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概理论总结(共10篇)

122

概理论总结 第1篇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或许会问:“我想知道这里两个人的生日一样的概率是多少?此处的一样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时间完全相同。”

也许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概率非常小,他们可能会设法进行计算,猜想这个概率可能是七分之一。然而正确答案是,大约有两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日历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发现一场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聚会。

人们对此感到吃惊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的出生时间和任意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出生时间的概率是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该群体的大小。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更高。因此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97%。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多少只袜子才能配成一对?

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在我家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虽然我不是太幸运,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多少只袜子能配成一对”的答案是3只。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的。

概理论总结 第2篇

这个理解了都不用特意去记要用的时候信手捏来,我是个很勤快的人其他公式都懒得记懒得写了。。。。下面只分析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xxx公式:

条件概率:

所谓条件概率就是在事件A发生的情况下B发生的概率,即A B为样本空间中两两事件若P(B)>0则称:

为在B发生的前提下A发生的条件概率,简称条件概率。

这个公式不难理解,实际上上面公式也就是说“ 在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与事件B共有的样本点的个数比上B的样本点的个数”,而且可以验证此条件概率满足概率的三条公理化定义。

乘法公式:

全概率公式:

设 为样本空间 的一个分割,即互不相容,且 ,如果则对任一事件A有:

这个公式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诸互不相容而且其和事件为样本空间,故A事件中的样本点的个数等于A与诸_有样本点的和。

xxx公式:

xxx公式是在全概率公式和乘法公式的基础上推得的。

设若为样本空间的一个分割,即互不相容,且如果 则:

公式的证明是根据条件概率来的,然后在把分子分母分别用乘法公式和全概率公式代替即可,公式中的一般为已知概率称之为先验概率公式中则称之为后验概率,全概率公式和乘法公式为由原因推结果,而xxx公式则为由结果推原因。

事件独立性:

上面我们介绍了条件概率这个概念,在条件A下条件B发生的概率为 ,如果B的发生不受A的影响嘞?直觉上来讲这就将意味着

故引入如下定义对任意两个事件A,B若 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

除了两个随机事件相互独立满足的定义当然也会有多个随机事件独立满足的定义,对N随机事件相互独立则要求对事件中的任意个随机事件都相互独立.

xxx概型:

定义:如果实验E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然后把这个试验重复n次就构成了n重xxx试验或称之为xxx概型.显然每次xxx试验事件结果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则xxx试验显然是服从二项分布的,之后再介绍二项分布。

概理论总结 第3篇

概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随机事件的一门学科,教学中,首先以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摸球游戏为背景,通过试验与分析,使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有些是不可能的,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然后,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分析判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特点,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设计提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具有相当的开放度,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与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次,做游戏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之一,根据课的内容的特点,教师设计了转盘游戏,力求引领学生在游戏中形成新认识,学习新概念,获得新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游戏中参与数学活动,在游戏中分析、归纳、合作、思考,领悟数学道理,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自然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再次,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教材中概率的概念是通过频率建立的,即频率的稳定值及概率,也就是用频率值估计概率的大小。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结果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概率的含义。要建立学生正确的概率含义,必须让他们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他们亲自动手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真正树立正确的概率含义。

第四,我们努力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概率的意义。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初中阶段概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情境,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而且会促进他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大胆猜想,主动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为寻求问题解决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更重要的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概率的意义。

第五,通过掷骰子,抽签等游戏,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概率的计算,列举法和树状图是计算概率的重要方法,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得出结论。并且联系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加深理解,重视概率与统计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概率与统汁联系起来看问题,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不应只是纯数字的运算,它们与概率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很多的概率模型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因此,要使学生在随机实验中统计相关的数据,并了解这些数据的概率含义,在数据统计时了解其中所蕴涵的随机性。

概理论总结 第4篇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随机变量函数指是定义在X上的一个函数而X是一个随机变量则显然也可看做是一个随机变量,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列只需要把随机变量替换成随机变量的函数就可以了,数学期望和xxx也按照定义求之即可不做过多叙述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函数:

求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列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而对连续型随机变量我们不能直接把随机变量的函数带入密度函数求出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列的,而需要从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推得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函数然后对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函数求导即可得到随机变量函数的密度函数,我们可以将此问题分为两种情况讨论。

一、当Y=g(X)单调的时候:

定理1.

设X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其密度函数为.是另一个随机变量.若严格单调 ,其反函数 有连续的导函数 ,则的密度函数为:

因为我们知道X的密度函数所以可以求出其分布函数,然后有X的分布函数推出的分布而后求导即可得到随机变量函数的密度函数 .

定理2.

设随机变量则.

定理3.

设随机变量X服从伽马分布,则当时, 有

二、当g(X)为其他形式的时候:

为其他形式也即不单调的时候不能用上面的公式只能依靠X的分布函数去推的密度函数.

分布函数的其他特征数:

数学期望和xxx是随机变量重要的两个特征数, 随机变量还有其他的特征数,下面做一一给出其定义和介绍.

K阶矩:

k阶原点矩:

将称之为X的k阶原点矩,显然当k=1是即为数学期望

k阶中心矩:

将称之为k阶中心距,显然当k=2的时候即为xxx

k阶原点矩的意义为随机变量偏离原点的数学期望

k阶中心距的意义为随机变量偏离中心的数学期望

变异系数:

xxx反映了随机变量取值的波动程度,但比较两个随机变量的波动大小时,如果仅看xxx有时候是不好做比较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随机变量的取值有量纲,不同的随机变量仅仅用xxx去(或者标准差去衡量)显然是不太合理的.

其二:即使是在相同量纲的条件下,随机变量的取值有一个相对性问题,随机变量取值较大的通常情况下其xxx也 更大

因此为了消除量纲与随机变量取值的相对性对随机变量取值的影响,我们引入一个一个新的特征数即变异系数.

设随机变量的xxx和数学期望都存在则称:

为X的变异系数,通过变异系数的表达式我们看到标准差比上数学期望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即变异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量,而且也把数学期望作为单位去度量随机变量取值的波动性.

如果还不能理解变异系数的表达式给大家打个浅显的比方譬如,有甲乙丙丁四位IT从业人员,甲乙两位是普通程序员,甲的收入的月薪20K,乙的收入是月薪30K,在甲乙的阶层平均收入是月薪25K.丙丁两位是高管,丙的收入是月薪24W,乙的收入是月薪27W,丙丁阶层都是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的平均收入是月薪25W.现在问是甲和乙的收入差距大些还是丙和丁的收入差距大些,一般人肯定会认为是丙和丁的差距大些,为什么嘞?因为他们认为丙和丁相差3W而甲和乙只相差1W那么显然是前者相差大一些.谬也!因为首先甲乙和丙丁两个人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他们的收入的量纲一个是K(即一千RMB)后者的量纲是W(即一万RMB) ,如果仅仅只是比较经济收益差异的大小那么显然前者是要小于后者的,但是这样片面的比较是不科学的,就像我拿自己身上穿的10块钱一双的休闲鞋和别人几万块钱一双的名牌鞋去比较一样,结果显而易见但是没有什么意义.其次,甲乙和丙丁因为不在同一个阶层甲乙之间的收入差距1W在丙丁阶层看来是无足轻重的,就像我如果现在一天赚了1KRMB我会相当高兴但是如果xxx一天只赚1KRMB在他看来跟阿里巴巴没有赚钱是一个意思,甚至还要亏钱,因为阿里巴巴每天的运营成本都远大于这个值.因此要比较甲乙和丙丁的收入差距我们就得消除以上的影响,必须要相对性的比较也就是说把甲乙间的比较放在甲乙的那个阶层进行度量,把丙丁间的收入差异放在丙丁的阶层进行度量,得到一个与阶层无关的系数,把他们的差异放到同一个标准下这样就能够比较甲乙和丙丁到底是前者间的差异大还是后者间的差异大.因此我们只需要把甲和乙的收入差距10K比上他们那个阶层收入的平均值 25K的比例系数,丙丁之间也做同样的处理得比例系数显然甲乙得到的系数大于丙丁得到的差异系数因此甲乙之间的收入差距是要大于丙丁之间的收入差距的.

上面的变异系数的表达式的原理就是我所打比方的原理.

分位数:

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为,密度函数为,对任意的,称满足条件

的为此分布的p分位数,若则称为此分布的中位数.

偏度系数:

一说到这个偏度系数我就很纳闷了,明明是个很简单的特征数为什么就是有那么多人理解不了,有些学弟学妹们问过我有些考研的研友也问过我,说他们做题目的时候虽然会做但是就是不能理解这个偏度系数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虽然告诉他们这个特征数的含义,但是并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理解了,因为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是不能划等号的,就像笔者本人看起来就是吊儿郎当的别人不骂我做流氓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是我内心深处其实是个很正经很内向的人(肯定有自己的同学要骂我不要脸了O(∩∩)O哈哈~),现在我将他详细的写出来并且配上图片说明,要是在不懂是个什么意思我把电话号码居住地址告诉你你过来干脆打死我算了O(∩∩)O~,有些人还问过我其他的特征数比如协xxx与协xxx矩阵,相关系数,不急后面我都会一一做解释的:

设随机变量X的前三阶矩都存在,则比值

称为X的偏度系数,简称偏度.当时,则称该分布为正偏,又称右偏;当时,则称该分布为负偏或者左偏

偏度是描叙一个分布对称性程度的一个特征数,这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当密度函数p(x)关于数学期望对称的时候这时候有即随机变量取值在均值左边的概率等于随机变量取值在均值右边的概率故其三阶中心矩必等于零,从而其偏度系数必定为零,这表明关于对称的分布其偏度系数为零,如正态分布是关于对称的分布其偏度系数为零.

当偏度时候,该分布为偏态分布,当 时候为左偏,当时为右偏,左偏右偏的含义下面配图更加直观形象的进行解释.

上面图像是当偏度系数大于零的时候即右偏的时候分布函数的大致图像轮廓,黄色的线表示均值分割线,现在我们来根据图像理解偏度系数的表达式偏度系数 ,在上面的图像中,意味着,其分布函数有如下特性:

均值右边的概率即分布函数以均值为分割线右边区域的面积大于左边区域的面积或者右边图像曲线的尾巴拖得很长很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那如何解释这样的分布函数图像的性质嘞?这还得从表达式中的来分析因为 的决定 的正负情况,右偏的时候,因为均值左边的值是决定的主要因素,均值右边的值是决定的主要因素,当时候,这意味着取得大于均值的X的值比取得小于X的值要多(当样本总数固定的时候即取得均值右侧值的概率(均值右侧分布函数曲线的面积)要大于取得左侧值的概率(均值左侧分布函数曲线的面积))或者当取得X的值大于均值的数量小于取得X值小于均值的数量的时候,取得大于均值的X的值偏离均值的程度就要大于取得均值左边的值,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分布函数的尾部拖得很长很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上面的分布函数图像所示.

当的时候依 上类推即可.这就是偏度系数表达式分子的意义所在,下面继续解释分母的意义.

偏度系数分母的也与变异系数的分母有着相同的作用都是为了消去量纲,使得各个分布的偏度系数具有相同的量纲,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到底想没有想过, 为什么偏度系数的分子不用或者而改用 ,在理论上来讲使用前者也是行得通的,但是为什么要用后者嘞?这很奇怪耶,难道是数学家们吃饱了撑的硬是要给你整个三次方出来显得更专业更加高大上?显然高尚的数学家们是不会这样无聊的,那么为什么不用前者而用后者嘞?其实前面在均值部分我们就提到过平均值是稳定于均值的,而的平均值是等于零的因此对任何分布而言都是恒等于零的这显然不能用作偏度系数的分子,那为什么不用嘞?因为我们是打算选用标准差来度量偏度系数消去量纲,二次方的分子就是xxx如果要消去量纲的话那岂不是所有的偏度系数都恒等于一了?因此选择三次方是最理想的.

峰度系数:

设随机变量X的前四阶原点矩存在,则:

称为X的峰度系数,简称峰度.

峰度系数是描述分布尖峭程度或尾部粗细程度或二者兼述的一个特征数

想要描述一个分布函数的尖峭程度以及尾部粗细程度显然这是一个两个分布之间的特征数,因为一个分布函数的尖峭程度与尾部粗细其实并不像偏度系数那样可以判定一个分布是左偏还是右偏,一个分布的对称程度是好判定的但是一个分布函数的尖峭程度你如何去判定?如何才算是尖峭?如何擦算是尾部很粗?这个必须得通过比较两个分布之间的尖鞘程度和尾部粗细程度才能够实现,但是各种各样的分布都有,在分布空间里任选两个分布进行比较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这使得比较的系数也会多种多样,那我们可不可以选取一个分布为参考分布将所有的分布都与其进行比较?答案是肯定的,设定了比较的参考分布之后我们就能够想办法构造统一的峰度系数来进行尖峭程度的比较,但是我们应该选取一个怎样的参考分布嘞?这个得先认清楚峰度系数的目的是判定尖峭程度和尾部粗细,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了解其含义我们先来看下图:

显然比较紫色分布和黄色分布的剑鞘程度我们是很好比较的显然是紫色的分布更加尖峭,而且尾部更加的粗细,尖峭和尾部的特征我们只能够感性的认识而不能够精确的认识的,所以才需要比较,上图是峰值相等两个分布比较其尖峭程度和尾部特征的情况,这是一种和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现在这种和理想的情况下来构造描述其尖峭度和尾部长短的系数,显然如果上图分布的两个均值都是在取峰值时候的横坐标,这时候可以想象的到两个峰值相等而且均值都在峰值处取到的两个分布,如果随机变量取值偏离均值的程度越大点数越多那么分布也就越尖峭或者尾部也就托的更长或者二者兼有,这样我们像构造偏度系数样很自然的构造出系数:

,假如xxx的系数分别,则二者相减就可以比较上图两分布的尖峭程度或尾部长短了,当两个分布的峰值不在均值处的时候,对有比较尖峭程度和尾部特征需求的分布而言经验告诉我们其均值往往位于峰值的横坐标不远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近似的把峰值看做在其均值处取得,这样就可以适合我们构造处的系数表达式,另外我们可以证明任何正态分布的系数都等于3,这样如果把正态分布当做是参考分布就再好不过了因为其任意分布的都为3,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正态分布中的任何一个分布拿出来与我们所想比较的分布进行系数比较都是一样的,这是很方便的.由此我们就得出了偏度系数的表达式:

.

实际上如果我们将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并且记X得标准化变量为则偏度系数可以化为如下形式: 其中.

故峰度系数就等于随机变量标准化之后的四阶原点矩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四阶原点矩之差:由此当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越接近于零的的时候其分布也就越趋向于正态分布.且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都是以正态分布为基准确定的。

(1)当时候标准化后的随机变量的分布比标准正态分布更尖峭和(或)尾部更加长(短)

(2)当时候标准化后的随机变量的分布比标准正态分布更平坦和(或)尾部更加短(长)

(3)当时候标准化后的随机变量的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剑鞘程度与尾部特征更加相当

偏度与峰度都是用来描述分布形状的特征数,他们的设置都是以正态分布为基准的(因为正态分布应用很广泛,正态分布就是分布中的典型),当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皆为零或者近似零的时候该分布也就被认为是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

其实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表达式咋一看觉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当你认真理解了之后就会觉得他的设计很精妙,学数学光会使用公式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公式背后的思想,以及伴随着公式的形成过程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

概理论总结 第5篇

1. 随机变量

定义:设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为S={e}。X=X(e)是定义在样本空间S上的单值函数,称X=X(e)为随机变量。

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

三大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1)(0——1)分布。E(X)=p, D(X )=p(1-p)

2)xxx试验、二项分布 E(X)=np, D(X)=np(1-p)

3) 泊松分布 P(X=k)= (?^k)e^(- ?)/k! (k=0,1,2,……)

E(X)=?,D(X)= ?

注意:当二项分布中n 很大时,可以近似看成泊松分布,即np= ?

3.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定义: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x是任意的实数,函数 F(x)=P(X≤x),x属于R 称为X的分布函数 分布函数的性质:

1) F(x)是一个不减函数

2) 0≤F(x)≤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求法。(由分布律求解分布函数)

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求法。(由分布函数的.图像求解分布函数,由概率密度求解分布函数)

4. 连续性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

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等于其概率密度函数在负无穷到x的变上限广义积分 相反密度函数等与对应区间上分布函数的导数 密度函数的性质:

(1)f(x)≥0

(2) 密度函数在负无穷到正无穷上的广义积分等于1

三大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

(1)均与分布 E(X)=(a+b)/2 D (X)=[(b-a)^2]/12

(2)指数分布 E(X)=θ D(X)=θ^2

(3)正态分布一般式(标准正态分布)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1)已知随机变量X的 分布函数求解Y=g(X)的分布函数

(2)已知随机变量X的 密度函数求解Y=g(X)的密度函数 第三章 xxx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主要讨论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1.二维随机变量

定义 设(X,Y)是二维随机变量,对于任意实数x, y,二元函数F(x, Y)=P[(X≤x)交(Y≤y)] 称为二维随机变量(X,Y)的分布函数或称为随机变量联合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重点掌握利用二重积分求解分布函数的方法。

2.边缘分布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概率;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概率密度。

3.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

如果X,Y相互独立,那么X,Y的联合概率密度等于各自边缘的乘积。

5. 两个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分布

关键掌握利用卷积公式求解Z=X+Y的概率密度。

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数学期望

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求法 六大分布的数学期望。

2.xxx

连续性随机变量的xxx D(X)=E(X^2)-[E (X )]^2 xxx的基本性质:

(1) 设C是常数,则D(C)=0

(2) 设X随机变量,C是常数,则有

D(CX)=C^2D(X)

(3) 设X,Y是两个随机变量,则有

D(X+Y)=D(X)+D(Y)+2E{(X-E(X))(Y-E(Y))} 特别地,若X,Y不相关,则有D(X+Y)=D(X)+ D(Y) 切比雪夫不等式的简单应用。

3. 协xxx及相关系数

协xxx:Cov(X ,Y )= E{(X-E(X))(Y-E(Y))} 相关系数:m=Cov(x,y)/√D(X) √D(Y)

当相关系数等于0时,X,Y 不相关,Cov(X ,Y )等于0 不相关不一定独立,但独立一定不相关。

概理论总结 第6篇

1. 随机试验

确定性现象:在自然界中一定发生的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

随机现象: 在个别实验中呈现不确定性,在大量实验中呈现统计规律性,这种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随机试验:为了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而做的的实验就是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的`特点:

1)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

2)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并且能事先明确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

3)进行一次试验之前不能确定哪一个结果会先出现;

2. 样本空间、随机事件

样本空间:我们将随机试验E的所有可能结果组成的集合称为E的样本空间,记为S。 样本点:构成样本空间的元素,即E中的每个结果,称为样本点。 事件之间的基本关系:包含、相等、和事件(并)、积事件(交)、差事件(A-B:包含A不包含B)、互斥事件(交集是空集,并集不一定是全集)、对立事件(交集是空集,并集是全集,称为对立事件)。事件之间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摩根定理(通过韦恩图理解这些定理)

3. 频率与概率

频数:事件A发生的次数 频率:频数/总数

概率: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频率值就会趋于某一稳定值,这个值就是概率。 概率的特点:

1)非负性。

2)规范性。

3)可列可加性。

概率性质:

1)P(空集)=0,

2)有限可加性,

3)加法公式:P(A+B)=P(A)+P(B)-P(AB)

4. 古典概型

学会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求解一些简单问题的概率(彩票问题,超几何分布,分配问题,插空问题,捆绑问题等等)

5. 条件概率

定义:A事件发生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P(B|A)=P(AB)/P(A) 乘法公式:P(AB)=P(B|A)P(A) 全概率公式与xxx公式

6. 独立性检验

设 A、B是两事件,如果满足等式P(AB)=P(A)P(B)则称事件A、B相互独立,简称A、B独立。

概理论总结 第7篇

xxx随机变量的函数分布:

(一)和的分布:

设是一个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密度函数为,现在来求的分布,按照定义为

用密度函数代替密度函数

可得:

则对.

同理有对称性可以求出:.

以上所得和分布的边际密度通常称之为概率密度的卷积公式,显然和的分布函数主要是要确定好分布函数的积分区域然后将二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即可.

以下给出一些具有可加性的常用结论:

假设随机变量相互独立

二项分布:

若,且二者独立,则.

泊松分布:

若 且二者相互独立,则

正态分布:

伽马分布:

卡方分布:

m个两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和服从试验次数为m的二项分布

服从几何分布的m个随机变量的和负二项分布Nb(m,p)

服从 的m个指数分布的和服从伽马分布

(二) 商的分布与和的分布:

这个主要是利用二重积分的变量替换利,用雅可比行列式进行变量替换之后在利用求边际密度方法求得替换之后的变量的密度函数,然后在积分即得到分布函数.

这里不做过多叙述…….

xxx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这里只讨论二维的情形,高于二维的情形在二维的情形上推广之即可.

xxx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设若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用联合分布列或者用联合密度函数表示,则的数学期望如下: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而言其分布列只要把与分别对应合并起来即可

其数学期望表达式为: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

xxx随机变量的xxx:

这个根据数学期望依据xxx的计算公式即可,不做过多描述.

数学期望与xxx的性质:

注意这里只列出二维的情形,xxx的情形推广之.

设是二维随机变量,则有:.

若随机变量和相互独立,则有:

协xxx:

设是一个二维随机变量,若存在,则称此数学期望为的协xxx,或称为X与Y的相关矩,并将其记为:

.

特别有.

从协xxx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是偏差的数学期望,由于偏差可正可负故其协xxx也可正可负,取值的正负有其意义,要想理解协xxx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且看下图:

假设二维随机变量的取值区域如上图所示,若为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也如上图所示只不过不能取到椭圆域内的所有点只去离散个点.假设上图平行于X轴与平行于y轴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且将二维随机变量取值的区域分割为四个象限则由协xxx的定义:

当随机变量的取值落在区域的时候将导致 ,当随机变量的取值落在区域的时候将导致 ,由此可知当落在区域的随机变量取值多于区域取值或者在区域的取值,偏离的程度很大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也即的面积大于的面积和的时候,将导致 ,这个时候随机变量的取值图形将如上图所示,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图形呈现出的情形是X的取值将与Y的取值大致呈现出同时增加的倾向,这时候我们就称两随机变量大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反之随机变量的取值区域呈现出如下情形:

此时将与上面的分析相反其相关系数,X的取值与Y的取值大致呈现出同时减小的倾向,则称此时的两随机变量为负相关.

而当随机变量的取值区域呈现出下面的情况时候:

​ 不相关.png

这个时候 与 的值正负相抵导致 此时则称两随机变量完全不相关.

上面为了帮助理解相关系数,我们从几何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从逻辑上面不好把握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何上找到突破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得相当的精辟,短短14个字就把数与形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说得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你不服都不行.确实从几何上面来理解数学更加的直观形象,但是上面我们仅仅是从图形出发来建立什么是xxx随机变量的相关性的感性认知,两个随机变量什么时候正相关负相关如果仅仅只是从图形上面感性理解这也是片面的朦胧的不精确的,比如从上面的图形中我们能够感性的认识到如果随机变量取值总区域越偏平即椭圆形状越是扁其线性相关程度就越高,越是呈圆形那么其相关程度就越是低,如果取极限位置即两个随机变量呈现出一条直线那么他们不就是完全相关了吗?但是我们如何去衡量椭圆的扁平程度嘞?用一个什么样的表达式去衡量嘞?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如果想理性的认识什么是xxx随机变量的相关性与不相关,还是得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即数的角度去认知他,下面我们就从代数出发来认知协xxx与标准化后的协xxx即相关系数的具体意义

相关系数:

就如同xxx有量纲一样,协xxx也是一个有量纲的量,为了比较相关程度的高低我们必须设法去掉协xxx的量纲,之前说过xxx是描述数据之间的差异与数据的波动程度的一个量,我们为了将不同随机变量的xxx进行比较将他们进行了标准化即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比较因此我们将xxx比上数学期望去掉了量纲,同xxx一样我们也要对协xxx进行标准化处理去掉量纲使得不同随机二维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具有可比性.

因此就将标准化后的相关系数称之为协xxx:

设若是一个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且, .则称

.

为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由此可见所谓相关系数就是将协xxx比上随机变量各自的标准差,相关系数的正负由分子决定,相关系数大于零则说明正相关,小于零则说明负相关,等于零则说明不相关.如果相关系数的作用和协xxx是一样的那么说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说了数学家是不会做这么无聊的

上面为了帮助理解相关系数,我们从几何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从逻辑上面不好把握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何上找到突破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得相当的精辟,短短14个字就把数与形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说得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你不服都不行.确实从几何上面来理解数学更加的直观形象,但是上面我们仅仅是从图形出发来建立什么是xxx随机变量的相关性的感性认知,两个随机变量什么时候正相关负相关如果仅仅只是从图形上面感性理解这也是片面的朦胧的不精确的,比如从上面的图形中我们能够感性的认识到如果随机变量取值总区域越偏平即椭圆形状越是扁其线性相关程度就越高,越是呈圆形那么其相关程度就越是低,如果取极限位置即两个随机变量呈现出一条直线那么他们不就是完全相关了吗?但是我们如何去衡量椭圆的扁平程度嘞?用一个什么样的表达式去衡量嘞?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如果想理性的认识什么是xxx随机变量的相关性与不相关,还是得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即数的角度去认知他,下面我们就从代数出发来认知协xxx与标准化后的协xxx即相关系数的具体意义事情的,连我这样的小子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何况高尚伟大的数学家.相关系数除了用来判断两随机变量的相关性以外还可以用来度量相关性.

那么度量相关性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嘞?先来看一个数学上非常著名且无论是在几何学还是在分析学亦或是在代数学上都有应用的不等式,帅气且霸气的xxx—xxx(Schwarz)不等式

对任意二维随机变量,若X与Y的xxx都存在,且记为,则有

.

这个定理的证明是很简单,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不等式很熟悉?r如果我们将协xxx看做是一个内积的话像不像高等代数中的内积公式 ?,这简直就像极了爱情,这是不是巧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概率论中的实值函数随机变量做成一个向量空间,然后在定义一个内积为协xxx,这样就做成了一个概率空间上面的欧式空间?有这个想法可以但是有待验证,下面就来验证随机变量是否能做成一个高等代数中的向量空间然后在验证是否定义了协xxx这个内积之后可以做成一个欧式空间.

验证是否概率论中的随机变量做成的集合能否做成实数域上的一个向量空间

以上即可证明随机变量可以做成一个向量空间

下面接着证明协xxx是否能够定义为向量空间上的内积将随机变量做成的向量空间在作成一个欧式空间.

对称性:

线性性质:

由协xxx的定义可得

.

正则性:

故综上所述所有的随机变量可以做成一个欧式空间其内积为协xxx.

由向量的内积公式可得 其中为向量X与Y的夹角.故.然后可以证明的充要条件是X与Y有相关关系.当的时候不相关,上面感性的认识过越大即相关系数的分子绝对值越大也即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则两随机变量的相关程度就越高,故相关系数越是接近于一则两随机变量的相关程度也就越高,反之越是接近与零则其相关程度也就越低.

其实相关系数还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

若即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为则其标准化的变量为

则 即两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等于标准化后的随机变量的xxx.

通过将高等代数中的欧式空间引入到概率论中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相关系数,因此我们要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很重要,不能为了知识而知识,知识就是拿来运用的.

协xxx矩阵:

记xxx随机向量为,若其每个分量的数学期望都存在,则:

为xxx随机变量向量的数学期望向量简称为X的数学期望而称

为随机向量的协xxx矩阵,此矩阵是一个对称非负定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为对应位置的xxx,其他位置为对应随机变量的协xxx,只要将协xxx矩阵的算法输入到计算机内部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看清楚xxx随机向量任意两个随机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条件分布与数学期望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条件分布无疑就是在知道联合分布的情况下运用条件概率公式求之即可不做过多叙述.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设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边际密度函数为.

在离散随机变量场合,其条件概率的分布函数为.因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取某个值的时候其概率为零,故在连续型场合不可以简单的使用条件概率公式,这会导致分母为零,因此既然不能求出某一点取值的概率,我们又在数学分析中学过极限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将看做时的值去代替,于是就可以得出如下的定理:

对一切使得的y,给定条件下X的条件分布函数和条件密度函数分别为

.

xxx合的全概率公式和xxx公式

由条件密度函数可得

可得到边际密度函数

就得xxx公式的密度函数形式为:

由对称性即可得到.

条件数学期望

条件分布的数学期望如果存在则称其为条件期望.条件期望的计算只要利用连续型场合和离散型场合的定义用条件概率代替非条件概率计算即可.

设服从二维正态分布 由边际分布知X服从正态分布,Y服从正态分布 .我们可以求得其条件分布也服从正态分布

要了解条件数学期望的意义且看如下例子:

_在勘察犯罪现场获取犯罪分子信息的时候经常根据脚印的大小来判断其身高,一般认为脚印和足长可以可以视作二维正态分布在处理,即其条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由此可以得到: ,里面除了脚印大小y为未知数以外其他的参数都可以看做是已知的,因此只要知道了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大小就可以推断其身高.

上面已经知道了我们可以用条件期望来进行推断实际上这种推断只是一种估计,那么这种推断是否是可靠的嘞?可靠的依据又在哪里嘞?

条件均值说白了就是在已知的条件下去预测的值,那么用条件均值预测有些什么好处嘞?下面进行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条件均值是关于未知数y的一个函数,我们不妨假定还有其他的关于y的函数可以对x进行预测,判断这个预测值好坏的依据是误差要尽可能的小即 ,但是是一个随机变量取值并不固定,因此就要求其均值

为了去掉绝对值方便运算将其替换成.

我们可以证明当 的时候成立,因此用条件均值进行预测的时候其均方误差将达到最小,这就是用条件均值进行合理预测的理论依据.我们也将称之为是第一类回归.

但是当某些分布的密度函数未知或者是函数过分复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降低要求,即不寻求最优预测,只需求满意预测即可,当不使用条件均值时我们通常使用一个简单的函数即线性函数来替代他进行预测,不妨设为的线性预测,则我们要求

为了求出参数a和b,可以进行如下处理将上式分别对a和b求偏导数然后求出稳定点a,b即可得到参数a,b的计算公式(很显然必然有一个a,b的取值满足上式).

由此得到 我们将其称之为第二类回归,由此可知对正态分布而言其第一类回归就是第二类回归,即在理论上来讲用条件均值来预测犯罪嫌疑人的身高是合理最优的预测方案.

特征函数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可以全面的描述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但是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比如知两随机变量他们两个相互独立其密度函数分别为则的密度函数即为的卷积,但是当我们要研究即n个随机变量和的分布的时候我们就要求次卷积,我的妈耶,这个计算量是相当的大的,即便是如今的计算机也是吃不消的,因此我们必须需求其他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数学分析中我们知道xxx(Fourier)变换能够将卷积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即,因此我们密度函数进行xxx变换将卷积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然后在通过xxx逆变换即可以求得密度函数,乘法运算显然是要比卷积运算方便的.

设是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则的xxx变换是 ,i是虚数也即.

设 是任一随机变量,则称

是的特征函数.

显然任何一个随机变量其特征函数都是存在的因为 .

定理一:

设的特征函数分别为则的特征函数为

,xxx情形推广之.

定理二:

设随机变量的特征函数可微N次且对 有:

,这个公式可以方便计算随机变量的K阶矩只要对其特征函数求K阶导数即可

从上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随机变量分布函数唯一的对应着一个特征函数,实际上也可以证明任何一个特征函数也唯一地确定了他的分布函数,即特征函数与分布函数是一个双射.由此我们就可以利用xxx逆变换根据随机变量的特征函数来确定其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

xxx变换:.

xxx逆变换:

由特征函数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各个分支看起来似乎相互独立,其实是各分支相互渗透的,概率论的产生离不开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的发展,而概率论的发展也反过来推动了其他数学分支的发展,知识与知识之间要有迁移能力,要有整体上的把握,这样才能对数学有全面的了解.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律

前面说过对于随机试验,随着随机试验的次数逐渐增多,频率将会逐渐稳定到概率,平均值将会逐渐稳定到均值, 这个稳定只是一个很直觉的说法,那么如和让这种直觉转化成数学意义嘞?这就是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xxx大数定律:

设是n重xxx试验中A试验发生的次数,又A在每次试验中出现的概率为 .则对任意的 ,有

上式中的就是n次随机试验的频率,也就是说随着n次数的增加其频率趋向于概率的概率趋向于一,这个是与数学分析中的极限概念是不同,极限是存在 存在,当,的时候任意的都满足

而xxx大数定律是强调的是概率 ,当n趋于无穷的时候其概率趋向于一,也就是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但也有可能 的事件会发生,因此我们就将频率依照概率收敛于概率.

对于xxx大数定律实际上我们是讨论了形如的随机变量,当时的统计规律,其中是独立的服从分布的随机变量,因此我们将xxx大数定律推广到更为一般的情形

大数定律:

若诸是随机变量序列,如果存在常数序列使得对任意的 有:

成立,则称随机变量序列服从大数定律,由此可知,xxx大数定律只是上叙大数定律的一个特例.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

设是一些两两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又设他们的xxx有界,即存在常数 使得诸 则对任意的 有:

此定理可有切比雪夫不等式得证明

由此可见xxx大数定律是切比雪夫大数定律的特例,切比雪夫大数定律是大数定律的特例

xxx夫大数定律:

在证明切比雪夫大数定律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则{}服从大数定律,即对任意的 有: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是xxx夫大数定律的特例,xxx夫大数定律的重要性在与对于随机变量序列已经没有了独立性、同分布性、不相关性的假定,在以上大数定律的证明过程中都是以切比雪夫不等式为前提的因此都要要求随机变量具有xxx,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xxx的存在也不是必要的,下面介绍一个与xxx无关的大数定律,xxx大数定律

xxx大数定律:

设诸是一系列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且数学期望存在:

则对任意的,有 成立

在上面的所有大数定律中xxx大数定律是证明了频率依照概率稳定与概率,而xxx大数定律是证明了平均值依照概率会稳定与数学期望,现有xxx大数定律而后将其推广给出大数定律的一般形式,而后将xxx大数定律的条件一步步放宽,xxx大数定律数切比雪夫大数定律的特例子,切比雪夫大数定律是xxx夫大数定律的特例,无论是切比雪夫大数定理还是xxx大数定律亦或是xxx夫大数定律他们三者的证明都是与切比雪夫不等式有关,因此要求其随机变量序列具有xxx,但是xxx大数定律是与xxx无关的,他至于随机变量序列是否独立以及各自的数学期望是否存在有关.

随机变量序列的两种收敛性:

在大数定律中我们从频率的稳定性出发,引入了

即随机变量序列{}依概率收敛于常数a的概念,很自然的我们也把他进行推广,即不把它收敛于一个常数而是收敛于一个随机变量,于是引入如下定义:

设有一列随机变量 如果对任意的,有

则称随机变量序列{}依概率收敛于 记作

大数定律只是上叙依概率收敛的一种情况特殊情况

如果我们已知 那么他们的分布函数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嘞?

定义:设, 是一系列分布函数,如果对的每个连续点都有

则称分布函数列{}弱收敛于

定理1:

若随机变量序列依概率收敛于随机变量 ,则随机变量序列的分布函数列 弱收敛于的分布函数

一般来说此定理反过来不成立

定理2:

随机变量序列 其中c为常数的充要条件为

为退化分布是的分布函数

此定理说明随机变量和的分布弱收敛于退化分布这就是大数定律

定理3:

分布函数列{}弱收敛于分布函数的充要条件书相应的特征函数列{} 收敛于的特征函数 .

前面我们了解到特征函数有便于减少求独立随机变量和的分布的计算量,而且可以很方便的求出和的分布的一些特征数,有了这个定理之后我们将极大的拓宽特征函数的使用范围,当求独立分布和的极限问题的时候这个工具将发挥出巨大的威能

中心极限定理:

之前曾经提到过xxx在研究误差理论的时候曾经利用了正态分布,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选着正态分布来研究误差嘞?那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误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随机变量,以我国的东风导弹为例,设靶心为原点,则导弹的弹着点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都服从正态分布, 可以看做是导弹射击的横向误差要和纵向误差,而造成产生误差的原因是有无数个微小的因数积累总和而成的,比如空气的阻力,空气的湿度,炮弹的火药差异,发射站的具体情况等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假设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的横向误差和为误差为,即 ,我们暂且先把这一系列误差随机变量看做是独立同分布的,现在我们来研究随机变量和的分布,数学家们发现,当的时候可能趋向于无穷这时候其xxx越来越大,均值也越来越大,造成分布极其的不稳定,而且求其分布函数越来越困难,此时我们研究这种情形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只讨论取有限值时候的随机变量,xxx大数定律告诉我们:

这是因为先进行了随机变量和的去中心化让后比上一个增长因子,这样我们才能使得使得其分布函数序列弱收敛于一个分布函数,然后我们用近似分布区代替和的分布,使得其特征函数序列也收敛于一个特征函数,这样我们就能够运用特征函数去求出随机变量和的分布问题:

回顾一下我们之前的标准化我们不妨将随机变量和中心化之后再比上其标准差进行标准化

当是服从参数为的两点分布的时候,则有下述历史上著名的

棣莫弗(De Moivre)—xxx斯(Laplace)定理:​

在n重xxx试验中,事件A在每次试验中出现的概率为 ,为n此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则

此定理的说明‘’二项分布收敛于正态分布‘’,当n很大的时候可以用来近似计算二项分布的取值

而且此定理还可以用来计算xxx大数定律事件发生的概率,而xxx大数定律只是说明频率收敛于概率并没有说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由此可知此定理比xxx大数定律更强.

此定理的发明由棣xxx先研究,而后由xxx斯推广,这个定理的提出就是正态分布出现的雏形,但遗憾的是两位数学家并没有把正态分布当成一回事情,只是把它用来近似计算二项分布,以前我们提到过二项分布收敛于泊松分布但是这里又提二项分布收敛于正态分布这是不是冲突嘞?这其实不冲突,二则收敛的条件不同罢了,收敛于泊松分布是要求 ,而正态分布则是要求 ,经过其他数学家的推广,然后xxx才用正态分布来计算误差,而后xxx斯又整合中心极限定理发现随机误差正是满足中心极限定理的.

将上面的定理推广之后就能够得到更加一般的定理xxx贝格—勒维(Lindeberg-Levy)定理:

若诸是一系列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且

则有

上面的定理我们是在独立同分布的情形下提出的,但在现实环境中众多的微小元素虽然是独立的但是却未必是同分布的,因此我们要考虑独立但是未必同分布的的随机变量序列的分布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就有了xxx格定理:

设随机变量序列满足xxx格条件(这个定理主要是保证能够稳定下来不趋向于无穷)则当是对任意的x,有

故此定理证明了由大量的微小且独立的随机因素并且积累而形成的变量,将会是一个正态随机变量,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误差理论可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了.说白了中心极限定理就是用来描叙正态分何以成为正态分布,什么样的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一个定理.

概理论总结 第8篇

考点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3: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那么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4: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考核要求: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5:统计的含义

考核要求: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6: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7:中位数、众数、xxx、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 1〕知道中位数、众数、xxx、标准差的概念;

〔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xxx、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8: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考核要求:

〔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9:中位数、众数、xxx、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考核要求:

〔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xxx、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xxx〔唐初学者,四门博士〕 ?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概理论总结 第9篇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xxx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三.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四.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基本概念: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概理论总结 第10篇

第一章、随机事件和概率

一、本章的重点内容:

四个关系:包含,相等,互斥,对立﹔

五个运算:并,交,差﹔

四个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偶律(德摩根律)﹔

概率的基本性质:非负性,规范性,有限可加性,逆概率公式﹔

五大公式: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xxx公式﹔

条件概率﹔利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重xxx概型的计算。

近几年单独考查本章的考题相对较少,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不是重点,但第一章是基础,大多数考题中将本章的内容作为基础知识来考核,都会用到第一章的知识。

二、常见典型题型:

1.随机事件的关系运算﹔

2.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3.综合利用五大公式解题,尤其是常用全概率公式与xxx公式。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本章的重点内容: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充要条件)﹔

分布律和概率密度的性质(充要条件)﹔

八大常见的分布: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它们的.应用﹔

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任一事件的概率﹔

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概率分布。

近几年单独考核本章内容不太多,主要考一些常见分布及其应用、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二、常见典型题型:

1.求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律、分布密度或分布函数﹔

2.一个函数为某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或分布律或分布密度的判定﹔

3.反求或判定分布中的参数﹔

4.求一维随机变量在某一区间的概率﹔

5.求一维随机变量函的分布。

第三章、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和性质,边缘分布,边缘密度,条件分布和条件密度,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一些常见分布:二维均匀分布,二维正态分布,几个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

本章是概率论重点部分之一!应着重对待。

二、常见典型题型:

1.求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或分布函数或边缘概率分布或条件分布和条件密度﹔

2.已知部分边缘分布,求联合分布律﹔

3.求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或分布密度或边缘密度函数或条件分布和条件密度﹔

4.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或相关性的判定或证明﹔

5.与二维随机变量独立性相关的命题﹔

6.求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

7.求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或在某一区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