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汇总5篇)

88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第1篇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副词,可译为才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第2篇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xxx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xxx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xxx。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xxx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第3篇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助词xxx“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

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 ③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

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第一 对文言文的兴趣。从一开始,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历史事迹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古文毕竟是以前时代的人们所使用的书面文字,有些字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我们从故事中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 了解文言文词语。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的字词意义演变也一定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言词语,如实词和虚词。如“彩”这个字最早出现于xxx后,xxx与彩色的意思不一样。

第三 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因为不少文言文都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识,所以我们需要平时多少有些了解和认识。不少文章和诗歌或多或少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内容,如称谓、季节、时代、年号、地名等等。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第4篇

最近,为了上好文言文单元,我特意在重温《现代汉语》一书时,做了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1.英语里的时态,在汉语中用动词和虚词表示。

2.“是”的'特殊现象:一般来说,“是”为表判断的动词,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副词。它在动词、形容词前应该重读,表示“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

例如:他是走了。今天是很冷。

3.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例如:可以学校,应该衣服,错。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标准:

(1)先用副词“不”鉴定出名词和非名词:不能加“不”的是名词,例如“不书本”,“书本”为名词。

(2)再用能不能带宾语鉴定出动词:多数动词能带宾语,例如“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在这里是动词。

(3)然后用能不能加“很”鉴定出形容词:大部分动词(心理动词和能愿动词除外)不可以加“很”,例如“很宣传”。

(4)不能加“很”,又不能带宾语的,可用副词“没有”鉴定:能受“没有”修饰的是动词,否则是形容词,例如“没有羡慕”、“没有雪白”,“羡慕”是动词,“雪白”是形容词。

(5)形容词和名词有时不好区分,但是,名词可以加“有”,如“有欲望”,形容词前不能加“有”。

5.部分副词有多样词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没”既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例如:他没(有)书。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例如:他没来。脸没红。

(2)“白、怪、净、老”等词,有同音词现象,但不是兼类,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表示性质:白布、怪事、净水、老人;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表示方式、程度、范围或时间等:白跑一趟、怪好看的、身上净是泥巴、老没见他。

6.区分作为状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凡是能做谓语、谓语中心,又能做定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

A、同志们[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一致”能做状语,这是形容词。我们可以这样举例论证:“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或者,“大家表示一致的意见。”)

B、对别人的意见不能[一概]否定。(“一概”是副词。)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区分“突然”(形容词)和“忽然”(副词)

7.表示时间的副词和名词的区别:相似点是都可以做状语,但副词不能做主语、宾语、定语,而时间名词可以。这样可以区分“刚刚”(副词)和“刚才”(时间名词),顺带提下,“最近”也是时间名词。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第5篇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