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质量文化报告范文(推荐5篇)

134

质量文化报告范文 第1篇

【关键词】送戏下乡;戏曲文化;传承

一、“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

中国戏曲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流传开来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极富特色的各地方文化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戏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演形式已经很成熟,服饰扮相漂亮,行当丰富,唱腔优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名片。在影视媒体等艺术形式出现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戏曲一直是文化宣传的主体,深受人们喜爱;在内容上,戏曲的主要题材大多为生活小戏、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民间传说等,中国戏曲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其很好地浸染和熏陶了民众的思想道德,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送戏下乡”缓解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直以来,农村都是思想文化宣传的薄弱点,农村生活单调乏味、沉闷,文化设施匮乏,文化产品又很少进入农村,这就导致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空虚等现象,进而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送戏下乡则成为调节农民生活的一剂良药,让农村再次出现和谐、安乐的气氛,它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节目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宣传进步、反对落后愚昧,引导农民的价值走向。

二、实施送戏下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剧种选择不符合群众喜好。目前,农村中的群体大多为老人和孩子,这些人有的喜欢京剧,有的偏好越剧、黄梅戏等,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群众,喜欢的戏曲有所不同。而上级在送戏下乡的时候,在剧种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群众的喜好,调查也不深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送戏下乡的效果。(二)戏曲题材单一,没有新意。很多送戏下乡的剧目十分单一,大多为表演了几十年的老剧目,这些剧目虽然都是经典剧目,但是在表演时,观众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进而造成观众流失。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演员和剧团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起不到宣传新生活、新风尚的目的。(三)抽空送戏下乡行为。在送戏下乡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送戏下乡活动最后都成为了应付差事的举动,农民有闲时,院团因为排练任务重不来表演;当农民忙的时候,一些院团却又抽空来应付了事。如此,在时间的选择上二者就出现了矛盾冲突。

三、如何切实做好送戏下乡活动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送戏下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此,农民的需要才是送戏下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送戏下乡之前,上级部门应对演出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劳作休息时间分配等进行调查了解,确定演出时间,开展前期宣传。同时还要了解农民的喜好等。演出结束后及时掌握农民的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改进院团演出质量的依据,增加院团的服务意识。当农民群众对送戏下乡表示了认可,送戏下乡活动才能算是取得成功。(二)创新下乡的剧目。送戏下乡活动是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长期政策性活动,因此,活动的组织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这个活动的生命力,并创作出更多更好、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作品。作为创作的主体,文化馆和剧团要高度重视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组织好每次送戏下乡任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在保留大量经典曲目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新曲目,宣传正能量,宣传农民身边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引领潮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导向。要敢于深入群众中去,由群众品评节目的好与不好,根据群众意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创作出更为优秀的经典剧目,增加送戏下乡的吸引力。(三)统筹规划送戏下乡。送戏下乡的组织者要做好送戏下乡的统筹规划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送戏下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次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需求,根据群众的需要和喜好精选下乡的剧种剧目,确定合理的戏种以及戏目的比例结构。最后要建立考核机制,对于表现不好的下乡院团,可由农民投票淘汰。以此激励演员要加强学习,增进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表演质量。通过这些举措,最终真正实现送戏下乡的初衷。

四、结语

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在有效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起到了移风易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故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改变当前送戏下乡走过场的问题,切实提高送戏下乡的质量,进而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质量文化报告范文 第2篇

坚持一个根本,就是要牢牢把握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将党和国家的要求作为前提和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行和全体员工始终遵循的根本价值准则。

二、把握两个要义

(一)要准确理解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属性定位。农发行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直属_领导、支持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经营宗旨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定位明确、功能突出、业务清晰、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良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一定要准确理解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职能作用、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方式、筹资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等特质,这有利于为开展具有农发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找准定位、找准方向。(二)要准确理解新时代农发行文化理念体系的丰富内涵。新文化理念是农发行改革发展实践所积累宝贵经验的传承与发扬,是凝聚全行干部员工团结奋斗、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彰显了时代精神、适应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了农发行特色、凝聚了员工共识,概括了新时代农发行人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使命,昭示了农发行和农发行人矢志不渝坚守支农初心的价值追求和神圣职责;“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愿景,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农发行的发展目标和蓝图;“执行国家意志、服务‘三农’需求、遵循银行规律”的办行理念揭示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办行宗旨和经营理念;“家国情怀、专业素养”的职业精神,是全行员工在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品质的概括和总结,是新时代完成党和国家交给农发行各项任务的有力保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宣传用语,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农发行支农品牌形象,展示了农发行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和担当。这些内涵都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丰富完善。

三、建设三个体系

(一)理念体系。理念,是实践的总结,是行动的先导,是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目前,农发行文化的总体框架已经确定,为了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工作,凝聚全系统的力量,还需要提炼具有农发行特色的、符合现代化政策性银行的、全行共识的执行层理念,比如信贷文化、合规文化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理念体系。(二)制度体系。制度是员工从业、执纪、修身的准则。通过对《员工行为规范》、《窗口服务的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构建完善的文化制度体系。通过将文化建设工作纳入考核等管理手段,使员工共同遵守文化制度要求,养成行为习惯,形成文化自觉。(三)形象体系。形象是对外宣传的第一窗口。要结合新文化理念体系,做到形象全面提升,展示农发行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品牌形象。一是要统一规范对外展示的视觉形象。二是要开展营业窗口形象提升工程。三是开展窗口服务培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做好四个融合

(一)文化与党建相融合。抓好党建是统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农发行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政治优势,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两者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要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形成强大合力。(二)文化与经营相融合。办好银行是本分。要将文化建设融入各级行业务经营实践,以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四大重点领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提升客户服务、优化业务流程,发挥农发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先锋和主力作用。(三)文化与管理相融合。抓好管理是基础。在各个管理环节,都要以文化素养进行要求,以此形成文化与经营管理的融合。用新文化理念统一全体员工思想,凝聚全员力量,积极营造上下同心、步调一致、同声同气、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文化的软实力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农发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文化与队伍建设相融合。带好队伍是保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文化理念成为广大员工的价值标准和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农业政策性金融队伍。

五、搭建六个平台

质量文化报告范文 第3篇

一、现实基础

二、实践与成效

1.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景区整体发展

高点切入,谋求发展平台。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法律条文写入省人大《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步入有法可依新阶段;把水美城乡、水文化载体建设列为河湖长制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将水利风景区创建作为各地实施生态河湖行动的必备要件,努力为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搭建新平台、塑造新条件。编制《江苏水利文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意见》,明确新时期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将其纳入全省水利“十四五”规划进行同步实施。在《江苏省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中,列入水利风景区建设任务,使之成为引领景区快速发展的具体行动。地方上,南京、苏州等多地出台了区域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连云港海陵湖、江都水利枢纽等景区还编制了景观提升、水文化科普建设等专项规划,较好地适应了景区建设发展需要。在机构改革中,各级水利部门主动作为,对相关单位、成员及时“调整补位”,筑牢省、市、县、景区四级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景区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水利部门条线互动,主动与宣传、文旅、民政等部门横向联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促进业务协同发展。

2.聚焦建设重点,切实推进景区提质增效

水域及其岸线、水利设施、文化、生物群落等资源要素是景区开发建设的根基,水活水清、生态优良则是景区的立身之本,既要依托利用好这个根本,更要严加保护根、守好本。一方面,注重做好资源调查梳理,摸清了全省水利风景资源家底,为景区科学规划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严守资源保护红线。积极引导各地运用系统思维,从保护生命共同体角度出发,优化资源整合利用,延展景区建设空间。同时各地景区突出优势资源,破除区域、行业局限,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既要提升外观品质塑好“形”,又要深挖文化内涵筑好“魂”。省级层面,在全国率先系统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普查登记各类水文化遗产8322处(个),建成全国首个水文化遗产管理信息系统,为景区建设培厚文化之基;通过在质量等级评价中增设文化科普建设评价内容,引导景区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各地更加注重文化资源挖掘展示,积极营建提升馆、廊、园、品等文化设施,目前全省拥有水文化展示馆的景区达81家。

3.注重规范引路,不断提升景区管理效能

规范景区创建,把好“入口关”。严格申报前置条件符合性审查,明确申报景区应水利功能完备、安全管理达标的刚性要求。出台地方标准《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规范了景区质量评价内容、程序和分级标准,确保景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规范景区复查,把好“出口关”。出台《江苏省水利风景区复核工作方案》,对获批满5年的景区实行复核管理,从2015年启动至今已完成53家景区复核评价,通过开展复核,查缺补漏,提档升级,有力提升了景区建设品质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探索长效管理,把好“过程关”。逐渐建立起景区自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定期复查等各级水管部门全面参与的过程管理模式。就景区规划、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多项课题研究,为景区规范、高效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扩大宣传造势,营建景区发展良好氛围

三、方向与路径

1.认清形势,把握发展新机遇

当前,在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中,给水利风景区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宏观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水利行业层面的具体实践行动,在江苏得到很好地叠加实施,为水利风景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积聚了强劲势能。可以说,全省水利风景区工作正处于各级政府重视、外部发展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良好时期。下一步要从战略高度再深化认识,抢抓机遇,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积极做好与生态河湖行动衔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策应、与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接轨、与幸福河湖融合,在结合点上找突破,在边缘线上求创新,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引擎,推动景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登上“大舞台”。

2.坚定目标,开启发展新征程

通过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全省将涌现一批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精品和水文化地标工程,建成“水活、景美、质优、民悦”的水利风景区,促进形成空间均衡、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其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成为美丽江苏建设中的一个美妙音符。基于这一目标,未来水利风景区应突出具备3个特征:一是更加健康靓丽的生态环境。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将不仅拥有清秀灵动生态美、壮丽恢宏工程美、书香典雅人文美的高“颜值”“气质”,更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塑好“形”,人居自然相得益彰、诗意栖息,努力成为“城市会客厅”“最美水地标”。二是更富文化魅力的亲水空间。彰显厚重绵长的文化底蕴是高品质景区的灵魂工程,将文化特色与水域风光、地域风情、工程风貌和谐统一,充分展示水工程、水生态、水景观、水精神等多种水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触摸到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熏陶。三是更为安全舒适的幸福家园。在确保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公共安全前提下,营建出特色各异、婉约精致、便利共享的功能空间,让人时时事事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到处彰显文明之风,不断增强大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3.统筹任务,助推发展高质量

(1)强规划,持续优化空间布局要完善规划体系。各级水利部门要对标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超前谋划、提早布局,编制好新时期本地区景区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还要着力引导各地景区做好“多规合一”,切实提升自身规划质量水平,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协调。努力健全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为主体,省、市县、景区多级覆盖的发展规划体系,形成全省“一张图”,为景区高质量发展画好线、指好路、铺好道。要优化发展布局。坚定“努力实现县级层面全覆盖”目标不放松,持续推动规划重点项目落地落实;同时注重全域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各地深化跨界合作、资源共享,推进跨景区、地区、流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景区规模化、集聚化、协同化发展,努力补齐景区空间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短板问题。要突出空间特色。坚持全省景区“四沿”“三片”发展规划总格局并一以贯之,突出抓好各功能区(带)、节点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现其美的高质量水利风景区集群,增强景区整体竞争力。(2)展特色,着力塑造精品景区要锻造景区品质。围绕绿色发展,统筹结合河湖环境综合治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持续提优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加绿色生态空间;营造提升滨水景观质量,充分彰显水景观特质;持续深挖文化内涵,注重富有文化性、科技性和互动体验性的水文化科普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吸引力和人文魅力;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让景区服务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智能化。要打造地标品牌。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鼓励多产业融合发展,抓好有特色、高水平、带动性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升级,培育“拳头”产品。优先打造一批高颜值、高品位、高标准精品景区,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景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景区建设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运河文化品牌做出来、打出去。加快研究推动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工程新建或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让更多的河湖陂塘、工程枢纽、水文站所成为标志性工程,成为美丽城乡建设的点睛之处。要开发精品线路。加快优质资源整合,以水利、生态、文化等特色要素为切口,设计推出一批可观可赏、可游可憩、可娱可悟的水利风景区精品游线路。(3)重管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研究探索水利风景区与河长制湖长制相结合的工作新机制,引导各地将景区建设工作纳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列入考核内容,借助各级河长湖长力量推行分级管理,以解决景区建管“两张皮”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行业管理新模式,加快筹办江苏水利风景区协会,强化业务交流促进和行业自律管理。同时还要抓紧完善服务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及评价、奖惩、监管等运行机制。要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高效的法规政策和管理规范体系,切实提升制度规范效力。要强化监管服务。持续加强景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专项检查力度,注重专家“问诊把脉”“对症开方”,切实厘清景区管理权、责、利三重关系,逐步建立动态长效监管机制。

4.落实保障,形成发展强合力

(1)凝心聚力搭平台水利部门要整合自身资源,协调系统内部力量,共同参与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发展政策,主动将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要点和计划,发挥好条线联动的整体优势。同时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争取把景区建设任务列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交通等部门沟通协调,适情成立议事协商机构,完善以政府牵头、水利主导、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景区建设发展。此外,还要向社会各界借力,以筹办景区行业协会为契机,广泛吸纳与景区相关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资本和宣传单位、团队加入,搭建好景区业务交流合作的外部平台,为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广开渠道强支撑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将景区建设纳进公共财政投入大盘子,争取与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考虑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机,寻求景区水文化建设资金渠道,研究设立景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完善各类投融资平台,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共管共享;要向市场要活力,鼓励景区利用优势资源适度经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景区发展良性循环。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既熟练水利技术管理,又擅长景区规划、建设、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交流培训,培育专业团队,打造高端智库,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景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3)借水行舟扩宣传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模式与路径,不仅注重与文旅、文保、宣传、旅行社等部门、社团的联合营销,更要借题大运河文化、河长制湖长制、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融入水利风景区元素,形成一体化宣传。省级层面要持续放大“最美水地标”“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宣传效应,研究策划“河湖故事大家讲”等一批主题鲜明、富有温度、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进行集中造势,发出水利声音。同时还要继续借融媒体平台,提升宣传效应,积极打造适应大众阅读习惯和偏好的宣传体系,拓宽受众面,增强心理认同。随着5G时代的来临,各地要立足景区,创新营销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主题活动,大力营造爱水护水、保护生态的良好舆论氛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美丽,已成为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法定职能。建好管好水利风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个全社会多方共赢的好事情,也是一项紧迫、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面临诸多领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造福人民为根本指向,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守正创新,努力把水利风景区做出江苏样板、全国典范。

参考文献:

[1]董青,兰思仁.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国研智库与江苏省商务厅研究项目组.以开放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以江苏开放创新为例(上)[J].中国发展观察,2020(9-10).

质量文化报告范文 第4篇

关键词:茯茶;文化;产业;乡村振兴

1文化和产业发展

茯茶(茯砖茶),是一种经加工形成的紧压黑砖茶。经过发酵制作产生一种俗称“金花”的冠突散囊菌,具有助消化、减肥、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及抗氧化等多种保健作用。泾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泾阳实际上并不产茶,但自古以来就是南茶北运的中转之地,为了远距离长途运输的便捷,通常把散装茶叶经过加工包装,逐步产生了茯砖茶,至明清时达到极盛。清代卢坤《秦疆治略》曾记载泾阳县城的茶叶贸易盛况,而在清末时期,连年战乱,茯茶产业随之衰落[1]。解放后,新中国曾出现“红星”“人民”牌茯砖茶。1958年,为了降低茯砖茶原料的运输成本,国家将茯砖茶制作基地迁到了湖南安化,泾阳的茯砖茶厂全部关闭。从此,茯砖茶在泾阳基本消失。2008年前后,泾阳县政府和众多茶商开始恢复茯砖茶制作工艺[2]。2015年,泾阳县建成了以茯茶文化为主题,集吃、住、游、娱和购为一体的民俗茯茶镇。2016年,泾阳县茯茶生产厂家5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茯茶2万t,年产值达20多亿元[3]。茯茶文化和产业在泾阳成功“复活”并开始焕发蓬勃生机,茯茶重新成为泾阳乃至陕西省的一张名片。

2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在短短十几年间由濒临消失到成功复苏并快速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鲜活教材,对其他地方乡村振兴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挖掘文化资源,找准产业方向

泾阳县历史上并不种茶,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茯砖茶的生产之地,这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优势,具有独特优势。当地政府和茶商能够及时挖掘茯茶文化资源,恢复茯砖茶工艺,使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在消失了半个世纪后成功复苏发展,成为泾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泾阳县发展茯茶文化和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使产业发展具有差异化的文化优势,避免了同质化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模式在陕西省还有很多,如兴平的马嵬驿、宁强的青木川、山阳的漫川关及蓝田的白鹿原等。该模式给陕西省乡村振兴提供的启示之一就是乡村振兴不能采用相同模式。挖掘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恢复本地独特的传统产业,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具有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搭建文化平台,带动产业发展

泾阳县茯茶产业的发展应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以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壮大。目前泾阳茯茶镇包括4个功能区域,茯茶文化产业园、商业展示区、优美小镇及双赵村改造项目。其中仅茯茶文化产业园占地,包括茯茶文化展示、关中生活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等。利用文化体验带动茯茶产业的发展,通过让消费者获得各种各样的文化体验增进对茶文化的了解,如观看茯茶工艺表演、参与茯茶加工、重走茯茶古道以及品味茯茶文化等。这种模式给乡村振兴提供的启示是有目的地搭建文化平台可以快速带动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产业发展有了文化依托,更具有文化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使文化发展有了产业推动,更具有发展后劲和发展动力,这样就使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制定发展规划,提升产业规模

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发展离不开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早在2013年,《陕西省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中就提出“在具有悠久茯砖茶生产历史的泾阳县建设现代茯砖茶生产园区,利用陕南丰富的夏秋原料加工茯砖茶。”随后,咸阳市编制了《咸阳茯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计划用5年时间,在咸阳建成“两园”(泾阳茯茶产业园、咸阳茯茶科技产业园)“两街”(泾阳茯茶文化街、咸阳茯茶商业街)“一中心”(西北(咸阳)茯茶信息贸易中心)[4]。2016年,泾阳县了《泾阳县茯砖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19)》,提出将茯茶打造成中国第一文化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名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全球传播的文化名片[5]。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于茯茶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迅速扩大了茯茶产业发展规模和茯茶知名度。若没有各级政府的规划设计,茯砖茶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可能要走许多弯路。从泾阳茯砖茶的文化和产业发展来看,政府的支持引导和规划设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发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泾阳茯砖茶是一个传统产品,要想在现代社会发展壮大,成为一项特色产业必须通过现代科技创新,实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一是生产方面的科技创新,近年来泾阳县制定了《泾阳茯砖茶生产技术标准》,为保证茯砖茶质量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进一步使传统的茯砖茶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是营销上的科技创新,泾阳县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商+商新型营销模式,引进苏宁易购西北运营中心入驻,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这3个措施可进一步促进泾阳茯砖茶文化和产业升级。传统的乡村产业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泾阳茯砖茶的发展证明,科技创新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手段,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加大文化宣传,提升产业品位

茯砖茶产业在泾阳复兴后,为了不断提升茯砖茶产业品位,泾阳县不断加大茯茶文化开发和宣传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编写了生产工艺流程,恢复了制茶老模具,创作了《茯茶情歌》等文艺作品,组织了“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6]。打造了茯茶文化小镇,拍摄了以泾阳茯砖茶为背景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泾阳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阳茯砖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在泾阳茯茶小镇,处处可见茯茶的传说、茯茶的雕塑、茯茶的制作工艺,茯茶的文化气氛非常浓厚。所有这些,使茯茶产品和茯茶产业从里到外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极大提升了茯茶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乡村振兴要依赖传统产业,从茯茶文化和产业的发展来看,加大文化宣传、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文化品位是促进产业发展、加速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3发展建议

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其他地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目前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提升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以及为其他地方乡村振兴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提出以下3项发展建议。

整合茯茶品牌,提升茯茶质量

目前,泾阳能够生产茯砖茶的厂家数量较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茯茶小镇售卖茯茶的门店有上百家,这得益于近几年茯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但茯茶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一个问题是各种品牌名称相近、包装相似、质量参差不齐且知名度都不很高,使买家难以辨别和选择;另一方面,各种茯茶品牌相互竞争,容易产生内耗,不利于茯茶产业的发展。因此,茯砖茶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对目前的生产厂家和品牌进行合理整合。一是靠市场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对质量好、规模大且效益好的品牌进行扶持,对质量差、效益差和规模小的厂家进行合并重组。通过不断整合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提升茯茶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加强文化宣传,扩大茯茶影响

茯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茯茶文化和品牌的宣传,茯茶文化是茯茶产业的根和源。泾阳茯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确实得益于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茯茶文化的大力宣传。但茯茶目前的影响力对于茯茶文化和茯茶品牌的宣传力度还远不够,茯茶的知名度和茯茶文化的影响基本上集中在陕西省,扩大至西北地区,但在全国的影响较无法和西湖龙井、碧螺春和铁观音等其他名茶相齐并论。因此,在不断提升茯茶质量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茯茶文化和品牌的宣传力度,组织茯茶文化宣传团队,挖掘茯茶文化内涵,创新茯茶文化宣传方式,不断扩大茯茶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推动茯茶产业的长效发展。

加强产品研发,增加科技含量

茯茶是一个传统的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把传统的茯茶产业转化为一个现代化产业,就离不开科技研发和创新。目前,虽然当地政府已经整理规范了茯茶生产标准,成立了茯茶研发中心,但就总体效果来说,茯茶的科技创新还远不够,科技对茯茶产业的贡献较小。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茯茶研发中心,加强茯茶生产人才队伍培养,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结合现代个性化需求,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茯茶新产品,如茯茶保健品、茯茶工艺品等,不断提高茯茶的附加值,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雪莉,许芳.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2016(13):15-16.[2]侯凯东.茯茶始祖“泾阳茯砖”[J].中国茶叶,2013(2):33-33.

[3]陈妮.对陕西泾阳茯砖茶电子商务销售发展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6(6):96-98.

[4]孙越赟,梁军青,杨佳.茯茶飘香咸阳城:咸阳市茯茶产业发展综述[J].西部大开发,2016(7):144-146.

质量文化报告范文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品牌建设;意义;优化措施

一、引言

在现阶段,各个企业包括企业,都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逐渐的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各种手段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大力开展品牌传播活动。良好的品牌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尤为明显,品牌的建设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品牌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没有生命周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__明确要求,中央企业和谐发展要实现“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将“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作为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中的重要一环,企业也应积极响应这一要求,在经营管理中做好品牌建设,将企业的健康积极的形象展示出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品牌建设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能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力的体现不再只是产品质量,更是用户消费观念的竞争,深人人心的品牌总是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对于企业来说,由于产品是无形的,用户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因此,在品品牌建设中更注重服务品牌。企业经营管理中品牌建设的意义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展示良好积极的企业形象

企业的品牌建设也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标志与形象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也是企业与社会沟通的一个桥梁。好的品牌建设可以加大企业的影响力,也会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同感,使消费在面对众多同类产品时,更倾向于品牌较好的产品。

(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深人人心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亲睐。品牌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提供便利,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时间和流程,为企业带来新消费者的同时,也留住了老用户。品牌的建设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良好的品牌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尤为明显。

(三)提供优质服务

由于现阶段我国能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力的体现不再只是产品质量,更是用户消费观念的竞争。公司的产品是无形的电能,消费者不能直观的感受并进行消费,因此公司的品牌建设更为重要。服务是一种行为,本身就是品牌经营,保证优质服务就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品牌价值是在客户评价中产生的,是在服务过程中体现的,只有满足了用户们的用电需求,公司的品牌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

(四)增强企业活力

一个良好的不仅可以提高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极大的增加用户的满意度、认可度,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以品牌文化为依托,将企业更好的推向市场、推向广大用户,增加企业在市场的活跃度。良好的品牌文化效应可以促进市场的认可,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大量需求,进而产生强大的购买动力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对企业来讲,也应当通过推介自身输电、送电以及用电等全过程的服务,使得用户接受企业自身的文化和品牌,进而自愿的购买产品或服务,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品牌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激发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使得广大的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上,思想趋于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当前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在当前,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在品牌建设方面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对品牌建设不重视

目前,各行各业谈品牌建设的越来越多,但还有一些企业或公司对品牌建设并不重视,认为品牌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还有一些企业或公司认为品牌建设只是简单的创建一个标识、商标或几句口号而已,没有真正的重视起品牌建设的内涵,更不用提品牌经营了。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提供的并不是实体产品,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就更容易导致企业认识不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二)没有契合客户的需求

部分企业在品牌定位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在品牌建设时,存在较多虚假信息,夸大企业的部分特性,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品牌,这些问题都是较为常见的。虚假的品牌信息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还会造成消费者的反感,企业的信誉度降低,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对提高服务质量不重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服务质量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决定着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以及企业品牌效应。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对自身服务质量不重视,在服务的过程中,难以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无论是咨询窗还是业务窗口,都不能有效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不仅对客户造成不利影响,还会降低企业的品牌美誉度,从长远角度来讲,还会给企业的经济效应带来影响。

(四)品牌宣传工作效率低

由于大部分的企业的品牌宣传人员一般为兼职人员,这些员工平时有自己专门负责的工作,宣传只是他们的临时工作,并不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因此宣传人员未能很好地站在全局性高度思考理解宣传工作,造成宣传深度、广度缺失。再就是因为不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导致思想认识不足,有些个别员工就会对宣传工作放松,对品牌宣传工作不重视。另外,当前的品牌宣传工作大多方法陈旧,缺乏创新。企业的宣传人员很多缺乏系统的培训,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入,所以导致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虽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效果微乎其微。由于品牌宣传工作缺乏专职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宣传方法较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品牌宣传的效果较差。

四、企业品牌建设的优化措施分析

根据分析当前企业品牌建设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可以总结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做好品牌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品牌建设的内涵与实际意义,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其次要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做好服务品牌;最后要拓宽品牌宣传的渠道,向公众展示一个积极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找准自身企业的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