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精选7篇)

119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1篇

1、领导重视,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参与是“保障”。我县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过认真仔细的思想动员工作,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明确岗位职责,是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髓”。抓好岗位职责的设舲,改革工作才能有“骨”,有“筋”,工作的脉络越清楚,干部职工开展起工作来就越有可操作性,思路也就越清晰,管理也才能更加规范。变“人管人”为“岗位管人”、“制度管人”。

4、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推进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于我县来说,近年来大力挖掘发展了攀岩文化、亚鲁xxx、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巴身小文化、新驰文化等。格凸河文化产业组团正在有序实施,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发展潜力巨大,只要找准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必将成为今后紫云的一个支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_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和以往较为具体的改革目标相比,它不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涉及到国家的整体制度建设,不太容易把握。笔者认为,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这个总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充分”。

一、充分认识总目标是中国改革目标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依据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愿望、遵循改革规律确立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改革目标,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改革目标的确立具有一条清晰的轨迹,即改革领域不断拓展,改革程度不断加深,改革层次不断提升。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解决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十三大提出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_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上述改革目标的逐步深化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凝结了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认识结晶,是中国改革目标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充分理解总目标是中国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深刻反映

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也更加突出。就国际环境而言,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反映在科技、信息、金融、军事等多个领域,中国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国际环境的遏制因素相互交织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稳步持续发展已经有了较强的基础,但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资源约束、体制障碍、发展失衡、利益固化等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和困难,使我们的改革面临诸多两难甚至多难的状况,即在改革过程中既要确保效率,也要维护公平;既要鼓励竞争,也要保障底线;既要尊重差异,也要凝聚共识。解决这些两难甚至多难的问题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人民群众也深深懂得这一点,因此都期待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期待全方位完善各项制度、大幅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便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因此完全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真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诉求,反映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三、充分领会总目标的丰富内涵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但内涵非常丰富。要完整准确把握它的内涵,必须弄清其每句话的具体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的是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也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还包括对紧急状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能力,全面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一体两翼的整体。一体,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两翼,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体是根本,是根基,是灵魂,是方向。两翼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体和两翼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安排,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要把这些制度、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得到严格执行。没有一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没有两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落不到实处,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此外,两翼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只有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只有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

最新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3篇

[关键词]上海“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政治设计;结构与战略;谋篇布局

如果说“十二五”规划是xxx发展总盘子的话,那么“十二五”改革的顶层设计,则是总体性的技术实施方案,是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十二五”重大改革的路线图。①

“十二五”改革的顶层设计属于“政治设计”范畴。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需要政治设计的,人类文明和秩序大部分是在与自然界和社会内部交互中逐渐形成的,是演进的结果而非“设计”的结果。但后来,政治设计越来越成为人类自觉的产物。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后现代化国家或现代化赶超国家,没有政治设计犹如在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清晰的路线图一样。而围绕上海新一轮发展,登高望远,研究和设计系统性重大改革,为上海实现新发展谋篇布局,提供翔实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增强改革的总体性、体系性、层级性和互动性,是“十二五”改革设计的精髓和灵魂。

一、上海“十二五”改革:历史定位与发展主线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xxx规划纲要》勾画了上海xxx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在发展主线上,上海“十二五”改革,有三条主线:一是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二是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三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上海发展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变革;而最为本质的发展关键词,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已经历过两次深刻的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一个旧上海转型为一个新上海,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转型,是上世纪90年代,从计划经济的重镇转型为改革开放的龙头。“十二五”期间上海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型,转型主线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型理念应当是“世界的上海”和“富民的上海”。

所谓“世界的上海”,是指上海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走入世界,从区域性城市跃入世界城市行列。世界城市(Global?摇City)是全球战略性活动的发生地。世界城市是在全球尺度上体现国际价值、经济价值、金融价值、服务价值、人居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哲学价值的综合系统。上海建设世界城市,有利于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增强对跨国公司总部的吸引力,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扩展上海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所谓“富民的上海”,是指上海要实现“包容性增长”(inclusive?摇growth),造富于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减少国家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GDP增长速度。由“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改变为“橄榄型”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要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税负重、医疗教育等支出过高等突出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地发展生活,让上海市民真正富起来。

这一转型将为上海今后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构筑坚实的体制和制度基础。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科学审慎地进行整体、系统的改革设计切入选择:

1、创新驱动与创新点选择。改革的顶层设计要体现三个突出:一是摒弃传统发展观念,突出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指标。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观念,突出民生发展指标。三是树立低碳绿色理念,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指标。鉴于此,要重点突破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2、转型发展与发展形态选择。经济发展上,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配置型”经济。社会管理上,从“强政府、弱社会”模式,转向基层社会自主管理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文化发展上,从“政企合一型”模式转向“政企分离型”的社会运行模式,恢复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的雄风。

3、“城市类型”与转型目标选择。(1)世界级城市而非“区域型”城市;(2)创新型城市而非“跟进型”城市;(3)文化型城市而非“工商型”城市;(4)市场型城市而非“行政型”城市;(5)社区型城市而非“政治结构型”城市,城乡一体型城市而非“城乡分割型”城市;(6)低碳型城市而非“高耗能型”城市;(7)宜居型城市而非“艰难生存型”城市。

二、改革的顶层设计:上海“十二五”核心问题

从技术规范上看,“十二五”上海改革的顶层设计应有的特点是:

1、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政治设计角度看,顶层设计是解决xxx上海发展改革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涉及战略背景、战略布局、战略选择和战略决策。从诊断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全部研究和设计的流程。研究和设计首先应聚焦上海“十二五”深层次瓶颈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构,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2、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视野和方法。整体性是不拘囿于局部、对个别社会境况进行抽象、产生规律性思维方法的特性。系统性是指有一个系统的、从深度结构解决问题的特性。做到整体设计与局部设计、单元设计与组团设计、基础设计与应时设计、常规设计与专项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连贯的系统。平衡性不仅指时间上、空间上的不顾此失彼,还指规制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组织结构之间的不顾此失彼。

3、给出上海“十二五”发展的历史坐标。在分析上海改革开放历史性进步、经济社会改革和探索创新公共绩效,特别是对所处阶段、历史方位和总体绩效研判的基础上,从“纵”“横”两方面分析评估“十二五”目标实现后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和从区域性特大城市跨入“世界城市”序列中所处的位置,给出“十二五”后上海发展的位置坐标。

4、关联性、水平线和基本依据。“十二五”上海改革顶层设计的水平线,是总体上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顶层设计的逻辑与基本依据,来自客观经济条件的重大变化,它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的协调推进。要排列分析上海发展的重大核心问题,确立推动整体发展的改革突破点。

5、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是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转向“市场、社会主导型”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点,在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由政府主导配置资源转向真正由市场配置资源。二是在确立总体取向(total?摇orientation)的基础上,着眼于上海未来核心竞争力,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实现阶段性战术目标和总体性战略目标的统一。

三、创新与转型:上海“十二五”面临的突破性深度改革

与许多地方一样,上海到了诸多领域的改革都进入深水区、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上海面临着一些“不得不改”的改革。据初步调研,这些必须的改革选项及实施方案是:

1、经济转型改革。(1)从大项目、政府重大工程、大型公共活动、房地产等拉动GDP的经济形态转向“民间冲动型”、“民间多元主体型”经济,即从“政府经济”转向“民间经济”。(2)简化政府监管和干预,让民间经济成长。民营企业不怕市场无形之手,就怕政府闲不住的手,减少税费,简化监管。(3)发挥上海经济社会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政府投资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4)放慢发展速度,争取更大空间加快调结构、促转型,形成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65%。(5)坚决遏制“逆市场化”、垄断和变相垄断的行为。

2、分配转型改革。收入分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它是长期积累的问题,更是一个体制问题。[1]转型方向,是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1)改善民生上,实施普惠性的均衡提升。(2)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衔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3)教育卫生医疗要体现公平,特别要发展便捷优质的卫生医疗服务。(4)多元化地解决“就业难”问题,从提供岗位转向提供政策。财政税收体制等应在“十二五”有突破。

3、社会转型改革。总体上要加快改变社会发展“积弱”状态和“弱组织”形态,改革政府统包社会的做法。(1)学习深圳等地为社会工作立法的经验,发展社会自主空间,激发社会创造活力。(2)强化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功能,建构多元分散的社会压力、社会风险排解机制,降低社会管理行政成本。(3)社区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没有社区的自我性,就没有一个理性合理的社会和好的公共绩效,简约社区管理,遏制社区不断加剧的行政化态势,强化社区自主性和自我管理。(4)打破刚性的户籍制度,探索新型人口和户籍管理办法,实现人口自由流动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4、产业转型改革。上海服务产业低于纽约、伦敦、香港,而就业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产业合理性的问题。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转型。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立产业制高点,产生一批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1)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中小企业和产业倾斜,扶持新业态和绿色业态。(2)对专业服务、高技术服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及咨询、会计、审计、法律、经纪、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实质性地降低准入门槛。(3)对郊区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优惠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上体现城乡一体化。

5、文化转型改革。上海要从“政府型”文化发展模式转向“民间型”文化发展模式。目前上海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只有发达国家1/3不足,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比重不高。(1)对文化与意识形态作适当分离,遏制文化意识形态化。(2)发展市场化的中介机构。上海缺少擅长“产业化”和市场化中介机构,文化行业协会有浓厚政府色彩。(3)提供文化空间,减少过多过滥的文化监管。在诸如标准化、资格认证、行业统计、专业培训等方面,政府部门要淡出,由行业协会来行使职能。

6、城市转型改革。从“区域性城市”向“世界城市”转型。(1)按照“世界城市”方式改革城市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2)处理好城乡关系是城市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基础。要从“城乡分割型”管理转型为“城乡统筹型”和“城乡一体型”管理。加大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做到“居有安所”,改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保障房管理方式。②(4)“城市细节”改革上,要拓展文化性公共空间。博物馆、展览馆、会展馆、美术馆、历史建筑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5)试行错时上班制、错日休息日制、允许“拼车”等,以缓解城市节奏、分散交通压力。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4篇

1. 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区文体中心主体建设顺利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建成村(社区)全民健身工程xx套、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室x个、村级固定电影放映点xx个。

2. 全年共开展文化惠民活动xxx余次,艺术辅导培训xxx余次,体育赛事活动xxx场次。xxxx年,我局荣获x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区博物馆荣获x市“我最喜爱的博物馆”和x市科普基地称号。

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基层党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局总支建成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不断丰富,文体事业快速发展。

4. 全年争取上级文化体育项目支持资金xxx余万元。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5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文明新双星,着力丰富人民群众德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全乡人民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双星乡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充分发挥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实施、和保障等重要作用,指导文化体制工作;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各项改革重点任务按时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双星乡各村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握相关改革政策,指导协调相关改革工作。乡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各村也组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乡政府领导小组定期到各村督促文化体制工作。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各村委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各村委会按照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要求与部署,科学谋划,合理安排,统筹协调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对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重大问题要请示报告,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要按

规定报批。我乡各村工作小组保质保量的推进文化体制工作。

三、制定和完善文化发展规划。

双星乡深入开展文化事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从我乡实际出发,确定了积极的发展目标,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全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结合我乡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加强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我乡各村工作小组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文化发展方案。

2011年12月21日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6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30年的时间里,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第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第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第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第六,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第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第八,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第九,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十,根据“”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用“三个不动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近**年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十四大在回顾14年来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_面。

1998年12月,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必须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_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02年11月,党的_报告用“十个坚持”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以_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年6月,同志在庆祝中国_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_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个重要讲话指出,党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使党的建设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年10月,同志在党的_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年来的基本经验。报告指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经验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历次总结,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启示。从这几次经验总结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党总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及时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这几次经验总结,都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从这几次经验总结之间的联系来看,它们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展开的。从这几次经验总结之间的区别来看,又是各有侧重的,既有对党的全部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经验总结;既有对党的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党执政主要经验的总结;既有旨在评判历史、克服错误倾向的经验总结,也有面对现实、应对将来的经验总结。

从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成功做法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总结历史经验的几点基本要求。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经验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对以往的实践和历史进行重新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事物本来的是非曲直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事业是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也是创造改革开放新经验的主体。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既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既要总结正面的经验,也要总结反面的经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经验都很重要。对于反面的经验,无产阶级政党往往给予特别的关注。_就曾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的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经验,就是要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历史上犯过的错误,从而有利于今后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运用经验开辟未来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战胜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正确的途径就是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事转企”改制为重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保障,切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持续发展;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三、改革任务

(一)重点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1个)。将区电影院转制为文化企业,核销事业编制。

(二)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2个)。区文化馆、文化市场稽查队2个单位,继续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财政全额供养关系不变。

四、政策规定

(二)社会保障。转企改制中,要切实做好转制企业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妥善解决好人员的分流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在认真贯彻中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区“事转企”文化单位的实际,制定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政策,确保平稳过渡、持续发展。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待遇标准及发放方式不变。转企改制时,对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或虽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既可以提前离岗,也可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提前离岗人员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办法办理退休手续。提前退休人员可按事业单位退休办法办理退休手续。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退休办法计发的退休金,通过建立企业年金等办法予以解决,区财政要对建立企业年金给予适当支持。

(三)财税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各项优惠政策具体按照(〔2008〕114号)文件、财政部、_、国家_《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和财政部、国家_《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等政策规定执行。

(四)人才队伍。注重发现、培养、引进各方面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积极引进区内外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对优秀和特殊人才,可以采用高薪聘用、给予管理股、兼职、重建人事档案等多种方式大胆使用。文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可以实行评聘分离。

五、工作步骤

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按照文件要求,成立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宣讲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规定,聘请专家座谈,征求全区基层文化单位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区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第三阶段:细化措施。区文体事业局根据《区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和实际问题,制定本系统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重点,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并于2010年8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抓好区电影院转企改制,推进区文化馆、文化市场稽查队深化内部改革。

第五阶段:总结验收。区文体事业局总结本系统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报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验收工作,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及时宣传,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成果。

六、职责分工

(三)区文体事业局作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实施单位,要切实履行好本系统和直属单位改革的职责,具体负责本系统改革单位实施方案的制定、论证、申报,以及改革方案实施前的思想动员、实施中的指导沟通、实施后的检查验收等工作。要及时建立健全改革工作机制,落实改革任务和改革时限,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

(四)区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移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