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宏观调控的总结(实用4篇)

57

宏观调控的总结 第1篇

一、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作风建设活动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为保证我局创先争优和以“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根据县上的安排部署,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县_党总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县_党总支创先争优活动制度》和《**县_开展以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为推动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开展创建活动,推动作风转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主题作风建设活动,集中解决机关作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整顿作风、严肃纪律、治庸问责,进一步推动机关作风转变。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为目标,坚持总支中心组学习、机关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粮食企业的改革发展相统一,在深化学习中提高认识,围绕机关作风建设,落实整改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分别确定调研专题,深入基层储粮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指导企业的购销经营,协调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争当“五带头”优秀党员为主要内容,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采取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等措施,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政务公开制度、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各项制度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对工作中存在的理论学习不深,勤于思考不够,研究分析不透,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了查找整改,通过整改,机关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

(二)积累经验,抓好企业改革的后续工作

一是完成了部分摊点的处置。按照企业破产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资产处置,先后对平川粮站、单家庄收购点、xxx收购点等进行了公开拍卖。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帐务处理和资产过户手续。

二是积极处理改制遗留问题。由于粮食企业改制改革延续时间长,遗留问题较多,特别是今年以来,来信来访比较频繁,针对相关具体问题,我们在积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调查了解,严格依据政策进行答复和处理。止目前,已解决件5件(次),正在协调解决的2件。

(三)围绕商贸活县,搞活粮食流通

一是发挥主渠道作用,狠抓市场粮食的购销。今年,我们继续把强化粮食购销作为企业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把收购指标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将收购任务与职工工资收入挂钩,从而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各购销企业主动加强与粮食经纪人的合作,签订委托收购合同,与其结成利益共同体;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方式,主动到农户家门口进行预约收购,为农户提供装卸、检斤等服务,受到农户欢迎。通过多种灵活的收购方式,充分发挥了粮食企业基础设施好、资金流量大的优势,有效地掌握了粮源,增强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市场竞争能力。止目前,收购各类粮食1211吨。粮食销售中,立足于本县雪晶公司和xxx精公司等地方工业企业,采取随行就市、有利就销的方式,共销售粮食5428吨。

二是全面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及收储任务。我县新华庄粮库整体移交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兰州分公司管理后,按照《**县县级储备粮管理办法》要求,将存放于新华庄粮库的150万公斤县级储备粮小麦调整到**县县城粮食仓库存储,并将储存地点的调整与粮食轮换一并进行,将原有储备粮就地抛售后,重新收购储备。通过积极努力,止3月底,全面完成了县级储备粮的移库及轮换任务。

三是完成了1万吨跨省移库粮玉米后期调运工作任务。去年9月份,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前往吉林中央储备粮白城直属库协调粮食调运的相关事宜,详细制定了《**县_2009年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接卸应急预案》、《**县_2009年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调运方案》。及时组织运力,联系东北铁路部门申报车皮计划,并组织装车发运,妥善做好到站粮食的转运、储存,保证了粮食的迅速入库,止12月底,入库粮食8800吨,占入库总任务的88%。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抓好调运工作,止2月底,全面完成调运任务。

四是完成了5000吨跨省移库小麦的指标争取和调运工作。结合新华庄粮库划转移交工作,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同中储粮兰州分公司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争取到5000吨国家临时存储小麦指标。从4月中旬开始,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强化工作措施,从河南开展粮食调运工作,截止5月底,全面完成调运任务。

五是全力做好粮食出库调运工作。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要求,我县代存的2009年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玉米10000吨,经拍卖后全部出库。从4月21日起开始出库调运工作,止目前,已全面完成出库调运工作任务。

(四)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做好依法行政

一是广泛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结合2010年粮食科技周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六周年之际,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粮食市场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印了宣传彩页,并在城区县府街设立宣传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并向过往市民宣传粮食食品安全标准、农家储粮质量要求、如何选购健康主食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3条。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全县粮食行业从业人员计50人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学习宣传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粮食流通法规的知晓率,增强了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二是严格坚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督促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定期上报粮食经营数量及统计报表,并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开展抽查、检查,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继续开展了固定农户粮情调查工作,建立了粮食收支存台帐,及时申拨下发了农户调查费用。

三是认真开展市场监管。按照《条例》要求,加强了对粮食收购资格证件的管理,其中年审8本,新办理1本,变更2本。积极配合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强了粮食购销市场的监管。

(五)注重安全生产,不断提高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班子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企业负责人具体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是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安排部署,并组织开展“除隐患、保安全”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消除了各种不安全隐患。4月8日至10日,根据张掖市_《转发省_关于认真开展2010年春季粮油普查工作的通知》(张市粮业[2010]29号)精神,我局组织业务、财务等职能科室的人员组成普查组,对全县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储存的跨省移库国家临时储备粮、县级储备粮和各类商品周转粮逐点、逐仓、逐垛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同时结合开展的粮食库存检查,对各企业进行了帐务核查、实物丈量。经检查鉴定,16700吨仓容量完全符合“一xxx无”粮仓标准,占总仓容量的100%。

三是规范操作,确保储粮安全。我县储存的10000吨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是从去年底由东北吉林调入的,分别储存在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21个仓房里。在入仓前,各企业就按照《中储粮兰州分公司中央储备粮日常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所有的仓房铺设了保粮膜,及时布设粮情检测系统。粮食入仓后,及时平整粮面,并铺设粮面踏板,做到了横平竖直。同时每个仓房及时完成了帐、卡、簿、图的填制和悬挂工作,并统一制牌悬挂在粮库门内,一目了然。日常管理中,坚持了粮情检查制度,做到了保管员每周检查一次粮温、湿度,绘制一次三温曲线图,每天记录《工作日志》;粮库领导每季度查一次仓,仓储主管人员每月查一次仓,并由检查人签字;风(雨、雪)天气及时检查门窗、排水、渗漏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承储单位严格执行《中央储备粮仓储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操作,尽职尽责,确保了储粮安全。

四是扎实做好仓储规范化管理工作。今年以来,国家新颁布了《粮食仓储管理办法》,国家_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库存管理的若干意见》,同时又制定了仓储管理方面新的有关规定办法,为了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我们及时召开由企业负责人、统计、财务、仓储人员参加的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严格按照深入开展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的要求,统一修改制定了粮食仓储管理方面的制度88项,并制作装订了《**县国有粮食企业仓储管理制度汇编》一书下发企业。各企业从严格执行储粮技术规范、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着手,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了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演练制度,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经市_按照《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评标准》规定的指标进行考评,4户企业均达到良好以上等次。:

(六)积极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按照年初政府重点工作的目标要求,我局积极做好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和国有粮食企业仓库建设项目,止目前,仓库扩建工程已完成了前期图纸测绘、地质勘察及部分资金的筹集,预计**月中旬即可开工建设。粮油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已开展了建设选址及前期规划论证,召开了区域内搬迁住户意见征询会议。目前,正在争取项目资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关经费紧张。_机关现有15名退休人员、9名遗属和6名精简下放人员。不含正常办公经费,我局每年要自筹资金解决15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统筹金、医疗保险统筹金及新增资部分和遗属及精简下放人员的生活费共计40万元,虽然近两年来,县财政陆续解决了一部分,但负担仍然很重。

(二)粮源短缺,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县内的商品粮源十分有限,企业改制以后,基础设施破旧,维修资金短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加之新华庄粮库的划转移交,县内粮食经营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现有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宏观调控的总结 第2篇

一、宏观调控及其客观必然性

宏观经济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与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国家宏观调控就其本质和基本内容而言,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干预和引导,它以市场机制自身的存在充分发挥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为前提。宏观调控是补充市场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市场的功能;离开了市场经济本身,也就无所谓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性质。为了把握住这一基本性质,必须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就是指以_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与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在这一概念中,以_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则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和客体;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是宏观调控的目的;主要运用间接手段进行引导和调节是宏观调控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和发挥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无一例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1、从微观领域看,“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深刻原因。市场机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也就是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失业等社会问题;市场机制不能维护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保护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给风险性投资带来一定的障碍;市场机制难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和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容易造成收入分配上的过分悬殊;市场机制不能克服规模经济与垄断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缺陷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是无法弥补的。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使国民经济均衡发展,需要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2、从宏观领域看,市场经济本身还存在着“市场失衡”,从而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这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济不稳定,既可能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表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微观经济的不稳定,必须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要么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要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市场机制自身的内在缺陷的局限性,是导致经济失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是:

(1)市场调节具有微观性。市场调节是建立在各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之上的。而这些微观经济主体,一方面在市场活动中不可能事先就洞察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并根据这一全局来决策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它们都从自身微观经济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不可能完全符合社会整体经济运行的需要和宏观经济利益的要求,甚至可能与社会宏观资源配置合理性要求相违背。这样,市场调节难以实现宏观总量的平衡和总体结构的合理。

(2)市场调节具有暂时性。市场调节是通过市场各种要素(价格、供求、竞争)相互作用实现的。集中表现是:供给与需求通过竞争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在这里,供给与需求是动态的,价格也是动态的。市场在动态的价格下使供给与需求暂时趋于平衡的状态。由于市场各种要求都处于经常变化之中,这种平衡状态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市场调节只能一次性地,暂时地解决供求矛盾,而不能使这些矛盾得到比较长期的解决。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市场调节是在矛盾或问题发生之后进行的一种调节,这种调节具有滞后性,是“马后炮”式的调节,有一定的时间差,加之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充分,因而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运行的无序和混乱,造成社会经济的频繁波动和资源浪费。如我国彩电、冰箱的生产,时而严重供不应求、时而又严重积压等,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反映。

(4)市场调节具有分化性。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然是优者获利多,劣者获利少,甚至亏损被淘汰。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会使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甚至造成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正因为市场经济存在以上缺陷,不能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所以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3、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这是因为:

(1)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信号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要形成总供给与总需要大致均衡的市场状态;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法规体系,等等。显然,在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仅靠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这些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而只会导致市场混乱,使社会经济运行走向无序。这就需要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推动这些条件的加快形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而不是违背某些基本的社会制度目标,如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等。很明显,单纯的市场调节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这些基本的社会制度目标。所以,由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了。

4、宏观经济调控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它们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性和平衡性。而这种协调一致的配合仅靠市场无法实现,必须有站在全社会高度和从社会全局的利益出发的政府,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步走出国界而形成了国际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分工更为复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各国政府必须加强对国内外经济的协调,促进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政府职能的弱化,政府在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面前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实施和评价宏观调控工作的主要依据,决定着宏观调控的内容和重点。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多元的,是由诸多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其具体内容如下:

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就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这一总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目标和经济结构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总量目标是在供需平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无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还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制订符合实际的总量增长计划,避免经济过冷或过热,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结构目标是在总量增长前提下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调整地区结构,克服地区间条块分割所造成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互补的地区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是通过具体目标体现出来或得以实现的。有关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具体目标的主要内容,党的_报告作了明确规定,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1、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总量上的增长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基础之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增加就业。

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使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业。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慎重掌握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通过促进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发落后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企业和个人可以在较为稳定的价格预期下安排生产和消费,促使经济平衡增长,避免大幅波动。而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带来价格的紊乱,影响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特别注意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之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另外,长期的财政预算不平衡和国际收支逆差也会导致币值不稳,应注意综合、协调、平衡采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总结 第3篇

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谋划人才工作大局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首先应当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对人才工作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新格局。

首先,要加强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管人才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和导向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上做文章。离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单纯地就人才工作抓人才工作是不行的、没有出路的。人才工作必须深谋远虑,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社会发展;既考虑发达地区,又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既考虑城市,又考虑农村,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党管人才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区分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国家层面,重点是抓好人才宏观指导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党管人才要体现导向性和实用性。要把人才规划、人才政策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使大家能够把握目标和方向,联系实际找到自身的位置,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成才。

其次,要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中间,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抓宏观、抓重点、抓关键,抓那些别的部门抓不了的大事,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现在宏观方面的事,要牵头抓总的事,以及需要抓而没有抓的事很多,亟须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同时,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一支

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治国理政,人才是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必须把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要打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的流通渠道,形成一池活水。党和国家需要的领导人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党政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也包括那些在国有重要企业领导岗位和重要科研、教学、社团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同时,领导人才来源于实践,其素质构成也是多方面的。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党政机关这一个领域。要疏通领导人才流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地培养锻炼领导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领导人才。

以市场化、社会化为重点,

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就要求从总体上,特别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来考虑人才的评价、选拔和使用问题。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人才的市场化,二是人才的社会化。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完善衡量人才标准,把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人才选拔使用方面,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首先,要承认人才的价值,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于人才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进而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的运动产生新的价值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宏观调控的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影响

宏观调控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市场调节极大地解放和带动了各项资本的生产力度,也推动了科技含量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但是,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常会出现通货膨胀等现象,这些现象往往具有滞后性,会导致正常的经济运行情况突发性地大起大落。如果市场调节是唯一的手段,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发展,同时会产生收入差距大和分配不公平到严重的两极分化等弊端。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恰恰可以有效地缓解和克服这些现象,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实现,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方式,同样克服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其最好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考虑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有力的支撑体,这样才能使得经济趋于平稳的状态中。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宏观调控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瞻望到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还是应提出来作为改善的因由。纵观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无论在宏观调控的监督和制定方面,还是在宏观调控的决策执行方面,我们都不难看出还现存着一些缺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同法律法规的建立一样,任重而道远。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呈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投资结构的不合理问题还比较明显,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对调控行为不承担责任。盲目投资的结果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其次,政府和企业职能的错位,导致许多本应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的责任却由政府承担,而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又由企业或个人承担,造成经济秩序混乱不堪。宏观调控的决策机构随意性大,决策程序不科学,缺乏民主性, 缺乏约束感。再次,贷款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基本建设的贷款金额继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大。

以上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决策机构的不稳定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真正地解决这些抑制宏观调控政策发展的问题,市场经济结构体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市场投资的盲目性和缓慢性,就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也不能遏制,其随时可能再度出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处在重要的时刻,加强宏观调控对国家有关部门和人员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其的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亦不能松怠。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落实我国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用更多时间努力调整其结构,使国民经济真正转到持续快速和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去。除此之外,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为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还应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国家应该尽快地出台有关法律,把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内容,以法规的形式规范起来。只有这样,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体制上,才能有所发展和保障。

我国市场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的应对措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取得了一些客观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等各种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人口、环境、资源等各种压力也仍在不断加剧,财政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挑战将更加严峻。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重要关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稳固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我国政府还必须根据国情制定一些适合我国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从而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针对性地发展我国经济。现针对我国市场的经济现状,提出相应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和策略。

(一)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应当采用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而其关键政策也是如此。面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突发的经济危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我国政府应当相应地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如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坚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对当前存在的流通量过大问题,要通过相关手段,促进货币流通量向适度转化。避免投资过度及某些行业的不合理重复投资,也可以通过提高利息和准备金率来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恰当减少财政赤字、提高住房贷款利率等手段,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确保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还应注意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刺激总需求和调整总供给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国家发行国债,在此过程中就要通过恰当的操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货币供给需求量和货币流动性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发挥在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和市场供给调整中的积极作用,要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优化信贷结构体系,对机制效益好的企业给以优先的支持态度,努力把企业市场经济变革的环境创造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我国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贷款相应地加大力度。

(二)合理改善社会就业状况

首先,通过调整财政结构,比如财政支出的上调,基金保障体系的专门建立,使更多失业人员可以得到就业机会。特别对一些下岗职工来说,可以由政府出资对其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以起到对某些弱势群体更好的就业促进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重视农民的基础教育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实现提高青年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调节劳动力供给双重目标。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在全社会所有技术性职业工种全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的紧密衔接。

其次,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一些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和企业的扶持,比如信贷支持等,使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不断增加就业人数。通过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继续大力实施就业援助,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用、免费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

第三,建立就业为主、失业保障为辅的体制。在制定就业政策的同时,失业保障也应被同时重视起来。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的投入,提高公民的社会保障,让社保不仅覆盖整个城市,而且也覆盖一些曾被忽视的农村。

第四,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

(三)宏观调控政策吸收并应用全球化模式

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伴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活动的涉外比例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更需要抓住机遇,全力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就是要采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加以辅助和导引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市场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的计划手段的不同特点就在于它是指引性的而不是命令性质的。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使得对外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其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以至于我国参与的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在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中,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经济均衡的掌握和赶超,显然这是由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对这种发挥了较为积极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比较有成效地实现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增长。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应积极合理地引进外资,优化外国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同时制定合理的出口政策,将对鼓励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是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浪潮日益加速的时期,我国在贸易和自由化投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

(四)政府积极引导以实现区域稳定发展

在大范围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全球化和市场化必然使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差距慢慢扩大,特别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与地方财政体制相结合,在强化发展是第一任务的基础理念上,应当全面实施追赶战略,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使得中西部地区之间造成愈演愈烈的经济竞争以及区域内的发展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既要适当控制各区域的盲目行为和过度投资的行为,又要努力保护地方发展的热情,在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引导东部与之加强合作,这样起到缩小地区差距的目的。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各区域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

第一,实现区域开放。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打破区域间的界限,使区域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向一体化方向迈进。离开区域开放,统筹区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实现区域合作。区域开放仅仅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第一步,区域开放只是为统筹区域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统筹区域发展还必须全面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应该是在遵循经济规律和体现区域经济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自愿平等地进行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

第三,实现区域融合。即实现区域空间一体化,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根本任务,也是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它是指区域之间十分密切、非常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新型关系。区域之间相互支撑和依托,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其他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是区域繁荣的真谛,最终达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快区域发展速度并提高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市场经济必须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政府在国际化的推动下要维持财政平衡,必须把重点放在国内。总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并且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当代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策略,有效避免经济的起伏不定和突发状况,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健康,使国民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蒋智华.凯恩斯主义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3.秦群立.加强宏观调节控制,优化商业企业行为[J].企业经济,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