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梭箱实验总结(4篇)

107

梭箱实验总结 第1篇

(一)实验配置:

1.雄性大鼠,180-220g

2.大鼠穿梭箱(梭箱有两室,每室30cm*20cm*30cm,中间通路7cm*7cm,可以人为开闭,箱底为不锈钢栅条,条间距离为1cm,两室的栅条可以分别通电,当其中一室与刺激器接通时另一室则为安全室)

3.计算机信号分析装置

(二)实验步骤:

第一天:将动物分组,第一天进行不可逃避的电休克即制作前休克动物(pre-shocked annimals)。具体做法是将穿梭箱的中间通路关闭,将动物放入箱内通过底部的电栅条接受*15s的足部电刺激(有报道*10s),每分钟一次,共60次,总的刺激时间为15min。非前休克动物(nonpreshocked annimals)只放入箱内而不进行电刺激,时间相同。

第二天:第二天开始给药,采取一周慢性给药方法,如果剂量较大可以每天分次给药。(参考药物剂量:去甲丙米啨每天10mg/kg和20mg/kg与对照组比可有显著性,并呈量效关系。)最后一次给药后24h,进行条件回避实验(conditioned avoidance testing),将动物放入穿梭箱适应5s,然后进行实验,条件刺激为铃声,非条件刺激为足电休克,在铃声3s后开始刺激,当动物逃到安全室后停止铃声和刺激,如未能逃避时刺激达30s时停止。每min一次,共进行30次,刺激间隔27s。

如果动物在铃声开始的3s内逃到安全室,记录主动回避成功一次,逃避潜伏期为0,刺激后才逃避者其潜伏期记录是从刺激开始到逃避完成的时间,到最后未能逃避者,则潜伏期为30s。

梭箱实验总结 第2篇

人们经常谈到精神病人就色变,甚至对精神病医院都望而止步。但是也有人怀疑,人类能否真正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观察者做出心理诊断的,究竟是病人本身具有的特征,还是病人所处的环境或场合。

心理学家xxx招募了8名被试者来做假病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送进12所精神病医院,所有被试者被收入不同的医院,有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假病人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19天,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

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医院环境中,正常人不能从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鉴别出来,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医务人员倾向于忽略被人的环境压力,只注重与精神病特质相关的行为。

xxx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这个结果有两个关键因素:它表明在精神病院场合,心智健全不能从心智不全中鉴别出来;二是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

当精神病人被贴上诊断标签时,他们本人体验到怎样的感受?心理学家调查1300多名精神病人,经历的耻辱和被歧视是大多数被试者的报告。到目前为止,诊断精神病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不废除标签的原因是:他们是有效治疗心理障碍的必要部分。

梭箱实验总结 第3篇

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发病原因也属于这种学习无助状态,所以此实验模型的可信度比较高,对于增高脑内儿茶酚胺的药物筛选及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测定指标是回避成功次数和逃避的潜伏期(latency to escape),由xxx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SuperAPAS软件可以自动进行记录和分析,避免了以往手动记录的不方便性和不准确性。实验装置也可以采用跳台或压杆方法来终止电刺激。

欢迎您分享实验动物行业领域研究成果、行业资讯、技术文章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梭箱实验总结 第4篇

心理学家xxx尔猜测,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某种信息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对学生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可能会成功的学生行为表现给予鼓励和鞭策,使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

他采取的验证方法是,在橡树学校工作人员配合下,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IQ测验,之后每位班主任得到一份名单,上面标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最有发展潜力。学年结束后,计算每个学生的IQ变化程度,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变化差异检验测试是否存在期望效应。

实验结果得到了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在正式实验环境中被证明了的期望效应,在非正式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也起作用;二是在低年级中表现更明显,高年级几乎不存在。

正如研究所猜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自我实现预言并不明显,他们提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低年级而定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儿童更强;二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能影响和带动低年级学生。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

正如中国人常说“心想事成”,西方人也有“自我实现”的提法。这项研究证明,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能带着有偏见的信息,对学生传达某种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