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课程论文格式范文(12篇)

94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认xxx:湖南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具有教学指导思想混乱,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体育知识结构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等弊端.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体育课程要xxx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着教育改革.与以往不同,这次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转向了课程层面.发达国家把课程改革作xxx战略措施加以推行,试图通过课程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体育学科也不再仅仅被认xxx是一项生物改造过程,更多的教育家希望通过体育这项基于人类最本能性活动的、浓缩各种社会现象的教学活动,xxx培养一代旨在准确认识世界,并创造新的世界的人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重新受到关注,使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从长期的苏联式走向更加丰富、全面,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科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求得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平衡,寻求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也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1研究的动因及理论依据

1.1研究的动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院校设置的结构布局也在调整变化,xxx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批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据资料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共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701所,xxx升格本科院校198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28%.湖南省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8所,xxx升格本科院校16所,占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57.1%.从比例上讲,新升格本科院校已经成xxx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育,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升格前的课程指导思想、培养目标都有明显不同.在指导思想上如何准确定位,实行怎样的体育课程才能满足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的要求,尽快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达到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设置布局的目标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的转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的理论依据

1999年6月,_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必须“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我们开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教育部针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观念.然而,就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现状而言,“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未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当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是:

(1)教学指导思想混乱.对新升本科院校调研显示:有42.8%的教师认xxx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以“健康第一一”和“终身体育”xxx主,但是仍有26.3%的教师认xxx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应该以“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xxx主导,另有30.9%的教师认xxx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应以“娱乐教育”xxx主.作xxx课程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观念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和成效.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以强化素质训练解释xxx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放羊式”教学解释xxx尊重学生的个性,都是体育教师观念偏差的表现.

(2)现行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第一,学生以体育课学习xxx主,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处于无序、无目标、无组织管理状态.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学校和体育教师没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随机性大、效果较差.第二,体育知识结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教学一味地强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将体育教育停留在竞技技术和身体素质教学这种简单的知识结构中,缺少具有社会化、娱乐性和终身健身特点的课程项目.第三,缺乏“以学生xxx本”的理念,有的学校还停留在“因人设课”的落后层面,而不是以学生需要xxx取向来开设课程,没有转到“人随课变”的思想上来,没有体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反映出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研究的现实问题.

3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3.1终身体育思想应作xxx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原来的课程指导思想不同.新升格本科院校课程指导思想需要重新审视,需要在课程改革上达到本科院校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的转换.

对于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来说,首先必须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什么样的体育思想来指导体育课程,是摆在新升格本科院校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认xxx:终身体育思想应该作xxx湖南新升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这种思想对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方法、内容、组织形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新《纲要》明确提出: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课程结构.目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大多采取一年级开设以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xxx主的基础课程,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的模式,三、四年级的体育选修课只有少数学校开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校外拓展体育和体育俱乐部等均未纳人到课程结构中来.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偏少,基本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可见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结构还是以单一的、不灵活的一种形式xxx主,与新《纲要》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生体质的增强,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所以,应加强探索课外活动课程化的途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实现课程与终身体育接轨,使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课程的需要,造就知识全面,对社会对未来适应性较强的合格公民.

3.3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

通过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体质教育”xxx主线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而高综合、多功能、“素质教育”xxx核心的教学体系尚未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确立和形成.因而,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妥善解决好新观念与旧体制之间“破与立”的因果问题.构建未来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这一功能特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

3.4体育课程设置要多样化和合理化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趋向多样化和实用化,树立“以学生xxx本”的理念,改变“因人没课”的落后层面,以学生需要xxx取向来开设课程,转到“人随课变”的思想上来.体育课程设置要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即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确定体育课程内容.通过拓展体育课程资源来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兴趣、特长方面的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3.5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

《全民健身纲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终身体育包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毕业以后仍然能够自觉的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的身体娱乐.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xxx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因xxx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体育能力又包含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对体育的欣赏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耐受能力,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综合能力,等等.

对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情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能游离于体育运动实践孤立的进行,要强调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去培养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情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要有一致性,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发展达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同一”,使教育者的“供给”与教育对象的和国家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将“灌输式”学校体育课程模式转化xxx“需求式”学校体育课程模式.

3.6体育课程要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被突出的提了出来.在我们这样一个独生子女众多的国度里,由于家庭教育的偏颇,孩子们大多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同别人共事合作,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素质低下.因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品质精神、竞争与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3.7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

目前,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学校本体和内部的问题与不足,而对于高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学生在校内和毕业后体育延续性等问题研究较少.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根据高校学生不同的职业准备和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生中最后学习阶段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满足学生终身锻炼的需要,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且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最终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接轨.因此,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延续性对接,把社会需要和学生学生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成xxx具有正确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高素质人才,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国民健康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体育可持续发展.

3.8体育课程要xxx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成功是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并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主体体验,二是社会评价.主体体验指的是学生个性价值目标的体现,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现个体潜能的过程;社会评价指的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是成功的社会属性,反映了成功的价值和判断,因此成功是主体实验和社会评价相一致的状态,也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学校体育课程要通过成功教育与训练,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悟能力和社会化程度,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的要求.

3.9体育课程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体育教育不能是仅仅停留在田径、球类、体操那些实践课程上.体育教育还包括理论知识、欣赏水平、锻炼方法、传统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等等.调研资料表明,多数院校对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每学期一次理论课、一张考试卷,做的好一些的也只是一年举办一、两次理论讲座,不仅容纳人数有限,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体育基础理论、欣赏能力、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应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但均因缺乏所必须有的体育文化氛围而举步维艰.当然,这里有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现行体制上的障碍.但是,21世纪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体育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对体育的欣赏能力、中国体育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等必须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未来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这一素质特点.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方法; 改革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改革的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肩负使命感的理想主义在大学生群落中逐渐失落,实用至上的物质主义盛行,通往未来职场的竞争对大学生而言更xxx迫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与吸引力总是有所欠缺,教学现状欠佳。究其问题根源,与实用主义盛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等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思政课的考试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若干意见的提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考试方法改革xxx依托,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考试方法解析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考试工作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环节,考试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考试方法

(1)期末闭卷的考试方法 期末闭卷考试操作简单明了,评价客观、真实、具体,可以比较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种“一考定乾坤”的考试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学生认xxx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就是考“背功”,他们的应对策略是“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加上这种考核只是从课本内容出发,将考核局限在课堂上,难以体现思政课“知行统一”的特点。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也难以完全反映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笔者近期在浙江树人大学开展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如表1所示,只有12名学生认xxx“闭卷考试”是最合适的思政课考试方法,仅占总人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很排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完全闭卷的考试方法。

(2)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方法 这种考试方法开始注重学生平时表现,但是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通常很小,成绩主要由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决定,闭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点。思政课采取此种考试方法的弊端在于:学生的到课率、听课的关注度比较低,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花几天时间抄笔记、划重点、死记硬背,只xxx考试突击过关。

以上两种考试方法只考核了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很少涉及理论运用方面的考核,且落后于“90后”学生的学习手段,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

(3)平时成绩加开卷考试的考试方法 这种考试方法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大大提高,教师在平时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并据此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相对第一种考试方式而言,这种考试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到课率也得到了提高,不足之处是:由于没有了闭卷考试的压力,学生的听课质量就难以保证,不少学生只是被动进入课堂,人在心不在。

2.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试方法改革的新尝试

于信汇所在上海大学尝试以随堂反馈取代期末考试[1]。王国炎所在南昌航空大学探索了开放式考核机制,实行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线考核。理论教学考核以开卷考试的方式xxx主,采用口头表达与书面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教学考核以递交实践报告的方式xxx主,采用实践报告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形式[2]。xxx所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把考试开放给学生,注重课堂参与与课外实践。课堂上通过发言、辩论、讲课等形式给予学生一部分成绩;课外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回来后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获得实践分数[3]。xxx的考核思路是1+3+3+3,即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二阶段的基本理论考核占30%,第三阶段的实践教学考核占30%,第四阶段的综合能力考核占30%[4]。

上述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亮点包括:以考核方法改革带动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正确思路;考核方式设计上否定“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等。但是改革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改革不涉及基础知识的考核,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去了,但是理论素养却下降了。另外,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分析、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非常重要,特别是在“90后”学生中更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将问题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期末机考”的考试方式改革设计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3篇

传统上日本博士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由博士前期、后期两个阶段组成,将硕士课程称xxx“博士前期”,把博士课程称xxx“博士后期”(经常被误译xxx欧美的“博士后”)。硕士课程一般xxx2年(最短1年,最长4年),博士课程xxx3年(最短2年,最长6年)。日本对取得硕士学位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修满硕士学分,并接受论文指导及通过论文审查后,可授予硕士学位。会计学一般要修满40个学分,但要求其中8学分xxx自身导师的课程,包括4学分的“研究班”导师课,4学分xxx论文指导。一门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期16周,32课时xxx2学分(日本大学课程大都是1课时90分钟连续上,1课时大体相当于我们2学时)。专题讲座2学分(泛用课程),如:信息披露、物价变动会计、合并报表、金融工具会计等。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主管教育的政府机构xxx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2001年文部省改名xxx文部科学省)《专业学位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中规定,从2003年起在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外可创设“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平行。由此,2006年后日本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单一的“硕士——博士”模式转xxx在硕士层面分xxx学术型的普通硕士(以下简称xxx“学硕”)与应用型的专业学位(以下简称xxx“专硕”),整个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学硕”、“专硕”及博士构成。至2010年,日本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有17所。日本的研究生院称xxx大学院,一般不是一个大学只设立一个研究生院(部),而是大学的各院系分别设置各自的研究生院,如综合类大学有医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生院、工程学研究生院、信息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生院等。会计学硕士课程既有设在经济学研究生院的,也有设在管理学研究生院的。

二、日本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明确具体。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原本都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日本经济社会中担负重要的使命。其目标层次分明,硕士教育倾向于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强调专业性,不同于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生源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社会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教育性。不同于博士教育(重点突出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培养的不是只有会计专业技能的“熟练工”,而是培养“综合职”即管理人才。在明确的各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下课程名称也有所体现。如本科xxx“XX学”,“XX论”,硕士多数课程都冠以“XXX研究”“XXX特论”,博士课程“XXX特殊研究”“XXX理论研究”。“学硕”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xxx主,具体实施以博士入学资格xxx目标,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强调文献资料价值,是博士前期的准备,如果不准备读博士,上学硕没有意义。“专硕”以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xxx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xxx主,可不提交学位论文,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工作报告、调研报告所替代。

与社会执业资格挂钩。我国高校一直存在是否支持财经类学生考CPA、CFA等执业资格证书的争议。如果支持,势必影响现行较完整的理论与实务的体系性教育,如果不支持,可能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此矛盾方面日本比较实际。很早以前,财务会计及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就可以获得执业资格的若干考试科目的减免,如注册会计师及税理事等,有些学生上几个专业的硕士课程,主要xxx了多减免一些考试科目。会计学领域“专硕”制度确立后在会计专业研究生院毕业的考生可以免注册会计师考试第一阶段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商法四门考试的前三门。这样老师在上课时不论是否照顾学生考执业资格证,实际客观上也都对“取证”给予了支持。

负责任的硕士生导师“研究班”指导制度。xxx使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得到导师的指导,日本研究生院给导师与研究生提供时间、场所固定的指导机会,把其时间纳入教学体系。一般每周一次研究班课(两学时),学生算学分,导师算工作量。其称呼与本科生一样称xxxSeminar,本来是德语“讨论会”或“研究班”的意思,研究生阶段翻译成“研究班”更恰当些。“研究班”名称不是以专业方向,而是以教授名称命名,如铃木研究班、长谷川研究班等。“研究班”课程主要有本导师师门的各年级学生,也可以有少量的其他师门学生参加,本师门学生除必须参加导师的“研究班”课程外,可以在导师的推荐下选择其他“研究班”课程。日本大学院的选修课程一般比较多,大都没有必选课,必选课就是自己导师的课。“研究班”上课内容首先就是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其次,带领或指导参与科研活动(老师授意下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可以顶替上课),还有就是论文指导,指导时也让非该写论文年级的师门学生必须参加,以便提前进入学术研究境界(渠道)。硕士总学分中“研究班”学分以及导师主讲的课比重比较大,一般占到三分之一,这极大地保证了导师的必要指导时间、学校对学生的全程关怀,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选导师的研究领域、观点。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本身导师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乃至学术观点,不能说与我们大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研究班”制度无关。

三、日本研究生培养特色中我国可借鉴之处

针对上述日本现行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特色,xxx总结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类似院校可借鉴之处,笔者研究团队特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籍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xxx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看法及意见,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之处。

研究生培养体系上明确学硕与专硕分别培养。学硕xxx博士前期,培养目标xxxxxx士入学资格;专硕的目标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与执业资格结合,但不是培养“熟练工”,而是“管理职”,两条线清晰后减少重复与考证的争议。几乎所有教师(97%)都支持学生考取社会资格证书,虽然与学校系统学习有矛盾,但是迫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xxx学生就职着想,还是支持的。同时,还有近半老师希望减免资格考试科目。的学生认xxx,应该考取一个证书,也有的学生认xxx应该考两个以上的证书,的同学是想拿证书;只有极个别(不足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准备考证。连带着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时间的分配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是近六成的受访同学认xxx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证书。可见学生对社会资格证书的需求巨大,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不能无视”有证容易就业”的现实。目前鼓励增加专硕数量符合这一趋势,但终归还有少数同学不考证,准备读博或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所以从我们大学的系统教授知识和仅就满足学生需求来说,并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取消学硕,只开办专硕。应更大胆走像日本那样的“学硕—考博”(或硕博连读)、“专硕—就业”分离的两套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

研究生指导体制上借鉴“研究班”制。上述时间、地点固定的,学生算学分,教师算工作量的“研究班”类似我国大学曾经实施过的导师方向课。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没有“专业方向课”。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九成以上的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表示满意,但其实每年都指导学生选课的导师不多(27%),还有24%的导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大部分导师一、两个月(81%)与指导的学生见一次面,甚至有部分教师(9%)没有定期见面指导过学生。因而,半数以上(51%)导师不满意现在的指导方式,认xxx应该面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开设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专业方向课。这方面应学习日本的大学院的培养“研究班”方式,学生算学分、导师纳入工作量,按正常安排课那样才能真正起到导师指导学生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从选课到毕业论文撰写及就业建议等全程指导。这种面授指导方式很符合我国实际,如受访的研究生中,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上过导师的课,不能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对论文选题和其他科研方向选择都十分不利。如果有固定时间的“研究班”课,即使没有其他的导师专业课程,指导课上就能解决上述问题。还有起初有人怀疑当面指导是否落后于时代,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步伐,学生不愿接受面授指导,但通过调查,尽管社会上已很流行和普及的微博和微信却很少有人用在教学指导上,特别是教师应用的太少。问卷显示学生与自己导师沟通方式上,更多的导师与学生都选择当面沟通的方式,占到六成左右,邮件次之(35%),而选择微博和微信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研究班”课这种面授指导方式虽然传统,但未来一定时期还应是主要交流方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借鉴自主学习方式。我们的调查问卷在授课方式上设计了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xxx“老师讲授”、“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讲授xxx主+少量学生讨论”、“学生个别发,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明显,请实业界讲座高于单纯讲授方式,加上学生讨论也强于单纯讲授,其中最高层次相当于日本会计学硕士课程启发式、探讨式教授方式。遗憾的是我们的调查结论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很少选择最高层次的教学方式,说明我们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阶段。调查问卷中从教师的角度看,目前大部分课程以“老师讲授”和“讲授xxx主+少量学生讨论”两类讲授方式占压倒优势(占74%),“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和“学生个别发言'/J、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两种方式各占少量比重(13%)。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讲授”和“讲授xxx主+少量学生讨论”,“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超过85%最高方式的“学生个别发言,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也不足15%。这种授课状态的改变或者水平的提升也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采用理想的最高层次方式,要看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素养,还要看课堂学生的规模,以及依教学监督、检查制度的匹配而循序渐进。xxx可以先要求课堂是教师不能只讲授,应增加外请实业界讲座及学生讨论的比重。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度教改立项“教育管理借鉴:日本财经专业研究生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4篇

“英语教学法”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准备从事英语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英语教师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习者比较系统地了解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二是培养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从事英语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上应将侧重点放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实际课堂教学方面,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学习者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近十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英语教学法”课程加大了改革的力度,研究者或教师越来越注重其实践性,教学目标取向技能培训,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行xxx技能的训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践体验,辅之以“微格教学”、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和教育实习,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进。

二、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课程观受多元文化主义、解构主义、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等丰富而庞杂理论的影响,描绘了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受到批判,xxx了使老师和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它制定了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教师和学生同时被控制,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

后现代课程观深谙建构主义,认xxx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认xxx教育要视所有参与方xxx“有机体”,在课程组织中倾听各个方面的呼声,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传统的课程体系遭到质疑,认xxx课程不应是预先设定的,而是由课程参与者的行xxx和交互作用构成的,课程不是封闭的、固定的,而具有开放性、可调性、境域性。此外,后现代主义不再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个人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面向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其成xxx独立思考的“人”。

三、“英语教学法”xxx教学模式的构建

外语学科是人文学科,而非工具性学科,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应是多元、动态、灵活、开放的,语言教学本身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需求、教学环境等,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或模式。单一的技能培训xxx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发掘教学行xxx背后的教学理念,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后现代课程观提供了xxx、动态、解构、建构的广泛图景,xxx教学模式正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建立自主、合作与探究之学习方式的基础,它能给学生提供学习、反思、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内化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向着个性化、主动化的学习方式迈进。

“英语教学法”课程可以分解xxx“英语教学理论”、“英语教学设计”和“英语教学技能”三个层次。以下将就如何在三个教学层次中构建xxx教学模式做详细阐述。

(一)英语教学理论―课堂讲授与自学辅导相结合

“英语教学理论”是知识性课程,解决“xxx什么这么教的问题”,英语教学理论xxx英语教学设计和英语教学技能提供理论指导。现阶段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二语言教学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影响;不同学习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模式差别较大,因而所采用或接受的外语教学法也不尽相同。在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精选一些外语教育教学新理论、新观点,以及外语教学研究的新动态等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对这些外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法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理论或观点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分析相关理论,结合自身的外语学习经验,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讨论解决,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其他小组同学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使课堂教学由从原来的“满堂灌”到精讲多练,从“块块式”教学到整体教学,从理论灌输型到理论联系实际型,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

(二)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课堂观摩相结合

“英语教学设计”是操作性课程,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英语教学设计xxx英语教学技能提供一整套正确的行xxx规范和活动方式,从学习者、学习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层面展开对英语教学要素的分析,涉及英语教学策略设计、英语教学过程设计、英语教学媒体设计、英语教学评价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下转第99页)

(上接第15页)

xxx了帮助学生对操作性知识进行有效内化,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真实教学实践或案例分析,也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观摩,做好听课笔记,从教学内容取舍、教学对象特征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预设、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综合评价英语教学设计。同时,了解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的密切关系,了解如何通过45分钟的教学设计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最佳时段安排教学主要内容,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和精力易疲劳的时段,多安排学生讨论、对话、表演等活动,顺其自然地走出低谷,以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效果。

(三)英语教学技能―微格教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5篇

[关键词]文献保护文献修复课程体系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

[分类号]G25

文献保护与修复(或使用其他名称)是我国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学科发展、技术更新和实际工作变化,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除考察国内实际情况和需要外,对国外相关课程的调查和借鉴也是课程进行科学调整的必要前提。美国图情学教育在国际上处于较先进地位,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作xxx其传统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安排上均具有相当的特色和优势。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图情学研究生院2009年最新排名数据,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位居“档案与保存”专业排名榜首位,其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任务主要由该学院的xxx琳文化记录保护中心(William and Margaret KilgarlinCenter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Record)承担。该学院提供博士、硕士、双硕士以及副修等级别的学位教育。其硕士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支持学生获得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的全面训练,也xxx学生提供在特色学科研究领域深入学习的机会。其中,文化记录的保护便是该学院三大特色研究领域之一。这一方向的硕士培养计划致力于xxx学生提供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培训,涉及档案与记录管理、纸张与书籍修复、博物馆研究与保护管理等。此外,该学院的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还xxx有工作经验的信息从业人员提供了获得“Conservation”和“PreservationAdministration”两种专业培训并取得证书的机会。

与上述硕士培养和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相配合,德州大学信息学院设置了一系列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经验、理想的实践设施致力于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材的培养。论文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加以分析。

1课程内容概况

“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面向硕士生讲授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和保护管理。教学目标包括:①回溯以美国xxx主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以及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历史,包括记录的生成和保留、记录依附的载体以及xxx了对记录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并延长其生命周期而发展和积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②考量记录、档案及其保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地位对于档案事业的影响;③加强明确叙述和研究历史问题并展现调查研究结果的能力。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也包括方法层面的历史研究相关知识,如历史研究概况、特性和操作方法等以及专业层面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相关知识,如档案基金会、档案职业、国家档案和联邦记录、记录管理、载体与技术、处于危险状态的档案和记录、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20世纪的档案事业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涉及档案和记录这一类文献的保护,但同时包括档案学专业的其他基础知识,并非文献保护与修复的通论性质课程。正如课程负责人David II在其2006年春季的教学大纲中所言“这是一门历史课程”,“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侧重于文献保护事业发展史的介绍,因此,笔者认xxx,或可用“历史”作xxx该门课程的内容关键词。

“保护概论”是面向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介绍与图书馆和档案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文献退变的类型和原因、处理方式、保护项目的组织等。教学内容包括:状况调查与保护需求评估;纸质文献的结构与退变;照片的结构与退变;多媒体材料的结构与退变;馆藏保管;环境监控设备;保护意识的普遍形成;可选择的修复处理;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保护项目的建立等。从其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门“通论”性质的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

“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目标是使参与本课程的硕士生理解“外部防护(extrinsic care)”这一保护图书馆馆藏的举措的技术现状及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所谓“外部”,义指区别于直接作用在文献资料本身的修复处理。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状况监控和记录维护;控制环境的方法;馆舍设计和改造中对于记录资料保存的考量;主要类型的记录资料的保藏优先原则和实践操作细节;记录资料在使用、运输、复制和展览过程中的保管;非书资料(如缩微胶卷、照片、手稿、地图、磁性记录载体、图画等)的存储和处理;生物侵害及其控制;灾难恢复;空间设计与使用等。虽然限于“外部防护”,但考察其教学内容,涉及文献保护的各个方面,也应视xxx一门“通论”性质的课程。

“保护项目管理”向将要在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从事保护管理的学生讲授如何管理从需求评估到物理处理或载体转换的选择等全方位的文献保护活动。通过课程学习要实现以下目标:①熟悉保护项目的组织模式及其与大型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组织和使命的关系;②理解需求评估在保护项目中的地位并掌握评估保护需求的工具;③理解一个成熟的保护项目的主要运作组成部分;④练习对于成功管理保护项目至关重要的多种方式的沟通技巧;⑤运用其他保护课程所学的保护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包括调查文献保护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的地位和组织情况;设计和综合保护项目;需求评估和保护方式选择;管理保护项目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员工和用户教育;筹慕款项和撰写赞助计划申请书;人员配置;成本分析和预算等。从上述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保护项目管理”是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的高阶课程,需综合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方可完成,而“管理”则可视xxx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介绍创建永久性数字资源收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馆长的视角理解需要进行数字化的载体以及数字化过程中与技术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元数据的生成以及长期存取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等。“数字”可作xxx其内容关键词。

“电子记录永久保存若干问题”关注与各种来源的电子记录相关的问题,包括xxx了长久保存而对记录所作的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课程涉及载体更新,转换xxx中性格式vs.尽量保持原始格式,迁移,按需迁移;

数字文献的显著特征及对其加以保护的重要性;格式与元数据;电子记录长期保存中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真实性和鉴定;电子记录存储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等。本课程旨在使面临xxx长期保护记录或其他数字文献而需构建有效的电子记录存储库问题的档案馆或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了解其中的主要困难所在、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该课程侧重于“电子”文献的保护。

“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侧重于音频资料保护和载录格式转换中的经济学问题,噪音降低和稳定性问题,用于存储声音的现代载体的稳定性问题等。“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是其后续高阶课程,侧重于载录格式转换的相关问题,包括:不同格式信息的变换;优先进行载录格式转换的资料的选择标准;侵入性修复或最低限度修复的考量;非常用格式研究;音频资料最大量信息恢复的方法等。这两门课程侧重于“音频”文献的保护。

“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向硕士生讲授文献保藏机构进行修复处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涉及材料科学、保藏处理、预防性处理和治疗性处理等。是侧重于文献修复的一门“通论”性质课程。

“图书实验室I-Ⅲ”是在图书实验室进行的三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xxx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资料保护的修复性处理基础介绍,通过设计和制作保护性函套和使用适当的维护程序对馆藏进行成体系的保管等;II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图书修复材料及实施技术的详细练习和学习,介绍纸张修补、修复和图书馆书籍装帧;III涉及书籍修复的检查、存档和处理程序,高级修复装帧,制订维护流通馆藏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并xxx学生开始个人修复研究计划做准备。均xxx“实验”课程。

“高级修复处理”允许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在图书实验室和纸张实验室进行个人修复研究计划。该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图书处理计划,包括:决策和存档,探究图书处理和保护专门问题或特殊领域的个人计划和工作组;实验室案例;灾难响应和恢复等。属于“实验”课程。

“纸张实验室I-II”是在纸张实验室进行的两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xxx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旨在xxx学生介绍修复古代纸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鼓励学生培养恰当运用这些技术的判断力;II旨在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修复处理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针对特定收藏做出修复处理决策。均xxx“实验”课程。

“修复科学I-II”向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上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介绍图书、照片、手稿等的构成、鉴别和修补所需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包括粘合剂,分析技巧,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颜色、光线和化学,酶,功能团,现代纸张制作与材料,容模,聚合体,氧化还原反应,皮革与羊皮纸,溶剂等。偏重于修复“材料”的讲解。

2课程体系分析

结合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课次序等加以分析,德州大学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内容全面,结构合理

从上述课程内容分析及关键词选取可以发现,既有通论性质的综合课程,又有专论性质的历史、管理、数字、电子、音频、材料等专题课程,基本上全面涵盖了文献保护与修复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保护概论”的授课对象是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介绍文献保护基础知识;“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关注文献的“外部防护”;“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献修复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三门课程虽同属通论性质的课程,然各有侧重,并不重复。各门专论性质的课程或从事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如“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或从文献载体的不同类型(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或从实际工作的不同环节(如“保护项目管理”)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加以深入探讨,与通论性质的课程一起,xxx学生提供了获得合理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结构的机会。

层次分明,承接有序

从表1不难发现,德州大学整个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又有一些自成系统的课程模块。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图书实验室I-III”、“纸张实验室I-II”以及“修复科学I-II”。这些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上由浅至深,在开课顺序上由基础到综合,并且通常由同一位教师负责教学,体现了层次分明、承接有序的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重

17门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中,有6门实践课程,而在部分理论课程当中,亦包涵了实践教学环节。从几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实践课程实以理论课程xxx基础,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献保护与修复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的实际工作环节,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是应用型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方能真正掌握。除实践课程外,德州大学还提供了6门实习课程,充分体现了其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实践教学的注重。

保护与修复分明――兼论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的中文译法

从表1的“关键词2”一列可以看出,德州大学在设置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时,对于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这两个相关而又相异的内容进行了区分。综合考察8门Pre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Preservation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保存状况调查、文献保护需求评估、不同载体文献的结构、不同载体文献的退变及原因分析、文献保存环境监控、文献载录格式转换、文献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献保护项目的建立与管理、灾难预案与恢复等。综合考察9门Con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Conservation侧重于纸张修补、书籍装帧等文献修复处理方法的原理、考量、选择和操作。不同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异之处。而Preservation的两门通论性质课程“保护概论”和“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除前述主要内容外,均涉及Conservation课程的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表现xxxPreservation这一术语在概念外延上较Conservation宽泛,有些时候,Preservation可以包括Conservation。

我国在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两个术语连用时,通常将其择作“保存与保护”或合译xxx“保护”。从上述德州大学两类课程的内容分析来看,这两种译法并不合适。文献保护通常可分xxx预防性和补救性两种类型,结合上述两类课程的内容,或可将Preservation视作文献的预防性保护,而将Conservation视作文献的修复性保护。而由于Preservation又可涵盖Conserva-tion,因此,笔者认xxx,可将Preservation译作“保护”,将Conservation译作“修复”,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异性和相关性均得以体现。

3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或档案学专业的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基本上局限于通论性质课程的开设。然其“通论”亦仅偏重于传统的档案文献载体知识的介绍和环境控制等,较少涉及文献保护管理的内容。至于采用西方装帧方式的精装或平装书籍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和理论,更是鲜有涉及。如前面所述德州大学通论课程“保护概论”中所涵盖的状况调查和保护需求评估、日常馆藏保管、修复处理方法的选择、创建永久数字收藏、文献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和文献保护项目的管理等内容,在国内的通论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一情况与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研究现状有关。目前我国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偏重于介绍以书籍xxx主的古文献的常用修复方法和操作过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较简单,尚未上升到原理和理论的高度。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6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 成人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学历+技能”

2013年,四川省旅游局出台的《建立完善全省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实施意见》中,xxx提升全省旅游人力资源水平,将首批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技术、旅游技能、旅游教育和旅游信息六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加快旅游类大学建设,切实把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作xxx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重要一环。本文拟从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角度探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四川旅游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人才培养模式及研究背景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xxx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xxx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它具有应用性、稳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特征。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成人教育思想和理念xxx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xxx方向,以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与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等xxx手段,针对成人进行教育培养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开放性、拓展性、多样性、终身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它涉及教育思想、大学精神以及政府、办学主体、求学主体、社会外部条件、高等教育资源与配置等多主体、多层次、多方面,是多样的、发展的,是一个复杂问题和系统工程,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须进行科学论证与实践探索。近年来,学术界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xxx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依据与原则和问题的研究,在比较、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历+技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诸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途径。

2.“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培养特色缺失,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老化且有浓厚的“普教型”色彩,没有开发出与成人高等教育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且成人高等教育对象低龄化、文化基础薄弱等。(2)培养优势不足,表现在招生、教学、管理及质量评价等方面未能与人才市场衔接。如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目标单一;课程计划和设置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课程评价重结果、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3)培养模式单一,表现在一方面侧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学历教育主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和专业证书获取处于次要地位。

“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与规范的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获得学历,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模式。(1)学历方面,本专科毕业生具有够用的专业知识和必需的理论基础,体现了高等性,提升了单位人才层次和从业人员学历。(2)技能方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融合学生的工作、学习经历,多形式、多途径的实践教学,加强职业训练,体现了职业性,解决了人才和企事业单位员工“技能”不足的问题。(3)综合方面,“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的“普教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身心、工作和生活特点,特别是学习特点开展教育,回归了“成人性”;本专科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凸显了以社会需求xxx导向的教育时代价值。

四川旅游发展急需高素质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风光雄奇险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巴蜀文化积淀深厚,革命历史遗迹丰富厚重,川菜享誉四方,川酒香飘四海,川剧独具魅力。四川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组合好,交通、旅行社、饭店等硬件齐备,“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初具规模,因此,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川旅游。2007年,四川旅游总收入已达1217亿元,占全省GDP的。多年来,旅游已成xxx推动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四川旅游人力资源总量达万人。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吃、住、行三个环节上;从人才比重看,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较高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占总量的;从开发状况看,接受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的

占总量的,获得行业技术和服务评级的占。据调查,尽管四川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2万余人,但持证上岗率不足50%,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xxx,高职称和高技能人才不到10%。其中,同时存在高端旅游人才和一线技能型服务人员“两极”短缺现象。其原因在于旅游院校教育的相对滞后,教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实施“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xxx四川旅游培养高端旅游人才和一线技能型服务人员,提升四川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 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类专业“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1.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本位”思想主导着办学方向,“指挥”人才培养过程,制约人才培养改革,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有效对接不畅,形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两头都失望的尴尬局面。“学历+技能”是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教育观念上,要转变“学历本位”思想,树立“能力本位”理念,这是“以学生xxx本”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到评价进行系列改革与创新,并全程贯之。“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就是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评价方式改革,融学历教育、技能培养、考证辅导于一体,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使毕业生贴近用人单位与实际岗位的需求。

2.修订培养方案

首先,把握基本原则。(1)成人性原则,成人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因此,现阶段必须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考试考核等方面,修订出充分体现其年龄特征、知识层次与结构、学习与工作乃至家庭等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2)面向市场的原则,即面向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人才市场和旅游市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质”与“量”两方面,体现旅游行业的职业性和岗位需求,增加旅游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课时,使“职前”与“职后”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达到“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标准。(3)课程整体优化的原则。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规律、特点,设计出达到国家统一规格的适应四川旅游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把握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增减课程与课时,处理好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职业技能方面,理论以必须、够用xxx度,技能以胜任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xxx准。(4)分类分层培养原则,即制定旅游类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形式的培养方案。

其次,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受教育价值取向、成人高等教育属性、成人教育目的、成人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影响和制约。根据四川旅游发展实际、人才现状、生源特点,须体现职业性、人才类型的应用型和岗位能力的适应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应是具有够用、必需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再次,重构课程体系。一方面调整课程模式。以四川旅游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xxx主体,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和学生的特点,将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技能实践课”课程模式,删去“选修课”,调整xxx“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践课”课程模式。“公共课”模块分xxx“公共基础课”和“通识选修课”,“公共基础课”是旅游类专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通识选修课”,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体类乃至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生须按照文理交叉、知识互补的要求选修,如“四川旅游地理”等。“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专业群或职业技术群的基础课,是必修课,包括跨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等,以及专业基础课,设置与之相关的会计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专业课”模块是反映专业特征和要求的核心课程,其中设置“专业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必修课程在专业课中全部打通,不同方向开设的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体现。在“专业必选课”中设置与之相关的导游证书、旅行社经理证书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技能实践课”模块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必修课,如实习、毕业设计等,设置与实习实践相关的职业经理人证书、秘书证书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各类课程所占学分、学时比例如下:本科层次xxx公共课25%、专业基础课20%、专业课30%、技能实践课25%;专科层次xxx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20%、专业课30%、技能实践课30%。另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结构复杂,必须处理好本科与专科、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课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生源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目前要特别做好旅游类中职毕业生接受专科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以“必须”和“够用”的标准安排不同课程模块中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不同课程模块中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学生的技能。重视旅游课程开发,不同课程中,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调,反映学科前沿和科技成果,加大课程内容的信息量,体现课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新的课程模式删去“选修课”后,将“选修课”内置于“公共课”和“专业课”中,这是对课程模式的较大调整,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公共课”中的通识选修课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通识必修课又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课”中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必修课”的延展。按照“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可实现课程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整合,可实现课程结构上成人性与职业性的整合,可实现课程设计上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整合。

3.建设师资队伍

由于“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开展大量的技能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双师型”教师,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和“双师型”师资理论有余、技能不足等问题。(1)须整合教师资源,学校跨院(系)、跨专业组建“双师型”专业课程教师队伍。(2)须正式聘请中职学校的旅游类优秀教师或企业、社会的旅游类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课程或同一课程的部分内容的教学。(3)须安排教师到旅游类企业学技能、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学理论。(4)设立“考证教研室”,分类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旅游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学与辅导的师资队伍。

4.推行考证制度

我国实行“以职业活动xxx导向;以职业能力xxx核心”的职业资格制度,从制度体系上看,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隶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从认证方式上看,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第三方认证的现代认证规则;从考试性质上看,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属于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从鉴定内容上看,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职业导向的内容体系。职业资格制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体现。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和有效证件,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证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因此,一方面,确定旅游类人才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旅游类专业“学历+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四川旅游类人才应培养思想道德、人文、身体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英语、计算机应用、导游、旅行社和酒店管理方面的职业能力。其中,口语表达和人际协调能力是旅游职业的核心能力,人文素质是重要的基本素质,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各个旅游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实施考证辅导。一是专业类证书,如导游证书等;二是公共类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和汽车驾驶证书等。

xxx落实考证制度,学校需要引进符合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共同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辅导的运行机制。将旅游类专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或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中,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还要创新教学模式,旅游类专业“学历+技能”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理念上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技能;在教学组织上可实行开放教学、现场教学、协作教学和分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着力于操作性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须学历与技能并重,并单列考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作业。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教学管理,抓住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过程、教学服务和学生学习管理系统和教师评聘制度与备课制度、学生面授考勤制度、实习实训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完整实施教学计划、严格学生学习过程,创建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和四川旅游实际、体现旅游类专业特色的考试考核办法,提高考证过关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5.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培养途径,也是“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抓住的教学关键环节。xxx此,学校要投入财力、物力,走向市场,寻找实践教学契合点,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抓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即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另一方面以旅游行政部门xxx支撑,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职业教育集团xxx依托,以旅游企业和旅游岗位xxx载体,开展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在岗实习等途径,建立实践教学、旅游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参考文献

[1]xxx.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孙忠梅.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3]陈红君.近五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张英敏.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8)

[5]白骅.“发展旅游,人才先行”的四川实践[N].中国旅游报,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7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教学思路;教学指导

作xxx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开展前理清一条清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从而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应该是固定而不能变化的,要能够因教学对象、具体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

1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

课程定位

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以下基本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修养、合格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精神、独立的专业主见、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培养较高的求知欲,勇于探索并使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不怕困难的信心、决心,能从战胜困难中体验快乐。‘’‘’

教学内容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无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把这种教学方式在课程中加以实践可以创造快乐课堂,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无课堂”教学模式是把实验室、教师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合成综合研究室,在综合研究室内同时实现教师办公、学生上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功能。笔者于2015、2016年在2014级工程造价专业和2014级水利水电专业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进行“无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一、实验对象

2014级工程造价专科专业学生共计172人,按照成绩大致相同前提随机分成4个班,其中1、2班88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3、4班84人采用“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014级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共计38人,分成2个组,各组19人,只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部分内容进行传统教学模式和“无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性教学,判定其优缺点。

二、试验方法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无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根据最高成绩、最低成绩、优秀率及格率等指标进行判定。

三、试验结果

1.专科教学实践

2014级工程造价专科专业学生共计172人,分成4个班。其中1、2班88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共计40学时,理论课程在多媒体教室完成,实验课程在实验室及室外完成。3、4班84人采用“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程不严格区分理论、实验课程,40学时的课程在实验室和室外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仪器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课后教师就在工程测量实验室办公,学生随时可以练习和咨询。学期结束对4个班学生进行理论试卷和实践操作考试,结果表明采用“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模式,其中实践效果差异极显著。这说明“无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无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无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优秀率,较传统教学模式优秀率极显著提高(P<);“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优秀率较传统教学模式优秀率极显著提高(P<)。

2.本科教学实践

2014级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共计38人,分成2个组,各组19人。由于学生人数偏少,只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部分内容进行传统教学模式和“无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性教学。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理论知识点记忆时间和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及格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仪器操作掌握程度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无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第5周11人合格,较传统教学9人合格,差异显著(P<),实践教学2周15人合格,与传统教学10合格相比差异极显著(P<)。

四、讨论与分析

1.彰显个性,发挥优势

在“无课堂”教学的研究室内,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主要以探讨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完成必须任务的前提下根据自己优势,如试验、计算、总结、做报告、PPT、表述等方式任意组合成小组,发挥其特长,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期相比“无课堂”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成绩提高很快。

2.课堂氛围轻松,激发学习兴趣

在“无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先做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其操作步骤,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注意事项,总结实验结果,这一过程使每位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既锻炼实践能力,又掌握了理论知识。

3.师生关系融洽,讨论式教学

在传统“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师讲生听”模式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死板沉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生双方教学的积极性,师生的课堂关系紧张。而“无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xxx学习的主体,以“问”xxx主,教师以“解惑”和“引导”辅助学生,课堂讨论激烈,氛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对“无课堂”教学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和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课堂”教学模式在活跃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水平等方面均好于传统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xxx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

[2]xxx,xxx如何营建“互动式”教学课堂[J].科教导刊,2015

[3]xxx.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9篇

是论文的主体。

[具体格式要求]:

全文应使用相同的`标题序列,且同级别的标题应使用相同的字体、字号。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

图序及图名置于图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

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正文文字格式要求]:英文xxxTimesNewRoman小四号字,行距均xxx20磅。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10篇

【关键词】xxx程 考核 改革 效果

【基金项目】本论文xxx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xxx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2081,主持人:丛连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xxx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背景

人才培养质量是体现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显性指标,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司【2000】2号)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xxx先导,以能力xxx本位,以学习者xxx中心,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实践技能、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xxx核心,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学习者能力的评价方法[1]。

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3年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能力评价,最终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终末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2]。

xxx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切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笔者所在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从2010年起,即在全校大力倡导实施高职学生能力考核改革,并出台了《学习者能力考核方法改革管理办法》作xxx政策保障。该办法从能力考核方法及要求、程序及管理等方面对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指出考核方法可采用实践场所观察、口头提问、模拟或角色扮演、书面作业、项目工作或委派任务、小论文、行业鉴定、技能展示、书面报告、作品、设计方案等,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办法还明确规定对实施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教师予以课时补贴。

截止2012年9月,共有373人次提出224门课程进行能力考核改革的申请,其中文化基础类课程27门(含全院任选课20门),专业课程197门。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实施能力考核的老师在学期结束后提交实施情况总结,就实施效果及各类考核工具开发进行总结。

xxx探索xxx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本研究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xxx例,从2012年9月提交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申请中选取了部分课程作xxx对象进行研究。

2.xxx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研究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选择了53门课程作xxx研究对象,其中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的课程43门(其中10门课程统计数据使用2次),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课程考核的课程10门。

实践效果评价层面 本研究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的评价选择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对比:

(1)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与传统模式考核的课程进行对比;

(2)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中,文化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进行对比;

(3)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中,初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与多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进行对比。

实践效果评价维度 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从以下几个纬度进行评价:学生参与度、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

研究过程

课程归类 确定53门课程(其中10门课程统计数据使用2次)xxx研究对象后,首先按照研究计划,分三个层面对课程分别进行归类,见表1。

数据采集 根据实践效果评价的不同纬度,分别采取了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数据采集及终末性评价等方式,具体如下:

(1)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以学生到勤率体现。授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教务处作xxx系统管理人员,可从后台定期采集每门课程学生到勤率数据;

(2)课程满意度:主要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及考核的满意情况,于课程结束前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3)考试合格率:界定xxx学生首次参加该门课程学期末考试合格率数据(不采用经过补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采集;

(4)学生评教数据:课程任课老师当前学期的学生评教数据,通过教务系统采集。

以上研究数据均由课题组直接采集(学生参与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从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获得,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到课堂直接发放,当场收回),不通过课程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数据处理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11篇

(一)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据我们调查,的学生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涉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学生在走上新的岗位前,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论文指导动员大会上,应着重宣传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课程,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知识要转化xxx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多选择应用管理类的论文题目,尽量将所研究的论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能服务于社会。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与其实习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能言之有物,则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更能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重视道德诚信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也需重视对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xxx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xxx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的关键。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xxx、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高校的道德诚信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施动者,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谋生手段,它还是一份培养国家、民族人才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工作中应以自身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贯穿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2.高校需要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并重。教育是百年大计,教书育人xxx教育之根本,短期内教学工作不能像科研工作一样其成就可以明显表现xxx论文、课题等成果,但是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人才培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些不是论文、课题成果可以衡量的。3.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诚信xxx本、操守xxx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他们成xxx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民族责任。

(三)鼓励学生了解、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资料、调查研究、应用文写作等与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图书情报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了解如何查阅、消化、利用文献资料,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应用行业数据;使学生掌握访谈、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xxx轴心,在大学的后两年,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进来,并当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例如有的高校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对教师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传播的同时,又可以接触社会、开展课题调研,xxx大学生科创活动打好基础,也xxx其完成毕业论文做好铺垫。这一形式有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

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范式。合理运用这些规范和技巧,既可以提高写作的效度,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会计学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外,平时还应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逻辑思辨能力、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这些应该是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始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引入学年论文制,注重平时科学研究的训练。从大学一、二年级就让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毕业设计流程。2.严把课程论文质量关。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果。通过指导选题、拟定提纲,最后撰写课程论文直至定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付开镜.课程论文写作过程控制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1(9).

[2] xxx.改进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教改措施[J].现代阅读,2011(10).

时间是你我都浪费不起的成本之一,在已过去的时间里可能没有太多的人认识你,但只要你在以后的时间里做够的努力,足够的用心,有一天你会获得所有人关注的目光!!!

1自我认识:

(一)

a. 兴趣爱好:喜欢运动、音乐、看一些励志书籍、交友、逛街等。

b. 优 点:学习和适应能力强,勤于思考,做事仔细、认真、塌实和负责,积极主动性强,时间观念强,自信心强,考虑问题深入而全面,待人友善。

c. 缺 点:交际能力一般,做事过于执着顽固,有点保守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办事略显急噪,有点惰性。

d. 生活教训:少一点抱怨,多做点实事。

e. 扬长避短:在大学三年中,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长处与优势,积极加强与人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使自己更加自信,克服因性格内向带来的交际能力的问题,同时努力学好各门学科专业知识。 (二) 在班级,我是学习委员;在私下,和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在同学眼里我是发言具有一定的信服力;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爱学习,态度认真的好学生;在班主任眼里,我是她的好帮手,对待她所交代的任务,能按时按质完成。

在系里,我是学习部的委员,也是总的团支书。

在学习部,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团支书这一职务,我更多的理解就是不

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完成系领导布置的工作。在课余时间多与同学们沟通,组织一些活动曾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社会,我是众多兼职大学生众多中一员,促销方面的工作是现今大

学生都会参与的兼职之一。面对促销我拿我的真诚对待所有来的消费者,让他们体验到不一样的服务。同时总结领导组织、管理、分配工作的方法,

xxx我今后的工作做准备。

2 职业生涯规划条件设计:

a. 家庭环境分析:对于刚开始选择的这一专业,家里面人有点不能理解,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一个发展前景,对于一对农村夫妇来说是不能体谅的,但是,我坚持了,通过我对电子商务的浅层的理解,说服了父母,现在他们对于我以后的就业更多是支持,他们说只要你活出自己的亮点,做出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会义无反顾的支持。

b. 学校环境分析:安徽建工技师学院是国家重点教育基地,对于机电系电

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是高级的电子商务高级师,正因xxx她是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她可以在课堂上贯穿所有电子商务的知识,从而能提高我们知识的衔接能力,以至于我们对电子商务更加的了解。不仅如此,学校xxx我们能更好的学习电子商务,让我们拥有自己的专业机房,xxx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操作能力,购买了有关实训的应用软件,使其操作更加的透明化,提高我理解的能力。

c. 电子商务专业环境分析:因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校也

1指导思想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xxx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针对性。

以学生xxx主体,能力培养xxx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xxx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建设思路。

3建设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xxx导向、职业标准xxx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4建设计划

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xxx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xxx“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5经费使用

6保障措施

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校内精品课相关文件制度,确保经费、技术、师资和组织保障,鼓励教师教育和教研积极性。

1、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xxx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xxx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xxx例文/何雁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xxx,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xxx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xxx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xxx•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xxx•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

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

(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

(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xxx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xxx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xxx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等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资深员工作xxx学生的企业导师,每个部门均由专业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作xxx校内外实践基地顺利运行的环境支撑。在此基础上,我校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一套能主导我校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全真”实训项目和教材,贯穿我校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过程,既可让学生在全真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下锻炼,使他们在“做中学”,又可以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而且学生还可以提早进入“员工”角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突破高职院校办学的瓶颈。

栏 目 要 求 模板、范例

页面、封面插页、页眉 纸张A4,封面、插页(任务书、答辩委员会记录、评语)、页眉和

正文每页32行×38个汉字,行间距xxx固定值20磅等,见论文模板 论文模板

字体 摘要、目录、正文用xxx号字。汉字用宋体,英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目录中的章名用4号字 范例一

标题行距 1级标题(包括目录、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用3号宋体,加黑,居中,xxx,段后1行

2级标题(含目录中的章名)用4号宋体,加黑,xxx齐,xxx,段后

3级标题:xxx号xxx加黑,xxx齐,xxx1行,段后0行

层次 名称 示 例 说 明

章 第1章□□……□ xxx及章名居中

节 □□……□ 节序、条序顶格书写

条 □□……□

项 └┘1.□□…□└┘□□…□□…□□ 项序空两格书写,后续内容接排

└┘1)□□…□└┘□□…□□…□□

└┘(1)□□…□└┘□□…□□…□□

└┘①□□…□└┘□□…□□…□□

└┘a □□…□└┘□□…□□…□□

注意:各层次不能有孤行

公式、图与三线表 图表与正文间要有1倍行距

图表中的文字宋体5号与6号之间

图(表)序、公式分章编号,5号字

三线表:两粗一细 范例二

课程论文格式xxx 第12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一、“基础”课的内容特点

(一)内容涉及面宽泛

作xxx思想品德课,“基础”课教材体系几经构建,旨在从知、情、意、行诸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完整仅仅表现出了形式的完善,内涵的逻辑性与适授性才是真谛。从学科渊源上讲,它涵盖了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美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心理学等学科;从德育涵养机制上讲,它遵循个人精神气质构建(理想章节设置xxx)、民族精神培育(爱国章节设置)、个体人生观建构、道德品质磨炼、法律意识形成、法律制度掌握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叙述;以责任意识培养xxx内核,从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之角度进行内隐式铺设;以新生入学教育xxx目标指向,具体包括入学适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仰培育、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法制观培养等章节内容;以成功人生培育xxx基点,从在校学生、社会公民、职场人士、家庭成员、合格人才等多种身份角度,提出了对人的不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等宏观理论政策xxx指导思想,从国家人才培养、综合国力提升、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才教育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xxx主线,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xxx先的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以培养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人格xxx落脚点,充分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以培育肩负使命、尊重知识、敢于创造、善于创新的人才xxx特色的教育优势。

(二)内容偏重知性理解

大学教育以专业素质培育xxx核心,专业课知识相对学生来讲是陌生且新奇的,对学生充满求知的诱惑与功利的追逐;而作xxx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知识对学生而言相对较熟悉,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学校教育中品德养成教育的普及性与一贯性,同时也给高等教育中相似内容的继续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内容的导向性极强

高校肩负着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对人才实施质量把关的意义上,大学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使命,它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重塑人文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激发道德良知的重大任务。

二、“基础”课的教学特点

(一)大班授课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各大学在校生数量急剧暴胀,相应地新生数量非精英教育模式下可比。公共课的生师比一直以来就不达标,加之师资短缺的历史原因,公共课的教学班级规模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现状,大班制授课方式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大班授课的缺点显而易见,在现代教育手段的辅助下稍有改进。学生层次、学习兴趣、班级秩序、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方面均不能理想。尤xxx重要的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期望被关注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不易得到满足,必将影响教学相长规律的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堂集合体虽有互补优势,但对新生而言,他们的专业特征尚不能体现,这种集合体就往往有混乱之虞,也不能使得学生之间很快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同学关系。这对课后作业、讨论、组织活动等环节均产生着不利的影响。考勤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贯彻,学生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现象难以杜绝,最终影响的是教师的威信和学生的自律意识。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