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精读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精读课;英语教学;建构理论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尽管它的叫法不同,如综合英语(comprehensive english)、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等。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一般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但是,多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英语精读的批评,特别是在我国工作的一些外籍教师,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开设精读课,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xxx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xxx(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xxx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xxx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是语言获取的有效渠道,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可促进听、说、写等技能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注重阅读指导,包括课外阅读指导,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热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此,笔者具体分述如下。
1. 精选阅读材料,唤起阅读热情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这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热情。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这就需要把握如下原则。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堂内外之间的关系,明白课外阅读延伸与补充了课堂知识,注意课堂与课外的有机融合。②注意阅读材料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多体裁、生动趣味的文章,以保持阅读热情。③注意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当把握这些原则后,教师就还需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课外阅读材料。首先,根据年级选择阅读读物。如对初一学生而言,可选择一些有趣生动、短小精悍的英语童话故事、幽默故事等,譬如《读幽默故事学英语词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xxx亚历险记》等。当同学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后,则可相应地变化材料体裁与长度。如对于初二学生,可指导他们选择《英语周报》、《21世纪报》等英语报刊进行课外阅读,或者阅读一些世界名著,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以熏陶西方文化。到了初三,学生有了更强的阅读思维与能力,教师可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英语课外书籍,分享资源,拓宽学生阅读能力。
其次,根据自身基础选择课文读物。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则需要考虑自身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如加强型,(基础薄弱的同学选读),譬如《英语作文好词好句好段好文》、《阅读周计划》等;提高型(主要是基础好的同学选读),譬如《快捷英语周周练》、《英语阅读理解天天练》等。此外,引导学生注重读后活动。当学生阅读后,教师还需要引导注重分析语言形式,借助内容图式总结归纳;或讨论分析语篇结构;或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进行故事续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以督促学生阅读主动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指导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在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可通过阅读策略指导,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并让他们感受阅读乐趣,提高阅读热情。
第一,指导阅读要求。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大声朗读,并适当背诵优美语句或精彩片段,以形成语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整合精读和泛读,融合专项训练欣赏与阅读鉴析。第二,指导阅读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学生需要把握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预测、跳读、略读、细读、猜测词义、提炼主旨句或关键词等。
其次,还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体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阅读叙述性的文章,则需要了解文章结构,比如背景、情节、主题、高潮与结局等。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比如阅读“I Have a Dream”(Martin Luther King)时,若想要更全面而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学生则需要积累一定的宗教、文化等背景知识。
3.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除了课堂阅读指导之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外阅读指导,以有效补充与延伸课堂知识,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与技巧。
参考文献
[1] xxx 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阅读能力 精读 泛读
一、为什么要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一)培养英语阅读能力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的需要。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未来的世界,科技必然更为先进,信息必然更为重要。我们要以最快的手段取得和处理最新信息,使之转化为有效信息为社会活动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大量的能使用外语的人材,英语在外语中使用得最广泛,因此,培养具有英语阅读能力的人材,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可以促进英语的听、说和写的能力。
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培养。在启蒙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有较坚实的语音基础,掌握一些基本句型,初步养成语感,这是完全必要的。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和技能之后,训练的重点就应该逐渐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这是因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听、说和写的能力。
二、什么是阅读能力
(一)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精读与泛读不可偏废。
精读的目的是深入分析语言现象,细致地,逐词逐句地了解读物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的能力。泛读可以巩固语法知识和扩大词汇量。一向主张阅读领先的英国著名学者xxx·韦斯特曾经断言:“阅读总是跑在说和写的前头的,即使在本族语里,阅读的词汇量总是要比口语的词汇量大得多”。泛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要求用较快的速度而不通过翻译手段去读全文大意。这一能力的训练是精读无法完成的。精读是教学的基础,泛读是教学的目的。作为教学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三、怎样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从我国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作了些尝试:每当学习一个新单元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在课内用指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本单元的文章,同时做后面的理解题,或我自己编制的试作题。时间按文章难易和长短,规定为10—20分钟不等。然后评议答案。这实际上是泛读课。泛读之后,再按精读要求,指定段落让学生自己逐词逐句研究语言现象,鼓励他们提问或讨论,以弄清各语言点。每单元需用三个课时左右,这让学生有一次泛读课,而精读课又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这就把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起来,再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试作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加强课内引导,分阶段进行练习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给予引导。进行精读课时,应该鼓励学生对新旧语言现象作仔细的研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归纳以供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巳学知识对同一内容作不同的表达并辨明其差异。总之,要使课内气氛生动活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自我工作状态。下面谈谈对泛读课的分阶段指导。
(1)第一阶段:鼓励学生迅速阅读以改变共“精益求精”的读法。
我坚持在课内布置预习,选择难度适中的文章,要求阅读并做理解题。理解题目仅限于测试文章主要内容,让绝大多数学生皆能于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他们就会尝到阅读的甜头而树立信心。阅读之前,给以方法指导:要求他们只需了解全文大意,切勿逐词逐句翻译为汉语,遇有新词尽量依靠上下文或构词知识悟出其含义,猜不出而又暂时不影响对主要内容理解的,暂时丢开不管;非必要时不去查词典。这样就可节省时间,按时完成阅读。
(2)第二阶段:适当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内容与习题难度以发展其阅读能力,当学生已初步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之后,就可以适当提高阅读速度。原先要15分钟完成的内容可以缩短至10分钟,原先的测试题仅限于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时可以适当增加其难度以测验其对全文的掌握和主题的理解,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怎样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或以事件为中心利用标题悟出全文主旨,根据每段中的主题句(往往是段落的首句)以确其定论说文的段落大意以及根据每段大意去概括全文主题等。
(3)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题的难度以检查共理解深度和欣赏能力。
学生经过初步阅读训练之后,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缩短阅读时间,编制较难习题,鼓励其快速完成。此类习题的难度应该大些,不能使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直接得到现成答案。学生只能在读懂全文并掌握其中要点或主要情节,领悟其中的语言妙趣之后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这类习题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推荐课外读物,提倡多读,以培养阅读兴趣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 第4篇
1、传统大学英语精读课程课堂式教学存在问题
传统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设计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获取知识,难以发展其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②拓展学习内容
③学习选择性增强,有利于学生的分级教学,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