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分析总结 第1篇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
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如科夫基请来。
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
年迈的xxx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
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
”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就这则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自拟题目,不超过800字。
审题过程:
可供选择的角度:
A、严格要求出精品
B、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上两个是本质意义)
C、要敢于“推倒重来”(这是从A、B项生发出来,从另一角度赞扬果戈里)
D、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E、xxx之一炬(这两个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的态度。)
话题分析总结 第2篇
新课标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xxx、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该事件相关参考资料:
亲亲相隐:《论语•子路第十三》:xxx对xxx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xxx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xxx的“父子相为隐”是指当事人有不当行为时其亲属选择沉默而不去检举告发也当被谅解,“隐”指不显不见、不作为的“知而不言”,非指积极作为的窝藏、藏匿等。xxx称“父子相为隐,直在其中矣”并非鼓吹作伪证或鼓吹藏匿罪犯等,而是反对直躬者及xxx以控告或举证自己亲属为荣的伦理观,认为在讼亲案上选择不证亲属有罪而沉默状或更符合伦理中道与正义。
当代司法的容隐权:xxx这种思想与中外法律中的一些规定相契合,体现出了xxx思想的深刻现代性。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应当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否则制定出的法律很可能违反人的本性而成为恶法。亲属、家庭是人类感情的皈依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法律为了实现个别正义而不惜伤害亲属之间至真的感情,甚至不惜制裁这种感情,则有违法律保护社会风纪的本意。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正积极推进亲属举证豁免权的实施。
肯定立意角度及论证:
1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角度
《_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三)项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的行为”,违者罚款200元,扣2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面对违法者,亲人若是“亲亲相隐”,违法者就不会受到相应的处罚,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在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遭受更大的惩罚。就此而言,“亲亲相隐”不是爱,而是害。在这个事件中,女儿举报的是违规驾驶的驾驶员,父亲的角色与这个事件关系不大。
2从举报的长远利益考虑
亲亲相隐算是维护家庭感情关系的稳定的,这次隐瞒不举报只是暂时维护,但举报更是对家庭成员违规的负责和教导方式,从长远看,父亲会受到教育,改正错误,生命更安全,这才是最好的.对家庭的维护。
作为书信,那就要针对某一方发表看法,以书信的方式和对方沟通,这个角度可以是向女儿、父亲、警方、评论者写信的角度来写,这样这篇作文的立意角度就更多了。
否定立意角度及论证:
1从“亲亲相隐”与当代司法的容隐权这个角度
举报父亲,是对父亲的不孝,是对家庭关系维护的破坏。这个角度用xxx的材料分析就很有文化深度。
2从女儿举报的原因角度:
父亲开车犯了规,作为女儿应该讲道理提醒父亲。事件中可能女儿劝了,即使父亲不听,也应该采取别的方式,如收走其手机,用女儿的愤怒或强制等方法。举报的直接原因看来不是女儿对交规的重视和对父亲违规的气愤,是父亲不听劝阻,这对父女在沟通上有问题,其父女感情有问题,才导致如此举报。所以这个事件本身反映的深刻问题不是女儿的勇敢和认真问题。否定其做法是合情合法的。
3从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的角度
即使女儿为了及时制止父亲,无奈举报,事后,这个事件该不该发微博公开,因先得到当事人和那位女儿的允许。因为这个事件从法律角度上牵扯到对举报人隐私的保护,虽然父亲知道,实名举报,但这个事件还有他们父女家庭内部事件的性质,从保护父女个人家庭隐私方面也不应该公开,除非得到允许。特别是材料之外的事实新闻中还说“按照规定进行了奖励”女儿如果接受这笔奖励,会更影响其今后的父女感情。
话题分析总结 第3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蚂蚁爬行时,头蚁爬到哪里,后边的蚁群便追随到哪里。
如果将那只头蚁拿掉,蚁群便被第二只蚁带着,继续爬行。
这xxx的头蚁,走的路线是与前一只不同的。
如果又把这一只拿掉,它身后的那只蚁,又接着带领伙伴们演出同样的故事。
因此,蚂蚁们的行迹便纷乱如麻。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话题分析总结 第4篇
5、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
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
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
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话题分析总结 第5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
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
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话题分析总结 第6篇
一、全命题作文1.星空下的遐想2.我给自己写封信3.长大后我就成为你4.相处有道5.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还是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人的成长是有阶段的。
请根据你的体会和经历,以“成长的蜕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半命题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按题作文,不少于600字。
6.一路 (书香、成长、风景……)一路 (笑、歌、春风、风雨……)7.就这样 长大(慢慢地、幸福地、痛苦地、奇怪地……)8.我努力读懂 (包容、经典、自己、父母……)9.我为 分忧愁
三、材料、话题作文10.著名诗人xxx在许多诗句中写了同一个主题,如:“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热爱生命》);“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旅程》);“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
”(《只要明天还在》)请阅读上述诗句,以“走向远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1.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奔驰的汽车嘲笑长年站在路边的路标:“世界那么大,你长年累月地站在这里,只能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永远也不可能领略世界的美好。
”路标回答道:“到世界各处走走,见识不同的风景,确实是很快乐的,很幸福的。
但我的责任就是为你们指示方向,虽然我不能像你们一样到处旅行,也不能见识各地的风景,但看到你们都在我的指示下顺利旅行,我也是很快乐很幸福的。
话题分析总结 第7篇
【题一】
题目:出发
要求:
1.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分析】
人在旅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抵达、不断出发的历程。
“出发”当然是文学意义上的“出发”,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行走。
因此,“出发”的含义就是为了一个新的目标、新的高度去拼搏、努力、进取。
此题审题的关键是:谁出发?为何出发?向哪里出发?
一般的思路会想到写“我”,写自己的某一个追求。
当然也可以写“他”,比如孔夫子当然出发周游列国,传播儒学;比如xxx离开北大,出发创业,开始创立新东方;比如xxx师徒,一次次征服妖魔,一次次开始新的出发;比如写xxx,不断出发挑战水稻亩产的新高度,每一次成功,都是新的出发点。
此题在写作中的技巧是:写出发前,写出发中,写出发后,有效扩展文章长度。
如果孤零零地就出发的当下写出发,就觉得无话可说。
即便是按大众化的思路写“我”的出发,也可以另辟蹊径,写出新意来。
比如,写“我”某次出发去郊外地野营,写“我”第一次学蒸馒头失败后重新出发再练习,写“我”对xxx的《论语》感兴趣独自出发研读它。
【题二】
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理想是丝绸织的。
理想破了,掉在地上,
有些失落,有些伤感,
拣起来重织,再续一个理想。
梦想是翡翠做的。
梦想破了,碎了一地,
没地方扔,不舍得扔,
悄悄拣起来,往心的深处藏。
幻想是天边彩虹。
它不会破,但会消失。
幼儿看它,xxx跃,
成人若见到,只会一笑而过。
要求:
1. 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分析】
这则写作材料包括了三个关键词:理想、梦想、幻想。
此题的第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正确认识这三样东西?
此处要注意这么几点:一是理想、梦想、幻想这三者与现实的关系,依次由近而远;二是这三者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地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三是这三者本身又是辩证地相通的,某个理想如果不坚持,它可能就变成了梦想甚至幻想,某个曾经看起来是幻想的目标经过执著的努力也可能变成了最终实现的理想。
正是因此,我们才普遍地认可这样的话:要胸怀远大理想;人类需要梦想家;放飞梦想。
人们也才普遍喜欢这样的事:读科幻作品,看科幻电影,幻想未来世界。
此题在写作时的难点在于:理想、梦想、幻想这三个概念是面面俱到地写呢,还是重点写两个、写一个呢?
对于数百字的考场作文来说,最佳策略是重点写一个!这是不用犹豫的决断。
当然,重点写一个,不是完全不理睬其它的,而是在行文中点及或者略写另外的概念即可。
如果能驾驭三个概念的内在关系的话,当然也可以在文中纵论三者之间的辩证依存问题。
有了上述认识,问题已经相当简化了:这道所谓的三概念材料作文,与第一道以“出发”为标题的命题作文本质上还是一回事!所有切实的出发,都是在追求理想;所有成功的出发,都是在实现理想;所有口头的出发,不是梦想就是幻想!如此而已!
话题分析总结 第8篇
题目一: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____贵在真”,强调的是一个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亲情贵在真,可以写感恩和回报;“旅游贵在真”,可以写自己去某一个地方旅游,需要自己去发掘里面不为人知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再如“音乐贵在真”,就是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音乐而有不同的体会,所以说角度的选择可以让文章变得好写,而不能浮于表面。
题目中说的贵在真,我们必须思考“真”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上写真事,看真景,抒真情,而不是凭空想象,然后选择角度写自己熟悉的类型,整体来说比较好写。
回顾以前我们写过的文章,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之前写过的“我有我的方式”,我们写旅游,我有我的方式,转化成“旅游贵在真”,都是一种体裁的文章,亲情,我有我的方式,转化成“亲情贵在真”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能用真情实感去表达出来,都是不错的文章,不同之处在于文章点题方面,其他大同小异。
后面附两篇学生平时训练的作文,分别为旅游和亲情方面的,试体会。
题目二:
这个我们很明显看到,需要我们写一篇想象作文。
首先,神秘的森林,我们可以想象里面有树木、有灌木和小动物,他们都有什么特点,然后再以叙述一件事为支撑,可以写到森林里面参加某些一个活动、去森林看病、或者参加某种培训等,因为在事件中涉及的对象是这些花花草草,
所以我们就可以描写对应的环境,描写互相交流的东西等方面,这样想象力自然而然的就会展现出来,所以这个题目的重点是要写好一件事。
想象作文我们的定义是:以平常的事件发生在特定的环境来表达对应的主题。
所以写好这篇文章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是平常的事件,第二个是这个特定的环境--森林,借助环境去想象。
平常的事应该是人与花草、树木和山川的对话,然后再通过周围的环境去表达自己的主题,有对应的思考,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附作文试比较:
我有我的方式
(旅游贵在真)
李秉汉(上地实验学校)
旅游,深深吸引着我。
当今的旅游景点种类繁多,别人大多喜欢去一些故居,古建筑……而我却钟爱游山。
我享受那自然洗涤心灵时的感觉。
依旧记得那一次雨后游青城山。
踏上空荡的山道,远望青山,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一片雾气朦胧,但又隐约可以瞧见青山秀水的轮廓,给人一种仙山的感觉,无形中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情趣。
近看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又是一番别样的美景:草木在雨水的洗涤后显得越发清脆;柔和的阳光透过薄雾,落在溪水中,映射出金灿灿的光彩,自然从这美景中散开,逐渐洗去我一身的疲劳,净化着我的心灵。
雨后登山,发现不一样的自然美景,便是我游山的方式。
我同样喜欢将自然的xxx在心中,而不是停留在镜头上。
神农架之行还记在我的心里,它的景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枝叶,xxx蔓,蒙络摇缀。
美景固然让我赏心悦目,但那棵参天古树也让我记忆犹深。
树干十分地粗壮,却难以掩盖岁月的痕迹,那被雷击断的断臂上焦黑的伤口,看得人心头发颤,心疼不已,那浓而密的树叶却不是那么的绿,给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听导游的讲解中说到这棵树原是一个山村的'名树……仅仅是这一句话,便在我心中泛起无数的涟漪。
我仿佛看到了山民们在树下歇息,孩子们在树的上下嬉戏。
再回顾那虽密但不绿的叶,我渐渐明白了:是否它已厌倦如今这种天天被世人仰慕的日子?是否它想回到那从前与人们欢快玩耍的时光?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怅然若失。
旁边的游客陆续拿出相机留影,而我却不为所动,因为这影,我早已印在了心里,与之一块儿的,还有那浓浓的情。
游山时,发现不一样的美,流露不一样的情。
这,便是我的方式。
评语:(36分)文章能选取二座山来写自己的方式,效果不错。
但文章在扣“方式”上仍不紧,开篇是写旅游方式与他人不同,把游山作为方式,但其后又写自己看山的方式与人不同,角度多,反而难以深入,试体会。
我有我的方式
(亲情贵在真)
肖芸昕(八一中学)
暑假前,老师留了个“孝敬老人”的作业,看着同学们满不在乎地抄起手机“慰问”家中老人的情景,我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孝敬老人。
到乡下爷爷家,我看到一个闷闷不乐,孤单一人的老人,我心酸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哄他乐。
我骑着三轮车拉着他驶向集市,穿过树木撑起的隧道,斑斑叶影在他脸上欢乐地跳跃着,他笑成了朵太阳花,“我孙女懂事啦!”我在前面大汗淋漓地骑着,内心却是被爷爷产生的快乐的气氛感染。
相比同学的方式,我知道我的方式是更值得的。
在他外出散步时,我给他做饭吃。
我一个个地划开小墨鱼,清走乌黑肮脏的内脏;我在咖喱肉中倒入牛奶,调出新味道;我用糯米面滚成晶莹的圆子,放入奶茶充当珍珠⋯⋯爷爷一进门,闻到菜香,看到盛宴,高兴地像个孩子般跳了起来。
他大敞肚皮,大快朵颐,连夸好吃。
我抹去一把汗水,擦去手上因刀工不精切出的血痕,与快乐的爷爷相视而笑。
爷爷被我用别的方式哄乐了。
生性害羞的我为了使爱听评书的爷爷彻底乐一把,我暗地里苦练说评书。
倾听,模仿,苦练……终于练好了。
凉爽的夏夜,在繁盛的葡萄藤下,我身着湛蓝色长袍,左手扶桌面,右手执折扇,雄纠纠气昂昂地给饶有兴趣的爷爷开说评书《三国演义》。
“说是迟,那是快!”我瞪起小眼,右手的折扇砸向桌沿,“啪!”爷爷焦急地伸长脖子。
“关公关云长忠勇盖世,他驱动赤兔马——”声声蝉鸣好似变成了急促的马蹄声,爷爷紧张地来回捏着胡子“大刀劈向xxx小贼!”我的左手做出了劈的姿势。
一回讲完,爷爷怔了很久,才回过神,他为我的哄乐方式拍手跺脚,哈哈大笑“你个鬼崽子,扫帚咯嗒戴帽子——充人哩!哈哈,笑死人了,太有趣了!”说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的我所有累感都飞到九霄云外。
话题分析总结 第9篇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个xxx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xxx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
立意提示:(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话题分析总结 第10篇
【例文】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800字。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听”是什么?
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从词语的基本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
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诚”“信”都要兼顾。
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分析话题关键词,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
讲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清楚了。现在,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继续阐释。“听”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事实上,不用翻查词典,你也懂得这层意思,这是这个词的本义。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但并不可贵。你走入死胡同了。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这个本义中,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这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你看到这个作文题,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一般的声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xxx的,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写一般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题目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听”的引申义有几项,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听”是“接受、听从”,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第二,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xxx、听人劝得一半……
3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如:xxx讽齐xxx、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xxx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xxx诗句“衙斋卧听xxx,疑是民间疾苦声”……
你的联想,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上面我所设想的,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这些联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只有初步联想,是不够的。接下来你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在归类时,还必须思考这类材料可能引发出怎样的观点。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归类:
1.听自然的声音
听风声雨声;听潮起潮落;听雨打芭蕉——可能引发的观点:要聆听自然,感受、领悟自然之美。
2.听人类的声音
(1)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别人的言语(包括xxx讽齐xxx、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xxx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都属于此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得一半——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听应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见未必都听得。
(2)听音乐——可能引发的观点: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的美感、领悟,有益于人生。
(3)听街头汽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并不是美的;对人类生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耳不闻;“衙斋卧听xxx,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听,不是凭耳朵,而是要用心。
(5)听从真理的呼唤——可能引发的观点:听,必须服从真理,要有理性。
(6)夜阑卧听xxx——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听内心的声音。
(7)道听途说——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有的声音是不能听的;听,不见得是可靠的。
3.不听闭目塞听——可能引发的观点:不听是有害的和危险的。
有了这个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么是“听”了,还发现了很多的观点。有的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有可能刺激你进行更深入、更辩证的思考。然后,在这些观点中,你可以斟酌权衡,择取你最想阐述、最有把握的观点,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听”?
为什么要“听”呢?原因在哪里?议论文都是要讨论“为什么”的。
如果你是主张要“听”,无论是听自然的天籁还是人类的声音,无论是听安静的音乐还是听人声的鼎沸,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要“听”呢?是什么理由迫使我们必须要“听”?你将怎么来说服我们接受你的观点?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对我们提供支持。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条
最宏观、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作为动物的人
人与很多动物,都有听觉器官,这种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为了摄取信息,来为生存提供支持。
(2)作为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的人,听是一种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种沟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利益。xxx讽齐xxx、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xxx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背后都是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伦理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向外的“听”:通过听来强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达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
(2)向内的“听”:倾听灵魂的声音,听从真理与良知的召唤,能促进生命的觉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伦理意义。
(3)特别地,“衙斋卧听xxx,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听取社会底层的声音,表现了人类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社会良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3.在审美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一部分表现在听觉方面。对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嘉言妙语的听取与欣赏,使人获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我的这个分析很简单,而且较为宏观,在你实际写作时未必会这样思考,因为你的论点一般不是论述“听”的必要性——这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这样做,使你的思维宏阔一些高远一些,这能够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这并不是说,你的作文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我只是说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在议论文中,讨论“为什么”永远是必要的。要围绕你的中心论点来思考“为什么”。假设一下,你已经确定论点,就是“要聆听自然”。接下来,你当然有义务阐述“要聆听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为什么要聆听自然”这一问题。
这样,你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想到“为什么要聆听自然”的原因:
1.知识的增进——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直接增加对自然的了解。
2.哲理的领悟——聆听自然可能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哲理的领悟。(只是可能获得;是否真的获得,还要看聆听者自身的态度与领悟力。你可进而提出要有与天地共鸣的敏感,耳中要有一颗善思的心。)
3.美感的获得——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4.生命的怡养——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身心的安宁和休息。(远离尘嚣,避开尘俗的喧嚷。)
这就形成了若干的分论点。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你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作为中心,用叙述、描写或阐述等手段表现出来即可。
第四,分析行动的原则或策略:怎么“听”才是对的?
通常地,这个步骤被描述为“怎么办”。传统的说法是:一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定性对象,这叫做“是什么”;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这叫做“为什么”;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这叫做“怎么办”。
“为什么”是议论文必须回答的问题。至于“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相当数量的议论文中不必回答,至少不必详尽回答。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你必须阐明为什么我们要诚信,但不必就怎样才能做到诚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要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嘛,老老实实、不负约定就行了嘛,还能怎么着?
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思考“怎么办”或“怎么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了。思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是有价值的。还是让我们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来说明。
现在请你思考:怎么听才是对的?
“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暗示着:并非所有的“听”都是正确的。这一点你不难明白。例如,唯别人的意见是听,不动脑子糊里糊涂听信别人,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都是愚蠢的,是错误的“听”。
认识到有的“听”是错误的,反过来就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怎样的“听”是正确的。下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1.不能唯别人的意见是听——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主见,有抉择,以我为主。
2.不能不动脑子听信别人——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思考,有理性,有辨别。
3.不能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胸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听”必须用客观事实验证。
这样,“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实际上,这个步骤,同时也起到了扩展论点、拓深文意的作用。到这一步,你的思考差不多已经成熟了。
第五,骂题式的反向思维:能够不“听”吗?
反向思维是一种否定式思维。但并不是把话题一棍子打死。语文的命题多是经验性命题,这种命题并不是非白即黑,它是有弹性的。这就像白骨精,它是多变的。白骨精一会儿是少女,一会儿是老妇,一会儿是老头;xxx打它之前,它是固体,一棒下去,它又成了气体,变成一股青烟飞走了。语文的经验性命题,有时候就像白骨精。“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啊,有些自卑的人,由于受到某次偶然的成功的刺激,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自信,于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这说明“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嘛。
经验性命题是诉诸经验,而不是诉诸严格的逻辑。这为骂题式的反向思维提供了空间。但一旦我们准备骂题,就得慎之又慎。xxx是反对白骨精的,白骨精是个命题,xxx准备骂题。xxx那么厉害,他也性急,主观上是想把白骨精一棍子打死的,但是你知道的,他一共打了三棒。
所以你要仔细研究打死白骨精的棍法,要研究如何去骂题。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把话题颠覆。颠覆是要讲方法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别一棍子打死!你绝不能说:我们就是不要听,就是要闭目塞听,最好耳朵里再塞上一个耳塞,万事不扰心,多爽!如果你这么说,说明你不是过于愚蠢,就是过于偏激。xxx夫先生的耳朵不是塞上了吗?他因此就万事不扰心了吗?xxx夫把自己装进套子闭目塞听,但这种不“听”能够否定“听”的意义和价值了吗?xxx夫作为xxx教师,他学习xxx的时候难道不需要“听”吗?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只能避免“听”的发生,但不能消解“听”的价值。
让我们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是的,并非我们总是非“听”不可。例如流言蜚语,例如说三道四,例如机器的噪音,例如政客的叫嚷,例如专家的扯淡,例如走狗的狂吠。但这些只能证明“听”与“不听”的选择性,而不能证明“听”是无意义的,比方说,我对大家精辟而富于温情的劝诫,那可是不能不“听”的啊。
这就迫使你进一步思考。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则可能想到下面三点。xxx打了三棒,这三点也算是三棒。这三棒能够较为有力地证明:“听”是有局限的。请注意——我们不是说“听”一定就是错误的;我们只是说:你们不要以为“听”多么的了不得,我们不能止步于“听”,应该超越“听”。如此而已。
1.就客观事实而言
任何创造,都不是“听”来的。人类中所有的先行者、先知先觉者,都有对“听”的拒绝。
2.就一般事理而言
(1)“听”到的信息未必可靠和真实,言语具有欺骗性,不代表真确的事实,所以不能过于信赖“听”。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
(2)“听”是被动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主动判断,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仅仅被动地“听”,就是被别人牵着鼻子。
3.就“听”自身的局限性而言
(1)“听”只是接受信息的众多方式之一,是不充分的;而且,不正确的“听”,反而干扰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即属此例)。
(2)即使是真确的知识,单有“听”也是无法充分掌握、消化和内化的。止步于“听”的学习不是正确的学习,实践才是知识和真理的标准。
(3)即使是正确的意见,是否真的被“听”了,不能用“听”来证明,而要用行动和效果来验证。
话题分析总结 第11篇
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
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
请认真揣摩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按下列要求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话题分析总结 第12篇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笔名为“_”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
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批评_“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肯定_的角度立意: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要敢于超越前人等。
2.从否定_的角度立意:人要有自知xxx;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靠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