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合集32篇)

96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篇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研究现状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目的、体育态度等方面。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的机能能力。刘一民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人数比例高达。但受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如落云柯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7%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大多数参加锻炼的目的是为应付考试和打发无聊的时间”。

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刘一民等认为 “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达”。

史燕、马云等在研究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时认为:“女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这主要是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如月经期的生理变化、害羞、自信心不足、怕脏怕累、娇气等,都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体

1.体育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Riggs认为:运动可使血液循环中的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氨(单胺类物质)含量上升,而抑郁症者血液中这两种物质含量均较低。Eills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运动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个体感到愉快。

2.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雷城如认为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潜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大学生长时间读书写字,低头弯腰使流向脑部的血液受到限制,就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引起头晕、脑胀、认知效率下降。这时候进行体育活动,就可以增加脑部的循环血量,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能源物质和营养。美国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后,脑组织中的核糖核酸会增加10%~12%。核糖核酸能促使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蛋白质分子,有人称之为“记忆分子”。这种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

3.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最好的手段。在现代的生产方式中,高技术的运用和单调工业化的生产使现代人在相对封闭状况下独立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活动则打破了这种隔离与孤独,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与比赛,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一系列的研究说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

4.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常常伴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和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具有较大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克服人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克服竞技体育中面临的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培养不断克服困难和阻力的意志品质,并使之达到统一,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

中,意志的各种基本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5.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会使消极情绪得到调整。已有大量研究可以证明,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提高自尊、维护良好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相关;Mclnman等人对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状态、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Hayden等人研究发现,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对临床病人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明显改善焦虑、抑郁和自尊水平,这说明体育锻炼存在着长期的心理效益。Ryan调查的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一种方法,80%的人则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青少年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6.体育有助于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发展。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发展。由于我国中小学女教师比例偏高,大学生性别错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性别意识还会进一步发展。男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练就强壮结实的体魄,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即健壮的身躯、明晰的肌肉线条,这些可以强化男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女大学生通过参加健美操等体育项目,可以形成苗条的身体形态、不俗的优雅气质及活泼开朗的现代女性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2篇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 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左、右:

8. 基本格式:

(1) 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 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 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 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3篇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_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_年12月20日_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4篇

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_公布的数据,―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学论文 )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校办,民办(罗英智,李卓,2010)。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06;李秀芳,曹能秀,2010)。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0;刘占兰,2010)。

五、文献评述总结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通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学前教育研究,第10期;

[2].窦颖,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百花园地,;

[3].唐婷婷,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今日南国,20第4期;

[4].李晓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与研究,师德师资,中旬刊;

[5].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6].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7].李秀芳,曹能秀,美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8].霍力岩,余海军,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0期;

[9].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10].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第4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5篇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6篇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7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他们正处在青年期,心理素质的水平还不高。当他们面临学习压力及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这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和长期性的教育过程,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注,及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对于其实施的成果如何、对学生的具体案例却没有提到,这正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进行测量。所以,在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1 政策的落实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_、_和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对高校提出了对大学生经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然而,并没有相关配套的保障监督机制落实。刘聪谈到“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具体有效的落实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衔接存在问题。”钱焕琦也谈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认识不足或者不清,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就是由于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有力的支持,因而工作开展状况容易因校而异,多数学校尚处于自发状态。

2 师资队伍不完善,素质不高

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始终被很多研究者所提到。他们认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十分薄弱,一是在数量上人才匮乏,二是在质量上,缺乏“质”的保证。在师资水平上,王小康谈到:“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3 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当属起步阶段,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魏晓娟谈到:“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普遍开展起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突出表现在微观性研究、超前性研究不够,对影响机制、解决措施探讨较少,过分强调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理论深度不足。”王小康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性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这些也都必然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4 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所采取或运用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许多完全照搬欧美国家,可信度低,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李英姬谈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评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无评估。许多学校由于不懂得怎样评估,或者也没有什么部门要求进行评估,所以,只做不估。其二,简单化甚至单一化的评估。评估的方式、手段及内容均趋于简单化,评估指标单一。其三,错位的或片面的评估。”

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8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刘如月 (淮北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能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及时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它是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讲座或选修课,部分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一些研究者结合工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心理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萌芽。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9篇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_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0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 消费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消费的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学术论文;综述

一、研究概况

基于消费心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从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行为重点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一般采用的研究工具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例如,美国消费者行为学家亨利・阿塞尔(Henry Assael)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成员的购买和消费模式[1]。从消费心理和价值层面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代表性研究有:澳门学者吴绍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和模式的研究,台湾学者许家铭对大学生消费决策型态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梁伊杰对台北市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消费行为的研究、罗博铭对大学生绿色消费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任丽美对大学生生活型态差异对移动电话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大陆学者朱丽叶对大学生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倾向的研究、杨传忠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宋绍成关于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李光南等对大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以及刘世雄对大学生消费存在聚群现象的研究[2]。以上研究的共同特征都是把研究重心放在消费者本身的消费决策的心理过程上,而产品只是参与研究的一个工具。

2. 基于特定商品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强。本文试图吸收上述两方面理论的优点,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特定商品结合起来分析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

3.消费心理和观念的研究

以消费结构为专题研究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心理学为背景进行的,或者为商业市场服务而展开,基调却基本一致,总体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不成熟的。徐兰宾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稳,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左新荣等认为还存在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而余展洪认为大学生的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注: “ 财商”一词由罗伯特・清崎提出“ 财商与你挣多少没有关系,它是测量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闫缨概括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 趋同心理”,即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使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使得大学生们搭上宿舍、朋友、老乡的班车不停地“ 消费”着,在趋同心理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带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除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外,有的大学生忽视经济能力,在超出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采取试验的方式考查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动机,社会学可以研究外界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作用,教育学可以通过教导灌输的方式来

二、分析与思考

我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是在90 年代后半期兴起的,从各个学科角度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 一)理论深度不够

在已有的研究中, 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并且多半是进行一次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描述性研究,而在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论探讨还很缺乏,调查后达到的结果总是给人以“ 相似”、“ 千篇 一律”的感觉,人们似乎可以在一开始了解到要研究的对象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了,于是每次研究的特殊性和个性消失了;虽然有 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研究,但是经过查询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教条式的论述。总的看来,大学生消费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比较少,探讨深层的文化理论因素更是几乎没有。 ( 二)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论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

( 三)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高等院校的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有关研究证明,女大学生具有更鲜明的心理问题或疾患倾向。本文试图从近几年的有关高等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文献中找出女大学生主要有哪些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做以梳理,希望能为以后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大部分关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对象都是高等院校的在校女大学生,没有具体的分类。但有一些研究是针对女大学生群体中单独一种类型所做的研究。比如张小远等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刘斐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徐建平等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古丽巴哈尔・卡等对新疆部分高校维吾尔族与汉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有关于女大学生所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进行分类研究的,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研究方法方面,从以往有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约各占一半。缺乏质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文献模式多为描述性地说明我国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强调一种逻辑上的分析与归纳,没有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具体的建议。在定量研究方面,数据收集方式主要为量表法和问卷法。其中SCL―90使用最多,其他量表如考试焦虑量表、自尊量表、躯体自信量表、16PF、UPI、MHT都有使用。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定量研究比重相对不够;研究使用的量表也多引用国外量表,缺乏自制量表;对有关如何干预的研究也较少。并且缺乏深入的质性研究。虽然各研究者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二、女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影响因素

汪红烨等在对某高等师范院校一年级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得出结论:认为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症状上比男生表现得更为严重。郑金香等在对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中研究中发现: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偏高,心理健康状况偏差。蔡菊香的研究发现在统计10项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得分明显高于其它几项,说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王敏敏等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指出从10大因子分布情况看,女大学生在10大因子的每类因子中,45%以上的学生都有阳性症状问题。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性、恐怖和偏执五项因子的平均分数高于正常常模,但总体上属于较好水平。

很多研究者把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归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比如,杨静通过分析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结果认为,专业选择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处理不妥,尤其是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难等一系列情况,对女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女大学生因情感原因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婚前、未婚先孕等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轻则影响学习、出现心理焦虑,重则还会引起轻生自杀。卢晓红通过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女生的心态受父母亲文化程度影响都非常大,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更大。总之,女大学生心理问题非常普遍,形成原因也是来自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一定要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

三、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方面,大部分研究都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比如,周萍认为促进师专女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还有的学者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在如何克服女大学生成长中自身存在的不利因素方面,奚玲认为学校各部门应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胡军华等认为正确对待传统观念、普及生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支持是解决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很多学者提出的建议也对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当中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一)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加大定量研究的力度,增加质性研究方法。从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定量研究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比重相对不够;而质性研究几乎没有,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范围上,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特殊群体的研究。比如同居对女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等等。还要增加纵向研究,用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连续性的揭示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上,应增加文化的视角以及女性的视角。女大学生地位的形成,传统的观念占主导因素,我们应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女大学生产生心理的问题原因,我们只有站在女性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才能比较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汪红烨,姜希.某高等师范院校一年级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7年1月第23卷第1期

[2]郑金香,吴真,吉峰.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13卷第3期

[3]杨静.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8卷第3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2篇

文献综述

二零xx年三月

摘要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前言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正文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总结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 英文:times new roman 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面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一)专著的著录格式

[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

[3] M·Skolink, Radar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95, .

[4]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 慢性病 综合防治 成效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1]。在控制慢性病方面,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在社区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最佳的手段[2]。本研究对2008~2010年某高校社区部分教职员工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旨在探讨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该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每年为教职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批次参检的教职员工其部门、人数、时间相对固定。2008年、2010年3~5月同批次参检教职工人数分别为2824人、2719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平均占总人群数的。

方法:体检前向参检人员发放“体检注意事项”单,要求每位参检者认真填写体检本上各项个人资料(含既往病史),检查前3天清淡饮食,体检当天空腹(12小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常规服药。对每位参检人员常规进行血压测量、血生化检验等各项检查。血压由专业医师测量2次取平均值计算;血生化检验取受检者空腹肘静脉血由该院检验科(应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体检完毕由主检医师参考受检者病史并结合体检结果给出体检结论。

分析指标:选择2008年、2010年参检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结论中常见慢性病相关指标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将该人群分为3个组,即<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对各组上述慢性病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运用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对2008年、2010年各项体检结论及各年龄组的体检结论进行统计,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U>,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该人群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明显下降(P<),高血压的检出率稍有下降(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增高的检出率略有上升(P<)。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不同年龄组中,上述异常检出率有所不同,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对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慢性病防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该“中心”在教职员工中积极开展了以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3]。调查显示,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部分教职员工某些慢性病的检出率已呈下降趋势,尤其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总检出率明显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检出率显著下降。该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了部分受检者上述慢性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发上述慢病人数有所减少。因而检出率的下降,提示某些慢性病的控制率有所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初显成效。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40~60岁组的中年教职工中,高血压及血糖增高的检出率出现了上升,这也是导致被调查人群高血压、血糖增高检出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究其原因,40~60岁的中年教职工,正是学校各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精神压力大,社会应酬相对多,而缺乏合理的膳食结构,体力活动较少;此外,从该“中心”举办的历次“健康俱乐部”、“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参与人员大多是年迈的老年人,40~60岁的中年人群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较少,致使他们的健康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对这部分人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措施,进一步推进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4],从提高其健康意识和对各种慢病知识的认知度、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入手,促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控制慢性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因素以外,血尿酸增高是近年来较为重视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5~7],血尿酸浓度与许多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联,尿酸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和LDL-C的氧化、诱发并参与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激活血小板以及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将血尿酸升高视为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和促发因素来看待,并采取干预措施予以防治。该调查资料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依然没有下降,为此要重视老年教职工血脂、血尿酸的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提高他们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和防病意识,促使他们科学、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慢性病的发展。

在高校社区开展以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提高慢病控制率、降低慢病患病率的有效措施。然而,正如有文献所述,通过疾病的发生情况来评价干预的效果是一项远期的指标[8],慢病防治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加强,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坚持。针对上述某些慢病控制不佳情况,该“中心”须重点加强对40~60岁在职教职工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对60岁以上离退休教职工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管理,使慢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

参考文献

1 程颖莲.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2 张欣,陈政,戴依群,等.上海市嘉定区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96-498.

3 南京大学医院.辖区居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概况[EB/OL].,2010-07-19.

4 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新进展2011[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96.

5 Waddington uric acid can raise risk for CHD[J].CardiolToday,1999,2(1):15.

6 党爱民,刘国仗.尿酸与心血管事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8-480.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质;体育锻炼;营养干预;青少年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省校共建课题项目“营养补剂对体质与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7jyz10),主持人:匡卫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20-04

国民体质与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国民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其体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兴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充满竞争力的基础,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少年强”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2002年的青少年测试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报道《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若长此以往按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各国政府通过对本国多年体育活动的跟踪调查发现,投资大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国民体质,是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健身计划。我国也在1995年、2000年、2010年进行大规模全民体质测试。所有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体的体质。学者们普遍认为,营养状况、后天因素和环境、社会条件、体育运动等对人们体质的差异有重要的影响,而影响体质差异的最大因素是营养摄取的合理性。合理的营养能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一旦营养失调,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某些疾病。运动营养学专家杨则宜:“生命在于运动和营养”,这一口号的提出,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规律运动合理营养创建健康生活方式是改善和提高国民体质的根本的、有效的途径。为了科学、有效地改善、提高国民体质,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相关研究人员在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不少专家、学者和官员从不同的侧面做了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3]: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习时间延长,正常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僵硬,实施环节相对薄弱,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体力劳动较少;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家长的示范作用;独生子女问题;营养知识的缺乏导致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调。综合以上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的,还有学生自身的。在围绕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一现象中,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凡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客体都可成为原因,但是各种客体又因其与学生关系的远近、强弱不同,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现象中所处的地位和关键性也迥异。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教育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把健康体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本文在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之上,综述了一些运动干预及营养干预的实施对青少年身体体质的具体影响,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生活方式及锻炼方式提供参考性意见,同时使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饮食习惯提供操作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建议。

一、体质的概念界定

(一)体质的概念

目前体质的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说法很多。比较公认的几种有:

年泰安会议中有关学者们共同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4]。

2.体质研究会于1982年8月研究规定: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对一个人体质强弱有重要关系,如体型、相貌、性格、机能、疾病及寿命等许多方面与遗传有关。但遗传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而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环境,通过后天体育的锻炼和医疗保健工作,有可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特别是体育锻炼,它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

3.体质研究会于1988年7月研究规定:体质是指人体良好的质量。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全面良好状态。

从上述的几种体质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体质界定的共同点及体质的几个主要的组成因素:(1)先天的遗传性为前提。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它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2)后天获得性为决定因素。人可以通过后天体育锻炼和医疗保健工作,来改善自身的体质;(3)人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它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是表现出人的综合性的、相对较稳定的特征,所以不能以其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现来衡量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所以我们理解体质时要从这3个主要组成因素全面把握,从而正确的理解体质的概念,把握其发展规律。

(二)体质的指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5篇

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居核心地位。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归纳为思想品质问题,从而出现认识误区。实质上这些都是因为认识偏颇、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或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因此,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教育者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特别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一、原因。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早恋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他们,心灵上是孤单的。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二、方法。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的谈心,针对性的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

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6篇

关键字: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大学生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等多重压力,寻求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确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支持的含义

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在西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Beers)倡导的。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会感到郁闷、无聊、厌烦等。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的多样化。现代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但是尽管他们的信息、知识比以往的大学生要多,可是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却变得更狭窄。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环境的过多关心,使他们缺乏对现实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2.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最强烈感受到的是,80%以上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包括异性恋爱关系等)问题有关。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是通过相互交流来确认自我与对方的关系性质,而是尽量做到既不伤害对方,也不让对方伤害自己,以采取“回避”的方式居多。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1.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殷大奎)。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2.心理健康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那样的大型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行为、系统、分子水平上开展心理健康研究。

3.较系统地开展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心理健康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目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校中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四、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意义

1.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家庭支持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时不可避免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支持影响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范式。

2.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研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揭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各种支持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能为学校确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帮助部分家庭支持缺位的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思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学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方案;本科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国家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认证和职业标准[1],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第一个为中小学校培养健康教育教师(早期称为卫生保健教师)的本科专业在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3届4年制本科学生217名。本文拟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为依据,以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1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各中小学校应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学校卫生保健人员。2013年一项针对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6%~55%的学校能达到这一要求,而且现有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近半数由学科教师兼任,并无专业教育背景[2-3]。2011年马迎华等[4]对我国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也发现,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600∶1的比例要求。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匮乏是制约我国学校健康工作顺利发展的瓶颈问题。

12学校在职健康教育人才质量堪忧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健康工作的实施主体(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2012年上海市对1478所中小学校的普查结果显示,现有1844名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医疗卫生专业背景的仅占503%;本科学历的占304%,专科学历的占425%,专科以下达171%;31~40岁的占335%,41~50岁的占304%[5]。2002年我国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体育课程名改为“体育与健康”后,体育教师兼任了部分学校健康教育的职责,但因专业特长的限制并不能全面负责起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6]。现有学校健康教育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受教育背景难以支撑学校健康促进工程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1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令人担忧

以2013年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对17个区县1557所中小学校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体质测查结果为例: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标高中学段低于初中学段;力量、耐力素质指标随学段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达到20%以上;视力不良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上升[7]。1995年上海就启动了“中国/WHO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项目,开始试行在学校推进健康促进计划。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鉴于以上情况,上海市教委、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提出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并将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定义为“具有一定医学相关教育背景,取得教师资格,在学校从事卫生教育教学和提供日常学校卫生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8]。国际范围内通常将发挥上述职能的人员称为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本着接近国际通用名称的原则,本文以“健康教育”取代文件中的“卫生保健”一词。

2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界定

根据国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领域,结合对上海市区县教育局和中小学校校长的走访,拟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任务,以岗位任务为基础分析胜任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核心能力框架

学校健康教育专门人才的工作任务是多层面的,其核心能力界定为:①基础性能力,即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学校健康服务、管理学校健康环境的能力;②发展性能力,即考虑发展性任务对能力的要求,如设计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实施学校健康促进项目等;③支持性能力,学校健康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主体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信息利用、人际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上述三大能力要求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基础性能力是学校健康教育岗位基本职责所需的基本能力,表现为专业素养;发展性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要求,表现为发展潜力;支持性能力作为一种支撑条件,是形成基础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基础性和发展性能力形成过程中,支持性能力也将获得持续发展。三大能力要求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

22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以上对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的界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健康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31课程模块设计

在上述三大核心能力框架下,运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思路,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其中,基础性能力课程模块中,健康服务类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生理学、疾病学基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健康评估、儿童青少年卫生与保健、预防医学、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与突发急症的处理等;健康教育类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健康教育教材教法、健康教育研究等;健康环境管理类主要课程有学校卫生学、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医院和医疗机构见实习14学分,中小学校见实习13学分。支持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主要课程有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心理学、班级组织与管理等,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及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综合利用信息和资源、有效组织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发展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以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为必修课,以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和毕业论文为实践抓手,促进学生发展规划、设计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组织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的能力。

32构建课程方案的原则

321医教结合原则

即医学(含公共卫生学)与教育学结合,这是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其中“医”为内容根本,“教”为方法手段。我们认为在课程顺序上宜先有基本内容,再进行方法、手段的学习和训练。健康服务类课程(医学类)开设时间宜稍早于健康教育类课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服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学习健康教育方式与途径,使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专业价值。

322能力渐进原则

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课程体系中设计了有层次递进的能力训练系统。早期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健康问题的能力;中后期结合相关课程、社会实践、见实习、志愿者服务等,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场景中自主开展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这种有层次、有序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可帮助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简单项目尝试、综合任务训练的系列过程中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23分类设计原则

从学生角度出发,按照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同领域,将所有理论与实践课程分为3类:知识与技能类课程、综合训练类课程、发展潜力类课程。横向设计上,3类课程宜齐头并进,相互依存,共同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迁移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纵向设计上,每一类课程内部宜从简单到综合,从一般到专业,从模拟到实战,逐步深入,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以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

324综合评价原则

即课程教学及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包含多重要素。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发展潜力、服务社区等均应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学校教育历来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健康教育人才不仅应能够利用和整合资源服务于学校健康,也应能以学校健康教育的资源与成果回馈社区。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9],今后学校健康教育与社区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具前瞻性眼光。

33落实课程方案的挑战

本科层次学校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首开专业,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可参考。3类课程内容分别来自于临床医学领域、师范教育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如何选择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本课程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能力为本”的理念,努力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力训练课程和项目设计帮助学生发展以胜任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的能力水平,但实际运行中可能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例如,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专题”,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依托学校健康促进研究团队或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团队,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中完成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教学状态,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寻求合适的研究团队合作或发展专业教师的研究实力,二是考虑如何在研究项目中嵌入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以上海区域性人才需求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在健康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经验,构建了以“医教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获得了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项目和上海市教委专项资金的支持,以期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示范性学校卫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8篇

【关键词】 健康概念;语义分析;概念谱系

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文化认同能力,通过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自我主张与价值,并最终实现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

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可简单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发展与升华,是个体依据社会伦理要求而确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道德健康是最高层次的健康。

上述4个层次的健康,共同构成了健康的基本内涵;4个层次的健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并不是四种健康,而是“一个”健康的4个方面,我们平常所说健康状况、健康水平实际上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4个层次的健康所做的综合性或单一性描述与说明。从其判断标准看,4个层次的健康依次趋向于社会化。生理健康的标准个体化色彩最浓,道德健康的标准则最具社会化色彩,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介于二者之间。从外显性和对社会的影响来看,亦是如此(见图1)。

健康概念的本质表达

健康的“四层次说”,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健康怎么样”,但“什么是健康”,仍未给出明确答案,这也是以往关于“健康”的论述中经常混淆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健康究其本质是指人与环境自觉的和谐统一的良性关系状态。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这里所说的“环境”(对个体而言)既包括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也包括外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环境)、自然环境,还包括交互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这里所说的“关系”主要指:天与人、身与心、内与外、人与我、我与理五种关系;这里所说的“和谐统一”主要指上述五对矛盾在发展中相互依存,平衡协调,即“和而生物”;所谓“自觉”是指健康状况的获得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不是盲目的追寻过程,而是基于科学理念,依靠科学手段,有意识、有目的的追求过程。每个人都有获得健康的权利,但没有人是生而健康的,没有人在变化的环境面前会永远健康。“自觉”构成了健康的主观条件,“环境”构成了健康的客观条件,“和谐”与“动态”构成了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不仅仅贯穿于人类生命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 在横断面上也有它的复杂性, “健康”与“疾病”同处于一条直线的两端, 在特定条件下, 健康和疾病共存。

基于上述定义,以健康为研究对象的健康学将是一门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它建立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体育与健身学、营养学、保健学、生态学、遗传学、哲学等学科之上。

2 健康素质及其量化表达

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是表示健康的可能(潜在)状态的一个范畴,是现实健康的基础。健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水平。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个体及他人的健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健康素质属于广义上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又区别于科学文化素质,它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发展、转化、升值的推进剂,是人所拥有的创造性能力得以发挥的可能性平台。具体而言,健康素质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是以健康为对象的一种精神现象,包括3个要素:“知”——对健康的认识活动和了解程度;“情”——对健康的情感与情绪;“意”——对健康的价值认可程度和执著程度。健康意识从主体角度可分为个人健康意识和群体健康意识;从客体角度可分为自我健康意识和他人健康意识;依据自觉程度可分为潜健康意识和显健康意识。健康意识是健康素质的基础层次,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提高有助于个体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能力的更新、充实、提高;健康意识的淡薄,则会制约健康素质的提高,并最终决定个体的健康水平。健康意识决定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遵循“感性、理性、科学”的递进发展历程。

健康观念 健康观念是主体反映健康现实,在意识中创造理想化健康模型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同实际的健康活动相对应,表现为健康理念、健康箴言。如“生命在于运动”,“养生胜于治病”。健康观念依存于社会实践,“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健康观念,健康观念的升华加上人生阅历的练达,就形成了健康智慧,即一种对人生的基本态度。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在健康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健康实践检验的对健康规律的反映。依据人们反映健康规律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健康知识可分为健康常识和健康科学。健康常识是对某些健康事实的判断和描述,健康科学是通过一定科学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健康的知识系统。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多元到一元,由谬误到真理,由相对到绝对,是人类健康知识运动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一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过程。

健康能力 健康能力是社会和个体基于主观意识和观念,综合运用医学、运动学、保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健康知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和资源,针对特定环境,实现健康状态,达到健康目标的现实力量。健康能力是健康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基本途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是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智慧、健康观念转变为现实行为的表现,是实现健康的桥梁与手段。

上述4个层次依次递进,共同构成健康素质木桶,共同决定个体健康素质的高下。从知行关系来讲,健康意识最接近于“知”,健康能力最接近于“行”(见图2),正如_所说:“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4]。

健商:健康素质的量化表达

在智商(IQ)、情商(EQ)等概念传入中国并获得普遍接受之后,“健商”(HQ)悄然登陆中国。我们认为,健商是健康素质的量化体系,代表着一个人的健康能力和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健商不是先天就有的,它与一个人所受教育、知识水平、个人品格有密切关系。健商理念的核心是心理养生,健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19篇

英、德、法等国的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对工艺能力、家政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德国特别注重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日本的相关课程则注重对生存力的训练,使得学科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生活的预备训练。国外的综合课程从实践出发,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让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到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使其生活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其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最终良好的个性品质。基于对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元素的探讨,在此特提出以“分享-体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SET理念,试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1.分享(Sharism)分享主义是一种理念和动因,它通过分享内容和思想共同构建价值。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相互分享,给每个参与者带来价值,达成“分享越多,得到越多”的目的,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主动进行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给予每个个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际的课程开展当中,要考虑到分享本身带来的对被分享者的情绪的引导、思考的激发以及对团体动力的导向,要主动设置让学生分享思路、分享心情、分享感悟的平台,创设自主交流的情景和机会。

2.体验(Experience)体验是主题借助自身的阅历来理解事物的过程。只有借助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感悟,重视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所学的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化的生活技能。只有借助体验,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不断感悟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留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对目标问题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并分享对今后的展望与希冀。

3.合作(Teamwork)合作主要指教师在设置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要注重课程的基本组织是一个个团队。因为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团队合作与小组讨论的模式,不仅能激发良性竞争,更可以促进沟通交流,进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得到训练,而小组又可以在组员遇到困境时给予社会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20篇

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但要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需不断强大自身心理抵御抗击能力,以助于农村大学生在混乱复杂、诱惑繁多竞争氛围中,始终保持不骄不傲、内心平稳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对推动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大学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培育高素质、强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愈发重大,其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行为时,已不只将教育重点放于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领域,而是在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基础上,强调个体人格魅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节技能的培养,以此让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农村大学生调节、解决心理困惑。对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来说,注重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率的必需途径,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当代农村大学生所提出最新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全新成长环境必然需求。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符合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还可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提供排忧解难作用,使其能在正确教育方向指引下茁壮、健康成长。

二、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定培养与提升,但这远远未能达到最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存有待提高之处;二是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深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范围有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仅限于校园内部,更甚者只针对班级、宿舍或是个体等领域,这样的教育范围虽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精准地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境得到一定程度沉淀,但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感,以至于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际,不仅不利于全面增加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还难以将家庭与社会所具教育资源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教育课程设置欠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来,各高校更多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门可供农村大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并未有将其真正融入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意识。二来,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教材与方式,不仅致使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毫无创新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强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造成极大阻碍。最后,尚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质,创新改革受阻。多数教育者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是片面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解析,并未真正看清其建设、发展本质,以至于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与普通专业教学课程无异的思想,并且认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教学手段就是对应专业教育模式,从而不会主动、积极地顺应新时展潮流和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致使自身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停滞不前。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因素

因农村大学生自小所处教育环境相较于城镇来说,基础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均较为落后,且教育重点基本放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但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未使农村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农村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相对较低。同时,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农村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也具有极为深远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研究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优化路径

根据前述几个要点可看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须以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标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脚步,以下述路径为参考方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农村大学生得到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扩大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要任务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教学范围,从多方面、多层次视角延展专业教育辐射面,让农村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均可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实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时,可积极接纳新式教育理念,将对应教育范围从学校扩展至学生家庭、社会领域,如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可结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升级,也可与学生家庭、相应社会教育组织建立良好沟通、交流体系,以便及时获取农村大学生最新教育反馈,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指明方向。第二,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围绕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理论、实践教学。高校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与教育方案时,万不可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的作用与意义;相反,各院校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有清楚且正确地认知,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重心理咨询与辅导,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所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全新教育形式,让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充分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优质高等人才中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充分重视。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本质,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创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与标准,满足现代农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各院校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理论,以此为其实施下一教育步骤奠定坚实概念、理论基础;还应明确知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发展本质意义,全力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21篇

关键词:亚健康;诊断;综述

文献标识码:A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第一状态),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第二状态),75%的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度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正成为威胁全球的世纪病,国内外纷纷掀起研究的热潮。由于亚健康的概念宏观,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指标往往无异常,因此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难点之一。有关亚健康诊断评估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亚健康状态的界定

目前,国内专家对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标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刘保延等专家组提出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①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有明确的具有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这3条诊断标准,根据亚健康的概念提出。应用广泛,较为权威。

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ZYYXH/T2-2006)对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以上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

石鹤峰等专家组制定的亚健康诊断标准

石鹤峰等制定的亚健康诊断标准,除了上述的全部内容外,拓展和深化了“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的内容,其中包括:①躯体不适综合征;②亚临床状态综合征;③原因不明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④病原体携带状态综合征;⑤检验高、低值临界状态;⑥躯体健康处于高致病性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

以上亚健康诊断标准均根据亚健康的概念提出,准确、权威,但均未列出具体的症状指标,仅能对亚健康进行定性的判断,无法做出定量的测量。

2量表(问卷)评估法

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

刘保延等人设计出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特征调查问卷,包括躯体状况、生活状况、情志状况、精力状况、禀赋状况、社会环境状况等6个部分,共124个问题条目,采用5级评分,每个条目的分值从1分到5分,意义由好到不好。该问卷全面翔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群的健康状态做出判断,揭示亚健康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课题组应用该调查问卷,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医证候研究,在国内亚健康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但所涉及的条目多,内容复杂,又偏于中医证候研究,因此操作和推广的难度较大。王学良等人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表,包含躯体症状、心理症状、社会症状3个方面,共72个条目,内容上大大简化,易于操作。课题组运用该调查表,在广东省高校、医院进行了多次流行病学调查。

上述两种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能较全面地反映出亚健康状态的特征,但无法对亚健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适用于对已经诊断为亚健康的人群进行症状和中医证候分析的研究。

康奈尔医学指数(CMI)

美国康奈尔大学编制的CMI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躯体症状、家庭史和既往史、一般健康和习惯、精神症状。分成18个部分,共195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者记0分,全部条目相加得出CMI的总分。其中,有51个条目是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称为M R部分。CMI还确定了筛查标准,在我国的筛查标准是:男性总分≥935,M-R≥15分;女性总分≥40分,M-R≥20分。达到此标准的即为筛查到的躯体和心理障碍者。周玲玲等将该量表与自制量表结合,对372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亚健康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

SCL-90自评量表

SCL-90自评量表在国外应用甚广,该量表共90个问题,包括了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等心理精神症状学内容。每个问题按照“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的程度,赋值1―5分,统计指标包括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因子分等,能反应个体或某一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SCL-90是亚健康者心理健康状态测试的有效工具,其自评结果可作为亚健康临床心理状态判断标准。杨娉婷等采用SCL-90对820例亚健康人群进行自评,结果亚健康人群在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分均较常模高(P

MDI健康评估量法

很多学者用世界流行的MDI健康评估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研究,它本来是WHO用于对人类死亡危害最大的疾病所提示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根据被测者的实际检测状况逐项打分(采取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对应于WHO的健康定义,进行综合评价,其标准是:85分以上为健康状态,70分以下为疾病状态,70~85分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MDI所依据的提示包括依次排列的对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及中风预报、恶性肿瘤征象提示、脏器病变提示、血液及过敏性疾病提示、体内污染测定、内分泌系统检查、肢体损害探测、服药效果探测等躯体性指标,以及近年来增加的心理、社交障碍指标MDI健康评估量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22篇

摘要: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1、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2、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3、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23篇

论文摘要:综述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工具以及护士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普遍性,护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不同性别、学历、护龄、性格特质、医院性质、科室以及所处的应激状态者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提出应重视护士心理健康,采取切实的措施和手段提高护士的积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度,以促进护士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正体验较高的职业压力,而且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持续高水平的压力能使机体内用以适应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综述相关文献,旨在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者多采用临床心理问题诊断技术常用的评定工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MARKS恐惧/强迫量表、人体评定量表(GAS)、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身体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尤其在护士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如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显著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般人群,这可能与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如了解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2不同年龄、工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护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现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士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士心理更健康。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工龄较长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工龄较短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怖。也有研究显示,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与她们初出校门,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动手能力不强,又担心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以致心理压力较大。而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受重视及处事较安详机警、独立性强,较自信有关。

2.3地方护士与军队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护士个性人格有关,有研究发现,军队护士与地方合同护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军队护士由于长期受军事化管理,其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而成熟,独立性、自律性较高,富有事业心,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护士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少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因此其性格轻松活泼、热情,且做事尽职,有恒负责。由于军队护理人员担负着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特点,有双重责任与工作应激,军队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护理人员普遍的压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军队护士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2.4不同科别及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关于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诊科、ICU、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的护理人员,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综合科护理人员,可能与其特殊职业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偏见有关。也有报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能与其接受较多的心理知识有关。另外,手术室护士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ICU护士具有更多的应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内科护士,分析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_2。而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值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艾滋病预后不良和传染性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护理难度大,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不够。不同性质医院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张丽对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整群抽样的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较肿瘤医院护士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肿瘤医院护士表现为强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为综合医院较肿瘤医院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危重患者相对较多、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心理压力大;而肿瘤医院患者病情相对单一,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死亡有心理准备,相对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5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护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及常模,其中躯体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等均有显著差异,可能与SARS疾病的特殊性、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魏丽丽等研究发现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SCL一90的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其中护士SCL一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与心理应激源的大小有关以外,还受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反应,采用此应对方式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成熟型应对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应对时依其性格特征以习惯化的方式来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焦虑程度高的护士感受的压力更大,A型人格作为压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变量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A型人格的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邹志方等研究发现,A型性格护士SCL一90总均分和其余9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和全国常模,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4.8,主要分布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且A型性格护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2.7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性别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护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主流力量,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必会影响护士角色适应过程,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甚至护理事业发展的稳定。有研究显示,高护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体现出一些消极的人格特质,如合群性差,聪慧性低,情绪不稳定,缺乏恒心,世故,保守,紧张激动,好强固执,多疑,忧虑,自持等,在应激事件面前常倾向于采取不成熟防御方式和过多的进行掩饰,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1份有关不同学历层次临床护生的调查中显示_l3,大专与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本科护生学制5年,毕业时年龄较大,相对于整体工作年龄较小的护士群体来说其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环境能力反而较大专生差,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心理矛盾。此外,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校男护生和临床男护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护士,这可能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有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24篇

关键词:机载设备 健康指数 基于状态的维修 云模型 综合评价

预防性维修策略中的视情维修,即基于状态的维修,是目前飞机机载设备的主要维修策略。我_用标准GJB 1378A―2007《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规定并强调了在装备投入使用后,应调整预防性维修间隔期。确定合理的维修间隔期,应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影响机载设备可靠性状态的因素中含有大量定性、定量因素,目前实践中既缺乏一个综合指标来表征设备的状态,又缺乏一个评价框架用于对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划分,导致信息收集及综合评价工作开展不充分,难以利用好设备的使用、维护信息。

健康状态,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装备能够保持一定可靠性和维修性水平并稳定、持续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1];健康指数(Health Index,HI),是指衡量和表征被研究对象健康状态的一个数值[2]。电力行业和航空器健康管理领域都有HI指标,HI反映了设备运行时保持特定性能的满意程度,是设备的使用、维护等信息的组合。在不同的应用案例中,HI可设定不同的取值范围。文献[3]认为HI是设备实际状态相较于期望的正常状态的劣化程度,HI取1时设备状态最佳,取0时应当停机检修。针对电力设备,文献[2]将HI的取值范围设定为(0,10)。只要对设备开展健康评估,将评估的结果表达为一个具体数值,该数值理论上可作为健康指数。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设备的健康评估方法。文献[4]运用变精度粗糙集方法来开展航空发动机健康评估;文献[5]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起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机械设备的健康评估。健康评估通常分为两大步骤:首先选出哪些特征参量能否反映设备的健康状态;然后运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确定HI。考虑到目前机载设备历史信息多是不完备的,评价HI同时用到定性和定量信息,客^赋权法难以实现,所以该文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专家评价法[6,7]。该文首先建立HI的评价框架,然后结合云理论给出专家评价法流程及主要算法,最后通过案例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1 健康指数的评价框架

机械类、机电类和电子类产品的故障机理有所差异,因此HI影响因素集不同。综合评价设备健康状态,通常选取能够表征设备运行状态的特征参量,如文献[3]中采用压力、转速、温度等指标,文献[8]中采用航空发动机燃油流量指标。然而,仅考虑一些易于获取的量化指标是不足够的,HI的影响因素还包含许多定性或复杂的综合因素。如文献[1]综合考虑了地理和环境因素、使用和维修因素;文献[5]认为设备或零部件的健康状态与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检测性、经济性、技术性能这六大方面有关;在HI理论应用相对成熟的电力行业CBRM体系中,评价HI还考虑了“家族病史”和“潜在缺陷”因素[2]。

设备维持健康状态的能力,应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评价,当设备执行任务的环境、使用维护等条件发生变化时,设备的健康指数也会受到影响。在提炼故障模式时,仅利用设备自身已发生的故障信息并不足够,还需要参考同厂、同型设备的故障信息。机载设备的FMECA结论、RCMA结论和RCM分析结果等,是开展健康指数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本文提出的评价框架见表2。设备健康指数为全部单项HI取值之和。

机载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可测量的参数),根据其异常后可能出现的后果,填入表2中“任务后果、安全后果”和“经济后果”栏的“特征参数”行;以“任务后果”为例,“特征参数”行可填入压力、速度等能够反映设备执行任务能力的量化参数;当某种因素、状态无法用定量的参数来描述时,可用定性的语言描述将其总结成故障模式,填入“故障模式”一行,如漏油、锈蚀、划伤等。三种后果中,特征参数与故障模式是互补关系,应尽量使二者无交集,避免同一不健康因素被多次记录、多次扣分。

“环境因素”“使用、维护、维修”“同厂、同型设备被通报的故障、缺陷信息”栏中主要填写除设备自身性能参数之外的定性、定量因素;针对“环境因素”,通常机载设备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过载等,主要的环境应力为振动应力、热应力、潮湿应力、低气压应力和炮振应力;在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各环境因素出现的概率、应力水平、应力变化情况和记载设备对环境应力的敏感程度[9]。针对“使用、维护、维修”,使用信息如设备已使用寿命、剩余寿命、停放时间、用户对设备使用情况评述等;维护信息包括基本维护信息,如机载设备已开展的清洁、、除锈、防潮和恢复保护层等,还包括性能检查和调整信息,如对机载设备的零部件进行了技术参数调整等[10];维修信息主要是指机载设备历次维修记录,包括换件信息、维修深度和性能恢复程度等。这些信息都能直接或间接反映机载设备当前的健康状态。

2 基于云模型的专家评价法

对健康指数影响因素的“劣化等级”及“权重权重”进行评定时,制定客观的量化规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影响因素中包含了定性因素,且诸如“亚健康、比较重要”等定性概念带有模糊性,快捷有效的方法是专家评价法,即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重或等级,再对各个专家的评判结果进行整合,得到一个综合值。需解决的问题如下。

各定性概念具有模糊性,各专家的评价结果具有随机性,当随机性过大时说明意见不统一,此结果应属无效,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及评定,直到意见相对统一。此处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如何评价?

专家的人数较少,即样本量较少,评价结果可能不稳定,假设这些样本服从一定的分布规律且已经被发掘出来,那么利用该已知的分布规律便可人为生成大量的同类样本。由大数定理可知,样本量足够大时,样本平均数将接近总体平均数。此处该如何确定分布规律?

针对问题(1),云理论可描述随机性、模糊性并存的情形;定性概念的模糊性、专家的评价结果的随机性,可用正态云模型中的熵En来评价,En越大,随机性和模糊性也就越大。针对问题(2),正态云具有普适性,它能保留原始小样本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规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评价流程

文献[11]对正态云模型各特征量的诠释为:期望Ex代表专家评价的平均水平;熵En代表评价的离散程度,反映专家的水平;超熵He表示与正常发挥时的偏离程度,综合反映专家的心理素质和思考状态等因素。当En足蛐∈保代表各专家的意见已统一;如果两次He相近,说明专家的思考状态已平稳。专家在状态平稳的情况下达成了统一的意见,才是可取的。图1所示为专家评价流程。待评价的项目为:劣化等级的取值,权重等级的取值,每个HI影响因素对应的劣化等级和权重等级。

主要算法及规则

针对同一评价对象,假设n个专家的评分结果为R,利用该样本,采用逆向云算法建立云模型。文献[12]提出的逆向云新算法,具有两大优势:无需确定度(隶属度)信息;尽可能多地利用样本信息,保证超熵估计值为正实数。该文对文献提出的算法中的循环结构进行优化,给出如下伪代码:

Step3:

利用上述算法建立后,可利用正态云发生器算法,生成大量云滴,视为一次评分的分值,视为属于某个概念的确定度。为了求评分的期望值,常规方法是直接对求均值;文献[13]经过仿真试验表明,对大量云滴直接采用正态曲线拟合得到的期望值,误差要更小,该文采纳该方法。

上述方法得到的期望值通常为非整数,假设劣化等级取值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当两个待评价的影响因素都属于亚健康时,应鼓励专家辨别出二者劣化的细微差异,所以可将表1的取值区间视为连续,允许专家将“亚健康”状态下劣化相对严重的一者扣分值设定得较高(如取)。同理,权重等级量化也可遵循该规则。

3 算例说明

评价对象虽然不同,但是每次的评价和计算流程都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说明,该节利用简单算例来说明评价流程。20位专家对定性概念“比较健康”的应扣分值进行了3次评定,每次评定的分值见表3,正态云模型可视化如图2所示。

第一次评分时专家对“比较健康”的理解差异较大,从图2a中可看出云滴较为分散,评价质量不佳。经过沟通后进行第二次评分,从表3中看出部分专家修改了评分值,所得到的云模型中的熵已经从降低到,说明评分结果趋于集中,如图2b所示,超熵从降低到,降低幅度较大,说明本次沟通效果明显;再进行一轮沟通后,从表3中发现只有少数专家微调评分结果,所得云模型的熵和超熵稍有较低,超熵保持平稳,说明该轮沟通效果不明显,评价结果稳定,从图2c中可见云滴聚集程度高、图形更“瘦”,意味着较佳的评价结果已出现。对图2c中的云滴采用正态分布曲线拟合,得到期望值为,作为定性概念“比较健康”的扣分值。

4 结语

对飞机机载设备开展状态评价是制定基于状态的维修策略的必要前提,该文引入健康指数作为评价设备状态的综合指标,建立起一个通用的HI评价框架,对影响机载设备健康状态的因素进行归类、划分。该文详细阐述了基于云理论的专家评价法在机载设备健康指数评价中的应用方法,给出算例验证了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建伟,余鹏,魏军,等.舰船装备健康状态评估方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1(3):72-76.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 第25篇

国内外关于笔记的研究综述

元记忆监测研究综述

浅议班干部轮换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

试论冯特心理学中的几种对立倾向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儿童情绪认知研究综述

情绪表达冲突研究综述

孝道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综述

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试论中国古代科学观及其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儿童焦虑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优化体系

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

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关系研究

责任伦理与医患关系

民营企业流水线工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究

超文本阅读绩效研究述评——认知的视角

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初探与展望

从负载特异机制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

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分析——认知、自我、人格的观点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忠诚管理策略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进展

名字启动对女性容貌吸引力的影响

震区中学教师应付方式、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

大学生公正心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