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浅谈海军礼仪论文范文(汇总6篇)

106

浅谈海军礼仪论文xxx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内涵;

1.概念界定

礼仪

“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2.现状研究:

本人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按1986年N2011年,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查至iJ904篇关于体育舞蹈的论文,这904篇文章涉及到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技术、功能、特点、作用与价值、规则与裁判法、教学与训练、调查现状、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美学、心理、学科研究、体育舞蹈与全民健身、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体育舞蹈与素质教等研究。在这些文献中,关于体育舞蹈礼仪研究的文献资料只有三篇,xxx《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段xxx,xxx《礼仪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渗透》、xxx,xxx湘,xxx《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涉及体育舞蹈部分礼仪研究的文献:

xxx《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比较 (2)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3)体育舞蹈礼仪的重要性(4)体育舞蹈礼仪的教育功能, xxx、xxx湘等人在《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着重从锻炼价值、美育价值和终身体育的价值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形体舞蹈礼仪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体育相关项目礼仪研究成果:

xxx2000等也从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形体训练形体舞蹈礼仪形体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中形体礼仪和修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xxx在《竞技礼仪观刍议》中提出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并从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体育人文精神的冲击、对运动员道德思想的冲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指出了要想建立正确的竞技礼仪观,必须在弘扬人文精神、回归竞技本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竞技礼仪制度,从而突出了礼仪在竞技中的重要性;xxx在《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中提出,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选修课有助于维护体育专业大学生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体育强大的公关效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xxx在《从竞争视角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优势》一文指出了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指出形体训练与礼仪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教育优势,并总结出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方法:掌握礼仪知识、严格形体训练,不同礼仪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形体礼仪的运用。

3.对所看文献对其进行分类:

体育舞蹈礼仪的社会价值:

xxx《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于一体。对体育舞蹈的内涵、体育舞蹈的功能、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几个方面论述。体育舞蹈具有塑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当代体育舞蹈教育角度:

通过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感受形体礼仪的重要并加深对礼仪的理解,讲解课程意义,教师以身作则,言谈举止实训等方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xxx《体育舞蹈在xxx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系统阐述了体育舞蹈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符合当今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动作舞姿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从体育舞蹈礼仪的美育角度:

在形体舞蹈、礼仪课中,教师匀称的身体、颜色协调的服装、端庄的仪表、自然大方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形象生动的讲解艺术等,都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以及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学生在动作练奏、肢体运动的刚柔交替、平衡优美的姿态造型等,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美的氛围内,通过自身的参与而得到美的熏陶,xxxxxx湘xxx《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

从体育舞蹈的健身健心角度:

xxx、xxx《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研究,显示了体育舞蹈具有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形态、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舞蹈,发挥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xxx、xxx、xxx《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的价值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体育健身舞蹈因其丰富的健身娱乐功能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由于其广阔的地域性、悠久的历史传承性、丰富的民族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自身价值也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但究其根本来说该健身手段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健身性、科学性、大众性等方面,也体现在健身舞蹈的社交性、娱乐性、审美性等方面。

4 总结

浅谈海军礼仪论文xxx 第2篇

论文摘要: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做人根本,它反映了礼的高境界追求。教育大学生懂礼、知仪、行礼,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对礼仪的运用,做到学用并重,以提升自我礼仪知识、人格、修养来构筑校园特色的礼仪文化。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程度越高,礼仪的运用和要求就越高,礼仪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就具备了最高道德。可见,礼与道德关系之密切,礼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何等重要。如何使大学生懂礼知礼,提高其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大学生重视道德是做人之本,知道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倡导学好、用好文明健康的礼仪风范,才能将之固化成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做人之根本

“道”原指道路,后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是人们对“道”认识的所得。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一直在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德问题,同时在评价着他人的道德水准。道德简单讲,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是人类的专利行为,是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学做人和学做事。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比较重视学做事,而对学做人则有所忽视,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知识、技能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成年人认为做好了事就是做好了人,实际上这两者的紧密相关性并不总是正相关,我们身边很多事实证明做好了事并不等于做好了人。

做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

中国历史上很多论述说明了道德对做人的重要意义,如“德行者本也”,①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者,才之帅也”,②即道德统帅人的才智。1961年元帅在送儿女学习时写了一首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元帅教育儿女立德为先,把锻炼品德纯看成培养儿女之根本,让儿女“永作座右铭”。

同样国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很重视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不应该被荣誉、金钱和地位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他德行。”③英国哲学家xxx·培根说“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xxx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所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⑤可见,道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柱,做人的根本,事业成功的基础。

二、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在汉语中本意为敬神,后引申敬人,表示敬意的通称。仪,《说文解字》道:“仪,度也”,本意为法度,准则、典范的意思,后引申为礼节、仪式和仪表。礼仪概括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至今,历来尚礼。古代流传下来的有《三礼》等专门记载礼仪的著作,历史典籍中也不乏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礼仪的高度重视。xxx曰:“不学礼,无以立”,并积极投身于礼仪教育,以诗、书、礼、乐教弟子;xxx:“恭敬之心,礼也”;荀子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对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活跃,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加强礼仪教育,注重将礼仪规范固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固化的礼仪形式在社会得以推广,才能形成主流的、社会共识的道德规范,因此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对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它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体现着社会的道德标准。例如我们去看望一位老人,应该穿着得体,带点礼物,用尊敬的语言问候老人,我们把穿着得体、尊敬老人、问候语言固化成为良好习惯,得到社会认可推广,就会变成一种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可能很快认识到对方的道德品质如何,因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际交往最先感受到的是对方的礼貌与礼节,当我们运用的是规范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礼仪行为时,人与人之间就建立了相互交往的良好基础,才能够共同和睦相处。可见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在人际交往中,讲道德者都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而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推广有助于形成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作为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我国好的礼仪,并赋之以新的内涵。“礼之用,和为贵”,礼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界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礼仪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了大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沟通的能力,推广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祥和稳定,因此在高等院校鼓励大学生以身作则学好、用好礼仪,推动大学生成为健康礼仪风范的表率是很有必要的。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干涉人们的违法行为,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褒贬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等培养人的道德责任感,规定人们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礼仪在此基础上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行为,体现人际交往中良好的道德水准。应该说礼仪重在实践,重视礼仪,运用好礼仪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何引导大学生懂“礼”知“仪”,运用自如,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三、引导大学生知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的思考

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大学生精神状态、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古人云:“国有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有礼则心泰。”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何等重要。

让大学生知礼、重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首先要使其知道现代礼仪继承了我国许多传统礼仪的精华,如《礼记》中载道:“言语之没,xxx皇。”即语言之美在xxx、和气、文雅,并规定人与人交往时应该“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即不要在行动上出格,不要在态度上失态,不要在语言上失礼。《荀子.劝学》篇中讲:“礼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须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⑥就是说只有举止、言论、态度均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这些礼仪精华需要大学生去传承、去弘扬光大,可以说礼仪是一封通行四海的推荐书,学好礼仪,运用恰当,做到先自重后人重,让大学生的素质体现于对礼仪的认知和应用上,并赋予礼仪新时代健康向上的内涵,笔者建议:

1.大学生学习礼仪应该“学”“用”并重。“学”“用”并重是指学习礼仪不能停留在礼仪教程条文上,应该使理论联系实际,使礼仪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首先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设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等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配备专业教师;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开设一定的礼仪训练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礼仪习惯,以行动推动形成校园的特色文化。试想在大学校园积极倡导大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去协调人际关系,那么遵守礼仪基本原则的学生客观上就起着榜样作用,使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仪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xxx缺点,端正品行。因为礼仪构成了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了解一个学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在高校教育学生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规范,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体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推动道德建设,形成一股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引导学生按照社会期望将自我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自觉选择符合时代风尚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健康主题和特色。最后引导学生讲礼仪要注重“内”“外”一致、“形”“神”兼具。大学开设礼仪课程,让学生知礼行礼,在运用礼仪中应该引导学生力争做到表里如一、形神兼具。因为礼仪不应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装饰性的东西,它应该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言行中,构成其生命的一部分。《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引导大学生做有教养之人,其礼仪行为就应该是自在的、常态的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的、人为的、生硬的表演出来,更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一个人如果品行、人格不端,衣着、举止再得体也于事无补。在高校教育学生讲礼仪做到“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修炼,是要引领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提升,推广普及良好礼仪风范,使其最终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多方位拓宽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现代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注重的是在人际交往中采用一种通用语言,它是衡量他人、判断自我是否自律敬人的尺度。良好的、社会公众认可的礼仪,将其运用自如是一个人知识、修养、人格的自然外露展现,因此讲礼仪、用礼仪不可能仅礼仪而学礼仪,它是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人格魅力、提高自我修养的综合反映。在高校引导大学生重视礼仪,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有助于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人际交往中,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即修养,好的修养是依靠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的提炼、举止的优雅等日积月累而成的。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运用程度可以察知其修养的高低、文明程度和道德的水准状况。

良好的礼仪规范构成了高校大学生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提倡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一定时间丰富课余生活,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自我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健全的人格充实自我,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有责任感、有高尚情操、有远大抱负、有感恩之心、守信用、讲信誉,报效祖国、追求卓越。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6年社科普及课题成果,资助项目号:2006095]

注释:

①葛洪:《抱朴子·文行》

②司xxx:《资治通鉴·周纪》

③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89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第90页

⑤《贝多芬传》第158页

⑥其他引用主要来源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第一辑:《论语》、《xxx》、《荀子》等篇章

参考文献:

1.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浅谈海军礼仪论文xxx 第3篇

关键词:礼仪文化;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礼仪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12YJAZH04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礼仪的社会学分析”(12JD34)。

所谓“学科”就是知识的学术分类。通过学科分类可以确定各门学科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为总结和概括人类知识积累提供不同范式和框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应该是具备特殊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研究方法。笔者长期研究中国礼仪文化,认为礼仪文化已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具备了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本文试图对礼仪文化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创建礼仪文化学提供依据和思路。

一、礼仪文化学的学科性质

笔者给礼仪文化学下个简单明确的定义,它是研究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礼仪属于文化的范畴,礼仪文化学属于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人们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礼仪,以文化学的范式总结礼仪知识积累、概括礼仪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学术类别。

所谓文化学,就是以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专门探讨人类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学科。“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概念源于德国,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学”的术语,主张建立专门的学科;1845年C·E·克莱姆出版《普通文化学》一书,首次使用“文化学”的概念。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学”的概念从德语世界引入到英语世界,并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P355)被誉为文化学的奠基之作,它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形成。xxx中的“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它是从狭义的范畴来定义的,主要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而不包括物质文化;其二,它是从民族的范畴来定义的,主要指具有民族风格的精神生活,即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概念非常明晰,比起那些包罗万象的概念,更有利于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同时,文化本身又可以进行分类,从而形成文化学的各个分支,如风俗文化学、宗教文化学、艺术文化学等,构成文化学的庞大内容体系。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礼仪,可以构建礼仪文化学的知识体系。礼仪文化学即从文化视角研究礼仪的学问,它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礼仪文化同泰勒的文化概念有着惊人的契合,因为礼仪是一种精神文化,而且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西方国家,礼仪主要是生活习俗和生活规则;在中国社会,礼仪是拥有深刻内涵的民族文化。法国思想家xxx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精辟地指出:中国政体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正是由于严格遵循这些礼教,中国的统治者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都用在学习这些礼教上,并用终身来实践这些礼教。文人用之于育人,官吏用之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当人们找到使他们严格遵守的办法时,中国便得到很好的治理”[2](P355)。应该说,xxx鸠对中国礼仪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具体来说,中国礼仪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中国礼仪的内涵特别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著名礼学家钱xxx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礼学实际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学”[3]。的确,中国的“礼”可以说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它是综合性的概念,礼仪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观念形态和行为规范,它与风俗、法律、道德、政治融合,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重要维系,遵守礼仪就能把社会生活纳入有序轨道。其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虽然对礼的概念与功能的论述往往因为具体的语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礼仪在协调社会关系、保持稳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礼仪礼节被整合为具体的礼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xxx先生认为:“正是由于在礼俗的复合系统和矛盾运动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抒情方式、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创造力,使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有别于异邦的特点。”[4](P566)其三,礼仪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们终身都在学习和实践这些礼教。xxx鸠指出:“xxx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1](P356)在儒家看来,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比刑罚具有更加有效的作用,所以将礼作为修身之本和教化的重点,特别强调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并将其贯穿于人们的全部学习和实践之中。总之,礼仪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xxx为代表的儒家礼学,使礼仪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把礼仪推向全体民众。从周公制礼开始,到《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的出现,再到民俗礼仪和西方礼仪的传播,确实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创建一门礼仪文化学,不仅有助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知识积累,而且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礼仪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礼仪文化学有自已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礼仪文化现象。构建礼仪文化学的基础,就是通过对礼仪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探讨礼仪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

从礼仪的本质看,它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社群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将“礼”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而“礼仪”则被解释为“行礼之仪式”。笔者曾经提出过“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5](P94)。xxx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依恃宗教,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社会依恃法律,而是利用礼俗进行调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社会可称之为礼俗社会”[4](P566)。在礼俗社会中,形成了一整套通过社群关系规范和调控人们行为的文化体系。所谓社群是指“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记忆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有机体”[6]。它的功能犹如生命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成员资格,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社群中寻求各自的归属。社群是由于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实体,社群的主要标志不是契约和利益,而是人们的出生、地位、习惯和认同。礼仪就是通过村落、城镇和国家这样的社群,形成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的社会关系,各成员拥有共同的习惯和价值观念,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构建维护某种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这种体系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包括心态、观念、习惯和制度等广泛的内容,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浅谈海军礼仪论文xxx 第4篇

当你有幸被邀请步入军港参观时,除了为眼前那些xxx武的战舰所震撼外,还会不时听到一长声和两短声悠扬而悦耳的笛声,或是在观看海军舰艇迎接_、外宾登(离)舰和接受检阅时的电视转播,也会听到此起彼伏的一长或两短的笛声。作为局外人除了感到新奇外,剩下的就是疑惑,这些笛声有何用意?

这便是海军特有的传统礼仪——鸣笛

一长声表示敬礼

两短声表示礼毕

鸣笛使用的是一种银白色类似刀币形状的金属制口笛,亦称海军笛、水手笛,其发出的声音不像哨子那样尖锐刺耳,而是有一种悠扬的回声,十分动听。吹笛时将海军笛置于左手五指并拢的虎口处 ,屏气吹出长声或短声。早期的海军笛是用纯银制作的,后为了简约而改为通知铜、铝合金或铁合金制成。

海军笛起源于15 世纪的风帆战舰时代,那时的战舰由于无动力,离靠码头非常不便,除进行必要的修理和补给外,通常是锚泊于港内或港外,舰员是靠舢板驳运至船舷边,攀爬绳梯上下舰,这起伏不定且充满危险的攀爬动作,对于没有经过训练临时登舰的来宾显然不适合。于是舰上便使用吊篮将来宾吊运上下舰,而收放吊篮的信号,正是来自海军笛。后随着舷梯的普及,吊篮基本上不再成为人员上下舰的主要工具,海军笛也演变成欢迎和欢送贵宾登(离)舰的敬礼信号。

海军笛在平时是值更官和水手长向全体舰员传达舰长命令和指示的工具,因为当时的战舰吨位较小,几乎没有舰桥和甲板室,舰员生活工作的区域集中在主甲板和一层甲板,海军笛悠长清脆的声音,可以使各个部位人员都能听见。

除此之外,海军笛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告知舰长上下舰。每当舰长上下舰时,在梯口值更的舰员就会吹响海军笛,此时大副(副舰长)就会赶到梯口迎送,所有在舱面的舰员就会转向梯口,向舰长敬礼致意,以体现舰长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此习惯外国海军保留至今)。

海军笛原本用于舰船内部的信号传递,后逐渐演变成舰艇在海上相遇时相互间致敬,并一直沿用至今。

升降旗:

开始升旗时信号兵吹海军笛一长声,舱面人员面向国旗(或军旗、海军旗)立正,军官、士官行举手礼、水兵行注目礼,旗帜到顶后吹两短声,礼毕。开始降旗一长声,旗帜到底后两短声,舱面人员动作同升旗。

首长登离舰:

职务或军衔高于本舰舰长的首长或重要来宾(包括外宾)登舰踏上甲板时(有跳板或舷梯时踏上跳板或舷梯),信号兵(分区列队时)或更位长(平时)吹海军笛一长声,登上甲板后吹两短声,离舰踏上码头时(或跳板和舷梯)一长声,登上码头后两短声,舱面人员动作同升降旗。

码头阅兵和海上分列式:

当阅兵首长或检阅舰(艇)行进至受阅舰艇艏时,信号兵吹海军笛一长声,分区列队人员由跨立转为立正,军官、士官行举手礼,水兵行注目礼,并齐声回答首长的问候,行进至受阅舰艇艉时,吹两短声,礼毕,人员恢复跨立。

海上相遇时:

当两舰艇在海上对遇,舰艇艏对xxx,级别低的舰艇向级别高的舰艇敬礼,信号兵吹海军笛一长声,被敬礼舰艇回海军笛一长声,双方舰长在舰桥行举手礼,待舰艇艉对xxx,吹两短声,被敬礼舰艇回两短声,礼毕。当两舰艇同向追越时,敬礼舰艇艏与被敬礼舰艇艉对xxx,信号兵吹海军笛一长声,被敬礼舰艇回一长声,双方舰长在舰桥行举手礼,待敬礼舰艇艉与被敬礼舰艇艏对xxx吹两短声,被敬礼舰艇回两短声,礼毕。当遇有首长乘坐的舰艇时(可通过悬挂的首长旗识别),无论级别高低,所有相遇舰艇应向首长乘坐舰艇敬礼,首长乘坐舰艇均应回礼。

与外_舰相遇时:

与外国来访舰艇相遇,我国引导舰或陪同舰应对外舰的鸣笛敬礼回礼;外舰进港时,我国在港停泊的舰艇也应对外舰的鸣笛敬礼回礼,以表示欢迎和尊重,到达外国港口时反之。在公海与外舰相遇时,除按事先双方外交渠道的约定需相互鸣笛敬礼外,其余则在VHF国际通用频道中相互通报舰名和问候即可。

全世界海军均规定,所有舰艇(包括航母在内)无论级别高低,在航行时均应向相遇的扫雷舰艇敬礼,以表示向海上开路先锋的致敬。

浅谈海军礼仪论文xxx 第5篇

人们在电视转播或反映海军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都会看到包括中国和世界各国海军的舰艇在离靠码头、进出港或是举行重大活动时(如接待重要贵宾、各类庆典活动、接受检阅、海上分列式或海上观舰式等),全体不当更人员身着统一的军装(礼服、常服、军便服、作训服等),整齐划一地以规定间距单列跨立在从舰艏至舰艉靠舷边的舱面各层甲板上(可分单舷或两舷,潜艇则跨立在上甲板和舰桥上)。

这一场景如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或是一张精美的海军明信片,向人们展示着海军官兵的威武雄姿和精神面貌。这就是海军传统的礼仪之一——站坡

站坡这种海军礼仪是从何而来,并怎样最终成为世界各国海军共同遵守的礼仪呢?

在十四世纪_到来之前,活动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海域的各城邦维京海盗船,在没有敌意的情况下相遇时,会让各自的水手徒手站立在甲板显眼位置上,以表示没有敌意。

就如同中世纪的欧洲,不同城邦的骑士们狭路相逢时,为示意无敌意,会举起右手至帽边向对方表示敬意一般。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时尚的绅士风度,被人们广为接受。

随着_的到来,风帆船带着人们越走越远,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老牌航海强国的海上探险活动,也逐渐演变为开拓海外疆土的国家行为,亦商亦军的海外贸易,也由此成为血腥讨伐的武力远征,为保护国家利益的专职风帆战舰应运而生,海军由此诞生。

在先期的海外贸易活动中,分属不同国家亦商亦军的风帆船在海上相遇时,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辨别敌我的能力有限,为确保自身的安全,最稳妥的做法是双方都关闭所有船舷炮口的挡板,让水手们爬上桅杆站立在横桁上,表示无敌对的诚意。因当时的风帆船均较小、人员配备有限,3桅或2桅的横桁上站满了水手,对方很容易判断出已无人操纵火炮,便视为安全和诚意。

如无上述动作,对方则认为来船是在挑衅,很容易引起双方的相互攻击,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这一让水手站立在横桁上表示尊重和诚意的行为,逐渐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并采用,约定成俗地成为一种传统的礼节,也被后来的各国海军风帆战舰所继承。

19世纪中后期,蒸汽战舰逐渐取代了风帆战舰,桅杆挂帆的作用逐渐弱化,直至被彻底取消。表示尊重和诚意的站立桅杆横桁行为,又轮回到北欧维京船水手站立甲板的形式,但各国对此礼仪都有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如我国海军就规定,列队站坡时,军官和士官位置在船艏方向,水兵依次向舰艉方向排列;敬礼时军官和士官行举手礼,水兵行注目礼。跨立时左脚向外跨开,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置于背后,左手握住右手腕成握拳状,头、眼、颌、肩、胸、腹等部位同立正姿势。

那站桅杆横桁的礼仪是否取消了?

没有!

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海军仍然保留了风帆训练舰,并规定海军学院在校学员必须随风帆训练舰出海实习,其中就有挂帆收帆和站横桁训练。

多次访问上海的智利海军“埃斯米拉达”号风帆训练舰,每当通过杨浦大桥后,随舰实习的学员便会爬上高达40米的桅杆横桁上站立,在军乐队的伴奏下,唱起雄壮的军歌,以表达对上海这座到访城市的敬意,直到靠好扬子江码头为止。其场面之壮观,使沿岸驻足观望的市民无不为这海军特有的礼仪感到鼓舞和振奋。

各国海军站坡还有其它特殊的形式,如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在特定的场合下,水兵们会在飞行甲板上排列成由字母组成特定含义的图案(如“企业”号核动力航母飞行甲板上就组成过xxx坦相对论公式的图案“E=mc2”),或是组成一面巨大的国旗;我国辽宁号航母也曾在飞行甲板上组成过“中国梦 强军梦”的字样图案。

站坡,这种海军特有的传统礼仪,在绵延近千年的时空交错中,以其深邃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海军文明得以延续,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今它不仅仅是海军礼仪的特有形式,更是一种海军精神的象征。

浅谈海军礼仪论文xxx 第6篇

每当遇有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我国时,人们在人民大会堂东广场或是在电视转播中可以看到,在欢迎仪式中会安排鸣放礼炮的程序,一时间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为欢迎仪式增添了不少风采。孰不知这种使用礼炮欢迎外国政要的仪式,源自于海军传统的礼仪——鸣放礼炮。

早在16世纪的风帆战舰时代,不同国籍或联盟的战舰在海上相遇时,因受通信条件的限制,无法识别来船的意图,为避免引起误会相互攻击,双方除了会安排舰员徒手站在桅杆横桁和舱面甲板上,并将信号旗全部悬挂在桅杆上之外,还会安排将已装弹的舰载火炮全部发射出去,示意已放弃指挥本舰的战斗行动,并向对方表示敬意。久而久之,鸣放礼炮便演变成无敌意海军舰船在海上互见时一种约定成俗的礼仪,并随着不断地实践而被程序化、制度化地固定下来。

17世纪,这种海上互见鸣放礼炮的仪式,被英国海军引用到进入他国港口的欢迎仪式中。当战舰进入东道国港口前,鸣放21响国家礼炮,表示向东道国致敬;东道国港口海岸炮台则按事先的双方约定,或鸣放21响礼炮回敬,或按来舰最高指挥官官阶回敬次数不等的个人礼炮(如无海岸炮台则指定在港一艘战舰鸣放)。

21响礼炮成为最高规格的礼仪

由于当时各国海军鸣放礼炮的次数各异、五花八门,最多的可达到101响,非常繁杂,也过于随意。于是为了寻求规格统一的鸣放礼炮次数,英国海军率先提出以当时英国装备的最大战舰21门前装火炮(由炮口装填火药和弹丸)为基准,按5—7秒的间隔依次发射完毕形成21响(因前装火炮重复装填耗时耗力非常不便,因此每门炮发射一次),后在此基础上又制定出针对受礼者身份的不同,按奇数减2递减鸣放次数,直至7响(如19、17、15……7,没有9响)。这逐渐被各国海军所认同。因此,鸣放21响礼炮成为最高规格的礼仪。

我国海军最早使用鸣放礼炮礼仪出现在1875年北洋海军孕育形成过程中,当时遇有重大场合,各洋水师已开始鸣放礼炮。最终形成定制则是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制定的《北洋海军章程》,同世界海军形成一致。

鸣放礼炮是表示欢迎、庆祝、致敬、哀悼或答谢的隆重海军礼仪。通常在重大节日、庆典、葬礼和举行其他隆重礼仪场合时鸣放,又分为国家礼炮、个人礼炮和葬礼礼炮。

国家礼炮

鸣放次数21响,用于迎接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视察或抵达港口基地视察时鸣放;军舰出访抵达东道国港口或基地,为表示对东道国的敬意时鸣放;或当来访的外_舰鸣放国家礼炮表示答礼时鸣放。

个人礼炮

用于在港口、泊地或海上迎送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访问舰艇登、离舰时鸣放;军舰出访或迎送外_舰来访时,根据双方事先的约定,向对方乘坐军舰职务最高的海军将官以上军官,或与之职务相当的官员鸣放。鸣放次数视受礼者身份分别为21—11响,对方须紧接着鸣放相同次数礼炮回礼答谢。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在接受个人礼炮时无须答礼。在特定情况下,一方职务低于另一方规定的接受最低个人礼炮规格时,均以7响礼炮还礼。

葬礼礼炮

在安葬逝世(阵亡)的_、军队高级将领和其他有过功勋的人员时鸣放。

在国内场合鸣放礼炮的时机通常遵照上级指示执行。在国际交往中需经双方事先约定,按照条令、条例、守则和国际惯例进行。

通常由二级以上军舰或指定的礼炮舰、港口炮台鸣放(无港口炮台则在港口陆域架设礼炮),海军礼炮一般有专用礼炮和使用在役舰炮(100毫米中口径)替代礼炮,使用专用礼炮弹和空包弹(无弹丸)。

鸣放礼炮的时间通常是日出后至日没前,但鸣放向国家元首致敬和答谢外国来访军舰致敬的礼炮不受此限制。

海军鸣放礼炮是行使国家和军队礼仪的象征,代表着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和尊严。从1891年北洋海军访问日本时,鸣放礼炮的曲折过程中可见一斑。

1891年6月30日,北洋海军提督xxx率“定远”等6舰出访日本,抵达神户港时,旗舰“定远”舰代表舰队鸣放21响礼炮,向日本致以国礼。当时神户炮台没有火炮,唯一在港的一艘日舰正在船坞中修理,无法回礼。

当北洋海军的军舰在港内锚泊后,日方立即派人登舰说明原委。第二天日方紧急调派“葛城”号巡洋舰赶到神户港,并根据xxx的官阶鸣放17响礼炮,第三天,“葛城”舰舰长专程登舰拜谒xxx,请求代为神户港炮台还礼,得到同意后,“葛城”舰xxx事地鸣放21响礼炮,补回所欠之礼。

也许会有人感到这样做太过于教条和迂腐,只要双方说明情况达成谅解,大可不必专门补礼。然而正是这种对待海军礼仪的一丝不苟,恰恰展现出作为世界军种——海军所具备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