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课程 建水紫陶文化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切正向的教育性经验。
“建水紫陶文化”是指包含建水紫陶文物、紫陶文学和紫陶烧制技艺等在内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一、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一)《纲要》指导下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具有一定诉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发展的课程。”①建水紫陶文化是地方传统工艺和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代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应该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本土文化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云南建水被誉为“文献名邦”和“滇南xxx”,作为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教之风大兴,儒家思想广传,仅明清两代就出过文武进士111名,在云南科举考试中中榜学子常占半榜之多,有“临半榜”之称。建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紫陶艺术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幼儿园课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感知、认同进而热爱身边的文化,对xxx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文化Y源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丰富和补充,而幼儿园课程又是对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建水作为滇南文化中心和陶瓷文化中心,独特的紫陶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古城增光添彩,“千年建水紫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将紫陶艺术和紫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创新已成为每一个建水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对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的爱国爱乡情,传承和弘扬建水紫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及个人研究旨趣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它集制泥、拉坯、修坯、刻填、装饰、烧制、打磨等工艺于一身,经过文人墨客、大师名家的书法、绘画装饰点缀,形成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迅速,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xxx新秀”之誉。建水紫陶作为一种灵动的文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陶器,更是一个文化因子的载体。建水紫陶文化中的诗词故事和传说可以丰富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建水制陶艺人不断探索、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可以作为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素材;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艺术和制作技艺可以成为幼儿艺术教育(手工操作)的来源。建水紫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资源的代表,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我在建水求学、工作至今已二十一载,对建水紫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希望立足于本地实际,对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建
(一)建水紫陶文化独特的教育魅力
1.建水紫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
(1)亲情、孝道与感恩
建水紫陶文化中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富含仁孝,是重要的德育素材。
(2)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建水紫陶经过无数代制陶艺人的传承和弘扬,才形成了“阳刻阴填、残帖镶嵌、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在制陶过程中浸润了陶艺人的智慧和汗水,那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3)自豪感与责任感
建水紫陶典雅精致、工艺独特,见证了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让幼儿们在课堂活动、生活实践中认识、认同和热爱家乡文化,产生生活在建水紫陶文化氛围中的自豪感,进而担负起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水紫陶文化中的智育功能
(1)丰富的紫陶文化知识
包含对物质、精神和行为方面的认知,如紫陶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哪些;紫陶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制陶艺人身上学到什么;建水每年都要举办哪些重要的紫陶文化活动,建水紫陶的生活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有哪些。
(2)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建水紫陶包括“镇泥制浆、手工拉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传统手工技艺,通过讲解制作原理和指导幼儿亲手实践,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技能。
(3)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将书法、绘画、印章、图案等再创作于素坯紫陶上,紫陶也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的渗入让紫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通过学习和鉴赏,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等能力。
3.建水紫陶文化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美”,在建水紫陶文化中无处不在。如“质如铁、亮如镜、润xxx、声如磐”的品质美;“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美;“装饰刻填、无釉磨光”的工艺美。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想
1.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基础
依据xxx先生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内容应该更为生活化,应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尽可能地创造让幼儿获得丰富而感性的直接经验的条件。依据xxx特曼的文化交际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应把幼儿置于文化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了解、认同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本土文化。
2.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目标的制定
(1)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目标
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土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风格独特的园所文化。
(2)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挖掘利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3)幼儿的发展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四项技能”――说唱、表演、写画和手工创作。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集体教学、组间合作、个人实践等形式,让幼儿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面临的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使幼儿热爱家乡文化并乐在其中。
3.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内容的选择
建水作为滇南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笔者经过收集和整理,将建水文化资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生活文化资源:建筑(xxx花园、文庙、双龙桥、团山古民居、文笔塔、古井古桥古寺庙古院落)、茶叶(云龙山茶、xxx千年老树茶)、饮食(过桥米线、烧豆腐、草芽、酸甜石榴、燕窝酥、狮子糕、凉梭粉)。
礼仪文化资源:待客礼仪、祭孔大典、儒家三礼(成童礼、成人礼、开笔礼)、学政考棚科举仪式、龙窑公祭仪式。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神话传说(疯摇城的故事)、诗歌、建水彝族花灯、建水小调(四门调)、民间游戏。
技艺文化资源:紫陶烧制技艺、鼓舞、草编、竹编、民族刺绣。
节日文化资源:燕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紫陶文化旅游节。
4.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活动的实施
(1)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差异水平和课程内容,运用指导示范、趣味提问、积极鼓励、正面评价等方式,把幼儿保持在其最近l展区内活动。例如,在主题活动《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中,教师制作动漫PPT,以听故事、说故事、演故事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大方表现并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教师要将本土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活动中,营造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如主题活动《我们来玩泥巴》,可以让幼儿进行紫陶造型设计、书画装饰等,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活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学习和体验本土文化。如在午餐时让幼儿品尝建水名小吃汽锅鸡,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建水紫xxx的典型器物――汽锅,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其所认识的其他紫陶生活器皿,如紫陶餐具、茶具、装饰品等。
5.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①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后对幼儿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所带来的发展。如幼儿对建水紫陶文化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理解和表达紫陶文化故事效果如何,在活动中创造力如何,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交流度如何等。
②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能否制定本土文化应用和融入课程的方案;能否创设浓厚的本土文化情境;能否让幼儿拥有平等的表现机会;能否根据幼儿实际因材施教并客观评价;能否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③对家长的评价。包括家长了解本土文化的程度;是否支持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来丰富课程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等。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是指教师、幼儿、幼儿同伴、家长等从不同视角对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的本土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幼儿可对教师组织开展的建水紫陶主题系列活动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过程中,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掌握多少本土文化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教学和活动过程需要改进和完善等。总结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完成之后,目的在于评价本土文化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总体成效。
注释:
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参考文献:
[1]xxx,主编.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xxx,xxx.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xxx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xxx,xxx,xx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xxx,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云南省博物馆编.临安紫陶:云南建水的陶艺传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8]xxx.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
[9]xxx.建构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之管见[J].学前课程研究,.
陶艺课程总结 第2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艺课程总结 第3篇
陶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亲手制作陶瓷,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门陶艺课程,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在陶艺课堂上,我们首先学习了如何使用陶土和工具。我了解到,陶土是一种非常有弹性的材料,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和力度去揉捏和塑造。通过实践,我学会了如何将xxx造成所需的形状,并学会了如何打磨和修整边缘,使陶瓷看起来更加光滑。
在制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我曾经尝试制作一个杯子,但在最后时刻,我发现自己无法将杯口弄圆。当时我非常紧张,手也变得不听使唤。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逐渐放松,重新调整了呼吸和姿势,最终成功地制作出了一个完美的杯子。
这次陶艺课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挑战。制作陶瓷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通过亲手制作陶瓷,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陶艺课程不仅让我学会了一种技能,更让我领略到了艺术的魅力和艺术的真谛。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是需要勇气和耐心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陶艺课程总结 第4篇
陶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泥塑和烧制制作出独特的陶瓷艺术品。近年来,陶艺课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我曾经在一次陶艺课中学习过陶艺的制作。那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陶艺课让我感受到了泥塑的乐趣和挑战。在陶艺制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变泥塑的形状和细节,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泥塑的独特魅力,也体验到了不断尝试和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陶艺课让我了解到了陶瓷艺术品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在陶艺制作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工具,例如使用转盘、刮刀、刷子等,以及如何控制泥塑的湿度和温度等。这些技巧和工具的使用对于制作陶瓷艺术品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能够成功完成陶艺作品的关键。
最后,陶艺课也让我认识到了陶瓷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陶瓷艺术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通过制作陶瓷艺术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陶瓷艺术品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陶瓷艺术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
总之,陶艺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瓷艺术品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和尊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陶瓷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陶艺课程总结 第5篇
在美丽安静的校园里,室外景色显得格外的宁静与和谐。伴着和煦的阳光,我走进了陶瓷与手工艺馆,踏上了陶艺课的征途。
陶艺课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课程,它不仅仅需要我们掌握基本的拉坯技术,还需要我们理解陶瓷的烧制和装饰艺术。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陶瓷制作的全过程,从最初的泥料的制备,到塑形,再到最后的烧制。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受。
每一次的陶艺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记得我们用湿润的泥巴做出了一个个圆形的胚,然后在上面进行雕刻和绘画。有时候,一个看似普通的泥巴经过我们的巧手,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独特的陶瓷艺术品。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受到了陶艺的魅力,它让我感受到了手工艺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道工序都包含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
陶艺课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陶瓷不仅仅是泥土和火的艺术,更是手工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心血结晶。他们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美的理解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件陶瓷艺术品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感。
回顾整个陶艺课,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陶艺的重要性。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这门课程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坚持和毅力,因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总的来说,陶艺课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将简单的材料转化为美丽的艺术品,让我感受到了手工艺的魅力,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期待下一次的陶艺课,期待下一次的艺术之旅。
陶艺课程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陶艺 教学
陶艺的材料性能灵活多变,极富表现力,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和可塑性,另一方面通过技巧的运用可以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这些特质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造型与设计方面,能够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然而,由于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对技术的要求极为严格,陶艺课程的教学中也必然要面临一些难题。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面向幼儿教育等特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本文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探讨陶艺课程在学前教育基础教学体系当中的教学模式,使陶艺课_正达到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拓展创新创意的实际效果。
一、陶瓷陶艺课程对学前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大致需要由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三部分构成,另外,通过陶艺的不同技能训练以及工艺的掌握,为以后从事幼师行业打好坚实基础。
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自古即是陶瓷王国,陶瓷发展具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元素是使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最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文化底蕴的首要任务即应是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地域文化的体现
中国地大物博,在长期的陶瓷发展史中,各地区陶瓷产品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形成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景德镇陶瓷的青花,德化瓷的象牙白,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等。因此,陶艺作品在创作中还需要对各地区文化特色有较清晰的了解。
外来文化的体现
自上世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以来,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经济文化的所有领域。
2 发挥文化引导作用
陶艺是艺术门类的课程,陶艺作品文化引导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设计师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发陶艺的文化引导功能,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求陶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
二、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 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 媒体教学法
陶艺课程总结 第7篇
关键词:陶艺;双语;教学效果;教学组织
1. 现阶段陶艺双语教学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陶艺专业是一门具有“全球化”特征的专业。全球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审美观点引发了中国陶艺教育对于其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尤其表现在对于全球化视野的接纳、思考以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标准这几个方面。因此,陶艺双语教育应运而生,在经历了起步、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之后,逐步展现出来它的教学成果。
目前,全国几个陶艺发展得比较活跃的艺术院校都开设了不同程度的陶艺双语课程。以笔者所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目前学院陶艺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占陶艺专业总课程的30%左右。与其它专业的双语课相比,由于陶艺本身对于“技能”的强调,陶艺双语教学的方式也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陶艺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的:首先,根据艺术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普遍薄弱的现实状况,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准确地进行定位,编排出合理的双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其次,从激发学生对于陶艺专业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入手,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理解逐步深入。主要采用点插式(关键字词的直译和记忆)-交错式(中英文切换进行讲解、提问、总结)-场景式(在老师示范、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英文对话互动)的顺序进行。另外利用校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与外国xxx以听取讲座或参观展览等形式加强英语语境方面的熏陶。最后,根据课程实际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课后小结中主要使用英语表述,巩固所学的知识。根据本学院陶艺教研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较适应艺术类学生,对所增设的第二语言不带任何负担,较轻松、自由地进入语言环境。
2. 如何深入陶艺双语教学的改革
随着陶艺双语教学的系统化,目前在实践中逐步开始暴露出来了一些教学上的薄弱点。这主要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思维和英文的直译来解决制作和创作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怎样提高英语在陶艺制作、交流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优势来帮助理解和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只是去记一些专业单词,或简单地照本宣读。笔者根据在教学中的实践,在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的改进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期望能提升陶艺双语教学的效果:
(1)加强学生对于“research”的重视
在国外院校中,“research”是指学生对于所学课题进行的调查、研究以及自我的分析。通常在国外教育体系里,学生的学业成绩中“research”这一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在陶艺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对于课程主题做英语的“research”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预习、更有广度地分析理解以及在作品创意方面的启发。如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会在开课之前发下所授课程的中英文讲义,使学生明白课程所要涉及的内容,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4开速写本作为“research book”(资料收集册)。学生把收集到关于本课题所涉及的中、英文的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信息)都收藏在本子里,并使用英文来概括、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在课程中加强对“research”的重视,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国内外陶艺发展的最新动态,丰富创作灵感,让他们创作思路更加多样化,避免了教学中学生艺术作品创作放不开手脚,艺术风格过于雷同的弊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切切实实地锻炼了学生英文的“读”和“写”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始至终自觉融入到英语学习环境的状态。
⑵ 主动创造课内课外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课内的语言氛围培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例如课堂上以问和答的方法,加强理解的完整性。对于强调“已技入道”的陶艺教育形式来说,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示范或帮学生修改作业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反复强调关键词句。比如在示范拉坯的时候配合动作反复强调陶艺拉坯方面的英语专业名词和动作要领。学生通过获得这样言传身教的学习形式,能在学习到陶艺技能的同时在英语 “听”“说”的实际运用上得到提升。在课外语言环境的创造就必须根据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实行。以笔者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陶艺专业教师会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搭建的实践平台,鼓励和组织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与国外xxx们的学习交流活动: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的研讨会、展览会以及教师的横向课题项目,调动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课外双语学习的组织形式往往能最大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开口用英语交流,“听”、“说”的能力就能在应用中提高。
⑶ 在课程的考评中强调“Presentation”的能力
所谓“Presentation”,即指的是专业陈述的意思。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陈述是介绍、认知、评价自己作品创作的各个阶段的创意、观念、技能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发言,它要求陈述者对要讲的创作理念做一番研究,对创作的作品有自我的认知。在陶艺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全部使用英语或中文结合英语做一次关于自己作品的“Presentation”,不仅能提升他们的专业学术研究分析能力,更能在英语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答辩方面获得锻炼和提高。这样通过这种对语言灵活运用的形式达到创作和语言教学的同步实现,提升及拓宽学生视野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陶艺技法的理解与应用。
总之,双语教学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培养国际人才的一条通道。陶艺专业中这条正在探索的新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我们将以双语教学如何更深入为目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中不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使陶艺专业的双语教学不断趋于完善,为中国历史悠远的陶瓷文化的传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xxx、xxx:《现代陶艺教育》[C]. xxx出版社. 2008.
[2]xxx:《陶艺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 艺术教育.2006. (5).
[3]xxx:《艺术院校学生艺术观现状及分析》[J]. 艺术教育.2007. (3).
陶艺课程总结 第8篇
陶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陶艺,我不仅了解了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陶艺技能。
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土的特性和变化。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土可以根据我的力度、温度和塑形技巧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纹理和形状。这种变化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和有趣。
此外,陶艺制作也需要耐心和细心。在制作陶器的每一个步骤中,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完成,以确保最终的产品能够完美无缺。这也让我更加注重细节,更加精益求精,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和艺术水平。
在陶艺课堂上,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有时xxx容易塑形,温度也不够高,这让我感到有些挫败。但是,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更加自信和坚定。
总的来说,学习陶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艺术和手工艺的重要性。它不仅让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陶艺技能,还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和审美,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我相信,这些技能和经验将会在我的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陶艺课程总结 第9篇
关键词: 陶艺教学 陶瓷艺术 误区 方法创新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各国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已将陶艺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将陶艺作为本科生的重要素质选修课而加以开设,但教学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创新。
1.陶瓷艺术的特点
泥土滋养着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彩陶、青瓷、兵俑、玻璃瓦等无不是泥土烧制而成的。曾经遍及全国各地的生产泥土艺术的民窑官窑,还在延续着它迷人的生命,这就是制xxx,简称“陶艺”。陶瓷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许多做陶的艺术家们把它描绘成是具备“土”的纯朴、“火”的物理催变、人的“灵”性创意的独特艺术。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人们依靠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现在简单分类有:童陶、成陶、传统陶、现代陶和创作陶,或有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之分。
2.陶艺教学的误区
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陶艺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教学也成了素质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但在教改的进程中,教师在认识上、做法上多少存在着走入误区的现象。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
陶艺的理论教学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抽象思维和好的教材。但目前高校专业的陶艺老师普遍较少,理论人才缺乏,学生没有参考教材,我曾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徐曲及其紫砂陶艺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且多不正规。此外,许多老师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实践操作技能太差,无法给学生系统地演示,甚至连拉坯制作的基本方法也不会,作品的档次较低,无法使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可见,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的问题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
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仍然是以制作技巧教育为主。
有的老师简单认为陶艺不外乎做些瓶瓶罐罐,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陶艺教学应该由xxx繁、循序渐进式地递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因材施教。
过多地强调了传统的造型和图案,学生在本年龄段所感兴趣的内容得不到学习和创作。还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上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形式,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形式,没有从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上去考虑,这是不对的。目前在陶艺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立足点放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很少去发现和更新内容。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固定规范的步骤教授给学生,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似乎成为一种“标准”。
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欣赏脱节。
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衷的大相径庭。教师在陶艺教学外没有关注学生平时所感兴趣的东西,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的教学脱节,造成部分学生对陶艺的兴趣逐渐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所以,从接受者来看,大学生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我们教学传授上的不力,学生的真心欣赏、潜心钻研的热情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3.陶艺教学的方法创新
陶艺教学应由传统的“作坊式”传授变成师生成为课程的共同开发者,一起参与知识的体验、创造过程。教师应结合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与其他民间艺术结合起来,汲取民族艺术的养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陶艺基地。
学校为陶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在生活实践基地设有陶艺教室,备有转盘、竹刀、操作台、电窑等硬件设备。还专门聘请了宜兴的陶艺老师来给学生上课,使陶艺课程的开发在技术上、资金上、人力上得到了保证。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制订应陶艺课程的实施纲要,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了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材。让学生走进陶艺世界,全面了解陶艺,亲手创作陶艺,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力,激发创造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在完成作品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全时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分层次培养,发现陶艺的好苗子。
低年级时就要让学生初步感受陶艺文化,了解基础知识,进行简单雕塑艺术的教育――象形捏塑,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情趣;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器皿的结构种类,能制作紫砂花盆、笔筒等简单器皿,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创造精神;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紫砂刻绘的方法,学习刀法、刀具的运用,能进行陶装饰品的刻绘,培养热爱生活和审美、爱美的情趣。通过分层,从中发现陶艺的天才,发现热爱陶艺的好苗子。
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玩泥”是人之“天性”,我们学校还开展了陶艺节活动,各班先指导学生按动物、人物、生活、科技等系列进行陶艺制作创新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教给了学生基本的泥条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法后,通过组织讨论、尝试操作诸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以小小陶泥为载体,或捏、或压、或卷、或叠、或雕,无限的创意伴随着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总之,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陶艺教育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体现了综合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这不仅仅是把现代陶艺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方向,为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具有思想文化境界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现代陶艺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陶艺课程总结 第10篇
陶艺是一门极具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艺术形式,我一直对它充满着好奇和热爱。在这篇陶艺课心得体会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感受。
在陶艺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如何制作陶轮和拉坯。陶轮是一个旋转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出平整而光滑的陶土表面。而拉坯则是一种将xxx成器皿形状的技术。这些基础技术的掌握,让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开始制作自己的陶艺作品。我选择制作一个茶杯,这是我最熟悉也是最实用的陶艺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杯子的形状和口径,以使其更加符合我的需求。同时,我也学习了如何处理陶土,如何让杯子表面更加光滑,以及如何上釉和烧制。
在整个陶艺课程中,我不仅学习了技术,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创造和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的尝试和调整,都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陶艺的魅力。我也逐渐理解了xxx的艺术创作过程,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
总的来说,陶艺课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它需要耐心、细心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我相信,这次学习经历将会对我未来的艺术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