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古诗中思乡的意象(优选4篇)

157

古诗中思乡的意象篇1

1.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____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4.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____张籍《秋思》

5.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____张炎《解连环・孤雁》

6.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____白居易《阴雨》

7.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____高适《除夜作》

8.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____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9.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10.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1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1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13.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14.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1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16.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9.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2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2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23.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26.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7.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28.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29.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0.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1.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____卢纶《长安春望》

32.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3.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4.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____谢枋得《武夷山中》

35.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36.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7.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38.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39.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____韦庄《菩萨蛮》

40.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41.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____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2.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____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43.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4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5.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6.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__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47.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____王籍《入若耶溪》

48.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岑参《逢入京使》

49.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0.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古诗中思乡的意象篇2

思乡诗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古诗中思乡的意象篇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

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诗经·月出》)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诗经·月出》)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等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⑵。当然,月有升落,月有圆缺,月有隐现,因而月也有了生命的诞殒、时间的飞逝和人生悲欢离合的意蕴。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一系列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所以,当他失意、落寞时,明月成了他的精神家园,诗人与月的对话由此开始。诗人常通过诘问月亮以述人事,达到对人生、社会、宇宙的透悟。

3、古诗中明月的表现形式

在古诗中,对明月的表现形式大多采用比喻手法。如以霜雪喻月光,就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的。然而,李白《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却是叙述,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正是这一错觉,让李白创造了“思乡的明月”(具体分析于后)。

二、李白“月象”的丰富内蕴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⑶。李白的月亮世界,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李白的“月”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1、李白明月意象的内蕴

李白是伟大的诗仙,更是伟大的月光诗仙。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可见,李白对月的热爱,甚至“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月在李白笔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富有了丰富而神奇的内蕴。一是表达豪迈洒脱的性格。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二是表现清高皎洁的品质。如《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三是象征纯洁高尚的友谊。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对遭贬的友人王昌龄寄予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四是昭示哲学意义的智思。如对月本源的思考,“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对时间和历史的探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亦如此。”(《把酒问月》)五是表达哀怨愁思的情绪。如描写孤独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描写闺怨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描写乡愁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李白望月思乡在其诗中、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

2、“思乡的明月”的雏形

公元725年,时年廿五的李白辞亲远游,初离蜀地,写下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峨眉月”。峨眉是蜀中名山,而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他出蜀前的大部分时光就在四川隐居或漫游。可见,四川是诗人的故乡,初次离乡的李白难免心生离愁别绪,挂念家乡之事。因此,李白在借峨眉月抒写离愁时,不自觉地融进了丝丝乡情。正可谓,“峨眉山月”在“离愁”中掺入了“乡愁”的因素⑷,这就是“思乡的明月”的雏形。初孕思乡之情的“峨眉月”,注定要为李白在《静夜思》的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中提供“妙缘”,为“思乡的明月”意象的形成做足准备。

三、《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静夜思》是一首即景思乡之作,也写月。可是与诗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却别具一格:诗人把天上“月象”同自己的思乡之意有机融合,借明月抒写故乡之情,创造了“思乡的明月”。这是李白伟大的独创,开创了一大新新“月象”。

1、《静夜思》意境交融的形式

在中国诗歌中,意(作者主观的情意)与境(客观的物境)的交融有三种形式。一为移情入境;二为体贴物境,物我情融;三为情随境生⑸。何谓“情随境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就是说,诗人起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而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如此看来,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即景之作,它的意与境的交融形式就是“情随境生”。

2、《静夜思》的背景

李白的诗歌,向来以感情强烈为特征,《静夜思》却显得情趣迥异。这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能与诗人特定时期的生活境况有关。为此,要准确分析《静夜思》的意境交融过程,亦即“思乡的明月”的产生过程,还需要对其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但由于《静夜思》的内容过于单纯,古今研究李白诗歌的专家学者,都很难确切断定它作于何时何地。就李白其人来看,由于他天性旷达,一生极少思乡之作,只有在青年时代出蜀之时,以及临到迟暮之年,才有可能在诗中出现故乡之思。根据李白出蜀后的事迹,他二十五岁出蜀,二十七岁前后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完婚,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渡过几年幸福而平静的岁月。其时,诗人虽生活安定,心境恬适,但出蜀已久,难免心生乡愁。《静夜思》抑或就是作于此时。

3、《静夜思》的构思──“思乡的明月”的形成过程

对一个客居它乡已久的人来说,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更何况是明月之夜。面对明月如霜的秋月,孤身远客的李白,旅思愁怀不禁被触动,那心中积蓄已久的寂寞之感、思乡之情自溢而出。这个自溢,经过了“疑”──“(举头)望”──“(低头)思”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简洁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集晶,是全诗的点睛揭题之笔,并将思乡之情反染于全诗的每字每句。至此,诗人完成了诗歌构思的初始阶段──意境交融过程,“思乡的明月”意象也诞生出世。

四、诗歌之巅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陆机在《文赋》中说:“道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钟嵘在《诗品序》中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些都是强调自然的因素对诗文创作的诱发,突出了“物”和“心”的关系,没有“物”的 “动”和“感”,“心”就不会有“悲喜”和“摇荡”。也就是说,如果李白没有思乡之情,没有身处那明月朗朗的寂寞之夜,没有为所见之景而感动,或没有加以捕捉,造成诗之情于景的“契合”,也许我们这些后人就见不到这轮挂在诗歌之巅的“思乡的明月”了。但庆幸的是,李白用它敏锐的眼光捕住了这个明月之景,道出了常人常言而未曾道出的景致,为中国诗歌的“月象”增添了一轮意蕴崭新的“思乡的明月”。

1、“思乡的明月”的艺术感染力

曾有人作过调查,结果表明李白的《静夜思》排列中国人最熟悉的十大古典诗歌之首。那么,“思乡的明月”为何能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理解、接受、喜爱呢?这都缘于“思乡的明月”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及其感染作用的广泛性。

一是“思乡的明月”的环境和过程能知常感。《静夜思》所描写的月夜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在这月夜里,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飞越空间、飞越时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想起在故乡明月下经历过的生活情景,不禁从心头升起一缕乡思。这样一个明月引动乡思的过程,不但容易理解,而且都有体验,这就是“思乡的明月”能为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前提条件。

二是“思乡的明月”的乡情明而不尽。当李白在静夜里对月思乡的时候,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然而,诗人所思的内容在诗中没有反映出来,只是点出“思故乡”。就如沈德潜所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正是因为诗人没有把他的乡思说尽,诗歌才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充分余地。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去填充它,使之具体化。如此,“思乡的明月”在广大读者中获得了广泛的适应性。

三是“思乡的明月”的乡情清淡平凡。李白的《静夜思》看不到古诗中常见的那种游子思乡怀亲的悲愁与痛苦,连最起码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不为人觉察。正如清人徐增评:“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然而,正是这一点,它与普通人们的感情活动相互合拍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总是处在正常的境遇中,其感情活动并不是强烈的冲动,多半都带着轻柔、温和的调子。这就是《静夜思》能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客观感情基础⑹。因而,“思乡的明月”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2、“思乡的明月”的后世影响力

自李白在《静夜思》中首创了“思乡的明月”后,月亮便与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古诗中的月亮大都成了思乡的代名词。就李白而言,还有《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甚者,李白直抒“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就其它诗人而言,古代的有,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_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现代的有,席慕容《乡愁》:“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等等。时过千载的今天,“思乡的明月”仍然引起巨大的回响。可以说,“思乡的明月”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元素,嵌入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必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古诗中思乡的意象篇4

一、要掌握古诗的基本类型

古诗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1、怀古诗

怀古诗主要是借古代来抒发某种情感.它可以分成二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借古讽今.②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心情,或者抒发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委婉地批评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2、边塞诗

边塞诗大多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壮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壮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壮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如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六首》,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3、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赞扬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意深长的勉励,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题目中常常有“赠”、“别”、“送”之类的字眼,点明性质、题材.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4、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5、写景咏物诗(包括田园诗)

写景咏物诗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抒发自己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恬淡自然、闲适自得等情感,或者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或者表达自己的品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贺知章的《咏柳》等.

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不同类型古诗的特点,鉴赏古诗时先从内容切入,分析区别清楚诗歌是属于哪种类型,就可以基本把握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为鉴赏领悟古诗打开成功之门.

二、要掌握鉴赏的方法

1、整体感知,抓住诗眼

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闲情等,而这些情感的表现经常会聚焦在某一句或某一个字上,此时这一句或一字就成为全诗的“眼睛”,即“诗眼”.鉴赏时如果能筛选并抓住“诗眼”,将大大有助于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6题,选用了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绝句《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其“诗眼”就是第三句中的“凉”字,一个“凉”字既写出了天凉,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孤寂(心凉).

2、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已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用“风霜”、“雨雪”、“长烟”、“落日”、“孤城”、“角鸣”等表达征戍之难;用“杨柳”、“笛声”、“落花”、“孤蓬”、“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用“月”表达思乡,用“星”传恨,用“水”喻愁多,用“梅”“莲”“菊”表达高洁品行,用“松”表达凌云之志.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选用了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只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就可以悟出诗既表现了诗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又体现了诗人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推敲语言,传达效果

推敲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即品味语言的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突显优劣,可以准确理解诗意.比较的字要把着重点放在动词上,如“微风燕子斜”,“斜”如换成“飞”就没有了“斜”字所蕴含的形态美.还要重视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如“山青花欲燃”,“燃”如换成“红”,就不能突出艳丽、景物如花的动态美.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选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引”比“别”用得好,它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起愁心,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4、表达技巧,鉴赏之重

近年来,表达技巧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理应成为我们鉴赏古诗的重点.

(1)从修辞手法切入

古诗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所以,鉴赏古诗,只要抓住诗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0题,选用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而“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2)从表达方式切入

表达方式有抒情,包括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乐景衬哀情等)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写景:形、色、声、态,视角:俯、仰、远、近)和侧面描写;叙述和议论.

(3)从表现手法切入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烘托、渲染、象征、想象、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通过“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反衬出青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此外,古诗鉴赏时,还要注意结合作者、标题和注解等,整体感知诗歌.因为作者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象李白浪漫,杜甫现实,苏轼豪放,柳永婉约;而标题有的本身就有提示性,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春夜喜雨》,王维的《田园乐》;注释则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注释虽短短几字,但往往是给人的暗示提示,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10题的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对于理解诗意是至关重要的.

古诗鉴赏的设题大多是从某个角度切入,但解题的基础则是理解全诗.结合以上多个因素读诗,会有助于整体把握理解.此外,还要注意答题的规范,看清题目的要求,是直接回答还是要说明理由,说明理由时是否还要举例说明等.如果设置的题目是开放性的,还要注意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思想清楚自己从哪方面回答理由比较充分,然后再作出选择,力争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