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一总结概念(汇总17篇)

111

一总结概念 第1篇

关于数学概念教学

中科院兰州分院中学xxx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所以概念教学尤为重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还要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阐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讲清概念的来源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等概念,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数轴而言,它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长度单位的直线?单纯地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的高低.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个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

?二、讲清概念的意义课本中经常出现一般形式、最简形式、标准形式和基本性质等,讲清它们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掌握一般规律,更好地理解概念?对于方程、函数等概念,先总结出一般形式,再进行讨论?为什么要定义一般形式?因为对一般形式讨论,就能得到一般结论,用它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例如,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就能得到求根公式、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于多项式、分式、根式等,为什么要规定一个最简形式呢?因为人们对所研究的对象,为了突出其本质属性,总要在外形上尽量简化?例如,合并同类项后的多项式叫做最简多项式,没有最简多项式这个概念,关于多项式的许多问题就难以研究?如定理“如果两个最简多项式恒等,则它们的对应系数相等”是待定系数法的理论根据?这里“最简”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最简”的条件,本质上完全相同的多项式在外形上千差万别,讨论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为什么要规定一个标准方程呢?因为在不同的坐标里,同一个曲线会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方程,所以把某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规定为标准方程?在标准方程中,我们就会得到曲线的某种性质和作法?另外通过坐标变换可以把其它坐标系下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这样对曲线的'研究大为简化?

三、讲清定义的合理性一个概念的正确定义,除了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遵循一些原则?教师虽不必向学生提出原则,但也要深入浅出地讲清各种定义的合理性?让学生感到这样规定是很必然的、合理的.如,当m是正整数时,am是表示m个a相乘;当m是零、负数、分数、无理数时,am就不能看作m个a相乘了.但客观实际中所遇到的幂的指数,并不都是正整数?又如,考察运算法则:am÷an=am-n(a≠0,m>n),当m=n,m<n时,就没有意义了?可见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指数本身的矛盾都要求人们把指数的概念加以推广?那么怎样推广指数的概念呢?以a0为例,为了使am÷an在m=n时仍成立,就必须规定a0=1.这就是说,推广指数概念必须遵守一条原则:新的指数必须适合于原有的幂的性质,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再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需从斜面的倾斜程度、旋转门面与墙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描述和测量,阐明定义的必然及合理,学生才能体验拓广概念的意义.

数学科学严谨的推理性,决定了搞好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由于概念不清,表现出思路闭塞,逻辑紊乱,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搞好概念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总结概念 第2篇

小学数学概念总结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xxx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27、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xxx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2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9、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30、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一总结概念 第3篇

概念如何教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梯形概念时,曾过于简单地处理教学过程,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定义从教材中抽出来孤立地讲解。结果,在变通练习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仅为18%。虽然我课讲得很轻松,但学生学得很累,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没有多大兴趣,只是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才露出喜悦之情。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到概念教学有时还必须追溯根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我在课下与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平时习惯把上下底边称为上底边和下底边,这一认识是他们的自身体验,也是学生形成真正概念的“生长点”,我就从这里入手,研究梯形概念,重新设计梯形概念的教学过程。

我准备好各种梯形纸片和一支红色粉笔,通过“类比”和“变式”讲完梯形概念后,举起标准方位上的梯形纸片,问:“谁能告诉老师梯形的底边在哪儿?”学生纷纷说那最下面的边和最上面的边是底边,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平行的一组对边就是梯形的'上下底边。接着,我请学生注意,将手中的梯形旋转90度,然后静静观察下面的动静。此时,课堂里早已躁动起来,学生按捺不住了,不时挪动着位置,你看我,我望你,好像在寻找什么。他们一定在想:上下底边呢?我深深明白现在这些孩子在想些什么,便及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契机,用红色粉笔在底边着力地点了两点,然后将纸片缓缓转动起来,并指出:点了红点的边就是底边。学生观察着,领悟着,终于说出平行的一组对边就是梯形的上下底边。我很高兴地说:“大家回答得真好!平行的一组对边就是梯形的上下底边,与梯形的位置状况毫无关系。”学生兴奋了,笑容在每个学生脸上荡漾着——片刻后,我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刚才我们没想到呢?我仿佛听到学生在自言自语:“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底边一定是在下面或上面,当梯形旋转90度后,我们就以为上下边是底边,但又不平行,所以就认为没底边了。”这是推动学生思维趋向批判性和深刻性的反思过程,我们很多老师却忽视了它。随后,我顺水推舟地完成了梯形上下底边的教学,并让学生叙说上下底边的概念。

整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在一片活跃紧张的气氛中完成了……

变通练习抽样调查,正确率达95%以上,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由这个教例我想到:概念教学要处理好教材、教学情境、学生已有认知三者的关系。因为教材中许多概念平时学生已接触过,并且有了初步认识,然而这些认识往往是模糊、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在讲这些概念之前,到学生中走一走,访一访,找到学生“认知停靠点”和“思维展开点”,看一看这些认识是怎么形成的,距离正确的认识还有多远,我们的讲解就会有的放矢,也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一总结概念 第4篇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讨

潘巨臣

(贵州省三都县第二中学)

摘 要:在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中,掌握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被列在首位。而其中,概念是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的各个支点,是稳固整个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部位,只有把握好概念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搭建起高中生物学的知识架构。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知识学习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将决定学生能否更好地深入学习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概念的教学是重中之重。结合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概念;教学;合理性;有效性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所谓事物的本质特征,指的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相对的,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每一个概念都包含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的质,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量,是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概念的掌握就是要在事物的众多特征中,准确地把握本质特征,认识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的外延。最终使学生能够超越感知觉的范围,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概念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是怎样获得概念的。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呈现例证、假设―检验、提供概念的原型等等方法。以上方法都可以作为概念的文字说明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一个新概念。比如,在讲到细胞的渗透作用时,可以举例腌萝卜可以使萝卜变皱,把腌萝卜放清水里又可以恢复饱满,让学生能迅速联系实际理解新的概念。假设―检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概念的相关假设,一起检验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在无法很好地形象描述一个概念时,提供一个概念的.原型,是最迅速和直接的方法,洋葱鳞片叶表皮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就是渗透作用的一个原型。

概念的同化是高中生物概念学习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生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xxx尔把概念的同化分成了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三种基本形式。上位学习是学生已经获得了概括程度较低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抽象概括性程度较高的新概念。比如,学生已经学了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之后,给学生提出反馈调节的概念。下位学习是在获得了一个抽象概括性程度较大的概念之后,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一个下位概念。比如,先介绍了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再来学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这就是下位学习。组合学习是指学习的新概念和学过的概念有并列结合的关系。比如,用xxx的豌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杂交试验解释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之后,再去学习水稻的有芒抗病和无芒不抗病的杂交,就是组合学习。

二、概念的强化

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进行错误概念的转变。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多知识经验,其中有的是正确的,而有的并不符合科学规律。当学生的原有概念不符合所要学习的概念的科学定义时,转变错误概念尤为重要,因为通常学生的错误概念会非常顽固,直接影响到后面对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概念转变的影响xxx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对知识和学校的态度、学习动机等等。教师要能准确发现学生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所在,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策略。

下图形象地描绘了学生概念转变的条件,只有当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概念是错的,并能够理解新的概念,同时新概念是合理有效的,才有可能真正接受新概念,避免以后再次弄混。

让学生接受新概念,摒弃错误概念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比如植物的向性运动,定义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植物体”而不是动物,“单一方向”而不是多向的,“定向运动”而不是任意方向。把握了关键词,有助于概念的记忆和准确掌握,对学生的概念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概念巩固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概念巩固主要通过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来实现,主要的方式就是练习和实验。教师要注意筛选,提供给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巩固新知识。实验中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认为只是好玩而忘记了教学,练习也不应太过多而不精,应当给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教会学生练习成果的自我反馈,及时弥补查缺补漏。

四、促进概念教学的技巧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自主地对概念进行鉴别分析,最后真正接受概念。

学习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来获得新知识,同时也在新知识的作用下来调整原有知识。

首先,要有开放而包容的课堂环境,探索发现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要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是对与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抓住学生理解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开放的氛围也鼓励了学生大胆思考,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概念,诱导学生表现出先前经验中获得的一些错误概念。比如,讲到种群的概念时,让学生尽量多地举出种群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不予干涉。教师注意发现其中学生的表述,如有不符合的地方,可以最后总结时指出,这样有助于更多地发现学生理解中潜在的问题。

其次,提供正例和反例。提供正例有助于学生总结体会概念的规则,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的情况,而提供反例有助于学生排除概念学习中的无关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一总结概念 第5篇

现就物理感念教学,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也借此与位老师互通信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到之处请师们批评指正。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整体认识,也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重视联系生活实践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高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八年就物理上册教学中有关的教学:包括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还有第四章物态变化中的许多概念,都需联系生活进而介绍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如研究电场的性质时可类比重力场。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还有物理概念的教学不仅仅只使用一种或两种教法,可能本身会包含好几种教法,我们在让学生体会生活实践的同时又可以用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应用抽象、归纳等多种方法全面、客观的理解某一概念教学,以期得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不必哗众取宠,把一个简单、明白的概念复杂化。

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一总结概念 第6篇

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为此,本章将从数学概念的涵义、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阐述有关概念教学的问题。

第一节  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特点

一  小学数学概念概述

1.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又称涵义。适合于概念所指的对象的全体,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又称范围。如平行四边形的内涵就是平行四边形所代表的所有对象的本质属性:有四条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等;平行四边形的外延包括了一般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和正方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是构成概念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2.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例如,整数百以内的笔算加法法则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要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个法则,必须事先使他们弄清“数位”、“个位”、“十位”、“个位满十”等的意义,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无法学习这一法则。又如,圆的面积公式S=,要以“圆”、“半径”、“平方”、“圆周率”等概念为基础。总之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

[1] [2] [3] [4] [5] [6]

一总结概念 第7篇

会议总结概念

一、会议总结的概念

会议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xxx一阶段或某一项工作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而使用的公文。

总结的目的,是通过对自身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的回顾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后的工作。因此,总结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回顾而写成的总结,不是公文,属于一般应用文。

二、会议总结的特点

(一)经验性。总结和计划相反,是在事后进行的。总结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是自身经历过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数据,这样才有实践意义。经验过的事情,在写作上往往更多地采用叙述方式。总结还应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二)规律性。总结不是把发生过的事实罗列在一起。它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总结要产生评价议论,即主题和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的思想认识)。而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总结是否具有理论性、规律性,是衡量一篇总结好坏的重要标志。

(三)借鉴性。总结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三、写好会议总结需要顾及的要点

(一)充分占有材料,认真分析材料“会议总结”的基础和依据都是从部队、机关的实际情况中和部队的'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抽象“会议总结”出来的。因此,了解部队、机关的工作实际,占有大量、丰富的素材,是写好“会议总结”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首先占有、运用好背景材料。“会议总结”往往是对工作任务实践情况的回顾和分析,使用背景材料,可以起到比较、映衬的作用,增强说明力。其次,占有“点”上和“面”上的材料。一个好的“会议总结”,既要有具体、行动的典型材料,又要有比较概括的面上的材料和一些数字材料。把“点”和“面”结合起来使用,有利于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要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正面材料最能反映成绩和经验,反面材料最能揭示问题和教训。正反面材料结合使用,便于全面分析情况,防止片面性。

(二)“会议总结”、提炼出带规律性的东西 “会议总结”不能只罗列现象,而应当通过丰富的素材对实践活动及规律加以充分的分析、认识、归纳和概括,从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观点,得出符合部队实际情况的结论。

(三)既要照顾全局,又应突出重点一份“会议总结”,要反映和体现出一个单位在某个时期或某项工作的基本面貌,内容要有相对的完整性。但是,这里所要求的全面性,并不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把所有的情况都写进去。而是突出重点,把重点放在主要内容、主要经验教训上,从而揭示出反映事物本质的基本规律、主要经验与深刻教训。

一总结概念 第8篇

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通过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总结了以下三小点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和提高。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明确目标,深入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概念就是概念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它既是联系物理基础知识的纽带,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电学、力学这类概念的要求比较高,要多花力气多给课时,多安排实验,多做练习。使学生能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有的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学习,关系到对某些知识是否能够掌握,这些就是关键性的概念。教材中出现的重点概念,一般都是关键性概念,但有些关键性概念并不一定是重点概念,这就要靠教师在钻研教材中去挖掘。应当在明确重点概念的同时,进一步弄清关键性概念。

难点概念,就是指那些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比较难于建立的概念。对于难点要通过钻研教材和大纲找出难点难在那里?是难在理论上过于抽象、物理过程比较复杂,还是难在运用中的灵活多变?是由于学生不熟悉有关的研究方法,还是所需的基础知识没有建立起来?等等。再研究教材中,只有对难点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化难为易,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例如虚像的概念,虚焦点这些概念可以通过光学作图来解释。

二、形象类比,深化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列举大量的例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例如在电学中的几个概念讲解起来特别有意思,可以把电流比作水流,电压比作水压,电阻比作障碍物,自来水管比作导线,开关比作水龙头,可以形象地讲解以上几个电学概念。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水压越大,水流越大。

一般情况下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水压越大,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可能受到阻力(阀门),水流可能减小。

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如果与灯泡串联有电阻,通过灯泡的电流可能并不大

自来水管越粗,通水能力越强(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大)

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导电性能越好

供水管道越长,受到的阻力越大

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三、加强练习,强化概念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有关的练习,利用概念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对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使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学生掌握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每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完成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一总结概念 第9篇

初三化学概念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课题中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把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而化学基本概念都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得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定律、规律、原理和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精辟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让学生把握好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概念中要害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xxx不可。

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复习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一总结概念 第10篇

历史概念教学初探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必须明确历史概念的分类,掌握它们形成的方法。历史概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历史理论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和阶级 斗争、共性和个性、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发展、立场和观点、人 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一类是历史知识概念,它包括教科书里的所有内容。以下就这两类历史概 念的形成和应注意的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历史理论概念的形成

历史理论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指南,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历史理论概念的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命题中得到不断加强,它从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考查扩大到选择题的考查。如1995年高考历 史试题第21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 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对其中第四个选项的判断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水平,运用阶级 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妇女掌握统治权力”与教材上的“妇女居于主导地位”是两个完全不 同的历史概念,前者属于历史理论概念,后者属于一般的历史知识概念。统治与被统治是阶级产生以后的事,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当然也就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分。由于许多学生对历史理论概念的模糊认识或缺 少这方面的能力训练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可见加强历史理论概念的教学是多么迫切。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应当怎样指导学生形成和掌握这一类概念呢?笔者认为:

第一,应结合历史教材内容,适当讲解,适时形成,不断渗透,贯穿始终。如在讲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 形成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 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从而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历史理论概念。

第二,史论结合,加强训练,认真讲评,着意引导。史论结合是形成历史理论概念的又一重要方法。在历 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史论结合的练习题进行训练,如简要评述xxx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 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作用),为什么说《xxx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 面(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史实说明我国奴隶社会是怎样崩溃的,封建制度又是 怎样确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练完之后,教师要仔细批改,看学生答的离教师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 再有针对性地认真讲评,着意引导。教给学生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什么历史理论概念,让学 生在练中学习,以达到形成和掌握历史理论概念之目的。

二、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

历史知识概念源于史实,掌握基本史实是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基本条件。但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历史知 识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科学的历史知识概念。因为“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 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要真正 掌握历史知识概念,准确无误地解答问题,仅仅靠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 思考,及时把感知到的历史表象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历史知识概念。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 方法主要有:

1.定义法

每一历史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 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定义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历 史知识概念下定义。使用定义法形成历史知识概念最关键的是对历史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历史知识概念虽然源 于史实,但它毕竟又高于史实。只有对史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比较,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否则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回答问题就容易混淆不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如1995 年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_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 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许多考生因弄不清闭关政策的内涵而选错。又如第12 题“皖南事变反映出 A._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_故伎 B._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 _ C._集团既要_又不敢与中国_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该题主要是考查皖南事变的外延,也就是结果。那么皖南事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必修)第45页第一段小字有叙述:“_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党派政治 ’,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句话的意思清楚表明了_集团既要_又不敢同中国_决 裂的_两面性。如果我们在讲皖南事变时,给学生以明确的定义,这道题就很容易解答。由此可见,弄清 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用准确、科学的语言给以定义,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答高考历史试题是非 常重要的。

2.启发讲授法

教师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是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本质形成历知识概念的主要方法。 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东西,不可能重演,但可以再现。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把史实再现出来,使学生产生身临 其境的感觉。教师讲得愈生动,学生对历史表象的感知就愈深,就愈容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启发讲授法就是 教师围绕某一历史知识概念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边问一边讲,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 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核。如学习淝水之战时,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从“起第长安”、“投 鞭断流”一直讲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让学生初步形成淝水之战的历史表象,然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的影响和特点,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一 个完整的淝水之战的历史知识概念就形成了。

3.比较法

比较法在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最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 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知道,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历史 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较法可以找出 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历史知识概念。

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具 有某种联系,都可以进行纵的或横的比较。如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 因和性质的异同、比较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_斗争的特点等。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4.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也叫分析综合法。所谓分析,就是通过对构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 、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 综合,即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仍以_战争为例来说明:从_战争 爆发的背景分析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必然性;从_战争的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和武力性;从结果和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危害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综 合部分要素的本质特点,概括出:_战争是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为开拓世界市场、打开中国大门而蓄谋发动 的一场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全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 条约》及附件,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三、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理论概念教学与历史知识概念教学的关系。历史理论概念是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灵 魂,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也为历史理论概念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历史知识概念教学只有在正确的历史理 论指导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否则,就是掌握了丰富的史实,也不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 规律。历史理论概念如果没有史实为依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理论概念的教学必须寓 于历史知识概念教学之中。

第二,要注意历史概念教学的动态性。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概念 也具有动态性。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由对象的固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许多历史 概念特别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均田制,隋朝的就不同于北魏的,唐 朝的又和隋朝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_的土地革命路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就和第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就不一样。为适应历史概念内涵的这种变化,历史概念教学也应具有动态性。教师要注意及时导学 点拨,积累概念,建立历史概念体系,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

第三,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概念化”教学。重视和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注意防止和克 服“概念化”教学。所谓“概念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把生动有趣、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只做简单化的介绍,不认真研究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忽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孤 立地、片面地对待历史概念或以抽象的概念代替或削弱生动具体的史实的教学。如讲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 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原因的特殊性往往注意不够。又如,讲氏族公社 ,只要求学生掌握山顶洞人、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等几个孤立的历史概念,对它们的共性则不注意阐释。这 些都是和历史概念教学背道而驰的,必须予以纠正。

一总结概念 第11篇

地理概念教学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xxx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的,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了。

一总结概念 第12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四边形概念教学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几何与图形”,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不能凭空说说,而是需要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学习活动做支撑,丰富、深化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对它们的体验、感受和探索。

1.借助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空间观念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小学各册数学教材,均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几何图形特征的掌握,空间观念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挂图、幻灯片等,呈现给学生的都只能是平面的表象。准备实物让学生观察,又由于条件的限制,个数毕竟非常有限。而现代技术多媒体具有能同时呈现图、文、声、动画、活动影像和交互性的特点,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清晰观察、充分感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能够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四边形概念的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比如:

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变间接为直接,变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减少甚至排除干扰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亲切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而不是精神负担,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也使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环境轻松和谐,使学生在认识四边形的初步知识方面,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空间想象力,能更加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2.组织学生具体操作,经历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一个概念内容的教学需要多角度、分板块进行不断的夯实。这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和认识数学概念,丰富其空间表象,建立更广泛的理解和记忆联系,促进他们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3.利用数学转化思想,新知变旧知,促进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探究过程中,“转化”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通过把新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旧知“求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具有普遍应用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求其他图形面积的重要方法。

4.精心设计习题,练中求思,深化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新的知识需要练习进行巩固,也需要练习进行提升。本节练习具有较强的层次,题一是:求两个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提供的是相对应一底一高,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题二,是提供不对应的一底一高,让学生通过错误的解法和教师的演示产生冲突,凸显出底和高为什么要一一对应的原理,在补充另外一底一高,以达到突破难点并加以巩固的目的。题三是拓展题:比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意在提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和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一总结概念 第13篇

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急,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为了加强地理概念教学。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xxx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 [2]

一总结概念 第14篇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集合与函数概念》一章中,《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在知识体系来看,他不仅是高中数学的开始,也是中小学数学的一个承接。具体体现在:

第一、内容的定位。

集合在高中课程中的定位,在标准中写的比较清楚。标准是这样说的,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的表达数学中的一些内容。高中数学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它把集合是作为一种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问题的一种语言来学习的。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我觉得这一段话,就给了我们这个集合内容的一个基本的定位。

第二、集合内容的一个目标。

集合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提高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集合的一个基本的目标。集合作为一个数学的概念,对于数学中的分类思想,起了一个促进的作用。我们数学里有自然语言,有符号语言,有图形语言,还有图表语言等等。集合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集合在实现这个目标中,是起了一个作用的。

集合主要是要把各种不同的事物能刻划清楚。在我们中学所使用、所体现出来的具体集合,都是非常清楚的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为了搞清楚集合在整个课程中的一个定位,我们应该搞清楚课程中的一个基本脉络。那些可以作为集合的载体,教室里的男女同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等。我们用这些来对数进行分类。另外呢,数轴上的点集,比如说我们在讲不等式的点集、不等式的解集、方程的解。我们总希望用数形结合,它反映在这个是一个点集。另外还有直角坐标系中的点集、方程的根、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定义域等等,函数的定义域、单调区间,函数这个单调的区间,还要学习图形,图形上的一些特殊点。集合也需要,作为一种支撑的一个语言。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我们常常说直线L是含于某一个平面的等等。那么,到了我们学解析几何的时候,我们又要使用集合的语言来帮助我们去刻划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某些特殊点,等等。对数据进行分类,用了直方图、扇形图,这些都是集合的比较好的一个载体。三角函数的周期刻划、零点的刻划、最值的刻划、单调区间的刻划、向量与平面点集的刻划等等。一元二次不等式、目标函数的可行域,在我们线性规划问题里数列的特殊点。所以当我们学完这个集合的内容,在我们后续的课程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不断的加深对于集合作为一种语言的认识。这样梳理以后,老师清楚我们在这四个课时要讲的内容中,在我们整个高中课程中,所处的一个位置。哪一些载体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哪一些载体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在讲集合的时候,最好选用xxx的载体,比如说数、数轴、不等式的解集、数量的范围等等。这些都是xxx的载体。另外,就是有限点集学生比较容易。我们常常也把这个开区间,虽然也是无限的,但是学生有一个有限的范围的感觉。知道在讲集合的开始阶段,我们选用什么样的载体来支持学生学习集合的语言。我想这样的分析都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课程的定位,更好的理解集合所发挥的作用。

在考虑整体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这个内容,而且应该考虑这种思想-数学思想方法

2. 教材编排与课时安排

给出实例→提出问题→问题思考→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强化运用(例题与练习)。

教师教学用书安排“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交代集合含义的内容以及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注重内容的阐述,并充分揭示集合结构特征、集合与元素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学生思维较活跃,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已具备的与本节课相联系的知识、生活经验:学生已较好地在初中接触过集合,为本节课学习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做好铺垫。

3.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集合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一种语言,因此,集合学习的初学者主要困难在于: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初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元素的基本特征。从知识特点看,与元素的基本特征相似的、需要类比并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高中前期的学习中很少出现,因此无法进行类比对照,需要充分理解集合的含义,并能整合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而这对学生却是比较困难的,何况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是初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因此,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前提下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四、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集合含义的内容;明确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一是已知集合,能描述其中元素的特征;二是会用集合表示给定元素;三是理解集合中元素的基本特征;四是基本思想方法(集合与元素从属与被从属)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感悟用集合表示一类事物的优越性,感受集合的严谨性与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思维品质,初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比探索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严谨性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反面举例数学思想的建设,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和数学的严谨美。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我初步设计如下教法与学法:

五、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1.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结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等辅助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引导启发教学法和探究-建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重于学生的发现、探索和运用,并辅以变式教学,注意适时适当讲解和演练相结合。

2.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 学有心得。

3.教学构想

集合含义和集合元素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类比推理,推导归纳,总结反思,增强认知,强化运用。 教学中可以给出一些实例,加强学生对集合含义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例题和巩固练习的选择要全面,不能忽略集合元素特征的考察,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六、教学设计说明

问题情境故事化。采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问题的解决,在特殊方法之中蕴涵一般规律,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石。

问题情境与含义探究活动化。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思考、分析时间、讨论研究和交流展示思维的机会,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对话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借助于变式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度与广度。

一总结概念 第15篇

关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摘要: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生物概念是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所以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首先要认识到生物概念的重要性,只有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后面的学习才能更有序、更高效。

关键词:高中生物;策略;概念教学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生物学科的专业概念有很多,学生如果对概念都是模棱两可的,没有彻底的掌握,就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更无法将学习的知识自如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当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生物概念理解不清,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如何高效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已成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亟需攻破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难以形成高中生物概念原因分析

1、混淆生物学概念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学生极易将生物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混淆,但其实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生物学概念更加的科学、严谨、系统,而生活中的概念是为了方便而概括出来的,有些并不科学或存在错误的地方。比如在生活中人们把狗称之为动物,但是在生物学中动物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2、学生意识中的生物概念

在学生还没有真正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之前,在生活中就看到过或经历过一些东西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概念,这些概念与课上所学习的生物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给学生以误导。在生活中学生所看到的现象往往是不明确的、浅层的、模糊的,没有过多的思考或验证。在学生没有学习生物学之前,学生对醋只知道是酸味的,但是却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浅层的概念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生物概念抽象难懂

高中生物概念较为抽象难理解,通常是对某种事物本质进行的描述和概括,加之高中生物概念并未十分成熟,对概念性的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解生物概念前,必须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不懂的生物概念越来越多,这会对高中生物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1、加强生物概念的正确引导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概念较多,概念与概念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分辨和区分上有一定的难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生物概念是通过概念字面意思来解释的。如在学习生物染色体概念时,对染色体字面意思进行解释,学生便会对概念含义以及物质特点有一定了解。在学习通过字面很难理解的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内容时,从光合作用字面理解只是一系列化合反应,很难通过字面直接理解光合作用概念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科学的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原理和意义,进而高效完成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2、深入剖析高中生物概念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生物概念内容种类繁多,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概念可以完全理解,同时也要保证学生的记忆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较复杂生物概念时,要采用分解的方式,这样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更容易,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将复杂的概念精简化,使其可以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复杂生物概念的学习难度。在对复杂概念进行分解时,要深入剖析分解后的概念,使分解后的概念更加的简单化、具体化和实用化,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效果。

3、生物概念教学实例化

生物概念学习与其他类型知识相比较,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十分的枯燥,概念内容严谨性较高,学生学习的压力随之提升。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活动时,要擅于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只知其表不知内涵的情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而更好的理解相关生物概念。如在学习抗体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抗体概念与医学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概念特点和作用原理。

4、建立完善的生物教学体系

高中生物概念十分严谨、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建立完善的生物教学体系,这样有助于生物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生物概念间是存在联系的,同时不同章节间的知识也要保证有序性。这样在学生的学习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生物概念,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谱的方式,可以将生物概念的思考过程更具体化,抽象概念变得更加的实物化,更利于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5、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生物概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外知识,这同时也是保证生物概念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中,课堂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课堂有限的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现代社会人们在不断的开发和研究自然环境,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现象都与生物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如我国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在新闻中经常出现赤潮现象,教师便可以结合新闻素材,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了相关生物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生物概念,自身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概念对生活现象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和总结,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不可少的因素。有效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更清晰的完成生物概念学习,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学习习惯,构建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xxx.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xxx国.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一总结概念 第16篇

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总结

从教学和设计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决策活动,教学设计概念。对教学设计加以界定:为促进学习和绩效提高,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教学系统中诸要素的系统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具体涵义:

⑴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绩效的提高。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xxx出来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教学设计者们一直把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近年来,企业培训以及终身学习成了教学设计的重要应用领域,因此提高绩效也是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绩效的概念较广,它可以是一个结果,也可以是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对待工作的态度、人际关系、勤奋等等。目前较为普遍认同的定义为:“绩效=结果+过程”。只要有目标、组织、工作就必然存在绩效问题。对我们来说绩效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企业,每个人都应该研究绩效,从各方面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生命的品质,。

⑵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诸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教学设计者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划将这些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⑶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技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五个环节。在这个技术过程中,这五部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线型的结构。从分析到修改,这五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这五部分合理运用和整合的结果。

⑷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通过一整套具体的计划和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各种教学资源,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具有可操作性、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它的具体的实践性还表观为在对教学系统的各因素的分析与设计时,都明确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供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选用。绩效是指活动和可测量的结果。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导作用。教学设计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是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过程,它不是力求发现和研究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很深远的应用意义。

一总结概念 第17篇

旧的教材强调学生对概念的描述基础上理解,掌握、再运用。所以,旧的教材对每个概念都做了书面的描述。并且强调学生要记住。所以教师教学重点是讲解概念,忽视概念形成的探究和运用上。

新的教材注重对概念形成的探究和运用,并没有对概念进行书面的描述。新教材处理概念的教学很好,先让学生通过一条列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活动,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过程,是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但是我们教师却因此忽略了对概念总结与概括,这种无终无果的探究,学生依然对概念产生模糊的现象。新教材呢?

一、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概念内涵。

事物都存在有共性与个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等探究过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抓住共性的东西并进行归纳概括,揭示概念的内涵。学生对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如出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学生不难发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二、抓住关键的词,层层推敲,理解概念。

小学的数学概念大多是运用词语加以描述的。所以,只要我们抓住关键的词语,层层推敲,学生就容易理解概念了。

如:梯形这个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个概念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教师就要紧紧地抓住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四边形;(二)是只字。第一层,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不是五边形,也不是六边形,它是一个四边形。第二曾,是在四边形中必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决不允许再有另一组对边平行。这样,学生就很清楚地理解了梯形这个概念。

三、通过反面衬托理解概念的本质一般我们都是用正面方法揭示概念的本质,但是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正面的揭示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反面衬托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方程这个概念时,首先,教师可通过正面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反面衬托的方法,让学生辨别正误,确切的掌握方程这个概念。

四、比较易混淆概念。

有些概念比较易混淆,学生不易区分,那么我们教师应要善于引导学生弄清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倍数和公倍数,相同点都在倍数,都是数的倍数,都有无数个。不同点在公字,倍数,是一个数而讲。公倍数,那么公字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

再如:化简比和求比值,可以说方法是有联系的,但结果不同,化简比结果仍然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样学生对概念理解就清晰化,明朗化,在运用上也会游刃自如了。

总而言之,概念的教学在我们教学中占得比重较大,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定律、法则、公式等。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