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增函数和减函数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属于xxx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如果对于属于xxx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是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单调区间 单调区间是指函数在某一区间内的函数值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或减小)恒成立。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y= f(x)的单调区间。 一、指数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a^x(a0且≠1) (x∈R). 二、指数函数的性质 1.曲线沿x轴方向向xxx延展〈=〉函数的定义域为(-∞,+∞) 2.曲线在x轴上方,而且向左或向右随着x值的减小或增大无限靠近X轴(x轴是曲线的渐近线)〈=〉函数的值域为(0,+∞) 一、对数与对数函数定义 1.对数:一般地,如果a(a大于0,且a不等于1)的b次幂等于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N=b,读作以a为底N的对数,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函数:一般地,函数y=log(a)X,(其中a是常数,a0且a不等于1)叫做对数函数,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二、方法点拨 在解决函数的综合性问题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把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一次解决,然后再整合解决的结果,这也是分类与整合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幂函数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 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二、性质 幂函数不经过第三象限,如果该函数的指数的分子n是偶数,而分母m是任意整数,则y0,图像在第一;二象限.这时(-1)^p的指数p的奇偶性无关. 如果函数的指数的分母m是偶数,而分子n是任意整数,则x0(或xy0(或y=0),图像在第一象限.与p的奇偶性关系不大, 曲线的极坐标参数方程:ρ=f(t),θ=g(t)。 圆的参数方程:x=a+rcosθ,y=b+rsinθ(θ∈[0,2π))。(a,b)为圆心坐标,r为圆半径,θ为参数,(x,y)为经过点的坐标。 椭圆的参数方程:x=acosθ,y=bsinθ(θ∈[0,2π))。a为长半轴长,b为短半轴长,θ为参数。 双曲线的.参数方程:x=asecθ(正割),y=btanθ,a为实半轴长,b为虚半轴长,θ为参数。 抛物线的参数方程:x=2pt,y=2pt,p表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t为参数。 直线的参数方程:x=x'+tcosa,y=y'+tsina,x',y'和a表示直线经过(x',y'),且倾斜角为a,t为参数。或者x=x'+ut,y=y'+vt(t∈R)x',y'直线经过定点(x',y'),u,v表示直线的方向向量d=(u,v)。 圆的渐开线x=r(cosφ+φsinφ),y=r(sinφ-φcosφ)(φ∈[0,2π))。r为基圆的半径,φ为参数。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xxx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三)、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平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或“面积(体积)(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注意如下结论的运用: (1)不论f(x)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f(|x|)总是偶函数; (2)f(x)、g(x)分别是定义域D1、D2上的奇函数,那么在D1∩D2上,f(x)+g(x)是奇函数,f(x)·g(x)是偶函数,类似地有“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3)奇偶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是偶函数; (4)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3、有关奇偶性的几个性质及结论 (1)一个函数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如要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函数值恒为零,那么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3)若奇函数f(x)在x=0处有意义,则f(0)=0成立. (4)若f(x)是具有奇偶性的区间单调函数,则奇(偶)函数在正负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是相同(反)的。 (5)若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f(x)+f(-x)是偶函数,G(x)=f(x)-f(-x)是奇函数. (6)奇偶性的推广 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一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即y=f(a+x)为偶函数.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0)成中心对称图形,即y=f(a+x)为奇函数。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f(x)定义在某区间[a,b]上任意两点x1,x2,当x1>x2时,都有不等式f(x1)>(或<)f(x2)成立,称f(x)在[a,b]上单调递增(或递减);增函数或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 (1)单调性是与“区间”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2)单调性是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整体”性质,因此定义中的x1,x2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3)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讨论单调性必须在定义域范围内. (4)注意定义的两种等价形式: 设x1、x2∈[a,b],那么: ①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②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需要指出的是:①的几何意义是:增(减)函数图象上任意两点(x1,f(x1))、(x2,f(x2))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或小于)零. (5)由于定义都是充要性命题,因此由f(x)是增(减)函数,且(或x1>x2),这说明单调性使得自变量间的不等关系和函数值之间的不等关系可以“正逆互推”. 5、复合函数y=f[g(x)]的单调性 若u=g(x)在区间[a,b]上的单调性,与y=f(u)在[g(a),g(b)](或g(b),g(a))上的单调性相同,则复合函数y=f[g(x)]在[a,b]上单调递增;否则,单调递减.简称“同增、异减”. 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时,常需要先将函数化简,转化为讨论一些熟知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掌握并熟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大大缩短我们的判断过程. 6、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1)依定义进行证明.其步骤为:①任取x1、x2∈M且x1(或<)f(x2);③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2)设函数y=f(x)在某区间内可导. 如果f′(x)>0,则f(x)为增函数;如果f′(x)<0,则f(x)为减函数. 【(六)、函数的图象】 函数的图象是函数的直观体现,应加强对作图、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培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求作图象的函数表达式 与f(x)的关系 由f(x)的图象需经过的变换 y=f(x)±b(b>0) 沿y轴向平移b个单位 y=f(x±a)(a>0) 沿x轴向平移a个单位 y=-f(x) 作关于x轴的对称图形 y=f(|x|) 右不动、左右关于y轴对称 y=|f(x)| 上不动、下沿x轴翻折 y=f-1(x) 作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 y=f(ax)(a>0) 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纵坐标不变 y=af(x) 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 y=f(-x) 作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 【例】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f(x),对xxx,y∈R,有f(x+y)+f(x-y)=2f(x)·f(y),且f(0)≠0. ①求证:f(0)=1; ②求证:y=f(x)是偶函数; ③若存在常数c,使求证对xxx∈R,有f(x+c)=-f(x)成立;试问函数f(x)是不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找出它的一个周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我们把没有给出解析式的函数称之为抽象函数,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采用赋值法. 解答:①令x=y=0,则有2f(0)=2f2(0),因为f(0)≠0,所以f(0)=1. ②令x=0,则有f(x)+f(-y)=2f(0)·f(y)=2f(y),所以f(-y)=f(y),这说明f(x)为偶函数. ③分别用(c>0)替换x、y,有f(x+c)+f(x)= 所以,所以f(x+c)=-f(x). 两边应用中的结论,得f(x+2c)=-f(x+c)=-[-f(x)]=f(x), 所以f(x)是周期函数,2c就是它的一个周期. 中考数学知识点【方程】 一、基本概念 1.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 2.分类: 二、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 ←→a+c=b+c ←→ac=bc(c≠0) 三、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成1→解, 2.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⑴基本思想:“消元”⑵方法:①代入法 ②加减法 四、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及一般形式: 2.解法:⑴直接开平方法(注意特征) ⑵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 ⑶公式法: ⑷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 3.根的判别式: 4.根与系数顶的关系: 逆定理:若,则以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5.常用等式: 五、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 1.分式方程 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 ⑷验根及方法 2.无理方程 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⑷验根及方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 必修二数学圆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圆的一般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是一个关于x和y的二次方程,将它展开并按x、y的降幂排列,得: x+y—2ax—2by+a+b—R=0 设D=—2a,E=—2b,F=a+b—R;则方程变成: x+y+Dx+Ey+F=0 任意一个圆的方程都可写成上述形式。把它和下述的一般形式的二元二次方程比较,可以看出它有这样的特点: (1)x2项和y2项的系数相等且不为0(在这里为1); (2)没有xy的乘积项。 Ax+Bxy+Cy+Dx+Ey+F=0 圆的端点式: 若已知两点A(a1,b1),B(a2,b2),则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a1)(x—a2)+(y—b1)(y—b2)=0 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经过圆x+y=r上一点M(a0,b0)的切线方程为a0·x+b0·y=r 在圆(x+y=r)外一点M(a0,b0)引该圆的两条切线,且两切点为A,B,则A,B两点所在直线的方程也为a0·x+b0·y=r。 圆的性质有哪些 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圆是一种几何图形,指的是平面中到一个定点距离为定值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个给定的点称为圆的圆心。作为定值的距离称为圆的半径。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就是一个圆。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半径的长度就是圆规两个角之间的距离。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数学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xxx(nthroot),其中>1,且∈x。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xxx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xxx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xxx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xxx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xxx用符号表示,负的次xxx用符号—表示。正的次xxx与负的次xxx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xxx;0的任何次xxx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数学的学习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3、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①定义: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②数轴的正方向: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③坐标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坐标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坐标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 ④坐标原点:它们的公共原点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⑤对应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x,y)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关于方程的知识点总结 一.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的相关概念: 1.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无理方程:根号内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无理方程又叫根式方程) 3.有理方程: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统称。 二.分式方程与无理方程的解法 : 1.去分母法: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xxx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xxx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xxx分母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根,使最xxx分母为零的'根是增根,必须舍去。 在上述步骤中,去分母是关键,验根只需代入最xxx分母。 2.换元法: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换元:换元的目的就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要注意整体代换的思想; 三解:解这个分式方程,将得出来的解代入换的元中再求解; 四验:把求出来的解代入各分式的最xxx分母检验,若结果是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若使最xxx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 解无理方程也大多利用换元法,换元的目的是将无理方程转化成有理方程。 三.增根问题: 1.增根的产生:分式方程本身隐含着分母不为0的条件,当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方程中未知数允许取值的范围扩大了,如果转化后的整式方程的根恰好使原方程中分母的值为0,那么就会出现不适合原方程的增根。 2.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出现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 3.增根的特点:增根是原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根,增根必定使各分式的最xxx分母为0。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就是转化,即把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常见考法 (1)考查分式方程的概念、分式方程解和增根的机会比较少,通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起来命题,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 (2)分式方程的解法,是段考、中考考查的重点。 误区提醒 (1)去分母时漏乘整数项; (2)去分母时弄错符号; (3)换元出错; (4)忘记验根。 必修二数学直线方程知识点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xxx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xxx表示。即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 ,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 ( )直线两点 ,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 与 轴交于点 ,与 轴交于点 ,即 与 轴、 轴的截距分别为 。 ⑤一般式: (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 (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 (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 ,直线过定点 ; (ⅱ)过两条直线 ,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 为参数),其中直线 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 与 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到直线 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学好数学的方法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数学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Î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1)方程: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式的解。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 那么a+c=b+c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 那么有a·c=b·c或a÷c=b÷c(c≠0) ③等式具有传递性。 若a1=a2,a2=a3,a3=a4,……an=an,那么a1=a2=a3=a4=……=an (3)解方程式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①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②去括号。 ③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xxx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平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①当或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即直线在轴,轴上的截距分别为时,直线方程是:. 注:若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但若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当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为定植,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的直线束.②当为定值,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平行直线. 3. ⑴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①和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和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或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平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 ⑵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②,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⑴直线到的角(方向角);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⑵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xxx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xxx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5. 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参数,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则有.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其中P1(x1,y1),P2(x2,y2).则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4. 过两点. 当(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没有斜率 ⑵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平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注;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x+By+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 m?R, C≠m). 2. 与直线:Ax+By+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m=0.( m?R) 3. 过定点(x1,y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x1)+B(y-y1)=0 (A,B不全为0) 4. 过直线l1、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 A2x+B2y+C2)=0 (λ?R) 注:该直线系不含l2.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⑴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⑵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对称直线也平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平分线. ⑶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对称的解法:y换x,x换y. 例:曲线f(x ,y)=0关于直线y=x–2对称曲线方程是f(y+2 ,x –2)=0. ②曲线C: f(x ,y)=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方程是f(a – x, 2b – y)=0.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知识点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c=(a+b)×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s= 3、 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小学数学基数和序数怎么区分 1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序数是在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意思。 二、用处不同 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运算。 例如: 设|A|=a,|B|=β,定义a+β=|{(a,0):a∈A}∪{(b,1):b∈B}|。另,a与β的积规定为|AxB|,A×B为A与B的笛卡儿积。 序数,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较多。通常是在整数前加“第”,如:第一,第二。也有单用基数的。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三、写法 基数:1、2、3 序数:第1、第2、第3 以上就是一些基数和序数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基数和序数简介 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基数在数学上,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 序数原来被定义为良序集的序型,而良序集A的序型,作为从A的元素的属性中抽象出来的结果,是所有与A序同构的一切良序集的共同特征,即定义为{B|BA}。 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1、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只需注意在估算时,要先根据“四舍五入”法分别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使其变成整十整百数后,再估算。 2、 再书写估算结果时,不要忘了“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写几个0”.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速算绝招: (A)60×20=『』,把60×20看作60乘2,得120,20是2的10倍,再将得数扩大10倍得1200,心算过程是60×2=120,2的后面有一个0,积120后面加一个0,得1200. (B)估算时,把一个两位数看成是整十数进行估算,如39×40,把39看成40,40×40=1600,39×40~×30=『』,估算过程是50×30=1500,51×30~1500. (C)35×11+『』,把35乘10得350,再用35×1=35,350+35=385,心算过程是:35×11=350+35=385,又如43×11=430+43=473. (D)23×19=『』,把19看作20来乘,多乘龙1个23,再减去23,心算过程是:23×20-23=460-23=437,如45×21=『』,把21看作20来乘,少乘1个45,再加上45,45×20+45=900+45=945. (E)34×15=『』,把34×10后再加34×5,因为34×5=34×10 / 2=340 / 2=170,所以34×15的心算过程是:340+340 / 2=340+170=510. 函数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1、映射 (1)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注意点:(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一对多不是映射,多对一是映射 2、函数 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 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值域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xxx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零取零次方没有意义; (3)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2求函数定义域的两个难点问题 (1) 已知f(x)的定义域是[-2,5],求f(2x+3)的定义域。 (2) 已知f(2x-1)的定义域是[-1,3],求fx的定义域 三、函数的值域 1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 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 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xR的分式; 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 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设y=f(x),xA,如果对于xxxA,都有f(?x)?f(x),则称y=f(x)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xxxA,都有f(?x)??f(x),则称y=f(x)为奇函数。 2.性质: ①y=f(x)是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y=f(x)是奇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0)=0 高一数学函数与方程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2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3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4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5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6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7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8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9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数学参数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