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伤寒论总结(热门11篇)

133

伤寒论总结 第1篇

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

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伤寒论总结 第2篇

【解说】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的小腹或是腰部疼痛,它是随着妇女月经周期而发生的。有些严重的患者,痛起来大汗淋漓,手足发抖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痛经属于妇科的常见病,xxx在他的《金匮要略》中就对痛经有过详细的描述。

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这是对痛经症状的非常形象的描述,另外仲景也在他的医书中给我们留下大量治疗痛经的有效方剂、那么最常见的痛经呢有四型。第一型是气滞血淤型,这类患者,她往往在xxx之前痛,而且痛起来非常厉害,乳房胀痛,小腹胀痛,腰胝酸痛,坠痛,这时候呢,我们可以用仲景的当归芍药散进行治疗,有时候还可以合枳实芍药散,效果非常好。

【解说】妇女痛经的第二种类型是寒凝胞宫型,这一类型主要是由于女性长期受寒,平时喜食生冷食物造成的。

这类患者来月经痛呢,往往在xxx的前的一二天或者月经第一二天。那么她来的痛时候特别怕冷,手脚发凉甚至肚子以后觉得冷痛的厉害,用暖水袋捂一捂会好一些,那么这时候我们可用仲景的xxx茯苓丸进行治疗,xxx本身就是温经止痛的,那么用这个方子效果也非常好。

【解说】痛经的第三种类型是气血虚弱型,这一类型的痛经主要是由于女性本身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或是大病初愈后造成的气血不足,月经期间患者会小腹隐隐作痛,有空坠的感觉,并且伴有月经量少、经期不正常等症状。

那么仲景认为,她是气血不足,可以用胶艾汤进行治疗,如果是患者不怕冷,寒象不明显的话也可以用胶艾汤,减去艾叶,阿胶就形成了我们常用的妇科圣药四物汤,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解说】痛经的第四种类型是肝肾虚损型,这一类型是由于女性肝肾亏虚,日常工作又过度xxx成的,具体表现为月经量少, 而且颜色较暗。

患者月经也不是特别准,来的时候也不舒服,主要是腰酸,小腹酸痛、坠痛,这时候我们可用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或者是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

【解说】前面四种类型的痛经,xxx辨证使用了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除了中药方剂治疗痛经以外,xxx还提倡采用食疗的方法治疗妇女的痛经。

痛经常用的类型,一个是寒凝胞宫型,一个是气滞血瘀型,那么针对寒凝胞宫型,仲景的方子,一个食疗方子叫当归生姜羊肉汤,那么治疗起来非常好,也适于平常的服用,那么当归可以活血止痛的,生姜可以散寒止痛,而羊肉可以温中止痛,这三个合起来做成汤,煲成汤,对平常爱痛经的妇女来说呢,经常食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第二种就是对血瘀型的,xxx有一个食疗方叫红蓝花酒,就是我们常用的红花泡酒服用,那么红花本身活血效果非常好,那么适量服用对治疗妇女瘀血型疼痛、痛经效果是非常好的。

伤寒论总结 第3篇

【解说】痢疾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它是由于人们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导致肠道内感染了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肠内侧,是一种以结肠为主的化脓性炎症,早在汉代,xxx对此病就有自己的认识。

xxx他对痢疾的病因,就提出来以有热故也,这就说明痢疾的病因是因为热邪而导致的,从痢疾的临床表现来看,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使得肠道的传导失职而导致出现下利便脓血形成痢疾这个病。

【解说】痢疾分急性痢疾和慢性痢疾。急性痢疾发病突然,患者发病时畏寒,发热,体温可达摄氏39度左右,同时伴有腹痛,乏力,恶心,呕吐,大便有脓血等症状,一般每天排便15次左右;而慢性痢疾由于在急性期没有完全治好,从而造成腹部时常有下坠感,大便每天3至5次左右,而且大便常有脓泡出现,对这两种性质的痢疾xxx也有他自己的辨别方法。

辨别的方法呢,下利便脓血,如果是急性菌痢,他便的脓血是鲜明的,慢性的菌痢,他便脓血是晦暗的,急性菌痢它伴有热性的症状,比如口渴,脉数,舌苔是黄苔,慢性菌痢呢他是虚寒的,所以他口不渴,脉象是沉缓无力的,舌苔是薄白的这二者就应该区分开来进行治疗

【解说】对急性期痢疾,很多医生主要采用抗生素来抗菌、消炎进行治疗,而对慢性期的痢疾,中药治疗则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慢性菌痢这一点在xxx那个时期,他已经就认识到了,所以他在六经病的后期就提出来有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治的方剂,这个方子就是治疗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按今天临床来看这就属于慢性菌痢。

【解说】xxx治疗痢疾有许多方剂可用,他自己就常用白头翁xxx患者治疗痢疾,他在《伤寒论》中就有“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的记载,这服方剂主要是由白头翁,xxx,黄连,秦皮等四味中药组成的。

其中白头翁是治疗痢疾的主药,它能清除毒热,止痢,xxx,黄连这两味药是清热燥湿,止痢的药,秦皮是清肠道内的热来止痢的药,所以白头翁汤就是用于治疗痢疾的主要方剂。

【解说】xxx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中,对治疗痢疾这种病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治疗痢疾,不仅可以内服中药,还可以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等外用的办法,这些都能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总结 第4篇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xxx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xxx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xxx。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xxx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

1、各病有主脉;

2、一脉主数病;

3、一病见数脉;

4、脉法颇灵活;

5、用脉象解释病机;

6、以脉象指导诊断;

7、以脉象指导治疗;

8、据脉象推测预后;

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

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

1、治未病;

2、注重顾护脾胃;

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

4、强调标本缓急;

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

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xxx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xxx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xxx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xxx〈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xxx教授在讲“xxx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xxx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

其二,芍药会妨碍xxx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xxx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xxx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xxx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xxx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xxx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xxx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xxx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总结 第5篇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xxx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xxx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伤寒论总结 第6篇

【解说】脾胃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较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不能正常饮食、病人身体消瘦等症状。传统中医对此病有很多记载,xxx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着“脾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的观点。

在《伤寒论》里xxx是非常重视脾胃的,脾胃这二者共同出于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腹部,胃属于腹,脾属于脏,这二者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胃呢它收纳水谷,脾呢主于传化精微,传化糟粕,这二者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它把营养物质传送到全身,在内可以营养脏腑经络,在外可以滋润皮xxx,肌腠。

【解说】胃和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胃吸取养分提供给人体所需要的动力,脾负责排除人体中的糟粕,使人体的器官避免遭受病菌的侵害,二者功能互相协调,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传送和排泄,胃和脾一旦发生疾病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

xxx他在《伤寒论》里面,描述胃脘疼痛的症候是非常具体详细的,比如说“心下痞”,“心下痞硬”“胃中冷”“腹中痛”还有“腹中急痛”,这些个描述论疼痛的性质来说,它可以有腹中拘急而痛,胃中的隐隐作痛,还可以胀满痞痛。

【解说】xxx在治疗脾胃病时多采用辨证方法,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他创立了许多名方用于治疗脾胃病,如采用瓜蒌、xxx、黄连、xxx茱萸、人参、小陷胸汤治疗胃痛的方剂就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是胃寒痛,这是寒邪胃导致的,可以用仲景的xxx茱萸汤,xxx中汤,如果是郁热痛,这是由于郁热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选择大黄xxx心汤,小陷胸汤,如果是气滞而导致的胃脘痛,这叫做气滞痛,可以应用小柴胡汤,或者是四逆散,如果是伤食,食积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采用仲景的小承气汤来导下食积而治疗。

【解说】xxx在《伤寒论》里记载的这些论治脾胃病的理论和方法,也启迪了现代医家在治疗脾胃病时选方用药的思路,,他的一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并受到重视。他的辨证用药的思想也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伤寒论总结 第7篇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xxx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xxx,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xxx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xxx汤证。若兼xxx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xxx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xxx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xxx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xxx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xxx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xxx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若经气闭郁,xxx几几显著者,方用葛根汤。气逆不降而呕逆者,方用xxx半几几显著者,方用葛根汤。气逆不降而呕逆者,方用xxxxxx汤。若表寒闭郁而内热烦躁者,方用大青龙汤。兼寒饮内婷而见呕逆喘息者,或兼呕利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温病讨论较少,为表证恶寒轻发热重为特点,伴有口渴、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治宜辛凉解表。

太阳表证还有一种表郁轻症,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面赤、身痒为特征。病程较长而病势不重,治以辛温小发其汗。其病邪略重者,方用xxx各半汤。病邪略轻者,方用xxx麻一汤。兼里热者,方用xxx越一汤。

伤寒外感病,若表邪传里、热郁胸膈者,以心烦懊恼为特点,方用栀子豉汤。兼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兼呕吐,方用栀子生姜豉汤。肺热壅盛、汗出喘息,治宜麻杏石甘汤。此二证病位便于上焦。太阳表证,失治误治,在久虚之人或阴盛之体,多致虚证变证,而与三阴密切相关。若心阳虚损、心悸喜按者,方用xxx甘草汤。兼下焦饮动、欲发奔豚这,治宜xxx甘枣汤,兼心烦不宁烦躁者,治宜桂甘龙牡汤。兼痰扰惊狂者,治以xxx救逆汤。兼下焦阴寒上冲发为奔豚者,治以xxx加桂汤。

若失治误治而为中焦虚寒变证者,因其临床表现不一,而有不同的证治。汗后脾气虚损而气滞腹满者,方用xxx姜xxx甘草人参汤。若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而见腹中急痛等,可与xxx中汤,若表证误下,脾土受损,治变证不解、邪热而利者,治以xxx人参汤。素有痰饮之人,或误治之后,三焦功能失常,进而饮生,可形成阳虚饮停诸证。若汗下后致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者,方用xxx去桂加苓术汤。吐下后脾阳虚弱,饮停于内,方用苓桂术甘汤。胃虚水停者,方用茯苓甘草汤。肾阳虚而见水气泛者,治以真武汤。体虚之人感受外邪,而汗下失序,致阳气暴虚,见昼烦夜静脉沉微者,主以干姜附子汤证。汗下失宜致阴阳两虚而阳衰为主者,方用茯苓四逆汤。若阴阳两虚相对均衡,而以脚挛急、恶寒肢厥为特点者,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而心阴阳两虚致脉结代、心动悸者,方用炙甘草汤。后复其阴,治以芍药甘草汤。若中阳虚累及少阴而见厥逆者,治以四逆汤。

有外邪不解,使邪入下焦,膀胱气化传导失司,而致水蓄下焦,以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甚则吐者,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有外邪深入下焦血分,血热互结,证见如狂发狂、脉沉、少腹急节胀痛等。其轻者,治以桃核承气汤;其重而急者,治以抵当汤,其重而缓者,治以抵当丸。

有外邪陷入心胸部,与痰涎水饮之邪搏结,而致心胸窒痛,结硬者,为结胸证。寒实结胸者,为外邪入里与寒痰水饮相结于心胸部位,治以三物小白散;热实结胸者,为邪热与痰饮相结于心胸部,其中水热互结,病理程度重而范围广,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甚或心下致少腹硬满而痛为大结胸证,方用大陷胸汤;而痰热互结与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为小结胸证,治以小陷胸汤。若有形邪热聚于心下,气滞而痞者,是谓热痞,治以大黄xxx心汤;若兼阳虚者,方用附子泻心汤。若无形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而致痞证者,谓之寒热错杂之痞证。方用xxx泻心汤。兼水饮食滞而伴有干噫食臭者,治以生姜泻心汤。若兼微虚痞利严重者,方用甘草泻心汤。

有饮停胸胁之悬饮,方用十枣汤。胃虚痰阻之噫气不除证,治以旋覆代赭汤。

太阳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以传其他经。既能传阳明,也能传少阳,至于先传阳明还是先传少阳,或成并病,并无固定的模式。太阳病甚则可以直传三阴经,其中以传入少阴者为多见。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六七天,但如果可以及时治疗,就能够截断病程,使汗出表解而早日痊愈。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表里同病或多经同病的证候。仲景也对此作出了条文的罗列。如表里同病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重证宜先,轻证宜后。具体而言,表里同病,若里证属虚寒性质且重者,宜先里后表,先扶其正后祛其邪;相反,若里证属热属实,一般先解表后攻里;但若里证重且急,虽里证为实,宜先攻里,后再言表;更有甚者,表里同病而无明显轻重之别,审时度势,活法圆机,是辨证论治的特别之处,亦是如此,才能有临床数剂而愈的神奇疗效。

伤寒论总结 第8篇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xxx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xxx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伤寒论总结 第9篇

【解说】导致慢性结肠炎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指肠道感染了细菌、霉菌等病毒,使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二是指由于人的身体过度疲劳、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情绪容易激动等,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发慢性结肠炎的发生。而在xxx看来,慢性结肠炎是虚寒性下利的一种表现,它与脾胃、肝肾功能的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xxx在《伤寒论》里面提出来,它的病因是以 ‘脏有寒故也’,从这一点来看,慢性结肠炎,它的病因关键在于脾脏虚寒,归纳它的原因一个是外感寒邪直中而来的,一种是由于过用苦寒攻下,导致了脾胃的虚寒,再有就是过食生冷,虚寒留于脾胃。

【解说】由于慢性结肠炎的病程较长,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而xxx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是,以理中汤来调理病人的肝肾脾胃,增强人的体质,以此达到机体抗病毒的目的。

xxx提出来它的特点是‘自利益甚’这就说明慢性结肠炎这个下利,它有越下利越加重这个病日渐加重的趋势,同时它又伴有腹中疼,这个腹中疼,它喜暖喜按,是一派虚寒之象,脉象往往是沉弱,沉缓,或者是迟缓,他舌苔表现是薄白苔,这就说明了 虚寒性下利主要的病症表现。

【解说】理中汤是xxx《伤寒论》中的一剂名方,这个方子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也是众多医家的首选方剂。这个方剂主要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等四味中药组成。

人参是大补元气健脾,还有干姜,干xxx中散xxx利的,甘草是和中宜气调和诸药的,白术能够健脾胃、止利,这四味药合起来就是理中汤,它的主要功用在于温中散寒,健xxx的。

【解说】虽然理中汤只有4味中药组成,但是它的配伍非常严谨合理,这个方剂不但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后世医家将这个方剂用于治疗其他一些疾病,也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伤寒论总结 第10篇

看了两天《伤寒论》,贪便宜买的没有注解的版本,一些地方实在晦涩难懂于是又翻开医学院中医教材的六经辨证部分,产生了两点感想。

一是教材上所谓的六经辨证与其说是《伤寒论》的浓缩,不如说筛除了原版中的.很多内容,要么是编写教材的人不能理解,要么就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原著中某些内容过于牵强附会,或两者兼而有之。

二是原著中将现在看来很容易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先分成六个大类,大类之中再根据脉象、各种症状甚至节气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觉得像中医这样的经验学科辨证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很难理解,疾病真实的情况,到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再到医者根据这种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偏差会不会大到令辨证这一行为失去价值的程度?

作为一个门外汉,上述观点可能会被业内人士狂喷,但总认为读中医古籍参考其思维方法的意义要远大于光是记住里面的结论。

伤寒论总结 第11篇

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xxx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xxx!举世昏厥,xxx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广告,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xxx,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