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通用3篇)

98

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1篇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钢琴音乐

电影与钢琴音乐结合之后,这两种艺术形式碰撞出了极其绚烂的火花,相互作用开辟了美妙的艺术天地,一部成功的电影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钢琴音乐进入到了电影艺术之中,并成为影片的视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音乐穿插于始终,并随处充满着温情的“阳光情感电影”,影片中充满人性的钢琴音乐及孩子们真挚感人的合唱深深地打动了全球观者的心,并为影片注入了新的感觉。在2004年,播放之时,这部影片引起了影坛的轰动,其讲述了法国战后,一位教师用音乐打开了一群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并以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动听的音乐征服了整个世界。

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概述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一面世就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赞誉,其影片本身并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华丽的场面,而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借助一本日记和两位老人的回忆,带我们进入了那群孩子的世界。影片开始出现了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回到法国故地,当他打开当年启蒙老师克莱蒙特留下的日记,回味起当时的意境,一幕幕童年的记忆画面开始浮现出来……克莱蒙特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却阴差阳错成为一间名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的教师,这所学校中的孩子们大部分是被社会所遗弃的问题少年,校长经常采用残暴的高压手段来管理这些孩子,克莱蒙特开始注意到这一情况,运用自己的音乐才华来创作一些合唱曲,用钢琴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来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影片画面出现了用钢铁铸成的大门以及建造如同监牢一样的学校,让观者能够感知到学校的高压残暴的管理、充斥着压抑的氛围。面对这群10多岁的少年,校长哈桑采取了冷酷的高压政策,并且影片中也展示了其他教师冷冰冰的面庞。这些只会让孩子们的内心变得更加顽固,进而与教师们形成了反抗的关系。随着影片逐渐展开,观者会发现其实孩子们需要用爱来温暖他们,比如小主人公莫安琦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或许只要给这些孩子们一些爱来点燃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一群可爱的天使。克莱蒙特恰恰发现了这一点,并运用自己特殊方式来组建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感染他们,用音乐给予他们快乐,用音乐安抚他们内心的创伤,更使莫安琦找到了希望,启迪和引导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指挥家。当影片中展现出孩子们宛如黄莺般的美妙和声,深深感染了每个观者的内心,克莱蒙特用音乐催开了孩子们心中的花。随着影片的故事情节展开,一首首钢琴音乐就如清泉一样在影片中逐渐流淌开来,“池塘之底”悄无声息变化着,原本的学校就如校名一样,被埋没于河底的泥沙之中,学校中的孩子们也生活于被遗忘的世界之中,克莱蒙特的到来带来了天籁般的音乐,使得孩子们心中开始充满了爱,使得“池塘之底”慢慢春意盎然。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在结构处理上,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几乎不露痕迹。影片中,克莱蒙特在一个没有太阳的冬日清早来到了学校,使得观者也可以感知到克莱蒙特的内心非常失落,但当他离开学校的那天,却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这与他刚来的时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克莱蒙特要离开学校和孩子们,但他的内心是愉悦的。同时,影片巧妙运用了旁白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以克莱蒙特旁白的手法来展现出他希望学生们会到校门口为他送行。但却没有一个人,这时镜头切换到了他走到高楼下,发现空中飘落下许多纸飞机,并听到孩子唱起了他教的歌,用这一特别方式和歌声来和克莱蒙特道别。

整部影片采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电影开始主要以皮埃尔、佩皮诺看到克莱蒙特的日记为契机来展开故事情节,回忆给整部影片带来了浓郁的情感色彩,让观者能够回味到影片的一丝忧伤之情。同时,电影也运用了大量插叙手法,影片虽然从克莱蒙特的视角出发,但观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时空范围,其中还穿插着小主人公莫安琦的所见所感。比如,当克莱蒙特在组织合唱队时,莫安琦正在被校长哈桑惩罚,当莫安琦听到歌声之时,眼中充满了向往之情,并自己悄悄练习,这些都是正在指挥的克莱蒙特所无法看到的。影片正是巧妙超越了叙事本身,而来表达影片的真实内涵和想法。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色调来使得画面更加突出影片的主题思想,使其感人至深。影片不同的情节运用了不同的色调,从克莱蒙特来到学校故事的开始到莫安琦加入合唱团之前,影片以灰蓝色调为主,烘托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其灰暗的色调也衬托了克莱蒙特出来时灰暗的心情,同时也代表着这群被社会所遗弃的孩子们的心境。当莫安琦加入合唱团之后,色调转变为以橘黄色为主,暗示出影片情节开始逐渐转变为光明的一面,随着春暖花开的季节,孩子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和阳光,观者也能深刻体会到光明和温暖,感受到了情感的真挚和共鸣,电影给予了我们愉悦。

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钢琴音乐魅力的简析

众所周知,法国电影一贯以追求个人化和内心化为基调,发挥影片本身的品性,而忽略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使得观者与影片的主题呈现相互对峙的状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却打破了这种对峙的局面,不仅考虑到了受众的审美,而且鲜明展现了影片本身的品性。这一过程中,绝妙的钢琴音乐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首先,这部影片的导演巴哈提亚是一位音乐人,这位有着深刻音乐功底的导演认识到了电影音乐的重要性,成功地将钢琴音乐融入影片之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将钢琴音乐融化、渗透于电影的总体构想中,并且也将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融于人们对钢琴音乐的体验中。这部影片中的钢琴音乐与整部影片的风格一致,并与其叙事结构相辅相成。恰当的钢琴音乐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与人性的关爱。比如,影片中,布鲁诺·古莱与保加利亚交响管弦乐团以和煦动人的钢琴、和暖的交响乐配合着孩子们那天籁般的和声,将传统电影的温馨体验和孩子们的真挚情感表现出来,给观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音乐记忆。

其次,从这部电影的整体框架来看,美妙的钢琴音乐始终伴随于影片之中,其多次出现于影片的故事情节之中,对剧情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并充分展示和表现了整部影片温情、优雅、怀旧的风格,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节奏和格调。同时,钢琴音乐对故事情节的启发和推动上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以音乐家的钢琴演奏展开了故事情节,用克莱蒙特简单、质朴、纯洁的钢琴乐曲声奏入温情,最终这位教师成功打开了被世界所遗弃的孩子们的心灵天窗,将他们引入美好的梦想之中,进而充分显示了钢琴音乐对人道思想教化的巨大魅力。

第三,绝妙的钢琴音乐不仅仅奠定了电影的基本格调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并运用了点描的手法为影片描绘出一抹独特的音乐艺术色彩。影片中充分运用了有生源的钢琴音乐和无声源的钢琴音乐,提示观者钢琴音乐的重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恰当运用了钢琴乐曲的柔美声音散发出其独有的温情,使得钢琴音乐与影像、钢琴音乐与情节搭建了一种完美的和谐,在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构建整部影片的氛围同时也散发出钢琴音乐的极大魅力。比如,《放牛班的春天》结尾部分,选择了克莱蒙特被迫离开学校时,孩子们利用纸飞机和歌声为他送行作为情感的宣泄点,孩子们的歌声与钢琴音乐的巧妙结合,凸显了师生之间用音乐连接的深厚感情,也成功传达了音乐对孩子们所起的教化作用,展现了钢琴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

电影音乐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电影的叙事发展服务,否则就失去了音乐的美育价值,钢琴音乐更是如此。对于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是一种艺术的对象与创作或欣赏它的心灵之间的关系,因此其美育价值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对象与满足了审美情感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这部影片运用它自身的成绩充分证实了钢琴音乐对人性所起到巨大的美育功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钢琴音乐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起着主要作用,但也较为充分体现了其美育价值,完美地契合了影片的爱与感化的主题,整部影片中没有一丝晦涩的说教,而是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唯美的钢琴音乐来浇灌孩子们的心灵,同时也潜移默化感染着观者,让钢琴音乐唤醒了蛰伏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善思。《放牛班的春天》当中的钢琴音乐积极发挥了其美育价值,克莱蒙特通过一首首优美的钢琴曲来感化这些顽劣的孩子们,虽然这群孩子被社会所遗弃,但他们对善与美还是有所向往,克莱蒙特正是发现了这一点,通过美妙的乐曲引领孩子们走出了心灵的荒漠。钢琴音乐深化了影片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思想内涵,影片的道德立场在这沁人心脾的钢琴音乐和清新温情的画面当中得以传达,也感化了观者的内心世界。影片中钢琴音乐重塑了心灵的美好,帮助孩子们找回了内心的安宁,钢琴音乐的美为电影增添了一抹浓郁的魅力,钢琴音乐的美为人性、人心、人格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泉水,钢琴音乐以其内在的,心灵的和精神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和自由”,使得影片中所有表现的“善”和“美”更加整体化,融为一体。钢琴音乐总能够引领人们奔向理想的意境,犹如《放牛班的春天》扉页中写到:“爱,点亮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

四、结 语

随着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电影音乐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电影画面是一种展示人物表情的艺术,诉诸观者的眼,音乐却是一种感染内心的艺术旋律,诉诸观者的耳,只有将视听结合,才能够让观者体验全方位的艺术享受。总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每一次钢琴音乐的展现都是一种有意蕴的表达,赋予故事情节更大的思维空间,成为结合人物关系的有机体。影片以音乐为线索直接进入了叙事,运用简单的温情感动着观者的内心,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美妙的钢琴音乐不仅唤醒了“池塘之底”所遮盖的孩子们的纯真,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希望与快乐的天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肖静,罗小平.在电影外衣下的音乐和诗的对话——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运用[J].青年作家,2010(04).

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情境情感教学;问题;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教育现状。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学校和老师都将音乐教学看的很轻,甚至毫不在意。课堂上,也只是采取口头上的教学,一味的讲叙,学生也就随之无心向学。枯燥的教材内容,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的抑制了音乐教学的发展。所以,如何才能让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情感教学的目的

通过情境情感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情境中欣赏音乐,感悟音乐。鼓励学生提出发表自己的心声,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抒感,这样的音乐教育,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二、情境情感教学的实施方法

1.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

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用动作和语言去讲叙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牢固的记住某些音乐符号或音乐知识。举个例子,在《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这一课中,换气的正确使用是关键,在以往老师仅仅用语言去讲叙如何换气,效果甚微。而运用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方法来教学生如何正确换气却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将换气符号比作其他的实物或者动作,可以让学生勇于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牢牢的记住何时该换气了。还有,将换气的技巧简化为一个小口诀:“小尖角,头朝地,见了它,吸口气。”让学生模仿闻花香时的吸气动作,加深学生记忆。

2.情节性情境情感教学

教学中老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节性情境情感教学。这是一种将故事或者情节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来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一般老师往往通过讲叙音乐的创作情境,或者创作的环境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意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老师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或者将音乐内容以短片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快乐的欣赏音乐,享受音乐。

3.画面性情境情感教学

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第3篇

坐在听众席上,听着老师们的演奏,两年前第一届高校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恍若昨日。

听完了这届比赛心中有很多感想,赞美之词就不必多言了,只想借本文谈一下这次活动最突出的问题:老师们的选曲范围太窄了。时间在流逝,社会在进步,但是老师们参加活动的曲目似乎更集中了。

同样,还有一点让人意外的是,这两次活动都没有人演奏巴罗克时代作品,不要说亨德尔、库普兰、拉莫的作品了,连巴赫都没有。记得2008年《钢琴艺术》第一期里曾有文章呼吁老师们应该把印象派、近现代作品以及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充实到曲目中。这次连常见的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莫扎特、舒曼、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都罕有听到。难道这些也是属于生僻的作曲家吗?或者是这些作曲家的优秀作品都超过了6分钟以上10分钟以下的时间范围?

活动章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演奏时间,但是仍有部分老师选择曲目严重超时。比如有4位选手选择了肖邦的《辉煌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此曲奏完至少要15分钟。更有甚者还有部分选手把这个曲子拦腰斩断,只演奏后半段波兰舞曲。还有老师把舒尔茨改编的《蓝色多瑙河》和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放在一起,正常情况《蓝色多瑙河》顺利奏完要大约七分钟。不知为什么还要加上更巨大,时间也更长的《“唐璜”幻想曲》?虽然这些例子不多,但是在我们这个比赛群体里出现这样的问题,却也不容小觑。

笔者根据事后拿到的演奏曲目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现在简单按照大家教学中常用作曲家的名录整理如下:

巴罗克时期:1人,选用了巴赫/陶西格的改编曲。

海顿:1人,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莫扎特:2人,奏鸣曲K282和K475。

贝多芬:7人,其中3位选了《“热情”奏鸣曲》,2位选了《“暴风雨”奏鸣曲》。

肖邦:34人,其中《叙事曲》共有8人演奏,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有3人;《谐谑曲》共有5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都选择了第二首;《练习曲》共有9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演奏,其余的都集中在第一首、第五首、第二十四首;还有4位老师选择了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的肖邦名作《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另有3位老师演奏肖邦《夜曲》,其中有两位老师演奏《降E大调夜曲》(),还有一位演奏《降b小调夜曲》()。

李斯特:25人,其中7人选择了《练习曲》,《玛捷帕》2人、《钟》2人,10人选择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2人、第十二首3人。

舒伯特:4人,其中有两位都选择了第二首《即兴曲》()。

舒曼:1人。

勃拉姆斯:3人,均选择了。

德彪西:9人,其中有4位老师选择演奏了前奏曲中的《焰火》,2位老师选择《水中倒影》。

拉威尔:1人。

柴科夫斯基:2人,选择《杜姆卡》。

拉赫玛尼诺夫:11人,其中有7人选择《前奏曲》,4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2人选择了《小丑》。

巴拉基列夫:2人,均选择《伊斯拉美》。

斯克里亚宾:2人,均选择了《音诗》。

普罗科菲耶夫:无。

王建中:9人,其中有4人选择了《浏阳河》、2人《彩云追月》。

双钢琴组,莫扎特创作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88)仍然获得了大家的青睐。28组双钢琴中有7组选择了这个作品。

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一届的曲目:

巴赫:无。

海顿:2人。

莫扎特:3人。

贝多芬:11人,曲目无重复。

肖邦:33人,其中第一叙事曲5人,第三叙事曲3人、《第二谐谑曲》4人、《练习曲》6人、《夜曲》3人,曲目无重复。

李斯特:其中有7人选弹《弄臣》、11人选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3人,第十二首2人;《练习曲》5人,其中有4人选弹了《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第三首。

舒伯特:7人。

舒曼:10人,其中《蝴蝶》4人、《阿贝格变奏曲》3人。

勃拉姆斯:6人。

德彪西:8人。

拉威尔:6人,其中选择《水的嬉戏》4人。

柴科夫斯基:1人。

拉赫玛尼诺夫:12人。5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6人选择了《前奏曲》。

斯克里亚宾:5人,其中4人演奏了《练习曲》。

普罗科菲耶夫:8人,其中《第一、二、三钢琴奏鸣曲》均有2位选用。

王建中:8人,其中《百鸟朝凤》、《浏阳河》、《梅花三弄》各2人。

双钢琴组共27组参加,其中9组选择了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K448),8组选择了米约的《胆小鬼》。

作为钢琴教师中的一员,我深深地了解,大家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坚持练琴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教学相长,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长期以来老师们教学生靠听碟或者比赛的时候听到好听的喜欢的曲子就回去教学生,这样怎么能做到对症下药?究竟这些曲子是不是适合这个学生的情况?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人。所以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地扩展曲目,然后才有更多对症的良药。光靠做学生时积累下来的那“三板斧”,将来必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