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洋务运动总结(优选11篇)

141

洋务运动总结 第1篇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亦即是由事物内部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因而它是一种确定性趋势,就是说,在发展方向上它具有“一向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次要的、外部的原因亦即事物的非基本矛盾的作用造成的事物发展过程表现出的摇摆和偏差,因而它是一种非确定性趋势,在发展方向上它具有“多向性”:虽然种豆必然得豆,但结豆的多少、豆粒是否饱满等等则是不确定的。由此可见,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而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那样个别特点。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对一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可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文本阐释】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事物的每一过程都是按由其根本矛盾引起的必然规律发展的,但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种种外部条件等因素,对事物的发展都起不同的影响作用。事物的发展不能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总是在大量的偶然性变动中贯彻自己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些看来是纯粹必然的过程,也有大量的偶然因素包含于其中,并通过这些偶然性表现出来。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2.案例或记忆方法

(1)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帝国主义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19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被刺,是个偶然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开辟了道路。说明事物的每一过程都是按由其根本矛盾引起的必然规律发展的,但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种种外部条件等因素,对事物的发展都起不同的影响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洋务运动总结 第2篇

考研政治暑期必备之“政治经济学原理”

1.“商品二因素原理”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及自然物)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价值规律原理”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4.“劳动价值论原理”

理论意义:[xxx的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实践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注意]劳动价值论不是xxx创立的,xxx创立的是劳动二重性理论,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继承和深化。

5.“剩余价值论原理”

xxx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解释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xxx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xxx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撇开资本主义制度因素,这些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指导意义。

6.“资本有机构成原理”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和可变资本(用v表示)。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xxx把这部分资本叫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①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② 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xxx表示。

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原理”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洋务运动总结 第3篇

一.哲学:

对立的派别、对立的观点总结: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辨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5.旧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6.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8.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论与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的对立

9.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

10.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11.唯意志论、宿命论(唯心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12.做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应深刻理解和记忆的理论:

1.唯物论

2.辨证论

3.认识论

二.政经大题总结

1.如何认识xxx政经学的理论来源、基础和研究对象

2.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区别 ”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

3.如何认识掌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4.如何认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联系实际说明资本集中的作用

6.说明马对资本的几种划分

7.联系实际说明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充分考虑无形损耗的意义

8.说明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速度和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9.联系实际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动力

10.说明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以及影响

11.说明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内容和重要地位

12.说明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及其变化对利润率水平的变化

13.如何认识和把握股份公司的性质、股票价格的实质以及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14.说明国际垄断同盟的实质及其再战后的特点

15.如何认识把握资本主义干预调节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三.毛xxx:

1.如何认识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xxx的精髓

2.如何认识把握xxx社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观点

3.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4.说明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的联系

5.说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6.如何认识和把握两个战略

7.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8.如何认识和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9.说明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10.如何认识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1.说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2.认识把握培育发展市场体系的重要性

13.说明社义民主和资义民主的区别联系

14.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义就没有社义现代化

15.说明_和_ 的关系同西方国家政党关系的区别

16.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17.如何认识和把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围绕市场问题中所处的地位、所应采取的政策和立场以及这场斗争的目标和任务

18.立法法的审议通过体现力量依法治国的哪些内容和要求

19.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以及党的建设的方向

洋务运动总结 第4篇

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_指出:“世界不是xxx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二层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内外因原理

1.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能够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3.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方法论意义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五)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六)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三、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洋务运动总结 第5篇

2012考研政治考点链接之新婚姻法

相关知识链接: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

爱情的本质: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

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恋人间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自觉承担责任――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

婚姻与家庭

基本涵义: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婚姻家庭的属性: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尊老爱幼:老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国重要的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满的基础。

勤俭持家:勤俭是家庭兴旺的保证,也是社会富足的保证。

邻里团结: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可互为助手,互为依靠,化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感情。

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结婚的必备条件: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的禁止条件: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二是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夫妻关系:人身关系――指夫妻双方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财产关系――指夫妻双方在财产、扶养和继承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其他家庭成员关系: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洋务运动总结 第6篇

考研政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它研究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此,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本章中的未考点与已考点,注意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如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及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两点,与思想道德修养密切联系的部分是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

一、认识的基础(客观题)

(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二)xxx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联系

xxx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xxx。

二、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客观题)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D样的。xxx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唯理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经验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从认识到实践(未考点)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实现第二次飞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实现价值(客观题)

(一)真理问题本身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客观题)

1、唯物论。xxx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辩证法。xxx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都表明世界是可知的,因而是绝对的;但他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在广度、深度和进程上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发展,因而是相对的

(二)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未考点,客观题)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洋务运动总结 第7篇

一、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xxx所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xxx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能断章取义的理解,不然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的。意识创造世界的意思是在 说,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世界,不可能直接创造世界,但实践过程是人的意识的现实体现,所以这句话不是唯心主义的 观点。

2.案例或记忆方法

有一年,xxx领部队在行军途中。天气非常热,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 下来。xxx到这种情况,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着急。可是,离水源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于是他脑筋一转,指着前方说:“将士们,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 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了!”大家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也加快了许多。“望梅止渴”的小故事也体现了意识还具 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 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 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 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洋务运动总结 第8篇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 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 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这就 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简单地说,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指受不受人的意识支配。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精神,比如,“我思故我在”;而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客观精神,比如,xxx的“绝对精神”。

2.案例或记忆方法

唯心主义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 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如柏拉图的“回忆说”,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这个理念 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于天地而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就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洋务运动总结 第9篇

考研政治毛xxx总结之党建

1.中国_的性质

中国_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_的地位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_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决定的,也是现实的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_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中国_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2)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_面和社会环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明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方法。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xxx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_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场经济的发展,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的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洋务运动总结 第10篇

1.考研政治考察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xxx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xxx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xxx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 xxx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xxx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部分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xxx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结束语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_和_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考试当年的1月-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局势与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3.形式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

xxx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大纲说明

考研政治大纲单项选择题:该题型的占分比例约为16%。其优点是分值小,评分客观;保证它在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有利于去掉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减少试卷评分误差。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事件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概念演变来的。这一题型历年来得分率都比较高,试题的区分度也差一些。

多项选择题:该题型的占分比例约为34%,也属于客观性试题。主要适用于考查对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的记忆和对有关观点、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有时间也可用来考查对某些观点的鉴别或比较,但要求层次不高。题目考查的角度和形式比较灵活,时常再给出不同与教材的表述、情景或准确性要求较高,所以其难度要比单项选择题大得多,得分率一直较低,但考试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往往能在这一题型上真实地体现出来。

分析题:该题型的占分比例约为50%。之所以取名分析题意在考查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往无论论述题还是材料题反映的情况看,这种题型分值较大,可实现对考生多层次能力的考查;但缺点是覆盖面窄,考查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且有较大的评分误差。论述题和材料题合并为分析题后,今后将逐步加大材料在题目中的应用,主旨在于要求考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更具体题目情景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命题形式接近于以往的材料题,但与以往材料题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材料既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设置的一组材料,也可以是蕴涵深刻含义的某一句、某一段话。针对设置材料的题目,考生需要读懂材料回答问题;而对于一段或一句话的题目,则需要考生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底蕴,结合材料作适当引申,分析其中要旨作答。材料分析题目的正式推出是在1993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要点全面调整之际,开始仅用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方面的考查,后来逐渐成为政治理论试卷中颇受考生欢迎的一种题型。通过设置材料,给出了回答问题所需要的多数信息,大大减少了知识的记忆量,给那些知识记忆能力差,然而分析问题能力较强的考生提供了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与问题设置的相对开放性相适应,今后此类题目的答案要点的设置也应逐步探索它的开放性问题。

洋务运动总结 第11篇

考研政治 xxx点总结之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xxx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xxx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xxx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