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古诗篇1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润物:滋润万物。
野径:野外的小路,这里泛指四方郊野。
锦官城:又称锦城,成都的别称。
红湿:雨后的花丛,红润一片。
花重:花朵经雨而湿重。一说色泽浓艳。
【古诗今译】
多好的雨啊,似乎知道季节已经来临,当万物复苏萌生之际便应时而来。它随着轻柔的春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滋润着万物,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你看那四面八方的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闪烁着一点光明。待到天亮日出,看那被雨水滋润的花丛,经夜雨润泽的湿重而又浓艳的鲜花定会开满锦官城。
【简析】
杜甫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以这一首最为知名。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品一开篇,诗人便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那绵绵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溢之于笔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又一次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好雨”动作情态和雨夜里人的欣喜心态都写得形象、含蓄、鲜活、生动。这两句诗重在一个“潜”。诗人不用“洒”,也不用“落”,而用这个“潜”字,如果用了“洒”或“落”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如此恰切形象,都不回如此准确地传递出那种不知不觉的情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这一联,诗人不是继续从听觉描写,而是转为从视觉感受描写眼前的春雨的情状,以开阔的夜景去描绘那听不见的细密春雨。前一句以乌云说明天阴雨长,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后一句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在无边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调,色彩鲜明,富有画的意境。同时也见出春天的雨势,虽然黑云密布,但并没有风雨飘摇之势,所以船上人才会那般平和,给人一种安详、静谧、平和的喜悦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是诗人虚掷的一笔,由眼前的雨展开的想象。诗人由雨夜想象雨过天晴,花儿含苞带雨的喜人景象,饱含着雨水的花儿如在眼前,那不堪重压的花枝仿佛就在眼前不停地摇晃不着。说明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诗人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情感与思维空间,使得诗意更深一层,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
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可见诗人手笔之高超。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在表现手法上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这首诗从夜晚写到天明,而着重在夜晚。诗人居然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写得这样真切入微,可触可感,其艺术表现力之强,只有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差可比拟。王维写夜雪,杜甫写夜雨,各臻其妙,但都能在难下笔处写出水平来,足见他们功夫之深。杜“随风”联、王“隔牖”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以属对工整又一气呵成为工,此二联旗鼓相当,堪为典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春夜喜雨》古诗篇2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是知道该下雨的时节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在雨夜,野外的小路和乌云都是黑茫茫的,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去看这带着雨的娇美红艳的花朵,整个锦官城变成了沉甸甸的鲜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乡间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7)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8)花重:花因沾着露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9)重:读作zhòng(因前句“晓看红湿处”,意在说花团锦簇,露水盈花。花沾满露水,显得很饱满,花自然就重(zhòng)了。“花重锦官城”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10)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其他古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树,濯锦江边未满园。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柳拂波涛。
《少年行》
立刻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
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
万里相逢贪握手,高才仰望足离筵。
《得房公池鹅》
房相西池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武侯庙》
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答杨梓州》
闷到杨公池水头,坐逢杨子镇东州。
却向青溪不相见,回船应载阿戎游。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规雁》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又于韦处乞磁碗》
大邑烧磁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少年行》
立刻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木,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西边十亩阴。
《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春夜喜雨》古诗篇3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默默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指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的花丛.
花重: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甸甸的花。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因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而得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诗词释义
好雨似乎知道时节似的,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着和风悄悄地进入夜幕,默默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田野小路、天空的云一片漆黑,只有江上渔船的点点灯火在闪烁。明天清晨去看带露的鲜花吧,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必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解析
杜甫大概是七百五十九年的岁末来到成都的。安史之乱后,杜甫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因为各种因缘,杜甫来到了成都。杜甫入蜀的故事很有意思,我们以后可以好好讲讲,这里只提一点,就是成都的平安和富足,上一次我们讲《江南逢李龟年》中已经讲过一点。成都的富足和都江堰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经常发洪水,李冰修了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就再无洪水了。东晋有个叫常璩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华阳国志》,其中形容成都用了这样一句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十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句话非常有名,这大概是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由来。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七百六十一年,也就是杜甫来成都后的第三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比较自在快乐的,我们从《客至》中也可以看出。《春夜喜雨》也表达了这种喜悦,你看第一句就点明了,“好雨知时节”。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什么雨是好的什么雨是不好的,全凭我们对雨的反应,对吧?如果雨下得不合适,比如我们想出门玩耍,结果下雨了,我们就可能觉得这个雨下得不是时候,是不好的。如果很久没有下雨,我们阳台上的植物都干得不行了,突然来一场大雨,植物被浇灌冲洗干净,又绿油油的生气勃勃了,那我们就会认为这场雨来得真好,对吧?
那么这雨到底好在哪儿呢?杜甫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知道时节。春天万物复苏,正待发芽出苗,这时正需要雨水的滋润。你看,这雨水好像通人性,晓得你需要,还不等你说,我就来了,你说这雨水好不好?要是你有苦难,正愁眉苦脸,这时来了一个朋友,帮助你解决了困难,你说这样的朋友是不是很好?我们做人,也该像这雨水一样,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帮他们一下。第二,懂得人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里面的“潜”和“细”用得非常好。“潜”就是藏在水下面,你潜过水,潜水的时候其他人在地上就看不到你在哪个位置。“细”最初是指刚刚缫出来的单丝,还没有成线,所以很“细”。
从这两个字你也可以看出这个风肯定不是狂风,雨也不是暴雨。这两句诗就是说,夜里雨随风而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了万物。你看,这雨是夜里下而不是白天下,一点不影响人出行,而且一点声响都没有,还不影响人睡觉。你说这雨懂不懂人情?
后面这四句都是写下雨天的景致。野径云俱黑——小朋友说,天上云很厚,乌云密布,野外的小路都看不清楚——嗯,就是这个意思,你讲得很好。“江船火独明”中的“火”在是指灯火,江船上的灯火。你看这两句,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讲的《问刘十九》描绘的场景?《问刘十九》里面是天色昏暗,茅草屋中一点灯火;这里是郊野外乌云密布,江船上一点灯火。都是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其实暗暗描写了人情的温暖,《问刘十九》里面是白居易和刘十九喝酒聊天,《春夜喜雨》中的江船上也许正有两个朋友在喝酒聊天呢。尽管天色昏暗乌云密布,但仍然遮挡不住这一点点灯火,这也表达了人世的情义和人情的温暖。
最后这两句,我们一般叫做“尾联”。古代的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两句一联,而且颔联和颈联一般都是对称的,你看这首诗就很明显。古诗有很多讲究,以后我们慢慢学。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是说早晨起来,看到红花也湿润了,整个成都城的花都因为沾满了雨水仿佛更加饱满沉重了。晓是天明,天亮了,有一首诗叫《春晓》,你也读过。成都为什么叫锦官城呢?这个就要从成都的历史说起了。古蜀国第一代国君就叫“蚕丛”,传说他就是因为很会养蚕才当上国君的。我们四川简称蜀,这个“蜀”字里面的虫,有人讲就是一条蚕。由此也可以看出,成都平原这一带养蚕织丝的历史很长。到了三国时期,蜀锦很有名——“锦”就是漂亮花纹的丝织品,成为当时蜀汉_的重要财政收入,蜀汉王朝就设立了锦官——就是监管织锦的官,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而起。前几天我读到一篇文章,说成都以前的锦官驿——就是以前锦官住的客栈,后来很多有钱人又在这些客栈周围修了很多大的宅院,然后这一片就被称作“锦官驿”,位置大概就是现在香格里拉酒店一带——已经于二零零三年被拆了。看到这个消息,我还是觉得多失落的。
中国历来有“诗言志”的说法,就是诗歌写出来,主要是表达心情的。所以就这个题目“春夜喜雨”来说,有人讲是“春夜里的好雨”的意思,他们把“喜”理解成美好的、可庆贺的,不过我觉得理解成“看到春夜下雨,我很喜悦”更好一点,主要是表达诗人的心情。
每次我读这首诗还会想起一个成语:春风化雨。“春风化雨”出自于《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化”字《说文解字》中说是教化的意思,就是教育。春风化雨就是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现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春风化雨,也是很细很细的,细到我们可能都不易察觉,有点像“随风潜入夜”,但是日子久了,我们就能看到很明显的进步。比如你以前不识字,现在不仅会认字,还会写一写简短的作文,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老师一点一点教出来的,这就是春风化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