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古诗《瀑布》(热门29篇)

128

古诗《瀑布》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二、自学导航

1、学生介绍作者,老师总结。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3、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嚷穗舱绽凑酿发端终极迸溅挑逗繁密伫立凝望笼罩伶仃稀零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

【师生探究】

1、听读课文。

2、查字典,教师正音。

【自学导航】

1、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3、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师生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答案即使不太统一,可以由教师鼓励并说明在下面的研读中继续赏析)教师领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对文章进一步理解做铺垫。

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归结起来,本文主要内容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了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

三、即时训练

1、比较眼前花和记忆中的花有什么不同?(花势,价值,命运)

2、解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古诗《瀑布》篇2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

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唐玄宗开元十一四年,诗人被贬。旋即,又迁为冀州刺史,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张九龄因获玄宗恩遇对朝廷感恩戴德,因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获得皇帝的肯定而壮志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

古诗《瀑布》篇3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参考释义】

其一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其二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古诗《瀑布》篇4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似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作者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似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似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是状物写景与抒情范例。

古诗《瀑布》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的贴切。

教学准备

教师:卡片、瀑布挂图或瀑布的声像资料。

学生:自主搜集有关瀑布的文字、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有小河、长江、大海。小河的水轻轻地

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奔腾着,大海更是波涛翻滚。有一种水流,不是大海、长江、小河,它从很高的山上一泻而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你知道哪些有名的大瀑布呢?生上台展示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介绍瀑布的文字。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重庆江津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等等。

教师对学生的介绍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总结:是啊!我国有那么多著名的大瀑布,今天,我们就跟着叶圣陶爷爷去听一听瀑布的声音,看一看瀑布的样子,领略领略瀑布的神奇与美丽吧!(放瀑布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同时,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同桌讨论交流。重点理解:叠叠、涌、仰望。

2、再次小声读课文,了解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3、请生找出课文中表示听见看见的词,用画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勾出山峰、瀑布和山路的简笔画。

(1)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游客听见望见仰望瀑布分别在什么地方?同桌讨论,抽生上台贴卡片听见望见仰望,并说出这样贴的理由。

(2)教师总结: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瀑布景色的。

三、品读诗句,感悟瀑布的神奇、壮美

1、品读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讨论,想象朗读,并背诵。

重点理解: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森林。

(3)自由读,背第一小节,边背边想象。

(4)师生合作,齐背第一小节。

2、品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朗读评议,在评议中加深理解。

①你最喜欢哪一句?(指名读)

②在评议中,重点理解: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啊表示作者非常惊讶)

教师相机引导:一开始,我们只听到瀑布的声音,这下,我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请同学们看图(课件或挂图),面对如此美丽、壮观的瀑布,你会说些什么?抽生回答。

此时此刻,作者简直惊呆了,这般景象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理解一道白银千丈青山衬各是什么意思?

(3)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点评男女生比赛读。

(4)自由背第二节。

(5)齐背第二节。

3、品读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问难。

(3)引导学生讨论释疑,相机指导朗读。

①为什么说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指导学生理解屏,字典上的屏是什么意思?(屏是用来遮挡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你在哪里见过屏?(绣屏、冰雕成的屏,玻璃屏)

这句诗中的屏是什么屏?珍珠的.屏指的什么呀?那为什么说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仰望瀑布时壮观的景象。

②为什么说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当有风吹来的时候,水珠如烟飘飘悠悠

如雾朦朦胧胧

如尘四处飞散

教师总结:这是何等的轻柔,何等的美丽呀!能把作者此时的感情用声音表现出来吗?指导

朗读并背诵。

四、总结全文,背诵全诗

1、读全文,思考:三节中作者观察瀑布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2、背诵全文,你的记忆方法是什么?同桌交流。(询问记忆方法,引出理解记忆的方法根据观察点不同来背诵课文)

3、准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特别提醒尘是会意字,即小小的土粒)

五、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某瀑布景点的小导游,请你为游客作介绍。

2、假如你是刚从某瀑布景点回来的游客,为自己的同学或亲朋好友做介绍。

古诗《瀑布》篇6

《望庐山瀑布》是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游览了庐山,为庐山瀑布激荡磅礴的气势所激发,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描绘了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强烈的热爱之情。

品读感悟,体味诗情

1、(课件播放:静止的瀑布画面),你能看着这幅画,再读读这首诗吗?

2、请你做小小诗歌评论家,李白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写得特别好,你特别欣赏?(在学生的欣赏中指导美读)

对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诗歌并不是惟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就必须让学生去用情赏,用心悟。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启发引导。

生:把在红日照射下变成紫色的云雾描写成仿佛从一个顶天立地大香炉里燃起的缕缕烟雾,化静为动。

生:“挂”,通过一个挂字告诉我们瀑布犹如白布静静垂挂在山前。

师:你们真了不起!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最后两行的想象真奇,长长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足有三千多尺,这壮观的景象,莫不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对于学生的鉴赏,只要是经过他们深思的,带着他们感悟的,教者都应该予以肯定,让他们评价开去,这样学生精彩的`理解才会多元呈现。

4、由瀑布到银河,这是李白的一种奇特的联想。李白站在这美景面前他可能还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

生:李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已经深深陶醉了,他被震撼了,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他无话可说。

生:他可能在想:这仙境般的景色怎么会在人间出现。

生:他可能在想:人间居然有如此神奇的美景。

生:他可能在想:庐山你好美,我好爱你。……

开放的问题,引来学生多元的思考、多元的答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同时,他们已经体味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体会到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感情及心理。

师:其实,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一定能在头脑里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庐山美景图。你能通过你的读让大家再去欣赏庐山瀑布的雄壮之美吗?

在学生深入感受到诗情诗意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再次美读,学生的激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体会李白诗歌想象的神奇、大胆过人的夸张、酣畅淋漓的文字、豪放飘逸的诗情,从而更有激情地朗读。

古诗《瀑布》篇7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平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古诗《瀑布》篇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声音,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教学设想:通过听声音、猜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头脑中对瀑布的声音形成一定感知,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2、对,这就是瀑布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瀑布脚下去看看,感受瀑布的魅力。

二、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一)学习第一小节

1、瀑布的声音像什么?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指导用“瀑布的声音像。”说话。

3、指导朗读感悟瀑布的声音美。

4、听到这么美的声音,你想到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瀑布影片。

2、刚才老师从大家的脸上看到了惊喜,你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3、指导朗读诗句,体会作者看到瀑布时的心情,感悟瀑布的形态美。

4、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相机指导理解“一道白银”的意思。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瀑布,现在你最想做什么?(生畅所欲言)老师也迫不及待想到瀑布脚下看看,走,一起去吧。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师范读:“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2、理解“珍珠的屏”指的意思。

3、指导用“好像一座珍珠的屏。”说话。

4、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瀑布的近旁,一阵风吹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你又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诗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诗歌。

2、欣赏瀑布图片,你想对瀑布说什么?

3、我们不仅跟随叶圣陶爷爷观赏了瀑布,还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瀑布,这是神奇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壮美景观,让我们敞开心扉,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吧!

四、课后作业

背诵诗文,积累你最喜欢的优美词句。

古诗《瀑布》篇9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瀑”、“叠”、“喻”、“衬”,理解、积累“千丈青山”、“仰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预习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读中感受瀑布的壮美和如烟如雾如尘的特点,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读诗歌

1、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瀑叠喻衬

指名读生字,齐读,引导学生注意“瀑”、“叠”的字形。

(2)出示词语:瀑布叠叠的浪比喻衬着

组词:叠()衬()

再次出示词语:岸滩松林景象仰望珍珠千丈青山

学习“仰望”,做做动作,什么叫“仰望”?说说还有那些表示看的词语。

2、自读课文

(1)把生字、词语放到课文里,自己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学会生字、词语,读熟课文,甚至提出问题,这就叫预习课文。(板书:预习课文)

二、学习诗歌,读中体验

(一)比较句子,感受声音之壮

1、通过预习,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作家笔下的瀑布。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壮观、气势雄伟……)

2、出示课文第一节,这一个小节从哪里看出瀑布的壮观?(声音)

这一节中有两个词语写了瀑布的声音,比较句子: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3、去掉了“叠叠的”和“阵阵的”,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吗?

“叠叠的”、“阵阵的”声音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为瀑布配音好吗?

真好,一起读,把瀑布的那种气势念出来。再读第一节。

(二)图文结合,体会气势之雄

1、出示第二节。

这一节中哪句话是写瀑布的?

理解“衬”字的意思。出示卡纸,师演示。

2、怎样的景象叫“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拿出笔来,和老师一起来画一画。

出示瀑布的图片,指导朗读:强调带数字的词语。

指名读,齐读第二节。

(三)声像统一,领悟神韵之美

1、出示第三节,引读: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出示:屏(图片)屏是一种比较讲究的装饰品。

2、风来了,那些珍珠也吹散了,吹成了——烟、雾、尘

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像烟、像雾、像尘。

播放视频。

3、这情景真有些诗情画意呢!谁会读,读出这样的诗情画意呢?

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读读练练

1、读了《瀑布》,就好像跟着作家一起游览了大瀑布,这首小诗的作者叫叶圣陶,他写的这个瀑布是位于我国贵州省的黄果树大瀑布。

2、出示练习:

黄果树大瀑布真壮观啊!我们先听见,;然后站在远处望见,;最后在近处仰望,。

古诗《瀑布》篇10

《望庐山瀑布》

作者【唐】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古诗《瀑布》篇11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3、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觉第三节。

古诗《瀑布》篇12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注释

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作波涛:谓掀起波涛。

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注释

①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②作波涛:谓掀起波涛。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创作背景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

赏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古诗《瀑布》篇13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①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②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④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⑥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⑦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⑧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 ”,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 ”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古诗《瀑布》篇14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转载标记。)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拓展内容:望庐山瀑布阅读理解及答案

望庐山瀑布

古诗《瀑布》篇15

《白水岩瀑布》——[清]严遂成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犀潭飞瀑挂崖阴》——[清]黄培杰

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

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

《白水沉犀》——周铭先

虹泉飞万丈,下有碧犀行。

瀑布图如绘,悬流势不平。

雪花晴里溅,芝草岸边生。

对此盟心地,能令滞滤清。

《题黄果树瀑布观瀑亭联》——佚名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无题》——“江南诗魔”

轻纱珠屏挂半帘,飘缈一线卷紫烟。

水云生处龙翻腾,雷鼓嘈嘈震宇寰。

《黄果树瀑布》——翟培基

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

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

万里晴空抛碧纱,飞雪喷珠耀彩虹。

水帘洞内观日落,云蒸霞蔚沐苍生。

《黄果树瀑布》——浩瀚秋水

总觉沾衣细雨浓

珍珠溅落百花丛

悟空不见黄果落

水帘洞里赞吴公

《黄果树瀑布》——岁月如歌

势如万马奔腾阵,

声似千山雷劈崩。

天上银河白虎踏,

镇宁潭水巨龙腾。

水帘洞里神仙化,

夜雨金街雾驾乘。

谁把银屏挂九汉,

任凭水画满天升。

古诗《瀑布》篇16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

2、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3、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_》记者、国家_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等职,现任《_》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作品:

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只求新去处》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录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4、结构:开门见山——两次观瀑布——石——卒章显志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是重点,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读课文第四、五小节,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

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

(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锁着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有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思考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精读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习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古诗《瀑布》篇17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瀑布》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课件、录音机。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搜集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李白《静夜思》和《赠汪伦》。(课件《静夜思》和《赠汪伦》)

导语:这是大诗人李白写的诗,谁会背呢?今天,我们又学习一首李白写瀑布的诗。

2、师引述:我国唐代有个诗人叫李白。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叫《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题、释题。释题后问: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李白作诗时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庐山风景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

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语: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3、出示生字卡(庐、瀑、炉、疑、银、烟、流)谁会拼?(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同桌互读互查)

4、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

5、有重点地指导识记(“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板书生字)

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7、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课件《望庐山瀑布》)

8、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课件注释)

9、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师巡回指导。

10、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中想像: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

5、感情朗读:(课件《望庐山瀑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听录音读、跟读、范读、赛读、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 熟读成诵,情境背诗

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小组背,表演背,齐背(配音古筝,师引述望庐山瀑布)

五、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李白写的古诗,读或背给同桌听。

课件 :早发白帝城

六、 小结

是的,庐山瀑布以其雄伟壮观吸引了我们,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那磅礴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1、抄生字“银、烟、流”每个写一行。

2、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古诗《瀑布》篇1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3、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

4、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5、帮助学生会认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优美的音乐、文字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解题、读文,理清写作顺序,提出不懂问题。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语言之美,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

读出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

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4)检查学生读写情况并随机纠正问题。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解释词语意思。

4、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更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

(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四、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随机指导)

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4、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5、帮助学生按照课后提示说出瀑布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瀑布录象、音乐、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引入:

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3、小结:同学们认真地背诵、抄写诗句,可见大家喜欢这首诗,这节课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相信你们会更加喜欢这首诗的。

二、自学思考:

1、出示要求:

(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学讨论:

3、班内交流:

(1)思考问题明确:

第1节:瀑布的声音;第2-3节:瀑布的样子。

写作顺序:由远及近

(2)质疑问题

教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读书或查阅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重点研读问题:

1、瀑布声音的特点。

(1)指名读这一节诗。

(2)出示文字片:

瀑布的声音,好像(),又像()。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要点:突出瀑布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

(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2、远望瀑布的样子

(1)自由读有关诗句

(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3)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让学生品出读时的惊与喜,品出惊什么,喜什么?)

(4)瀑布什么样,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学习方法:

A出示瀑布录象

B想象当时情景(颜色、高度)

C结合录象、课文内容、生活实际谈想法、感受。

(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

3、近看瀑布的样子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5)赛读,读出美感。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1)配乐读全诗,再次感受瀑布的壮丽奇异的景象。(指名3人读)

(2)为什么作者看到瀑布的样子各不相同、变化多端呢?

(3)归纳板书,理清作者观察地点

2、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3、布置作业:

(1)选词填空

(2)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3)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4)写一种物品的声音或样子。

古诗《瀑布》篇20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简介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翻译/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

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我平生素来喜爱游览名山,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其二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此指南香炉峰。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歘(xū),迅疾貌。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宿,旧。

⒅“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平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近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平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古诗《瀑布》篇21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2、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3、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 白玉蟾《三叠泉》

4、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银河一派。 —— 朱栴《念奴娇》

5、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6、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 徐凝《庐山瀑布》

7、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 王勃《郊园即事》

8、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 范仲淹《瀑布》

9、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 范仲淹《瀑布》

10、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11、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 江为《瀑布》

12、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李忱《香严闲禅师》

13、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4、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5、九层峭壁铲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 —— 白玉蟾《三叠泉》

16、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17、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18、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蒋士铨《开先瀑布》

19、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 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20、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21、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22、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3、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 徐凝《庐山瀑布》

24、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 李梦阳《开先寺》

25、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 冯云山《咏瀑布》

26、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 王安石《日照绝句》

27、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 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28、青山断缺耸双剑,元气直泻岩头摧。 —— 蒋士铨《开先瀑布》

29、银花下散布水台,混沌凿破山根隈。 —— 蒋士铨《开先瀑布》

30、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31、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黄培杰《犀潭飞瀑挂崖阴》

32、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33、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

34、自天飞下龙涎,走地流为一股泉,带风吹作千寻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惠山泉》

35、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李梦阳《开先寺》

36、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流水,缺月如弓。——辛弃疾《沁园春》

37、飞流已出不肯下,一线中折分潆洄。 —— 蒋士铨《开先瀑布》

38、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39、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白玉蟾《三叠泉》

40、水悬三尺,泻阶隅,满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41、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沈德潜《月夜渡江》

42、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但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李白《望庐山瀑布》

43、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王勃《郊园即事》

44、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李白《庐山谣》

45、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

46、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绝句》

47、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范仲淹《瀑布》

48、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古诗《瀑布》篇22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紫烟,日光照射水气反射出的紫色的烟雾。

前川,一作“长川”。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紫色烟雾,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三千尺的高处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天而降。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一座山峰——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团团紫烟。一个“生”不仅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更为状写瀑布设置了雄浑的背景,也为下文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遥看瀑布”四字从结构文法上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从角度上看,又是写远处。而“挂前川”中的一个“挂”字维纱维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离远,视觉开阔,所以画面才会如此宏大而壮观:山上烟雾缭绕,山间白练高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从近处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迅猛。“三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峻。即使这样写,诗人仍然觉得还没有把瀑布的雄浑与奇异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一个“疑”子,道破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无疑使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奇幻神奇的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特而又精巧,语言洗炼明快而又生动形象。不愧为诗仙李白的传世佳作!

古诗《瀑布》篇23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

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译文

瀑布如青天之顶裂开一个豁口,泉水从万丈高空倾泻而下。

又如剪裁一条素绢,在丽日朗照下,从秋高气爽的蓝天上飘然下悬。

注释

豁(huō):裂开。

青冥:青色的天空。

颠:顶。

素:白色的生绢。

赏析

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鲜明的映衬,把落差极大的高山飞瀑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当你到江西庐山、贵州黄果树、河南云台山……去观赏那里的瀑布时,这美丽的诗句一定会启迪你的思想,增添你的逸兴,使你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而流连忘返。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古诗《瀑布》篇24

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意境深远。我将着力引导学生采用诵读法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 读出紫藤萝花的生机,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者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另用评析欣赏法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语言美点并进行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珍视其独特体验,并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将读、品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文字,了解一下所学课文的情感背景。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不是他了,已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你到哪里去了,小弟!”

知道这里面的“我”是谁吗?

她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写与1982年5月。当时,小她三岁的弟弟,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一位总工程师,正当盛年,患上绝症,生命即将终结。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在一树盛开的紫藤萝面前,她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听读——整体把握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感受文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2、整体把握文章的话题、形象及线索,理出花、人、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①、作者藉着这篇文章想和我们讨论一个怎样的话题?(生命)

②、藉着什么形象谈生命?(花和人)

③、作者不仅写了眼前的花,还写了以前的花。以前的花怎样?(稀落、伶仃)眼前的花呢?(繁盛)

④、作者看花前的心情怎样?(疑惑痛楚)为什么?(她弟弟患了重病,而且,她的家庭当时还遭遇了其他一些事。)

⑤、那看花时呢?(宁静喜悦)你能感觉得出作者看花后的心情吗?(振奋)

⑥、那花、人和生命这个话题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三、品读——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品读课文。

找出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读一读,说说它美在哪里。画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品味其深沉的内涵。

2、自由朗读,不时圈点勾画。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品读赏析。师适时引导、点拨。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带着欣赏之情,读出对生命的礼赞。引导学生理解“挑逗”的语境义。

提醒学生注意“沉淀”“忍俊不禁”字音,引导学生理解“沉淀”一词的妙处,并理解“张满了的帆”“鼓鼓的舱”这比喻的隐含意义。

4、师小结,板书:精美的画。并过渡:本文不仅是一幅精美的画,也是一首深沉的歌。板书:深沉的歌。

下面请同学说说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

可能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

请学生说说对这一主旨句的理解,并请全体齐读。用感叹的语调,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古诗《瀑布》篇25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唐代〕

原文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阳光映照下的万丈瀑布从山间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的景色多么的壮美,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注释

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重云:层云。虹霓(ní):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古诗《瀑布》篇26

原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词赏析:

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洪州大都督府统辖。这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

张九龄在此之前,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这是一段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尾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凸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但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古诗《瀑布》篇27

一、分析教材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同时通过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文章借助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全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极具渲染力。这些都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细细体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读,能对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谈出自己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1,作者介绍

梁衡,[1]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_》记者、国家_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_“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现任_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二、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感情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见过黄河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黄河,你会用哪个词?答:气势雄伟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一泻万丈波澜壮阔气吞山河

那么当代作家梁衡站在壶口观看黄河的时候,他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的《壶口瀑布》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并朗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讨论交流这些

句子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句子1: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答: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了出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句子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答: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句子3: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答:抓住就具体景物描写,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乐、怨、愁”,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师总结:《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三)品读语段,体验感悟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近距离的去感受一下它的气势。

壶口瀑布介绍:准备一些图片资料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滔滔黄河至此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由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奔腾着,狂放向前,像浊流化成了利剑,劈开两岸的河床,站在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汽弥漫,惊涛拍岸,只见黄河像一阵急速的飓风从眼前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急流卷走,这就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1、学生朗读文章描写瀑布的精彩片段,把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读出来。

语段1: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体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气势磅礴的壮美。反复强调“跌”字,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表现了黄河百折不挠的精神

语段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体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水比成飞毯,钢板出轧,体现了黄河水凝重、猛烈的特点,把黄河博大的胸怀,状阔的气势生机勃勃的表现了出来(博大宽厚的精神)

语段3: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体验:运用排比、拟人修辞手法,将壶口瀑布水流的各种情状描绘的生动传神,展现了其柔美的一面

语段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体验:借助议论联想,由黄河的雄壮之美进而联想到中华民族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第二教时:

2、(四)探究联想,领悟情感

作者梁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壶口瀑布的特点,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答:声音、形态、气势、伟岸等。但是阅读这类借景抒情类的散文,我们能不能只关注那些优美的写景句子?不能,我们还应该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那么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几次到壶口?是否平均用力呢?想写哪次?为什么?两次有什么不一样?

那么作者写壶口瀑布这么多的特点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旨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5、6两段。

思考:作者想借壶口瀑布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有什么写作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壶口瀑布探寻黄河的性格,从黄河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突破教学难点。

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二、精读课文,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3、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4、黄河的这些伟大性格来源于它的特点。而且同中华民族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5、朗读第6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也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黄河的伟大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例如:长征、_、建设祖国两弹一星等)

6、赞美黄河伟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三、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7、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8、作者对黄河的赞美特别融合了对中华民族哪些精神品质的赞美?

(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四、反馈。

1、 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描写你熟悉的某一自然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有感情的向同学介绍。要求:

内容: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语言:运用普通话、语言流畅、清晰、语速适中

表现力:仪态大方,表情自然

(六)课堂小结

这篇借景抒情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透过瀑布我们看到了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用黄河的性格面对自己未来职场的生活。

教学反思:

(七)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分工不够细致,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表达的不够到位,语言组织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去探索的。

古诗《瀑布》篇28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赏析一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赏析二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第二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古诗《瀑布》篇29

原文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

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邅。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翻译

我出行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开船等待圆月升起。

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船行在清澈的江水上泛起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层层叠叠的岩石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也曾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岩高林密人迹罕到之处又展现在面前。

从岩石缝隙往外看,看不到太阳,拨开丛林的枝叶也看不到天空。

太阳尚且放射光辉,竹林虽然幽深,但并不太难走。

平时隐退思考的时候,才知道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

隐居生活的艰苦倒不值得忧虑,可心中抱有的志趣跟谁去诉说呢。

尚且有志趣相同的人,过一日胜似千年。

注释

归濑(lài):当为地名,但未详所在。三瀑布、

两溪:亦不详所指。疑都在始宁石门附近。

日垂:太阳落山的时候。

放舟:开船。

候:等待。

沫江、涉清:互文同意,都是指在清澈的江水上浮行。

免风涛:避开风浪。即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

漪涟: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积石:层层叠叠的岩石。

竦两溪: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竦”同“耸”。

飞泉倒三山: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亦既:相当于“也曾”、“又曾”,用来追述从前发生过的事。

穷登陟: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

目前:面前。

窥岩:从岩石缝隙往外看。

不睹景:看不到太阳。

披林:拨开丛林的枝叶。

阳乌:传说日中有乌,故以阳乌指称太阳。

倾翰:本指乌鸟掉洒羽毛,这里喻指太阳放射光辉。

幽篁:茂密深暗的竹丛。

邅:难行。

寻:思考。

巢穴:巢居穴处,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攸:所。

吝:顾惜,忧虑。

拥:拥有,具有。

宣:表明。

同枝条:比喻志趣相同的人。

此日即千年:过一日胜似千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元嘉七年(430年)谢灵运与昙隆、法流分别后,重临石门瀑布时所作。诗人见石门瀑布环境壮观而优雅,追忆昔游,怀念二师,再次流露隐逸孤苦的矛盾心态,于是写下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由夜游、昼游及感受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游览的时间顺序说,是昼游在先,夜游在后,而诗中却将夜游部分置于昼游之前。诗的首二句即从日暮写起,言暮时继续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写水面如镜,风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荡漾,水天一色,交相辉映,浸淫在一派闲静轻柔的氛围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游者的情态,二字以工整的对仗,表现了主人公在江上纵情嬉戏的欢快情趣。五、六两句写夜行所见的奇异景色以应题。这两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耸立之状,以“倒”字形容飞瀑的倾泻直下之势,仿佛石破天惊,蔚成壮观。以上六句,写出了夜游由陆路到水行,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全过程,而所见江水的平静和三山两溪的奇崛又情味迥异,生动地再现了景观的不同风神,可谓摇曳生姿。

“亦既穷登陟”以下六句,以倒叙笔法追忆昼游的所见之景。登山眺览,惟见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荒蔼”句为总写,概括了幽僻深杳的总体印象;“窥岩”和“披林”两句则分写山高、林密。重岩叠嶂、树林茂密,以至连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见了。这里是用夸饰的手法极写环境之艰险,以为下文的张本。接下来“阳乌”两句,为记忆中的白昼游程摄下最后一个镜头:行者披着夕阳的余晖,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这两句中的“尚倾翰”、“未为邅”,与上两句的“不睹景”、“岂见天”似相牴牾,其实一为记实,一为描写,盖因用笔虚实之不同也。这六句从登山写到返程,最后以“阳乌倾翰”回顾照应到诗的首句,遂以“日垂”为契机,把昼游和夜游、山行和水行连成一气。全诗的写景纪游部分以后一段行程的起点发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终点收煞,拦腰说起,首尾承接,不仅使整个纪游部分显得神固气完,而且也使诗的章法布置别开生面,颇有奇观意外之妙。

诗的最后六句抒写感受。诗人由此番登陟的亲身经历,联想到巢居穴处的岩栖之难。巢穴的不蔽风雨固然可忧,然而更可忧的,是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知己。这里或指诗人的“方外交”昙隆和法流二法师,这两位友人都是“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而作“高栖之游”的。诗人在《山居赋》中曾说:“苦节之僧,明发怀抱。……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意谓:朋友相得之欢,一日胜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相见恨晚,此日如能同游,应该是十分欢欣雀跃。谢灵运在其吟咏石门的篇什中,每多抒写寂寞之感,如“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等。此诗亦然。诗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过程中直接触发的,因而诗人将昼游部分移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只有如此才便于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避免了将情与景截分两橛的弊病。这种在章法布局上的缜密用意,正是大谢诗惨淡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