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 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 xxx的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 豌豆杂交操作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4. 去雄的目的:防止自交;套袋的目的: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5.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6.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7.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8.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9. 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如D);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如d)
10. 杂交:一般是指两个具有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间雌雄配子的结合;作用:①探索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②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③显隐性性状判断
11. 自交:指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但为同一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间雌雄配子的结合;作用:①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②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12. 测交:F与隐性纯合子相交,从而测定F,的遗传因子组成;作用:①验证遗传基本规律理论解释的正确性;②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13. 正交与反交:是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父本和母本分别是反交中的母本和父本;作用:①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②检验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14.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纯合子分两种类型:显性纯合子(如DD)和隐性纯合子(如dd)
15. 杂合子:遗传因子不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
16. xxx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17.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 伴性遗传:决定某种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交叉遗传;一半为隔代遗传;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3.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判定方法:xxx有为隐性,女病父、子病
4.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女性患者多余男性;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患病;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具有时代连续性
5.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判定方法:有中生无为显性,男病母、女病
6. 伴Y染色体遗传病特点:父传子,子传孙,性状只在男性中表现出来
7. 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
8. 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9. 常见的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10. 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
11. 伴Y染色体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 人类遗传病通常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 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①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②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4. 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5. 多基因遗传病特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常表现为家族聚集现象;一般不符合xxx的遗传定律
6.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7.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类型:①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等。②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等
8. 遗传病的监测及预防手段:主要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9. 产前诊断时间:胎儿出生前
10. 产前诊断手段: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
11. 产前诊断目的: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12.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xxx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状况。
13. 基因检测意义:可以精确地诊断病因;可以预测个体患病的风险;检测父母是否携带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也能够预测后代患这种疾病的概率
14. 基因治疗: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 xxx半保留复制的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技术、密度梯度离心
2. xxx复制概念:以亲代xxx为模板合成子代xxx的过程
3. xxx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
4. xxx复制的过程
5. xxx复制结果: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xxx分子
6. xxx复制条件(1)模板:亲代xxx的两条链。(2)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酸。(3)能量:ATP释放的能量。(4)酶:xxx解旋酶和xxx聚合酶
7. xxx聚合酶作用位点: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位点:氢键
8. xxx复制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半保留复制
9. xxx能够精确复制的原因:xxx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 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3. 非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行配对的染色体。
4. 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5.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6. 精子的形成场所: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睾丸
7. 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卵巢
8. 形成过程:
9. 镜子的形成需要变形;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变形
10. 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11. 受精作用的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12. 受精作用的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3.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1)子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 xxx假说的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2. 假说的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3. xxx用到的方法:类比推理法
4. 常染色体:雌雄个体共有的染色体,即与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5. 性染色体:雌雄个体中不同的,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6.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7.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 染色体变异: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
2. 染色体变异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3.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1)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2)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
4. 染色体组: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5. 倍体:由受精卵发育xxx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作二倍体
6.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xxx,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7. 多倍体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也存在结实率低,晚熟等缺点。
8. 多倍体育种:①方法:用低温处理或用秋水仙素诱发等。②处理对象:萌发的种子或幼苗。③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9. 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
10. 单倍体特点: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11. 单倍体育种:
12.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2)实验步骤:诱导培养、固定、制片、观察
(3)解离:用药液(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清水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甲紫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制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13.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断裂以及断裂之后片段在同一染色体内或不同染色体之间的重新连接
14. 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重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增加
15. );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180°)
16. 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染色体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 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 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核糖体蛋白基因、ATP合成酶基因
5. 奢侈基因: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如卵清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6. 细胞分化的本质: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7. 不同类型细胞中核xxx相同(无变异),质xxx不完全相同。不同类型细胞中mRNA不完全相同
8. 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9. 表观遗传类型:xxx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乙酰化等
10. 表观遗传发生时期: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11.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一个基因可以控制一个性状;(2)一个基因控制多个性状;(3)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 共同由来学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xxx
2. 自然选择学说:揭示的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3. 化石: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4.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5. 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xxx的。
6. 生物的进化顺序: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7. 当今生物体上进化其他方面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8. 胚胎学: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推断:脊椎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
9. 细胞学: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上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
10.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11.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1)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生物有共同祖先。(2)不同生物的xxx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不同生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1.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2. 种群的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4.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5. 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的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6. 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突变、选择、迁移等
7. 理想种群条件:(1)种群非常大;(2)所有雌雄个体间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3)没有迁入和迁出;(4)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
8.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10. 可遗传变异的形成: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11. 可遗传变异的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12. 可遗传变异的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3. 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14.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5. 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6.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17.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18. 培养皿倒置:将培养皿翻转过来倒置放置
19. 将培养皿倒置培养的原因:37 ℃培养细菌时,培养基的水分要蒸发,会凝结形成水珠,如果正放,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到培养基平面上会影响
20. 抑菌圈形成的原因:滤纸片上的抗生素杀死了其周围的细菌,使其不能形成菌落而出现抑菌圈
21.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实验结论①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由于细菌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②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耐药菌比例逐代升高
22.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3.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24. 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25. 隔离:指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6. 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27.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8.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隔离(必要条件);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原材料)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 S型细菌特点: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能使人和小鼠患病
2. R型细菌特点:菌体无荚膜,菌落粗糙,无致病性
3. xxx斯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已经加热至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转化因子
4. xxx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结论:xxx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5. T2噬菌体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xxx组成
6.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1)吸附;(2)注入;(3)合成;(4)组装;(5)释放
7. 如何获得35S标记或xxx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分别含有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35S标记或xxx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
8. 实验过程
9.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10.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b.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11.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12. 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13. 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发大肠杆菌
14.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结论:xxx是遗传物质
15.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的实验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1. 协同进化: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 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3. 收割理论的意义: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4. 协同进化的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6. (1)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 175 万种(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7. 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8. 生物进化历程中的三个关键点:①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不断增多。②生态系统第三极——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③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xxx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9.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两极生态系统(无消费者)到三极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0. 现代生物进化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1. 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12. 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高二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1.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 自由组合定律使用条件:(1)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3)细胞核遗传;(4)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3.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4. 基因型:与生物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5. 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