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热门12篇)

96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1篇

(启蒙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思想启蒙运动!其中法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最具代表性,诞生了百科全书派运动

(一)英国文学:

1、笛福:

(1660——1731)《xxx漂流记》标志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开创了“荒岛模式”。 xxx的形象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形象。

2、xxx特:

(1667——1745)xxx特是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 《格列佛游记》是他讽刺文学中最出色的作品,全书分四卷:xxx、xxx、飞岛xxx、慧骃国。

3、伤感主义文学:

伤感主义——诗歌:“墓园诗派”(格雷《墓园挽歌》、xxx等)

伤感主义——小说:伤感主义名称来自xxx的小说《伤感的旅行》(1768这部小说也是意识流小说的滥觞),他也成了伤感主义的代表作家。(xxx还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他代表作家还有xxx,他是英国伤感主义小说的创始人,写了一批书信体小说《帕美勒》、《一个青年妇女的故事》等等。

(其他不是重点,不做过多赘述)

(二)德国文学: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迎来了”狂飙突进“运动,是由青年发动的文学解放运动。名称来源于xxx尔1776年的同名剧本。

莱辛:理论批评《汉堡剧评》、《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等。

(其他不过多赘述)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2篇

(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为先导,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

(借此摆脱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桎梏,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最先出现在意大利(15世纪后期),16世纪到17世纪初,达到高潮。

宗教改革(1642年)——1642英国清_关闭伦敦剧场。(历时300多年的文艺复兴结束)

(二)人文主义文学特征

xxx的反_会反封建色彩。

②创作手法的写实性。

③表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性的追求。

④人文主义不仅在思想与精神上焕然一新,艺术形式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xxxxxx文)

(三)14~16世纪欧洲各国文学概况:

Ⅰ、意大利:

(欧洲人文主义首先在14世纪30年代出现在意大利)

A、“彼特拉克”:

《歌集》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抒情诗集,主要内容是抒发对_的爱情,其中有314首十四行诗体写成。

B、”xxx斯托“:

《疯狂的xxx》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C、”塔索“: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叙事长诗。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在16世纪末走向衰落。)

Ⅱ、法国: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末露出端倪,在对意大利战争中接触到了古希腊罗马丰富遗产。)

早期以“七星诗社”成员为代表。其成就最高为龙萨,被誉为法国第一位抒情诗人。

A、“米歇尔·得·xxx”:

随笔录》(xxx的随笔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Ⅲ、xxx: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3篇

在19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a、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作了广阔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b、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c、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d、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ps:_提出文学创作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概论会讲到。很多学科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大学喜欢把科目拆解的七零八落,看似更专业了,其实无形之中树立起来很多壁垒。垂直领域固然更加精深但是也容易一叶障目,还是应该眼界放宽,多涉猎一些东西,或许没有看得见的实在好处,然则无用之用往往更裨益人生。)

19世纪中期各国文学概况:

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50年代“现实主义”这个词才开始流行,从而成为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30年代~~60年代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前期阶段,中心在法、英xxx,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为后期, 中心转移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A、法国文学

司汤达和xxx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奠基人。司汤达《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1830年《红与黑》的发表标志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 xxx克《人间喜剧》使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从理论和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最高成就。

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 代表人物是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ps:主人xxx出轨~追求爱情~债台高筑~自杀而亡。《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也是选择了自杀。爱情这个东西,我感觉有时候很荒诞。) 福楼拜主张客观地描写生活,要求作家作家不直接在作品中出现,不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指手画脚地发议论。他强调作家“退出小说”,要求作家隐身于小说。(ps: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影响,来复习一下:我国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提倡作家“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无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手法。代表作家xxx、xxx等。)

都得,法国19世纪后期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品《小东西》《月曜日的故事》(ps:包括《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世界名篇,我国小学课本收录过。)

B、英国文学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其较多的表现劳资矛盾、“小人物”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

代表作家:xxx(杰出代表)、萨克雷(《名利场》)、xxx·勃朗特(《简爱》,她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写了《呼啸山庄》)、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等。

C、俄国文学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年代不断发展,世纪末期达到顶峰,20世纪初发生转向。

果戈理(继承和发展了xxx和xxx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确立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

xxx基,的文学批评有利的支持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立。

刚察洛夫,是俄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xxx摩夫》)

xxx夫,被称为俄国生活的“艺术编年史”(《父与子》《xxx》《贵族之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xxx洛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大雷雨》)

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鼎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群魔》《xxx佐夫兄弟》。

(一)生平与创作:

1、外表形象:

“xxx克是个中登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双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仪表显示出个劳苦不息的xxx斯的形象。”

xxx兰xxx《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2、拼命写书:

每天工作14-18小时,从凌晨开始写,直到中午12点,中午到下午4点校样,5点钟用餐,5点半睡觉一直到半夜12点起来工作。超负荷的写作,不得不用浓黑咖啡兴奋神经,他自己在小说里说:“工作,总是工作,灯火通明的夜晚紧接着灯火通明的夜晚,思考的白天紧接着思考的白天,毫不停歇”xxxxxx说他像“一个劳苦不息的xxx斯的形象”“xxx克活在五万杯黑咖啡上,也死在五万杯黑咖啡上”。

《贝姨》中,“劳心的工作,在智慧的领域内追奔逐鹿,是人类的最大努力之一……艺术家不能因创作生活的磨难而灰心,还得把这些磨难制成生动的杰作。工作是一场累人的战斗,使精壮结实的身体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往往为之精疲力竭‥‥‥如果艺术家不是没头没脑地埋在工作里,像罗马神话中的居尔丢斯冲入火山的裂口,xxx不假思索的冲入堡垒;如果艺术家在火山口不像地层崩限而被埋的矿工一般工作,那么,作品就无法完成,艺术家唯有眼看自己的天才夭折。”xxx把他比作为人类盗取天火,带来了人间幸福而自身却在受苦的xxx修斯。

3、陨落:

死时,文豪xxx守在他的身边。xxx与大仲马等作家参加了他的葬礼,xxx在葬礼上致了悼词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xxx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xxx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

4、性格:

xxx克性格坚强,非常乐观、豁达,有点近乎张扬,但不张狂,天真,但不肤浅。“拿破仑未竟的事业的,我要用笔完成““一切障碍,遇我即灭”(xxx克)

①②③④⑤⑥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4篇

(注:第一章重点是古希腊罗马文学,荷马史诗为考点,其他地域文学了解即可,注意古印度两大史诗——《摩柯婆罗多》、《摩罗衍那》

1、欧洲文明起源:

2、古希腊历史阶段:

3、两希传统:

4、古xxx化的地位与特征:(了解)

地位:

①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后世知识和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

②产生了无数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史xxx、艺、科等众多领域成就辉煌。

特征:

1.地理种族因素;2.多民族文化融合;3.复杂多变的生活;4.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

5、古xxx化的渊源:

一是,xxx琴文化;二是,埃及、小亚细亚等东方文化;

5、文学分期:【重点】

A、荷马时代

B、古风时期

成就:抒情诗、寓言(《伊索寓言》)

(注1.柏拉图:女诗人“萨福”是第十位文艺女神。

注2.诗人:xxx瑞翁〈饮酒歌〉,其诗歌创作被称为“xxx里翁体”。

注3.诗人:品达罗斯〈颂歌〉“崇高诗歌”。)

C、古典时期(全盛时期)

成就:戏剧和文艺理论,三大悲剧诗人:xxx罗斯、xxx勒斯、欧里xxx。(不得不吐槽一下外国人名字,真难记

▼_▼)

——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前428——前348)

xxx多德(前384——前322)

《诗学》(指的是文学):模仿说(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开端)。

xxx文方面:

演说词xxx学著作、历史(产生了: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D、“希腊化”时期

成就:

米xxx:新戏剧

忒xxx托斯:xxx诗(牧歌)

——晴,很多天没更新知乎了,我又回来啦,哈哈哈

1、神话的含义: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人类在远古时代所创建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化的故事。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xxx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创作和讲述是人类在原始蒙昧时期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和征服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民俗活动。

2、神话类型:

——按民族类型分:

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大洋洲神话、美洲神话。

(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旧神谱系”(前奥林匹斯神系):【考点】

——“混沌说”:【考点】

A、xxx神话:《圣经·旧约》

B、北欧神话:“xxx盖普”

C、中国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

3、两次“夺权”神话的文化史意义:

①两次_,均是母亲指使,反映了父权社会取代母权制的同时,母权与父权的抗衡。父亲均是不光彩的角色,对家庭不负责任。在西方的精神史上,家庭从来就不是一个幸福的地方。

②血缘婚。

③食人风俗。

4、新神谱系(奥林匹斯神系·十二主神):【了解】

①宙斯(xxx特):xxx斯之子、雷神。

②赫拉(xxx):天后、婚姻女神。

③波塞冬(涅普顿):海神。

④xxx(普鲁托):冥xxx。

⑤xxx(xxx):战神。(维纳斯情人)

⑥_(密涅瓦):女战神、智慧神。

⑦赫耳墨斯(xxx):旅人、商人、盗贼保护神。

⑧赫菲斯托斯(乌尔肯):火神、匠神。

⑨赫利俄斯(阿波罗):光明神、太阳神。(xxx~~月xxx)

⑩xxx狄忒(维纳斯):爱欲与美之神(xxx)

11.阿尔忒xxx(xxx):月神、狩猎女神。

12.xxx索斯(酒神):(酒神颂是悲剧起源)

13.德墨xxx(赛尔斯):谷神、农业神。(女儿:珀涅赛佛涅“冥后”)

(注:其中赫斯提亚因与人类住在一起,便把位置让给了酒神xxx索斯。而冥xxxxxx有时也会包括在奥林匹斯十二神中,但一般xxx都被排除在外,因为他是冥界的统治者。)

——ʕ •ᴥ•ʔ

1、含义:

起源于原始人对祖先的崇拜,是氏族社会兴起后的产物。半人半神,是神化的人。

2、古希腊神话特点:

①神人同形、同性。

②具有人本主义思想。

③想象力极强,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④故事性极强。

⑤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一)史诗的概念

史诗一般由古代各族先民在神话、传说、歌谣基础上集体创作出来的一种用来记录各族先民的“创世”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传说的规模较大的长篇叙事性长诗,具有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的特点。

(二)史诗的分类:

创世史诗、英雄史诗.

A、创世史诗:

1、特点:

①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叙事长诗,在神话、传说、歌谣之后,在英雄史诗之前。

②它与神话的内容会有重合与一致性,故也有人称之为“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但与神话不同,史诗是xxx,神话是散文。

③史诗虽以神话为主干,但神话的重点是神,xxx明显由神话转到“人话”,突出了以人类英雄为描写中心的倾向。

B、英雄史诗:

1、概念:

歌颂本名族在最初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斗争以及在这些斗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的英雄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叙事诗。

2、特点:

①主要描写人间事件和人间英雄的业绩,但又充满神话思维,英雄既有一般勇士的特征,又具有某种神力。

②以口头创作在民间流传,吟诵、由专人整理、加工,经过文字记载,成为统一作品。有些史诗至今仍然保留即兴创作的痕迹。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5篇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模式 外国文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Open Teaching Mode in

the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CUI Junyo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Factors such as the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atus decide the open teaching mode implemen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thod, etc, to try and reflect on the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open teaching mode;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method

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但这些教学模式往往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依循文学发展史的脉络,偏重文学史的讲述,因而具有封闭性,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难以培养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改变这种现状,xxx文学史进行教学改革变得势在必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认为开放式教学模式很适合外国文学史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及实践反思。

1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2 外国文学史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教学环境开放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6篇

一、中世纪历史文化概述:

由来:“文化双峰之间的暗谷”——指古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两座文化高峰之间是一段文化相对落后的历史暗谷时段。(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代称。)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欧洲进入中世纪(即封建社会时期)。德尔图良提出“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指欧洲封建社会形态,包括:

①早期(5——11世纪初,封建制度形成时期)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

②中期(11——13世纪末,封建制度发展和繁荣时期)

“城市复兴加快”——“商业复兴”——“人口流动”

③晚期(14——17世纪中叶,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出现)

“鼠疫”——“农民起义”——“教会分裂”

(注释:马工程教材,把把欧洲中世纪文学只限定在5——13世纪,即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二、中世纪社会历史特点:

①欧洲中世纪文学是多种古代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古希腊罗马解体、蛮族入侵、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

②欧洲中世纪文化经历了由分散到整合的过程。(四大地缘文化板块:①西欧_文化板块〈罗马城〉。②正教文化板块〈东罗马帝国〉。③北欧文化板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④xxx、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地区文化板块。)

(ꉂ(ˊᗜˋ*)推荐系列电影《教父》讲的是意大利_的故事,非常精彩的经典电影,故事就发生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地区。)

③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影响深远。

④欧洲中世纪文学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早期黑暗,中期繁荣,12——13世纪走向成熟)

(补充:对中世纪两种对立的评价:①黑暗世纪(黑暗论)——xxx蒂克(优雅论))

三、欧洲中世纪文学:

欧洲中世纪文学可以分为教会文学与世俗文学两大类型:

(一)教会文学:(了解)

教会文学指基督教僧侣写作的以宣扬宗教思想观念为主旨的文学。

①题材:以圣经的内容和宗教使徒故事;

②形式:史传类著作,xxx歌,宗教戏剧,宗教故事……)

③内容:主要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 圣徒步道,信徒苦修;

④目的:宣扬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⑤文学意义:非文学审美的宗教意识形态产物。

⑥艺术上:主要采用梦幻故事和寓言性的表现手法;

A、史传类著作:

“基督教教会史之父”xxx乌斯开了史传写作的先河。

B、诗歌:

是欧洲中世纪教会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促进了教会歌颂文学的繁荣。

C、宗教戏剧:

大多是为宣扬宗教思想写成的,所以也被称为“宗教剧”。

(二)世俗文学:(重要)

A、神话传说:

“xxx”:xxx是北欧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的汇集。(分为《xxxxxx》和《散文xxx》,北欧神话xxx“全能之父”)

(^0^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江南写的《龙族》了,真的好看。)

“萨迦”:萨迦主要是指保存在冰岛手稿中的几十部散文故事。

B、史诗与谣曲:

中世纪史诗,主要出现在入侵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中间,俗称“中世纪史诗”。

①早期史诗:xxx—萨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xxx布兰特之歌》;芬兰人的《卡勒瓦拉》(《英雄国》)

②中期史诗:法国的《xxx之歌》,xxx的《xxx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xxx的《瓦西里·迪吉尼斯·阿克里特》,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C、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形成和兴盛时期出现的文学样式。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

骑士抒情诗:

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薰衣草之乡),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

骑士传奇(骑士叙事诗)

是一种叙事诗,兴盛于法国北方。骑士传奇,依据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系统;二是xxx系统;三是古代系统。(xxxxxx)

代表作品:《xxx丹和依瑟》

(注:”骑士精神“:1.恪守”xxx“、”护教“、”行侠“、”xxx“信条,视荣誉高于一切; 2.崇拜爱慕”心爱的贵夫人“; 3.言谈举止”文雅知礼“。

D、市民文学:

十二三世纪城市市民阶层出现后,包括长篇叙事诗和城市戏剧等形式的市民文学出现。

①长篇叙事诗有: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玫瑰传奇》

②城市戏剧:道德剧、傻子剧、笑剧。

③xxx故事、抒情诗等。

(一)xxx:

他与“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早期文艺复兴三杰”。_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创作:为他爱慕的女神,“xxx特丽彩”创作了《新生》,被流放期间创作了《神曲》。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文论与政论等著作,其中《飨宴》(百科性质)、《论俗语》、《帝制伦》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和文化观点。

(二)《神曲》:

1、介绍:

《神曲》意大利原文的意思是“神圣的喜剧”。

《神曲》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以自叙体形式描写,但xxx岁在森林迷途遇险,遇到三野兽得到xxx人维吉尔的解救,并引导xxx游历的地狱和净界,xxx的恋人贝亚特丽彩引导xxx游历了天堂。

2、结构:

游历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

每部33篇,“三”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地狱”增加了一篇全书的序幕,全书共100篇。“十”是完全的象征,“一百”是完全中的完全。(全书象征手法突出。)

3、xxx对地域的审美转换:

基督教的地狱本来是压抑人主体意识的所在,经过xxx的偷换,成了一个代表人民审判恶势力的正义法庭。借它,xxx审判的贪官、污吏、xxx、伪善者和教权势力,地狱的恐惧感转换成了崇高感,这是美到丑,阴郁到崇高的转换。

4、《神曲》的思想内涵:

①通过精神提升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为意大利民族提供了一条精神解放和道德解放的道路。

②体现了作家思想深刻的矛盾性,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

③揭示了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构成,反映了中世纪转折时期作家对“人”认识的深化。

5、《神曲》的艺术成就:

①用陈旧的形式表现出了很多崭新的思想内容。

②以艺术结构的严密著称于世。

③在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方面也有特点。(善用比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

④《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成的。

——晴,阳光晴朗,孤独和谐。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7篇

(十七世纪,意大利、xxx衰落,英、法成长为欧洲强国。)

17世纪有两种文艺思潮:

A、xxx:

(原意是指不规则的珍珠,最初是18世纪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用来讥讽17世纪意大利建筑、雕塑、绘画等作品,奇形怪状的风格违背了古典艺术的规范,此后就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总称。)

——xxx的特点: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动感强烈,气氛紧张,注重光影效果。

(xxx风格在17世纪风行欧洲各国,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表现。)

B、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

①专制xxx权是古典主义产生的政治基础。

②唯理主义哲学是古典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

(理性主义代表“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原理“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人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有意识才有存在。是西方自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作用,歌颂理想之后的巨大发展。)

2.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拥护xxx权;

②尊崇理性;

③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

④要求文学形式遵从规范;

3.古典主义和xxx艺术的比较:

①古典主义,重视形式与规范。 xxx,则比较自由的表达,主体的当下感受,突出主体的情绪与创作的激情。

②古典主义,重视整体的稳定、均衡和和谐。 xxx,则追求动感和夸张,把丰富性与多样性放在首位。

(补充:17世纪的xxx艺术与古典主义并行不悖的发展,影响了xxx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xxx艺术在18世纪转变为洛可可风格后宣告结束。)

(一)17世纪文学的三种类型:

①以法国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

②以英国为代表的清_文学;

③以意大利为代表的xxx文学;

(其中以古典主义文学为主流,代表了17世纪的文学和文化精神)

(二)文学上的古典主义:

17世纪欧洲,尤其在法国,盛行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它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利用xxx权,在文艺领域内和封建贵族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他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故有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之称。

它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最早产生于法国,随后影响到欧洲各国,并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

(三)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①政治基础:法国实行君主专制,适应当时法国xxx权高度集中的要求。

②哲学基础: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

③文学传统:民族传统和人们的审美趣味,以及社会心理。

(四)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拥护xxx权和国家统一,宣传公民义务,xxx明君主。)

②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

③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

④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遵循三一律。

(补充:“三一律”:

亦称:三整一律。17世纪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规则,规定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三一律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练集中,但它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

(五)法国十七世纪文学:

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产生了“高乃依”、“拉辛”、“xxx哀”等杰出的剧作家。

“高乃伊”:法国悲剧之父,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

“拉辛”:将古典主义悲剧推向顶峰。

《》andeluomake

一、生平创作:

xxx哀(1622——1673)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从事喜剧创作和演出30年,创作喜剧近30部。

1、风俗喜剧(1659~1663)

是xxx哀古典主义喜剧开创期,主要写作风俗喜剧,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代表作,《笑的女子》《富人学堂》

2、讽刺喜剧(1664~1669)

是xxx哀喜剧成熟时期,主要写作讽刺喜剧,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喜剧12部,代表作是《伪君子》、《悭吝人》

3、幽默喜剧(1670~1673)

xxx哀的喜剧由愤怒的讽刺转为轻松的揶揄,主要写作幽默喜剧和芭蕾舞剧。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

喜剧七部,代表作是《贵人迷》《史嘉本的诡计》

二、《伪君子》分析:

是xxx哀的代表作,欧洲古典喜剧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在法国剧作中,他的演出占第1位。

《伪君子》是xxx哀创作中战斗性最强的一部作品,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危及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为此多次被禁演)

(一)xxxxxx形象:

①xxxxxx个性最突出的标志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格。

②伪装虔诚。

③贪恋之徒。(贪食、贪睡,贪财、贪色)

④阴险狠毒的恶人。

——xxxxxx的典型意义:

①历史意义:xxxxxx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谎

②现实意义:揭露伪善的危害性。

三、xxx哀的创作思想:

①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富有生命气息。

②反对笛卡尔的“理性观”和“有神论”

③与xxx的论战。(喜剧比悲剧难写)

四、xxx哀的喜剧艺术特色:

1.单一性格的艺术形象。

(他笔下的人物是单一性格且没有发展的,同时其着重刻画同类人物的共性,表现人们的某种情欲,而忽略人物多方面的情欲)

2.家庭喜剧的人物模式。

(其喜剧大多发生在资产阶级家庭之中,从而加强人物的典型性,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画面。)

3.喜剧动作。

(xxx哀的喜剧强调外部动作,通过人的形体动作表演获得喜剧效果。)

4.喜剧夸张。

(在细节上尽量渲染,大肆铺张,从而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5.喜剧风格多元。

(xxx哀的喜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善于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6.灵活运用三一律原则。

7.伟大的开场。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史料学;标准;编撰实践

xxx黻(1895-1965),字绶章,湖南邵阳(宝庆)人。早年留学美国,后归国任教于南开和清华,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教学与研究。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致力于外交史研究的杰出代表,他被认为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前后十余年浸润于外交文献工作,在科学外交史料学理论指导下,他构建了一xxx的研究范式。以往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多有阐发,而对其外交史料理论与实践,则着墨不多,故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探。

一、通过史料评论来阐述其史料观

上世纪20、30年代,国内外交档案层出不穷,卷帙浩繁,价值巨大。特别是以三朝《筹办夷务始末》为代表的官纂史料的面世,为外交史学界带来了“学术革命”。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文献工作的外交史专家,xxx黻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些新材料分析评论,拣优裁汰,并通过史料评论的特殊方式,阐述自己的史料评价及编纂标准,以及其与外交史研究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将之切实转化为推动外交史研究和编撰的基础性力量。

(一)“信、新、要、通”——史料评价及编纂标准

xxx黻对当时出版的外交史料基本都有所寓目,对其中重要者都有独到精当的点评。他认为“历史学自有其纪律。这纪律的初步就是注重历史的资料。”当时出版的外交史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原料(primary soulrcc);一种是次料(secondary source)。简略说,原料是在事的人关于所在的事所写的文书或纪录;次料是事外的人的撰著。”就其可信度而言,“原料不尽可信:次料非尽不可信。比较说,原料可信的程度在次料之上。所以研究历史者必须从原料下手。”此处的论述已触及到史料评价及编纂的两条标准——“新、信”,原料属于新材料,研究者最应重视;而无论是原料还是次料,不能因为其“新”或二手,就简单肯定或否定之,应甄别裁选,确定其“信”。

接着xxx黻在评论《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季外交史料》和《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类史料时,又对以上阐释进行了发挥引申,并确定了四字标准。xxx“史的编撰大概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历史原料的编撰。”那么“就外交史论,国与国交换的一切的文件,一个政府计议外交的记录,外交部与其驻外代表往来的文件,外交部给国会或国xxx的报告,以及外交官的信札和日记,皆是外交史的原料。”上述前两类史书就是这种原料的编撰。xxx认为这个体裁有其特殊条件,“第一须求其信”,何能使其信呢?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一)每件史料必须注明出处,俾读者能于较短时间内覆按原文。(二)每件史料必须注明年月日。外交的文件大半均有发给的年月日及接收的年月日。至于电报,尤其国际关系紧张时候的电报,还有收发的时分。这些均不可缺,缺了则文件就丧失其作用了。(三)每件史料必须保存其原来面目。无意的校对错误应竭力避免;有意的删改简直是史界的罪恶。”据此考察上述二书,于此条上遗憾颇多,《中日史料》的上谕、密寄及电报均只注明“上谕档”、“洋务档”和“电报档”,而且此三档的来源及状况无一字相告。《清季史料》作为私人修史,对其中史料来源一字不提,更无取信于人了。同时二书在时间的注释上“幼稚万分”,年月日记载的不完全及错讹者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中外照会全无年月日。因此二书很难符合“信”的标准。

“第二须求其新。所谓新者,即文件是新的,是未出版过的;读者可从其得新知识。倘若前人所出版的未达到上文所讲的求信的条件,则可重刊。倘若前人出版的太零散了,而新刊的是一种史料全集,则亦不妨与前人有几分之几的重复。”对于“新”,xxx上述二书做得比“信”的条件要高些,《清季史料》全书的新材料约占百分之六十,《中日史料》新材料的成分还在《清季史料》之上。xxx此一标准尤其关注,他就非常激赏道光朝《始末》所提供的新材料和新知识;同时在评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四卷时,认为“有许多新知识的发现。其有二分之一是曾未出版过的,且皆是必不可缺的史料。”评论第六卷时,“我们不能问其完备与否,我们只能问其有无新材料的贡献。”“编者能于材料缺少的情形之下,替我们找着这么多有价值的新材料,这真是有功于学术。”对此书其他几卷及其他史料时,都以此为基本原则来审视,可见其对“新”的重视。

最后xxx在论述“史料的历史”时阐述了“通”的条件。他认为史的撰写的第四类是“日本人所谓史料的历史,西人所谓d0cumentary history。《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是属于这类的。”他将此类撰著譬喻为一种“完成的建筑物”,但与普通史著不同,墙及板柱不加任何粉饰,其目的“务使观者欣赏一方面原料之美实,一方面全建筑之有节调。”因此此类史书,“编撰者不但要作到上文所谓信新要三个条件,且须作到通的条件。所谓通者,即原委要清楚,贯连要紧接,章节的长短须有权衡。事实不可漏,亦不可滥。倘信新要三个条件未作到,则原料必不美实;倘通的条件不作到,则全建筑必无节调。”xxx认为《中国与日本》一书线索分明,叙事有条理,于“通”上做得不错,唯有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忽略,致读者仍不能明了六十年来中日关系的演变。

以上四要素,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了xxx黻史料评论的四条核心标准,同时也是外交史料编撰者必须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xxx自己在编纂外交史料时就是如此而为的。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和《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两书就是主要成果。

(二)史料与外交史书的编撰

xxx黻将史的编撰分为四类,除上述与史料直接相关的两类外,“专题研究的报告”和“史之正体”是另外两类。史料、专题研究报告及正体史书三者之间的关系,xxx譬喻为“土、木、金”“砖、柱、板”与“完成的建筑物”的关系。外交史也是如此。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9篇

19世纪早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浪漫主义,它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美流行,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作为文学主流,它在1830年后让位于现实主义文学。

1、德国文学: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倡导者与奠基人是”xxx尔兄弟“,创立了”耶拿派“诗论。

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重视民间文学,被称为”海德堡派“。

2、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明显分为两派:湖畔派(华兹华斯)、撒旦派(xxx、雪莱、济慈)

(其他不做过多赘述,如海涅、xxx、xxx《巴黎圣母院》)

俄国浪漫主义是西欧浪漫主义传入后于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xxx:(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xxx是俄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xxx夫是xxx在文学上的继承人。

一、生平与创作:

1.xxx中学和xxx堡时期:(1811——1820)

抒情诗:《致友诗》《致娜塔莉亚》、《秋天的早晨》、《xxx回忆》

2.南俄流放时期:(1820——1824)

a、基什尼奥夫期间(1820——1823)

《短剑》、《恶魔》、《我是荒原上自由底播种者》

b、敖德萨期间(1823——1824)

《阴霾的白天逝去了》、《焚烧的情书》、《为了怀念你》、《永诀》、《保护我吧,我的护身法宝》

1823年开始创作《叶甫盖尼·xxx》。

c、诗人在北上途中写了抒情诗《致大海》。(向象征自由的大海告白,表示要永远矢忠于自由的精神。)

3.乡村幽禁时期(1824——1826)

《致凯恩》、《囚徒》、《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重返xxx堡时期(1826——1837)

①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②叙事长诗:《波尔塔亚》、《xxx一世的酒宴》、《青铜骑士》

③小说:《上尉的女儿》、《别尔金小说集》、《叶甫盖尼·xxx》(长篇诗体小说)

④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⑤创作理论:他反对“纯艺术”,认为自己“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

二、以诗歌建造纪念碑的诗人

诗歌类型,一生创作了近800首抒情诗,完成了630余首。12部长篇叙事诗,有的没写完。(抒情诗的主题:自由、爱情、

诗人与诗、风景)

三、xxx抒情诗的特点:

1.真中显美,朴实无华。

2.风格清新俊逸,意境欢快迷人,基调乐观优雅。

3.具有平和忍让的气质。

4.语言单纯、朴素、准确,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音韵美。

4.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气息。

四、《夜甫盖尼·xxx》分析:【考点】

诗体小说,1823年开始创作。1830年秋写完最后两章,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夜甫盖尼·xxx》的主人公xxx,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的一类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些青年人的突出特点。

1、xxx形象评析:

xxx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青年典型,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进步性:他受西方进步思想的启蒙,是第一批具有反抗情绪,站出来批判俄国社会反动、落后,要求变革、反抗暴政、呼唤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典型,他们具有思考能力,能看出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并有变革现实的报负。

——阶级局限性:

a.徒有聪明才智和变革社会的愿望,却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和奋斗的具体目标。

b.贵族教育没能交给他们真才实学,不具备从事任何有实践挑战的社会事务。

c.缺乏从事社会事务的坚强的毅力和性格,意志力薄弱、软弱、优柔寡断、畏难情绪。

d.受上流社会的xxx念和陈规陋习的制约过重,养成任性、自私和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难以摆脱置身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环境而独立,更无与之决裂的决心和行动。

——农事改革中的表现:

①行动前:无论证和调查研究、心血来潮、匆忙上阵;

②行动中:意志消沉、畏难情绪、浅尝辄止;

③失败后:消沉、怠惰、忧郁、冷漠;

(ps:xxx基说“多余人”他们是“聪明的废物”,敲下这段字后背发凉,我感觉自己亦复如是,对很多事情心血来潮,而后又畏难止步,而后又消沉怠惰,别人是在学习而我是在照镜子,呜呜呜)

2、“多与人”:

是19世纪20-50年代俄国文学中塑造的一类类似xxx性格气质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是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指在俄罗斯封建农奴制社会中一部分受过教育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受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对贵族社会有一定批判能力,但是远离现实生活,远离人民,缺乏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目标,不具备从事实践性的社会事务的能力,缺乏从其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独立出来的坚毅性格和必要力量,结果一事无成。

(赫尔岑:“这部分人不仅对沙皇的统治无用”,对“渴求解放的人民来说,也同样无用”,只能成为社会的“多与人”。

xxx基:“聪明的废物”

“生则于世无补,死则于世无损”!

但是,他们的经历和遭际确是20-50年代一类贵族知识分子性格和生活的缩影,是准确捕捉和把握20-50年代时代精神和特征的经典形象。

——病重续更。

3、xxx形象的意义:

xxx成为“多与人”的问题正是绝大多数贵族知识分子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他的探索正是对俄国贵族革命问题以及成败的探索,对俄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关注,具有极强的社会干预性和民族责任感,是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的重要例证,开后世俄国文学普遍关注政治和民族历史命运之特点的先河。

因为,在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

xxx他既立足于现实,又远离真正的生活——自认和人民;既想有所作为,又难以振作起来;既有为他人、为社会的理想,又具有颇为自私的个人主义特征。

在爱情上,上流社会中习惯性的装模做样、逢场作戏已经使他的心灵趋于麻木。在友谊上也是如此。

4、“多与人”一系列形象:

①xxx《叶甫盖尼·xxx》——xxx;

②xxx夫《当代英雄》——xxx;

③赫尔岑《谁之罪》——xxx夫;

④xxx夫《xxx》——xxx;

⑤xxx夫《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xxx洛夫《xxx摩夫》——xxx摩夫;

5、xxx《叶甫盖尼·xxx》的艺术特点:

①_抒情的插笔_:

诗体小说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作家本人往往是以其他真实的面貌、地位和身份参与作品的形象系列的。我们看到,在这部作品里,作家本人是xxx的一个好朋友,他手边还保存着xxx娜写给xxx的那封动人的情书。他跟书中的主人公们一同哀愁,一同欢乐,一同对周围的社会做出评价。而且,他还以书中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身份,随时随地纵情倾吐自己的心怀。这就产生了历来批评家们名之为“抒情的插笔”的那许多别具一格的优美的篇章。

②丰富发内容:

有诗人对过去友谊和爱情的追忆和怀恋,有对人生世态的感概和喟叹,有对上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有对自己文学生涯和创作道路的描述、回顾。特别是,其中还有诗人对当时俄国各种文学流派思潮的评论和意见,有他对自己现实主义文艺观和美学观的阐释和表达。 这些抒情插笔的诗节貌似离开了作品和美学内容,实则是作品主题的深化、思想的展开、题材的扩大,构成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语言灵活、丰富、准确、优美:

作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xxx把诗的精炼、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典型的俄罗斯文学语言。

④格律工整、和谐,创造了“xxx诗节”: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10篇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外国史学者就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开展了相当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设想。在讨论中有人提到,国外、主要是欧美的中国史研究能够取得令中国学界重视的成就,这说明中国的外国史研究也完全可以做到让外国学界侧目的程度。这个推论对于鼓舞外国史研究者的信心固然用心良苦,但似乎失之简单化。因为欧美的中国史研究和国内的外国史研究有着许多差异和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学术积累、史料的占有和解读、理论框架、学科支撑、学术训练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欧美的中国史研究具有厚重坚实的本土资源作为依托。

欧美中国史研究受到整个史学发展的带动和支持,这是它能够取得出色成绩的重要条件。欧洲的汉学(包括中国史研究)在17~18世纪即已发端,大致和欧洲现代学术起步同时,到20世纪前期即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学科。诚然,欧洲汉学一直从中国学术中汲取养分,一些汉学大家,如沙畹(Edouard Chavannes)和伯希和(Paul Pelliot)都承认,与中国学者接触,利用中国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学的发展甚为重要[1](~5)。但更重要的显然是欧洲现代史学演进所创造的有利生长环境。自15、16世纪以后,意大利、德意志、英国和法国xxx史学逐渐打破神学思想和传统编年纪事模式的束缚,开始形成新的规范和方法。随着考古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料学和历史哲学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史学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经演化成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18世纪,出现了伏尔泰、吉本等史学大家,也形成了xxx根学派这样的学术流派。进入19世纪,英、法、德xxx史学领域更是大家辈出,使这个世纪有“历史学的世纪”之称。20世纪欧洲史学更以革新为开端。xxxxxx挑战兰克学派的范式,提出要冲决政治史的藩篱,在叙事的基础上着重解释,并倡导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此后,欧洲史学在理念、领域、方法和史料各个层面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欧洲学者对埃及、亚述、犹太等古典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也有辉煌的成就。欧洲的汉学和中国史研究,就是在这种整体史学环境中成长和成熟的。欧洲中国史学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切入课题的角度、发掘和运用史料的方式、论述中使用的理论和概念,以及写作的方式,无不和其整个史学如出一辙。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后来居上,到20世纪下半叶俨然成了国际中国学的主流。从表面看,这个学科在美国似乎相当年轻;实际上,19世纪传教士所做的工作就为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20世纪上半叶它又大量吸收和借鉴了欧洲的汉学资源和中国的学术成就,并得到成长中的社会科学的滋养,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是顺理成章的。单就本土史学而言,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得益于两个重大的学术机缘:一是美国深厚的外国史研究传统。美国作为国家的历史不长,但在文化渊源上却与欧洲一脉相承,因而美国学者一直十分重视欧洲史的研究。后来,随着美国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外国史研究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到亚洲、拉美和非洲。到20世纪后期,外国史研究的规模远远超出美国史,在专业史学家中有2/3专治外国史;在每年获得史学博士学位的人中间,博士论文涉及外国史的比例有时高达4/5[2]()。在xxx莫尔霍等人编的一部考察美国史学近期发展的书中,设专章讨论了美国学者对欧洲古典文明、欧洲中世纪史、现代欧洲、xxx史、法国史、意大利史、俄罗斯史和日本史的研究,但很少涉及中国史研究[2](~454)。可见,美国的中国史学虽然在国际中国学界影响甚大,但在美国发达的外国史研究中,只是一个小小分支,它的发展得益于外国史整体水平的带动。另一个学术机缘是“新史学”的兴起。1945年以后,美国史学逐步走向“社会科学化”,理论、范式和方法都不断趋于丰富多样,形成了以“新社会史”、“新经济史”、“新政治史”和“文化史”为标志的“新史学”。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正是以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政治史和地方史见长,在演进路径上完全是和“新史学”齐头并进的。

而且,欧美史学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在史学训练方面也xxx完备。涉足中国史研究的人,通常在大学和治本国史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学术训练,这就为学术传统的传承和本土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切实的保证。欧洲汉学在语言的训练方面似有独到之处。戴密微(Paul Demieville)xxx、日、俄、藏、梵和越南文等多种文字,其他一些研究古代中国边疆史地的学者,也能运用多种文字工具。xxx之通多种语文,无疑得到过欧洲汉学训练的裨益。美国的中国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方面,显示了一定的长处。一些专治中国史的华裔学者,其学术成果就带有美国史学训练的明显印记。在中国长大成人的xxx,进入美国学界以后写出了数部中国史著作,其《万历十五年》以小见大,《中国大历史》(此书较前一著作远为逊色)以大观小,其视角、观点和表述都与国内学者迥然不同,这显然缘于他在美国接受的史学训练。

另一方面,欧美中国史的学科积累比较厚重,减轻了对研究对象国资源的依赖。最能反映其学术积累的指标,乃是其著述的参考文献中本国语文的论著所占的比重。中国研究在美国乃是一个后起的学科,但其学科积累之厚,仍然不可小视。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晚年撰写《中国新史》时,“几乎读遍了近20年来美国研究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代表作品,在不到500页的著作中,他引用了多达627位学者的930部作品”[3]()。20年中居然有如此之多的中国研究出版物,实在是很可惊叹的。若中国学者撰写一本美国史xxx,又能够找到多少由本国学者撰写的“代表作品”呢?估计不会超过100种。通史性的著述可以借助较多的本土文献,也许不足为奇,而有一些具体而微的专题论著,除了在史料方面以中文为主外,其二手文献也基本上依靠本国的出版物。例如,孔飞力(Philip Kuhn)的《叫魂》所列参考书目的论文与专著一项共163种,其中英文和其他西文著作115种,其余48种中除去日文论著和地方志,中文论著仅20种[4](~329)。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白银资本》中有关中国历史的部分,则几乎没有利用中文书刊,而其论述并无材料单薄之感[5](~506)。

即使在资料方面,欧美中国史领域的积累也颇为可观。这一方面是殖民主义留下的遗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经济实力的支持。欧美学者在本国逐渐集聚了基本的史料,有些专题的资料甚至超过中国。他们借助充足的研究经费,在世界各地遍访资料,并且借中国学者之助而调查、搜集和翻译史料。xxx(Karl August Wittfogel)20世纪30年代来华调查和搜集材料,曾得到许多中国师生的帮助。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写作《上帝的中国之子》,利用了中国同行协助收集的史料,而且还从英国等地发掘了一些珍贵的材料。在现今美国大学,中国史教授雇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助手,更是通行的做法。资料占有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是,欧美学者大多具备较好的解读史料的能力。欧美早期的中国学研究者不xxx语者大有人在,现今也常有人受“不识字”之讥;但是,经过用心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他们在语言和历史语言学训练方面得到显著提高,解读史料的能力足可称道,能够跟踪和发现新的史料。在对汉简和敦煌文书的研究方面,欧洲汉学家就着了先鞭;还有外国学者甚至掌握了难度甚大的甲骨学知识和技能。美国的吉德炜编成商代史料集;英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和中国学者xxx一起整理甲骨文资料;戴密微在敦煌学领域和饶宗颐有过合作。这些都是足以说明欧美学者史料功夫的例证。

欧美的中国史研究还具有另一个同样突出的优势,就是本土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历史学本身不以理论见长,其形成问题、解读史料和提出解释,无不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尤其是传统的描述性史学转变为分析性史学以后,在领域的拓展、方法的探索和解释框架的更新等方面,对于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重变得更加重要。这一点正是欧美史学得天独厚的地方。现代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无一不是起源和兴盛于欧美;研究中国古史所需的历史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欧美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欧美的中国学者中,除少数不世出的卓异之士外,多数人在对中国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较之中国学者并无优势可言,其长处正在于运用源自本土的理论来烛照中国故实,从而得以发现新问题,阐释新意义,提出新观点,最终自成家数。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汉学界声名显赫的法国学者葛兰言(Marcel Granet),其汉语水平和治学成就曾受到xxx等人的质疑,但他能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史,得以独出机杼,被中外学界公认为一代大家。他曾师从xxx姆研习社会学,后来随沙畹转攻汉学,擅长社会史,这种理论背景自然是十分难得的。另一位法国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之研究中国社会史,也和本国的社会学传统也有着极深的渊源[6](~423)。英国学者艾兰运用西方哲学中的隐喻理论研究中国上古思想,运用结构主义理论研究中国上古神话,均有所创见[7](~314)。

总之,欧美的中国史研究和其整个史学一起,已经走过了比较漫长的发展道路,成为了一个积累雄厚和学术性相当成熟的学科。在这个领域中,出现了一些可以和研究本国历史的大家比肩xxx的学者,xxx(Joseph Needham)之在英国、谢和耐之在法国、费正清之在美国,莫不如此。另外,由于欧美的中国史研究随整个学术齐头并进,而中国史学则处于转型之中,且因社会政治的制约而屡遭挫折,故前者在研究上得以打一个“时间差”,其题旨、方法、解释和甚至史料,往往为中国学者所未见,从而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谢和耐在写作《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时,就发现可资借鉴的研究论著甚少,故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基于原始中文材料写就”[9]()。这样的著作在中国学界博得阵阵喝彩,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外国史研究在中国的历程,和欧美中国史研究的发展道路有着许多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无疑是,中国学者研究外国史,难以得到本土资源的有力支撑,文献资料不足,学科积累单薄,本土理论相当贫乏。这些因素长期制约着这个学科的学术性的成长。

若以中国悠久的史学传统而论,外国史不过是处于幼儿时代,许多领域和课题都处于空白状态,而已经涉及的课题也往往资料单薄,在学术上缺乏原创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科范围的广度,还是专题研究的深度,也无论整个世界史学科对世界学术的贡献,还是单个学术成果的世界影响,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水平与外国相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10]。由于中国的外国史研究未能形成丰厚的学术积累,故研究任何问题,如果不借助所研究对象国的文献,几乎是寸步难行。但是,外国史研究者往往又受到经济支持和藏书条件的制约,境外文献的占有量严重不足。于是,缺乏文献资料就成为外国史研究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外国史学者利用外文资料的能力也亟待提高。能够熟练而准确地阅读印刷文件者已属难能可贵,遑论掌握域外古代文字和解读手写史料。不通古xxx和拉丁文而研究古希腊罗马史者,不懂xxx文和葡萄牙文而研究拉美史者,均不乏其人。欠缺历史语言学和历史语义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积累不足带来的困难,在外国史研究生的培养中同样得到反映。许多课程都难以开出系统的参考书目,老师则多以讲授为主;至于查找文献、解读史料和口述调查的训练,则更是薄弱。中国史研究生所学习的考据学、史料学和历史文献学之类的课程,通常不能引起外国史研究生的兴趣。其学位论文大多只能基于二手资料,因而在研究和写作中,几乎没有受到系统的治史方法的锻炼。由此导致的能力欠缺,将极大地制约他们今后的学术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外国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对于外国史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十分需要从本国史学中获得充足的滋养。自海道大通、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危机,传统史学中长期积累的理论观念、概念工具、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都难以为继,甚至治史者的读书能力也不断下降;通过吸收日本和西方的资源而进行的重建,走的又是一条山重水复、崎岖艰险的道路。在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政治干预和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因素的交相袭扰下,中国史学的学术性未能顺利地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转向,又因观念、方法和规范等方面的制约而困难重重。本国史学的不够发达和成熟,就使外国史研究无所依凭,其学术性难以健康地发育成长。因此,如果以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崛起为参照来展望中国的外国史学前景,必须要考虑到两国史学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别。

更严重的问题是,外国史和中国史呈彼此隔绝状态,学科畛域分明,研究者画地为牢,相互影响十分微弱。这种状况xxx史研究的损害更加严重,因为本来有限的本土资源也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相对欧美的中国史研究来说,中国的外国史研究可以借助的本土资源固然不够丰富,但若细心挖掘,仍能获得裨益。问题在于外国史研究者对此长期未给予充分的重视。研究外国史的人通常忽视中国文史的修养,关于本国历史的知识存在很大局限。未认真读过《史记》、《资治通鉴》的外国史学者,应当大有人在;对中国其他文史典籍缺乏了解的人,自是更多。研究欧洲古代中世纪史的学者和专治中外关系史的学者,可能比较注重中国史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动向,而更多的研究人员基本上不关心中国史研究,与治中国史的学者之间缺乏交流。外国史和中国史形同“两股道上跑的车”,没有交叉渗透,缺少相互借鉴,自然不能彼此促进。这种弊端在研究生教育中即有表现,攻读外国史的学生通常不修中国史的课程,不听中国史的讲座,不读中国史的论著,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狭窄的专家之路。流风所及,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外国史学的成长。治外国史如果不立足本土,如果不从中国史学和整个思想学术中汲取养分,就根本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需要认真吸收欧美中国史学的经验。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科学仍处在引进外来资源以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能为外国史研究所借助的本土理论几乎xxx。传统史学中的正统论、忠奸观和伦理纲常,在中国史研究中都不再是有效的分析工具,遑论运用于外国史研究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的基本范式、分析工具、研究方法乃至写作形式,无不受到了域外思想学术的支配性影响。由于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道路各方面同欧美诸国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别,故在引人发源和成长于欧美“情境”中的理论、模式、概念和方法时,难免出现方枘圆凿、牵强附会、乃至生搬硬套等各种情形,这使一些中国史学者感到很大的困惑,所留下的教训尚须认真加以总结。具有极为深厚的中国文史功底的xxx,游学欧美多年,饱受西方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其治国史,力图中西合璧而春水无痕,寓西方学理于传统形式之中,但他的探索显得极为艰难(注:唐史专家xxx教授对此有精到的见解。)。以xxx天赋、学养和见识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来自域外的理论不能盲目照搬,而本土理论又相对贫乏,史学创新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时候,可以从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中选取合用的理论和概念,获得有益的启迪;如果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经济史,又有多少可供吸取的本土经济学理论呢?

本土资源严重匮乏,而外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又必须进行,除了依赖域外资源,自然别无他途。在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外国史学者所做的主要工作,乃是引进“西洋史学”。大学教材直接采用外国的版本,而出版物则多为国外论著的翻译或改编。这种情形在1949年以后又延续了近30年,只是翻译和编译的蓝本不再来自“西洋”,而是苏联和西方左派学术圈。外国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材料和话语,均受到苏联史学和西方左派史学的影响。编译或改写苏联学者的论著,乃是这个时期常见的著述方式。据有的学者统计,在1840~1990年间出版的731种美国史中文书籍中,由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仅有189种,占,其余为翻译作品;而且,其中字数在20万以上的图书仅有91种,占总数的[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史的许多领域都出现了迅速进步的可喜势头,但就总体而论,吸收、综合、甚至改编外国学者的有关论著以填补国内空白,仍是常见的治学之道。“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中文宏观话语处理”[10],应当说尚有可取之处,等而下之者是未能全面了解已有的研究,将早已被驳倒的立论当作新的发明;或误读国外文献,混淆已得到澄清的史实;更甚者是不惜采取“海盗”行径,瞒天过海地剽窃国外学者的论著。

目前中国的外国史学尚未摆脱上述窘困。外国的材料、外国学者的解释,再加上外国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怎么可能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史学成果呢?外国史的研究水平虽然在近年里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富有学术创新意义的论著,但整体水平与中国史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学术的范围内更无影响可言。在外国史学者中,与中国史大家齐名的人物比较少见。xxx的声望,奠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他在战国策派中的地位;xxx的贡献集中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其他一些颇受称道的外国史名家,声誉似乎仅限于域内。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11篇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历史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在清末民初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文学作品开始被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民国时期第一套白话语文教材,就选录了xxx的小说《最后一课》以及xxx泰的小说《三问题》等外国文学作品。但是随着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影响,语文教材中政治宣传类的文章不断地增多,这就使得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鲜有出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学语文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后的《语文》教材中,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在十年“”中,外国文学作品更是被排除到语文教教学之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文化不断被引入到中国,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外国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于是以xxx克的《守财奴》、xxx的《啊,船长,我的船长!》等一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开始进入到语文教材。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中,思想政治性就成为选择外国文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1996年――1999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编选上也开始发生变化,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对于题材以及思想性等方面来说,也有突破。不仅从多方位出发来选择了不同时期及不同流派的作品,同时在教材上也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出了不同版本的作品解读资料。在2000年以后,教育部开始大力推进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在此过程中,加大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比例,同时在范围上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出现了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时东方各国文学作品也不断增多。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充分表现出语文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态度。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教学观念

通过调查发现,关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外国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较大争议。而且在评价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xxx文学的批判模式与审美观念往往是从阶级观念出发,用政治性与思想性来取代外国文学中的文学性。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文学的教学规律以及审美模式来进行教学,依然带着政治思想来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影响。通过调查看到,现阶段的外国文学教学依然注重对语文知识与技能上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其中的文学价值,体验不到文学的内涵。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就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与人文性,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从而掌握好外国文学的形象与情感。

(二)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外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历史;现状

一、前言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当中,它在教化世人、知识传承的同时,也将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到广大的国人学子。伴随着西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浪潮,外国文学作为国人学子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逐渐地走进了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现如今,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外国文学在对国人学子陶冶性情、开阔眼界、提高精神文化追求、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和全球意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日渐凸显。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原因,现阶段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外国文学进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历史

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全部是以文言文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外国文学被大量引进中国起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中学语文教材逐渐出现了体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白话文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最早的记录时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套中学语文白话文教材,xxx的小说《最后一课》、xxx夫的小说《航海》、xxx泰的小说《三问题》以及虎特的诗《缝衣曲》等四篇外国文学作品入选。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国文百八课》也选取了xxx的小说《最后一课》。但是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语文教材中大多数都是政治宣传的文章,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鲜有出现。随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了语文改革,将汉语和课文进行了分割,其中《语文》主要选取中国文学,而1955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汉语、文学xxx》中则选取了若干外国文学作品。到了1963年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其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已经达到10%。之后随着的爆发,外国文学作品又一次被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外国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被逐渐地重视,以xxx克的《守财奴》、xxx的《装在套子里的人》、xxx的《项链》,以及xxx的《啊,船长,我的船长!》、xxx的《致恰达耶夫》等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被选入中学语文教学,思想政治性成为了这个时期语文教材选取外国文学的首要评判标准。

1996年-199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级中学xxx语文(试验本)在外国文学的编选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在编选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有所增加的同时,xxx文学作品的题材、思想性等方面也进行了突破,多方位地编选了国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此外,这套教材也改变了以往教参中对一部作品只有一种评价的模式,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种版本的作品解读资料。

到了2000年,由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其相较上一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入选比例进一步扩大,同时范围也进一步拓展,除了欧美国家的文学作品外,甚至还增加了日本等东方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总体呈现出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加、选文的广度不断扩大的历史发展特点,由此也看出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变迁,体现出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学生文学、文化素养全面培养的重视。

三、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思想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缺失

综观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学术界xxx文学的批判模式和审美观念,大多数都是从阶级的观念出发,以政治性、思想性掩盖和取代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这种观念同时也根深蒂固地影响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观念,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去遵循文学的规律和审美模式,仍然惯性地用政治思维去解读文学作品,这就会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负面影响,造成xxx文学作品的误读以及感悟能力的退化。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仍然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本末倒置,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文化内涵得不到充分的领会,丧失了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去感悟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重视xxx文学作屏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2、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外国文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普遍来看,西方美学、西方哲学、西方文艺理论等文学理论素养的欠缺是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提升的方面,因为如果缺乏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就无法真正读懂西方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感悟就更加无从谈起。再者,缺乏系统性的外国文学基本知识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外国文学素养比较欠缺的原因之一,很多高中语文教师xxx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特征知之甚少,导致其xxx文学作品不能够触类旁通和深入领悟。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重点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xxx金玉.杨 军.xxx.曾 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