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诗(实用4篇)

190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诗篇1

1、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3、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5、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6、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8、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9、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10、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陆游

11、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

1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3、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14、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15、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

1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7、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

1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19、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顾炎武

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1、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22、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诗篇2

池上早秋

唐代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在苏州时作。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外围景物。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芰,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池水,绿色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色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噤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是难以预测的。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诗篇3

贺雨

白居易 唐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

二年戮李錡,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

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创作背景

《贺雨》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首。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暮,天大旱无雨,唐宪宗因此欲降德间,白居易于是上书皇帝,乞求豁免赋税,而且要求“多出宫女”,以期获得上天宽恕降雨。皇帝都照办了,结果真的下了一场大雨。白居易就作了此诗。诗中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始终,并对皇帝即位以来的政绩进行了歌颂;最后提出:希望皇帝能够有始有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政策。本诗反映了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古诗名句“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就是出自《贺雨》这首诗。

赏析

本诗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时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这是一首讽喻诗。

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暮,天大旱无雨,唐宪宗因此欲降德间,白居易于是上书皇帝,乞求豁免江淮两地赋税,而且要求“多出宫女”,以期获得上天宽恕降雨。皇帝都照办了,结果真的下了一场大雨。白居易就作了此诗。

诗中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始终,并对皇帝即位以来的政绩进行了歌颂;最后提出:希望皇帝能够有始有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政策。

本诗反映了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诗篇4

和微之四月一日作

唐代 白居易

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阴薄。

泥新燕影忙,蜜熟蜂声乐。

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

春华信为美,夏景亦未恶。

飐浪嫩青荷,重栏晚红药。

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

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

简析

本诗主要讲述初夏时节,美景当前,却与好友知己却分居两地的无奈之情。其中“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麦子属北方农作物,水稻属南方农作物,吴,越更是对立的国家,写出作者与好友分居两地,赏着不同的风景,感受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唯一相同的恐怕就是那颗互相思念,牵挂的心情吧!“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美好的初春时节,已经虚度过去,游玩的心情突然低落起来。我们却又分居两地,实在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