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音乐类论文范文(推荐20篇)

141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篇

[1]张庆庆.浅谈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大庆社会科学.2007,(03).

[2]高玉武,温蓓.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3]魏培修.音乐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4]周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教学与管理.2007,(06).

[5]杨晓勋.《中国流行音乐传播预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4期.

[6]金兆钧.《中国流行音乐的世纪末批判》.人民音乐.1998年.

[7]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艺出版社.1997年.

[9]潘海涛.《金铁霖谈中国歌坛之怪现状》.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2006年3月.

[10]张小远.解亚宁.《心理健康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2篇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唱歌如同是在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也能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学习各种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锻炼人的感觉能力。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的发展。音乐与体操、舞蹈、武术、太极等运动项目配合,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达到健与美的结合。

音乐是一种精神体操,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助于人们精神和身体放松,消除人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起到一种精神欢娱的作用,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育成长。胎教音乐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俄罗斯有家产科医院,发明了一种胎儿保健新方法——定期组织孕妇进行大合唱训练,而对出生婴儿的测验表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均超过出生前未进行过音乐胎教的新生儿。日本一个幼儿开发协会进行的实验表明,经常进行音乐熏陶的幼儿,他们总是笑眯眯的,不怕生人,说话比别的孩子早些,眼睛也特别有神,长大以后,智商和情商水平较高,创造性较强。

音乐还可以治疗人的某些疾病。当前,音乐治疗学已初具规模,高血压症、心脏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语言障碍等,都可以通过音乐疗法进行有效治疗,甚而至于“音乐打倒了癌症”这样的报道,也时而见诸报端。可见音乐的治疗效果有多么显着。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3篇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须走出音乐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幼儿音乐教育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_美_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_最近发展区_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总之,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功能,这才是开展音乐教学的初衷。_音乐使人遐想,音乐使人陶醉_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颗感受音乐的心去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在音乐的氛围中长大。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重要性

现阶段,幼儿音乐教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幼儿德智体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学前教育正处于奠定学习基础的主要时期,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考虑到幼儿天性好玩好动,所以音乐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特性、同时合理安排课程,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放松心态。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4篇

术是一门表演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后,就是要让他们充分表现展示出来,这是检验学习效果、展示学生“二度创作”的有效手段。比如;学习歌曲《到小熊家里去》之后,我要求学生分组创作音乐剧《请客》,经过表演,学生对歌曲的寓意理解得更为深刻。在进行表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鼓励每个学生共同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表演的乐趣。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的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是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的热烈。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这还怕不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吗?

三、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引领学生步入音乐世界的大门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音响体验;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

当下的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受到了来自于民族音乐学、后现代主义和语言学的挑战,其所被质疑的就是:音乐美学学科究竟是一种什么“音乐”的“美学”?①学界普遍的共识:认为目前的音乐美学学科是西方大小调体系音乐的美学,只是适用于西方专业音乐和中国新音乐的美学,不是普遍性和真理体系。并且,不同文化的音乐往往具有不可通约的特制,因此西方专业音乐的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去解释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英国民族音乐学者布莱金(John Blacking)就认为,“系统音乐学的发现只适用于西方音乐学家的音乐传统,或者只适用于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所发展起来的感知能力”,“只有承认不同音乐体系的特殊性,音乐学才能够成功解释有关音乐的一般问题。”②对于上述质疑音乐美学界也有争议,宋瑾教授的观点认为,根据不可知论,的确无法预知针对西方艺术音乐的这套音乐美学理论体系是否能够被用于去研究、阐释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③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受到众多来自于语言学、符号学、释义学、现象学、结构人类学等学科新兴思潮的影响,同时其学科自身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笔者就民族音乐学自此时期研究中出现的新趋势和不断扩大的研究范围问题展开探讨,希望从中找到能够支持音乐美学学科适于民族音乐研究的可行性论据。

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趋向:相对于美国民族音乐学界在研究中注重探讨音乐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人类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联系中的功能等特征,欧洲的民族音乐学界则更加侧重于对音乐自身形式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当今德国最有影响的民族音乐学家约瑟夫·库克尔茨()就继承了柏林学派注重分析音乐内部结构的传统,奥地利比较音乐学领域的代表人物瓦尔特· 格拉夫()将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区分为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并于1962年首次提出使用声谱仪去分析音乐的现象,后在其多篇论文中反复探讨了将这种音响分析用于研究一些特殊音乐现象和美学问题的可能性。另外,多伊奇(Deuysch)博士的研究中还更多地关注了心理学问题(包音响分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④

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研究中,弗兰茨·福德迈尔()采用了当时尚不先进的声谱仪对非欧洲音乐中的歌唱发声进行分析探讨,⑤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实证的方法将直观考察中难以从音乐中获得的某些声音特征进行量化呈现和数值统计,这也为在音乐分析中如何建构音乐的形态特征与音乐的体验感受,以及音乐的意义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实证的理论支点。

可以说,上述欧洲民族音乐学者研究中所采纳的实证主义方法和感知心理学分析理论均为音乐美学学科研究民族音乐提供了了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就音乐美学学科而言,无论是对西方专业音乐还是民族音乐的研究,均要以“听觉感性体验”作为本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点,而借助类似声谱仪这种声学研究的数值分析和感知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对自然音响的性质、心理感知觉、听觉感性体验等不同层面进行相应的描述和理论阐释,就如瓦尔特· 格拉夫所言:“音乐的音响体验是可以从声学和文化特征方面加以评定的,其整个过程可以用客观上能够确定的声学特点去把握这种体验的主要特征,以便尽可能深入和可靠地揭示其音乐方面的种种关系。”⑥由此可见,欧洲民族音乐学派在研究中所强调“音响体验”,也为音乐美学进入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事实上,注重音响体验本就是民族音乐学与音乐美学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只不过体验的对象各有侧重。前者强调的体验是全面的,是包括审美感受和所有音乐文化相关的亲历;后者强调的体验则相对单纯,重在审美感受,其他均置于理解之中。当然,正如宋瑾教授所言,审美是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受,其中的“理解”就是文化理解,而“文化理解”应包含文化体验,因此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可以连通的地方。⑦

就音乐美学学科自身发展而言,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曾一度占据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学流派“分析美学”在此领域也有相关理论成果。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代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美学家罗杰·斯克鲁顿( Roger Scrudon)在他的著作《音乐美学》(1996)一书中阐述了他一系列最富有哲思的理论观点,其中之一即为音乐的“第三物性”。⑧限于篇幅,笔者在此通过表格1-1简要介绍一下音乐的三重物性问题:

由上表可见,格拉夫和福德迈尔等人用声谱仪所测量的正是音乐音响的“第一物性”,它是“声波”在空气中的振动属性,是能够通过科学仪器显示并进行物理测量的音乐的一种物理属性。而格拉夫所指出的“可以从文化特征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和阐释的“音响体验”,即涵盖了“声音”在人听觉中的感知属性,也包括了“乐音”(即音乐中的声音)在审美主体音乐体验中的审美属性。可见民族音乐学者在利用科学仪器对其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分析和理论阐释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涉及到了音乐美学所关注的同一课题。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6篇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育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人类社会文明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彼此相互支撑,相互通融。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把人生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跟音乐教育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使传统民族文化、音乐教育文化都渗透到音乐教育理念中。这些都说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最基本的策略,在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中起着垫脚石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选择最有利于促进音乐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高纯度,和民族音乐教育相结合,是他人的音乐文化在这里得以改正,同时得到一些回馈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首脑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多元文化的背景给了创新民族音乐的契机,借鉴的外来音乐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内涵。教师在民族音乐创新过程中,借助多元文化的背景,这样能够促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断发扬广大和源远流长,在自身内涵得到丰富的同时,也使得传统音乐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得到感化人的效果,实现教育人的目标,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激励和鼓舞人精神,提供文化建设,给予精神支撑,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对各民族音乐之间的贯通和相互借鉴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对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音乐人才有独到的作用,对加深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有不可多得的益处。以上可见,传承和发展是多元文化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明显的民族特点可以是生活充满乐趣,特具情趣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昂扬的斗志激励他们向艺术的最高峰前进。受日益开放的大环境影响,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占有相对的地位,根本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和持续发展,目前,以我国的文化为特征,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系统,对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1(7):86-86.

[2]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2-212.

[3]李光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xxx会科学,2014(S2):269-270.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方法,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其它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_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_。以下是“有关音乐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幼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7篇

要克服“怯场”这一不良心理, 表演者首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 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增加表演的信心, 在一遍遍练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 并分析出原因, 反复尝试去找到正确、合适的练习方法和表现方法。其次, 表演者还可以经常参加演出实践, 使自己在心理上逐渐适应有压力的环境, 这也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途径。如果在表演中出现某些小纰漏, 一定要镇定自若, 把小错误对表演的影响减到最低, 以保证表演的整体完整性。最后, 表演者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表演者一旦情绪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冲击, 就很难聚精会神的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去, 因而也会大大削弱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尽善尽美;与民同乐

1.孔子的尽善尽美观

(《论语译注·八佾》)孔子认为韶乐达到了声音和内容双重完美的境界而韶乐则稍逊一筹。帝舜和周武王都是孔子极力赞美的古代贤王,但舜是受禅让而得到帝位的,既得到上一任帝王的肯定又得到天下百姓的心,名正言顺。武王是通过伐纣而得到帝位的,虽然纣王无道,但是臣弑君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武王是一个贤王但是在名分上有瑕疵故而赞美他的音乐也就达不到完美的境界。《论语译注·子路》)名分与实际权力的相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则有可能危害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于艺术的评价标准是“尽善尽美”,这既是关于音乐的论述,其实也是对诗歌的论述。

我们先来看看声音。儒家重乐,孔子论乐,提倡韶乐,反对郑声,态度鲜明。《论语·卫灵公》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篇也记载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所谓“雅乐”即是“古乐”,主要是曲调平和中正,节奏比较缓慢的音乐,《诗经》中《雅》《颂》所配之乐就属这一类。这类音乐是孔子最喜欢的,之所以喜欢,我想这跟他的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相联系的思想方法上的“中庸”之道有关。中庸就是折中和平常的东西。这是孔子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再来看看内容。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论语》一书,讲“仁”有109次。如何做才算达到仁呢。孔子也给出了回答。“子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使自己的人格修养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合乎礼。孔子的一生都在为维护周礼的正统地位而奔波,他不满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谴责“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但是他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礼”已经不是西周那种与天道主宰一切相联系的“礼”,而是给“礼”注人了重视人道的“仁”的新内容。《论语·雍也》篇云:“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文质并重,才能尽善尽美。显然,《诗经》是这一方面的表率。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诗经》的全部特征,“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孔子认为诗三百都符合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孔子赞美《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2.孟子的与民同乐

孟子生年上距孔子之死约一百年,他的学术活动时期,距孔子的学术活动时期为一百五十年。这时战国的封建社会已成定局,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建化措施。孟子是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的,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在文学思想上基本上是和孔子一致的,也十分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处的时代,和孔子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孔子要维护的是在风雨飘摇中的以周天子为首的社会秩序,旧的周礼。孟子时代,统治阶级无一例外的换成了地主阶级,他的政治理想是实行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译注·尽心下》)的著名论断,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译注·梁惠王上》)主张国君应该“与民同乐”。孟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提出“与民同乐”的理论,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但是孟子把这一思想延伸到了文艺领域。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所说的“与民同乐”之“乐”,是指快乐之乐,而非音乐之乐,指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9篇

1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资源丰富多样,不过很多的文化并未被重视,更是没有得到一定的传承及保护,则出现了很严重的断流状况,更有甚者正在濒临灭绝。所谓的断流现象指的是很多民间艺人的音乐技艺以及各类绝活都已经失传,中国的传统音乐正在一点一滴的消亡或是无法继承,相关宗教音乐及仪式音乐根本得不到保护,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涌入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极大影响,各大媒介及媒体传播的民族音乐很少,流行音乐远远大过于民族音乐,再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加入,这就导致很多的学生们都趋之若鹜。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出现了很多的追星族,爱好民族音乐的更少。国内所施行的应试教育并不注重音乐教育,造成音乐课程的各类状况无人问津。就导致了音乐教学大纲根本无法执行,更不能有效地完成规定的音乐内容。缺乏正宗的音乐教学科研,并且所施行的教学观念极度陈旧,对应教学模式没有革新,这样就造成很多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感兴趣。

2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以及各类音乐著作、乐器制作等都有着其伟大辉煌的成就。有效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进音乐教育中,促使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及发展,更是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并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中华民族音乐教育不管是普及或者是专业化的,是社会还是家庭的,都是要基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有效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地将民族音乐及世界多样文化结合,博采众长、相辅相成,以呈现积极向上的音乐氛围。

3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构建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

加强对音乐教师团队的培养,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纵深进展。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就要求其全方位地了解乐理知识,并懂得各类民族音乐的门类及演奏技巧。学校与有关部门应组织音乐教师对其展开专题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沟通与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本地民间音乐文化上,树立民族文化荣耀感,并不断地坚持该项工作有序进展,并促使自身熟悉及通晓地方性文艺,认识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艺术家。

革新教学模式,呈现开放性课堂

在21世纪,音乐课程主要是强化学生自主以及参与开放性意识,所以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促使其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互动、参与、体验以及进行各类实践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融进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创造音乐,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唱多个歌曲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其家乡的民族性文化感知及认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所学习的歌曲,这样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以学生的心理方面来讲,民歌或者是民族乐器曲,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在相关乐器中去发现其所熟悉的旋律,进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再配合音乐开始哼唱其主题。这样不断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那些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教师还可以合理地把学生较为喜欢的流行音乐及时尚节目渗进课程教学中,这样得到的效果会更好。用一首精心选择的歌曲来贯穿整个课堂,并渗透式讲解其中的音乐信息。有效地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不断引申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合理地抛砖引玉,让学生明白其重点并提升了知识量,更是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让这一股中国风,席卷整个音乐世界,体现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除了相关教学课堂的革新,学校还应合理地寻找一些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为师生献艺,促使学生亲近民间文艺,并感受那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让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熏陶学生。民族文艺都是来源于农村,灵魂在大自然中,只有真正置身于村野中才能领略那美妙的民间文化灵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村庄体验那山野放歌的感觉,让那美妙的歌声回荡在山间,让那雀跃的情感回味在田间,享受那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提升学生自身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应不断地丰富,强化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优秀音乐来供学生欣赏,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并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念。这样学生既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完善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在本质思想上树立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建议、介绍一些优秀的歌曲以及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有效资料进行欣赏,除过教材中民歌学唱之外,更应该进行实际的实践性活动。利用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拓展学生的音乐资源,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音乐视野,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美,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伟大及丰富多样,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4结语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0篇

王耀华先生鉴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切实感受和体悟, 写作了这篇《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 提倡应该把音乐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作学术积累的过程, 并提出从学科理论构架、专题性理论及相关资料、研究方法、论述角度和论述方式四个方面去入手进行所谓的“滚雪球式”积累。[1]所谓“滚雪球式”积累过程, 即在音乐学研究中将每次的研究成果看成一个小雪球, 十次乃至数十次研究下来, 小雪球们逐渐汇聚成大雪球, 而数百次下来, 大雪球便可堆积成一座小雪山, 如此循坏往复。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间的桥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表演艺术家试图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演唱或演奏的方式, 最为精致和完美的呈现给观众。音乐作品是对某个特定历史背景或某个典型艺术形象的高度概括, 音乐表演并非仅是奏响音符, 它是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二度创作, 对艺术形象的深入挖掘和意境的升华。笔者认为“滚雪球式”的积累方法对提升表演者的音乐表现力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1篇

音乐理论是指有一定音乐成就的学者,根据自己对于音乐学习的经验,对音乐作品、文献资料中的音乐逻辑和音乐规律长期进行总结和探究,研究出来的结果可以供音乐学习者参考,并结合音乐学习实践最后达到提高自己音乐水平目的的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

二、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作用

音乐理论主要包含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理论、作品欣赏和分析等,钢琴弹奏是一个需要长期、全方位学习的学科,对于学习钢琴弹奏的人来说,只有把学习实践和音乐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技能,提升自己在钢琴学习方面的综合水平。

三、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一)乐理知识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二)视唱练耳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学习钢琴的基础之一是对于音乐乐谱的熟练识别,在识谱技能的练习中,视唱练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这项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敏锐感知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视觉和听觉练习,逐渐锻炼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在音乐演奏实践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学生在练习识谱时,会看或听大量的音乐素材,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也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了自己在音乐欣赏方面听觉和视觉的敏锐度,对音乐世界的领悟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进行钢琴弹奏时可以更深入感知乐符间蕴含的节奏和情感变化,可以更轻松地完成对不同作品的完美演绎。

(三)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和声理论是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核心内容,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其融入到钢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钢琴学习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钢琴学习的内容。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和声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会特别重视对于和声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同时还辅助大量的和声练习,以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情感表达能力。将和声理论应用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去,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鼓励学生即兴表演的积极性。只有扎实掌握在钢琴演奏中对于和声的恰当应用,才能将音乐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真正用音乐去感染观众,让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作品欣赏和分析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2篇

(一)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同小学教育不同的是,幼儿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可以根据感知来展开学习。所以,不管是开展品德行为、思想意识教育,还是认知理解、知识技能等教育,均需要幼儿具备相匹配的感知能力。而通过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学前音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与幼儿生活息息先关、比较熟悉的动画片歌曲和儿歌,此类音乐作品不仅节奏简单、旋律优美,并且很多都是对一个故事进行描述,非常具有画面感[2]。音乐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真实的还原音乐作品的内容,极大程度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说《数鸭子》儿歌,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的展示出音乐内容,一个个欢乐的画面浮现在幼儿眼前,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受,通过儿歌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还愉悦了心情。通过开展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对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行感受,体验到美的感觉,从而可以对一些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进行辨别,学会认知事物。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对于儿童音乐作品来讲,必须具备健康活动、积极向上等特点。利用音乐开展激励情感的教育,通常都会比直接说教更加具有效果。比如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幼儿可以联想到动画内容,从而通过对儿歌的学习,不由自主的模仿动画中羊儿们的团结和勇敢、友爱与合作等精神,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升。此外,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可以促使幼儿展开相应的身体动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日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能够通过音乐得到情感的平衡,进而实现情绪的表达,丰富幼儿的心理世界;且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能够增强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在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认知并提高集体荣誉感[3]。

(三)对幼儿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生活教育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教育主要有孝道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以及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教育等等。生活教育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是展开生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说《好妈妈》儿歌,唱出了幼儿如何表达最妈妈的尊敬和爱意,一些被溺爱的幼儿在学习此歌曲之后,都会模仿歌曲的内容作出尊敬和爱护妈妈的一些行为,通过此种行为,可以看出幼儿学会了如何尊敬父母,如何关心关爱家人。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智力发展,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记忆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可以有效的为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3篇

(一)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

从当前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以及选秀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听众以及音乐人对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深,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逐渐的走出了山区,来到了现代化的都市,现代音乐的文化元素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云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汇集的地区,其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原生态音乐也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推向城市化舞台的同时,也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保护。

(二)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音乐传播

云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旅游景区,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样的地方民族特色都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因此,在大力发展云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在其中融入一部分民族音乐,使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传承。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歌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此,让游客感受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美感。其次,可以在旅游景点中建立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了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目的。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4篇

少数民族的音乐主要以反应现实生活及文化特征为主,由于云南地区所居住的少数民族众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与传统文化并不相同。因此,导致了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也造就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及艺术方面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在进行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多为其民族乐器,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而来,并将研究出的结果在子孙中进行传递,因此,其音乐中的民族气息十分浓厚。不仅是音乐的部分,在音效的方面也是一样,除了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固有的音乐元素以外,还融合了许多现代的音乐元素,甚至有许多歌曲中还含有较大部分的地方方言,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性更加明显。歌曲《阿杰鲁》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其取材于彝族民间的童谣,歌曲中的全部歌词都是由彝族文字语言组成,却又在编曲方面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基本元素,既体现出彝族歌曲中的民族艺术特点,又满足了现代人对音乐的追求,是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5篇

根据以上对音乐与语言大脑机制的研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无论针对音乐还是语言的学习,势必会促进共享脑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另一方面的学习。而这一推论已被多数学者研究证实。

(一)音乐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音乐学习不仅能影响人的语言记忆,还有助于提高音高辨识力及拼写能力。有中国学者做过实验,将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一组15个单词让学生试听两遍,试听后让学生将所听到的单词写出来,结果显示,从小接受过音乐训练的32名学生,在试听后写出的单词量明显多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一项美国进行的实验,对1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非语言智力因素、拼写、阅读等方面测试,结果显示,60%接受过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在拼写方面的表现、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其余40%未接受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一位法国学者选择法语口语短句与音乐短句,并升高部分句子末尾音的基频,播放给母语为法语的40名10岁儿童试听,结果表明,学习过三年左右音乐的18名儿童,均能辨别出语言中微弱的音高变化,而其余12名儿童不能辨别出。以上实验均证实,音乐学习可提高音高辨识能力及拼写能力。另外,音乐学习还可促进对外语的学习。某音乐学院的外语教师对60名学生进行实验,其中将音乐综合测试成绩为90分以上及60分以上学生分别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英语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组英语能力测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结果与以上观点相符。

(二)语言对音乐的作用

语言节奏对音乐创作具有潜在影响,美国一位学者用不同语言歌曲的器乐版本试听,之后将旋律中的音高部分去除,保留旋律原有框架试听,结果显示,在两种情况下,听者均能辨别歌曲原有语言。这一研究可从侧面证实以上观点。

(三)音乐与语言结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作用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较陈旧、教育理念淡薄、课程设置随意、内容单一,主要以欣赏课为主,且重视教师讲授,忽视学生的实际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较差。为提高教学质量,应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积极作用。

2.古诗词欣赏、音乐欣赏与音乐旋法教学的结合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民歌中的旋律发展方法很多是相通的,如古诗词中“顶针格”与民歌中的“鱼咬尾”功能相通等。在教民歌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原词及旋律,对比音乐作品与相关古诗词作品,之后让学生将所熟悉的与情绪相符的古诗词填进旋律中,这既可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还可巩固已学的文化知识,并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在西方音乐中,也有“鱼咬尾”等方式的类似旋律施展方法,可适当将其应用于教学当中。

二、结语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6篇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着。”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7篇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形式是美的,它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的内容是美的,它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是美的,巍巍高山,潺潺流水,艳艳山花,飘飘落叶,甜甜笑脸,喳喳山鸟,啾啾鸣蝉……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要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形式,使人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8篇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19篇

从历史来看,旅游产业发展前期的川南苗族生活环境相对独立封闭,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因此音乐成了苗家人最流行和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就苗族音乐本身来讲,仍是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有传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可见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村前寨后,农闲季节,逢年过节,寨里的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吹起芦笙乐,跳起芦笙舞,边唱边跳,尽情狂欢取乐的场景随处可见。在这样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中,创作了表现苗族人民劳作的山歌和号子,有叙述祖先辉煌历史的苗族古歌,在祭祀、节庆、婚丧等场景使用的礼仪音乐,有男女表达情感的情歌等,表现形式自然朴素,苗音乡风浓郁。音乐的交流与传承主要局限于本民族内部的,以自上而下、代代之间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模式为主,人们再通过民俗节日等社交活动中用音乐抒感、传递信息,川南苗族音乐就在相互交往中得以传播。在这一阶段,川南苗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没有产生更多的联系,二者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苗音就是苗家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内在的封闭的文化活动,旅游多是苗家山寨之外的人对这片土地的一种静静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不再保持其静悄悄的特质,融入了更多的热烈的元素。

旅游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多元的文化交流活动,融入了音乐文化、美术文化、体育文化以及由之而形成的习俗文化的内容。这其中,音乐文化以其丰富悠久的历史积淀,绚丽多彩的民族地方特色,主动地参与、整合到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来,成为旅游活动中独具特色揽胜之处。在当下,音乐已经与旅游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结合的程度甚至代表了这个地方旅游的发达程度。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多姿多彩的川南苗族音乐提升了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勤劳智慧的川南苗族人民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创造了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音乐艺术,不仅是展现川南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体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多样性的典范。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与川南苗族民俗文化、节日活动、风土人情等融合在一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旅游文化舞台精彩纷呈,成为该区域创立旅游景点的重要的衬托。正因为民族特质、民族音乐文化,打造了特别的旅游文化,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旅游也为川南苗族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发展空间,使苗族音乐文化很快走出偏僻之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川南苗族聚居区旅游景点的设立,以往相对分散和封闭的传播空间,被拓宽和丰富,并更加开放。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借助旅游的载体作用,将绚丽多姿的音乐作品、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技能,向世人做尽情的展示,通过旅游的窗口,宣传了音乐中的民族和地方性特色,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展示川南苗族音乐文化的绚丽风采和传奇魅力。同时,旅游也成为吸收外民族地区和异地文化的主要场所,它们在相互的交融中,将旅游活动演绎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旅游把川南苗族音乐推送到新的领域,并不断有着新的进步与发展。

二、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变迁与思考

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近年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也进一步促进其变迁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传播空间的改变。通过空间上伸展的蔓延性,形成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传统的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原本是在固定社会群体的区域中,一代一代自上而下、从古到今绵延不断的方式不断传承,它的传播区域遍布村寨,文化空间相对分散、自由。而活跃在旅游活动中的音乐则发生了空间的转换,多种特色鲜明的音乐内容逐步迁移和集中到特殊的区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在园区中设立苗族风情园、苗族文化大舞台等都是传播空间变化的具体形式。这些空间继承着原来的音乐文化交流现场,同样具有传承的意义,有些则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而成为以旅游展示为目的的元素和标志。如在旅游活动中,婚俗音乐原本是在民间的婚礼现场吹奏的,但为了便于游客观赏方便,婚礼的现场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场,而是观赏性的表演现场。同样,传承主体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音乐文化要通过积极的有利的传播方式才能实现交流和传递。在旅游文化传播空间中,大家从各地汇聚拢来,参与到由多种民间音乐组成的集体娱乐中,这是通过直接传播方式实现人们对川南苗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同时利用旅游景区所播放和销售的宣传川南苗族音乐为主体的音像制品、音乐书籍、乐器等中间媒介和信息的间接传播方式,将传统音乐文化传递到不同群体、异地他乡。

传承的主体也由原来人人熟悉、随心所欲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转向为部分人或爱好者掌握并有组织表演,游客变成观众。同时,这种文化的规范化、观赏化、表演化特点愈发地突出。旅游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把原来散落于乡村山寨、田间地头的音乐形式,逐渐汇集到旅游景区中,进行一些有组织有安排的表演,将原来简单朴素的演出场地,加入了现代舞台美术、灯光背景等现代技术,变得更加五光十色;原来随心所欲、自然纯朴、即兴的表演形式也已经经过专业的编排和策划,逐渐走向规范和同一,成为规范化、观赏性的表演方向,演出中的传统成分也充满了现代传媒和现代元素的加工和创新,注重场面的宏大和热闹,突出现场表演化效果。音乐本身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音乐文化的实际功能和表现功能进行着相互转换。旅游活动的音乐实用价值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展示性表演功能及其艺术价值。例如,在旅游点中见到的礼仪音乐表演,已经不具有祭祀祖先、祈福除灾的具体实际价值,而仅仅在于集中地表达对当时热闹场景的再现,主要体现的是表现性功用;又如舞台上所演唱的劳动号子或具有号子特点的创作歌曲,都不具有实用性功用意义,而只是展现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艺术表现价值。功能发生变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转换。在旅游中,某些音乐形式和内容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娱乐功用侧重点已经有所改变。在川南苗族旅游区举办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中,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体育、杂耍、游艺等融会在一起,构成大家集体娱乐的机会,这时的音乐中的娱乐功用已经偏重于前者,音乐中以“自娱”为轴心的功能,已转化为“娱人”娱乐。如婚嫁喜庆礼仪中的音乐都有或多或少的教化作用,但在旅游中的酒楼茶馆中出现的表演,则主要起导游、助兴、消遣的娱乐作用,音乐社会功用的侧重点已经有所变化。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情趣在发生变化。

在旅游活动中的音乐文化,由于脱离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缺乏本民族音乐传统与历史的熏陶和洗礼,缺乏对本身艺术价值充分的认识和信心,因此创作和表演缺乏朴素本真、自然抒咏的艺术风格,所创作的作品苍白而空洞,表现力也缺乏自由自在、原汁原味。其次受旅游业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则的影响,大多数苗族老百姓更热衷于商品利益的获得,导致价值坐标的倾斜,在创作和表演上常常仅仅是为了符合商业合同约定好的演出,缺乏音乐创作的真正感受和体验,使音乐的表现趋于形式化,技巧化,程式化。他们不热心、不积极参与日常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不投入激情进行表演,更喜欢追求舞台上五光十色、缤纷绚丽、流于形式的华丽表演风格,这导致旅游产业中音乐逐渐成为道具性、观赏性、表演性的文化符号。这种脱离生活基础的表演是值得警惕的,因为音乐文化也必须来源于生活,如果不扎根于生活,单纯为了娱乐旅游而蜕变,则很容易流于媚俗而失去文化的生命力。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倾向是,在对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借鉴和取用时,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破坏和冲淡了川南苗族音乐的典型个性性艺术风格。一些旅游性质的演出活动,整体效果上缺乏充分的自信,演出的创作、编排上显得粗糙,缺乏成熟的个性化特征。反观其他地区的苗族音乐文化,其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极好地渲染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人才辈出,一方面成果在发掘保护与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川南苗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索

川南苗族音乐文化是具有少数民族和地方区域性特色的音乐文化,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旅游业的发展,为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带来创新和发展机遇,但是如何在这种“经济为主导,文化参与”的社会发展大潮中,不迷失自己发展方向,协调和平衡好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科学、理性地理解音乐与旅游相互关系。

川南苗族音乐有其土生土长的文化空间和土壤,这种空间不仅是音乐内容和形式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背景,也是创作的源头和发展的依托。由于当地旅游项目的进入,音乐文化这种原生态的音乐传播空间已经被改变了,以前村寨田间、屋前屋后笙鼓齐鸣、歌声绕梁的热闹音乐文化已经变得相对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在景区指定的规范舞台或是政府为招商引资而专门打造的节日文化活动中呈现出热闹进行时。人们开始离开原有的的创作空间,创新意识开始淡漠,表现形式渐显规范却呆板重复。这些变化从一定程度禁锢了人们创作的源泉,改变了音乐审美的思维和趣味,扭曲了音乐价值观念的取向,从而打破音乐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平衡。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理性科学地理解音乐与旅游的相互关系,更要将其放在一个更长远的方向上去规划,有效的整合两种资源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相互依托、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我们是通过旅游活动的平台去展示和宣传音乐文化,而不是仅仅依赖旅游的载体作用来体现音乐的内涵和价值;我们是用音乐文化活动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成为它的附庸和符号,这其中“保真”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引入苗族音乐文化,要确保这些文化是真正属于苗家,让真的文化打动人。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旅游的载体和宣传窗口作用,全面展现苗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做好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

目前,川南苗族音乐作为地域性分布民族音乐文化,影响力较弱。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的载体和宣传积极作用,挖掘音乐的丰富历史内涵,力争凸现出音乐文化中的亮点和特色,创作能展现音乐原貌的优秀、高质量作品,拓展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拓宽宣传渠道,使之配合旅游的宣传作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宣传阵容,全面展现和提升苗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和魅力;牢固树立传承和保护重要意义观念意识,营造一种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目前,川南苗族地区运用旅游产业带来的巨大推动,逐步树立了较强的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使得音乐在旅游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例如作为川南苗族史诗而定位的宜宾珙县苗族古歌,申报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可喜的,但同时也是令人不安的,因为这些苗寨中会古歌的人年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扶弱”是具有紧迫意义的工作,这些苗家音乐文化如果不加以关注,不以旅游产业的平台为契机加以保护,也许再过些年头,这种古朴的文化将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音乐类论文范文 第20篇

音乐的民族特点即音乐的民族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其生活习俗与传统文化,这些民族的人们用其文化构建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音乐文化。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他的创作必定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如果失去了这片土壤,他的创作则抛弃了民族之根,也就是缺乏思想性。在专业的音乐创作领域中,要做到如何存承及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只有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才能使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和繁荣。“离开民族性的文化,不是具体的真实存在的文化;不表达时代特征的文化,必定是僵死的文化”。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在《音乐家生活守则》中告诉青年音乐家:“要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乃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视野,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就是人类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人类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中前进的,这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①。

二、印青音乐创作及其音乐元素分析

对于传统音乐的存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担当,都是印青在任何时候创作都不违背的原则与根本。“我在创作作品时一直在追求不同的风格,最怕是重复自己。什么都喜欢试试,洋的土的,摇滚的通俗的,河南梆子,京韵大鼓,板腔体……揉进我自己的感觉,创作一种新形式。有时觉得很难,但从骨子里支持我的还是音乐本身的力量。我觉得创作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技巧变化,而是最大程度契合时代。②”所以,印青的创作并不纠结与现代或是传统。一贯坚持传统与现代并用的原则。因此,印青对于传统的、民族的元素非常的重视。在创作中,印青广泛的采用江南音乐元素、西北音乐元素和音乐元素,来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己。这并不是讨好传统文化,而是恰如其分地、如同溪流注入江河一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不可分离。

(一)江南音乐元素

(二)西北音乐元素

(三)音乐元素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