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康复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4篇)

99

康复心理学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域;学理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72―03

经过20余年探索,当前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向科学化(专业化)提升的关键时期。[1]而“范式是标示一个科学成为独立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2](P5)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在此前积累基础上,合理借鉴有关理论,前瞻性建构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契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类似于“范式”),充分发挥其促进学术发展的作用,这对整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专业水平等具有特殊时代要义。而厘清建构三维整合型视域的学理资源,则是建构和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因而,此项探索无疑具有深刻的蕴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的内涵

根据我国国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余年所累积、丰富、凝结而成的属性相契合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政治、科学、规范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同时观照、深度整合。

从政治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含义:文化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特色,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的本质内涵。方向定位,即在最终发展方向定位于服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面的规格要求,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从科学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由这两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组成、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从规范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运行应符合、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合规律的体现。

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既从三个不同层面同时观照,又达到了内在逻辑的统一,而不是简单拼凑,政治性是内在支持与制约科学性和规范性,它是科学性与规范性得以发挥作用的“无形之手”和空间边界。科学性是把政治性的(抽象)文化意蕴转化为规范性操作的理论原理。没有科学性,政治性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抽象物,规范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规范性是保证政治性的文化意蕴和方向定位、科学性的理论原理在实践中得到合文化、合规律地具体体现和标准执行的技术系统。如果只有了科学性,而没有相应规范性,则科学性也就成了“海市蜃楼”。

二、建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谱系

本着“为我所用,取舍并重”的原则,在不同层次对建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有着直接可资利用的学理资源作一简要梳理。有鉴于此,下文对这些资源谱系的介绍也就必然不是全景式观照,而是从上述特定角度来进行有聚焦式的“截屏”。

(一)复杂性理论

又称复杂性科学、复杂性思维、复杂性研究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名称,而在本质上大同小异。因此,本文对此不加以严格区分,都称之为复杂性理论。孕育于20世纪 80年代的复杂性理论,是从整体论角度,作为传统科学研究中还原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这场复杂性运动中,以新的方法论为特色的复杂性的光芒照亮了分析还原方法的死角,各门传统学科又焕发了青春。”[3](P27)因而是少见的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科学,是“一个框架、一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3]就本文论题而言,复杂性理论基本内涵主要有:

1.整体思维。从整体角度来把握研究对象属性,而非把肢解于整体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即直接诉诸于整体,通过研究整体的性质和结构获取对属性认识的方法。因为“整体具有一些性质和属性是各部分在彼此孤立情况所没有的”,[4](P26)当然也不忽略部分中也有整体性,只是不能像还原论那样,把整体肢解为部分,把整体简化为部分,并以部分的研究成果来推论对整体的认识。这意味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要从其自身包括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中来研究它,不能肢解式、分解式研究其中一个方面,并用这一方面研究成果来推论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2.关系思维(对象和环境一体化)。与机械论坚持的使研究对象孤立、脱离于它的环境观点相反,复杂性理论认为个体(研究对象)只有与环境的关系中才能得以解释、定义与描述和认识。“对于孤立的信息或资料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信息和资料放置在它们的背景使它们获得意义。”[4](P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入中国后,已经被强大中华文化所涵化,并因此内在凝结着中国文化的某些品格,从而与西方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文化层面的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等学校场域内,心理健康与高等教育互相移植和嫁接而成一门新科学,因此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环境中。因此就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而言,上述因素就是其内在规定的环境组成部分。因而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必须从关系角度适当考虑并顾及上述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相影响,而不孤立、静止地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方法多样性。不固守,也不偏重某种研究方法,兼容多种方法,具体包括:整体中仿真、分析和演绎方法、定性和定量方法等。长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分裂,并且互相隔阂。借助复杂性理论指引,尽早实现这两者研究方法的融合, 从而达到方法体系、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属性三者契合度显著提高。还有非线性、生成性(过程性)等对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启发。

(二)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基于物理科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向度首次提出了“范式”概念及理论,后来在 1974年出版的《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范式再思考》一文回应了学术界对其此前提出范式的质疑,对范式概念作了必要的修正。由于在原初意义上范式概念的模糊性,科学哲学家玛格丽特・马斯特曼指出:“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一书中至少有21种不同意思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5](P77)因此,范式概念嬗变至今,其内涵早已漫溢出托马斯・库恩本来就歧义丛生的语境边界,蔓延至几乎所有学科。尽管如此,从普遍意义来透视,库恩范式概念的深层贡献在于从功能角度阐明了范式对推进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范式在任何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起一个既是地下的又是至高的作用”,[4](P17)这种作用的实现方式或是明确或是隐含的,而不是在于其表层话语、言辞之争,具体包括:

1.规约。 规约处于规训诸作用中的基础和核心。托马斯・库恩针对范式在规定(物理)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信念时,指出:“以共同范式为研究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6](P10)这些专业承诺和明显一致的共同信念是构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和理论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传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

2.表征。托马斯・库恩从动态层面(还有静态层面)认为,范式(更替)表征科学革命的内在逻辑。伴随着常规科学发展到反常与危机,引起科学革命,重新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旧范式实现了更替。“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模式。”[6](P11)

3.训导。“一个范式支配首先是一个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6](P161)范式训导作用主要是指范式在培养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局内人”“守门人”以及新手、初学者等中的训练、指导等作用。

(三)科际整合理论

科际整合诉求是以研究对象中心,试图实现从不同学科理论汲取有关元素经过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基本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本质属性的理论框架,而不是多学科理论简单拼凑和堆砌。“强调对同一个现象或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或侧面介入,在整合、融合的基础上构成一个新的多维视野,从而使研究摆托原有单一视野限制,将参与的各个学科的学理融合成一套新的原理、原则。”[2]

如果说复杂性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为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提供哲学指引,那么科际整合则是从技术层面来保障、体现复杂性理论在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从各种不同学科观点或理论角度去考察透视,经分析而后进行全盘的综合,经个别的分观后建立整体性总观。”[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科际整合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基于整体学术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现象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考察而建构的介于高层次方法论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一种中观层次的认识工具。

(四)规训理论

福米歇尔・福柯最早从知识社学角度提出规训,此后其内涵经历多次演衍。在《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中把原初知识社会学的“规训”延伸到学科层面,并揭示了学科语境中规训最初基本内涵,即“学科规训实际上进行的是学科间分门划界的工作”。[8]此后霍思金等作进一步探索,随后,沙姆韦和梅瑟・达维则将名词形式的学科(discipline)所涵盖的学科、规训、建制等内容综合性表达出来,造了一个新词――disciplinarity[9](P12)(即学科的动名词形式,接近于“学科化”),翻译为“学科规训”“学科规训制度”,从而学科规训内涵更加明确。

演变至今,我国学者认为其在教育领域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种知识分类的规则和学科分立的制度(按照一定标准将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门类,依据一定规则来审定什么知识可以进入某一学科,什么则应排除在外),一种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上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教育实践活动。[10]

就本文来说,遵循规训共性意蕴,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在“规范学术(科)研究、划定学术(科)边界、促进学术(科)发展”等,主要侧重于“规范学术(科)研究”含义上使用规训。国内也有学者持类似的观点,如李金奇等提出“范式还具有一项更基本的功能,即范式的学科规训作用”。[11]因而可以说,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为规训提供了依凭,而规训则是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价值的实现路径。具体规训路径包括:拓展“智库”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出版专业期刊等。

整体透视,在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中不是对上述理论资源的简答混合、机械组合,而是以清晰的目标来统摄材料,以“为我所用、合理取舍、体现特色”为准则来扬弃资源。其基本路径为:借鉴复杂性理论来作为整个建构的思维、方法论启发和目标参照;技术层面如何建构则合理汲取科际整合理论;建构后能产生哪些促进学术发展作用则合理参考范式理论。而在实践采取哪些路径来发挥上述作用、实现其价值则借助于规训理论来阐发。

[参考文献]

[1]裴学进.论政治科学规范三维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2]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学研究,2007(03).

[3]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著.周寄中译.批判与知识增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美)托马斯・库恩.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刘仲林.科际整合的哲学与方法――评成中英、傅伟勋的跨学科观[J].哲学研究,1999(01).

[8]刘亚敏.被“规训”的学科规训理论:误读与重释[J].江苏高教,2012(04).

[9]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

康复心理学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课程 现状 存在问题 教学建议

1我校康复护理课程开展现状

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

通过康复护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康复护理知识,掌握与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功能训练及康复治疗技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的早期恢复;能够运用康复护理技术指导临床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并运用康复护理理念,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课程设置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石凤英主编的《康复护理学》一书为教材。第四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0 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试验课10 学时、考试2学时。内容包括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医学的一般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常用康复护理技术;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等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

实验室建设

设置三个实验室,分成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 PT) 、作业治疗(OT) 、言语治疗(ST)等四大块内容。实验项目包括:康复评定;物理因子治疗、言语治疗;运动疗法2学时;作业疗法;良肢位摆放、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体疗手法。实验设备包括:多功能关节活动测量表、角度尺;上肢运动治疗器械(墙拉力器、手支撑器、关节练习器等);下肢运动治疗器械(悬吊牵引架、平衡杠、坐式踏步器等);沙磨板及附件(可调式)、可调式OT桌、木插板等作业用具;PT训练床、PT椅等体疗用具。操作示教课均在多媒体示教室完成 ,学生分组练习操作在实验室进行。

教学方法

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示范教学、回示范、操作练习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理论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知识,示教演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康复护理操作的基本要领,实验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康复护理操作技能。

考核办法

学生评价方法多元化:(1)考核方式为考查。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2)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出勤情况等方面的考察,综合评定成绩占30%。(3)理论考核:占总成绩70%。

教学成果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康复医学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基本树立了康复的观念,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康复护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康复护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虽有很多护理院校将康复护理设为选修课程,但学生多认为对以后的护理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我院康复课程授课老师为护理专业毕业教师,上岗前自学康复护理理论内容,在康复护理中心接受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在上课过程中,对部分康复专业知识的讲授感觉力不从心。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能够满足教学一般需求,但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方法灵活性待加强。实验课均为实验室练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场所收到限制。

实验课

我院康复护理的实验室面积较小,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实验无法系统展开。实验课程设计单调,无法联系临床病例,见习基地还未建立,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动手机会。

3对康复护理教学的建议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

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医学模式转变及全球老龄化的挑战, 康复医学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与保健、预防、临床并列的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护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

师资队伍建设

选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康复护理相关课程,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及学术会议,定期下临床进修康复护理临床技术。制定教师考评方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监督、促进,并制定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学习新理论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学方法

康复护理课程实践性强,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如采用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病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

加强康复护理实训,建立康复护理社区见习基地

加强康复护理技能实训,为护生提供见习场地,有利于护生今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基本的康复技能应由教师在课堂示教后,让护生在实验室练习,并及时在医院接触临床实际病例,巩固学习,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社区有很多康复护理对象人群,建立社区见习基地,增加护生实训机会。

参考文献:

康复心理学论文范文 第3篇

第四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首次使用远程专线传输模式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承担着我国康复科学技术研究、康复人才培养、康复信息研究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重任,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的技术资源中心和示范窗口,同时也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为致力于康复医学事业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本届会议大家围绕神经泌尿康复、神经康复、儿童脑瘫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脊柱外科实用技术与康复、骨与关节康复、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康复、失语症治疗、物理疗法新理念与新技术、脊髓损伤的作业疗法、心肺康复、心理康复新技术与新进展、康复护理、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及康复工程与辅助器具等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分析当前国际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交流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设立国际尿控协会教育课程与尿动力培训课程。

专家提示

高科技与高人文并进:引领康复成功之路

新世纪康复医学的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因新的高科技元素的渗入而改变面貌,如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训练、远距康复医疗和支持,康复工程新技术和新产品、干细胞移植、新的物理治疗能量或手段、中西医结合高新科技等等。

人们一般都相信,高科技将带来优质的康复医疗结局,并使康复训练过程易化和有更高效率,还可节省治疗师、护士的体力和时间;尽管高科技使用本身具有价格昂贵、经费支出多,需倚赖高精仪器和技术,不便在农村或社区使用等缺点,但许多人仍相信,残疾人要更好地做到独立自理,新科技仍然是必要的。

然而,当人们考虑到康复医学既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就会知道单是技术,还不能为残疾人带来满意的康复结果。机器人、各种高科技仪器固然有助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至沟通、认知功能的训练和恢复,然而它们不可能与残疾人互动,表达出仅为人类所有的对残疾人的爱心、同情与人文关怀,而这些人文性质的干预则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康复所必需的。

康复医学的先驱曾反复强调人文关怀对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性。“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应把康复看做是一种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不仅依靠技术,更重要的是依靠人们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以促使残疾人振奋精神,改善功能,达到生活自立,并在社会上取得平等地位。”(,1977)“有技术而没有理念会迷失方向,有理念而没有技术则是一句空话。”(上田敏,2001)新版《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WHO,2001)更是指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可决定个体的功能障碍的范围和程度。”而对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干预则主要依靠人文关怀。因此,应当采取高科技与高人文关怀双轨并进的策略,引领康复成功之路。

一方面,要积极采用高新科技,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康复治疗和康复服务的技术含量,以Translational Sciences为媒介,从新世纪的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工程技术科学、计算机及信息通讯科学等的开发研究所得的成果,吸纳为高新科技元素,应用于康复治疗。

另一方面,要从以下多个层面、多个渠道在康复工作中实施高度的人文关怀。

在发展高新康复技术治疗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和推广“适用技术”(特别在社区康复中),“适用技术”实际上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设计和利用新技术时,要遵循整体主义的路向(Holistic approach),即不仅要考虑到患者身体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情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方式。

对康复专业人员加强人文关怀的教育,列入培训和工作考核的内容。

康复心理学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四模块五方向

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并称为20世纪“四大医学”,其治疗对象为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等。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1]。因此,有必要对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索。

一、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符合康复五大核心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2]

在康复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长株潭康复市场调研,明确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依据国际PT、OT执业标准、国内康复治疗师(士)执照考试大纲,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康复治疗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出基于“四模块五方向”康复专业课程体系(图1):“四模块”即公共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模块;“五方向”即PT、OT、ST、中医康复及康复护理方向。

二、紧贴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标准,加强职业道德培养[3]

将职业人文素质与知识、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按照医院康复治疗师的规范要求,与医院共同研究制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将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临床实践紧密衔接,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课程化,开设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职业指导》[3]。紧贴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标准,设立职业道德阶段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化教育活动,服务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有效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医院不能紧密结合的难题。

三、参照康复治疗师(士)职业标准,开发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活动[4]

按照康复治疗师(士)职位资格标准,与康复临床专家、康复职教专家一道,制订《康复评定》、《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临床康复》、《言语治疗》5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研制课程标准和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4]。

四、优质核心课程建设[5]

成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每门课程由骨干教师牵头,确立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重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开发实训项目,探索实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和考核方法,分期分批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开发[5]。将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康复评定》、《作业疗法》、《运动疗法》3门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质核心课程;将《人体发育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康复学》、《言语治疗》、《理疗》5门课程建成院级优质核心课程。

五、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教材[6]

结合职业标准,分析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开发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具有现代康复理念的特色教材《康复评定》、《运动疗法技术学》、《作业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中医康复学》等9本,同时配套开发校本辅导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教材。

六、构建全程性课程考核评价方式[7]

从现场认知、仿真操作、岗位协助到岗位实践,在学生学习、见习到实习阶段引入全程评价方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学习中培养职业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质,采用理论考试、课程考核、见习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对学生的培养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8]。

七、小结

基于四模块五方向的康复治疗学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国家康复行业发展规律,课程设置科学,教学计划严谨,教学实践合理,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是康复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的一种重要探索途径。

参考文献:

[1]夏青,_,阎丽娟,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14,33(6):14-16.

[2]薛晶晶,肖灵君,燕铁斌,等.中山大学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53-956.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0,12(36).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5]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Z1):98-99.

[6]尹宪明,吕俊峰,蔡小红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