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能总结吗 第1篇
①12,16,20②18,24,30
首先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判断它们都是勾股数。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它们每组的三个数都是一组勾股数的正整数倍。
3,4,5分别乘4得12,16,20
6,8,10分别乘3得18,24,30
一组勾股数的正整数倍也是一组勾股数吗?我们还是用代数式验证一下:
任意一组勾股数的正整数倍也是一组勾股数吗?我们还是用代数式验证一下:
设a²+b²=c²,则a,b,c分别乘n后为:
(na)²+(nb)²
=n²a²+n²b²
=n²(a²+b²)
=n²c²
=(nc)²
总结规律为一组勾股数的正整数倍还是一组勾股数。
规律能总结吗 第2篇
在我们有效地积累了信息之后,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些信息,就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也就是把非常具体的操作步骤、解题方法、学习技巧,总结成比较抽象的普遍规律。
我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有很多同学,明明听懂了老师上课讲的数学题,练习里面把数字换一换,也会做,但是考试的时候,出题方法稍微变化一下、稍微设个陷阱,就完全不会做了呢?
这些同学其实就是缺乏了总结规律的能力,如何锻炼总结规律的能力呢?
我们应该: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什么叫做先加法,再减法?拿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背英语单词来举例子吧。
其实每个人一开始的时候背英语单词都会特别辛苦,事实上我们尝试任何一个新的事物,第一步一定要做加法,通过不断地重复来积累对它的认识和经验。在这个阶段,我们千万不要去抱怨太辛苦,也不要试图走捷径。什么都不要想,只需要努力地重复练习、积累经验,去到达我们的第二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要给我们掌握的信息做减法了。当我们做练习、背单词、或者重复工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节奏放慢下来,比如说,我们已经积累了1000个单词的词汇量,这个时候先不要埋头再去背第1001个单词了。暂停一下,想一想:之前背的1000个单词,都有什么样的规律?
当然这里的规律有很多种,比如:英语单词是拟声的词汇,它的拼写方式和发音其实基本上是关联的,如果我们拼写记忆的能力不行,我们就可以通过记住单词的发音,然后再练习拼写;又比如:我们可以总结英语单词的“偏旁部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根词缀,来记忆单词。像ache这三个字母凑在一起,往往代表疼痛的意思, 所以stomachache, headache 等等词语就表示胃疼、头疼等意思。如果我们总结出了不同词根词缀的含义,背单词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放在我们的工作场景中,原理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如何才能做好一个项目的演示汇报?最开始的时候一定是要通过我们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去观察别人怎么做。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后,一定要记得做减法、去总结规律,比如说,有什么样的话术是可以增加说服力的?应该在演讲里加入多少的数据和案例?PPT上字多好还是字少好?等等。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先做加法,然后再做减法。
规律能总结吗 第3篇
那么当我们积累了信息、总结了规律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能力的迁移。能够实现原有知识迁移的人,在同样的学习投入下,学习收益会远远高于只会记忆和复述的“知识容器”。
这里,我们把能力的迁移分成两种来讨论。
1、同种知识的应用迁移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同种知识的应用迁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先来讲一个案例。
最近有一个让我非常震惊的研究成果,说的是心理学家们从巴西的街头,找到了一群从来没有读过书,没有学过数学,一直靠贩卖零食为生的孩子。当研究人员假装购买孩子们所贩售的小商品,明明像是在解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孩子们却可以又快又好地算出总金额以及找零金额。
更有趣的不仅如此,心理学家们还找来了一群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巴西孩子,他们几乎都能够完全解答出在试卷上的算术题目。但是切换到街头买卖的场景中,孩子们的算数速度、正确率,却远不如那些没上过学、一辈子在卖零食的孩子们。
所以,即便是同类型的知识,我们要迁徙、应用它们,往往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我们数学可能学得很好,买菜依旧会算错。因为我们在教室这个场景里面学习到的内容,不一定能活学活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那如何才能够提高知识的转化效率和应用效率呢?现在在西方教育学界,有一个特别受人追捧的学习法则,叫做见习学习法,我们可以效仿。什么意思?就是你未来要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运用你所学的知识,你当下就应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学习它。
如果你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和外国客户交流谈判,那我们就不建议你在家拿着书本背单词,而是应该直接去当地的英语角,和外国友人沟通交流;如果你想要学会怎么样写出一篇好的报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到报社当一个志愿者、去观察优秀的记者是如何完成报道的。
你可能会说,我花时间去找一个实习单位,太复杂太费事了,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如果我们没办法在真实的场景里面学习我们想要运用的技能,我们也可以模拟场景。比如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真正掌握并利用好数学能力,不妨陪着孩子们玩买菜过家家的游戏,把生活化的数学场景模拟出来。
因此见习学习法和场景模拟法,是两个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锻炼同类知识应用迁移能力的方法。
2、跨学科的规律迁徙
我们说完了应该如何更好地迁徙运用同类型的知识,我们要来谈一谈一个更高阶的能力:如何在不同领域里面总结规律、迁徙能力。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样的人:他不管学什么,都学得比别人快,做的比别人好。大家想过为什么吗?是他天生聪明吗?不一定,我更相信他是有着总结不同领域的规律并迁徙应用的能力。
拿我自己来举一个例子,还是说回到我的演讲比赛。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指责和批评,用开放性的心态去面对挑战以外,我是如何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自己琢磨出演讲方法并取得成功的呢?
第1步、观察和发现
第一步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从别人给你的锦囊啊、策略啊里面去找答案,而是花一点时间自己去观察和发现。
规律能总结吗 第4篇
6,8,10
8,15,17
10,24,26
12,35,37
14,48,50
16,63,65
18,80,82
我们如法炮制,首先发现第二组数据均以偶数为最小数,而另外两数是差为2的正整数。似乎也只能看出这么多,那我们继续用最小数乘方对比另外两数之和进行尝试。
6²=36,10+8=18
8²=64,15+17=32
10²=100,24+26=50
这次好像是后两数之和的二倍等于最小数平方?我们进行更多尝试。
12²=144=2(35+37),14²=196=2(48+50)
初步看来规律正确,那我们还是用代数式验证一下普遍性吧:
设m为一正偶数(m≠0,m≠2,m≠4),那么以m为最小值的一组勾股数可以是:
m,(m²/4)-1,(m²/4)+1
验证:[(m²/4)+1]²-[(m²/4)-1]²
=[(m²/4)²+m²/2+1]-[(m²/4)²-m²/2+1]
规律能总结吗 第5篇
3,4,5
5,12,13
7,24,25
9,40,41
11,60,61
13,84,85
15,112,113
首先发现其最小值为奇数,而另外两数是连续正整数。
我们用乘方进行尝试。先给暂时没看出关系的最小值进行乘方。
3²=9,5²=25,7²=49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第一列数据中,每组数的较大两数之和正好等于这组数最小值的平方。即:
3²=9=4+5,5²=25=12+13,7²=49=24+25
我们再试几组进行验证。
9²=81=40+41,11²=121=60+61
目前看来这个规律是正确的。我们再次注意到开始时发现的规律:第一列中每组数较大两数差为一。那么总结这两点就可初步发现以下规律:
一个正奇数(除1外)与两个和等于此正奇数平方的连续正整数是一组勾股数。
设n为一正奇数(n≠1),那么以n为最小值的一组勾股数可以是:n,(n²-1)/2,(n²+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