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优选7篇)

106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 第1篇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

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一篇在法国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撰写要求以法方学校要求为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要求用中文和法文各写一篇150字的摘要,并列出关键词。

要求列出参考文献(bibliographie):至少列出3篇正式出版物。

(论文的具体格式详见电子版范例。)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思想政治;创新;结合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有企业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发挥了其优势。从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各个行业面临的主题词就是改革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的国有企业始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国企的改革创新使我们国企员工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思想观念复杂多变,因此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国企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近几年我们提出了将管理心理学引入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发现,管理心理学对于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有着独到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积极向上、团结统一的企业文化,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国有企业员工思想的教育和引导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塑造企业文化的直接动力和根本方法。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企和很多企业发生着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国内其他企业和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思想、价值观在不断的流入国有企业,这对国企员工的思想是巨大的冲击,我们只有正确的进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才能保证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条不紊。

(三)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促进企业的改革创新。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让企业和员工始终紧跟时展的潮流,深入了解国家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抓住改革创新的契机,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创新。

二、管理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中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国企管理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管理和引导,这样的管理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适应员工的发展,迎合员工的心态,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国有企业的热爱,有利于增强国企员工的团队意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党政常规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相结合

党政思想政治管理是我国企业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模式,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党组织进行直接领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适时适当的引入新兴而先进的管理心理学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与发展。我们的企业发展模式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创新,当然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创新,这种结合模式是适应时展的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进步。

(二)从人的需要出发,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心理学要求我们在进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过程中要了解员工的需求,从员工的需要出发展开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员工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员工的行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满足员工的需要,从员工需要的角度进行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要,员工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他们才能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根据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员工的需求分为很多的层面,其主要分为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和情感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这三个方面注意展开,尽量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

(三)必须充分理解员工

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出:沟通需要首先实现沟通双方主题的的相互理解,也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进行什么样的活动都要充分的理解对方,这是管理心理学的十分重要的管理理念之一。因此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员工,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直至可以理解员工的绝大部分想法。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_理解_开始,让_理解_成为沟通企业和职工的桥梁,企业要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了解员工的喜怒哀乐,通过员工的日常生活管理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要让职工充分理解企业,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意识,引导员工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和进行,引起员工思想和企业文化的共鸣,这种模式既实现了管理心理学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成功运用,又实现了企业文化和员工思想的有效融合,可谓是一举两得的策略。

(四)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员工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性格,员工的思想更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区别对待,不能将一个统一的思想强加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这样是不科学也是不符合管理心理学的。在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完善。

三、结语

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国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对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有着很大的优势,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运用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

参考文献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 第3篇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本世纪末有限的几年中,如何有效地推进改革进程,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绩效评价,也是下一步改革的焦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推动的企业制度创新.这种改革方式日益显现政府推动、企业消极等待的特征: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经济部门经常惯用行政手段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面对各种不可回避的矛盾产生观望、等待心理,对政府的依赖度增强.这种政企难解难分状况的持续只能使国有企业改革离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的目标越来越远.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出发,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要求,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即明确政府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国有企业应承担哪些责任、剥离哪些不该由企业承担的职责,涉及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方式的路径选择.对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在本世纪末实现预期目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改革的实践表明: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其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进行改革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出现的企业依赖政府现象值得注意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毋庸讳言,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显露出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无一不强化了企业对政府解困的依赖:

一是国有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1996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已达44%以上,就是状况一直较好的广东省,国有企业亏损面也已由1995年的20%增加到40%。大面积的亏损导致许多企业停产、停薪.目前,因发不出工资涉及到的困难职工已有1500多万.占职工总数的10%,其中880多万职工已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二是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资产负债率即负债与企业资产之比.在西方,一般认为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应超过50%,否则会使企业的潜在投资人对其投资与债权安全性产生疑虑而裹足不前.50%的资产负债率也被认为是衡量企业是否过度负债的警戒线。根据我国学者的计算,若将固有企业列支于成本的利息与税后利润除以国有总资产(利息+税后利润/国有总资产)计算所得的资产盈利率估计不超过6%.而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为12%,国有企业平均资产盈利仅是银行平均贷款利率的1/2.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局部透视银行呆帐损失与贷款坏帐的成因,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只有把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0%以下,整个国有资产才能盈亏相抵,否则负债率越高,固有企业亏损越多。这是就平均水平而言,实际上影响不同产业、同一产业的不同国有企业负债率水平的因素很多,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企业的亏损面扩大,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有继续攀升的势头,其中的不良债务比例还可能继续增大。

就大面积亏损的成因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有企业初临市场竞争尚缺乏足够的适应性有关,但更主要还在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一直没有硬起来,只能负盈''''不能负亏,盈利了企业所得不多,亏损了由政府兜着.致使亏损额与亏损面不断扩大。当企业亏损额上升、亏损面扩大到危及简单再生产甚至工人工资都开不出的时候,不是考虑如何_练好内功,,扭亏为盈,而是要求国家财政_输血_支持企业扭亏为盈,甚至由政府担保贷款给工人发工资。那么,国家财政是否具有帮助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支撑能力呢?从1978年到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已由降低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00年有可能降低到8~9%.由于政府财政力量被削弱,1994年预算内投资仅占全社会投资的靠财政投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是不现实的。

就高额、过度负债的成因看,虽然国有企业债务的形成存在着与体制沿革相关的历史的原因,但主要与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有关。因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在银行没有商业化之前,不过是国家财政的出纳机构〉,企业的资本,银行的资本,说到底都是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行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敢于负债、乐于负债。贷款既可以用于生产经营,也可以用于福利、甚至发工资、发奖金及公款消费。对于许多固有企业来说,可能从借款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要形成呆帐、死帐、坏帐。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甚至银行与银行之间被拖进打不开的债务链不能自拔以后,许多固有企业试图依赖于政府的帮助赖掉(冲销)死帐、呆帐和坏帐,从而卸去债务包袱。这种要求当然有其合理的成分(我们后面再做分析),但依靠政府减免债务.完全用_抹帐_的办法来解决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背负巨额债务负担的国有企业又转而去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银行帮助卸掉债务包袱。由于到目前为止国有商业银行是以整个国有财产作担保,以国家财政为后盾的,所以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对政府的依赖。那么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支撑国有企业的_赖债_呢?到1995年末,居民储蓄金额已达29,700亿元。这近3万亿的居民储蓄足以买下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银行已成了最大的_杨白劳_。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年利率是,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高达,三年、五年期则更高。银行只能在1%左右的利率差中谋求利润.还要开支业务及各种费用支出,稍一松手就会出现亏损。如果银行不良债权增多,贷出的很多是坏帐、死帐、呆帐,就无法支付储户存款,一旦发生储户挤兑银行,后果不堪设想。另据有关资料,国有银行自有资金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率已从1979年的下降到1995年初的.负债比例过寓,风险增大。按照国际公认的_巴塞尔协定_,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8%的标准,我国国有银行的负债率也已超过了安全警戒线。依赖固有银行减轻债务负担已是缘木求鱼。

针对目前固有企业改革遇到的两个最突出的难题,一方面固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增强,希望_输血_和_抹帐,,来解困,越来越偏离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另一方面,财政状况与金融形势又表明,政府对这种依赖的支撑力又是极为有限的.

二、政府对国有企业解决三个负担的行政手段特征第一,在解决富余人员问题上要求国有企业内部自我消化,不能推向社会。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固有企业富余职工已达2400万人以上,大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二至三成对固有企业而言,随着技术进步,也应相对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对劳动者的需要。这部分富余人员应从国有企业中_游离_出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各种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就业。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中就业人数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在不断增加。许多老企业已人满为患。让国有企业内部自我消化显然不利于实现减人增效,不利于国有企业经济的集约增长。不仅如此,由企业内部消化的一系列办法可能会对国有企业造成伤筋动骨式的损害。

鉴于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牵涉千家万户,异常敏感,操作过程必须慎重对待,但这不等于以安定团结的要求倡导让国有企业内部解决富余人员问题。其后果只能是继续维持国有企业的低效运行,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集约增长也将成为一

句空话。国有企业也会更加依赖政府,讨价还价。

第二,在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过程中,政府提出了诸如停息、缓期、呆帐、冲帐、死帐和债权转股权等措施。其中,除了债权转股权外,都带有明显的行政手段痕迹,是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行政手段的翻版。就债权转股权而言,其明显的好处是可以使企业资金总额增大,负债率下降。但从总体上说,债权转股权还是一种空转,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增加国有企业的资本金。对于银行来说,在企业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企业能否盈利并使银行获得股息是一个未知数,银行可能宁愿保有债权而不要等同与死帐的股权.这里姑且不谈按此种方式构造银企关系与《商业银行法》的抵触,就是藉此方式建立起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机制的话,恐怕也是非自愿的、不得已的,能否像西方国家那样发挥产融结合的作用,其制度绩效也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在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这一矛盾时,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倾向于推给企业自己解决或逐步分流,或者在政府主持下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办社会负担,替政府承担了许多不应由其承担的社会职能.最近,国家_在对大庆石油管理局进行审计调查时发现:这家全国最大的企业已经被沉重的社会负担压弯了腰,不堪重负。1995年,各种社会负担高达亿元,大庆石油管理局的情况在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难怪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富隆太郎在参观、考察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以后评论道:在他的印象中,中国好象没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要还企业的本来面目,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卸掉企业办社会这个沉重包袱,变企业承担为政府承担,或在政府协调、支持下由社会来承担,强化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解决的三个负担,政府作为改革的推动者,经常运用一系列行政手段去解决问题,甚至于各级政府及有关经济部门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当场拍板定案。连贷款也可以采取_三堂会审_的办法来促使银行发放,希望通过政府行政手段与企业自己解决相结合去解决负担问题。对国有企业来说,让其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又是解决不了的,只好等待、观望,越来越依赖政府用行政手段来解决问题,与政府的初衷正好相悖,国企改革已陷入了不改不行,改又改不下去的怪圈。

三、政府应以市场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政府推动的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过程中,按着市场方式推进改革,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回避的:

第一,尽快明晰代表国有资本出资者的投资主体,由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以所有者的身份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之所以会频频出现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改革的方式,说到底还是一个老问题:即国有资本运营还没有人格化,还没有建立起代表国有资本出资者的投资主体。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条件下,各级政府及其有关各种经济部门似乎都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都一心一意地要搞好国有企业.而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决定了其改革的方式必须呈现明显的行政手段特征〈_三堂会审'''',批贷款、现场办公搞改革〉,但是,当要求改革推动者为改革承担责任时,又谁也负不起、也负不了责任。这样一种改革方式实际上仍未走出_承包制_的藩篱。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其主要职责在于对社会经济进行协调、规范和服务。为有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国家应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推动者的作用,加快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改革,建立代表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投资主体,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然后,由国有资本的人格化的投资、运营主体按着权利、责任与利益对称原则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承担改革的绩效责任,承担一切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对于代表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投资运营主体的构造与选择,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国有资本人格化运营的支点应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中内生出来;一种意见认为现有的行业总公司适合于作为固有资本的投资运营主体;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国有资本人格化运营支点的选择以规范的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为宜。我们认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的选择作为与国有企业改革匹配的一项制度创新,应当按照有利于政企分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在经济生活中培育集约增长点,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在国内市场有效竞争、在国际市场强有力地竞争的原则来选择与构造。为此,把规范的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从一般固有企业群体中剥离出来,作为国有资本人格化运营支点的主体部分应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第二,政府解决国有企业三个负担的关键是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面对国有企业为冗员、债务和企业办社会问题困扰,政府既不能也无力采取_喂养_的办法,也不应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减人增效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国有企业中庞大的冗员队伍必须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劳动资源的再配置。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势看,通过劳动力市场在全社会重新配置劳动资源也是可能的。我国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分布仅占23%,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5%。仅是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为亿人提供就业岗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各种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可更多地用_劳动积累,,方式吸纳分流出来的劳动力的再就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勒教授对此有独到见解:在中国修路应少用推土机,用铲子比用推土机科学。政府劳动部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应承担的职责是健全职业培训、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社会上各种力量,有效实施再就业工程。而为了安定团结让国有企业消化,劳动部门只管理用人指标、发放表格,有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也有必要从搞活固有企业的全局出发,放弃部分资产权益如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收入等,为冗员分流提供必要的支撑.

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率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形成的负债,也有因预算约束软化、经营绩效不佳形成的负债。对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要做历史的分析。在1983年7月1日以前,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大部分由国家财政拨付,银行贷款只能解决临时、超定额不足部分.这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国有国营相匹配的一种制度安排。1993年7月以后。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全部改为由银行贷款解决。这样,一方面,国家对国有企业采取了竭泽而渔式的征缴,国有企业以利、税形式把绝大部分纯收益上缴国家;另一方面.国家用银行贷款投入国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财政等于卸掉了一个大包袱。1981年以后,基本建设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使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投资失去了国拨资金的资本金保障。财政也卸掉了包袱.但固有企业却为此背上了大包袱,以至于在今天成了沉重债务负担的一部分.对于不是由于_拨改贷_而形成的企业负债(不论是企业对银行的负债.还是企业间的_三角债_应按照信用制度的原则,欠债还钱、赖是赖不掉的,不能指望国家出面_输血_、_抹帐_,因为这涉及信用制度这个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至于具体的解决方式,在有关债权、债务各方彼此间权益十分明确的前提下,是可以找到一种交易成本小,有关各方利益可以充分满足的解决办法的。问题的关键是_拨改贷_形成的负债._解铃还须系铃人_,按照_公司法_的规定,

你的位置:首页>>经济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新闻正文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需要改革

音乐照片笑话手机铃声图片下载中心

出资者要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承担有限责任.贷款,不能算作所有者的投资。只有资本才能算作所有者的投资,而资本金是既不还本,也不付息的。国家作为国有企业唯一的所有者〈独资公司〉或大股东(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同样要投入必要的资本金。因此,可以分期分批地将_拨改贷'''',投资转化为国家资本金(国有股份),成为企业法人支配资金.不再偿还本金与利息。换个角度说,可以视为依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对国家的贡献,对财政性贷款的一种_豁免_。

企业办社会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而且必须从国有企业中剥离出来,在剥离企业办社会各种职能的转轨过程中,当然要支付转轨成本.从国有企业的现状出发,要求其为剥离社会职能支付足够的一次费用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时期内给以专项补助。财政没钱,完全可以用减少在国有企业中资本金的办法来支付这笔费用,承担起政府应尽的社会职责。另外,企业中的各种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收入也可以让渡,用来承担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费用。据估计,我国国有土地市场价值有15万亿元.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过程中,固有企业转让多余土地使用权收入也可以免交土地出让金,留给企业用于分解其承担的社会职能。为了招商,政府可以减、免外商的土地出让金;为了帮助国有企业解困,政府放弃部分资产权益当然也是可行的。

第三,按市场方式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安全装置。砸掉_铁饭碗_不等于让广大职工没饭碗,市场经济不是要让一部分人没饭吃。目前.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等,都采取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的办法。问题是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债务负担沉重的情况下,能够支付保证金的国有企业为数不多国家也因财政困难投入不足:职工个人工资水平低.离自主、有意识地参加社会保险的要求尚有距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拖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保障制度的滞后将使我们解决国有企业的三个负担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固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也会被延迟。

从失业保险来看,根据_规定,失业保险金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收取.然而,由于前述的种种原因,全国一年的失业保险基金不过20多亿元,还维持不了200万人的基本生活而现在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大约是2400万人左右。如果以待业期间发生的生活、医疗、培训和一次性安置费每年平均5000元计,共需1200亿元。扣除现在每年可以筹集到的20亿元,有1180亿元的缺口,全部由企业与个人来负担是不现实的。

再从养老保险看.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全国养老保险费只有300亿元的滚动结余,许多大中城市都做不到收支平衡。要建立个人帐户.就需要补偿过去在职职工平均20年的积累不足。假定企业平均每人应有5000元积累,全国国有单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共有亿在职职工,共需5,500亿元。另外.国有部门现有离退休人员2300万人左右,服定每人平均有1万元积累.需2300亿元。两项合计.职工养老保险费积累不足部分达7,800亿元。

再看医疗保险,1994年,全国职工医疗费支出共558亿元。医疗费用有一部分是职工个人支出的,但企业对医疗保险能支撑到什么程度呢?据国家经贸委统计,国有企业从1980年到1993年平均每年上交税利总额的86%.剩下的不足14%,还不足以支付职工的医疗费报销。国有企业对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支撑力也是极为有限的。

住房问题原则上说不涉及社会保险范畴.但住房绝不等同于普通的私人物品,还体现一个社会居住人权状况,反映一国经济、社会的进化水平。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住房问题更具特殊性。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工资收入中没有含足住房消费部分。所以采取了国家近乎无偿供给的低租金、无限期使用的制度。住房要实现私有化、商品化、社会化,对没有额外收入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部门的绝大多数职工而言.承受力不高。

国家能否为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支撑呢?我们认为是可能、可行的。目前.在已经完成清产核资的万户固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总额达72873亿元.去掉负债,所有者权益为21111亿元。如果从这大约2万亿所有者权益划出5%,即约1000万亿左右就完全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和职工迅速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足够的支撑。目前.公有住房的历史价格约1万亿元,重置价格在3万亿元以上。按着_年功序列'''',原则把国有住宅的_存量,,量化到个人以支撑房改也是可行的。

四、需要澄清的几个理论认识第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而是否形成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是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是否到位的标志。所谓法人实体就是以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来承担债权、债务.自负盈亏,履行民事责任的经济主体;所谓市场竞争主体就是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按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以法人实体身份为基础承担市场风险的经济主体。国有企业改革要实现的正是这个互相制约的双主体目标。有一种观点认为.判断国有企业是否搞好的标志是其是否扭亏为盈,即扭亏为盈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良好绩效的标准。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论是国有制企业,还是非国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面临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因素,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必然是有盈有亏·焉有只盈不亏的道理?如果以扭亏为盈为标准或目标,改革前许多盈利的国有企业岂不是根本不需要改革么?还有一种与此种观点相联系的看法,认为国有企业只能优胜,不能劣汰。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主体问公平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正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性的反映。国有企业当然也要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而不能是劣而不汰。我们认为,在某种意义土可以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个过程也不过是一种手段,国有企业改革的终极目标则是使其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

第二.政府用市场方式改革国有企业,无论是减人增效、减资还债,还是为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支撑条件,都要涉及到减少投入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_存量_。减少国家资本金及所有者权益.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我们认为.所谓固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本损失,是指在中外合资、产权交易过程中有形与无形的国有资产被低估而造成的损失;也包括一些人损公肥私、侵吞国有资产,使国有资本流向个人腰包而造成的损失,等等。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国家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职责承担起来,把低工资制度下体制转轨的社会保障欠帐返还给广大职工.建立各种专项列支的基金.虽然要从国有资本_存量_中划出解决,但不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不是固有资产流失。由此而形成的各种基金仍为国家所有,只不过是改变了形态而已.它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与效益.从根本上壮大固有经济。

第三.国有企业改革应_大处着眼、小处着手_。把固有企业改革与搞好整个固有经济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着搞好国有经济的总要求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定位。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国有资本投向太多、摊子太大的教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客观需要.可以把国有资本分布大体上划分为四类行业:一是只能由国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如军工、航天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二是国有资本占主体地位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产业.如城市公用事业.邮电通信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若干国有股股东联合将股、国有资本控股等形式;三是固有资本适度进入行业.主要是部分基础产业以及支柱产业和幼稚产业.如冶金、汽车、化工等,固有资本可以对上述产业中的大企业进行控投、参股,不宜搞国有独资公司,对其中的中小企业可以基本不介入:四是上述产业以外的一般竞争性加工业和服务业。国有资本一般不宜进入。目前.30多万家因有企业的资产占全社会总资产的80%,其中相当一块是城镇集体企业..一大二公_化过来的。因有资本及固有经济在全社会经济中能否取得主导地位的关键不在于资产数量、比重,更在于资产质量及国有资本是否控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_制高点_。在对固有企业的产业分布进行定位以后.按照搞好国有经济、_抓大放小_的原则对国有资本_存量,,进行战略性重组是完全必要的。对于不涉及国计民生及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产业(如前述第四类产业),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不是解决搞好、搞活的问题.而应当是逐步退出,把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还原为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或者投入前述第一、二、三类产业既存国有企业之中,或者作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前述第三类产业中,国有资本也应逐步从小企业中退出,转而投向大企业,增强既存国有大企业的资本实力。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资本_存量_的流动与重组。以及由此引起的国有企业从某些产业中的退出是私有化的表现。我们认为.在国有资本_存量,,调整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在某些产业中由于国有资本的退出·既存国有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其中的国有企业数量减少、比重下降,甚至趋于消失,具有非国有化的特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主动的退出与还原,是国有资本从本来不应进入或数量如此之多、程度如此之深地进入的产业中的退出,不过是还原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 第4篇

政研论文: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xx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xx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xx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相关链接:20xx年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通胀问题

20xx年,一方面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0xx年的.通胀问题不会非常突出,但下半年开始通胀的压力可能明显增强。

(二)房地产问题

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政策取向:一是关注和控制楼市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建设;三是鼓励居民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四是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

(三)结构调整问题

1、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最终消费需求入手。第一,要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财政要更快地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制定能够调动城市政府主动接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的公共政策;积极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

2、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第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通过设立设备规模、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第二,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各级财政应及时将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 第5篇

政研论文: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过及时推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宏观政策,我国成为率先从“大衰退”中走出的重要经济体。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及经济运行所呈现的趋势,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转型和政策调整期。综合来看,未来一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向将凸显三条主线: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复归、经济结构的调整、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视角。

一、政策主线:经济复苏与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回归

在宏观政策正常化的主线下,需要重点把握的主题有三个:信贷投放、通胀预期管理、非政府市场需求。

(一)信贷投放

在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结构下,信贷始终是观测我国宏观经济正常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信贷投放是20危机应对政策基调下最突出的政策,也是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二)管理通胀预期

(三)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

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化需要关注的一个政策着力点是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降低对政府投资需求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防止二次探底。以底4万亿财政支出计划为代表,通过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我国经济从危机中迅速企稳复苏。然而,从推动经济复苏的动力看,政府投资推动依然主导了复苏进程。因此,未来我国经济的前景本质上取决于政府主导的短期刺激增长能否顺利转化为市场主导的可持续增长,而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则在于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

关于激发市场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很多领域做了重要部署。首先,为刺激政府之外的企业投资,并防止大型垄断企业在一般领域的过度扩张,中央要求清理大中型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不公平法规,构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同时要求降低一些高门槛行业的政府管制,使市场流动性有一个顺畅的投资渠道;其次,鼓励民间消费。

二、结构主线: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

在特定意义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表现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本质上却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冲击,凸显的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因此,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即转向一个新的增长动力结构,而全球金融危机则成为转换的起点和机遇。

总体而言,未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将围绕三个视角展开:我国经济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带动的增长模式;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增长转变到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的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增长转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来推动增长。从这三个结构调整的方向来观察,未来我国经济存在很多新的机会。

(一)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

从应对危机一年多来的实际经验看,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按照国际惯例的统计口径,20底我国城市化率为,这一水平不但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也显著低于东亚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因此,未来我国城市化空间巨大,城市化的推进也将成为我国经济下一阶段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对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进程也为评估我国结构乃至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目前,许多资源行业被认为存在大量产能过剩,或者从短期周期波动看,这些行业在未来一两年将会出现过剩。然而,如果把分析视角放到城市化的背景下,考虑到城市化带来的巨大资源需求,则未必会得出产能过剩的结论。

(二)消费增长正处于转型拐点

(三)区域结构调整: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开始呈现积极变化

区域经济结构对观察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时期,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开始呈现积极分化,区域多元化格局明显增强了我国应对危机和吸收冲击的能力。从年的增长格局看,中西部地区的复苏强度和速度都明显高于沿海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这些地区不得不承受来自结构转型和金融危机的调整压力。相比之下,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支持下,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状况正在出现明显好转;同时,危机之后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也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两方面因素使银行信贷随中央的投资项目转移到了中西部。所以,2009年全国信贷投资前十名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区占了相当比重。

三、国际主线: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视角

我国经济总体规模的迅速上升,促使我国的决策者、学者及企业家在把握我国经济走向时,都必须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而我国经济的运行态势本身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一)后危机时代是我国加快资本和资源重新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了显著冲击,我国经济在强劲的经济刺激和经济转型动力推动下迅速复苏,投资规模和信贷投放都表现出异常强劲的增长。如果在发达国家经济运行十分强劲的时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全球资源的强劲需求,进而成为许多摩擦的根源和导火索。但正是因为在危机时期,我国即使保持更快的资本形成速度来推进城市化,发达国家的经济依然相对低迷,这就给我国经济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来进行资本和资源的重新布局。

因此,20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相对低迷的全球经济以及相对较低的资源价格,为我国加速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机会。大致来说,这种布局可从三方面推进:首先,重新布局资源;其次,后危机时代是我国企业重新整合实用的产品、技术、品牌和资源的一个较好时期,也是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好时机;其三是新兴产业的崛起。

(二)我国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适应和参与国际规则

我国在全球经济增长和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总量上,我国经济即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未来我国应分享“驾驶员”的位子,发掘和利用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我国经济“再平衡”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有机组成部分

金融危机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意味着旧的平衡格局难以为继,也预示着新的平衡格局会不断形成。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表现为“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而言,表现为“过度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平衡点。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美之间在危机应对时期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政策线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对应”效应。美国储蓄率提升的幅度直接决定着我国出口部门可能受到冲击的程度。如果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下降,我国出口就需要做好大幅调整的准备。

综合以上三条主线,总体上,年是我国经济增长较为温和的一年。具体而言,它将是我国宏观政策逐步回归到正常化的一年,也将是经济结构重新调整和布局的新起点,还将是我国全面参与全球游戏规则的新开始。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 第6篇

《 企业行政管理特殊性及考核分析 》

摘要: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门机构,其管理工作质量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与其它部门相比,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机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现就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其考核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特殊性;考核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有序发展。

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该项工作贯穿在企业的发展始终,对企业不同部门的工作具有协调作用,有利于提升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的出长足发展。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需求比较高,因此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做好人员的考核工作,从而有效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

1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即管理、服务和协调,工作的主干内容在于管理,而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协调,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内容在于服务。

事实上,服务就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质。

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认真和细致,帮助领导分担繁重的行政工作内容,促使领导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企业的发展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的设计,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从而保证企业的更好发展,同时还会选聘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企业管理工作,从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极大的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行政工作管理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行政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实质,对企业的一些管理上的流程和程序尽量简化,企业的其它部门比较看重的是为企业带来较多的社会经济效益,而行政管理部门注重的是时效性,做好服务工作。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和简化企业存在缺陷和不足的地方,包括管理制度、流程和行驶等,促使更加的合理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而灵活性,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是在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相关制度和程度的创新和删减,促使企业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比较强。

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因此工作压力和难度就会比较大,以至于造成领导发布的工作任务没有及时的完成,这样一来,企业其他部门就会出现反感和排斥的情绪。

还有就是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全面的掌握行政管理工作业务,促使日常的管理工作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出现偏差,造成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低下的情况。

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需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而使工作职能得到较好的转变,有利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企业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得服务。

国企政研论文范文 第7篇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