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热门36篇)

93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篇

个人自1993年1月被聘任为主管中药师以来,紧紧围绕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_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把关,xxx、冒、伪、劣药品进入临床。同时,做好毒、麻、剧等特殊药品的管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舞避现象的发生;积极协助领导指定和完善单位药品管理制度、先后指定了《药品质量管理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发放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单位的药品管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违规操作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药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决纠正和杜绝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主管药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缺药登记、效期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审核、化价、调配、发放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认真按照“三查七对”处方审查制度,严格操作,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方面的差错,能及时与医生联系,准确调配,认真复核,近五年来,发放药品32300张处方,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群众提供了快捷、准确、优良的药学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宣传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和生殖保键知识,协助医生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品”、“医疗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以及特殊管理的有关发规。熟练掌握药品的微机化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做到微机化价,操作熟练、迅速,尽可能减少病人化价等候时间,对发放到病人手中的药品,能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用药的常识与注意事项,尤其对孕产妇用药注意事项作耐心解答,使病人在服药时良好地遵守医嘱。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掌握药学界的学术新动向,熟练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和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掌握药品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合理用药,同时开展新药咨询和药物监测工作,建立不论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使临床用药更科学、更合理,以适应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量的医学刊物如《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等,及时了解和掌握药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65例,取得了满意医疗效果。能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药品新知识水平,注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有近十篇论文在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其中3篇分别在《中华新医学》、《宜春学院学报》、《中华临床新医学》上发表;199x年9月参加了xx省中医学院药剂专业学习,通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专业证书,从而使工作和理论有了系统性的提高。

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1996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及乡镇计生服务站人员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药学》、《药理学》授课任务,为全县计生系统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业务技术人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篇

1970年初,xxx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调查入手,深入民间调研,数十次前往不育症多发区的41个市县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率先发现集中不育症人群与食用棉籽制品密切相关,提出棉籽食品可致男性不育,进而分离出男性抗生育有效成分棉酚。嗣后,国家组织全国18个省市千余名多学科科技医药卫生人员协作攻关,xxx作为全国棉酚研究协作组化学制药组负责人和山东省棉酚研究组组长带领科研团队对棉酚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规格、抗生育效果、作用环节、吸收分布、毒理、临床用药方法及剂量、棉酚的拆分、衍生物及络合物的制备和筛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1974年2月在探寻高效低毒棉酚衍生物的过程中,研制成功“男性避孕药甲酸棉酚”,xxx亲自执笔起草了棉酚、醋酸棉酚、甲酸棉酚质量标准[3]。棉酚是迄今国内外男性抗生育作用最为确切的一个药物,作为非甾体类药物的新发现,填补了国内外男性避孕药的空白。1972年,xxx首次分析测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与分子量,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做出了关键技术贡献。

2系统生态观的中药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其生态环境保护是xxx长期关注的课题,他指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要发展中药事业,首先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他多次深入山区、药材产地和道地药材产区开展中草药资源调查,搜集民间中草药方剂,编著出版《山东中草药手册》《中草药避孕方剂汇编》和《山东省中草药资源调查报告》。80年代初,面对中药使用量激增,中药及天然药物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的现象,xxx为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进行研究与科学利用。为摸清山东中药天然药资源现状,积极配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xxx组织开展了山东中药资源普查,切实推进中药道地药材研究和人工栽培研究。针对中医和中药发展不平衡和“重医轻药”,以及临床用药不规范,中药炮制不当,或调药有误、分量不准,药材霉变,以伪充真、以劣充优等问题,深入分析中药及中药学科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适时地发表了“振兴中医事业必须同时发展中药事业”的重要论述。90年代,xxx立足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竭力倡导中药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组织山东道地药材研究,开展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5],从混乱品种甄别、本草考证入手,就其化学成分、饮片规格、质量标准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荆芥全面系统研究,明确了荆芥入药历史沿革,澄清了荆芥入药品种[6],首次探讨了135种常用中药所含微量元素与中药性效相关性,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24大科学观塑中药产学研经贸战略架构中药为复杂体系,其突出特征是整体性,xxx老对中药现代化有着系统思考和独特见解,认为:“中药现代化要立足大科学观,从系统整体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着眼,基础与应用研究、实验与临床并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经济融合,产学研科经贸并举,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实现中药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还分析说:“应重视中药基础性研究,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更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以临床效果为前提,以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为核心,破行业界限,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协作,探索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从根本上使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中药的水平。”1990年,他在20余年中药生育调节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战略发展着眼,系统梳理古今文献,开展专题调研,首次在国内外全面总结中草药节育成果,独立完成了“中药节育的预测研究”,准确客观分析了国内外中草药避孕及抗生育研究思路与进展,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国中药节育研究的发展趋向、目标,尤其强调应着力加强中药复方抗生育作用与有效成分及中药双向调节系统研究[7]。1998年,他综合分析中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水平,着眼于山东厚实的中医药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及在国内外所独有的优势、地理环境特点,增强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中药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高速路”,提出发挥山东居环渤海经济带区位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经贸于一体的“北方中药港”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和围绕“北方中药港”建设核心,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自主发展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增强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力的发展策略建议,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xxx药现代化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进程[8]。

3系统整体观和非线性科学理念融合构建符合中药

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体系中药质量是中药事业发展的核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xxx便着力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的系统方法学探索。80年代初,组织了紫外、红外、荧光、色谱、电泳和细胞核型分析等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现代方法技术的系列研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确立了该领域领先地位。遵循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复杂体系的特点,融汇系统学和非线性科学理念,将现代分析技术引入中药领域,指出中药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种质、原药材、饮片、制剂、中成药、辅料及环境土壤等的多维标准规范和综合集成控制。创建性地提出中药全成分分子动态变化整体性、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理论“中药质量全成分控制论”,即:中药具有整体性、非线性、模糊性、时空序列等特征,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更为复杂。并且这些成分存在着极大的可变性。它既有植物生长时由于生物变异及基因表达的可变性,又具有采集加工后成分分解转化的可变性。因此,只选用其一种成分,甚至选用几种成分定性定量,进行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难以反映出中医中药的特色,与中医辨证用药重视整体药效相距甚远。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以中药全成分为基础,以其全成分分子的整体效应为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方法获取标准量值,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9]。xxx首创了“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中药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全成分宏观总体效应表征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等系列新方法[10-12]。1994年,他将热力学理论引入中药研究领域,采用微量量热法新技术,运用生物热效应表征黄连、黄芪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建立中药质量评价的热力学方法[13-14]。xxx老在长期系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完善了中药及其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4复杂巨系统理论与集成统一分析方法解析中药复杂体系

20世纪80年代,xxx以阐明中国特色生命科学———中医药学的本质为根本目标,开始了以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药-证”相关性研究为核心,运用多学科研究模式,以中医方剂的功效为指标,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剖析方剂的物质基础,揭示方剂的作用机理,阐明其科学内涵的艰辛求索之路。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修养和长期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中药实践,使他对中药方剂有着精深的认识,作出了“中医药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工作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功效关系和物质关系,研究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物理的、化学的和活性的),从而探讨中药的协同、拮抗和双向作用,对于发病机体治疗疾病的机理,以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揭示中药作用的本质,进而阐述中医药理论”的论述。形成了“中药配伍化学关系论”,其核心内容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的组成,中药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化学成分,包含微量元素以及两者形成的络合物成分等。单味中药中具有多种有效成分,每个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多以复方形式,它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复方的中药配伍是以“君、臣、佐、使”及功效方面的“七情”的组方原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中药组合而成,并在机体内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即复方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复方中所含中药的综合作用和整体作用。中药通过方剂配伍,可以提高与促进疗效,减低毒性与不良反应,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中药汤剂多是复方,配伍煮后,各种成分多数相互作用,发生多种化学物理变化,含量上升或下降,甚至产生新物质,只有极少数成分保持原有状态,由此反应而产生的新物质,足以导致量或质的变化;汤剂进入机体内又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中药配伍组成的复方,其汤剂的功效作用,不能简单地用单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功效作用普遍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复方的药理作用并非简单地等于各味中药及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加合,显示出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作用的总和,体现了祖国医药学在直接治疗疾病的同时,重在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因素和通过对其他药物的影响使得机体恢复健康。中药复方汤剂中各单味中药所含化学成分有的保持原有状态,有的因相互影响而产生量的增多或减少,有的则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物质。由于单味中药就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单味中药中不同化学成分可以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它们间可以相互协同、拮抗或又协同又拮抗[15]。率先采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及效标成分与药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将智能色谱专家系统用于中医方剂分析,开展了中医传统名方四物汤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四物汤其成分变化与药效的相关性和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确证全方补血药效最佳。继而提出“中药方剂分子合式作用学说”,合式,即合乎一定的规格、程式,指有序、有规律的作用。中药方剂是一个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杂体系,含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成分。中药配伍制备汤剂的过程中,则可能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由此反应而产生新物质(沉淀物和非沉淀物),导致量或质的药效变化。当汤剂进入机体内部形成一个随病症可发生协同或拮抗的动态平衡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复杂体系,在机体内活性成分分子包括原有活性成分分子、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分子和间接产物活性成分分子,一种活性成分分子在机体氛围中可改变状态,如形成络合分子等,随病症可呈现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活性作用,其活性成分应能被机体吸收,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起作用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又可划分为Ⅰ类活性分子,即已作用在靶点上的活性分子;Ⅱ类活性分子,虽未作用在靶点上,但可协同或拮抗Ⅰ类活性分子的活性;Ⅲ类活性分子,是Ⅰ类和Ⅱ类活性分子的作用基础或后续分子。在机体内,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可作用于多个部位、多个靶点或几种活性成分分子作用于同一部位、同一个靶点,其作用呈现层次性、有序性、整体性、综合性和调节性,使机体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病症得以治愈。

5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中药学科内生机制与动力

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功能的平台,是造就学术领军人物与科技拔尖人才的舞台,数十年的学科工作经历,使xxx体会到高水平学科是实现高质量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载体与基石。他立足于建立中药现代学科教育体系,着力构建“中药光谱鉴定学”学科体系,其专著《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作为学科建设的开篇之作,为中药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径[16],成为新学科的理论奠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提出:“人才智力资源是学科发展的根本、物质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原动力、理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造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的“学科建设发展四要素”和“构建方剂学二级学科群”及“方剂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17]。1985年初,就学科建设提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三者的关系为“首、主、重”三要关系。xxx老注重优秀中药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倡导科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医药并重、医文合一的人才教育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重视培育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中药创新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从本专科、研究生教育到博士后人才培养层次完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健全的五个层次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结语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篇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和检索、古籍原文的浏览和检索、方剂的组方研究、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以及舌脉象标准化研究等方面。由此可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中医文献管理和研究中应用,是加速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数据库 文献 方剂 舌象 脉象

1 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和检索

长期以来,纸张作为病案记载的主要载体,给医院病案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库房不足,病案的查找、保护困难。另外纸张病案还存在着保存安全的问题,如水灾、火灾,人为的涂改、盗窃。医院为了保存好病案因此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廉价的大容量存储介质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备案,节省了大量的纸张。特别是光盘,以其价格低、容量大、安全性高、易携带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计算机的易操作性和易查询检索性使得中医病案的管理比较用纸张记录,减少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逐步在国内各地区大医院推广普及,发达国家已开发出了实用可行的电子病案应用于病案的存储和管理,实现了无纸化管理、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满足了所有的医疗、法律管理的要求。电子病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下的电子化病人记录,该记录用电子方式来保存个人终生健康状况和保健信息,完全代替了纸质,甚至超越了纸质医案的全部功能[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病案取代纸质病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 用于古籍原文的浏览和检索

中医药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的辨证论治,而且组方用药也千变万化。古今名医家遣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涵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规律。虽然历经各朝代医家的传承和发掘,仍有许多经方、验方中的规律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摆在当代中医药者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掘古今名医家辨证用药规律。用数据库系统对方剂文献进行整理和收集,可以快速地分类检索、分类查询、分类统计,有助于我们发现名医组方用药规律,使方剂学向着计算机化迈进。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4篇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逐渐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并在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xxx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投入巨资建成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探索了一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服务市场的模式[1];福建省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侧重为本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3]、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4]进行了研究。这对中医药领域建设共享服务平台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拟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为例,就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对外研发服务能力作一阐述。

1 面对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专门的中医药实验研究共享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6年3月,经科技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xxx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共享平台“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平台已由2006年的零设备,发展为拥有涵盖光学及电子成像设备,物质分析检测设备,生理、生化检测设备,分子生物学相关设备等中医学基础研究必备及前沿的仪器设备的共享实验综合平台,为中医药科研与共享服务提供保障。

根据平台发展规划,结合人才学科背景及中医药自身特点,平台建设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成立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平台,以提高共享实验平台整体水平,促进平台科研与共享服务的同步跃进。目前设有机能、分子生物学、四诊、物质分析、形态学及微透析6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主要承担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

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心脑血管、代谢、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方药筛选及其配伍原理研究,方剂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开展中医证候的细胞因子研究、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抗体功能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新药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四诊实验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适用科学技术,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与方法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拥有脉象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特色技术和设备,其中“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研究中相关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工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药动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成分分析等科学研究提供高标准的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形态学实验室主要开展动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物质不同层次的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能够从组织到细胞、从宏观到微观,实时、多参数研究观察待测对象,为开展中医藏象、证候、针灸经络、中医诊断学及中药、方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技术支撑。微透析实验室主要开展中药微量多成分的体内过程、中药复方药代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检测等研究工作。

目前,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1年,医学实验中心大型设备为中心及兄弟单位的77项部级课题、28项省部级和34项院级课题提供服务 h,其中,对外服务时间为5166 h,对院内各单位服务时间为 h,比2010年同期增长;服务课题总数139项,比2010年同期增长。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实验室都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开发了细菌生物膜技术、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同步测量心肌细胞的收缩和钙离子变化技术等。

2 不断完善和深化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相关实验功能和关键技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全院的科技资源。从2009年开始,承担“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致力于整合全院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地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探索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内部科技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使资源所有方、运营方和服务方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使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并力求探索更为先进科学的资源管理经营模式,从真正意义上盘活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该基地运行3年来,从资源的内在价值属性出发,把握科技条件资源共享的本质,对条件平台、服务基地、共享机制的内涵、构成、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工作部署,结合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平台建设的目标: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规模、加强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我院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程度。

该基地通过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将实验、检测服务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新增开放科学仪器设备126台(套)、价值万元,新增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已经累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669台(套),总价值约亿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全面向社会开放。

3 完善功能平台,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为增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外服务能力,在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下,根据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域的不同,分为中药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文献检索平台、基础研究平台等涵盖中医药研发各个领域的功能平台,为企业、兄弟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①专家咨询及信息服务。拥有科技部基础性信息平台、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三级)、中药新药研发综合数据库、药物研发专家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等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市场调研、检索查新、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相关服务。②中药新药处方、处方设计优化。建立基于专家群体经验智慧,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隐变量和扩展熵的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模型,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平台。能够进行处方转让、原料药物开发、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配伍优化。③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研究中心、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两个三级实验室,建立中药材生产环境与质量评估技术平台,对中药资源及种植环境进行评价与开发。④中药化学解析、合成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基地拥有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标准化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具有化学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合成、质量标准控制技术体系,可提供天然活性产物分离、纯化及分析,对照品制备,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与合成,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检测服务。⑤中药制剂工艺优化及应用开发,基地拥有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形成中药制剂工艺应用开发平台及适合于中药特点的新制剂评价平台,可对中药制剂工艺实行优化,并且开发应用新的中药剂型。⑥中试放大及药品加工生产,中药制备过程的多指标在线检测平台,可完成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的中试、放大及其多指标在线检测。⑦中药药效学评价,建立中药复方药效评价及机理研究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能对药效学研究方案设计、新药药效试验方案咨询与论证、药效学指标选择与评价、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提供服务。还可以提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等对外研发服务。

4 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5篇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一、现状

美国辉瑞公司生产治疗男性功能障碍的药物??“伟哥”,一些乐观的预测甚至认为它年销售额能达到创纪录的110亿美元。伟哥自1998年3月获美国FDA批准以来,风靡世界,说明新药可获取几乎是无限的高额利润。即使深知一类创新药在发达国家耗时10~12年,耗资2亿美元以上,且高风险,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仍然投入其年营业额的15%~20%研究开发新药[1,2]。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2]。德国DrSchw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eboni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几亿美元;德国宝灵家大药厂则是新型植化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开发喜树碱系列、莨菪胺类和育享宾等产品;其它德国公司还在开发山梗菜碱(可帮助戒烟)以及一种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药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的中间体“槟榔碱”。在东亚xxx印度植物中开发出若干种有药用价值的新成分,xxx中提取的“xxx素”,用于治疗漫性乙肝,以及来自巴戟天根的一种新型成分“bacoside”,作为增智药品,用于提高人的记忆力[3]。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二类占,

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4]。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1997年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中药新药50个品种以上。从野生植物黄花蒿分离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急性脑疟疗效较好,是新型结构的抗疟药;为提高抗疟效价,进行了大量结构改造工作,成功地研制出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烷酯等新型衍生物,此药被国际认可,引起了广泛注意。抗早孕药天花粉和男用避孕药棉酚也受到国内外重视。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5],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_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_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证判断这个化合物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据报道,现在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_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_的发现。我国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1)生物同型基取代说,(2)活性成分相结合,(3)受体假说,(4)药物潜伏化,(5)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我国西药研究以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和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6]。

2.进行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有潜力的苗头进行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1]。又如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21种成分,其中黄芪皂甙Ⅲ、Ⅳ、Ⅵ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Ⅳ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又据最近信息,美、xxx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Rf,可能作为新型非成瘾性高效止痛剂[6]。

3.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新药研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结构改造合成了“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xxx教授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造了白血病临床治疗的“人间奇迹”。

4.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4]。

xxx等从化学的角度对有效中药复方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7]。因为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也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直接试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运用蒙托卡洛方法,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结合药效实验,经分析、整和、比较、评价等操作,最终确定“最优”复方。

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5.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构效关系的研究,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应用生物技术[8]。

6.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长期以来检测中药及其制剂是以TLC、HPLC等为主,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参数,如Rf值、tR值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仪器设备依存的;作为标准参数,尚存在一定困难。从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来看,联用技术将会逐渐替代独立的分离和分析仪器。气质联用(GC/MC)或气相色谱?xxx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或气相色谱?xxx变换红外光谱?质谱联用(GC/FTIR/MS)用于中药挥发性样品分析。电喷雾(ESI)或离子喷雾技术以及近期发展起来的大气压离子化技术能够把极性强、不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学成分的离子从溶液中蒸发出来,进行质谱分析,从指纹鉴定的角度来看它是远较色谱优越,如质荷比,是一个物理参数,不会受仪器和实验条件不同变化,容易建立标准谱图库;质谱仪提供的分子量是指示成分化学属性的重要参数;对于一些非极性成分可以应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除上述优点外,还提供液相色谱?质谱(LC/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等技术,亦可与新兴的分离技术如毛细管电泳(CE)相结合,使成分分离的能力大大提高;CE/MS和CE/MS/MS是研究中药复杂体系,尤其是复方的有力工具。此外超临界色谱(SFC)和高速逆流色谱(HSCCC)在中药分析中颇为有用。

上述的高新科技仪器无疑会在中药研究和质量析方面产生突破性的冲击,这些高效率和高信息量的分析方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质量分析方法的主流[9]。

7.制剂工艺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如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液滴逆流萃取、超声波萃取等和分离技术中的层离技术、大孔吸附技术、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模分离技术、超速离心技术等,以及干燥技术的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此外,尚有新辅料、固体分散技术和β?环糊精包合等技术的应用[4,10]。

8.其它

重视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的研究和海洋药物[6]及中药非处方药的研究开发。

开发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风湿及类风湿病,老年性常见病如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抗衰老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补益类等具有高效、低毒、速效、长效的中药新药,将有很好的前景[11]。

三、结语

总之,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必须坚持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开展中西医药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多学科的渗透与协作,推行国际规范,走真正创新之路,中药新药在21世纪必将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沈家祥等,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667~671

2xxx,中国药房,1997;8(6):243~249

3xxx,中国制药信息,1998;14(6):14~15

4xxx,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3):134~137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6篇

(建议代码083002T)

一、专业简介

为满足国家生物医药新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需要,面向具有生物基础的相近学科设立特色生物药学微专业。本专业是由办学十六年的原药学专业发展而来,至今已形成完备药学科学知识体系,包含现代药剂学、基础药物化学、现代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制药等分支方向;具有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优良师资,12名专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海外经历教师、具有硕士招生资格教师比例均为70%以上,专任理论教学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已建设技术设备完善的科研教学平台——生物研发中心占地面积800m2,已被评为威海市重点实验室,能够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级生物药学专业人才。近五年来,原药学专业一志愿率和就业率一直高于本院其他专业,且约50%应届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读研深造。为进一步增强相近学科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该专业以本学院生物雄厚师资为依托,形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以生物药物研究和药用生物技术为主要方向,追踪国际药学新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完备的药学、生物医学等能力体系的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药物开发、生产与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复合型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生物医药新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遵循“以应用素质教育为方向,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以专业培训为核心”,生物药学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生物药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并具备生物药物研制的实践能力及基本专业素养。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生物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在生物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流通以及药用生物技术研究相关的复合型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结业要求

结业要求1: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

结业要求2:专业知识要求。掌握生物药品分析、现代药剂学、现代药理学等的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技术;掌握生物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熟悉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生物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生物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结业要求3:专业技能要求。掌握生物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和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综述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药物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结业要求4:专业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并且具备初步处理安全突发事件和消减环境污染的能力;能够在生物药学研究领域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的角色,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针对应用生物药学技术的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从事生物药学学科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了解国际前沿动态,从而能够适应生物药物行业发展的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

四、核心课程设置

具备生物学和普通化学基础的本科生均可选修该微专业。本微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生物药品分析及实验、现代药理学及实验、现代药剂学及实验、基础药物化学、生物制药技术和人体生理解剖学。

五、结业学分

“生物药学”微专业共设9门课程,共20学分。

六、结业方式

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在学制3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由学校颁发生物药学微专业证书。

七、生物药学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号

课 程 名 称

总学时

考核方式

开设学期

上课方式

课内教学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周数

28135530

人体生理解剖学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40

生物药品分析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50

生物药品分析实验

28135560

基础药物化学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70

现代药理学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80

现代药理学实验

28135590

现代药剂学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600

现代药剂学实验

28135610

生物制药技术

线上线下结合

384

256

112

八、课程(项目)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人体生理解剖学

生物药品分析

生物药品分析实验

基础药物化学

现代药理学

现代药理学实验

现代药剂学

现代药剂学实验

生物制药技术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7篇

关键词: 医药生物领域 知识产权 制度 战略 保护

1 前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成为当代技术水平的获取的主要手段。随着医药生物行业知识产权的内容的不断增加和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与技术交流的通用规则。如何加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和制定相应的专利保护策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所以研究“医药生物企业的专利保护和专利策略”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医药生物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通过出台一些只是产权法律及配套法规来鼓励医药生物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在1985年4月1日实施《_专利法》,给予生物领域方法的发明专利权,享受国家专利保护,1999年5月1日起施行《新药审批办法》和《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2005年11月29日公布了《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 2002年12月1日出台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通过以上法律及法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在2006年至2008年间国家知识_受理了很多化学原料药发明专利申请,初步统计数据分别为3023件、3289件和3623件,年增长分别为、和,平均增长率达到;其中西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1603件、2939件和3675件,年增长分别为、和,平均增长率为;中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3567件、3023件和4089件,分别较上年增长了、和,平均增长率为;生物制品专利申请分别为890件、1347件和1678件,分别较上年增长了、和 ??。

3 医药生物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

我国医药生物知识产权的保护发展趋势是:(1)医药生物企业必须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尽量减少药品知识产权纠纷(2)医药生物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专利保护,研制的新药实现利润,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3)首选司法保护作为企业维权的首选,并将逐渐弱化行政保护的作用??。在不断加强知情权和透明度原则下,药品先关配方以及生产工艺都难以做到绝对的保密,一些祖传秘方、技术秘密就更难实现保密了。因此,采用法律是企业保护自己专利权的强大后盾。在加入WTO后,我国不断强化政府只能,由对市场直接干涉的逐步减少向加强司法监督转变。所以要注重法律的保护作用,更应该遵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

4 医药生物企事业单位的专利管理策略:通过鼓励医药生物企事业单位申请海外专利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在生物医药的某些技术中应该鼓励国内专利申请人及时采用PCT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PCT海外援助专项基金,资助技术含量高、产业前景好、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发明创造采用PCT国际专利申请等手段,到海外申请专利,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通过将专利布局的战略研究与我国生物医药基地建设相结合。通过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的同时,在基地研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应用专利工作。专利布局的战略研究加强也是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主要是规划和引导各基地之间和基地内部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重点,避免重复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特点鲜明、技术层次清晰的生物基地群,通过建立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提高生物医药领域专利实施效率??。强化生物医药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聚集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设立药品知识产权中心,进一步强化药品知识产权的获权和利用。

5 结论

对我国有关医药生物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要结合我国国情、把握重点并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才能确保维护公共利益和提高我国药品行业竞争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是中国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的必由之路,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对生物医药研发的保护和激励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我国在医药生物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滞后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而生物医药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推动医药生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至关重要。

注释:

包海波.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作用[A].专利法研究.2003.

xxx,生物制药的专利保护和权利平衡[J].柳州师专学报,2008(02).

姚维保.我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专利保护: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创新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5(09).

xxx,xxx.对我国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9(05).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8篇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xxx医国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尤金•xxx德.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是怎样选用刊物 的?[J].武夷山,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1):52-55.[5]xxx.科学文献普赖斯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情报业务研究,_,6(3):170-172,169.[6]xxx,xxx,xxx,等.11种中药学期刊引文分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9篇

目前,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等领域,并逐渐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2000年,xxx等[1]在通过研究不同粒径(≤100、150、200、500 nm)的矿物中药雄黄和xxx(纳米、微米和常态)对药效的尺寸效应后认为,利用改变中药颗粒的单元尺寸(使其小到一定程度)以改变其物理状态,可以显著改变中药制剂产生的药理效应,并由此首次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此后,国内学者开始了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申请了许多有关纳米中药的专利。纳米技术的应用对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意义

有助于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

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中药归经是中药选择性地归属于机体疾病状态的某些脏腑经络的属性,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传统的归经理论没有阐明归经所依据的经络、脏腑的实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难以继续指导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药归经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全面探讨归经的物质基础,并从分子水平阐明这一理论所涉及的现代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等问题,揭示归经的实质。目前,中药归经理论实验研究的其中一类思路是观测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作用部位[2]。随着纳米中药粒子或纳米中药微胶囊的发明,可以利用其控释效应,使中药有效成分恒速稳定地作用于动物模型或人体的作用器官或特定靶组织,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其有效的浓度,从而较好地确定药物主要作用的某些生理系统,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进一步完善中药“升降沉浮”理论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势。升降沉浮作为用药的基本原则,它与临床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治疗时,需根据药物升降沉浮的不同特性选用相应的药物。传统理论认为,代赭石、xxx等能引药向下,作用趋势向下;人参、黄芪等能益气升提,作用趋势向上;金银花、细辛等可作升浮药;大黄、黄连等可作沉降药。因此,我们可以将纳米级的这些中药作用于生理器官,跟踪其作用趋向,确定其“升降”或“沉浮”。

揭示“五脏相音”的实质

五脏相音理论认为,五脏相应于不同的声音,五脏脾、肺、肝、心、肾相应于五音宫、商、角、徵、羽,可以根据人们声音的变化,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提示应当进行何种经络调理和饮食调理,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目的[3]。2004年,德国Gimzewski教授[4]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精确地测知了单细胞细胞壁上的任何振动,并把它们转换为声音,开创了基于纳米水平的细胞声学,也开创了一个新的高科技研究领域——声音与疾病的关系。这与《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宏观意义上的脏腑声音、辨色听音察体诊断疾病、以声音区分阴阳并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的理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5]。因此,纳米技术的应用,将可能揭开中医“五脏相音”理论的神秘面纱,以更好地指导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有助于提高制剂质量和水平,促进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改善传统制剂工艺,丰富中药剂型,提高制剂质量和水平

采用传统的水提或醇提的制剂工艺容易破坏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及有效成分,而一些与纳米技术相关的制剂技术的应用,如分子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固体脂质纳米粒技术、聚合物纳米粒技术和微乳技术等,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药传统的以汤、丸、散、膏、丹为主的剂型,引入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口服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面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剂、微乳剂和脂质体等多种新剂型,也将显著地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水平,如可以极大地提高制剂的混合均匀性、分剂量准确性以及可压性。

增加新功效,促进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纳米中药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将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及药理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赋予传统中药全新的药效,拓展治疗范围[3]。例如,纳米化后的牛黄和灵芝都呈现普通牛黄和普通灵芝不具有的药效。若将纳米中药应用到保健品或化妆品中,将促进中药材保健品、化妆品工业的发展,拓展中药的使用范围。此外,若将纳米中药作病毒诱导物,将可能实现不含抗生素的长效广谱抗菌功效和抗病毒功效,开发出新一代的广谱抗菌药物。总之,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对加速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提升中药的市场竞争力

中药的多种新剂型,可以使其使用方法更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能在纳米中药的制药技术、药效等诸方面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创新方法,能使中药的质量评价有国际化的标准,从而有助于提升中药的市场竞争力。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中药一般都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胶质、脂肪、糖类等,用传统方法粉碎往往难以达到细胞破壁,影响了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妨碍了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中药粒子的纳米化可以使细胞破壁,大大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性或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以利用纳米化的中药所具有的缓释功能和靶向给药功能,提高药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中药的纳米包覆技术,改变一些中药制剂的亲水亲油性,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这将有利于减少用药量,节约有限的中药资源。

2 存在的问题

与中医“辨证用药”原则相悖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机理较复杂,往往多元反应同时进行。中药从单味药到组合成方,不仅量变,而且质变,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功效可能有所不同,这与药物在不同的复方中可能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中药成分之间的某些物理化学反应将受到控制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药物脱离了复杂的化学环境或使化学环境更加复杂,导致中药有效成分和药效的不确定性,并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从而可能改变药物的功效,与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相悖。

与中医药“价廉”的特点相悖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备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其生产成本,势必会影响到中药的销售价格,使原本以质优价廉取胜的中药因价格因素而难以推广,也会影响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①纳米中药制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适合中药制药行业使用的系列超细颗粒装备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②纳米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建立纳米中药药理、疗效、病理学和毒理学的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③纳米中药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推广工作。

3 结语

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它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它必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xxx.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 28(12):104-105.

[2] xxx,xxx,xxx雪.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5-7.

[3] 高也陶,xxx,xxx,等.五脏相音——《黄帝内经》失传2000多年的理论和技术的现代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 27(9):51-53.

[4] Pelling AE, Sehati S, Gralla EB, et al. Local nanomechanical motion of the cell wall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Science,

2004,305(5687):1147-1150.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0篇

【关键词】纳米技术;生物医学;药学领域;应用;展望

纳米技术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研究不仅会对物理学以及化学领域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对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能够在极小的空间中对分子和院子进行操纵,能够实现对原材料更为精细的加工,以生产出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和物质,从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纳米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所能够应用的范围将更加的广泛。

1.纳米材料的特性

当一种物质被不断切割至一定程度,其粒子小至纳米量级,即为纳米材料。科学家发现纳米材料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性质,比如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效应等。而出现许多特性:光学性质、催化性质、化学反应性质、硬度高、可塑性强、高比热和热膨胀、高导电率和扩散性、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等。正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诸如上述的性质,为生物医学、药学等许多领域带来新的生机。

2.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兼容性物质的开发

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纳米技术,可以使得材料生物的相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够降低生物的毒性、增强生物的传导性从而使得材料生物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生物组织的需求,达到生物组织规定的标准。纳米技术应用到生物医学中,衍生出各种纳米材料,如纳米无机金属生物材料,这种材料不具有毒副作用,其与人体的组织具有相容性,有利于人体相关组织的生长。同时纳米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能够对人体的血液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将人体中的有毒物质排出人体的体外,从而使得人体的抵抗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降低人体患病的可能性。

另外,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学者利用纳米技术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骨骼亚结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应用较为广泛,现如今已经成功的取代了原有的合金材料,并且其他成功研制的纳米材料也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可以说,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纳米技术无处不在。

DNA纳米技术

DNA纳米技术主要是依据DNA的理化性质来实现对纳米技术的合理设计和应用,这种DNA纳米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实现对分子的组装,在对DNA进行复制的过程中,也能够应用这种技术实现对碱基各种特性的体现,同时也能够使得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纳米技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也包括这几方面的特性和内容。

3.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纳米控释系统改善药动学性质

将药物制成纳米制剂后,不但达到缓控释效果,而且改变其药物动力学的特性。比如有人以环抱素A为模型药物,以硬脂酸制备了纳米球以市售CYA微乳型口服液为对照,测得口服CYA-SA-NP在大鼠体内相对利用度接近80%,xxx时间推迟,具有明显效果。还有人以链脉霉素糖尿病大鼠为模型,皮下注射胰岛素纳米囊实验,其结果降糖作用持续3天,且在药物吸收相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本品3天一次与一天3次的常规胰岛素疗效相当。

纳米释药系统增强药物靶向性

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好,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作药物载体制成纳米释药系统,可增强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就相关的阿霉素免疫磁性毫微粒的体内磁靶向定位研究可以了解到,AIMN具有超顺磁特性,在给药部位近端和远端磁区均能产生放射性富集,富集强度为给药量的60%-65%,同时其在脏器的分布显著减少,从而证实了AIMN具有较强的磁靶向定位功能,为靶向治疗肿瘤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纳米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上的应用

在药理学研究上,人们可以利用尖端直径小到可以插入活细胞内而又不严重干扰细胞正常生理过程的超微化传感器或纳米传感器用以获得活细胞内大量的动态信息,反映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深化对生理及病理过程的理解,为药理学研究提供精确的细胞水平模型。

4.展望

纳米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种技术将会对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在未来的社会中,这种技术的应用会使得生物医药与药学领域之间的联系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就这方面来说,这项技术在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对于分子的研究会更加的深入,而其对于分子的要求也会进一步的提升,而纳米技术的应用就会进一步的提高分子之间相互的作用效果,从而实现对分子的有效组装,而且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主要的应用方向会是细胞器结构细节以及自身装配机理上等方面。

(2)随着纳米技术的深入发展,这种技术在应用于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后,会使得诊断以及检测技术的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也会在微观上以及微量上实现有效的应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技术也会逐渐向着功能性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各项技术功能水平的提升,还会使得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在管理上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从而对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

(3)纳米技术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中以及药学领域中会实现靶向性的转变,纳米技术会将药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转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药物的药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对药物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从而推动生物医学以及药学的发展。

5.结语

纳米技术可以说是一向较为高端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和研究,使得科学技术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其的出现可以说是实现了一次技术革命。其在未来的产业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产业的创新和转变。可以说,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相当的光明,其能够与其他的各项学科形成有效的相容,从而衍生出一个新的学科,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xxx,xxx.基于纳米技术的发动机性能实验研究[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1篇

传统知识有很多表现形式,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上表现就是经典方剂、中药材和炮制工艺等。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围绕中医药传统知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整个知识群,或者是指导中医各种运用的技术路径[1]。中医药传统知识作为传统知识的一部分,它保护的客体也必然具有传统知识的传承性、地域性和文化相关性这三个共性的特征,但同时它也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征,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构成要件的争论很多,经研究,笔者赞同xxx专家的观点,现将构成要件概括如下:(1)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确定一种知识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首先要看这种知识是否是关于诊断、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其次再看诊疗保健知识是否是基于中华民族产生并世代相传的知识或者是否与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相一致。(2)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是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知识的本质是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一致。另外,还要考虑这种知识的使用是否是为了当地居民的健康,而且其使用过程还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3)具有明晰的传承人。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的拥有人是否为原住地人,是否具有相对明晰的传承脉络;或者查看这种知识是否为原住地人(包括集体或个人)所实际使用(包括在历史上使用和当前正在使用)。[2]

2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权利客体

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符号、标志、名称、姿态、动作等方式存续和表达,如基于传统的中医文献、医药文物、医疗器具、传承者及传承的规则方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其类别包括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知识、疗法知识、针灸知识、方剂知识、药物知识[3]。可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非常宽泛的,即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具有地域性及明晰的传承人的知识均应能成为其保护客体。目前,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客体范围的界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xxx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包括了由该领域中智力活动所产生的革新和创造。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客体可以概括为中医药理论知识、技术知识、遗传资源和特有标记符号(包括信誉)等。xxx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包含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实物资源、非物质资源。实物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医药文物;(2)中医药古籍;(3)中医药图谱;(4)中医药器物;(5)人物;(6)中医药基础理论;(7)中药;(8)中医方剂;(9)中医养生保健;(10)疾病;(11)针灸;(12)疗法;(13)特殊标记。笔者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群,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情况,现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归类如下。

实物类

中医药文物

中医药文物主要包括古代医学文献、历代医家的墨迹、医疗器具、模型以及含有医学内容的艺术品等。据统计,现存的中医药文物共约有20000余件。和xxx先生的《中华医学文物图集》中记载了医学文物96类,药学文物45类、卫生文物20类、少数民族医药文物9类、养生保健文物20类。中医药文物不但见证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前人的思想理论提供了可能。

中医药器物

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专门用于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疾病的医疗器具。这些器具有医疗器具、医学模型、行医用具、制药工具、煎药工具、盛药用具、储药用具、炼丹器具等等。中医药器具不仅具有诊断、医疗方面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中医药知识和传统文化。

中医药书籍

中医药书籍是承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的重要形式。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电子版统计,全国113家图书馆馆藏中医药古籍12124种。中医药书籍不仅包括古代医家的各种专著,历代学者对其所做的注释,也包括现今学者的中医药的相关著作。

中医药图谱

我国的中医药文献中除了有大量文字记录外,还有大量的图形资料即图谱。我国现存的图谱主要有针灸图谱和药物图谱两大类。xxx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史图鉴》_记载有针灸图谱216套。药物图谱在我国则更加普遍,据统计,我国历代药物图谱合计共有8534幅,其色图谱1560幅。除了上述两大类图谱外,中医药还有人体图谱、运气图谱、器械图谱和疾病图谱等。这些图谱承载的知识简明、直观,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

中药资源和品种

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还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中国传统医药中对在一定地区出产的产量高、质量好、采收加工要求严格的中药材给予特定的称谓“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只存在某一地区或少数几个地区。因此,如“宁夏枸杞”“杭白菊”“川牛膝”等都为道地药材。

智力成果类

中医药基础理论

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构成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籍中记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容涉及三类:第一类是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认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体质学说等关于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二类是关于中药的四时、五味、禁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三类是中医药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理论。中医药之所以是区别于现代西医的另一种医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得以支撑自己在预防、诊断、医疗疾病时的相关观点与策略,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及其革新

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大多都是通过方剂与制剂来实现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载方283首,东汉xxx的《伤寒杂病论》中载方314首,唐代xxx的《备急千金方》中载方5300首,目前收方最多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载方96592首。中药制剂包括中药成方制剂、协定处方制剂及单味药制剂。当代的成方制剂与中成药品种已有10000多种,医院制剂也有15000多种。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经典方剂与制剂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中。方剂与制剂剂型的变化,或者直接提取有效成分,这些常见的做法都是对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的革新。例如抗疟新药青蒿素,以及从砒霜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疗白血病等。

中医药保密配方及民间经验偏方

基于传统因素或者是其他特殊的原因,在我国有许多中医药配方并没有像经典方剂与制剂一样直接向社会公开,它们不是公共知识。比如我国现有云南白药、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和xxx再造丸5个部级的保密处方,受国家保密法保护。还有一些民间的经验偏方,由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其传承人也并没有向社会公开。例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侗里古镇,有一种“换花草水”的配方能够控制生育孩子的性别,该配方仅由一个“药师”控制,也仅传给下一个“药师”。

中医药各种技艺

中医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技艺,主要包括诊疗技术、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技术。中医诊疗技术即诊断和治疗技术,诊断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治疗技术如针灸、火罐、推拿、按摩、气功、理疗、火疗、脐疗、耳疗、刺血疗法、熏蒸等。同时在中药的栽培和炮制方面,中医药也是独具特色。我国在中药品种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上已有悠久的历史。目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如厚朴、杜仲、天麻等已经有了成熟的栽培技术。药用濒危动物如熊、鹿、海马等的养殖业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讲究养“气”。因此,健身气功在学习中医、相信中医的人群中比较流行。例如八xxx、五禽戏、六字诀、太极拳等,都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技艺。

中医药的特殊标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与中医药有关的器具、人名、店铺名等因为约定俗称或久负盛名而成为中医药的特殊标记。比如“同仁堂”“桐君阁”“胡庆余堂”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中医药商标;“扁鹊”“xxx”“仲景”等名医名称及人体经络图等一些中医药特有的标示;“十全大补汤”“六神丸”等方剂名,还包括地理标志例如“宁夏枸杞”“杭白菊”“长白山人参”等等。地理标志成为优质中药材保证的同时,其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对象。对于一些已经形成商标的一些特有标记、符号、词语,已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并且在公众心目中已形成了一定信誉并具有了一定市场,从自然法角度来看,传统部族或传统社区对其传统名号应当享有某种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是一种以传统知识衍生方面为客体的衍生性知识产权,是由上述知识产品衍生的商誉等无形财产利益为客体的知识产权。[4]这些特殊标记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医药,为了不被滥用、误用,它们也应当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的范围。

中医药特有的行业规则及习俗

中医药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行业规则和习俗,这一点与西方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技艺的传承方面,中医药采用的是“师带徒”的方式,徒弟要想跟着师xxx学习医术,首先要拜师,师xxx同意后,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徒弟会形影不离的跟着师xxx,真正是情同父子。徒弟有疑惑了就问,铭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师xxx“传道授业解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传承了中医药中大量独特的隐性知识,值得我们保护,也更加值得为现今中医药教育模式所借鉴。除了传承方面的“师带徒”方式外,中医药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习俗,例如一些地方在采摘中草药、煎制中草药时的仪式也很讲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习俗可能并没有依据,但从体现中医药的独特性来看,把它们作为保护客体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3结语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2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施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教学观被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实践,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1]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材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一、理实一体化是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

从2004年起,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的专家,依据专业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或学习领域为主线,组织编写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充分反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是学生面向就业市场提升岗位技能的需要

近年,招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及相关药学专业学生的高职学校越来越多,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与创新精神,真正适应医药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药物制剂技术》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药厂一般不接纳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实习,即便是合作很紧密的企业也只是让学生远远地参观一下而已。学校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又与生产相脱节,在教学中无法完全复原工业生产,学生缺乏岗位工作技能的训练,极大地影响了《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质量。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就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

(三)理实一体化是职业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需要

市场变化使得专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的现实需要,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内容与生产联系紧密、与学生就业岗位、与职业实践接轨、能体现生产一线相关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2],同时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理实一体化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平衡,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二、推进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就业市场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前提

要确保《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这是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的出发点和前提。为此,《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座谈等多项活动来了解企(行)业的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同时,深入企业生产车间,按流程了解企业岗位种类及各岗位的工作要求,为构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及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研,通过调查学校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及所在职业岗位,了解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及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善课程标准,为该课程教材开发及教学改革指引方向,提出实施意见与建议。针对调查结果,课程教学团队认为本校相关专业学生分布岗位群对合理用药、GMP知识、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与生产异常情况处理以及处方调配等技能需求较大,对设备维护保养、处方设计等技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根据调研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分析。

(二)构建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核心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3篇

【关键词】创新;改革;药物制剂;实践

一、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的开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随之我们也加大了对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我国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超高科技水平的国家首先必须要成为一个教育强国,教育将会源源不断地为各个领域输送人才。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日渐的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则以新型的专业崭露头角。药物制剂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研制药物来解决人类身体的疾病。这是一门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这门学科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个专业的出现会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它也不是一门纯技术的学科,我们一整天待在实验室并不一定会研制出新型的药物。这门专业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药学基础知识,而该专业的技术性则使得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上,从而忽视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于前人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会导致一切的实验都将是徒劳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的渗透,学生和老师只是纠结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实验但不会有新的发现,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前人药学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以创新精神去引导,这样才能使得药物制剂的研究有所成效。

三、实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既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才能有好的学科建设,也能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则是必须的,只有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既有药学理论又能基于药学理论研制出极为有效药剂的全面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备宝典―创新精神

上文已经提到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非改不可了,那么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该如何改革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课程并行关注,这样才能使得药学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也能够使得每次的实践都将是极为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力才能使得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二)我们应该以创新为动力和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需要一定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既定的成果挑战,敢于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才能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路,也能探询到新的奥秘。

五、结束语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同于我们所学习的人文科学,可以说它是一门技术型专业,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在当前的各大高校里都有开设这样的专业,其原因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与中国未来的医学事业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创新精神丧失和理论知识不够充分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个性就是创新的来源和可行性,以创新为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改革才是有效的。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4篇

一、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

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或美其名为“中药科学化”)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仅有少数中药能找出“有效成分”,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xxx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用,以致我国取缔这些药品退了20~50年;xxx由于引起严重忧郁症、甚至自杀而在某些国家停用,我们却还未采取措施。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人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二十世纪新中药材,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问(产地、加工方法等)、闻(气、味)、切(质地)”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_、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着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_、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小结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5篇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_、_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_中央_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6篇

1 概况

西药已经在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上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如今,由于可靠的疗效,西医已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治疗方式。然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以及许多方面很难进行的科学定义都阻碍了西药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不易的质量控制、复杂的有效成分,以及不明确的治疗机制都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西药理论。

代谢组学是一个新兴主题研究,加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共同构成了“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是一种定量理解综合生活系统和动态响应的代谢产物内在和外在变化的研究方法。

2 代谢组学研究西药的应用

代谢组学在西药理论中的应用:最近,代谢组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西药研究中。这些技术包括核磁共振(nmr)的,lc-ms和gc-ms,主要使用数据检测的方法。例如,通常都会通过使用西药的质量控制和活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试来测定西药的有效成分。核磁共振经常被应用于生物指纹和复杂的西药科学理论的阐述, gc经常被使用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ms(常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gc,lc,)为协助其他分析方法而在西药现代研究中存在。以下是一些例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hplc-esi-tof-ms)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来了解西药疗效。运用lc-ms和gc-ms法来研究西药毒性等。说明了基于核磁共振的来代谢传统西药引起的生化效应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很高。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平台,来研究复杂的西药理论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代谢组学中对西药的应用辨证:有根据的代谢组学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阶段有着具体的代谢模式。新陈代谢的改变与生理的内脏病理有密切相关。

近年来,西药辨证施治的代谢组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在这些研究中,有学者发现,甲酸,肌酐,2-酮戊二酸,柠檬酸,牛磺酸,三甲基胺-n-氧化物,琥珀酸,内容模型和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明显改变。因此,这些差异代谢产物可被视为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

随后,代谢组学的研究表明,肾阳虚综合症是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新血瘀证与脂质代谢和乙二醇代谢有关。因此,运用代谢组学分析来确定代谢产物的特征是西药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的本质。

应用代谢组学的西药疗效:中国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自身完整的一套系统,这是一个与代谢组学研究完美匹配的整体概念。最近,研究表明,代谢组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具,并已成功运用于评价西药的疗效和机制中。在这些研究中,中国传统医药黄连素在1型糖尿病的基础上运用metabomic方法(uplc的q-tof-ms)观察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结果表明,小檗碱可能可以下调高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研究表明人参、皂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tg)代谢的影响效果明显。而在shr大鼠的血浆中,棕榈酸,半乳糖苷,十八碳二烯酸和丁酸作为特殊的生物标志物被发现。与tg治疗相比,shr的代谢分布趋于正常。有报道称,四君子汤在就增加粘液蛋白在胃肠道的细

胞,拮抗乙酰胆碱,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抗氧化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这些研究表明,代谢组学作为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可以揭示西药综合疗效和其复杂的机制。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7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疗法;新看法

一、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医学的产生

医学的产生医学不是原创学科,它是将当时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防治等,从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当时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将当时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经过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的中医学。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当时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产生了现代西医学。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气”和“象”、整体思想、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为机械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实证思想等。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等截然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医学的发展

医学发展的内容其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新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创立等。②外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力的增强,应用范围的扩大,民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范围的增大,交流频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内部的发展内容是内在本质,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水平,外部的发展内容是外在现象,受内部的发展内容的影响。

二、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的层次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在理论层次上是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是目前的结合层次。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医学理论的直接指导,还是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摸索:①中医的介入阶段。中医在病情的哪个阶段介入最合适。②中药的介入途径。面对某个病人的具体病情,中药以哪种途径介入最合适。③中药的介入依据。中药在何种理论的指导下介入,是以辨证论治的方式介入还是以西医的药理医理为指导进行介入。④中药介入的时间。中药介入多长时间获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的目标是避免单一医学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做到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但是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其根源在于两种医学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截然不同。

三、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

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从目前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从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互消。中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细微物质结构和功能,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普遍联系及整体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势,保留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两种医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就融合成为一种医学,这种新医学同时具有中西医的优点、又同时去掉了中西医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时,将局部的物质放到整体中去研究,不忽视整体;在研究整体时,充分考虑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新医学,这与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目前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及思想,是无法直接结合的。因此,需要对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成果及其它所有学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将其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现在的医学理论进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时吸取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横向边缘学科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体,产生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上都被统一起来,成了一种医学,这就是新医学。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中医应该在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发展,而西医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不是全面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中西医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博大精深,有待我们去重视和挖掘;一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已经出现,有待我们去吸取和利用。因此,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莫镇涛.xxx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炎症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1-32.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8篇

关键词:创新课程;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是该院生物医药系生物制药技术教研室根据教高16号文件要求,积极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制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药物制剂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创新课程。

一、课程简介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针对制药企业的制药卫生、制水、炮制、粉碎、筛分与混合、浸提、浓缩、干燥、生物药物预处理、细胞破碎等岗位,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十个教学情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前处理的基本技能,形成“质量第一、依法制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考取高级药物制剂工、胜任制剂前处理岗位工作,完成制剂生产任务提供支撑。

二、课程定位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是一门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目前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药品食品监督管理专业及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0多人参加了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的课程,也是学生进行后续环节高级药物制剂工综合实训和职业鉴定、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职业能力储备课程,是为了满足药物生产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医药企业各类药品的生产任务而开设的。该课程也是一门与药物制剂工和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培养学生在医药行业企业的生产、质控、管理监督岗位,“零距离”从事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药物生产、生产质控、生产管理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药物生产工作过程与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学习过程、药物生产工作岗位任务与教学项目任务高度融合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适应高级药物制剂工考证的需要,实现课岗、课证有机结合”。

四、课程建设思路

本课程建设思路为:在分析现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和对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和生产岗位广泛调研基础上,以医药行业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药品生产职业岗位任务及药物制剂工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以药品生产、质控、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与学任务,从而顺利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医药行业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按照药物制剂前处理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完成药物制剂前处理岗位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最后形成了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1.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创新

经查阅近十年大量有关药物制剂、药物生产等相关书籍及高职高专、普通高校相关教材尚未发现与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相同的课程名称。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前处理技术,这些内容分散在上述不同书籍或高职高专教材中,内容繁多,大同而小异,即无论是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的药物制剂无论制成什么样剂型,其前处理技术如提取、分离、纯化、合成、浓缩、干燥等基本技术是雷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只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的技术是有区别的。我们在选取设计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了常用性与共用性原则,主要选取设计的是中药、西药、生物药制剂常用和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与相关课程药物制剂技术内容的主要区别是现行教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剂型分章节介绍常用药物剂型的成型制剂技术,而无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内容。本课程组大胆重构了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内容,将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内容中的药物制剂成型技术内容在另外课程中介绍,去除药物制剂临床应用和质量检验的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制药过程中常用的、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19篇

xxx,男,1952年3月出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_正式党员,现任县计划生养服务站主管中药师。

个人自1993年1月被聘任为主管中药师以来,牢牢围绕计划生养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_人口与计划生养法》、《计划生养技术治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进步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药品治理法》的规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把关,xxx、冒、伪、劣药品进进临床。同时,做好毒、麻、剧等特殊药品的治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舞避现象的发生;积极协助领导指定和完善单位药品治理制度、先后指定了《药品质量治理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发放工作制度》等治理制度,使单位的药品治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违规操纵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进步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药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果断纠正和xxx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主管药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缺药登记、效期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审核、化价、调配、发放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认真按照“三查七对”处方审查制度,严格操纵,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方面的差错,能及时与医生联系,正确调配,认真复核,近五年来,发放药品32300张处方,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群众提供了快捷、正确、优良的药学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宣传计划生养、避孕节育和生殖保键知识,协助医生做好计划生养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品”、“医疗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治理办法以及特殊治理的有关发规。熟练把握药品的微机化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财务治理的正确性,做到微机化价,操纵熟练、迅速,尽可能减少病人化价等候时间,对发放到病人手中的药品,能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用药的常识与留意事项,尤其对孕产妇用药留意事项作耐心解答,使病人在服药时良好地遵守医嘱。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把握药学界的学术新动向,熟练把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纵技能,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公道用药。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进,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和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把握药品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职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公道用药,同时开展新药咨询和药物监测工作,建立不论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使临床用药更科学、更公道,以适应计划生养工作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道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目的医学刊物如《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等,及时了解和把握药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65例,取得了满足医疗效果。能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进步药品新知识水平,留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有近十篇论文在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其中3篇分别在《中华新医学》、《宜春学院学报》、《中华临床新医学》上发表;199年9月参加了省中医学院药剂专业学习,通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专业证书,从而使工作和理论有了系统性的进步。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职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1996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及乡镇计生服务站职员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药学》、《药理学》授课任务,为全县计生系统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业务技术职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0篇

科学思维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中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医学的特性,同时也兼容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药科学思维特征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强调在人的基础上研究疾病的分类、发展、干预措施;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用相互关系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用调整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当代生物医学也正向着整体医学方向发展,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创新与发展。鉴于中医药学的科学思维特点与当代生物医学朝向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因此利用中医药科学思维,结合生物医学朝向和新技术,当能推动生物医学的创新性发展。

1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思维与疾病证候再分类

2中药复方药物组合与多成分多靶点药理途径分析

3中医诊疗的个体化朝向与个案研究分析

中医药的医案记载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诊疗个体化朝向,符合医学发展的潮流,因此个案分析方法在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从群体水平代替了个人经验的总结,统计学分析方法代替了个体医生的分析方法,使得医学临床结果更加可信、更易推广;但是医疗本身的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重点研究患病的人,而不是患者的病。从群体得出的有效率是可以推广、可以相信的结果,是一种最佳治疗方案的探索和发现。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治疗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有效和无效。有效率的高低只能对于群体,对个体的患者来说,群体性只有一种参考价值,因此对个体医案进行分析更加符合患者的现实情况,更能反映医学本身的目的。不仅如此,具体的临床实践本身非常复杂,有时显示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疾病的复杂性和干预方式的复杂性都是临床个体化特征的表现。疾病的复杂性使得患者难于随机,干预措施的复杂性使得难于重复。中医药的证候分类类似当代疾病诊断方法,但更加复杂,中医药的复方治疗类似当代医学的药物治疗,但成分也更加复杂,组合方式更加多样(包括中西药物的组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这些特征要求重视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因此与现代需求接轨的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的研究显示出高度的必要性。#p#分页标题#e#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1篇

关键词:三甲医院;医保;常见病、多发病;卫生技术

卫生技术具有两面性[1],一方面增强了诊断和防治疾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医疗费用不合理快速增长等消极影响[2]。目前,我国卫生领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3]。本文通过研究常见病、多发病所使用的基本卫生技术及住院费用情况,旨在为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和临床诊疗技术的规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4],以达到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目的[5]。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三甲医院2011年中最常见的前10种常见病、多发病为研究对象。它们依次是:①恶性肿瘤;②不稳定性心绞痛;③高血压;④病毒性肝炎;⑤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⑥肺炎;⑦脑梗塞;⑧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⑨肝硬化失代偿期;⑩老年性白内障。本文研究内容涵盖这10种疾病的人口学特征、检查项目、化验项目和常用药物等卫生技术利用情况。

方法 现场采集住院病例的电子病历和计费清单,包括性别、年龄、医保类型、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检查、化验、药物使用等详细资料。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和两种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度整理和分析。

3 讨论

对于本文列出的前10种常见住院病种,从人口学特征分析,患病的平均年龄是61岁,男性的患病概率约为女性患病概率的倍,这对于积极预防常见病、多发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住院费用角度分析,前10种常见住院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最高可达15d,住院天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床位费、诊疗费、护理费等每日基础费用的增加,同时西药费所占比例明显偏高,平均占总费用的,这大于发达国家5%~20%以及发展中国家15%~40%的平均水平[6],因此要真正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必须缩减无效住院日和降低药费比重。

从本文数据分析显示各病种各类卫生技术应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种类和频次偏高。各病种前10种药物使用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平均约为,然而前10种药物仅占总使用药物种类数的比例为,使用人数和药物种类的比为:1,说明药物的使用比例分布不均,间接说明药物种类偏多。各病种检查和化验均种次数最高分别可达453次和427次,说明检查和化验的使用频次偏高。

不合理技术的使用提示医院应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及开展卫生技术动态监测和评价[7]。随着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应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和推进三甲医院医保患者卫生技术使用规范,努力降低药品收入在业务收入中的比例,遏制不合理的医疗消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同时,卫生技术评估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必定会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为制定卫生政策、选择适宜卫生技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xxx,xxx,xxx,等.2008~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试点乡镇卫生院前15位住院疾病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6):622-630.

[2]xxx,xxx,嵇丽红.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卫生技术利用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69-72.

[3]xxx.关于医院如何有效控制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95-96.

[4]xxx,xxx,xxx,等.卫生技术评估在卫生政策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9,16(1):11-16.

[5]xxx,xxx.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及准入的初步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1):64-65.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2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体系

Establishing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LI Yulan, XU Lili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31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chnical 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finally establishes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Work-study integration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目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然而,我国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行业存在许多不足,其中,缺乏产业化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已成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瓶颈。如何培养面向生物制药产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是有效解决的方法之一。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对于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实现“多赢”的选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要构建和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职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本文拟结合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当前高职学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唯学”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三年制专科院校,这类院校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继本科院校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其课程体系几乎是本科的“压缩型”,只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其“职业性”的特征,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唯工”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在长期中职教育的“惯性”作用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这类院校的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性,对学生只注重单纯技术性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高等”层面的教育体现得不够完善,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推进

选修课比例偏小,必修课占据大量课时,不利于满足企业对特殊知识的需求和学生对岗位的兴趣选择。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针对企业不同需要,增加指定选修课。

忽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唯学”还是“唯工”,各类院校都把计算机课程学时压缩得很少,授课内容也很基础。随着现代生物制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精密分析仪器都需要计算机工作站,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每位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2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着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结构及专业特色,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由基本培养目标和岗位目标组成。基本培养目标是每个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根据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确定的基本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守生物制药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能从事生物药物(含抗生素)的生产、质量控制和工艺过程设计等以及有关企业管理与产品流通第一线所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企业对同一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班,按岗(如生产、质控、销售等)或企业定向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岗位目标,加以强化。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规范操作各种常用仪器;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生物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分析。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他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发酵生产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细胞培养技能、制剂生产技能、生产设备操作技能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生化药品提取工、药物制剂工等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分析检验技能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拓展技能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这个技能体系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1~2项核心技能进行特长培养,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以实训课程为主线,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以核心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时的适应性和“大药学”的就业岗位群,在体系中还应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广的课程选择范围。

课程结构合理构架

本专业的课程结构由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和选修模块三部分组成。基础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身体素质。通过在校的大班教学和第二课堂完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_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应用文写作、素质拓展等。

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岗位性质做出相应要求,每一岗位的学生有其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指定选修课有三个限选课程包:发酵工程制药工课程包、生化药品提取工课程包及药物检验工课程包。自由选修课主要开设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中医药概论等课程。

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在校内一体化实验室、实训车间和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辅以理论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程的传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①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②专业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③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包括产品的质量监控与分析、制药企业的安全与环保。④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包括以微生物筛选、鉴别、培养、保存等为主的微生物技术;发酵技术;从生物体、组织、细胞中获得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疫苗制备技术;制剂技术等。⑤生物制药设备保管与养护技术实训,包括化工制图、生物制药设备。在上述实训课程开设的同时辅以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药物制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理论课程的教学。

4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与经验

体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3篇

关键词:gmp仿真系统;药物制剂技术;职业教育

《药物制剂技术》培养目标是适应药品生产、质检及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具有牵涉面广、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等特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观察技能、操作技能和应变技能的培养。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整合了数字技术与教学素材,建立新型的综合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制药技术类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该软件满足了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综合考评的多项要求,开创了“统一资源、多向仿真”的新模式。因此,该仿真教学系统应用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要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转变,使被动教育转为主动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实训教学的开展。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因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地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二、学生一人一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药品的生产要严格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

许多医药职业院校开展药物制剂gmp 实训课程,部分院校还投巨资建造了实训车间或基地。由于班级和学生较多,实训车间里的设备资源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严格按照gmp要求熟练每台设备及岗位的操作。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从硬件上解决学生gmp 实践的问题,但是耗资巨大,不可能满足教学所需的全部要求,而且进行实践需要模拟正式的药品生产,造成巨大的浪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 管理,鉴于企业机密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欢迎学生参观实践。即使到企业实地学习,也只能浮光掠影地参观一些厂区和设施的布局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工艺流程,基本不可能进入洁净区进行实地操作。此外,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更新较快,还会导致学生技能的滞后性。

三、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方便教学工作

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起到了一个学习包的作用,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为学生预习、复习和自学提供了多元化的内容。仿真考核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培训模块、各环节动手操作练习模块和实战考核模块。系统允许教师通过服务器进行考卷、案例、场景的设定,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仿真操作的测验,达到教考分离的要求,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

四、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学生管理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4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应用

生物技术也可以称作是生物工程。以现在化的生命科学为主要基础,综合各种科学技术,科学原理以及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设计对生物体和生物原料的加工为人类生产出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技术产品。生物技术是人们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本身的物质加工而成,为人们生产数优质的生物技术产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其中包括现代化生物技术和发酵技术,生物技术来源于相关的学科和生物学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其中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主要的基因工程,这之中还包括有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等各个领域。生物技术是综合许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生命科学研究出来的一种高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国制药行业的研究创造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发酵工程制药

现代的发酵制药工程。又可以被称作微生物工程,是指采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出有用的产品,工业生产的过程直接运用微生物技术。微生物代谢生产的生物技术就是发酵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中含有,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等相关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的研究对微生物改良和筛选,工艺研究,等处理产品后续的问题。如今DNA重组技术对微生物菌类的改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中,基因技术和细胞技术融合等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业进入了现代化的工程阶段,其中生产的产品有酒精类饮料,还有胰岛素、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多种保健药物。发酵工程制药利用微生物生长以及代谢制作中药,此类制作中药方式比一般方式都优越,可以全面的改善药性,降低副作用,橹幸钚猿煞痔峁┬碌姆⒄狗较颍产生新的药物作用,针对各种适应症的治疗,充分保护中药成分,避免中药活性成分遭到破坏,从而做到节约药物资源。

2 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分子水平上基因的操作,根据人类的需求所设计的,按照设计方案创建含有新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且能使生物新品系稳定的遗传给下一代。基因工程与工程设计运用了相似的方法,具有明显的理学与工程学的特点。工程制药通过DNA技术将疾病的蛋白质、酶、核酸等基因药物转移到宿主细胞进行表达和繁殖,最终可以获得相应的治疗药物。抗生素通常是人体的活性因子,主要研究基因的鉴定、克隆导体的构建,导入产物分离纯化等问题。基因工程被人们掌握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已经多次的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和应用价值,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的核心技术,将在制药方面充分的发挥重要作用。

3 细胞工程制药

相关于细胞工程制药的范围还没有确切的说法,细胞工程是根据分子生物学原理,应用了细胞培育技术以及细胞水平进行遗传操作。细胞工程大体可分为细胞质工程和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的主要关键是运用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培养作为药物生产技术。利用细胞技术对动植物的培养可以生产出人类活性因子,以及单克隆等抗体产品。也可以生产出活性因子疫苗等DNA产品。在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下植物细胞代谢产物含量仍然很高。系统正在研究培养,人参、三七等制药用的植物,并对相关的培养条件做出了。分析表明,人参细胞培养物与药理活性都和xxx植的人参没有明显差异。对于某些植物的细胞培养与生产已经达到了商业化作用。除了对细胞大规模的培养之外,毛状根与不定根的培养也很成功。黄氏毛状根的培养效果与价格与药物黄氏相似,希腊毛地黄细胞应在褐藻酸欲的固定情况下培养,可将有毒的毛地黄物质转化成地高辛,运用紫草细胞培养生产紫草宁等根据野生新疆雪莲的抗炎等作用,相关人员等进行了细胞培养物与天然新疆雪莲抗炎、镇痛的药理实验,实验表明新疆雪莲细胞培养物,可以成为野生雪莲的替代品。资源短缺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资源短缺完全可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犀角等相关药用动物器官进行培养,此方式就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4 酶工程制药

酶工程指的是用酶、细胞,等拥有独特的催化功能,借助生物技术手段为人类制造出需要的产品。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的新技术就是没酶工程。现如今已经有很多国家都运用了固定化的酶和细胞生产药品。没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固定化酶不仅能合成药物分子。还能用于对药物的转化。我国运用微生物的两部转化方法成功的生产出维生素C,酶工程主要研究产药酶,酶细胞固定化相关的操作条件等。酶工程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发酵工业与化学合成工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现如今已有很多个国家充分的应用固定化细胞与固定化酶进行药物的生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物技术已经越来越重要,目前生物制药的研究成果数量日益增长,其技术制药研究已经不断的深入各个领域,中药研制新药的环节也在不断的介入在新药研发中生物技术制药形式相对比较重要,使生物技术制药成为了研发主流。生物技术同时还具有对珍稀传统药材的保护同时还能生产出大量的高品质药材和药品活性成分,使药品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效的提高。合理的应用现代化生物技术,使我国的制药行业不断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xxx,xxx,段飞鹏,等.生物技术在制药行业的应用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2013:4.

[2]xxx.浅谈生物技术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0,34:2.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5篇

[关键词] 方剂文献;方剂配伍;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09-02

两千多年来,中医方剂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据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不完全统计,各种中医药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近10万首。方剂文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蕴含在方剂文献中的中医辨病、立法、组方用药的一般规律,从而寻找、筛选有研究价值的方剂。

目前,方剂现代化研究可分为以阐明方剂效用物质基础为目标的实验研究和以整理挖掘历代方药文献为目标的理论文献研究两大领域。尤其是对方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研究,为有效指导临床遣药组方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方剂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述如下:

1方剂文献研究内容

方剂功用和方剂治法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中医证、法、方、药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统一和密切的逻辑联系[1]。相似的组方结构反映了方剂组成的规律性,相异的方剂结构体现了方剂配伍的多样性,当这种多样性在样本达到一定数量时必然显现出内在变化的规律性。以中医治法理论为基础,对跨历史、跨地域的体现同一治法的同类方剂以及验案进行分析,总结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对类方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学意义[2]。xxx向哲等[3]对收集的以通腑法为主治疗中风病的古今方剂进行统计,比较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遣药组方的异同。李大庆等[4]收集古代养肝中药方76首,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率,选择频率最高的三味药物,即枸杞子、菟丝子、生地,从而探讨三者在该类方剂中的配伍用量规律。

方剂主治病证

通常治疗某一病症的处方中的用药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药在治疗某病症中的地位。因此,以某一主治病症为切入点,以原始病案资料为依据,收集的古今医学资料中用方案例,在对中药进行功效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各类中药在处方中的使用频率,发现频数最高的药物,即该类病症组方中的主要药物。或者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方、药、证不同属性间的相关性,探讨方与证之间的对应模式及其对应变化规律。

李认书[5]基于脾胃方探讨了药物、症状、病机之间的对应关系。xxx[6]基于脾胃方对核心药物、药物之间、症状之间及药、方、症、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挖掘试验。xxx娟[7]基于脾胃方分析了药对配伍的性味、剂量、功效及主治症的特点。xxx[8]基于采自《方剂学》之基本方探讨了症-证关联模式。尚景盛[9]通过对xxx泻心汤医案资料和实验数据进行挖掘试验从药味加减和剂量变化以及主治病症方面探讨xxx泻心汤方剂的配伍规律。xxx白[10]对选自现代医案的治疗4种常见妇科疾病的方剂进行了高频药物、症状、证型与药组之间关系的挖掘。xxx[11]对挖掘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研究。xxx强[12]基于xxx教授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门诊医案从药物频率、药性、药组及药物与证型、症状及病名等多层面对xxx教授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医家及其著作入手

收集医家医案和医著中的载方,结合其学术思想,探讨医家的处方配伍规律。如xxx物对《xxx青主女科》中产后病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出产后多虚,宜补勿攻;产后多痰,宜化勿破;产后多寒,宜温勿凉的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对妇科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xxx[13]以xxx的医案医话和相关论著为背景,从法与方、药与方、选方与制方等方面,探讨了xxx先生遣方用药的独到经验。

2方剂文献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统计方法开始引入中医文献研究。最早曾大方[14]运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处方,xxx[15]对《伤寒论》方进行方药统计分析。这一时期,鉴于计算机性能偏低,多变量分析方法还没有普及,应用范围还比较窄,用药频数是这一时期中医文献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的主要考察对象。

20世纪80年代末期,统计软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运算的高速度和高精度,为深入地进行中医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客观条件。xxx[16]在系统整理中医血生成理论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历代100首补血成方和现代名医100例补血验案处方中的药味配伍进行统计考察,总结出中医补血方的配伍结构模式及其配伍的核心药味。xxx惠玲等[17]用dBASEII编程对《名医类案》中416首方xxx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名医类案》包括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在内的核心方剂和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获荃等13味核心药物,提出以该书资料为背景的历代医家以温补脾肾、滋养气血为主的治疗思路,反映了这一时期方剂文献分析研究中广泛使用频数分析方法来处理较大信息量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统计软件的逐渐普及大大促进了病症方药规律方面的文献研究。研究者们开始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验案或方剂内容进行数据分析来探讨特定病症的诊治规律。xxx等[18]分别收集《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和李东垣著作中的脾胃方,整理后建立脾胃方数据库,应用模糊聚类、系统聚类等方法,对脾胃方中的所有用药,根据功效及四气五味分别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频繁项集探寻脾胃方的用药规律。根据症状、病机筛选出相应的药物,采用相应分析方法寻找病机与药物、症状与药物间的对应关系。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方一药一症不同属性间的相关性,探讨方与证之间的对应模式及其对应变化规律,为临床准确、合理选用方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能得到很好的专业解释,为数理统计原理运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个较成功的例子。

统计软件分析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出现,统计和计算技术领域专家的参与推动着历代方剂配伍规律的深层挖掘。近年来己见有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数据库方法、KDD技术对方剂的配伍关系进行多层次的研究,也有采用基于语义模式进行概念及其关联获取的方法。在方剂分析中,聚类可以发现方剂间的共性、个别和特异性。针对人们往往会忽略掉方剂中的个别和特异现象,多将其视为“例外”,或“异常现象”的情况,运用粗糙集理论,对例外数据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总之,近10年来,中医方剂文献研究在研究手段与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方法是其显著标志。诸如聚类分析、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等方法在处方配伍规律分析中的运用促进了研究重点从分析主药和用方剂规律转向对证治规律的系统分析。

3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目前方剂文献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研究中方剂多来自于部分医著或期刊,资料收集不全面直接影响着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其次,由于中医历代文献中的内容繁简不一,语词歧义突出,直接引用和处理原始信息,不是丢失大量信息,就是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绝大部分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失于标准化处理,数据库建设中对诸如病名、证型、症状、方药名称、历代药味用量、功效表述等规范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目前,中医数据标准化工作还处于探索性阶段,这项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制订适宜的数据规范标准正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再次,由于数据挖掘中涉及依据资料特点进行一系列算法编程,其专业化程度较高,一些研究对在整体意义上选择数据处理策略考虑不够,数据处理方法选择不当,大大削弱了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将模糊数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数据库方法、KDD技术等新的方法引入中医方剂的文献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到中医药学的学理背景和临床经验特色及专业特性,否则不仅会使研究效度大大减弱,也可导致方向上的偏离。

方剂文献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具有较高中医方剂专业素养的专家和计算机及计算应用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和联手合作。而建立全面开放的方剂资源库,制订信息的规范处理标准,根据专业特点拟定适宜的目标和解决策略,选择合理的计算分析方法是方剂数据挖掘的基本要求。基于知识发现的方剂数据库的信息挖掘正成为本领域研究的前沿领域。这种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信息分析技术原理,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中医方剂的系统研究,建立具有强大功能的中医方药数据研究平台,不仅能有效缩短研究周期,减少盲目性,大大促进新知识的发现,同时也为大量古今验方的规律发现探索出一种有价值的模式,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预示着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1]xxx,柴瑞霏.方剂配伍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2]xxx.中医方剂现代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22.

[3]xxx向哲,xxx,杨海燕.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1):45-47.

[4]李大庆,xxx,严云良.养肝中药方的数理统计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43.

[5]李认书.“方证相应”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

[6]xxx.中药复方配伍的数据挖掘系统的构建[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

[7]xxx娟.中药药对的量化分析与知识发现[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8]xxx.“症-证”关联的方证判别规则及模式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9]尚景盛.xxx泻心xxx规律数据挖掘方法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0]xxx白.中医妇科常见病医案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11]xxx.采用知识发现技术判断方剂功效的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12]xxx强.xxx教授用药规律的计算机辅助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13]xxx.xxx临床制方遣药规律初探[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3-44.

[14]曾大方.《临证指南医案》方药统计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1):13-17.

[15]xxx.山方药统计分析《伤寒论》论病性质[J].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5:27.

[16]xxx.中医补血组方规律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1,6(4):15.

[17]xxx惠玲,童光东.《名医类案》方药的计算机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59.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6篇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技术,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社会,中医技术沿用至今,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xxx有治本的功效,在医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有时会结合中医药物,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加强药性研究,应结合现代化的药性理论,这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结合现代化的研究技术以及设备,能更清楚的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了解药物的药性,从而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能尽快进入国际市场。

1、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及意义

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细致的研究,了解中药的功能以及有效成分,在对中药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对其药性进行分析,这可以了解到药物发挥出的疗效,与作用。中药药性理论是指药性形成的机制以及运行的规律。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物的性质、应用的规律,药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也是指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本文主要是对中药药性的四气与五味进行研究,药性理论是中医通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了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达到的治疗效果。中药的药性是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时,需要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的治疗经验,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这可以保证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2、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都是我国中医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中医也总结出了较多的经验,对中药的药性以及用药效果进行了总结,中医治疗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为基础,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不同的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有着差异性,在用药时,中医需要观察疗效,这有利于了解到中药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中医的药性理论,这对今后的治疗与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等,在临床应用中,能了解到药物是否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以实现对症下药。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的形成,也均来自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因此,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是以其临床实践为基础的。

中药药性理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也有赖于中药的临床实践。因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才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如“四气”理论,在《本经》中只有寒、热、温、凉四气,后又加上平性而称为五气,而后又在五气的基础上添加了“微”与“大”,使之进一步有了微温、大热、微寒、大寒等程度上的差异。五味也是如此,《本经》只有五味,后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总结出了淡味、涩味等。可见,药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而逐步认识与深入发展的。

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实质及应用性

临床研究的应用性

炮制学研究的指导性

为了提供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也需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下,按要求进行炮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如同为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补中益气汤,有的医生开方使用后有效,有的则疗效欠佳,有的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与未按药性理论要求对方中某些药物进行规范化炮制有直接关系。按照方中药物组成的药性,黄芪当用蜜炙,白术当用麸炒。因为生黄芪功在走表,透达肌肤,走而不守,具有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之功,为外科疮疡溃后托疮排脓生机之要药。而炙黄芪则重在走里,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血之功,为常用的补虚益气之品。白术生用,功效重在燥湿利水,益气健脾,内含较多的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燥性较大,若经麸炒后,由于麸多孔,质松而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部分挥发油,其燥性相对较低,所以临床多用炒白术。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方向性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当首先以药性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与方向。如“四气”的实质就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药性理论研究方向,因为四气的研究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学者从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药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四气”的实质。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温热类药物所含生物活性成分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系统的活动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能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或供给能量,从而显示出这类温热药物所具有的温热作用。如据药理研究证实,温热类药物的附子所含乌头原碱具有强心镇痛作用,中医所说的“亡阳虚脱证”,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呼吸、循环衰竭,热量供应不足,故用具有强心镇痛作用的附子来回阳救逆。又如干xxx挥发油及姜辣素等成分,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促进消化液分泌,旺盛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干xxx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鉴于上述药性理论的指导,证实了附子、干xxx类温热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技术越来越高,对中药的应用越来越灵活,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的发展,并保证我国中药产品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对重要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还要结合以往的临床应用经验。在了解药物的药性后,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可以为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保证治疗的效果。做好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中医治疗水平,帮助患者更快的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却翎,xxx,xxx,xxx,xxx,包・照日格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6)

[2]xxx.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7篇

关键词:纳米,中医药,经济,技术

引言:通过现在的问题反映,首先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需求,再而阐述了纳米中医药的现状接着提出纳米中药化的好处和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笔者的分析,一步一步的摄入了纳米技术在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说要发展,提出一些相对的解决方法。引入纳米技术是社会的要求。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发病率变得越来越高。如果还是单靠过去的一味中药很难把病情完全治好。加上现在环境问题的特为严重和社会的需求量增多。很多中药材都是靠人工培育,但人工培育的功效始终比不上天然的。虽然实行了中医药的政策,解决了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始终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加上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纳米技术融入中医药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主流。纳米技术使中医药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那先由我们看看纳米中医药的发展

纳米中药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医学上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提出最多的是中西合作和中医药现代化,但我们在中医药的现状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上面所提的民生问题,为此我们要想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解决目前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我国的纳米技术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使中药面向世界,并形成医学科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将现代的高新技术引入到中药制剂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生产已成为现实。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超微粉碎成为全世界各个生产领域的先进技术,日益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蕴藏的无穷财富。对于中国的国药—中草药尤为如此。可以说中药超微粉碎是中药的一次飞跃性革命。如果中国能胜利的打完这场“革命”,在医学生又是一个新的焦点。纳米技术是如何引进中医药中呢?首先注意的是纳米粒制备的关键是控制粒子的粒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减小或消除粒子团聚现象,保证用药有效、安全和稳定。

根据目前的科技情况。纳米药物粒子的制备技术可以分为三类,机械粉碎法、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合成法。通过宏观到微观的转型,实现了微观世界的并且是医学界的狂飙式发展。

中医药的理论基于对宏观的自然界,而纳米技术科研研究则是微观技术,现在把宏观与微观技术的有机组合能不能在医学上形成一们崭新的“宏微”中医理论学科呢?至于宏观中医药大家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只是对微观进行阐述。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的引入是医学微观化,一方面由于纳米技术的引入为携带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以前,无论什么看一次病总要大袋小袋的提着,这只是对病者,如果像医院或一些医护机构,当他们想购买大量药物时不是很麻烦。引入纳米技术在这里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运输大量的药物,现在只须小盒便能搞定;另一方面,害怕吃药吗?害怕打针吗?不用怕,纳米技术中药话可以帮助你,把纳米级药物制成药膏然后贴于患处,可以通过皮肤直接接受不需要注射。由于纳米技术是对药物的微观化,比如将药物磨成粉状,加大了与病菌的接触面积,例如中药超细后的产品除用于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中药口服散剂、胶囊剂、微囊外,把药物微化,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中药的疗效,再者,纳米技术在中药加工方面的应用能保持中药原有成分的基础,使药效充分析出。另外,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复损伤组织。在人工器官移植领域,只要在器官外面涂上纳米粒子,就可以预防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只需检测少量的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在抗癌的治疗方面,德国一定医院的研究人员将一些极其细小的氧化铁纳米颗粒,注入患者的癌瘤里,然后将患者置于可变的磁场中,使患者癌瘤里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升温到45-47摄氏度,这温度足以烧毁癌细胞,而周围健康组织不会受到伤害。同时,配合使用纳米药物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饿死癌细胞。纳米中药化不知那些好处,据了解,纳米中药化将药物加工成纳米级的微细粒子,病人服药时,首先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些病人怕吃药,如果制成了粒子状,病人一般是比较易接受,药物的真对性特别的强,药物就可能针对性地直达病灶,激活中药细胞活性成分,直接攻击病毒、细菌、重金属、毒质,细胞壁或细胞膜等障碍将不复存在,这样中药疗效可大大速率,尽快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如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药品“思密达”经纳米化处理后其药效提高了3倍。中药药效的加大、加快,使中药可与西药相媲美,为今后中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中药具有新的功能将中药加工至纳米尺寸之后,其细胞内原有不能被释放出来的某些活性成分由于破壁而被释放出来,有可能使纳米中药具有新的功能。此外,由于其给药途径,药物吸收方式等的改变,可能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方面产生新的作用。并且中药有没有西药那样很多副作用,发展纳米中医药看来是必然的事了。特别的,一些科学家预言: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度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小得多,所以,有可能把含有计算机功能、人机对话功能和有自身复杂能力的纳米机器人送入体内而又不严重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通过体外控制操作,获取体内多种生化反应的连续的动态信息,从而破解中药复杂的作用机制。

纳米中医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是值得我们深虑:

1.成分的混乱;由于纳米中药化加大了药的效用,但同时也是所需药的成分难以把握,例如你本来是需要的是5两A药材6两B药材4两C药材,但当你纳米化时,你会使药用发生了变化,使得吸收的药的分量不同,可能导致A多了或少了。纳米技术中药化使得生物利用度、溶出度较低等得以纠正,疗效得以增强。这种改变性质的作用使得传统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及其药效变得面目全非。严重的会造成安全隐患。为此对研究和发展纳米中药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由于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的世界,如果科学家对药物不是有充分的了解,当实行微观处理时可能会导致一些药物的分量不够或减少了别的分量,另外,需要谨慎地掌握纳米粒度与相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分子组成和分子量的关系,以防为获得纳米微粒而损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纳米级的研究并不像宏观的研究那么简单,如果一些技术错误了,结果可能要重做。

3.纳米中药因其粒度超细,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显著增加,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获得了高能级的氧化或还原潜力,从而影响药物稳定性,增加了保质和储存的困难。

4.加大了鉴别的难度,即超细状态下的中药是否还具有普通粉碎时所有的显微特征?如果原有的显微特征发生了改变,则又应建立何种更精细的鉴别方法?这是个重大的问题,对于纳米级的研究,考的是先进的技术。

5.纳米尺度的物质存在着生物安全性威胁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防止纳米尺度物质的接触或者摄入,可能会引起多系统的复杂病变。

所谓万物都有双面性,纳米中医药的引入一定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综合中国现在的情况,许多专家都认为发展纳米中医药是利大于弊。那就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将纳米技术中医药引入。何如加大对纳米技术中医药的发展呢?

1.由于各级的懒散性比较强,如果国家不统一制定完全的行业技术标准,可能会导致某些地方的药用不高或某些地方的纳米中药技术只是一个梦想。如果国家有了一定的机构管理,一定的技术标准,那样可以使纳米药物统一化,安全化。所以国家应成立你执迷中医药的研究中心,一方面集中科研相关的技术连接,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协调科研机构,高校试验室以及产业界的公共参与,进行重点攻关。

2.国家政府必须认真重视纳米医药的发展,毕竟市场是一个充满“利润”式的社会,很多时候,如果国家不重视药物的安全管理,可能不导致药物市场混乱,同时国家有必要组织一定实力和特色的中药类高校与纳米研究机构进行强强联合,通过集大家之智慧来进行纳米中医药化。这就是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对纳米药物的管理。

3.由于纳米中药化是刚刚引进来的一个新学科,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特别是纳米对技术的要求高,所以国家应增加国内纳米重要的博士研究站,在较高会议上培养和吸引综合性的科研人才投身到这个领域中去

4.加强国内研究基地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专项的投入,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纳米中医药的财政支出,因为外国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他们的技术含量高,纳米技术早就名噪一时,所以,国家可以加大中外的合作,另外还有派人到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只是的交流,国与国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纳米技术的发展。

总结:纳米技术是2l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它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比中国的利弊,实行纳米中药化的转型不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供取药的方面,在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家纳米中医药的定位,而且在国外也是中医的地位提得更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也逐步走向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纳米技术中药化,然而,基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尚难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成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开发领域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它必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纳米化技术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必将推动我国的中药尽可能快地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xxx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一104—105

2xxx,xxx,xxx雪.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25

3.徐辉碧,xxx,谢长生,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年32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_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xxx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29篇

[关键词] 生物技术药物药物分析理论实践

21世纪是生物生命世纪,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高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而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医药领域,其中尤以医药生物技术分支发展最快。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制药工业的一个独立体系[1]。《中国药典》(2000年版)首次载入了基因工程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全面高素质的药学人才这一问题被摆在了我们面前[2]。

一、生物技术药物分析的特点

生物技术药物是指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新生物技术生产的治疗药物,特点是绝大多数为生物大分子性内源物质,临床使用剂量小,治疗的针对性强,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合理,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这类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特殊性:(1)提取纯化工艺复杂、(2)稳定性差、(3)易变质腐败、(4)注射用药要求;因此生物技术药物在质量控制方面就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理化检验指标同时还需要生物活性指标的检验。

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的基础,一是药物质量控制常用的生物化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免疫分析法、电泳分析法和酶分析法等。二是生物药物质量控制中常用的生物化学方法,如多肽、蛋白质、酶类生物药物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无论通过那一种方法进行质量分析,学生必须扎实的掌握生物技术药物分析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术。

例如,为了保证生物技术药物的安全性,使用体外方法代替动物实验进行药物生物活性的测定;用灵敏度更高的灭活病毒验证方法等等。以上质量控制方法对分析人员的理论及实际操作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药品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在纯度及杂质分析方面,目前国际上经常采用的纯度分析方法包括了SDS-PAGE、等电聚焦等,还需要应用DNA分子鉴定、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对生物技术药物中的杂质所带来的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进行控制。

因此对生物技术药物进行质量分析,可以说除了需要具备高的药物分析理论素养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双相电泳技术、蛋白质的二硫键分析等。

二、加强理论教学内容

在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中应当将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相结合,教学形式多样化。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十分迅速,每一项新的研究都与药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给学生补充,如“PCR技术与未来药学研究的关系”,及时向学生介绍;二是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小课题,如“干扰素质量控制方法建立的目的”、“EPO的体内分析方法”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参与下举办课外的“分组讨论”进行交流;也可以请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指导。

三、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教学能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它起着理论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讲清基本理论外,应该适时地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技术高新企业,了解生物药品的生产过程,对一些生物制药企业和生物药物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单元操作设备,使学生对此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理论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分离路线,进行相关物质的纯化,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对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体会,因此除在课程中,复习巩固生物化学中对于蛋白质、核酸、多糖、酶等药物的分析实验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在课外还可以成立“生物技术药物分析兴趣小组”对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药物设计质量控制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验证。

上述实验内容安排的特点是:①改变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单独验证蛋白质性质(各种颜色反应)、酶的性质等,取而代之的是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多肽的合成等一系列完整的性质、结构、功能实验;②实验内容重组调整后,综合性实验则重点介绍药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化学方法,如酶类药物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对体内药物代谢酶的分析,生物药物筛选中采用的生物化学方法等;③实验方法上,采用先与基础生物学实验,后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相连接的手段,从而在实验内容和方法上力求将所学课程连贯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由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但是这一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造成临床使用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药物分析课程中生物技术方向的教学内容对培养能够适应新型药物发展的实用性人才,保证生物技术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0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0引言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1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xxx。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_(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_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_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2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_,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去年相比。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1篇

《指导原则》指出,植物药的临床研究和化学药比较起来没有什么区别(植物药与化学药在临床研究方面的不同之处请参见本文的其他部分)。这里主要是指植物药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同于化学药,亦即,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或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然而《指导原则》不主张单一地选择阳性药对照进行等效性试验的临床研究。这提示美国FDA在植物药临床研究中更强调安慰剂对照或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而对阳性对照的临床研究价值表示怀疑。美国FDA这种“重安慰剂,轻阳性对照药”的态度,单纯从评价药物的作用来讲是科学合理的。在临床研究中,如果仅有阳性对照而未有安慰剂对照,则有假阳性的危险,这种情况在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临床研究中尤为突出。假如在临床研究中选择了一个名为有效实则无效的上市中药做为阳性对照药,而受试药的疗效是通过对其一系列的观察指标数值或百分率和“阳性”药组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而且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又无显著性差异,那么就有可能引出一个假阳性的结论:受试物对某一适应症有疗效。实际上阳性药是无效的,阳性药组一系列观察指标的改善仅是安慰剂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受试药也是无效的。这一点应当引起我国中药临床药理学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换言之,中药临床研究中,在伦理道德的允许下,应尽量设安慰剂对照,如果不能设安慰剂对照,也应在临床方案的设计中注意防止假阳性的产生,例如通过对受试物量-效关系的观察等。

7.环境保护意识值得借鉴

对于植物药的研制和审批,美国也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防止因开发植物药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指导原则》中,专门有一节讨论对环境的保护问题。在申报资料中要求研制单位提供植物药的研制和生产“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同样,美国对不同类型植物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在美国合法上市的植物产品,通常只要提供免做“对环境影响的评估”的报告即可;而对于未上过市的植物药,要求研制单位根据情况,或是提供“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或是提供免做报告;但是,如果药味源于野生的植物或动物,FDA则至少需要“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而且FDA希望申请者尽早和FDA有关部门咨询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以确定该植物药能否进一步研发。“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如何写、写哪些内容,请参考美国FDA有关指导原则:企业指导原则:人用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应用对环境影响的评估(Guidance for Industry :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Human Drug and Biologics Applications)(July 1998)。

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对环境保护这种政策和技术要求。由于无节制采伐中药材,在我国已经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资源枯竭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中药的研制开发中,增加其对环境影响的技术要求,从而使我国在大力开发中药新药同时,也要保护中药材的资源,同时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环境。

三.《指导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改意见

1、接受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并不接受中医理论

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有着自己独立、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品,才是名符其实的中药。美国FDA及其《指导原则》承认了植物药属于药品,这便意味着美国FDA也承认并接受了植物基原的中药为药品,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美国FDA仅是简单地将植物基原的中药归属于植物药的范畴而接受,换言之,他们所认可的仅是植物药,而不是中药。这说明FDA并不承认中医药理论体系(事实上他们也不懂或也不甚了解),在他们眼里,中药只不过是一个植物药或天然药物而已,这提示即使中药在美国注册成功,也只是一种新的植物药在美国上市,而绝不可能在美国临床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之。在这种情况下,“中药”已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亦即,真正意义的中药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中药走向世界困难,中医理论走向世界而且被人们所认可则更加困难,其症结在于如何进行深层次的基础研究,从而能用被世人所认可、接受的现代科学化的语言来表述中医理论。此外如何使医学界能逐渐接受医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化,亦即,既有西医药的理论体系,也应承认其他的传统医学,如中医理论体系,这是一项非一蹴而就的工作,也是需要我们中医药界不断努力方可达到的目标。

2、对植物药复方制剂政策的矛盾性

美国FDA将植物药分成3个层次:①单一植物的单一部分所组成的植物药;②单一植物的若干部分所组成;③若干种植物所组成。美国FDA的态度是:对单一植物的单一部分组成的植物药的技术要求放松,可不按化学药复方制剂对待(见前文),而其他两类植物药仍按对待化学药复方制剂那样来要求,而中药制剂多为多味植物药组成的中药复方,所以美国FDA这一规定对中药在美国注册甚为不利。《指导原则》中的原文是:植物药产品如果其植物基原,仅是某一植物的某一部分,(如某一植物的叶、或花或种子等)可不视为复方药品。而植物药产品如果其植物基原是由某植物的两个或更多部分所组成,或由两种或更多种植物所组成均做复方药品处理,必须受美国有关西药复方制剂技术要求的约束。

美国化学药复方制剂的技术要求的核心是要证明:复方制剂中每一种成分或有效部分具有什么药效学作用,这一要求完全不适合中药制剂(单味药或复方药)。因为无论是单味中药制剂,还是复方中药制剂,其中都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目前二者都很难鉴定清楚其全部的化学成分,更不可能逐一对每个化学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从化学成分而言,单味药和复方制剂二者都是由多成分所组成。此外,从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角度看问题,二者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美国FDA的《指导原则》认为,单味植物药制剂可以不受化学药复方制剂有关技术要求的制约,而复方制剂仍然按化学药复方制剂的技术要求进行管理(见上述)。这反映了美国FDA对植物药复方制剂的两重性和矛盾性。美国FDA的这条规定不利于中药复方制剂在美国的注册,因此我们建议将这条更改为:“植物药产品如果其植物基原是某种植物的一个部分(如叶,枝干,根或种子)或几个部分,或若干种不同植物所组成,均不属于复方药品的范畴”。

3、植物药Ⅲ期临床研究前的技术要求居高不下

尽管FDA对初期临床前研究的技术要求明显降低,但对申请扩大的临床研究,则其技术要求基本同于化学药,FDA实际上对植物药的临床前研究采用二步法:第一步是初期临床前研究,在这一阶段,有关技术要求适当放松,然而当完成初期临床研究(Ⅰ/Ⅱ期)之后,便进入第二阶段:申报扩大临床研究(Ⅲ期),对这一阶段申报资料则严格要求,FDA《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并不能因为以往的人用历史而降低技术要求,其技术要求基本同于化学药,例如,要提供符合GLP标准的安全性评价的动物试验资料,其中包括“三致”实验。

针对美国这一立场,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力争中药的技术要求不仅在初期临床前研究中放松,而且在Ⅲ期临床前研究中也应适当放松,其理由为:①在此阶段,实际上已经完成Ⅰ或Ⅱ期临床研究,受试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人体试验中(初期临床研究)进行了初步评价和认定;②该中药制剂有着广泛和长期的人体应用史,而且根据以往的临床应用实践,未发现受试物有任何毒副作用。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扩大临床前研究的技术要求,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2篇

根据国家教指委的专业规范以及社会需求与各类人才的专业特点,在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研究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生物工程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及中医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与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术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具有中药发酵工程技术、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工程技术、能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背景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并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围绕着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特色项目的培育,重视中药发酵工程、中药酶工程、中医药基因工程等中医药生物工程技能的培养,这也成为了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

1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注重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广泛学习调研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调整。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工程类基础课程,并增设了实训环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除了开设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课程以及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中医药学这一优势学科,开设了中医学概论、中药药剂学、中药复方药动学等课程。同时,在专业实验课中也融入了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而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本科毕业论文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比例均高达50%左右。

2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xxx明的中医药特色

教材建设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备的基础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机制,以此保证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及中医药特色。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并出版了符合专业方向需要的中医药生物工程教材《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该教材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着眼于实用性及学科发展性,并结合了中医药特色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特点,实践教学不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生物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强化工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与优化、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①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实行多层次改革,对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实验、开放实验项目、企业实训教学、实验设计竞赛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建立更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并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引入特色实验项目。

③在课程整合与优化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相承的课程,打破课程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专业模块大实验,如将“基因工程”“、生化制药学”的实验课整合为“基因工程实验”,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的实验课整合为“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将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串联起来,涉及基因克隆、菌种构建、工程菌的发酵、蛋白分离纯化、产品电泳与检测等环节,让学生在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了解各项技术,既有“点”、又有“面”,改变了过去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孤立、交叉重复等现象。

④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师生交流、资源共享、实验管理等功能。

(2)建设特色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有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每年承担150余项开放实验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内容涉及生物工程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就业方向,分不同专业方向,通过实行科研导师制、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培育药用菌(中药)、中药成分分离分析工程、中药制剂工艺、细胞工程、生物制剂等不同方向。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3篇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药学专业 应用型药学人才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被誉为“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药学人才需求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制药企业GMP认证管理的深入推进,对药学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药学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实现我国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朱扶蓉.药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6,(6):15-17.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4篇

2002年6月,教育部在第一期建设中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三所高校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我校成为第一批建设的大学数字博物馆之一,主要得益于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将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校中医药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集中医、中药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自1990年开馆以来,先后有党和_、数十个国家的_长及驻华使节、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外国的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及大量的国内观众、学者和学生来馆参观。因此,我校博物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基本架构及内容

如前所述,我校博物馆是集中医、中药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馆内收藏丰富,展出内容系统。我校实体博物馆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千余件,善本医籍200余种,展示大厅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医药文物、书画、图表、模型及文字真实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为后人构建了一条通达古今的长廊。光看斑驳的铜锈,拂掉残石上的封尘,游览简断编绝的残卷,也许您能依稀看到中医药学筚路蓝缕的艰辛草创,看到前辈名医薪火递传的伟大业绩,看到中医药学走过的光辉历程;中药部由中药综合展厅、药用植物标本室、中药材标本室等组成,共收藏各类中药标本约8000种,近40000份,并对常用药材的来源、饮片乃至功效都做了详尽介绍。长期以来,我馆受场地、时间等因素限制,馆藏文物、标本、医籍等珍贵资源并不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博物馆融入了科技、智能的色彩――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建成后,不仅提高了中医药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不仅实现了中药资源的共享,也成为宣传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下图表示了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具体建设内容:

其中:

1、中国医学史主要包括:

(2)医史长廊:在虚拟场景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医药文物、绘画、碑帖和图片等展示中国医学发展的历程。

(3)历代医家: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在二期完成。重点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出现的医药学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学术的最高成就。这部分将从人物角度介绍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力求突出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学术特点与贡献。

(4)馆藏展品:精选具有特点的馆藏文物,以二维或三维技术手段处理,详细介绍馆藏医药文物及细部特征。

(5)珍本医籍: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在二期完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该数据库将重点介绍重要的中医药典籍的年代、版本及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6)少数民族医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独特的医疗手段和用药经验。这部分重点介绍了藏医、蒙医和xxx,其中还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介绍了蒙医和xxx的医疗方法。

(7)中外医学交流:我国自秦、汉以来陆续同亚洲、欧洲、非洲多国开始了医药交流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中医药交流更加广泛。这部分介绍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防病治病、保健中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一些国外医药在我国的应用等。

2、中药主页包括: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5篇

【关键词】高职,制药,工艺,设备,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追溯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历史,便可看出中国制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也决定了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学校“创办国内高职一流”的办学思想,充分依托和发展我校在药学领域合作办学的优势,培养以药学、工程学为基础,系统地掌握《制药工艺及设备》、《药剂学》、《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产工艺操作、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药品监督管理能力,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制药工艺及设备》的课程建设就是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1《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体系建设遵循原则

《制药工艺及设备》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总原则来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还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1)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教育的优势,改革、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2)整合药学各专业课程群,其中涵盖了药学的化学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有机衔接,有利于按照目标进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3)开设有利于素质与能力提高的仿真实训体系,规避国家制药方面政策的限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实行学分完成制,理论2学分,实践2学分。通过灵活设置学分,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实用、适用”的人才培养思路。

2《制药工艺及设备》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剖析

xxx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布控和开发是关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以优质课程为载体,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制订的培养目标。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就是要掌握生物制药工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常用设备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制药工艺及设备》这门课程能够满足培养这一技能要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是以“生产岗位核心技能”为立足点来规划专业建设,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即以微生物发酵工艺和制剂工艺为主线进行课程学习,有利于我们着眼于中国生物制药主流产业,以及相关行业技能要求,部分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实施具有“独立性”与“长远性”,即我们在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工艺设计内容,使学生在操作的同时,进行主动地独立思考。学生在有限的学制中能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满足企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选材具有“代表性”,如在微生物发酵的生产工艺中,采用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实际操作和模拟实训结合,可以举一反三。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具有“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生物技术制药》、《化工制图》、《微生物制药》、《《药剂学》四门课程与《制药工艺及设备》相结合,进行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通过包括《制药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生物制术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能够达到制药技术人员职业岗位群中高级工种的水平,胜任我国现行生物制药的主要生产岗位。

3效果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实行中期教学汇报、课程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以及相关教师主持课程综合设计汇报会,全班同学按各设计组分别进行汇报和答辩。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模式,青岛华仁药业和益青药业反映学生专业素质过硬,生产岗位上岗快,工艺操作能力强,甚至有学生在工作2个月后,就成为师父,具有了独立带徒弟的资格。工作三年以上的学生,全部成为主管级的业务骨干。说明该课程思路对,培养了学生比较过硬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北化工,2010,33(11):71-73.

药品生物技术论文xxx 第36篇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为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_、_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亿。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迫切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机遇,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_、_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动投资消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张,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放大医改惠民效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防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点任务

(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