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范文(推荐15篇)

68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煤工尘肺患者死亡原因。 方法:对83例煤工尘肺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估其结果。结果:煤工尘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

【关键词】煤工尘肺;死亡原因

83 example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patient cause of death analysis

Wang Huibin Guo Dexi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patient cause of death. Method: Carries on statistics to 83 example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death case to analyze and to appraise its result. Finally the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death's primary cause is a tumor.

【Keywords】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cause of death 煤工尘肺病是危害矿山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较严重的一种职业病,据统计,目前全国矽肺病患者累计超过60万人,其中存活约44万例。更可怕的是:新发病患者仍以每年近2万例的速度增长、因矽肺病死亡的患者以6000~8000人的速度恶性增长[1]。为了找出矽肺病患者死亡原因的规律性,延长矽肺患者的寿命,我们对本矿自建矿以来煤工尘肺患者的死亡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晋城煤业集团古书院矿是一所开采50年以上的老矿。煤矿职工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截止目前煤工尘肺患者572人,其中死亡总计131人,从中筛除死因未明者5例、在外地农村老家死亡而无法核实死亡原因的43例外,83例为入选资料。

1.2死亡原因分类:参考全国尘肺的流调方案,借鉴文献同类研究,结合本组入选资料实际情况,本文将死因分为5类即:①肺部疾病包括肺炎、肺结核、慢阻肺、肺心病; ②肺癌 ;③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④心脑血管疾病 ;⑤其他非上述疾病。事实上单纯的矽肺病患者都是因呼吸衰竭和肺心病而死亡。因此,调查中把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列为肺部疾病进行统计。但由于有尘肺病的基础,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等会间接或直接造成尘肺病人死亡,所以把他们也列入肺部疾病。

1.3尘肺患者分类: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将尘肺分为三期即:I期尘肺、Ⅱ期尘肺、Ⅲ期尘肺。

1.4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SPSS 17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检验以及组间检验采用χ2检验,P值<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原因疾病排序

表1死亡原因疾病排序

死亡原因病例数目%排序其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肺癌其他合计83100%由表1可知:死亡原因依次排序第一位为其他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他恶性肿瘤主要是食道癌、喷门癌、胃癌等,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出血、心肌梗塞、高血压等,这两类疾病各占了,第二位为肺部疾病17例,占死亡总人数的,第三位为肺癌,其他死亡原因只有。

2.2各期尘肺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排序在第一、第二的疾病与后面的疾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明各期尘肺病人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其他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2.2尘肺患者与肿瘤:把其他恶性肿瘤与肺癌二者合并为肿瘤,我们得到的结果更加惊人,结果如下:

表7死亡原因疾病排序

死亡原因病例数目%排序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其他合计83100%由表7可知:死亡原因依次排序第一位为肿瘤,占了,第二位是心脑血管疾病,占,第三位为肺部疾病17例,占死亡总人数的,第四位为其他疾病,其他死亡原因只有。

3讨论

3.1 死亡原因排序,尘肺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直接死于肺部疾病和肺癌的反而不如前二类疾病多。说明尘肺病人的死因已经不主要是肺部疾病。这样的结果与既往文献研究有一定的差别[2、3、4],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本地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有关系,也存在本研究样本取得有偏差。如果把恶性肿瘤与肺癌二者合并为肿瘤组,死亡原因排序则变化为肿瘤第一位,心脑血管疾病第二位,死于肺部疾病和其他的远在后面。

3.2自1934年,DIBLE博士首先提出石英致癌的假说,该假说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十年、激烈的国际争论和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众多的研究都证明了矽尘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1997年宣布石英、方石英形式的结晶型二氧化硅为人类“致癌物”。既往文献报道矽尘与肺癌有着因果关系[5-6]。本研究中尘肺病人的肿瘤死亡高居第一,也间接说明了矽尘的致癌性。本研究中,恶性肿瘤主要是食道癌和胃癌,是否与接尘职工在矽尘环境中,矽尘进入消化道有关,需进一步研究证明。如果把恶性肿瘤与肺癌二者合并为肿瘤组,结果更加明显,肿瘤病因的死亡远高于其他的。

参考文献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2篇

死亡经典语录大全

1、我们确实知道,_要么在阿富汗,要么在其它国家,要么已经死亡。

2、人不可能把钱带进棺材,但钱可能把人带进棺材。

3、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4、如果zg队参赛,还不知要牺牲多少球迷?

5、我先走一步,给哥几个打地儿去,先把地儿给置好,就是说到了那边咱也有人。

6、人死了以后再通知我们吧!

7、努力工作不会导致死亡!不过我不会用自己去证明。

8、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9、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10、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11、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12、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

13、爱是我们去世时惟一能够带走的东西,它使得死亡变得如此从容。

14、哪个地方拆迁不死几个人啊?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3篇

【关键词】脑钠素;心衰;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83―02

脑钠素(BNP)是由于心室壁的压力负荷及容量负荷增加时,由心室释放的一种神经激素。BNP具有对抗钠水潴留、抑制RAAS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作用,已被证实对心衰病人由诊断及预后意义,并与心衰的严重性及与NYHA分级有关[1]。本研究探讨在血浆脑钠素水平对心衰病人的预后意义,以及其对死亡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研究入选了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心衰病人,均有心脏病基础,NYHA分级Ⅱ-Ⅳ级,心衰病程: 2 个月-30 年,.共543例,住院后行BNP检测,除外急性心梗、肺源性呼吸困难的病人。

研究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当日或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BNP检测:应用ARCHITECTPLUE分析仪进行BNP测量,采用雅培原厂发光试剂测定法,测定范围5-5000pg/ml。

根据BNP结果,将病人分为四组:分别为BNP5000 pg/ml,n=21。

对所有病人进行生存随访,随访6-30月,平均随访20月,对生存率进行分析。

统计学处理:各组之间死亡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变量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用COX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所有分析方法均采用软件。

2 结果

患者情况:共有543例病人入选,其中5例失访,因此最后入选538例病人,男性270例,女性268例,各组之间性别、年龄、EF无明显差异。各组一般情况如表1。

随访2年期间,共死亡45例病人,随着BNP水平的增高,死亡率逐渐增高,四组比较X2=,P=,各组死亡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将年龄、BN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对生存影响的多因素分析中,EF值对生存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年龄和BNP有统计学意义。在有年龄和EF的影响时,相对于BNP>5000pg/ml,BNP不同水平有意义,通过统计分析说明BNP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脑纳肽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是心室容积扩张或压力负荷增加时,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目前已作为诊断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们研究中发现随着BNP水平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加,以BNP>300pg/ml最为明显,并且在BNP>5000pg/ml后,在半年及2年的死亡率明显增加,2年内死亡率超过30%。在老年病人若还有白细胞升高、肌酐升高、呼吸频率增加、低血压、贫血,有其中三个危险因素,则院内的死亡率可达到39%[2,3]。在高龄老年病人,血浆中高浓度BNP预示着心脏病人的病死率将明显升高[4]。本研究表明BNP可以预测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预后,在老年人,BNP浓度是心脏病死率及发病率增加的一个生化指标,BNP是影响生存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不受年龄和 EF值得影响,其水平与死亡率明确相关,同Ueda和Wallon的研究相似[3,5]。

参考文献:

[1] Abraham WT,Lows BD,Ferguson DA, et al. Systemic hemodynamic, neurohormonal, andrenal effects of a steady-state infusion of human bria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hemodynamically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J Card Fail .1998;4:37-44.

[2] Kellett J. Prediction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by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nd other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acutely ill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heart disease :Can J Cardiol. 2004 May 15;20(7):686-90.

[3] Ueda R ,Yokouchi M, Suzuki T,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high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concentrations in very elderly persons. Am J Med 2003;114:266-70.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4篇

死亡沙漠_650字

《死亡沙漠》读后感我读过许多的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名字叫《死亡沙漠》的书,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感受很深。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里的四样珍宝。一是:维持生命的食盐,从中我感受到了食盐对我们的重要性;二是:丰富的石油,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石油都来自那里;三是:灿烂的钻石,黄沙中钻石显得更加炫目;四是:闪亮的玻璃,那里的玻璃可和我们的不一样,它们十分闪亮,远远望去,也好似一颗钻石。当我读到这时,真想去那里看看,带回来一些石油献给国家,挖一些炫目的钻石送给妈妈。

可是,我又怎么才能去呢?而且,那里白天热得很,有82℃,夜里又很冷,足有零下20℃。如果我们在那里坚持一天,我想,一定会死的。为了我们地球不变成“死亡沙漠”,让我们开始保护环境吧!少砍树,多种树。现在,我们的地球受到了极大地危害,人们每天滥用资源。就拿土地资源来说吧!由于人口增多,我们不得不多砍一些树来盖房子,但人们却不加节制的乱砍,造成了大片的森林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沙漠。我想,“死亡沙漠”原本也应该是一片茂盛的大森林吧!可能是后来,由于人们滥砍滥伐,而“创造”出了一个人间的“死亡地狱”,这事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看书不仅对人类本身有害,还伤害着我们忠实的.朋友:地球的另一批儿女――其他动物,它们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生活在森林中。

当我们毁灭了一个“家园”时,它们又生活在哪儿呢?当砍掉一些树时,阳光就会直接与土地接触,吸掉土地里的水分。而且,如果长时间被风吹,就会把土吹成沙,引起了沙尘暴,淹没附近的村庄,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全过程。如果,我们每天少砍两棵树,几个月下来,地球会还给我们一片大森林。朋友们,为了我们地球不再有第二个“死亡沙漠”,就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吧!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5篇

[关键词] 腹部损伤;腹穿

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交通事故致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例的诊断、治疗,并就如何提高其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进行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男90例,女3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1岁,多为18~40岁(85例,占)。入院时休克者28例(占),入院后休克者8例()。入院时有腹膜炎体征38例,经观察出现腹膜炎12例,胸腹部X线检查结果阳性16例。B超检查:实质器官损伤45例,阳性42例。腹部同一器官多处损伤49例,最多者在6处损伤。单一器官损伤36例,多处伤24例,每例2~5个组织器官损伤,腹外合并伤50例,其中血气胸、肺挫伤、肋骨骨折12例,骨盆骨折14例,四肢骨折8例,脑挫裂伤5例。应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法,简称ISS)为依据评分,本组ISS值≤16分者45例,17~60分间者50例,61~75分者3例。本组病人均行腹部穿刺检查,腹穿情况见表1。

表1 155例腹穿结果 (略)

治疗及结果 手术治疗86例,非手术治疗34例;痊愈102例,死亡18例。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6例,感染性休克2例,循环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8例。死亡病例均为3处以上的多脏器损伤。61~75分3例均死亡,17~60分间死亡12例,<16分者死亡1例。

2 讨论

交通事故闭合性腹部损伤的特点 (1)男性及青中年多;(2)休克发生率高,本组休克126例();(3)腹内多脏器损伤多();(4)腹外合并伤多();(5)死亡率高()。

腹部损伤的围手术期处理 围手术期包含了腹部损伤病人处理的全过程,从接诊起即应有充分准备。手术前以救命为主,腹部损伤多合并休克,并且多脏器伤在接诊时应立即进行复苏,制止外出血,行骨折固定。清理呼吸道、吸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证组织器官供氧。同时积极抗休克治疗,先用2条以上静脉通路,本组选用上下腔静脉配合快速输入平衡盐水、血浆代用品,尽快输血,保证血液的携氧能力,以防MODS的发生。在抗休克治疗无效或抗休克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尽快剖腹探查,切勿因辅助检查而贻误救治时机。

剖腹探查术中应先钳夹或填塞压迫出血部位 待血压回升后再行修补手术。探查过程既要简捷,又不能遗漏受损脏器,尤其要注意外伤性膈疝、十二指肠及胰腺损伤、多器官损伤等,同时也要注意同一器官的多处损伤。非手术治疗仅限于Ⅰ级或少数Ⅱ级脾损伤,Ⅰ级肝外伤,稳定性腹膜后血肿,单纯腹壁挫伤。非手术治疗必须在动态观察、血液检查、B超等监测下进行。

死亡病例分析 本组死亡9例中,ISS>60分者,无一例抢救成功,直接死于失血性休克、循环衰竭及严重多发伤。17~60分者,病发率,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颅脑损伤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及MODS。1例<16分死亡者是由于误诊造成的,病人结肠3处破裂于外院行2次剖腹探查才查清损伤部位,在感染、电解质紊乱状况下转入我院,而死于MODS。腹部损伤的死亡与多发伤及多处合并伤有密切关系,ISS值越高、多发伤越多、重要器官损伤愈重,病死率越高。对于ISS低者,应尽量避免误诊及漏诊,及时手术。并要尽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以防MODS的发生。早期持续吸氧,快速合理救治休克,早期足量、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术前、术中、术后对心肺肾功能进行监护,能够及时发现各重要器官的异常,以便在出现衰竭之前采取保护性措施,预防MODS的发生,降低腹部损伤病死亡率。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6篇

[关键词] 传染病死亡率;死亡原因;顺位

传染病死因分析数据,既是反映居民健康及卫生保健状况的一项客观指标,也是进行传染病研究以及制订卫生管理规划的一项重要依据[1]。为掌握白云区传染病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以及各年龄段疾病死亡情况[2],探讨人群分布特征,为合理制订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白云区 2008~2012 年居民传染病死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白云区户籍人口、在白云区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及新生儿出生时有生命体征者, 由于传染病导致死亡者,为本次调查分析对象。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系统;人口数从白云区_获得;人口标化采用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计算。

方法

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收集死者信息,按照国际疾病与健康统计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分类。

统计学分析

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死亡率

白云区2008~2012年传染病年平均死亡率为 万,男性标化后死亡率为 万,女性标化后死亡率为 万,见表1。

死亡顺位

造成白云区 2008~2012 年居民死亡第一位的传染病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为,占传染病死亡数的,第二位是肺结核,死亡率为 万,占,第三位是艾滋病,死亡率为 万,占。见表2。

死亡年龄

65岁以上居民传染病52例,死亡率高达万,占死亡病例的主要死于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是35~44岁年龄组,35岁以上死亡人数共187例,占所有死亡人数的。见表3。

职业构成

对传染病导致死亡病例进行职业分析,无业人员死亡构成比居第一位死亡人数最多,死亡 60 例,占死亡人数的;其次为种植业和不便分类人员,死亡各47 例;此三类人员占所有死亡人数的。

3 讨论

尽管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国家对传染病防控的重视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传染病防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传染病虽不是威胁居民死亡的首位因素,但其发病率仍然较高,传染病防治仍是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1]。从分析数据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是危害白云区居民生命的最主要传染病,且居高不下,可能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加速流动、居民卫生习惯不良、大量耐多药结核菌株的迅速蔓延、HIV和艾滋病的蔓延和流行等因素密切相关[3]。加大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同时还需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并针对不同的传染病,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上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降低相应传染病的死亡率[4]。

随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婴儿传染病已连续多年无死亡病例发生,其他相关传染病也处于较低的发病水平,但由于一些传染病流行规律发生了改变, 新菌株、毒株的变异和传入,新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仍十分艰巨[1]。中年组(35~44岁)及老年组(65岁)传染病死亡率较高,中年组死亡率高可能与该年龄段接触机会及疾病疾病进程有关,老年组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容易出现一个高峰[3]。

白云区2008~2012年无业人员、农民、不便分类人员传染病死亡人数居人群传染病死亡前列,说明此类人员由于经济条件,看不起病的现象依然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仍然在低收入人群。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白云区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疾病,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和改善相应预防控制策略,继续加大防治的投入力度,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通过长期的共同努力, 尽早达到降低传染病死亡率的目标[5]。

[参考文献]

[1] xxx,xxx. 祁阳县2008~2010年居民传染病死亡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7):1016-1017.

[2] xxx. 2009年泰州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0,21(6):58-59.

[3] xxx,xxx,xxx,等. 2004~2005年凉州区传染病死因调查报告[J]. 当代医学,2010,16(15):30-31.

[4] xxx,xxx. 桂林市某监测点2007~2010年死因动态分析[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4):67-69.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7篇

经常听到死亡,但总感觉很遥远,与我无关,死亡好像没什么可悲。但当它发生在我身边时,我会觉得伤心?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当我听到外婆已走了的消息时,我并没有像电视中看到的那么悲痛欲绝。可当我看到她的遗体时,泪水便不由自主[注: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流了出来,止也止不住。我真真正正的感觉到了死亡。它便是没有了呼吸。我仿佛看到她的胸膛在起伏,可当我在看时是那样的平静。它便是没了活动。昨天,就在昨天,我还倒水给外婆喝,她还和我说话,她还能喝水,还能思考,还能关怀我。可现在她只能躺在床上永远的睡下去。外婆再也不能吃她爱吃的鱼了,她再也不能见到她的亲人了,她再也不能睁开双看看她的外孙女了……

我感到了前所未有[注: 从来没有过的。]的沉重;会觉得心中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

我发现生命真的很可贵,活着至少可以体会酸甜苦辣[注: 指各种味道。比喻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8篇

【关键词】 住院死亡病人 死因 统计分析

徐汇区中心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有开放床位726张,现将徐汇区中心医院近5年的住院死亡病案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死亡率高的疾病,以提高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3~2007年住院病人中的死亡登记、统计报表以及死亡病案。

方法 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进行统计,诊断则以第一诊断进行分类和归并[1]。

2 结果

2.1 死亡人数及病死率 在2003~2007年中,共计住院病人53956例,其中死亡病人为1675例,病死率为,各年度死亡情况见表1。

2.2 性别情况 在1675例死亡病人中,男959例,占,女716例,占,男女性别之比为:1。

2.3 年龄结构 住院死亡病人中年龄最大的为100岁,最小的为15岁,70岁以上的死亡病人为1243人,占,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见表2。表1 2003~2007年住院死亡病人病死率表2 2003~2007年住院死亡病人年龄构成

2.4 死亡病人的死因构成 在死亡病例中,因罹患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位居各类疾病系统死亡之首,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其构成情况见表3。表3 2003~2007年住院死亡病人的死因构成

3 讨论与建议

在2003~2007年5年间,我院的出院病人呈逐年上升趋势,住院病人死亡率总体是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我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总体医疗质量是上升的。

在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这一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2~4]。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男性所承受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易于形成不良的习惯和嗜好,因此要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医治,也有利于降低男性的死亡率。

在死亡病例的年龄构成中,70岁以上的死亡率占了,成为死亡人数的主要构成,我国已迈入老年型社会,因此加强老年疾病的防治,积极开展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也是今后卫生工作发展的重点之一。

根据死因疾病系统的构成情况显示,恶性肿瘤居死因顺位的首位。说明恶性肿瘤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恶性肿瘤中,肺癌居第一位,这是由于我院在治疗肺癌上具有特色,而这部分病人多是高龄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所以在目前尚不能治愈恶性肿瘤的情况下,重视对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以及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

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位,说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疾病依然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病等。其病因与环境污染严重、少运动、高脂肪的饮食、工作压力大等有关,针对这些疾病,除了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抑制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xxx,xxx,xxx,等.1993~2002年某院住院病人死因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4,11(3):231-232.

2 xxx,xxx.2219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4,21(1):41-42.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9篇

啊,天呐,就要发试卷了,该咋办啊,我的数学肯定考砸了,回家肯定又要收到爸妈的合力双打了,还要受到妈妈的“紧箍咒”了,哎,万能的耶稣上帝啊,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发发慈悲,救救可怜的我吧,以后我每天给你们烧香,我跪在地上求你们了。哎,都怪出试卷的老师们,出的`那么难,如果我是超人的话,我肯定会代表全银河系来消灭你们……“叮铃叮铃”本来感觉挺好听的铃声现在好像感觉是死神的摄魂铃那样可怕,发试卷了,我心乱如麻,身体不停地哆嗦,手脚不停地冒冷汉。老师开始叫名字了,我的心跳不断的加快,背部发凉,手脚发抖。“xxx”啊,到我了,从老师的眼神里我感觉我这次考得不好,我迅速抓挂试卷,一溜烟的跑了下去,我坐到位子上,双眼一合,盖住分数,慢慢地挪出第一个数字“5”,我的心跳又加快了,“哎,算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反正横竖都是死”倒不如来个干脆,早死也能早超生,我心了一横,掀开了试卷,一个刺眼的“55”出现在我的面前,哎,这次铁定要完蛋了,我仰天长啸,噗地一声,倒在桌子上。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10篇

有一个男人,他,站在高楼大厦上。他,爬在栏杆上。他想:自己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痛苦什么的,都没了。要是真的跳下去,就会解脱了。

此时,站在离他5米的一个女人在说:“不要轻易去死啊,活着多好啊,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自由自在,多好啊!”

“活着没什么意义,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的爱人因为我没钱,不理我了。所以,我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生命,就是浪费精力的东西。”那个男人说。

紧接着那个女人又说:“虽然你的爱人不理你了,但是,最起码你得活着,要不然,你的爱人也会很痛心的。所以,你得活着。”

“就算我的爱人还想念我,我已经不可能活着了。我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自由自在地活着了。”男人说。

“你一定要活着呀,要是你爸妈知道了,他们一定会很伤心的。他们说不定也会做傻事,像你一样。所以一定要活着啊,听我的吧!你在你爸妈眼里,还是一个好孩子。”女人说。

终于,男人的眼睛里露出了泪水,他从栏杆上爬了下来,冲下楼,一下子钻进了爸妈的怀里……

四年级:严日星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11篇

关键词:胰腺炎;临床表现;治疗

胰腺炎是一种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常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升高等。一般常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文章主要讨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一种起病较急骤、临床表现较复杂,并且病程的进展迅速、起病急、死亡率高,再加上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较多,从而比较容易引起患者多脏器的功能损害, 所以如何选择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文章对湖南东安县人民医院外一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院治疗的1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浅析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胰腺炎患者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23~69岁,平均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其中全部患者具有腹膜刺激症,而血淀粉酶增高的患者有15 例,具有血性腹水的患者有8例。

治疗方法:对于进行非手术治疗的9例胰腺炎患者,采用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及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等手段,可以使用胰酶_,注意改善胰腺的微循环、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注意预防患者感染。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胰腺炎患者,其中有8例行胰腺包膜切开引流术同时行空肠造瘘术,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

2 结果

收治的19例胰腺炎患者中治愈了15例,死亡了4例,死亡率为%。其中死于多器官衰竭者1例,手术者死亡者1例,非手术治疗死亡的患者2例。另外,有1例患者并发假性胰腺囊肿,在5周后行囊肿空肠吻合术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临床上急性胰腺炎以发病急、进展快以及死亡率高为特点。历史上,自从Fitz提出了用手术治疗胰腺炎的观点之后,临床上便开展了以胰腺坏死清除和腹腔引流为主的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方法[1]。但是,由于对当时手术目的认识上尚不清楚、手术方式相对落后,所以手术的治疗效果未能令人满意。1963年的马赛会议,会上围绕胰腺炎的临床分类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的讨论。之后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治疗方法和观点,其中Kiekens率先地提出了胃造瘘、空肠造瘘以及胆道造瘘的三造口法,得到大家的普遍接受。之后胰腺炎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治疗方法不断地涌现。胰腺炎治疗方法的选择是急诊的常常遇到的难题, 原则是在患者急性期内先行非手术治疗,若患者发生组织坏死或者感染之后再行手术引流[2]。研究表明,对胰腺炎患者进行后期的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可以缩短疗程。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强调非手术治疗方法,可能会延误手术的时机,从而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所以,在治疗上既要重视早期恰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也要合理的选择胰腺炎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

近年来,我国急性胰腺炎的发患者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在胰腺炎的治疗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合理有效地治疗方案给胰腺炎患者带来福音。

4 参考文献

[1] xxx,xxx,唐 毅,等.Ranson和APACHEⅡ评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风险的评估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1):81。

[2] 易省阳,谢会忠.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全身炎性反应反应综合征与Balthazar-CTSI分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2):142。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12篇

[关键词] 结核病; 死亡; 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1994~2008年间在我所住院治疗登记和危重患者报告登记中查出结核病死亡病例,并逐一查阅。

选例方法

查看每名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到死亡时间、诊断直接死亡原因及并发合并症情况以及痰检情况。

死亡判定

查阅15年间我所住院治疗的记录,对病史、既往史以及演变过程、抢救记录、死亡记录和死亡讨论,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死亡病例情况

1994~2008年在我所住院结核病患者3498例,其中危重患者报告登记有106例,占;死亡人数为85例,占。

死亡原因

结核病死亡85例中肺结核占79例,占,肺外结核6例,占。直接死亡原因分析结果以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较多见。见表1。

合并症

死亡患者中合并种类繁多:(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2)循环系统疾病: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3)肝肾功能不全、贫血、营养不良等。其中合并糖尿病者28例,占,肺心病者20例,占,肺内感染者65例,占,并处于一患多并发其他疾病的状态,两种以上合并症者80例,占。见表2。

性别与年龄构成

85例死亡患者中男性62例,占,女性23例,占。死亡年龄范围为16~85岁,50岁以上为52例,占。

治疗及痰菌情况

1)治疗主要以抗结核为主,并进行积极的消炎、对症、支持等疗法。以肺结核死亡的79例患者中初治患者为31例,占;复治患者为48例,占。

2)从痰检结果看痰涂片阳性者为48例,其中初治涂阳为15例,占;复治涂阳为33例,占。

3 讨论

呼吸循环衰竭

直接死亡原因分析资料中显示以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者30例,占,肺部改变多继发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瘢痕致气管狭窄引起通气不足和分泌物排除障碍,更易反复感染,加重纤维化,胸膜广泛肥厚。结核病变直接损害血管,使血管腔狭窄、闭塞,右心超负荷,促使右室扩张和功能衰竭。由于心脏长期缺氧,心肌功能受损,可诱发呼吸循环衰竭。

多脏器功能衰竭

死亡原因中以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有21例,占。死亡病例合并症的分析资料中均有合并症,大部分病例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肺结核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病程长、免疫功能低、体质差、并发症多,加之常年服用各种抗结核药物,各脏器储备功能低下,甚至处于衰竭的临界状态,一旦感染,各脏器损害接踵而来,易致死亡。

继发肺感染

继发肺感染是重症肺结核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导致肺结核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85例死亡病例中合并肺内感染者65例占。其中17例以感染性休克死亡。在人口高峰逐渐推向老年的今天,重症肺结核多为慢性感染、迁延不愈、易反复发作、复合感染多、耐药严重,可致多脏器发生急性灌注不良,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易导致死亡。

年龄因素

85例死亡病例中,50岁以上52例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肺结核不断增加。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病变广泛侵润,并伴有慢性纤维空洞。反复感染加速肺纤维化,成为难治性肺结核,还可能引起气胸、咯血、结核播散。同时,老年多数患者有各种疾病,表现为临床症状重,体征与X线表现不典型,加上免疫功能低下,复治患者比例较大,易造成结核病诊断与治疗上的困难,因此更应注意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治水平。

复治病

以肺结核死亡79例中复治患者病例占多数。患者发现过晚、病变严重、菌量多、体质差,尤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加上不坚持规律用药或中断治疗以及结核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化疗失败也是结核病患者死亡中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要彻底加强结核患者的规范治疗管理,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坚持适量、联合、规律用药的原则,保证全程化疗、积极治疗,控制结核病的合并症,是减少结核病死亡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6(1):3-7.

[2] _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S].2009,7:1.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13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恶性肿瘤;晚期;死亡态度;影响因素

死亡态度是人对他人及自己临终阶段或死亡所持有的态度,是自己面对死亡的一种心理态度。相较于健康人群,癌症病人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对死亡的担忧、恐惧心理要严重得多,部分临终病人更不愿面对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的事实,对死亡持极其反对的态度[1]。而多项研究均显示,死亡教育有助于缓解临终病人死亡恐惧感,还有助于提升病人临终前生活质量[2-4]。故而,明确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有助于医护人员予以有针对性的临终前护理及治疗措施,而分析影响病人死亡态度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为病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更好地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5]。目前,也有关于三级甲等医院晚期癌症病人死亡观的报告[6],但基层医院收治的病人与三级甲等医院在经济条件、职业、学历等多方面有明显不同,对死亡的认知也不同,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基层医院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商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38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中国国籍者;人口学基础资料齐全者;年龄满18岁;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Ⅳ期者,但不限肿瘤类型;预计生存期>2个月者;住院病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早、中期恶性肿瘤者;伴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或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不愿意配合此项研究者。1.2调查工具死亡态度调查采用死亡态度描绘中文修订版(DAP-R)[7],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40,对死亡的态度包括死亡恐惧和xxx自然两种。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调查量表,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婚姻状况、父母是否健在、、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重视临终前生活质量、是否与别人讨论过临终问题等。所有量表均由护士进行分发,病人或家属填写后当场回收。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行数据统计,定性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态度本研究纳入的382例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的死亡态度:死亡恐惧83例(21.73%),xxx自然299例(78.27%)。2.2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的单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对死亡持恐惧和xxx自然两组态度的病人在性别、年龄、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重视临终前生活质量、是否与别人讨论过临终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类型、婚姻状况、父母是否健在、、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及家庭收入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恐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以病人对死亡恐惧为因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是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恐惧的危险因素,而接受过死亡教育、重视临终前生活质量及与别人讨论过临终问题则是病人死亡恐惧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3讨论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1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肺心病死亡患者的氧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1980~2000年间入住我院肺心病患者76例,随访5年,期间对死亡43例及存活33例的患者进行各项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监测对比。对并发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前24~72 h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监测。结果 死亡组及存活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别为(413±106) mmhg,(289±65) mmhg(p<001);心脏指数(ci)分别为(192±041) l·min-1·m-2,(26 ±048) l·min-1·m-2(p<001); 死亡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423±43) mmhg、氧输送(do2)与氧耗(vo2)均较存活组明显下降、do2与vo2呈正相关(r=071)。死亡年限愈短,mpap愈高,ci、do2、vo2、pao2愈低。死亡的43例患者临终前39例(906%)有复合酸碱平衡紊乱,25例(5813%)痰菌培养出致病菌57株。41例(953%)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2例肺心病感染性休克与消化道出血的临终前24~72 h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变化明显的不同。结论 导致肺心病的死亡除严重的低pao2外,还存在组织氧的释放、摄取和利用障碍。 【关键词】 肺心病;氧动力学;血流动力学

自上世纪70年代swanganz导管发明以来,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症急救中广泛的应用,并由单一、间断的循环功能监测向同步、整体、持续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监测发展,使我们能在组织细胞水平上了解氧代谢状况,及早发现组织氧代谢障碍,为治疗缺氧性疾病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最根本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缺氧引起的机体一系列损伤,近年的研究证实,肺心病失代偿期氧输送(do2)与氧耗量(vo2)存在病理性氧供依赖关系〔1〕。为进一步了解老年肺心病因急性加重死亡患者的氧动力学变化,本文通过76例老年肺心病5年随访研究,并对其中死亡的43例进行分析,探讨老年肺心病死亡患者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以指导临床救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1980年12月~2000年12月copd住院患者76例(依照第二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标准 〔2〕),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30 mmhg,肺动脉平均压(mpap)>20 mmhg,年龄60~88(681±117)岁,男56例,女20例。

12 检测项目

胸部x线正侧位片,常规12导联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痰微生物培养:送检2次,为同一种细菌且药敏试验相同者为痰菌阳性;血气分析:取桡动脉血检测ph、pao2、paco2、sao2%;并同步取静脉血检测电解质;血流动力学用德国semenselema 8导生理描记仪,经颈内静脉或上臂贵要静脉送入swanganz漂浮气囊导管检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平均压(mpap,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mmhg)。经导管取混合静脉血检测氧分压(pvo2)、混合静脉血血氧饱和度(svo2%)。并由semenselema生理描记仪软件计算心脏指数(ci,l·min-1·m-2);氧输送 (do2,ml·min-1·m-2)、参照文献〔9〕方法计算;氧耗量(vo2)用日本ss80基础代谢仪在床旁实测。以上检测均在首次做导管的72 h内完成。

13 方法

全部患者基础肺疾病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病程6~40年,入院时为急性加重期,首次漂浮导管后随访5年,期间存活者为存活组,死亡者为死亡组;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各项检测数据,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指标;分析死亡组中不同的病程和死因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参数以x±s表示,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进行直线相关性系数分析,所有统计计算均用spss100软件完成。

2 结果

76例肺心病患者,存活33例,病死43例,其直接致死原因:消化道出血15例(349%),感染所致休克11例(256%),猝死6例(139%),心力衰竭7例(163%),肺性脑病4例(93%)。

21 临床检查

死亡组胸片:片状浸润病变32例(744%),其中两侧病变15例(348%),伴胸水2例(46%),伴气胸2例(46%),两肺间质性改变8例(186%),肺大泡7例(162%),心/胸>05 19例(441%)。存活组:片状浸润病变21例(636%),其中两侧病变6例(182%),两肺间质性改变3例(91%),肺大泡3例(91%),心/胸>05 6例(182%)。死亡组心电图改变: st t改变14例(326%),频发性房性早搏26例(60%),短阵房速11例(256%),心房纤颤8例(186%),频发室性早搏19例(442%),短阵室速4例(93%)。存活组:st t改变6例(182%),频发性房性早搏8例(24%),心房纤颤3例(91%),频发室性早搏5例(151%)。酸碱平衡〔3〕:死亡组中单纯性呼酸9例(21%),呼酸+代酸11例(255%),呼酸+代碱7例(162%),呼碱+代碱2例(48%),呼碱+代酸+代碱11例(256%),呼碱+代碱+代酸3例(69%)。存活组中单纯性呼酸16例(481%),呼酸+代酸7例(212%),呼酸+代碱4例(121%),呼碱+代酸+代碱6例(182%)。痰致病菌培养情况:死亡组25例(5813%)分离出致病菌57株,其中分离出5种菌2例,4种菌2例,3种菌5例,2种菌与1种菌各8例;存活组有8例(242%)分离出致病菌10株,其中2例分离出2种菌,其他6例分离出1种菌。两组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孢菌17株,肺炎克雷白杆菌14株,白色念珠菌12株,大肠杆菌8株,其他菌有g-杆菌及g+球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标准参考文献〔4〕:死亡组41例(953%)出现mods,其中有肾脏损害24例(558%),脑损害22例(512%),消化道15例(348%),肝脏12例(279%),血液6例(139%),除原发心肺损害外再合并2个以上器官损害28例(651%)。存活组12例(363%)出现mods,其中脑损害7例(212%)肾脏损害2例(6%),消化道2例(6%),肝脏1例(3%)。

22 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改变

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比较见表1。表1 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比较(略)

23 死亡组不同死亡年限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改变见表2。表2死亡年限与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关系(略)

24 7例感染性休克和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终前24~72 h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变化见表3。表3 临终前24~72 h血流动力学与氧合情况(略)

3 讨论

尽管近10余年来广泛使用呼吸机,危重症监护手段越来越完善,各类抗生素种类不断的更新换代,但重症肺心病的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的下降,仍在15%左右。本组肺心病临终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感染、mods(953%)、以及复合酸碱平衡紊乱(906%),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持续的肺动脉高压(413±106) mmhg和低ci(192±041) l·min-1·m-2,氧动力学变化表现为低pao2(423±43) mmhg、do2下降、do2与vo2呈正相关(r=071),这种氧代谢障碍在病程越短的患者中越为明显。由于感染、心衰、酸碱失衡、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氧的运输、组织内的释放、组织细胞氧的利用均出现障碍,导致do2与vo2间的代偿机制完全丧失,出现病理性do2vo2的依赖,提示组织氧供不足,氧债始终存在〔5〕。在危重病人中一旦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死亡率高达70%〔6〕,即使通过应用呼吸机提高pao2、药物强心、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方法增加do2也无法使组织缺氧状况得到改善,最终导致死亡。如何改善晚期肺心病多环节氧代谢障碍仍是当今治疗的难题。

死亡组痰培养阳性率高达5813%,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孢、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与国内文献报道〔7〕的菌种相似。严重感染是mods最常见的始动原因,本组43例死亡患者中发生mods 41例,表明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导致全身中毒反应,使各器官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灌注量下降,各器官缺血缺氧,细胞坏死,引起各脏器功能损害。死亡组中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除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及低体循环血压外,ci及vo2并不降低,分别为(41±09) l·min-1·m-2,(200±56) ml·min-1·m-2,甚至临终状态仍保持较高水平,但动脉血氧含量与混合静脉血氧含量之差(cao2cvo2)减少,这与肺心病其他原因致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合状态有明显不同,有人称之为“缺陷性氧耗”〔8〕,提示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出现障碍。这可能由于感染性休克致使血流分布紊乱,局部缺血与过度灌注同时存在。细菌毒素及炎性介质导致组织水肿,氧弥散距离增加。红细胞刚性增加使变形能力下降,细胞内线粒体呼吸功能(氧化磷酸化产能过程)受损,导致组织细胞的缺氧〔9〕。因此对治疗肺心病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仅提高do2是不够的,还应改善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的功能。

死亡组因消化道出血致死共15例(349%),从5例患者临终前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数据表明这类患者不仅pao2降低,而且ci及do2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3±06) l·min-1·m-2,(301±73) ml·min-1·m-2说明全身氧供不足。胃肠道血液供应的特点是营养血管呈发夹状,小血管从母支呈直角分出,如血流过快,红血球有跳跃现象更易产生缺氧,且胃肠道黏膜绒毛中存在对流机制,使黏膜对缺氧更敏感,黏膜容易缺氧而损害,引起出血。近年的研究提示,如果将氧动力学指标与其他反映组织缺氧的指标如胃黏膜组织内ph值结合起来,用于危重患者的监测将有助于判断胃黏膜细胞的氧合状态,对早期发现胃黏膜细胞缺氧及进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望降低肺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xxx,xxx,xxx,等高海拔地区肺心病患者氧动力学与右心功能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2):8745

2 xxx植,xxx呼吸内科专题讲座〔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4165

3 xxx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1208

4 xxx,xxx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多脏器衰竭病因分析和防治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6):624

5 gutierrez goxygen delivery and utilization in hypothermic dogs〔j〕appl physiol,1986;60:7516

6杨素征氧动力学监测与危重病关系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3;9(1):856

7 xxx,老年肺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耐药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4;3(2):935

死亡讨论经验教训xxx 第15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季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渐升高[1]。本研究总结近5年来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从而使高危患者及早得到重视和预防,以期减少住院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山西博爱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病例536例,其中死亡62例。入选标准:有缺血性胸痛发作病史;心电图特点:有或无病理性Q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ST-T的动态演变;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满足以上至少两条标准。以及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高血压病史者,高血压的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1》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病史者,糖尿病的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

方法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死亡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病史,是否有吸烟史、家族史、饮酒史,是否再灌注治疗以及住院期间的合并症。

统计学处理 运用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对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圆分布分析方法,计算平均角发现平均每年的集中发病高峰和死亡高峰。

2 结 果

临床情况 共收集536例,男性389例(),女性147例(),年龄岁±岁(25岁~90岁)。死亡62例(),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龄岁±岁(35岁~90岁)。有高血压222例(),糖尿病10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2例()、脑卒中41例(),吸烟145例(),饮酒50例(),有家族史40例(),肺部感染110例(),心力衰竭83例(),心源性休克33例(),致死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2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03例();再灌注治疗(溶栓治疗+急诊介入治疗)116例();发病到住院死亡时间中位数为(4) d,介于发病3 h至29 d。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有意义的变量是性别、年龄、陈旧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泵衰竭。女性死亡是男性的倍,高龄组死亡是低龄组的倍,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死亡是对照组的倍,再灌注治疗者死亡是对照组的倍,泵衰竭组死亡是对照组的倍,均有统计学意义(P<)。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吸烟、家族史、饮酒史以及肺部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死亡原因 62例住院死亡患者中发生泵衰竭43例次(),其中心力衰竭33例次(),心源性休克20例次();心律失常如室速和/或室颤11例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次();心脏破裂(包括乳头肌断裂和室间隔穿孔)6例次();猝死4例次();其他2例()。

圆分布分析 计算平均角发现平均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前后(Z=,P<),每年的死亡高峰集中在12月19日前后(Z=,P<)。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过去一般为30%左右,采用心电监护治疗后降至15%左右,采用溶栓治疗后再降至8%左右,住院90 min内施行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至4%左右[1]。本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为,这与xxx等[2]的结论相当。近十年平均死亡率为[3],这可能与地区及开展再灌注治疗的情况有关,偏远欠发达地区的住院死亡率可能会更高。本文显示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比为∶1,而死亡比为1∶,很明显女性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4],可能与女性发病年龄高,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高及接受有益治疗的比例低有关[5];男女间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惯差异致使发病的特点有所不同[6]。但也有研究证实尽管女性较男性接受溶栓、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等有益治疗的比例稍低,然而经调整前者的短期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30 d) 与男性并无统计学意义[7]。 GUSTO-和INJECT研究回顾性分析提示,许多临床研究排除了院前死亡的男性,因此夸大了住院病死率的性别差异[8]。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中,50%在发病后1 h内死于院外[9]。性别对死亡的影响尚有争议。已有研究表明,年龄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0]。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大,本研究显示高龄患者死亡风险是低龄患者的倍,与xxx等[3]结论(倍)略有差别。

本资料显示,传统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家族史,以及饮酒、合并脑卒中和肺部感染等,与住院死亡率无明显相关,与以往结论不尽相同[3,10],糖尿病是急性心肌 梗死死亡的独立因素,TIMI、GUSTOⅠ、GUSTO Ⅱb、OASIS等试验均使糖尿病对心肌缺血的独立预测价值得到证实。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者。已经提出多种基本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解释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疾病以及临床结局的不利影响,包括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分布和进展上的差异;代谢紊乱;自主神经病变;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血小板作用的紊乱;以及过度的炎症过程。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史者死亡风险并未增加,可能间接证明了这些危险因素即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另外肺部感染曾经被认为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风险增高,但在本研究中,肺部感染患者为110例(),存活组86例,死亡组24例,肺部感染并未增加死亡风险,可能与有效的再灌注治疗使患者卧床时间缩短、病房条件改善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关。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梗死死亡风险增高,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11]。

心源性休克是较左心室衰竭程度更重的泵衰竭,一定水平的左心室充盈后,心排血量指数比左心室衰竭时更低,亦即心排血指数与充盈压之间关系的曲线更为平坦而下移[1]。本研究中发生心力衰竭83例(),心源性休克33例(),死亡患者中泵衰竭占(43/62例),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仍是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的结论一致[2,3]。本资料中住院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03例,而因室速和/或室颤死亡者只有11例,在院外死亡者多由于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所致[9];住院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2例,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死亡8例,心电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及时心脏电复律,以及临时起搏器的使用可使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率大大减少。心脏破裂常在起病后一周内出现,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心室间隔穿孔和乳头肌断裂。研究表明冠心病中心脏破裂的发生率为 ~ ,而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病例中心脏破裂占 31%[12]。近年来,由于各种血运重建技术的应用和冠心病监护病房的建立,使心脏破裂成为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第2位常见病因,仅次于泵衰竭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国内外有关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中心脏破裂所占的比例~,本研究中心脏破裂(包括乳头肌断裂和室间隔穿孔)6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还有猝死4例,可能有心室游离壁的破裂,但未经证实。心脏破裂还可表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或颤动等,故在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的患者中也可能有心脏破裂者。

本资料中患者发病到住院死亡时间中位数为(4) d,介于发病3 h~29 d。xxx等[13]结论为发病至死亡时间为17 h至90 d,平均 d。xxx等[14]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死亡时间多集中在12月份。在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前后,死亡高峰集中在12月19日前后,提示气候条件可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机体各个脏器的损害,使得这些患者更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本组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与年龄、性别、有无再梗死病史有关,死亡原因为泵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因此,在临床中应高度关注高危患者,加强冠心病监护病房的管理,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xxx珠.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2-255.

[2] xxx,xxx,xxx,等.203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病例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荟萃,2009,24(9):774-776.

[3] xxx,xxx,xxx,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2) :260-262.

.Eur Heart J,2006,27(18):2177-2183.

[5] xxx珠.心脏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23-1834.

[6] xxx,牟建军.高血压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0-31.

.N Engl J Med,2000,343(1):8-15.

.Am J Cardiol,2000,85 (2):147-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