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9篇)

134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1篇

冰心作品《纸船》原诗及其阅读分析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阅读训练:

⑴读诗,要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读诗,还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请你品味下面诗句加点词语中的任意一个。

答案:

⑴.诗人对慈母的强烈思念之情。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2篇

经济管理系新闻作品比赛活动总结

一、 活动介绍:

(一) 活动目的:给我系热衷于新闻采访写作的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励他们在做好本系、本校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提高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 活动时间:征稿时间:XX年4月5日至11日

评比时间:初评:XX年4月14日至4月16日

复评:XX年4月17日至20日

颁奖时间:XX年4月24日

(三) 活动地点:教学楼 bt32

(四) 嘉宾评委:

(五) 参加人员:xx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全体学生

(六)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xx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协办单位: 文秘教研室

经济管理系学生会

承办单位:经济管理系文秘专业(媒体传播方向)xx班

二、 活动安排:

比赛评比分为初评和复评。

(一)活动步骤:

宣传准备--收稿审稿初评--复评--颁奖典礼--在校园公示栏公布获奖名单

(二)活动流程:

月5日—11日为投稿时间。

月14日—4月16日初评,确定入围篇目(初评评出二十篇新闻作品)。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3篇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作品分析

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作品分析: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4篇

关于散文作品的分析

散文类

真要说散文其实很难,不但要了解文学的各种文体,还要了解文学的历史。现在讲散文又不得不将古文和白话文划分开来。因而散文应分成两部份,一部份是古典散文,另一部份则是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散文。而且现今文学理论上已把散文的核心分开了,古典散文以“文以载道”和“代圣贤之言”的形式,转变为“以我为中心”的人权情感的文体,而且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化较大。从审美观来看,现在散文也把文学与文章划开了。但散文的宽泛,仍然没有从文理上说明白,什么是散文?例如散文与小品文、随笔、杂文、美文的区别是相当混杂的,这也给散文的评论和和鉴赏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我在《关于文学(三续)》中将散文按照应用形式分了十大类。由于散文的类别繁多,侧重不同,要将各类散文评论和鉴赏都一一说到,几乎不可能,但我们还是可找到一些普遍性或共性和主要类别的个性上来分析这类文学作品。

散文的普遍性原则,传统的说法有几点:1、文以载道。2、文理。2、文体结构。3、语言风格。4、意蕴境界。5、情趣。

散文普遍性原则

文以载道:这条原则很早就有了,早在神话传说期,也就是人类巫文化产生时,就已经渗入到了口头文学中。如巫师在祭祀的唱颂中,已经自觉地布道出“神”的旨意,这就是在载道。因为那时人们不知道自然规律,他们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现象归于神灵或鬼灵。这种道是一种“神道”或“巫道”。春秋战国时期,人道开始盛行,文字变成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工具,于是有很多文人开始集结学说,百家争鸣起来,这时的道变成了了人性化的“道”,即哲学和伦理等文化知识。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时,就很明确地提出了“文以载道”之说。而五四运动时,胡适在提倡新文化时就反对“文以载道”之说,然而此说仍然对文化影响深远,在文学领域里依然盛行此说。

文理之说,是指行文中符合语言的民族阅读习惯,比如说文章的断句和交流表达。如果文理不通,其意就不明白。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就讲到了文章的法度,他把这法度称为文理。“古人论文多言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才求助之方”。五四运动时,白话文的兴起,将语言的表达的逻辑性进行了规范,如标点符号,开设了语法学,修辞学,使其语言真正成了大众化的工具。

文体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谋篇所需的基本构造,如承、启、转、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层次。

语言风格,指语言的大体内容和形式。散文行文与诗歌不一样,一般要求直观,明白。言辞应用上各不相同。

意蕴境界,这条在一些散文中,文采上的需要,往往有典故或寓言等蕴意成份在里面,作为增加文章色彩的必要手段之一。另外语言的风格需要,有时也加入一些更加形象的一些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生动性。。从审美活动中,有人借故用佛经中的词来评论文学界作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境界作为诗词品赏罚分明的标准之一。后来多把它用来评论和鉴赏文学作品。

情趣:五四以后的散文,基本上脱离古散文那种哲理和伦理性的说教,强调自我为中心,以文载情,注意情景交融。而且消遣性、娱乐性催使个人的精神创作和享乐作为创作的支撑点,提倡个性的自由,

散文的个性原则说明

传统的说法:1、气。2、骨。3、音韵。4、境界。5、神态。6、情调。散文的个性特征往往是评论和鉴赏的关键内容。评论和鉴赏的重要一点就是寻找文学作品的个性,当然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也是找精典或品质高的作品,而不是去分析那些渣渣类的垃圾作品。因为精典作品或品质高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陶治的是情操。一个人读文学作品时,也会出于境界不同而有所取舍。如娱乐式的阅读是一种心情释放,他们不会去深究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而文学爱好似的阅读却是一种精神寄予式的阅读,这种释读是一种心理理解和感情化的精神活动。许多文学教科书和学术性文章多是从普遍性来分析散文,而省略了散文的内在品质,虽说是谈个性,却往往在共性中找个性,而不是从个性中找品质。我下面我细说一下散文的个性原则。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5篇

美术作品的特性

美术是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项内容。在艺术领域的初期阶段,文学创作,音乐舞蹈都可以算是美术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变成具体而独立的艺术形式。

设计作品的特性

设计作品,是借助艺术表达形式,把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具体化的艺术行为成果,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勾画,使得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们对艺术生活化的追求。

2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区别

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功能上的差异性

美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作用,是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相对独立的;而设计作品体现的精神性与象征性必须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不可独立。

3 评价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标准

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6篇

老舍先生作品风格分析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_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文学思想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进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老舍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文学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同时受到英国文学的启发,追求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体的美_,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文学相通的,同时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响后在创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这基础上老舍也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但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为描述对象,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人道主义的善恶观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为尺度,而进行文学描述的,而后期老舍在_时期则发表了大量的宣传_的文艺作品。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7篇

《新闻联播》,整体框架分成四个部分:

一是头条板块:包括央广新闻头条和当日各大媒体头条扫描;

二是要闻板块:包括当天时政新闻扫描、当天重要新闻、直通现场和媒体聚焦;

三是国际板块:以“广播新闻地图”的方式全景扫描五大洲焦点新闻资讯;

四是预见新闻板块:包括明日新闻提示和央广记者行动。

从播出顺序来看,依次为时政报道、常规报道、国内简讯、国际简讯。四大版块虽偶有调整,但总体维持着次序的稳定。其中,时政报道作为《新闻联播》的传统题材和优势资源,在整个节目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时长往往占据整个节目的近1/2;新闻性较强的常规报道,往往处于较弱的地位。而《新闻联播》近期改版的一个主要举措,就是对时政报道进行精简,并强化常规报道的地位。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8篇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正式开播,1978年1月1日,《电视新闻》更名为《新闻联播》,正式与观众见面。当初,在《电视新闻》开办前,中央广播事业局就为其作了如下定位: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而这,也成为《新闻联播》一直以来的节目定位。

到今天为止,《新闻联播》依旧是我国收视率最高和知名度最高的电视栏目,_通过节目来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介绍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宣传各地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创造的新进经验,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普通民众通过收看节目来了解国内外大事小情。

40余年的时间里,《新闻联播》凭借其鲜明的节目形态以及其明确的节目定位,在观众朋友们心里形成了一定的“固化形象”——严肃、严谨、权威、高端。但作为新闻节目中的“老大哥”,《新闻联播》并没有囿于陈规,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步伐,一起进步,一起转变,与时俱进,观众对于《新闻联播》的评价也开始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第9篇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

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

第二,前赋的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谐并未成为思想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础。主客先后坦言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沟通之后主人才翻进一层,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思想的淤塞。当然,如果我们还记得苏轼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就会明白,客方的人生如梦、个人渺小思想其实也是苏子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所以,主客问答的内容又分别代表了苏轼思想中对立互抑的两个侧面。主之答客,不仅替客破闷,而且自通关节。

然而自由的心态不易获得,它受到外境内情的各种制约。缺乏境界相同而相得的朋友,缺乏令感觉滋润的美景,缺乏内在情怀的畅通无阻——或者说因为前缘、因为思考所必经,内在的情绪节奏刚好处在一个低点,都不能使创作完成于松弛自由的心态之中。与自由松弛相对应的是紧张,全然的紧张根本不能使人创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部分的紧张则无碍。后赋就完成在部分的紧张这一创作心态之下。

二、水与月——松弛自由的精神象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