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共18篇)

119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篇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1、客观:xxx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xxx战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矛盾。

2、主观:xxx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并有农民作为同盟军; ②布尔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二、过程:

1.二月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_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xxx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_归xxx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_。

3.七月事件:两个_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到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必须要用暴力手段夺取_。

4.十月革命:11月7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攻占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东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xxx。 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5.xxx政府的建立: 标志是全xxx代表xxx代表大会的召开。

会议内容:①在政治上,《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_转归xxx。 ②在经济上,《和平法令》,退出一战。为俄国赢得时间,巩固_,发展自己的实力。 ③经济上,《土地法令》,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④组织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农兵xxx政府,即人民委员会。

大会结果:表明xxx_在俄国正式确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性质: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对俄国:使我国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③对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④对人类历史: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2篇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1、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恢复_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6、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7、美国承认_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8、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9、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

10、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

第三课考点

11、,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5、20世纪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12、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3篇

第一课考点

重点:_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_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_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_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_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_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_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_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_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_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_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_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提出_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_

1、卢沟桥事变,是_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_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_路线;由_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_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_在_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_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_民犯下的滔天罪行,xxx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_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_。

10、全民族_的表现——_正面战场和_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4篇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xxx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xxx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xxx一)

颁布xxx;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xxx,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5篇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1.明太祖废丞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xxx专权擅政)

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xxx治;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2.内阁的形成:(明成祖时期形成,明宣宗时开始有票拟权)

性质(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二、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6篇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_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_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_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7篇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xxx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_(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xxx把xxx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xxx、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xxx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xxx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xxx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xxx具有至尊权威,国家_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xxx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xxx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xxx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xxx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xxx,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xxx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8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B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

2.《xxx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解析:B “庶出,不得立”“虽幼,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间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

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

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解析:C 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而非迟至商朝才出现,故B项错误;从祭祀规格、礼仪、等级秩序到继承制度,它们之间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纽带的,这就表明了商朝统治阶级重视血缘继承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运作,故C项正确;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同样出现于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D项错误。

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

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

C.浓重的神权色彩 D.发达的礼乐制度

解析:B xxx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体现出带有浓厚宗族色彩;“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和平民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故B项正确。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xxx灭六国统一中国

解析:D 材料体现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但题目的要求是回答背景,A项错误;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是该制度实施的影响,不是背景,B项错误;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C项错误;秦实现统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D项正确。

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解析:A xxx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打破了贵族政治下的血缘传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解析:D 材料中“秦,虽死犹存”说明秦朝虽然灭亡,但秦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8.《史记·平津xxx列传》载,偃说上曰:“今xxx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

A.实施削藩政策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

解析:C 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强调不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xxx,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主父偃主张削弱诸侯国的措施,而非废除封国,故D项错误。

9.xxx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xxx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xxx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xxx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xxx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解析:C 根据材料,这种变化产生在xxx朝后期,结合所学知识,这段时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削弱,故出现材料中地方武将越过中央擅寻死刑的变化,C项正确。A项材料中虽有涉及但没有体现变化,排除。“审核权下放”材料无从体现,B项排除。xxx朝中后期节度使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地方郡县受中央管辖,“各自为政”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10.如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 )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解析:C 根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以得知是隋xxx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是君主专制下的分化事权,并非是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xxx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_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D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

12.在xxx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xxx代( )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C.皇权的不断加强 D.相权的分割牵制

解析:B xxx策权最后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的信息说明皇帝和宰相的权力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故B项正确;C项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但是材料中主要论及皇权受到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相权的分割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马克斯·韦伯说:“这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

A.征辟制 B.监察制 C.科举制 D.九品正中制

解析:C 材料强调只要有足够的学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来获取官职,而科举制正是通过考试,公平公开衡量个人学养,以授予官爵的制度,C项正确。

14.xxx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 )

A.xxx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C.xxx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解析:B A项与材料“主要来源之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反映xxx代重视人才,而非强调官僚体系出现膨胀趋势,故D项错误。

15.“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 B.xxx太宗 C.xxx D.明太祖

解析:D 明太祖以宰相xxx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D项正确。

1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解析:A 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

17.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D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xxx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了明太祖利用内府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18.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

解析:D 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故可判断A项错误,D项正确。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B、C两项不是材料中清代规定的主要目的。

19.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_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 )

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xxx颜,钦此。

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吏部

解析:C 根据材料,圣旨颁布时间为光绪年间,这一时期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负责处理内政外交日常军国大事,并根据皇帝旨意草拟圣旨,C项正确;明代就xxx中书省,A项错误;清代内阁已经没有实权,B项错误;吏部无权草拟圣旨,D项错误。

20.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

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

解析:A 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办理西北军务史实相符,A项正确。后来军机处的职能扩展到所有军政大事,其特点是简、速、密;其性质为秉承皇帝旨意,经办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国家中枢,排除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xxx是xxx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xxx称xxx。

——《xxx世谱》

材料二 据《xxx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xxx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 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

第3位宰相,xxx:xxx家族第十七世,xxx时官居尚书令。

第41位宰相,裴度:xxx家族东眷第十八世,xxx穆宗时官至中书令。

第59位宰相,xxx:xxx家族第四十一世,xxx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 《xxx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1)据材料一,概述xxx形成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6分)

解析:第(1)问,“周代被封于非乡”反映了其姓氏来源于分封制,“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xxx说明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第(2)问,xxx“xxx时官居尚书令”,属于汉朝内外朝制度中的内朝,是决策机构;裴度“xxx穆宗时官至中书令”,属于xxx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主要起草诏令;xxx“xxx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朝的宰相,只管行政。 第(3)问,族谱本身就有凝聚宗族的作用,由“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还可以看出族谱传承文化和反映历史。

答案:(1)原因:分封制的封地;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6分)

(2)xxx所在部门:决策;裴度所在部门:起草诏令;xxx所在部门:只管行政。(8分)

(3)现实意义:凝聚宗族;传承文化;反映历史。(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分)

22.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xxx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xxx采用的是……混合体。

——xxx《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xxx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xxx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xxx《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xxx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xxx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xxx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很容易确定xxx县制,郡县制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xxx采用的“混合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第(2)问,根据材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以得出特点;行省制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xxx一、后世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总体评价,从xxx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是因为其目的始终围绕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8分)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分)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9篇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_

内容:①分封对象——xxx、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xxx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xxx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xxx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xxx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xxx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xxx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0篇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

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_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xxx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

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秦朝xxx一的措施:

①颁布xxx、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xxx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xxx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1篇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xxx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xxx。但斯图亚特xxx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_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_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xxx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xxx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xxx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xxx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xxx),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xxx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xxx帝国。

八、xxx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2篇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xx年,

2、xxx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xxx,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xxx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xxx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xxx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xxx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xxx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xxx朝的统治(巩固奴隶制_)内容:

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对象:xxx、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xxx对地方的统治,xxx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xxx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xxx。

③礼乐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3篇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xxx迁

约公元2070年,xxx我国历史上第一xxx—夏。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启夺得xxx。“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xxx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xxx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武王、周公旦

内容:①分封对象——xxx、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xxx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天子——xxx—卿大夫——士)

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远地区;③形成对xxx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xxx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在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本课要旨:xxx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谓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4篇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_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_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_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_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_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_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

新高考历史100分满分。总分750分。语文、数学,...

选择历史了之后可以报考许多专业,比如说考古学,民族...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很分散,但在答题中还是有一...

历史必修一是我们在高一阶段学习的一本教材,这本书中...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由一个个xxx继兴、亡而组成...

历史很少提元朝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元朝寿命很短,...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很分散,但在答题中还是有一...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

新高考3+1+2首选科目只能在物理和历史中选一科,...

新高考选历史分数线应该会更高。在传统高考里,文科分...

新高考女生应该选历史还是物理1、适合历史的女生1)...

高中历史必修一有九大板块,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5篇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开始。

“----”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_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_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_中央为_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_通过了修订的《_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_民族区域自治法》。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Eg: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6篇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xxx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xxx“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xxx)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7篇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1、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新中国的成立;

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54年《_宪法》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制度;

4、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64年第三届人大_提出的;41、_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5、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6、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_冤案

第三课考点

7、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年月1日和1年12月20日;

8、和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xxx,大陆的海协会,会长xxx;

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8篇

第18课 xxx主义的诞生

一、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三大工人运动)

3.思想基础: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xxx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xxx主义三大理论来源。

4.主观因素:xxx、_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诞生标志:1848年_宣言的发表,标志着xxx主义的诞生。

1.内容:阐述了xxx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_,他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积极进行斗争。

2.意义:标志着xxx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三、初次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

1.评价: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他的时间丰富了xxx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工人阶级力量不够,法国缺乏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 ②主观: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缺乏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③客观:反动势力力量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