、本文构建大型地xxx志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xxx志学》的学术思路与xxx式xxx法,并且结合年鉴文化的具体内容,提出并阐述设置“中国特色年鉴学三理论”,即中国特色年鉴学政治理论、中国特色年鉴学基础理论、中国特色年鉴学应用理论。

第二、按照“中国特色年鉴学三理论”形成一个学科系统并设置三个二级学,即中国特色年鉴政治学、中国特色年鉴基础学、中国特色年鉴应用学,构建中国特色年鉴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

第三、在此基础上,提出阐述编纂大型年鉴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特色年鉴学》及其编撰框架设计。

本文力求“博采众人之长,树一家之说”,形成一门中国特色年鉴文化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一门中国特色年鉴文化新学说,形成一门中国特色年鉴学新学术流派。

抛砖引玉,“一花引来万花开”,希望有更多的年鉴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中国特色年鉴学的讨论研究与构建,希望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将此项工程领导好组织好,中国特色年鉴学的构建成功将指日可待。

年鉴文化研究是世界性事业,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外国优秀年鉴的编纂与应用做法,从世界眼光将中国特色年鉴打造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作品,积极推进中国从世界年鉴大国向世界xxx国迈进。

关键词:借鉴;构建;中国特色;xxx志学;年鉴学

盎然生机满眼春,神州又奏盛世音。2004年_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意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学术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为此“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要重点“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的研究项目”。按照中央文件的这些精神,本文提出并阐述“借鉴xxx志学,构建年鉴学”的学科构建思路。

党的_号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_人和中国人民正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xxx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其中,中国年鉴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国年鉴作品正在成为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前年鉴文化作品在世界各国发展很快,日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指南书,有的西xxx国家人们将圣经与年鉴同称为案头书。中国是世界上年鉴作品的数量和品种最多的国家,中国年鉴作品正在成为世界年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就是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曾指出:“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就是说,人们应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总结提炼概括成为系统科学的理论。就是说,理论是建立在事物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因此,科学理论应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基本特性。为此,我们今天在构建年鉴学时应该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构建年鉴学 重要可行性

在现代中国,对于年鉴定义性质的诠释有多样,且大同而小异。其中,权威的定义应为:2005年5月_公布的《地xxx志工作条例》第三条:“地xxx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当然,年鉴包括年鉴和专业年鉴。既然称为文献,则理当然含有学术的成分,况且各类年鉴作品有其独特的体例等质量要求,为资料性著述。故年鉴应为学术书,而不可忽视年鉴的学术性。年鉴界共识认为,因年鉴主要为条目体而便于检索,故工具书为年鉴的另一大性质。再则,年鉴姓年为年度之编纂作品。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其专著及论文中,对于年鉴定义即基本属性有多种表述,其中较权威的有xxx先生认为“年鉴定义的基本属性是年度性、连续性、资料性和工具性。”笔者认为年鉴的基本属性是年度编纂、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其中学术性必不可少,则体现年鉴作品的科学性。因此,年鉴的定义是,记述某行政区域或某个专业行业各xxx面情况的年度编纂、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很显然,年度编纂、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似应成为年鉴作品的基本三大性质。

据资料显示,年鉴文化作品来源于16世纪的欧洲。年鉴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古代的历书。当时欧美很多国家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较快,因此年鉴随之不断兴盛起来。包括一xxx面是各类年鉴的数量和品种逐渐增多,另一xxx面是编纂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年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及世界很多国家的年鉴出版业进入比较平稳的发展时期。当今的20多年中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各国年鉴的品种、数量及社会影响亦水涨船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尤为明显。

中国年鉴发展史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创阶段,包括从1909年开始第一部翻译外国年鉴,第一部国人编纂年鉴,第一个年鉴出版社,年鉴出版事业创始人;第二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在20世纪20-40年代,国内各地出版的各类年鉴逐渐增多且社会影响增大;第三阶段为繁荣发展阶段,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30多年中,中国年鉴事业正在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