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17篇)

106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篇

关键词:传统创新书法规律条件

一、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书法创新的前提

传统意味着什么?这一概念在艺术发展中的范畴远比创新更具有宽泛性和复杂性。以二律背反的名理推断,它也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史中每个阶段出现的杰作都可谓之为传统。从甲骨文到大篆、从篆书到隶书,直至之后的楷、行、草,中国书法在不断发展中不断涌现出跨时代的佳作。一些人提出现代书法的激进派,武断地提出完全舍弃传统的念头,都是可笑的文字游戏,如同只能严格遵守传统的旧思想一样,不但背弃了学习书法的基本规律,也对书法创作本身提出了一个不可能性。

尚不讨论新生代的现代派还是大部分的传统派,无可厚非的坚守着书法古老的源流。学书先临碑帖,取法传统,是一切书法艺术创新的基石。寻古论今,何曾有哪个书家未曾大量的从传统精髓中汲取养分。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三国时期同胡昭学书,十六年未尝窥户(图1);而书圣羲之学钟繇书过于自运;米芾的集古字,临右军,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图2);赵孟临贴能一一而似,为此被人称为_奴书”;郑板桥在《署中示舍弟墨》诗中说自己是._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他曾反复临习右军《兰亭序》和怀素《自序帖》,做到追溯源流。于右任曾自诩:_朝临石门铭・暮学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图3)可见,经过了长期的钻研和体会,作为一名现代著名书法家才创作出_于体”。所以,_继承”应该是继承前人的运笔方法,古代大家的气息、意趣。学书者在承继传统精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找寻属于自己的意境,积累深厚的书法基本功。这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历史规律,使我们懂得中国书法的艺术遗产之丰厚,学无穷尽,它造就了守城有恐不及却又难以有所增益的追随者们。哪怕是坚持的钻研一个大家的手法,守住一成,加之一些自己的风格,便可有所成就。这般世代沿袭的书法探寻之路也使我们认识到,因袭而重负确实是中国书法难以背离的艺术之路,传统书法堡垒不可逾越,同时也使书法艺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显得特别地步履艰难,任重道远。十年寒窗,也难确保走出传统的谜团,学书者所面对的书法创造之路从来都是深奥的秘境。这正好说明一个原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不仅是中国书法的宝库,而且是中国书法的土壤。以历代名迹和碑帖为主要标志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有它自身的内部定律。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到了高科技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的今天,担心继承传统会落后于时代,未免有点祀人忧天。相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从年幼的儿童到退休的老人,掀起了学书的新高峰。确切的说,继承传统的书法瑰宝可以说是书法成功道路上必经的驿站,它绝不是终点,却必须是起点。

二、从“书法创新”这个模糊概念中寻找答案

可以说,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中国的文明史几乎同时开启并同时存在,其久远的程度也足以让很多书家有理由墨守陈规、泥古不化。当然,任何的极端都会将事物发展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书法艺术也如此。然而,无论是中国美术的发展,还是书法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什么是书法艺术的创新?绝对不是“是否摒弃传统“的问题,关键还是如何“创”的问题,也是所谓的“入帖“与”出帖“的问题。”出帖“才是”创“的开始。

这便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和思考。从任何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得知,有关艺术观念的思维形式总会得出含糊的理念。从具象的、鲜活的感知形象特点的书法作品中提取出的思维概念多是抽象的,只能贴近创作实践本身而不能穷尽创作规律。_创新”是一种艺术美的审美形态,即使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感知,被接纳,但仍然是难以被标明,被限定的。书法这种具有抽象性审美形态的特殊的艺术品类,迄今为止我们所可能归纳演绎出来的艺术表现形态方面的概念,诸如笔意、笔势、神采、气韵、意象以及乖合、正变、狂怪、朴拙等等,实际上都是一些模糊形象的分析语言。_创新”也是一个多值逻辑的概念。

艺术理论分析中的概念之所以是模糊的,首先在于艺术赖以表现人类生活,本身就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念作为一种反映不断变化着和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的思维形式也必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概括性。其次,比之于哲学性的抽象,艺术带有更多的主观感情的因素。理论是理智的和分析性的,而艺术则是感性的和形象性的。这就使我们所面对的艺术概念,不可能离开感知而绝对地抽象为_纯理论”不可能不有着浓厚的感彩。西方艺术家有一个值得玩味的说法――假定性。_干脆说:艺术是谎言,不是实话。用艺术的语言解释这一观念,应该说:艺术具有很大的虚构性和想象性的,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照像和数理的演绎。因此,归纳艺术表现形态的任何推理和概念都必然的带有更大的假定性。

例如面对一幅现代书法作品,我们只能假定它是具有前所未有的新意,假定它在审美形态方面独创一格,然后我们可以提供新颖的什么感受,是否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承认?哪些表现形态是不足以为训的,并不具有艺术创造的生命力。如此等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创新这个看起来颇为时髦然而却很含混的艺术概念所愚弄,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艺术品当作了时代精神的宠儿。

既然创新只是作为一个朦胧的审美意识,给审美主体在美的评价方面提供一些假定的框架,那么它的理论的任务,主要是提供我们考察和研究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时的一个参数而绝不是唯一的艺术标尺。一宗书法艺术外形似的创造,它可能在反传统思想指导下具有某些新型审美素质,例如笔法的流走挥运,线条的怪变奇险和水墨的参化等,或者在书画艺术的相互结合,交融、渗透和补余之中,追求艺术的趣味性。

三、书法_创新”的条件

在书法传统与创新的概念中挣扎,而二者又是在如此的交融下才产生书法特有的艺术价值。纵观历史,被公认为创新的大书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处在文字和书法的重大变革时期,能因势而动,大胆采用民间_俗书”,使之正规化,从而创立一种新的字体。这类书家,数量少,但成就高,影响大,每每列为千古书圣,或各体鼻祖。秦代李斯整理民间简化篆书为小篆;汉代蔡邕首创八分体,将汉隶推向成熟化;汉末张芝传化章草为今草,被誉为草圣;王羲之糅合民间书写形式创行书新体。另一类,主要集中在宋以前,这类书家虽然还是以继承为主体,但能迎合整个时代的好风尚,用自己独特的风貌,开创出一种影响广大的流派书风。这种书家的历史地位虽然远不如前者,但于学书者来说,常被尊为宗派的首领,从而师之,故影响极大,这类书家隋以前多不记名,如汉碑中《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北碑中《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始平公》。而这些创新的典范无不建立在以下两个条件之上:

(一)书家本人的因素,决定了是否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首先,创新书家必须具备深厚的继承传统的功力。这前面已经论及,这里不再赘述。其二,如果细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来卓有成就的创新书家,大都不是政治家便是文学家,都有极其丰富的阅历、修养、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个性。各方面的修养应该包括文学、哲学、美学等多方面。这让我们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他的知识和修养层面可以说是毫无底线。作为一个艺术家,各种解剖、力学和机械的草图在他众多的艺术作品中屡见不鲜。值得肯定的是,不仅是艺术修养本身,也同时具备其他方面的修养,才成就了这个划时代的艺术大师。(图四)王羲之和众人曲水流觞即兴书写的《兰亭序》,在当时并未刻意求新,而后被给予“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官至右军将军,在与殷浩争北伐事宜中,甚有政治见地;同时,又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兰亭序》文,至今被用作古文教材。欧阳询年幼无依,历尽苦难,明故应麟曾这样记载:_率更世但贵其书,而不知其忠孝节义,学问文章,皆唐初冠冕,至今了然史策。率更子通,亦矫矫有父风,而皆为书名所掩。”颜真卿写《祭侄稿》哪里会想到追求什么_时代感”,然而这些作品的艺术性是古今一致公认的,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几乎满门被杀,而后官至鲁国郡公,为人正直不阿,最后又不容于奸相卢杞,被是叛乱年,秉节被害。五十岁以前的郑燮还处于_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境况,经历化作资历,繁衍出他的文奇、书奇、画奇,处事行为奇,创作思想奇。由于有独特的个性和见解,才使他们有不同凡响的书貌。(图五)这大概就是陆放翁的_工夫在诗外”的含义吧!正如我们平常说,越是水平高的艺术越是多方面的才能和坎坷经历的体现。反之,一味的寻求“创新“,只能得到装腔作势的结果。是否能成为艺术,还是个问题。

其三,创新书家需要有极大的勇气,能不固守旧势力的攻击和反对。正因为创新书家代表着时代的动向,代表民间的新的尝试,即将民间的_俗书”高度的艺术化(这里必须指出,所谓的_俗书”,是指通俗之俗,而不是末流书家,_其俗在骨”的庸俗之俗)。所以创新书家必须要有远大的目光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右军新体,当时被称为_野鹜”;更其,还有人攻击他是_俗书称姿媚”、_有女儿态,无丈夫气”。但事实证明他的书法是有生命力的,最终连攻击他的庾翼也不得不承认:_吾昔时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有趣的是,右军新体创立后,当时就曾有人能模仿他,几可乱真。如虞舒《论述表》:_羲之常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约:小儿几可乱真。

(二)再成熟的书家也要在一定的社会因素推动下进行创新

历史事实证明,书法艺术的重大创新变改,每每处在书法艺术十分繁荣的时期;而书法艺术的兴旺与否,又往往与上层社会的重视和提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我国历史上书法繁盛的三大时期,东汉末年,东晋和唐代都与皇帝的雅好有密切关联。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十分喜爱书法,其时,书家优者能直接入仕,并曾举办过历史上第一次书法大比赛――鸿都门试书,结果师宜官以大字径丈,小字方寸千言,列于榜首。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蔡邕、钟繇、张芝等大书家;唐代,唐太宗本人就是位书法家,自然十分提倡书法,崇虞世南为师。后又在魏徵的推荐下,以书取仕,提拔褚遂良,并于_国学”中立_书学”科,导致我国历史上的书法第三高潮的形成。上层社会的提倡,必定导致民间书法的普及,从而为书家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羊欣《才古来能书人名》记:_师宜官….甚至矜重,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削书而退。”足见东汉末年民间对书法爱好之一般;东晋时代,民间对书法爱好者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虞《论书表中对王右军逸事》记录:_山阴道士以鹅换右军《黄庭经》,山阴老佬卖扇,右军为其书扇,扇因大售。”唐代民间书法更是繁盛,新疆出土的卜天寿《论语》抄本,出自十二岁孩子之手;颜真卿书风的形成,早起便是采民间的_经生书”为范本,而这些唐人写经,至今尚有大量遗存。其三,创新除了民间的土壤外,还要有一大批书家的齐力。历史上创新书家的形成时期,往往是书家辈出的时期。如东汉末年除了蔡邕、钟繇、张芝外,知名的尚有师宜官、曹喜、梁鹄、邯郸淳、杜度、崔瑗、韦诞、刘德生、卫凯、索靖、皇象等;米芾所说的_晋人格”正是指他们共同汇成的书法意味;唐代更是书家辈出的时代,除欧、虞、褚、颜、柳等人之外,尚有欧阳通、陆柬之、薛稷、张怀、陆彦远、王知敬,以及唐代许多诗人文人也都兼为书家。

书法创新的可能性

邱振中先生曾在他的《书法七个问题》一书中谈到_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这个理念顺延开来,书法界书法的创新意识本应该也是自觉地发生着。我国的文字经历了三大阶段,篆书到秦代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隶书沿用于两汉,历经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汉末魏初文字进入楷书阶段,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加之近数十年来钢笔字的兴起,取代了毛笔作为实用书写工具的价值,转向纯粹的欣赏艺术。这样的变革,扩大了书法艺术创新的宽度,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注定冲击着书法自觉意识的又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1]唐诗祝;从_板桥体”说到书法创新《中国书法》杂志1988年(2-4)

[2]邱振中《书法七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40-343)

[3]河北省社科联课题:课题名称:书法艺术传承与当代书法教育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20140303333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2篇

1.寓教于乐,学中带趣。

为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我在教垂露竖的写法时,适当讲述了颜真卿学习书法的故事,当他看到墙上雨水渗漏的痕迹时,明白了垂露竖的写法。学生们都听得入了神,我又在黑板上演示水滴流下来的痕迹,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然后我告诉学生们:“颜真卿为什么能从屋里漏下的雨水中领会垂露竖的写法,那是因为他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结果。你们要像颜真卿学习,认真练字,我相信,不久你们也能写出一手好字的。”老师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们对练习毛笔字信心十足。

2.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新老搭配总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我挑选了一些学习认真,有一定书写能力的老学员和新学员进行结对,小组中的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互相学习,思想汇报专题互相督促。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成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半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初学者们就能写出比较形似的毛笔字了。

3.家校结合,提升品质。

毕竟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书法训练是长期的,应常抓不懈。我除了利用书法教室开展训练,还开展“写好作品送回家”活动。把自己写的书法作品,不管是创作作品,还是临摹作品,能够拿到家里给父母瞧一瞧,看一看。让学生家长们也能够加入到书法教育中来,在家里督促自己的孩子练习书法。如此形式多样的学习中,学生加深了对书法的了解,增强了对书法的热情,提升了自己的书写水平,并逐渐学会了书写的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书写的能力,为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一般的读者都有读书先读序跋的习惯。他们把序比喻为“游园的向导”,所以有的书也称序为导言。不论是自序还是他序,都承担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的任务。

序风是文风的一个方面。有少数人碍于情面,逢面作“序”,由于没有认真读过原稿,只好七拉八扯罗列琐事,或兴之所至地铺演轶闻,结果序和正文常常是风马牛不相及,有序等于无序。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文风。

序大都是夹叙夹议。偏于叙的,有散文的特点;偏于议的,有论文的特点。散文也好,论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丰富和文笔的多姿见长,论文则要以论点的深刻和分析的透辟取胜。在各种应用文体中,序是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的。

一、《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的艺术特色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然其艺术水平却不亚于当时的有名之士,可以说是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的典范之作。我们从用笔、结体、整体章法等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其艺术特色。1.用笔特征《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继承了汉隶成熟时期的主要用笔特征,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方圆,笔画中实。所谓“中实”,是清代一些碑学书家的观点。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2]包世臣所说的古帖,亦包括汉隶和魏碑楷书。而该题记书法,较之于一些成熟的碑版隶书,更突出了中实的特点。其书法书刻自然,点画灵动可爱,毫无做作之弊。横画大多左细右粗,厚重而不失呆板。竖笔虽然有的上重下轻,但毫无轻飘之感,相反更觉古朴可爱。另外,该题记书法中融入了篆书笔意,这也是其特色所在,如第一行的“旬”(如图一)字,隶书在字体上已经完全脱离了象形而成为方块字。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而我们从“旬”字的用笔可以看出,其转折处仍采用篆书的圆转用笔,与周围其他文字用笔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了该题记书法灵活多变的风格;另外第三行的“营”(如图一)字,都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篆书笔意,读者观之便一目了然。其次,隶楷之意相杂,其简化笔画部件,收敛波势、挑势,有向楷书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去”“财”等字,横画收笔处很少出锋挑笔,多是急收重按;“久”“乃”(如图二)等字的撇画用笔,不像其他汉隶一样,回锋收笔,而是提笔空收,任其出锋。最明显的如“哀”“长”(如图二)二字,钩笔已不再是弯曲挑锋,而是直接顿笔踢出,所谓楷书笔法,已略见雏形。2.题记书法的结体《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出自当时的民间书家和刻工之手。在其制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过多地考虑书法艺术的技巧,刻工按书家的字样轻松自由地创作。我们从作品中看不到丝毫做作的痕迹,有的只是不经意间充满的自由、率真的原始创造力。其书法结体跌宕起伏,仪态憨厚,任情肆性,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感觉。虽看似平淡,然每个字的结体都能做到疏密有间,舒展有度,斜正倚侧又恰到好处。每一笔画都有不同的变化形态,撇捺自如,结体姿态相当丰富。下面我们逐一举例,进一步体会其变化中求统一的结体特征。“乃”“父”“火”(如图三)等字。书者为打破平衡呆板,故意将字形做倾斜状,使其右笔抬高,增加其动势,显得奇崛俊爽;特别是“火”字,右边的捺画高高抬起,托起火字的两点,其神态就像右面画像中的跳丸击剑的杂技人员一样,饶有生趣。“增”“岂”“灵”(如图三)等字。其因对称少变化,故或延长横线长度,或倾斜线条方向,或使结点偏向横画一边,于平势中求不平。“时”“窈”(如图三)等字。其敛左让右,右半部伸展甚至侵入左侧,茂密无间。“灵”“处”(如图三)等字。书者故意舒展其上部,压缩下面的笔画,以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上虚下实,以虚盖实,相映生趣。“羸”“尘”(如图三)等字。其笔画较多,然不顾周围的上下照应,任其向四周延伸,结字茂密朴拙。3.整体章法《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从整体章法上看,其排列类型属于有行有列,这和东汉晚期典型的碑版隶书章法相似;然而,细看局部我们就会发现,此画像石题记书法有其独特的章法特点。首先,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如第三行“念子营营,三增仗火”(如图四)一句,“念子”二字墨色较浓,笔画厚重;到“营营”二字时墨色变淡,线条变细;再至“三”时又变重;然后“增”变细;继而“仗火”二字墨色又变重。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墨继”现象,这在整幅书法作品中多次出现。其次,字形大小错落,疏密排列,相得益彰。如第二行中“岁”“去”二字排列紧凑,而和“离”却保持较大距离,一行中有疏有密,有大有小,行气比之于庙堂诸碑,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正是该画像石题记书法的特色所在。另外,在书法与章法的配合方面,《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亦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华人德曾在《中国书法史》中说:“章法是对整篇字的安排布置,它虽然不是书法之本身,但却是影响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章法对书法作品所要表现的风格是有影响的,章法与书法配合得好,能使追求的效果更强烈,反之往往会失败”。[3]《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朴茂厚重,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皆紧凑,更增加了作品淳古朴素的气息,与右侧的画像可谓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我们仔细观察汉代碑刻,可发现许多因章法与书法配合完美而成功的作品,这绝对不是巧合,应是该书家对章法有了自觉的认识,对通篇布局已有匠心独运。而此画像石题记书作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

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的艺术价值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是民间书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了汉隶的内涵。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汉隶,大多是波磔明显的八分隶书,朴拙厚重如《张迁》,秀美飘逸如《曹全》,清新隽永如《乙瑛》,瘦劲挺拔如《礼器》。这些汉碑大多庙堂气息浓厚,不激不厉,中和平正,缺少几分洒脱不羁、玩世不恭的感觉;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正如现代书家何应辉所说:“其间端庄与率任交织,轻健与劲重递出,酣朴与灵稚浑成,大大丰富了此作的意蕴。”它像一个憨态可掬而又潇洒不羁的少年,为东汉隶书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二,可以考书体之流变。该题记书法有向楷书过渡的趋势,这也是其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大量史料和出土文物已经证实,楷书在东汉晚期萌芽,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正处于这一时期,为汉末隶楷之变提供了有力证据。《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中某些字近似魏碑楷书,如,“父”“火”二字,其字形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派楷书用笔极为相似,这为书体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研究此碑,对于全面研究东汉后期书体演变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新思路。随着21世纪的到来,书法艺术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其创作风格更是呈现多元化趋势。汉碑的沉雄博大和一碑一风格的自由形式更符合当前人们崇尚个性和自由的审美标准;[4]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天真烂漫的风格,正好符合当代书法家的创作需求。它没有庙堂隶书刻板的艺术形式,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都表现出与典型隶书不同的风格趣味,且包含了魏碑楷书的胚胎,因此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此题记书法,无论从章法与书法完美的结合、朴拙的结体,还是其用笔用墨节奏、字体大小、疏密结合方面,都对我们当前的书法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在笔法、结体、章法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那些老成稳重的庙堂书法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天地。它在汉隶及汉魏书体演变大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能因之而考隶楷之演变,而且其字体形态和丰富的空间结构变化,在当今书法创作多元化及追求艺术形式化的时代,亦可为书家创作求变提供新的视角。

[1]梁:《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版。

[2]在“中国现代派书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见《江苏画刊》xxx年第7期。

[3]古干:《现代派书法三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广州日报》,2019年4月1日。

[5]张强:《现代书法学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6]王南溟:《理解现代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梅墨生:《一点看法“关于书法主义”》,《书法主义文本》第123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

[8]侯开嘉:《“书法主义”局外谈》,《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第3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版。

[9]王冬龄:《王冬龄创作手记》,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0]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现代书法》2019年第3、4期合刊。

[11]张爱国:《中国“现代书法”蓝皮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

[12]范晔:《后汉书》卷一。

[13]陈振濂:《当代中国对日本书法之引进、融汇与扬弃》,《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14]日本《书之美》会报,1999年12月5日。

[15]侯开嘉:《侯开嘉书法集》后记部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6]马东骅:《试论现代刻字艺术的学科构建》,xxx2019年9月。

参考文献加方括号和多次引用关于[1][2][3]类的脚尾注格式问题,与各位分享(修改)1.首先,按照普通方式插入脚尾注唤出替换窗口3.前一个替换栏输入^f(此是脚注,尾注用^e)4. 替换为栏为〔^〕(这里不管是脚注还是尾注都不用变)5.完成...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

参考文献:1.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Z]2.陈绥宁《基础汉语 40 课》[M] (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陈章太略论汉语口语的规范[J] 《中国语文》1983(6)4.陈重瑜华语(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J] 语言教学与研...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

参考文献的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

参考文献:[1]韩东东,施国洪,马汉武供应链竹理中的风险防范工业工程,2019 , 5 C3) : 37-41[2]江林,周海蛟供应链竹理的风险及控制成人高教学刊,2019, (5) : 28-31[3]常广庶供应链竹理中供应链信心问题的研究上海质量,2019, (2 : 22-...

在我们写论文的过程中,不仅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参考以有的文献,但是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又全又准确的文献呢,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

关于二手车的论文参考文献1:[1]郝旭光博弈论在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研究中的应用[J].援学术时空,2019(5).[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援[M].高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张秀年,钟根源,秦向东.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最优...

精益生产论文参考文献1:[1]郁凯.精益生产在供电企业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2]常青.浅谈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J].民营科技,2019,(5).[3]厉天康.基于精益生产理念的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研究[J].华东电...

1.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2.认真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熟悉参考书及检索期刊的业务流程,严格按工作程序操作,负责库室的安全、卫生工作,确保参考检索阅览室的正常开放,阅览人次:A级:5750人/年B级:5000人/年3.负责...

早晨上班的途中,我喜欢吃一碗热干面来解决早餐。从家到单位,短短的三里路,有好几家卖热干面的小店,经过几次品尝甄别,我选择了一处夫妻店作为我的“定点”。

吸引我的原因,倒不是这家小店的口味多独特,而是这对夫妻。他们家的生意并不是很好,很多时候只有我这一个顾客。女主人健谈,吃过两三次,我喜欢什么调料她都记在了心里。男主人嘴笨,除了采购,就是帮忙端碗、收账。趁他们忙活,我巡视着这个逼仄的小店,抬头竟然看到两面墙壁上挂着几幅装裱精良的书法作品。我不禁感到有些好笑:大饭店装饰书画作品能显示出饭店的文化档次,这样一间小店也附庸风雅!男人看我欣赏得有些入神,一面热情地招呼我先吃饭,一面谦虚地笑着说:“字写得不怎么样,见笑了。”我一愣,手中的筷子险些掉下来,原来这书法作品竟出自这个男人之手。不过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我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字爱好者,对书法并不懂。但我以浅拙的眼光看,这字 写得很一般。不过我马上对他伸出了大拇指。你知道的,氛围是不能破坏的。

男人很快视我为知音。再来的时候,他趁面还没有做出来,赶紧拿出几本字帖让我看。听说我对书法不甚入门,他拍着胸脯说:“这热干面你没白吃,我给你指点一下,保证你练书法时少走弯路。我这一路练下来,可没少吃苦头。”我看到,男人对我夸口保证时,女人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他,脸色潮红,好像这字也有她的功劳。

有几次吃面时闲着无聊,我把他的字用手机拍了下来,后来给我懂书法的朋友看,朋友笑了:“这字也敢挂出来?小学生级别。”

再次吃热干面时,男人拿出了一本《圣教序》给我看,说他正临摹呢,练习《圣教序》是

学书法的必经之路。书法这东西,不下点功夫不行,说他一定要写出点名堂来,弄个中国书协会员当当。而且他七岁的儿子也开始练书法了,他要给儿子一个成长的平台。

一次他的妻子没有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忙活,而且顾客也只有我一个。男人忽然对我说:“兄弟,我对你喷的那些话,我老婆在的时候,你不要点破呀,其实我的字还称不上书法呢,挂出来主要是让老婆看的。”我吃了一惊。原来,这个男人知道自己水平咋样。但是又何必呢?男人诡秘地一笑,说:“说我是书法家,你没看出我老婆很高兴吗?而且对我很敬仰。就连儿子也对我很崇拜呢。”我赶紧点头,笑了。

再次吃饭,恰巧男人出去买菜,店里只有女主人在。我故意奉承男人:“你家里马上要出大书法家了,这小生意也不用做了吧。”想不到女人赶紧对我摆手:“莫要提,莫要提。我请懂书法的顾客看过,我知道他的书法水平有多高。不过他有了兴趣挺好的,最起码不出去打牌、喝酒了,而且可以修身养性。你不知道,我男人以前也有工作,因为他喝醉酒打架,伤了人,住了好几年……”她忽然有些伤感,估计想到了伤心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笑着说:“随便说的,在他面前你不要捅破就好。让他练吧。”望着墙上的字幅,我感觉到男人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这些字对他们夫妻来说,胜过无数名家的书法。因为它们无关金钱和荣耀,只和亲情有关,和爱有关。

我们学校很重视学生的书法艺术发展,在各个年级都设了书法教学法课。在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书法课的教学,本人对此工作认真负责。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3篇

关键词:书法,平面设计,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东西方文化也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中西方艺术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实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给现代的中国平面设计带来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的适应这种新形势,本文试图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方面,对我们当前的平面设计与传统艺术-书法做出浅陋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平面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平面设计在现代的发展趋势

现代平面设计建立在对传统的承袭与创新的基础上,越来越趋向开放化与多样化,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是文化符号的表征作用。德国艺术教育家马蒂亚斯在其“国际化的平面设计”的讲座时曾鲜明地指出:“民族的设计就是国际的设计。”现代平面设计,不仅仅指单纯意义上的设计,在实际上己经是一个文化的再创造。一个国家的设计文化,与其民族的文化历史,民族特色,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密不可分。我们决不能无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去完全接受和模仿西方国家的设计,而要积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设计。中国人只有做中国的设计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这是一个讲究文化,体现民族个性的时代。

在平面设计中,我们要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更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 随着东方语言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提高,汉字的地位与日俱增,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毫不逊色。。因为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释并存,并相互融合,对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影响和渗透成就了书法艺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作为传统形式之一,应当成为平面设计直接或间接引用的元素。把汉字书法融入平面设计当中,不但彰显中华民族独到的艺术特性,而且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二、书法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1、楷书。

楷书结构平正,严整规矩,沉着稳重,端庄秀丽,一丝不苟。鉴于这种书体极具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在书籍装帧中多用于字典、辞书、政策法规汇编等具有学术权威性、严肃性的图书封面。

2、草书

与楷书相比,草书奔放遒劲,连绵回环,节奏跌宕,强调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之美。各书家之间风格各异,或洒脱自如、风度闲雅,或笔力劲健、爽朗高远等,它们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喜之郎’标志,以草书字体造型,其结构组合、大小安排、笔画处理均显出草书艺术自由洒脱、潇洒飘逸的气质和风姿,表达了欢快、喜悦、活泼的感受,深受儿童的喜爱和认同。。

3、篆书

篆书用笔“骨气丰匀,方圆妙绝”,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极具古雅的装饰之美。然而篆书由于不方便普通读者的辨识,所以运用起来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如果运用得当,篆书也能有效地制造某种特殊的文化气氛。如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由于对“拓片”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的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的巧妙运用,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

三、书法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反思与建议

“古为今用不复古”,当今的时代是文化互动、交流、融合的时代。。在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对书画艺术元素的“再生”,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设计作品。在设计中,系统和有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一点,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已经认识到。中国画、民间艺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已逐渐进入系统的教学环节,但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至今仍未被许多平面设计专业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同样,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有地位没有受到重视。

反思我国未来的平面设计,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书法在平面设计的地位。首先,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对书法重要性的认识。书法与平面设计同属于艺术,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则更易于通过接受和掌握书法艺术来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去,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作品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我们借鉴书法艺术更重要的目的。要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平面设计,就必须在继承传统、借鉴国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要切实加强对书法在设计中运用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应用范围应不断被拓展,人们不断对其加以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在丰富设计元素的同时,也为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开创了崭新的天地。

最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培养一支优良的书法设计队伍。利用传统的书法文字资料进行现代平面设计,首先要求设计师对各种字体和书体进行系统的了解,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由于传统的书法艺术是以毛笔为线条的造型艺术,变化多端,奥妙无穷,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采用时,掌握每个字的基本笔画及其丰富的形态变化,考虑笔画间的均衡以使设计的包装、广告、标志等等,既得体又美观大方,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发出永恒的光芒。唯有如此,我们未来的平面设计者才能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挖掘文化符号中不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从而能够充分运用汉字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不断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来。

张春宜:.书法艺术与平面构成之关系初探. ,书画艺术,.2005(2).

李 凌 :字体与平面设计刍议.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2).

郭琳: .论书画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05(5).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4篇

1.创设校园环境,提升书法品味。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我先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开始。在学校的宣传窗,展板挂上学生的书法作品,宣传窗内容定期更换,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的时候时刻接受着美的熏陶。另外向班主任提议,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加上书法方面的知识和作品,由学生自己收集书法方面的内容或者作品,让学生时刻体会书法的艺术美。

2.了解名家名作,确立学书志向。

在每天活动中,我都会抽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书法家的故事。也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给全班同学讲关于书法家的故事。通过活动,学生们感悟到了书法家的高尚人格品质,也感悟到了要想学好书法必须要有毅力,持之以恒。这样,学生们学习书法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树立了高远的学习志向,为书法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举行小型竞赛,激发习字热情。

在小组内,我经常组织一些小型书法竞赛。如“我是小书法家”的评比活动,要求学生们写一张书法临帖作品,然后由学生自主评选——每人拿两颗黄豆,放在你认为优秀的书法作品上,然后给予一定奖励。又如“书法赏评会”活动,我把学生的几张书法作品挂在墙上,让学生自由评价,然后现场点评,奖励评价准确中肯的学生。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5篇

显然,超稳定系统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地作用于书法审美,局部的变迁和整体的稳定、形式相对的大变化和内容相对的稳定、次层的相对变化和主层的相对稳定是超稳定系统的整体发展态势。而书写等引起的无尽演变历程是一种开张与弥合的过程,一种失去与补偿的过程,在这种演变的过程中,书写的得以延续,而其外化的形式却展示了无数的变幻的可能和图景。因此,可以说,传统是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当代更是如此,甚至,传统亦是当代的传统,当代即是传统的延续。而书法美学上稳定的如系统与,变化的如形式与笔法,甚至是落叶引起的伤秋感怀和酒后的快意人生等等情绪情怀,正是谱写书法史整体稳定却又无尽变化的演变史,藉此,我们甚至用来想象和探讨的多种可能的未来景象。如何的对待传统并不是一个唯有在转折语境下的当代才有的问题。传统的延续与生发,有时表现得像物竞天则一样的清晰明了,有时又表现得如此的偶然、随机且瞬息万变。超稳定系统的历史开合图轴为我们展现如此的观景,至少在宋代,面临着如山的传统,不可超越的焦虑就曾经一度漫延着那一时代的文人。显然,如何对待传统与承继传统,即传统的资源、传统的基因如何有效地、良好地介入当代的问题,在古人那里已然不是一种陌生的问题。与其他各种姐妹艺术相比,在“现代转型”的语境下,书法的西方参照体系缺失使其理论资源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共时之维的丰富性。学术史的清理和反思单一的架构在传统的古代书论上所造成的基因繁殖缺陷——即一元化承续传统的当代书论难以形成新的理论格局,亦无法信任于日益丰富的书法创作阐释性之作——正逐步显示出其滞后性。此外,在农业文明支撑的文化基础被抽离之后,文化生态的变异导致传统的古代书论新生活力先天性的不足,暮态重重的传统书法及其理论在当代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方面,它寄寓了当代人对农业文明的一种深度缅怀和对古典的内在迷恋。另一方面,书法的创新无力将日益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隔阂。显然,消极地守成是不明智的,然而,如何在拥有无尽可能性的当下选择或创造出一条(或多种)合适的理路是当代书法理论和创作所亟待的任务。

许多理论家一致认为“20世纪的中国学术,大致历经了三次大的转折”,一是在近代“新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传统的观念、思维和学术范式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不仅有学科之重新建构,还有许多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诞生;二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意识形态更替之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由此而导致了学术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上的革命,使之呈现出不同于先前的新面貌;三是受70年代末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之激励,学术研究在反思与清理的基础上出现了多元化的探索发展格局。显然,传统文化现代转折的契机同样地降临书法的园地,然而这门古老的艺术并未一如既往地接受这种邀请。除了梁启超、张荫麟等等一代学人的努力之外,新文化的知识分子们似乎有意无意地遗漏了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批判与攻击,即便是5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艺在整体性的过滤与化合之时,书法却依然体现着一种如斯的故我情调。直到70年代末的思潮冲击,传统的堤岸才全面的告急,然而崩溃后的一泻而下并未持续过长,书法拥有着无比的自我弥合能力,超强的自我修复功能重新收拾局面,维护堤岸的防护体系。携着市场经济的现代性具有超强渗透力,对传统形成局部的渗透与倒流使传统与现代在拉锯的过程中演绎出其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错失了前两次契机的当代书法理论与创作显示出了其措手不及的慌张与惶恐。有趣的是,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都无一例外地裂变为三大阵营。

创作上,守成派以传统为阵营,顽强地抵御着现代的入侵。现代派则热情地邀请了各种西式的思潮或图式对传统的书法进行大肆的肢解和重构。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阵营者自以为先天地占据了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并以主流者为自居。然而,事实表明,守成者可能存在的欲守不知守的现象。无疑,在文化基础和社会思想均已产生极大变迁的当代,一成不变的守成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一味的创新者则存在“欲变而不知变”的问题,无尽的解构传统和以西方美学为准则所面临的缺陷已然为许多理论者所揭示,局部的前进和整体的盲目使这种探索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没有尽头的茫然氛围。有趣的是,先天理论和视野优势的传统基础上创新的阵营者也并未走得太远,传统的牵掣和对现代性所保持的戒心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折衷主义者。相对于创作,理论界的表现亦不见乐观,守成派认定书法的价值独在于其古典的意义,为古代书论补缺补漏,校勘译注而乐此不疲;创新者以西方为标准而忙于为书法理论引进新品种并企图嫁接于传统之上;中间派则希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巨大的领域之内开拓出能够引时代潮流的主义和流派,即便落入占领山头圈与土地之诟亦在所不辞。理论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守成者如同猎犬般地在如山的材料中寻觅逃逸出平常视野的所谓“新材料”的蛛丝马迹,并为其耗费大量的心血,为什么却常常对许多重要的材料视而不见。尽管理论史的钉耙已然在这些材料上耕耘过无数的回合,角度立场的变迁和思考方式的改变常常会获得非凡的效果。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常常不是问题本身的被忽略,而是视点、角度的单一造成问题不同层面的被遮蔽。我们的倾向是,即便是立足传统,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被许多陈见所遮蔽的传统没有进入我们所认为传统的领域,创新者则多以西方为参照体系,并以传统的书论为材料资源,为传统书论建立各种的书法史、理论史、批评史等。然而,以书家书作的简介上架陈列或理论上人云亦云的互为引证,或按照西方的柜架对传统书论作削减拼贴等工作显然极为不尽人意。缺乏新鲜的观点,无力于建构合理的体系使所谓的新派丧失了学术的深度;而山头理论者打造各种主义、流派除了跑马圈地以确立在当代书坛得以安身立命的位置,以及提倡口号而营造学术的浪漫氛围之外,无助于学术意义上的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作推进。

尽管理论的拓新与建构对当代书法而言是如此的举步为艰,为数不多的一些人还是积极地投身于其中。学科的特殊性产生的西方参照体系的缺失、自身支撑的农业经济基础和农业文明的抽离、以及毛笔实用市场的退席,使书法的当代建构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传统书法一元论基础对二元和多元的抵抗使学科和理论的现代建构从基盘全然的遭受怀疑。这导致少数努力的建构者收效甚微,而这种境况又时常作为保守者反击的话柄,以此认定书法是一种古典的艺术,与现代无关。如果书法美学不再具有“理论建构”的可能,而理论者只能永远停留在资料研究的层面,我们可以断定,这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艺术已然死去。如果我们无法使其基因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繁衍生发,冰封与持续的切片研究甚至是以其遗言遗体告慰我们对农业文明些许的缅怀将成为当代书法者所能做的唯一之事。显然,事实应远没达到如此悲观和绝望的地步。尽管困难重重,我们必须全身投入。

把传统书法美学当代建构设置成一个重要的命题之后,许多问题必然随之跃出水面,古与今、东与西无疑是最为显著的两对关系问题,无疑,传统主义者据守东方与古典的堡垒,而创新者则以西方与现代为武器。在启蒙话语尘嚣甚上的时代,创新者携理性工具上演了一出所向披靡的幕景。然而,随着理论的持续推演,特别是后殖民理论登上舞台的时代,拉锯的双方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攻守双方悄然地发生了易位。在后殖民理论的鼓舞下,许多学者简单地以西方文化在时间上(现代性带来的文化问题)和空间上(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为例证,认为西学并不是绝对性优秀的,从而认定东方的感性思维是至高无尚的。这种简单的理论论证显然不具有深度的思考,以此躲入对传统理论的整理和文献考证成为一种风尚,显然早期的无奈之举,适时地演变成了一种光荣的使命,随着理论界对古今关系——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的来回拉锯——的重复论证,对东西关系——由新文化运动者全盘西化到后殖民主义者的全面抵抗及其形成的相互交错、难分彼此的局面——的无尽争论;问题的复杂性逐渐为理论者所感知,如今,简单的认为古代必优于当代,或西方必然优于东方或反之等等论断都将遭受强烈的驳斥。无疑,反复的理论拉锯使理论界大致形成这样的共识,首先,传统必须以有效的身份介入当代,或是说,当代必须是延续传统的当代。其次,东西方的交流必须一种对话型的立场和语境,相互的交融、互为建构、互为参证亦是其存在的状态。当然,如果无法理清二者具体的关系细节,对话与融合将成为理论的一厢情愿。必须肯定的是,在当下,复杂的东西关系态势的当下,对于古今和东西两对关系的态度上,不仅要考虑到西方理论体系与古代书论融合之间的异质排斥性,不仅要考虑到古代书论内容范畴的自身关系和范畴生发时代的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到西方理性架构与古代书论感性思维之异质关系,还要考虑到西方理论架构的时代性与文化地域性的自身限制。显然,在复杂的时代与关系面前,“于我们而言,就形成这样的一种悖论:即使要赶上西学也要对西学本身加以批判性反思了。‘西’既然已有所变,‘中’与‘西’之间的关系必然也要有所变,新世纪中西文化关系显然已不同于上世纪初的中西文化关系了”(这也是导致“文化书法”理论探讨思维混乱的原因之一)。尽管关系纷繁复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其实可以聚焦于一个点上,即传统的现代转换,显然,传统进入当代必须历经转换,一种时间(古今)和空间(中西)同步进行的转换。在这种前提之下,转换什么和如何转换自然成为论题的关键。

无疑,建构当代书法美学,要求必须引入“视域融合”的方法,并以此为重要的法则。伽达默尔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地检验我们的所有前见,那么,现在视域就是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被把握的。这种检验的一个重要部门就是与过去的接触,以及对我们由之而来的那种传统的理解。所以,如果没有过去,现在视域就根本不能形成。正如没有一种我们误认为有的历史视域一样,也根本没有一种自为的现在视域。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我们首先是从远古的时代和它对自身及其起源的素朴态度中认识到这种融合的力量的。在传统的支配下,这样一种融合过程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在这里总是不断地结合成某种更富有生气的有效的东西,而一般来说这两者彼此之间无需有明确的突出关系。

与历史意识一起进行的每一种与流传物的接触,本身都经验着本文与现在之间的紧张关系。诠释学的任务就在于不以一种朴素的同化去掩盖这种紧张关系,而是有意识地去暴露这种紧张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理由,诠释学的活动就是筹划一种不同于现在视域的历史视域。历史意识是意识到它自己的他在性,并因此把传统的视域与自己的视域区别开来。但另一方面,正如我们试图表明的,历史意识本身只是类似于某种对某个持续发生作用的传统进行叠加的过程,因此它把彼此相区别的东西同时又结合起来,以便在它如此取得的历史视域的统一体中与自己本身再度相统一。如其所言,每一次书法的复古主义都是误认为有一个独立的“历史视域”,并完整地承载着传统的书法精神,而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创新,特别是现代性全面入侵的当代,又使许多当代人误认为存在着一种自为的“现在视域”,显然,复古派和现代派都误以为传统与现代形成两个断裂的空间。事实上,二者是一种不断融合的关系状态,是一种充满“紧张关系”的状态。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在传统的支配下,这样一种融合过程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在这里总是不断地结合成某种更富有生气的有效东西”。这一点上,碑学运动的表现尤为突出,碑学的运动正是旧的已然淡出成熟的帖学之外的古碑文、简文、钟鼎文等早期形态的书法美学历经千年之后再度进入明清两代人的视野,并与当下的书法审美结合成古朴、雄浑、旷健的书风。这种书风一经出现即刻打破了馆阁体形成的窒闷氛围,一种鲜活的、富有朝气的书风进入了文人的视野。在积贫积弱的清代,追求雄强审美特质的年代,碑学接上意识形态的羽翼飞向美学的高峰。

清理当代书法理论和创作,我们发现,理论界一遍又一遍重新阐释范畴的定义和价值,但往往忽略了范畴的文化生态——即为什么产生这一范畴而非其他范畴及各种范畴之间的内部关系——从而导致对范畴的片面的形式理解。譬如对汉、魏、晋时代“势”范畴的研究如果没有架设在笔法、毛笔(笔毫性质、笔杆粗细等)、执笔姿势造成的线条动态美感和对运动趋势隐喻的理解之上,语义的解释将使理论滑入简单的对大自然动态模仿上,这种由笔法引起的对生命律动的感悟就无法被完整的理解和感知。而“意”、“心意”的崛起则是在晋代哲学取得了长足发展之下的感染,这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审美感受。“势”与“意”的关系体现在其交接之处,追求自然律动的传统及其携带的线条特质(雅逸),在向更为成熟、自觉、人工的“意”范畴发展转变的同时,最终形成逸格的品质。无疑,“意”生发于“势”,“势”为至朴的自然之道,这种自然之道走向自觉即演变为“意”。“意”的时代使古朴的、自然的审美走向个人性情的自觉抒发,“意”的时代最终使书法成为哲学的物化,书法在这一时期走向一个巅峰。“意”之后的书论统一于“意”的大范畴系统之内,而“意”与“势”则统一于“道”之中。许多当代书论的阐释显然没有观照到范畴生发的文化形态和笔法、工具、书写姿势等,显然,范畴的现代转换必须关注被忽略的范畴生态。

其次,许多理论多探讨审美取向与书家的思想状态、人品、修养的关联,忽略了工具对书家造成的技术支持与限制及其心理感应。过份的强调主观的、感性的、精神的层面而忽略了客观的、理性的、物质的层面,使理论的探讨在时代变迁导致工具等物质基础产生极大变化之时,无法完全的理解那一时代的审美风貌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从而脱离了真正的历史的情境,以完全相异的工具等客观物质基础力求达到前代的审美效果显然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努力。而表现在创作上又常常是另一番的景象,许多书家在对古典的学习之时常常注重作品形式层面而忽略了其精神内涵。无疑,书法的传承除了形式语言,内容与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更为重要,在这一角度上,传统书写精神的“现代转换”至关重要。如此,先秦书法的神秘特质、汉魏书法对自然律动生命韵味的追求、晋代在玄学的化合之下成为哲学的物化及其承载和引发的无限“意”象的遐思、初、盛唐的法度和盛、晚唐的浪漫主义书风、宋代对书意的玩味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是更为精细更为微观的层面,都将成为当代书写精神的重要资源。而进入历史的通道,深度理解历史的情境,晚即“视域融合”是我们进行理论转换的前提条件。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6篇

1.递进关系: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看,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蓬勃发展的必然。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乃至于数字图书馆的变迁,图书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在我国,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时代,王室就有了保存典籍的地方,其实这就是萌芽中的图书馆雏形。而到了汉代,建立收集藏书的“天禄阁”,编撰我国最早的藏书目录《七略》等做法则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已初具规模。盛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更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兴盛,当时曾建有著名的弘文馆、崇文馆等藏书室。从宋代到清代,我国古代图书馆进入了繁荣时期,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图书馆业的发展,《四库全书》的编撰完成应该说是我国古代图书最大规模的一次汇总。

1840年_战争之后,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封建文化日趋没落,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思潮日渐兴起,封建时代的藏书楼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走向解体,此时出现了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如1902年浙江徐树兰仿照西方公共图书馆的模式创办的古越藏书楼,1904年建立的湖南省图书馆等都标志着近代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图书馆时期。这时的图书馆不仅要为读者提供以卷册为单位的原始文献资料,而且要对所有收藏的知识材料进行加工,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显然,此时的图书馆除具有保存文化典籍、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社会教育职能外,还增加了信息的选择、传递、交流以及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

应该讲,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做铺垫,便没有数字图书馆的今天;如果缺乏传统图书馆做依托,便没有数字图书馆顺畅运转;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的繁荣,便没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既有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又有以此为基点逐步向前发展的递进关系。

2.涵盖关系:从图书馆服务手段看,数字图书馆集合了传统图书馆的核心内涵。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它不仅囊括其他信息资源供给单位诸如博物馆、档案馆的功能,成为公共信息枢纽,而且最根本的是其仍然包含着传统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应服务的功能。

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合理建设馆藏、开发文献资源及运用丰富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周到的信息服务。首先,图书馆要依靠认真细致的读者调查来了解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据此确定入藏图书的品种和数量,使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其次,通过对馆藏一次文献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加工,开展定题、专题信息服务。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服务手段来吸引各个阶层的各类读者。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7篇

地处西陲的秦,所以能在群雄争霸的战国之世迅速崛起,并最终以所向披靡的武力扫灭山东六国,南平百越,北遏匈奴,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原因是很多的,而其不仅遵循当时国际间“得士则强,失士则亡”的律则,而且更打破血缘、地缘限制,广延四方贤士以为己用,则不能说是一重大原因。这正如洪迈《容斋随笔》卷二所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绥,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皆诸人之力也。”

这些为秦“委国而听之不疑”的士人中,有的是建构起思想体系或有着非常深刻思想的学者和政治家。如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走向强盛,改变了过去与诸侯交往中的被动局面,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的强国。他是位有着一整套政治思想观念的法家人物。他依据其“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的历史体认,认为“先王当时而立法,度务而制事。法宜其时则治,事适其务故有功”(同上《六法》),“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同上《更法》),故当今之世,“反古者未必可法,循礼者未足多(肯定)也。”(同上)在列国都在谋求更化开新的背景下,他所提出的“不法古,不循今”(同上《开塞》)的口号,无疑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商鞅是位悲剧性的人物,但他以进化、利益、力量为理论基础而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张,如重耕战、尚君权、崇刑罚及“民弱国强”说,大多付诸实践。这是对战国史事稍有常识性了解的人,便耳熟能详的事实,无庸熬述了。

秦王赢政年幼初立,国事委于大臣,而吕不韦则被任为秦相。这位具有商人般精明的政治投资意识的相国,“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记·吕不韦列传》)他在执政期间,注重武力,把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他还有感于秦只讲武道,不事文治的现实,一改过去文化封锁局面,搞了大量的文化引进,在他拥有的三千多门客中就有一大批各色各样的文化人。正是在他的主持和诸子百家人物积极参与下,编写而成荟萃了儒、道、墨、阴阳、法、纵横、兵、农、名诸家学说的《吕氏春秋》一书。吕不韦主持编写此书,既是为了给实际政治提供理论依据,找出治乱存亡之因,从中吸取教训或引行借鉴,更是欲“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同上)即藉此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积累。这就不仅使此书兼收并蓄诸家学说而又形成了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而且内中还有着许多极有意义的思想。如其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责公》)“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同上《恃君》)要求君主必须顺从民意,而若民意与君主私欲发生矛盾,君主则须弃私欲以从民意:“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事)。”(同上《行论》)与之同理,在公与私关系上,君主亦须贵公而抑私:“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同上《贵公》)尽管这样一些思想观念,同日益专横独裁并严格坚持一统天下的至高利益原则的秦王相 牾,但不仅在秦代,而且即便置诸于整个中国历史上,也都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怎么能说有秦一代是一个无思想的时代呢?(当然,秦未用《吕氏春秋》思想治国而造成了诸多的历史遗憾,这又是另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

秦国崇法,以力治而统一天下,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传统对统一后的秦帝国也还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就统治思想而言,法家理论固然居于主流,但秦廷也把所谓“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为必须遵循的伦常规范和基本社会准则。《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的简文中吸纳了很多儒家思想,如主张“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提倡为人臣者忠、为人父者慈、为人子者孝等等。在秦始皇的诸多石刻中,更多次表达了要以渗透着儒学传统精神的良风美俗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愿望,如公元前219年的泰山石刻云:“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施于后嗣。”同年所作的琅琊石刻曰:“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尊卑贵贱,下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敬忠,事业有常。……六亲相保,终无寇贼。”(俱见《史记·秦始皇本记》)秦始皇对孝道极为推重,并常以忠孝礼义观念教育子弟,以至始皇殁后,赵高伪造遗诏迫公子扶苏自杀,大将蒙恬疑其有诈,劝扶苏了解真象后再死不迟,而扶苏却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公子高请求殉葬说:“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胡亥篡位,尚有犹豫,谓:“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据《史记·李斯列传》)由此可见,秦代的统治思想虽以法家为主导,但受传统影响,儒家思想也还是居有一席之地,以至多少显示出一点儒法合流的倾向。当然,这并未成为秦朝统治思想的主流,但无论如何反映出至少一度时期,秦朝的统治思想有多元并存的局面。这又从一个侧面表明秦代是有思想的时代。?

就用人而论,为秦效力者固然多为讲求功利的法家者流,但儒学之士及其他学派的人物也参与了秦的统一大业及统一后的秦朝政治。战国末年,士人们即已大多自主地选择了秦王,向他献计献策,助其完成统一大业,如大梁人尉缭明知“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但仍向秦王献计以图兼灭诸侯。(据《战国策·秦策》)秦甫统一天下,建立专制帝国,即有一批“诵法孔子”的儒生以博士身份参与朝廷最高决策的廷议,如淳于越即为其时的著名人物之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秦有博士七十人,其职掌是“通古今”和掌管《诗》、《书》及百家语,可见其中既有儒家,也有神仙家和术数家。即便是经历了“焚书”、“坑儒”之后,也并没有彻底拒绝儒学,没有完全排拒儒生和废除博士官职,如叔孙通还“以文学征待诏博士。”甚至陈涉起义时,秦二世还召集在威阳的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询问情况、商讨对策,叔孙通对策合帝意而获赐“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后来叔孙通投靠汉王刘邦时,还带着儒生一百余人。(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直到秦末,“诵法孔子”的儒生仍然在秦廷占有一定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些出自于儒门或其他学派的士人,其自身的思想及由其传承着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会对秦代的思想和政治产生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影响。

秦政残暴,其运短祚,二世而亡。“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已”(《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秦始皇,尽管也任用士人,但他根本无法认同士阶层抗礼君上、批判政治的价值及其作为社会舆论和社会良知承当者的合法性。“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同上)是其最基本的理念,故“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史记·高祖本纪》)、“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同上《郦生列传》)便成为昭彰于史的秦代法令。在这种势态下,“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名种私学“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史记·秦始皇本纪》)自然要激起秦始皇的雷霆震怒,而李斯提出的“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种之书”(同上)的建议,则很自然地被秦始皇欣然采纳,于是,“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李斯列传》)甚至演化出了“焚书”、“坑儒”的惨剧。

“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破坏力很大,对士人的精神、心灵影响也很深重。就典籍而言,“焚书”所毁者多为史部,儒家典籍亦受其难。经过秦火,秦之外的诸侯史记焚毁严重,官私悉烧,“为其有所刺讥也。”(《史记·六国年表》)儒门六经典籍多残为灰炭,其中,《礼记》大坏,至汉而难毕补缀之功;《易》托兹于筮卜,故不禁而全;《尚书》赖故秦博士伏生壁藏,然兵乱、流亡,终亡佚数十篇;《诗》以其讽诵,不独在竹简,故遭秦而全。不过,秦火虽烈,诸子百家之语却未受大损,王充《论衡·书解》曰:“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刘勰《文心雕龙·诸子》云:“烟燎之毒,不及诸子。”赵歧《孟子章句题辞》亦有秦不焚诸子之说。所以,我们可以说“焚书”是意在确立以法家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专制统治,而不能说其完全毁灭了文化,斫断了历史文化传统。明乎此,我们才能读懂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七四所说:“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后世不明经者,皆归之秦火,使学者不睹全书,未免乎疑以传疑。”与之相类,“坑儒”当然是一暴行(所坑者尽管未必尽为儒者,内中实有不少方术之士),但文人学士对此事的描述亦多有夸张,汉代王充即已对此有所察觉,说:“传增言坑杀儒士,欲绝诗书,又言尽坑之,此非其实而又增之。”(《论衡·语增》)不过,虽有夸饰,“坑儒”毕竟是件公开而集中、专戾而严猛地对待士人的暴行。这暴行引致了士人对秦政的怨恨,孔鲋为代表的邹鲁诸儒怀抱礼器投奔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军,参加革秦之命的行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后世依据道义与文化使命的士人,更将企图以专制权威压制士人言行、慑伏士人思想的秦始皇毫不客气地钉上了历史史耻辱柱。?

_先生论断历史文化传统对始皇帝为核心的秦朝统治集团没有真实意义。这无论从理论上,或者是从历史事实上来论究,都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武断之论。

历史文化传统的存在并深植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事实。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不管其自身理论素养如何,不管其对历史文化传统采取怎样的认知方式或有着怎样的认识,也不管其居于社会生活的何种层面,都必然会被动的、自在的或主动的、自为的承受着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后者会自觉地产生主动意识和行为,而前者亦会被动地形成盲从意识和行为,这两者合并起来,则自然使得历史文化传统对现实社会及处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人们有了有形或无形的巨大的支配性、规范性的影响力量。任何时代的人都无法摆 脱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秦始皇以至整个有秦一代的人们,何尝不是如此呢?_先生说历史文化统对秦人没有真实意义,这首先在理论上就说不通。

秦始皇没有留下多少风雅篇章,对士人既用又忌,心态颇堪玩味(这当然属另一论题了),但他又非仅仅只是依恃武力的铁血人物。他与其谋士们继承、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构建起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王权理论,并以之作为统一的秦帝国的统治思想。这至少可以从下列三端予以阐析:

其一,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道”是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它作为理性的最高范畴(与“天”作为神性的最高体现有本质区别)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有异,但都高扬“道”的旗帜。他们不仅把能“知道”、“得道”、“修道”、“体道”、“备道”者视为最聪慧、最高尚的圣人,而且都认为只有有道者才能据有天下,故从不同角度鼓倡“圣者为王”之说。这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就成为普泛性的社会公理。?

秦始皇是以武力一统天下的,这无疑是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他试图以严刑酷法来巩固其胜利成果,但他也深知是需要以深植人心的历史文化传统来论证其权力的合法性的,故其将武力征服天下的军事胜利称之为“体道行德”、“诛戮无道”。(《史记·秦始皇本纪》)建立起统一帝国而君临天下的秦始皇,“临察四方”,“听万事”、“理万物”,(同上)更以“体道”、“得道”的圣者自居,所以,在他的政治理念之中,其所行之法自然是圣法:“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同上)所做之事自然是圣事:“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同上)所行教化自然也是圣教:“宇县之中,承顺圣意”,“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治。”(同上)他把圣恩施及天下;“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哀众”、“振救黔首”;(同上)他更希望自己开创的圣制传之万世:“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只诵圣烈。”(同上)秦朝的一班大臣也纷纷盛赞秦始皇“原道至明”,(同上)将之视为圣道的实践者或人格楷模。

本来,先秦诸子发展历史文化传统,以“道”为最高理性,而将“圣人”作为“道”的人格化。现实政治生活中握有权柄的王,与“道”、“圣”并无直接的内在关联。而且,在观念上“道”是至高无上的,比现实的王更具权威,“道高于君”,士人也就应该“从道不从君”。依理想,最好的社会政治生活应该是圣者为王,从而实现“道”与“王”的合一。崇尚武力,并致力于刑名法术建设的秦始皇,对于这样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思想氛围并没有等闲视之,他也高倡仁义,举起作为历史文化传统之核心的“道”的旗帜,这表明他没有、也不可能自外于传统,相反地,他仍受到传统的深刻影响。只不过他又从专制帝王之学的立场上对这传统有了超越性的发展,这就是将士人理想的圣者作王变成了王者理所当然地为圣。既然王而为圣,专横暴戾的君主所行的“治统”居然同充溢着强烈的文化理想精神的“道统”合而为一了。

其二,中国历史久远,文化传统根基深厚,而有关“三皇”、“五帝”的种种说法则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并非如“五四”时期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所认为的只是虚构的传说,应该说其本身投射着中国上古社会历史的印迹,并内蓄着富有理想色彩的思想文化传统。先秦诸子大多弘扬三皇五帝的宏业伟德,并主张以他们为榜样建功立业,如《吕氏春秋·贵公》谓:“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一种有关三皇五帝的历史文化传统对秦朝统治者及参与秦廷政治的士人影响甚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方统一,就有过关于如何给君王奉上尊号的廷议:“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_、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秦始皇批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尽管确实存在着神话传说色彩,但有关三皇五帝的德行业迹也确已成为历史传统中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对这所做的各种各样的论议,则不仅极大丰富了这传统的内涵,而且其本身又有着新的时代意义,就是说,诸子对三皇五帝的讨论,与其说是在重述历史,毋宁说是在借助对这历史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探讨着关系人类自我历史,理想与批判意识的重大课题。秦始皇与其朝士们如此着重地讨论着君王之尊号,始皇更钦定自号为“皇帝”,这反映出他们既没有、也不可能超逸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又没有、也不可能绕开春秋以来的时代课题。号称“皇帝”,绝非简单的名号之事,而是标示着秦始皇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既继承,又超越:一方面表明秦始皇承继了先秦“三皇”、“五帝”历史文化传统中“皇”与“帝”观念所蕴含着的政治文化价值理念,另方面又表明他对古代帝王的超越,即其德行功业高于古帝,应比古代帝王更加受人尊崇。

其三,阴阳、五行是起源甚早的两个哲学概念,至晚在春秋时期哲人们已很普遍关注五行与万物的关系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战国之世,阴阳与五行更形成一体,以至产生了以研究天人关系,“序四时之大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为主要内容的阴阳五行家学派,生活于战国后期的齐人邹衍就是这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概论其学道:“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他由近及远以至上推到洪荒时代地描述历史并努力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提出“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之说,以为历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在发展变化中有一个所谓的必然规律起着支配作用,这规律就是“德”,故而每一德(金、木、水、火、土)支配着一个朝代,而每个朝代又都据其德有特定的制度和政治,此即所谓治各有宜,亦即所谓“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汉书·严安传》引《邹子》)邹衍著作今已亡佚,但其人其学在当时甚为显赫。他综结历史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五行观念而建构起来的五德终始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影响是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战国后期的诸子百家几乎都受其影响,程度不同地参与了“五德终始”的再创造。由此可见,以古老的阴阳、五行观念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五德终始”说,也是先秦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秦始皇认同、信服这一传统,尤将邹衍之说尊奉为官方思想。当然,如同对待其它传统一样,他对邹衍思想也是既有继承、发展,又有修正乃至曲解。邹衍五德终始理论中的“大九洲”说,五德终始所主张的朝代在一定条件下应更替,这都是秦始皇深信不疑的,因为前者为秦的大一统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后者则为以秦代周的现实革命做了极有力的论证。当然,邹

衍“尚德”,其说之要旨“必止乎仁义节俭”,(《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秦始皇对这方面的思想就要予以修正了,他在五德始终说中新增神化秦祖宗的内容:“周得火德,有赤鸟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尚水德的秦始皇,依水德更改礼仪制度,如把河(黄河)改名为德水等,又将水德同法家的重罚思想胶合在一起,倡言水主阴、阴主杀,于是,“刚毅肩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上书《秦始皇本纪》)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8篇

一、书写现状

曾经看到过一个笑话:有一名小学生的名字叫“楚中天”,但是由于写得不规范,将自己的名字写得分了家,错被人读成了“林蛋大”。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却是中国学生书写现状的真实写照。

走进写字课堂,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脑袋歪着、本子斜着、手捏着笔尖、眼贴着桌面,姿势极不正确。翻开学生作业本,有的细小如蚂蚁搬家,一个个挤在一起;有的像被抽去筋骨,东倒西歪,瘫成一片;有的张牙舞爪,似一群刚出笼的螃蟹……书写极不

规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提出,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及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写字教学上重视的程度不够,写字教学的状况和效果有些不尽如人意。因此,让小学生的书写变得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二、应对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其对书法的热爱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词中的文化色彩很浓,我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特点,使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

象形:描摹实物形成文字,如:日、月、山、水、人。

指事:在初文上添上一定符号,形成文字,如:本、末、刃。

会意:多文结合形成新字,如:从、比、北、明、法。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书写好汉字还能练就做人态度,我们教师应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2.重视正确执笔姿势的养成

在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已经形成了错误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要纠正这一错误是很困难的。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字的姿势,让学生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一拳。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姿势,逐渐形成习惯。正确的姿势一旦形成,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我还让学生牢记“执笔歌”,利用指托规范学生的执笔姿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正确的执笔与书写姿势。同时,学生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认真的态度去练字,使学生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3.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练习书法应分三个阶段:摹、临、背。摹写即描红,影写。将透明纸蒙在字贴上书写,这是初始阶段,易得其形。临写是第二步:对照字帖,写出该字。这一步是关键,临写时观察要仔细,笔画要到位。选取范字不必过多,每天只选一个字,重点突破即可。多日习字的范字连成一个成语或警句,如“大有作为”“志在四方”等。这样选字更便于学生进入第三个阶段:背贴,即丢开字帖,默想此字。通过练习学生如果能尽快写出一幅成语或警句作品,就更容易引起他们对书法的兴趣。

4.营造良好的班级写字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

国外有研究表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父母、同伴、老师。教师可把班里写字好、姿势又规范的学生作为榜样,让他们去当小老师,动员全班的力量对同学的执笔姿势进行监督。教师要经常进行“看谁写得好,看谁姿势正确,看谁进步快”的写字比赛,使学生人人争当上游。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9篇

1功利诉求成为中小学书法美术教育的主导动力

2开展书法美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粗鄙单一在书法美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将“艺术”和“文化”割裂的现象,重艺术技能而轻文化价值。艺术和审美都属于广义文化范畴,是观念性和物质性、思想性和技艺性、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其中渗透了密集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但是在中小学的书法美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抽空思想性和价值性的倾向,文化基因进行过滤,而将技法与意境割裂,其结果是片面强调书法美术的技能,而忽视了更加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书法美术教育实施中,也存在着注重灌输,轻视启发与体验的现象。由于对艺术技能的片面强调,教师往往较多地使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对于需要记忆和练习的技能型知识强调较多,而缺乏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体验是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甚至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对学生形成审美体验的引导,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涵、意蕴的挖掘不够深入,普遍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某种角度而言,审美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比所讲授的内容更为重要。学生对书法和美术的兴趣是天然自发的,如果能够采用既适合审美规律与目的,又契合孩子天性特点的教育方式,那么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发掘并培育他们身上的天赋。但是,如果教育方式出现偏差,甚至采用简单、粗鄙、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兴趣,扭曲他们对书法和美术的基本观念。

3对流行文化缺乏有力的回应

流行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力量,借助于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它们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现行的书法美术教育中,教育者们普遍忽视流行文化的挑战。流行的日本漫画、影视动漫作品、恶搞美术、街头涂鸦等艺术产品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流行文化对文化艺术经典的颠覆和恶搞成为一种常态技法,消减了经典艺术品的意义深度、价值标准,能够给文化接受者带来新鲜刺激的消费感受。中小学生在系统扎实的艺术训练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往往会被种种新奇浮躁的技法所吸引;他们在缺乏丰富的审美体验的情况下,很容易对扁平化的消费型审美产品产生依赖和偏好。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青少年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在成形之初就遭到了扭曲。流行文化以平面化、娱乐性为主要特征,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传播目的,其思想性、严肃性被大幅消减。中小学的书法美术教育应当用于正确面对其中负面因素的挑战并做出有力回应,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的辨别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4城乡地区书法美术教育水平差距扩大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0篇

学好书法,并非轻而易举,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提高自己书法技艺水平。

(1)教会学生的正确执笔姿势,做到执笔牢固,并且运笔灵活。

(2)指导学生看准字型结构,准确下笔,学会用手腕用力。

(3)指导学生模仿字贴,掌握熟练行笔、运笔、收笔的书法方法。

(4)要求学生多写、多练、坚持不懈,每次上完课,都有一定数量练习,促进学生养成乐于训练的习惯。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1篇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文献学;文献级次;文献类型;原典文献;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研究是以本学科的文献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健全学科的建立,都不能没有本学科的文献学。文献学承担着本学科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并提供文献检索、利用的重任,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中国书学已有千年历史,在书家、书迹、书论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出版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这一领域中可以说是名家辈出,传世之作甚多。但自觉地进行书法学科建设,却是晚近才开始的。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后,书界同人的学科意识逐渐觉醒、强化,并积极投入学科建设之中,使书法成为高校的一门独立课程,并设置了书法硕士点,博士点,使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光大,呈现繁荣景象。在书学史料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书学史上空前未有的成就。无论在书迹、书论的结集出版,还是在书家传记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均表现出一种“集大成”的恢宏气度。

关于书法文献学的建立,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如丁正光先生曾发表《构建“书法文献学”刍议》,呼吁构建书法文献学,并陈述了他的一些初步设想。201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陈志平先生《书学史料学》一书,是笔者见到的唯一一部书学史料学著作,该书史料丰富,体例完备,在中国书学文献学的建立中具有开拓之功。但此书与本人所构建的《中国书法文献学》在思路和构成上有较大差异。

日本书界一向重视书法文献的整理编纂,仅出版的大型书法辞典就有:饭岛春敬编《书道辞典》(东京堂出版,1975)、饭岛春敬编18卷本《综合书道大辞典》(东京堂出版,1982)、藤原宏、加藤达成等编《书学书道用语辞典》(第一法规出版,1978)、春明好重、杉村邦彦编《书道基本用语辞典》(中教出版,1991)、书学书道史学会编《日本・中国・朝鲜书道史年表事典》(菅原书房,2005)等。各书体字典则有:高田竹山监修《五体字类》(西东书房,1961)、藤原楚水编《书道六体大字典》(三省堂出版,1961)、伏见冲敬编《隶书大字典》(角川书店,_)、北川博邦编《清人篆隶书典》(雄山阁出版,1979)、圆道佑之《草书大字典》(讲谈社,1968)等。但是他们的文献工作尚未能进入构建书法文献学的层面。

我们正在撰写的《中国书法文献学》,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试图在已有书法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目前书法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出发,并汲取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现代的文献学理论方法,以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国书法文献学的理论体系,设计一个能够包容中国书法学科各级次、各类型文献的叙述结构和研究框架。并对已有的中国书法文献的级次和基本类型进行科学划分,对重要文献的文献价值予以评述。

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多种分学科或断代的文献学著作,但各书均偏重于原始文献的叙述评价,而忽略对原始文献进行“研究”和“研究之研究”的次级文献的介绍评述。而且各书虽名为“文献学”或“史料学”,但却几乎不涉及本学科文献搜集、整理、研究、检索、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认为,中国书法文献是整个书法学科的各级次、各类别的文献。一个学科的文献构成,都应包含三个级次的文献:

其一,原典文献。是学科构成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着学科的归属。如中国古代书学作为一个学科,从时间跨度上说,是中国自有文字始,直至晚清期间的书学。它的原典文献,就是该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书家、书迹、书论。这是中国古代书学构成的根基,是该学科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原典文献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是学科归属的历史时期内所生成的全部文献,这个历史时期一旦终结,原典文献便不再产生。而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伴随着本学科原典文献的产生而逐渐形成,但却不会因为一个历史时期结束,该学科归属时期内的原典文献不再产生而告终结。只要有对原典文献的研究,则该学科便会永无休止的发展下去。

其二,研究文献。由对原典文献进行研究而生成的“研究文献”为该学科的二级文献。只要研究不间断,“研究文献”便会不断生成。所以,二级文献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其三,对“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的“研究之研究文献”,是该学科的三级文献,也就是该学科的研究史、学术史一类的著述文字。它是该学科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二级文献积累到足够的数量时,就会有对它的梳理和述评、研究,以作为今后继续研究的起点。而这种研究也会无限延伸下去,所以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一基本认识决定了我们关于中国书法文献学体系构成的基本思路。

这样,本书便将1.中国书法文献学理论;2.整理、研究、使用文献的方法;3.原典文献;4.“研究文献”;5.“研究之研究文献”等按照科学的逻辑层次和逻辑关系,构建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书法文献谱系。中国书法学科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重要的文献类型,大体上都包括到这个文献学叙述研究的结构框架里来了。

我们把《中国书法文献学》内容的基本构成为:

“绪论”,是本书关于建立中国书法文献学的理论思考和文献学叙述、研究框架的设计。“引论”,论述中国书法文献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总论”,论述中国书法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对中国书法文献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进行界定辨析;中国书法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的关系;人文文献观与中国书法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本体论”论述中国书法文献学本体的内涵;中国书法文献学本体的内容与形式;中国书法文献的级次、类型与文献谱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方法论。“功能论”论述中国书法文献学传播功能的内涵;中国书法文献的记录与交流;中国书法文献学的文本阐释与读者接受;中国书法文献学的传播功能、类型与模式等。

第一编,中国书法文献学的搜集与整理。参照中国传统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论述中国书法文献的辑录和辑佚、校勘、考证、辨伪、版本、目录、注释等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既是文献整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也是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内容。经过这些理论方法的指导和综合运用所取得的成果,如校勘记、目录及目录提要、注释、版本鉴定等,除文献辑佚所得的原典文献外,其余均为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献进行辩析和说明的二级文献,虽然不如论文、专著那样完整系统,但这些工作同样是一种学术研究,因此这些成果应和对原典文献进行研究批评的论著一样,被视为由原典文献派生出来的二级文献。

辑录辑佚、校勘、考证、辨伪、版本、目录、注释等在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往往是交互为用,密不可分的。这些古代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内容,在中国书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仍可继续发挥作用,并得到丰富、改造和发展。

第二编,论述书家生平文献,包括表谱、传记、日记、书信等。这些文献记录、反映着书家个人的生活状况、交游活动及创作著述情形,是理解书法创作主体的重要史料。中国传统一向重视“知人论世”,离开创作主体的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作品便难以解读。因而本课题特设一编,专门评述书家的表谱、传记、日记、书信等不同的生平文献类型。包括书家生平文献的体裁形制及书家史料的来源。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平面设计结合设计创意

论文摘要:在今天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如何将中国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展示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个性,已经成为平面设计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元素中的中国书法、传统吉祥图案、民族色彩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如何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形成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中国式风格的现代设计理念。

一、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

在当今世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设计思潮逐渐发展开来,而中国又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和文化思想带来的冲击,在国际上,“中国制造”、“中国设计”蔚然成风。

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真正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完善。以十几年的时间跨越了经济发达国家几十年历经的设计发展阶段,而当我们去深入剖析设计的作品时却发现,我们的作品缺乏的是文化内涵,缺少的是民族特色,这也正是我国平面设计落后的根源之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呼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去。但从我们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又发现了另一种现象,许多作品更多的是不加选择地照搬传统元素,以为那样就能体现民族性和文化性。因此,传统元素和传统文化介入现代平面设计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我们传统元素中的很多形象和图案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时展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有一个理解、吸收、再创造的过程,使之能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使之能真正的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以真正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设计语言及理论体系屹立于世界设计之林,凭借中国深厚的文化魅力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驱。

二、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书法字体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由于人们对传统书法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极高的喜好程度,所以书法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传统元素,恰当地使用书法,能使我们的设计发挥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借中国书法的灵感,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文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设计中“京”字的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画中。当人们品味镌刻于汉字大精深的内涵与韵味时,一个“新北京”诞生了。将汉字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往往能展示出中国汉字所呈现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向人们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

汉字是中国艺术中的灵魂与核心,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其彰显于形态、神韵、意境等方面的特点,赋予了汉字特殊的空间美和独特的时间性与运动感。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我们就更要关注汉字图形的创意,它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所传达的强大信息能力和独具民族特性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其它设计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在汉字的创造中,我们还要努力地多从文字图形与书法的演化等方面去加以改造,突破传统汉字在装饰性美术字上的局限,发挥汉字图形的本质特征,为设计所用,这不仅仅有利于现代设计在国际化中的商业性推广,而且亦有益于对汉字图形本身的研究。

三、传统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主要指民间艺术中的吉祥图案,吉祥图案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产物,并且经过历代的传承,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民俗艺术,它向人们传达对幸福、吉祥的向往。吉祥图案主要利用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例如用蝙蝠、梅花鹿、桃子象征“福禄寿”的含义,青蛙象征多子多孙等,如果将这些传统图形应用到我们的平面设计之中,势必将创作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来。上海老凤祥金店的标志就是采用了传统图形中“凤凰”的形象,并将其作了适当的变形,包含着丰富的寓意,代表飞黄腾达,好运连连。将中国传统图形应用到平面设计中,提升了老凤祥金店的品牌形象,也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整个品牌更具有历史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

四、传统的民族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五行色彩是一种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色彩体系。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青色包含蓝色和绿色,蓝色在传统观念中是纯净、神往的象征,在现代设计中是冷静、沉思、智慧的象征。绿色在传统的观念中是一种朴素的代表,在现代设计中,人们把绿色作为和平、生命、希望的象征。赤就是红色,不论是从传统意义上讲,还是在现代设计中,它都一直是热烈、振奋、红火、热闹、吉祥的代名词。黄色一直都是辉煌、富贵、威严、地位的象征;白色是所有颜色的综合体,既无比高尚、纯洁、友爱,又充满幻想。黑色是一种沉稳、庄重、冷酷的象征。这五种色彩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视觉表现形式,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绘画、宗教伦理等诸多元素互动而浓缩成的民族个性色彩。将传统色彩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更好地借鉴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银行的标志创意来自于结了红绳的古钱币,钱孔与红绳构成了“中”字。标志采用中国的红色基色,视觉上给人一种强而有力的概念。而正是这一浓郁的民族色彩向人们传达着一种力量、稳重、开拓的企业理念。

中国传统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发掘出了中国色彩文化底蕴和内涵,表达出丰富的民族情感,在人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逐渐形成一种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实质性的借鉴和启迪。

五、结论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平面设计所需要寻找的源头。这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现代平面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柳芸,严明民间艺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长沙大学学报,2002,(03)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3篇

第一,书法教学内容单一,书法艺术信息贫瘠化。高校非专业书法教育呈现出了一些弊端,如教材落后、因循守旧、缺乏新意。这些书法课通常把目光定格在让学生了解传统书法、获得一些历史知识或是进行纯粹的汉字书写训练上。这样简单地理解书法课,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书法就是写字。第二,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应的人文素质是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第三,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应改变书法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没有相结合。书法艺术中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文化传承是育人之本。在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单纯讲授技法。这种将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相分离的做法,使两者失去了血肉联系,缺乏有效结合。

二、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探究

1.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核心,改革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非常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书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亲和性以及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书法身兼文化与艺术的两重身份,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存在。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书法可以作为深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切入口。书法艺术课程的传授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在书写实践、展览等活动中渗透了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非专业书法教育的对象均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设计书法教学时应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诗词欣赏等方面的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非专业书法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奠定基础。

2.治学与治艺相结合

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如今,将书法艺术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有所把握,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将治学与治艺相结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术修养的同时,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过程中,兼顾其治艺理念的确立和提升。在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使学生将对艺术的感知拓展到生活中,自觉地感知生活中的美。

3.改进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在非专业书法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殊的艺术情境,分析经典作品,展开多元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展开创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类艺术作品展出场合不断增多,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应该着力实现书法艺术信息多元化。改变以往书法课堂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最前沿的书法艺术发展动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纪录片,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4.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4篇

关键词:信息化;文书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48—02

信息时代的来临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传统的颠覆,它以数字化的特征给历史以摧枯拉朽的变革。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书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学科体系,都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承载信息的文书本体和作用于文书之上的文书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巨变,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变更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谋求学科教学新发展。

一、学科理论的与时俱进

传统的《文书学》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文书和档案分别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的。传统的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工作领域。《文书学》的教学与研究也更多的关注文书管理。至于归档后的档案管理,则隶属于《档案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范围。但随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电子文件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文书学》的教学指导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传统文书理论的第一次变革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of record)。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管理的核心理论,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概念。前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局长詹姆斯·B·罗兹作出明确概括:“从文件的产生,经过履行组织职能的工具进行活动和工作的阶段,一直到其现实效用的消失,或者当其使用目的已经达到时对其销毁,或者因其具有永久保存的价值,而把它们作为档案赋予新的使命的整个周期”(《〈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选编》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把文件从产生到销毁或作为凭证永久保存,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文书(现行文件)和档案都是文件,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个生命体。

文件生命周期研究的相关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被我国许多档案学者所关注,并结合我国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相对应的理论研究,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陈兆梧教授的研究成果有很大影响。陈兆梧教授1986年提出文件的运动周期“四分法”观点,把文件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称为文件的运动周期。

文书理论的第二次变革是文件连续体理论(The Records Continuum)。在1996年出版的澳大利亚国家档案标准中,文件连续体的定义是:“从文件形成(包括形成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以此定义为基础,提出文件连贯管理一系列新的思想方法,这一理论揭示了文件形成、保存与长久利用应该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西方档案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连续体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档案学理论和管理思维的重大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新的理论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国情和工作实际,明确文件连续体理论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在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中,文书管理质量是关键性的,没有文书管理的配合,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无法建立。《文书学》是档案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文书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必须强化文档一体化管理理念,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体系到教学内容,直至教学方式与方法,均应体现这一理念,如此,其教学价值与教学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学体系的不断更新

(一)信息载体的改变给文书带来的变革

自从信息技术运用于办公活动中,以新的记录方式和新的载体形式存在的新型文件——电子文件诞生了,并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社会活动中信息处理和传递的主角。电子文件的出现及广泛应用,给《文书学》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则是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

传统的《文书学》教学是建立在纸质文件的基础上的,而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从物质载体的角度分类来划分,文件就可以分为纸质文件、感光戒指文件、磁介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从信息表现形式和存储格式的角度来看,还可以把电子文件分为文本文件(Text)、图形文件(Graphic)、图像文件(Image)、影像文件(Video)、声音文件(Audio)、多媒体文件(Multimedia)、超文本文件(Hypertext)、程序文件(Program、数据文件(data)等。

在社会活动中电子文件逐渐代替了纸质文件的现行职能,成为各机关单位处理公务的主要工具,而纸质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履行的则是凭证职能。针对这种情况,《文书学》教学和研究的重点必须向电子文件转移,深入揭示电子文件的本质属性,探索电子文件运动规律,讲授科学处理及管理电子文件的理论、原则与方法,重新结构《文书学》教学体系。

(二)现代办公环境给文书工作带来的变革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5篇

关键词:现代书法 界定 理论研究 演变 创作方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85美术新潮“现代书法”的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现代书法”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的“现代书法”艺术家,“现代书法”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1992年《现代书法》杂志在广西的诞生,意味着“现代书法”有了自己的理论研究阵地,同时也催生了“广西现象”;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99”巴蜀点兵”大型系列活动, 2005年_中国现代书法20年_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这一系列的活动将“现代书法”推向一个个高潮,一次次为世人瞩目。然而,有许多“现代书法”的相关问题值得商榷、讨论,需要定位,否则将阻碍“现代书法”的发展,造成理论的混乱。

一、“现代书法”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现代书法”,如何对“现代书法”进行界定,至今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艺术的发展不能纠葛于概念性的东西,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什么是“现代书法”都无法明确的话,那么基于“现代书法”这一概念的理论与创作也就会混乱无序,无益于“现代书法”的“书法当随时代”、“艺术贵在创新”先进理念,因此,必须对“现代书法”的界定作出一合理解释。

对于“现代书法”的界定,在朱青生的解释中,糅合了诸多论调:

朱青生在《现代书法研究》中提出:

(1)、现代书法是书法,是当代人所作的书法

(2)、现代书法是现代化的书法,其性质与传统(书法)相冲突,独立于或反叛于传统书法的形式、材料和理念,是一种趋向现代人的现代精神在书法活动中的体现

(3)、现代书法是现代艺术,按王南溟的论证就是“现代书法”不是书法。作为现代艺术的现代书法对于其自身是否为书法完全不关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也可以不在意其是与不是的问题

朱青生就“现代书法”的界定,应当是集众家之言的,然而上述论述却有颇多不足之处。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6篇

关键词:书法;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作用;课堂

现代的语文教学,由于拥有了更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因而语文课堂比以前更加的丰富多彩了。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还是让人担忧,担忧的不是现在的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而是老师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本质是人文教育,是教孩子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中国传统的书法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学习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平静心境,更能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语文课堂上融汇书法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书法来接触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

一、传统书法的意义

书法被称为我国的国粹,是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之后的作品。书法最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只从表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难度。俗语常说:“字如其人”,这就从侧面反映了书法的真正意义是培养我们的心性,并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锻炼与巩固。

二、关于传统书法

谈到书法,自然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毛笔最早起源于夏商时期,种类有硬毫和软毫;书写过程中,墨是十分重要的,运用起来也挺难。墨法的运用就是书法体现其艺术效果的关键;纸是我们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纸张的好坏评价主要靠其吸墨水平以及纸张的光滑度;砚大约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用来磨墨。砚比较注重质地,研磨的时候水分挥发的慢并且出墨快的砚质量就是比较好的了。

当然,我们不必这么严格的遵守古人的书写规则,毕竟现在笔墨纸砚并不是很容易买到的东西。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学生只需要买一只毛笔和现代的黑墨水就行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我们国家流传下来的国粹,锻炼学生的心性以及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只要能让他们得到好的文化熏陶,别的不用太苛求。

三、书法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书法论文范文2000字 第17篇

关键词:文书工作档案管理教学特征教学改革

0引言

文书与档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文书,“经国之枢机”,“政事之先务”。文书的系统整理和保存,最终使档案形成,有了档案,人们就可以“疏通知远”,了解历史。档案,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文书与档案是人类社会本身发展的需要,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延续。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在秘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是高校文秘、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关键技能模块,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操作性。现代社会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特征表现为:在理念上应尽力适应社会上相关职业岗位群对秘书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着力从学科体系建构、理论知识完整向注重实用、知识精讲、侧重实务操作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科式、授课型教学方法向技能型、训练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转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建构系统的学科体系,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公务文书协作处理和档案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胜任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

然而当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工作往往立足教材,以阐述文书学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知识为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甚至没有见过档案柜、架、盒等实物,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践培训。一旦参加实习或工作之后接触实际问题,又要从头学起,因此课程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专业特色也无从体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文档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例如文件和档案数量日益增加,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传统的管理方法直接影响了文件和档案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要求在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1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老师讲,学生听,从理论到理论”。因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首要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原则。从培养实用性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人员入手,在讲授档案资源的利用、文档一体化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前提下,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密切联系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领域最新的动态、资料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岗位需求设计专业培训能力模块,在边教学边实践的基础上,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后的集中实习周或实习月,系统训练涉及该课程的所有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积极探索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的课程设计从总体上讲要以实用为原则,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不局限于条条框框,强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将教、学、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编写修订教材教材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载体,学科发展的程度、深度应该在教材上体现出来。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教材,包括一部分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大多是对本科教材或档案专业教材的简单“改良”,只是泛泛地罗列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环节和工作场景的模拟几乎都没有涉及到。针对这一现象,根据社会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特点,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我主动追踪文书与档案工作相关知识的发展前沿,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有关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鉴定、归档,新的档案归档载体的使用和介绍等新兴问题,多方面整合知识资源,修订编写了顺应文秘专业特点、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这样做不仅保证了知识的前瞻性,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有所用,为学生提供职业环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知识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被认识和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科学规律加大了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践训练的比重,以此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并在课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再认识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应改革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习实践的教学力度,实训实践课时数应占40%以上,将平时的所有实训、实践课都结合相应理论教学,在适当的时机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同时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书档案的办公现场进行实习,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升华。实习实践的基本形式可以打破传统,可以到学校的文书与档案课程实验室、学校综合档案室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对文书与档案工作的直观认识与切身感受。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对课程以及相应的实习实践教学进行课题分解,确定每个实习实践课题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所需课时,灵活设置相应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欲,提升实习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范本教学法俗话说:“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范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教师可以收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不同类型的文书范本和档案范本,在此基础上适当加以修改和加工,作为案例以小组讨论、分析答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当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领域最前沿的规定以及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法面对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打破枯燥无味的教学桎梏,情境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重点教师创设相关场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模拟中体会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收文处理”这一知识点时,设置如下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秘书、主管领导的角色,绘制收文登记簿和文件处理单,将收文处理的程序一一进行演练;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指出其中的正确与不足之处;然后由教师作点评。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对收文处理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掌握了收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处理环节,与纯理论式讲授相比,情景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