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总结表 第1篇
1. (xxx),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14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
2. xxx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xxx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後去邑旁(“阝”)为“曾”,成为“xxx”的姓氏起源,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xxx第一世祖。
先秦总结表 第2篇
一、《九歌》
(一)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改定后保留,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二)体质:11篇。闻一多:《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9篇在形式上不同于《东皇太一》,更少拘束,符合上古“索祭”之礼,主要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
(三)思想内容:
1、诸神:《东皇太一》为至尊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xxx皇、xxx),《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2、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如《东皇太一》颂赞辞,xxx丽,显示主神和陪祭诸神的区别。
3、人神情感的摹写,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篇皆有此内容。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xxx推为“千古情语之祖”(《艺苑卮言》)。《九歌》中抒发的贞洁自好、哀怨伤感之情绪,可看做是屈原心情流露。
(四)艺术性
1、具明显的表演性。
(1)歌乐舞合一。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xxx兮浩倡。灵xxx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2)有独唱、对唱、合唱。如《湘君》、《湘夫人》。
2、心理描写细腻深入,除倾诉外还叙写细节,如《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论证留兮中洲?”,《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xxx《诗薮》)。
二、《九章》
(一)体制。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xxx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二)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写作年代如xxx所说:“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其中《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借咏物述志。全篇比兴,四言体,;《抽思》在汉北作;其余各篇流放江南时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哀郢》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这种情绪贯穿于《九章》各篇;《涉江》抒写义行高洁不为世人理解的悲哀,表达不变心从俗的决心。以奇服象征品格清高脱俗,文气从容冲雅。
(三)更具纪实性;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表现情感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三、《天问》
(一)体制。
1、“天问”即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2、共172问,大致次序先问天地形成,次问人事兴衰,最后到楚国现实。
(二)思想。xxx说:“每于国运兴废、贤才去留、谗臣女戎之构祸,感激徘徊,太息而不能自己。”(《山带阁注楚辞·馀论》)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失望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三)以“曰”字领起,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节奏明快而强烈;全诗基本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五、六、七言;四句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名一韵。
四、《招魂》。
(一)怀王死后,为招怀王招魂而作。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
(二)内容以屋宇、服饰、姬妾、饮食及舞乐,以招楚怀王亡魂。
(三)可能在招魂仪式中演唱。丰富的想象力,铺陈手法,根据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优美抒情的描述,如乱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先秦总结表 第3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xxx繁的发展。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_;出现记言文字,如《曶hu1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xxx尧典》等xxx、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
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xxx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xxx,《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周书》的《金縢teng2》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xxx修订的xxx的编年史。
2、记载xxx元年至xxx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5、“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
(1)维护xxx,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2)春秋笔法
①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
先秦总结表 第4篇
一、概述。
(一)是《春秋xxx传》的简称,又名《xxx春秋》。
(三)记事自xxx元年至xxx二十七年(前722-前468),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四)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
(五)思想倾向:
1、维护xxx,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2、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
3、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
4、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5、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
二、叙事特色:
先秦总结表 第5篇
1. xxx,范围在xxx江流域全境、巴中市西南、广安市西以及绵阳市东南的部分地方。xxx从春秋时期发源,到战国末期期消亡,存在时段公元前约588——公元前318年,存在了大约二百七十年,传十余代充王。xxx是由西陵人华夏母亲部落嫘祖系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后日渐壮大,一度对xxx造成巨大的威胁,势力强盛的时候,曾顺水而下打到过合州(今重庆合川)。
2. 公元前319年冬,古xxx和xxx结盟,xxx共同侵犯xxx。xxx向秦国求救,xxx王派著名谋臣xxx、大夫司马错、都尉墨獾等领三十万大军入川援助xxx,秦、巴联手,先后在公元前318年冬、公元前316年春灭掉了充、蜀xxx,同年,xxx弃义,顺手灭掉了盟友xxx,统一了四川盆地,获得了安定的后方经济环境和优势战略地带,为日后扩张进攻楚国打下了基础。
先秦总结表 第6篇
一、xxx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联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xxx思《翼骚序》云:“屈xxx,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xxx”。
(四)西汉末,xxx辑屈原、xxx等人作品,编成《楚辞》。《汉书·艺文志》载xxx25篇,东汉xxx《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xxx《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先秦总结表 第7篇
1. xxx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国家之一,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xxx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乌孙王难兜靡被xxx人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
2.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xxx。xxx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xxx,xxx不敌,南迁大xxx,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种人与xxx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人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种人,xxx人一道游牧。从此乌孙日益强大,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乌孙古墓群和其他遗迹表明,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南北朝时,xxx北魏关系密切。辽代曾遣使入贡。乌孙人是受塞种人影响很深的操突厥语的古代民族,乌孙人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养马业特别繁盛。
先秦总结表 第8篇
一、体制。
二、思想倾向:纵横家思想。
(一)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二)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三)《战国策》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xxx《战国策叙录》)地位作用,是士、尤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三、人物塑造。
(一)对战国时各阶层人物、尤其“士”都有描写。纵横之士如xxx、xxx,xxx之士如xxx、荆轲,高节之士如xxx、颜斶等,具典型意义,代表士的不同类型。
(二)虚构和想象的文学性描写。言论事迹虚构的,如xxx;具体描写虚构的,如写xxx夜读。夸张虚构不合史著要求,却使叙事更生动,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
(三)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意追求行文奇特惊人,如荆轲刺秦王,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个性化言行,如xxx落魄后的喟叹。
(四)一方面继承《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纪传体的出现开创先例。如冯谖客xxx,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四、语言。“文辞之胜”
(一)春秋时期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风格“辩丽横肆”。
(二)引类譬喻,借动植物或习见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辩说。如庄辛说楚襄王。
(四)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如鹬蚌相争故事。
(五)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如xxx义不帝秦。
(六)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如写xxx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有时描写精细,如写触龙入朝。
先秦总结表 第9篇
一、思想。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深厚,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审美风范。
二、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
(一)后世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xxx找到先例或萌芽。
(二)确立了说理文体制。拟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如xxx《法言》。
(三)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说理xxx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五)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六)语言表现力。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考点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总结表 第10篇
(一)国别史,21卷,记xxx晋xxx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汇编。
(二)成书约在战国初。各国“语”各有侧重。
1、《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2、《鲁语》记春秋时期xxx之事,但不完整,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3、《齐语》记xxx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4、《晋语》篇幅最长,共9卷,较为全面,叙事成分较多,侧重记晋文公事迹。
5、《xxx》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6、《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7、《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xxx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xxx事。
二、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崇天命,转向重人事。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向背为施政依据。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
三、语言
(一)以记言为主,多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二)由于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整饰,颇有气势。
(三)有的为《左传》不载的辞令也颇有特色。如周襄王xxx文公请遂,辞婉义严(《周语中》),越王勾践求成于吴,辞卑气低等(《吴语》)。
(四)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如xxx厉xxx等。
四、叙事
(一)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晋语中骊姬和里克。
(二)许多事件前因后果及经过都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议论文字上。
(三)也有情节生动曲折,富戏剧性的叙事,如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
(四)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记xxx一国事件时,集中写个人言行,如《晋语四》专写晋文公等,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先秦总结表 第11篇
概述: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先秦总结表 第12篇
1. 夜郎囯,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xxx》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 _濮在楚西南_。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xxx。
2. xxx被中原_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xxx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xxx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先秦总结表 第13篇
1. xxx(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xxx: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_,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2.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xxx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xxx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xxx被大蒙古国所灭,原xxx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3.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先秦总结表 第14篇
五种体式为:
先秦说理散文由萌芽到成熟的演变过程:
初期为《论语》、《老子》等语录体散文;
第二阶段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文的过渡和形成,代表作品为质朴严谨的《墨子》、雄辩犀利的《xxx》和恣肆激诡的《庄子》。
第三阶段,为《荀子》和《xxx子》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论说文的成熟。
先秦说理散文深远的影响:
第一是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第二是影响了后世散文的创作风格;
第三是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先秦总结表 第15篇
一、概述。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xxx:遭受忧患,《史记·屈原xxx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xxx: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xxx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1、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到“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具有“内美”。他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xxx盛xxx,实现“美政”理想和情操。
2、后部分幻漫xxx,以象征性行为,突出屈原对xxx的挚爱之情。
(二)主旨是爱国和xxx。
1、“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婚姻爱情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可解释为xxx。
2、国君一定程度上是国家象征,通过国君实现兴国理想,xxx是爱国的一部分。
3、爱国之情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
4、爱国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关切,反复劝戒楚王向先贤学习,吸取教训。
5、对奸佞小人的仇恨,对xxx命运的担忧,批判精神。
(三)“美政”理想,xxx贤臣共xxx。
1、国君应该具高尚的品德。
2、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3、xxx法度。
4、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饱含着悲愤之情。
三、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奋发自励、xxx独立的人格,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美人、香草意象。
(一)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xxx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所以全诗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二)香草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作为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意象构成象征比喻系统。
(三)“香草美人”、“求女”、香草和飞升作为象征手法,与楚文化紧密相关的。
(四)与《诗经》在形式上的比较。
《诗经》:整齐划一而典重
屈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基础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善说》),促成句式变化;吸收大量楚方言。xxx《翼骚序》云:“屈xxx皆书楚语,作楚声。”“顿挫悲壮,或韵或否”,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其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先秦总结表 第16篇
1. 古蜀文明自岷江上游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及融合,变为蜀人,并转型成封建制国家。
2. 传说蜀人起源于xxx,从蚕丛氏建立第一个王朝开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xxx、开明五个王朝。商朝末年古xxx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为“牧誓八国”之一。西周初期,蜀王xxx自立为帝,号望帝。xxx在位时期,迁都郫邑,xxx耕种,开疆拓土,使xxx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 [2] 约公元前7世纪,xxx氏禅让于鳖灵,建立开明王朝,号xxx,开明九世徙治成都,xxx宗庙,复称蜀王。公元前316年,xxx王遣xxx、司马错沿石牛道伐蜀,蜀王开明十二世战败被杀,古xxx灭亡。为了区分后世以蜀为国号的_,一般称先秦时期的xxx为古xxx。
3. 考古发现表明古xxx拥有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成熟的黄金加工技术,同时也是一个神巫色彩浓厚的国家。
先秦总结表 第17篇
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xxx及其弟子言行,由xxx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是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xxx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xxx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
1、记录xxx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先秦总结表 第18篇
1. xxx(?——前431年),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 [1] 。是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xxx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
2. xxx为公子时,曾到xxx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公元前431年xxx为楚国所灭,但由于该地离楚国本土太远,反又被齐国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说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借莒、xxx城复国。
先秦总结表 第19篇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xxx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先秦总结表 第20篇
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的寓言
一、《荀子》
(一)概述:
1、荀子名况,字卿。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与xxx思想的比较:
xxx:继承仁义学说 荀子:继承礼乐学说;
内在之仁,主张性善 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重义轻利 重义不轻利;
专法先王 兼法后王;
专尚王道 兼尚霸道。
3、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二)“君子必辩”(《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2、思想:《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性”和“伪”。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_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3、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4、文辞也相互呼应,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5、荀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一贯,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三)艺术性。
1、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
2、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xxx子》
(一)概述。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思想和文风。《xxx子》多针对现实而发,主张以法术威势制人,xxx法治国,文风峻峭犀利,如《说难》。长篇大论的如《显学》、《五蠹》、《孤愤》等,波澜壮阔;短篇多就一个问题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28个短篇。以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1、寓言在《战国策》、《xxx》中偶用,在《庄子》中为阐明中心思想,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文学体裁;
2、xxx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体现了其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3、取材于历史,通过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映自己的观点。如《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xxx,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xxx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xxx,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4、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如“xxx买履”、“xxx说”(《外储说左上》)。
(四)题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
先秦总结表 第21篇
1. 吐谷(yù)浑(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xxx。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2.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xxx、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xxx,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xxx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
先秦总结表 第22篇
1. xxx(公元前2032年 [1] —公元前222年 [2] ),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xxx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xxx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3] xxx与杞国、xxx、xxx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2. xxx封地处xxx山之南xxx)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xxx。xxx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前306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越王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xxx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xxx,闽xxx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3. xxx二十五年(前222年),xxx降越君,置会稽郡。 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