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通用17篇)

110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篇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a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b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2篇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3篇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xxx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xxx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4篇

祝国强

摘 要: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思想政治学科改革的“深化”主要表现在那里?如何引导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尽快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从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介绍了思想政治学科改革“深化”的表现;然后从学科层面对《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课 主要举措 成效

从2012年下半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遵循多样化、选择性、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等原则,全面深化了从2006年开始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本文试图对两年来思想政治学科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情况做一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一、深化课改的主要思路

深化课程改革是相对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而言的。与2006年课程改革相比,思想政治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这是本着《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关于“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而作出的调整。

1.课程体系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2006年浙江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与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相比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点是:整个学科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全国统一的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不同之处是:浙江省课改把选修课程I划分为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其中,选修IA是列入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I B是列入高考“自选模块”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工C则是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视具体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内容。

2012年深化课程改革后的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下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的体系结构上。《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一改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把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框架,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每一类又细分为若干部分。其中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又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科研究性学习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课程中与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必修拓展课程,必修拓展课程又进一步分为国家选修课程和自主开发选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再分为全省统一要求(包括选修3、选修5、选修2三个模块,由省统一提供教学意见)和不作统一要求(其余模块,不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意见)模块,在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模块中又有进入高考“自选模块”的命题范围(选修3、选修5两个模块)和不进入高考范围之分。

2.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4个模块8个学分,每学期开设1个模块,每周2学时,每个模块的开设学段全省统一。

选修课程:浙江省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把选修1分为选修IA、选修IB、选修ic,思想政治学科对侧文、侧理的学生分别提出如下选修课程开设与学分安排要求:

侧文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A:共设置1个模块,即选修3。凡要进行文科综合高考的学生都必须选学选修IA这一模块,统一在高二第二学期开设。②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③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侧理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和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②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稳中有变:一方面,开设的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学校每学期必须按规定要求开设必修课程,这里的“规定要求”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规定,即要求4个模块在高一、高二每学期各开设一个模块,每周2课时,每学期2学分。另一方面,具体开设顺序的规定不同于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4个模块开设的具体顺序和学段安排不再全省统一,而是由各学校自主确定。

选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取消了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的划分,而是把原来的选修IA、选修IB模块归人至“必修知识拓展”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选修ic模块划入至“必修知识拓展”不作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具体开设学段全省不作统一规定,而是由学校自主确定。其次,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切实遵照执行,另一方面具体的安排、实施则由学校自主确定。

二、深化课改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全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培训。为顺利实施和推进深化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在省级层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培训:

(1)教研员培训。按照统一部署,于2012年暑假组织全省各市、县(市、区)全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建设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以及学科前沿专题等五个部分内容。

(2)骨干教师培训。从2012年暑假开始,用3年时间,组织全省各市、县骨干教师(培训者、业务领头人)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三次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先后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学科前沿专题、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介绍、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必修课程走班制实施典型介绍、微课程与微课制作等内容。

(3)学科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与深化课程改革相配套,从2013年开始,省教研室举行3年一轮的学科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在已经举行的2013年培训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这一疑难问题,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了4所学校交流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规划;二是安排了两位教师现场开设了由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对所开设的课进行了现场说课;三是请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xxx的团队现场开设了由他们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由xxx教授结合这节课,就思想政治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四是请一位教师结合由他开发、开设的省精品课程,作了专题介绍,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案例。培训期间,还介绍、学习和讨论了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通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教研员和教师们对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掌握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政策和方案,弄清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了深化课程改革中教研工作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

2.课程开发。为推动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多方面配套措施,如开展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评比,改进、完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的考核内容,增加普通高中教师评优、评职称的相关条件等。从学科角度讲,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组织或参与了以下几项工作:

(1)编制《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教研室组织省普通高中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组编制各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提供方向性意见。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各类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课程类型及目标”如下表:

“各类课程的内容”部分,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时参考。如“I类:必修课程知识拓展”列举的主题或专题有“就业与创业”、“投资理财”、“消费知识基础”、“产业知识基础”、“财政税务常识”、“经济全球化现状和趋势”、“我国国家机构概况”、“我国_概况”、“我国和世界民族概况”、“我国和世界宗教概况”、“中国文化简介”、“外国文化简介”、“趣味哲学”、“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简介”、“著名哲学命题趣谈”等等。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5篇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考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的新征程。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于个人来讲,尤其对祖国未来的栋梁来讲,法者,天下之仪也。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使其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专业素养,法律意识培育是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法律意识培育重视程度不够,方式举措不多,一定程度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必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达成高度理论共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依法治国的理念,要把理论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共鸣, 达成高度理论共识,而不是让年轻人只是把它当作理论的大口号、舆论的大宣传,听听而已与己无关。依法治国是在十五大明确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基本方略的确定表明了我们在改革开放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再走弯路,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2010年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十之后,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十五大的确立,到十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虽然表达方式没有变,内容没有变,改变的是我们对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精准的定位。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句话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绘制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美好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现实路径。这就是,在中国_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原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上升为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原来强调在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到现在提出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层面上全面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新十六字方针,是对原来的十六字方针的发展和提升,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志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正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如何破解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二元体制、环境污染加剧这些我们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绊脚石呢?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助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创新社会体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只有全面依法治国,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消除特权惩恶扬善,提升社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就一定要依靠法治为党和国家保驾护航。

二、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使我们的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高校加强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目前除专门的法学专业学习系统法律知识以外,广大青年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承担这一任务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以人生艺术和人生智慧教育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两个基本要求,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2005年2月7日由、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合并,成为一门新的课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的改革(“05”方案)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将同一类型的课程进行了必要而适当的合并,减少了重复,由原来的七门必修课调整为四门必修课。体现了“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原则要求,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

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章节的适当调整,来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订中,存在着纵向的重复也存在着横向的重复。纵向重复是指从中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重复,横向重复是指大学中四门必修思想政治课也存在着内容上的重复。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与高中教材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实现、坚持集体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有重叠交错的现象。这是纵向重复。横向重复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为了丰富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对重复内容进行适当的缩减和整合。对于横向重复的内容,要在保证每门课程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不缩减的情况下,增加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法律知识的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营造一个全民学法、全面守法的良好氛围,提高国家成员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社会成员把法律的知识内化为法律的信仰,把法律意识表现为恰当的行为。而对于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与正能量,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比较单一的讲授法进行教学。那就是由老师在课上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与信息,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这些知识和信息。单向传递信息,方式简单老套,很难引起处于信息时代莘莘学子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境地,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呼呼大睡。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做出改革以外,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6篇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7篇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3)要求:a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b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8篇

(1)联系的普遍性: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b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xxx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

a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c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a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b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9篇

(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0篇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1篇

很多人与“四个意识”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月29日召开的__会议新闻稿中。这次会议,审议《_常委会听取和研究_常委会、_、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状况报告》。关于“四个意识”,新闻稿是这样表述的:“会议认为,中国_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_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_的_持续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只有……才能……”的表述不难看出,“四个意识”是有的放矢的,它从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出发,绘制了如何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样一条路径。

“四个意识”之所以成为逻辑上的必要条件,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问题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务必坚持问题导向。20XX年11月15日,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_中央_与其他6位_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即直言不讳“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

_言必信、行必果,三年多来,“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镌刻在一系列留下了“印”、抓出了“痕”的管党治党行动中。_制定实施关于改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的是“四风”问题;“老虎”“苍蝇”一齐打,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下大力气减存量、遏增量,旨在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对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亮剑,就是为了维护_权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重塑党组织的纪律性和约束力,净化党的政治生态……在解决这些沉疴顽疾的过程中,_发现,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只是“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才是“里”,根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于是,从正风反腐延伸开去,立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融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中,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礼貌建设之中,使“坚持党的领导”体此刻时时处处事事。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中国_章程》规定的“四个服从”一脉相承。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四个服从”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资料。党的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只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持和维护“四个服从”,才能使全党产生无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透过近期对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学习,本人深刻认识到,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以同志为_的_主动看齐,争做合格党员。下面,结合岗位职责,就如何把“四个意识”融入到平时生活、工作中,谈一下学习体会:

一、坚定政治方向,把职责扛在肩上。以政治意识检验党性觉悟,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牢记党章党纪,时刻注意自己言行,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证正确的态度,坚决不做有损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情。结合当前工作重点,着重做好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引导各级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做到工作讲法治、举措讲规范、制度讲实效,深入推进法治、平安洛阳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自觉服从大局,把工作抓在手中。坚持以大局意识检验担当作为,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工作中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落实,确保年初确定个各项目标任务能圆满完成。“德法同行礼貌相伴”主题活动是今年政法条线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科学谋划、品牌带动、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法润洛阳与法同行”以案释法进村社、“弘扬先进德法同行”道德讲堂宣讲、“德法同行孝廉并举”法治文化示范建设、“崇德尚法礼貌相伴”志愿服务“三助三行”等四大行动扎实推进,在全镇用心营造“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不断总结完善,集聚打造德法同行品牌,不断创新普法理念、机制和载体,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宣教新体系。

三、增强组织观念,把纪律挺在前面。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等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同时,要坚决支持和拥护镇党委的各项决策,认真完成好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保证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要增强组织观念和规则意识,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决不能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四、强化主动看齐,把群众装在心里。强化看齐意识,不仅仅要与中央看齐、与党的政策xxx齐,在思想上持续与_的高度一致,更要在行动上看齐,将看齐意识落实到工作上的方方面面。要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摆在心中应有的位置,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实际工作中,要落实工作措施,重视初信初访,努力化解重点信访积案,确保一方平安。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自去年六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启,到目前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以来,我局高度重视,透过一系列的正反例证,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透过一系列的例证使我想起《大学》中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们国土城建和水务局作为一个政府权力职能部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国土板块的副局长,我更是xxx洁自律的重要性,要真正做到廉洁自律也唯有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一、严以律己,独善其身。每一位巨贪落马服刑前在狱中都会悔恨不已地说:“如让我再选取一次,我必须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可此刻悔之已晚!”每一天都不乏“格物”腐败的问题,也不乏相关的“知至”,但现实却是他们“格物知至”而未“意诚修身”。每每他们在位时,一方面在“八小时内”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以树廉政形象来掩饰自己,另一方面却在“八小时外”敷衍了事、假公济私背地里大搞腐败。究其原委就在于他们未能真正“意诚修身”,因此廉洁自律就应先从思想入手,心怀“意诚修身”xxx严于律己,占领思想这块高地,然后用居高临下的视野,独善其身、修身养德、光明磊落的堂堂正正地做人,无怨无悔地做事,严守住自己的思想阵地。

二、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在利益面前在诱惑面前,我们个性是我们党员干部要谨小慎微,能够真正坚守住自己的立场,不能认为某个“善”太小而给予放弃,而以为某个“恶”小就能够去干。堤溃蚁穴,这个口子开不得。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我们经受不住考验,做不到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就会像那些落马的领导干部蜕变为阶下囚的腐败分子在狱中所悔恨的“蝼蚁之穴,毁了我的防腐大堤”那般。

三、严以律己,用好权力。在我们国土板块,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土地使用利用,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布局。因而在正确使用权力方面,我们要自觉抵御不正之风,要坚持党性原则,过好“人情关”、“金钱关”、“地位关”等。在人情面前要讲原则、讲正气,不能“义”气用事。更不能违背原则去拉关系,牺牲原则去交朋友,用手中的“权力资源”去偿还人情债,做“权力寻租”的傀儡,许多腐败分子都是由此起步的。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2篇

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课后及时复习

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弄清二个关系

一是主观能动性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两者的区别:

1.含义不同。主观能动性(略)。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和“做”的能力、活动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而意识能动性不包括做的能力。

3.作用的形式不同。

主观能动性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意识能动性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两者联系:“意识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二是主观能动性与意识反作用的关系。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定义不同(略)。

2.范围不同。意识反作用指人们在一定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即改造世界;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略)。角度不同。意识反作用侧重表明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一种与物质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着重说明人类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种属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3篇

   ⑴原理:(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_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4篇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难教,难学,也难复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记住了课堂所讲的内容,记住的如何巩固,没有记住的又应该如何记忆,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复习的节奏,又该怎样讲述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且起到作用,就成为历史复习的难点所在。从基础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说,复习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将厚课本“读薄”,将知识化繁为简地进行记忆。

一、利用课本目录,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利用目录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全书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_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第四单元的中国反_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如此一来,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并有效地抓住重点,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5篇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6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是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A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土地等。

C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三)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A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发展;

B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

A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B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4、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3)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6、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进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7、为什么要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8、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

A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C.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第17篇

神奇的货币

1.什么是商品?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用于交换;都凝结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都是劳动产品

2.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对立的关系?

统一:两个属性相互依存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无法形成价值;②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是不存在的

对立:任何人都无法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①对生产者而言,要想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②对消费者而言,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付出价值

3.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商品——商品与商品——货币——商品两个不同公式的区别。

5.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6.为什么说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好的?

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

7.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有什么危害?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8.汇票与支票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支票汇票

不同点含义不同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时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形式不同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电汇和信汇

使用范围不同作为支票形式之一的转帐支票适用于办理同城转账结算主要用于外埠结算

相同点同为一种票据,都是目前我国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都要求见票人无条件付款,其使用都能减少和避免现金交易所带来的诸多麻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9.如何正确对待货币?

第一,贷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贷币,贷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第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作用的范围、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

第三,对待金钱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第四,正确对待货币,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10.保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何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