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杜甫的诗蜀道难(合集3篇)

133

杜甫的诗蜀道难篇1

杜甫《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①古诗:“潇湘逢故人。”②《书》:“尚酞询兹黄发。”③鲍照诗:“翻波扬白鸥。”④《昌氏春秋》: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注:乱者治之,危者安之。

注释:

五载:760年—765年(上元元年—永泰元年)。

蜀:广义指四川,该诗专指成都。

梓州:四川三台,758年(唐乾元元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关塞阻:蜀道难,难返长安。

潇湘游:将往荆楚游历。

万事:从前之事。

残生:后半生。

大臣:指郭子仪。

译文:

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当前到处兵慌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 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

赏析:

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五载客蜀郡”,“蜀”即指四川。“蜀郡”即四川的成都。这一联诗是说,我(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其中,一个“客”字,暗示了诗人酸辛的心理,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首联形成对偶,上句的“五载”与下句的“一年”相对照,不但写出了“客居”的时间之长,也表现出了诗人的无奈之感。

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潇湘”是指湖南两条重要河流,即“潇水”和“湘水”,这里泛指湖南地区。这一联是说,当前到处兵慌马乱,关山交通阻塞的境况下,我为什么反要远去潇湘作客呢?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自己心中的难言的隐衷。其实,在杜甫才到蜀地,是因为当时时局动荡,加上严武又在蜀地当政,为了照顾生活,作起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然而,由于诗人杜甫的本性忠直,做事认真,却被当时的群僚不容,时时遭受嘲笑,受到一些人的妒忌与讥讽,特别是自己的靠山严武去世以后,职位也被卸了,不但生活更加贫困了,而且像杜甫这样的为国真诚,为民担忧的人还能在蜀地,在成都还呆的下吗?所以,诗中的“转作萧湘游”就暗示“去蜀”不是自己本意,而是迫不得已。

颈联“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黄发”指年纪大了。“白鸥”喻示漂泊、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我(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年纪大了,身衰体弱了,而今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一联两句相对,上句写自己虽然做了很多事,但如今也年老了体弱了;下句接着写自己一生中剩余的时间不多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事,只能过着无聊的漂泊生活。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在叹息自己年老力衰的同时,流露出了无比的酸辛,也表现出“去蜀”的'无奈,更为重要的是诗人通过述说自己的衰老而来深深表达了自己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真是表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尾联“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对于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来说,自己“残生随白鸥”,确实很无奈的,也很伤感。而现实就是如此,所以诗人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老泪长流呢!对于这两句,就表层意义来说,表面是在自我解脱,其深层意义确实是发出了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诗人就是知道朝内这些人只能用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所以,往往是给予鄙视的。比如,杜甫对朝廷重用诸如鱼朝恩等一批宦官就大骂:“关中小儿坏纲纪。”在《寄贺兰恬》中也说:“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而如今,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就因此惨遭扼杀,所以,诗人面对国家如此混乱的局面,内心是极其愤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也没有报多大的希望。所以,清人蒋士铨在《南池杜少陵祠堂》中称赞杜甫说:“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可以说,这正是赞扬了诗人杜甫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抱负。

总而言之,对于“穷年忧黎元”(《赴奉先咏怀》)的诗人来说,多么希望“尚思未朽古,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矛盾的。这首五言律诗,诗人杜甫就总结了自己在蜀五年来的全部生活,不但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家混乱的局面而无奈,也表现出诗人杜甫难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而忧虑。在艺术上,首联对偶,不但开启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为诗人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同时,诗歌中,诗人运用反问和反语,不但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语气,而且也使诗歌更具含蓄性和讽刺意味,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批判性。

杜甫的诗蜀道难篇2

原文翻译: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全诗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考点梳理:

一、词语解析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二、重点句子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蜀道难: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yī)吁(xū)嚱(xī):惊叹声,蜀地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及鱼凫(fú):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4.何茫然: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何,多么。茫然,渺茫,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5.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6.秦塞(sài):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7.西当:西对。当,在;一说对着,向着。太白:秦岭峰名,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8.横绝:横越。峨眉:山名,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巅,顶峰,一作“颠”。

9.“地崩”句:《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

10.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zhàn):栈道。相:一作“方”。

11.六龙回日之高标: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驶着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处)。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标,标尺,标志。

12.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13.黄鹤:即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

14.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援:一作“缘”。

15.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16.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yíng):盘绕。岩峦:山峰。

17.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参(shēn)、井:都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18.膺(yīng):胸。坐:徒,空。

19.问君:一作“征人”。君,入蜀的友人。时:一作“当”。

20.畏途:可怕的路途。巉(chán)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21.但见:只听见。号(háo)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古,一作“枯”。

22.从:跟随。

23.“又闻”二句:一本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2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5.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烟几千尺”。去,距离。盈,满。

2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27.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壑(hè):山谷。

28.如此:一作“若此”。

29.嗟(jiē):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30.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31.“一夫”两句: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万夫,一作“万人”。莫开,不能打开。

32.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fěi)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或,倘若。匪,同“非”。亲,一作“人”。

33.朝(zhāo):早上。

34.吮(shǔn)血(xuè):吸血。

35.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古代以产锦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锦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36.长咨(zī)嗟:一作“令人嗟”。咨嗟,叹息。

创作背景

关于《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唐孟棨《本事诗》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均有贺知章在太子宾客任上读到此诗的记载,据此,则李白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之时。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詹锳认为此诗是李白天宝年间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作者简介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杜甫的诗蜀道难篇3

《蜀道难》原文及对照翻译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扩展:

《蜀道难》简介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还是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蜀道难》创作背景

关于《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唐孟棨《本事诗》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均有贺知章在太子宾客任上读到此诗的记载,据此,则李白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之时。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詹锳认为此诗是李白天宝年间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