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1篇
基本概况:
地处__县南大门的韦庄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画坛名宿韦江凡生养之地,_骁将耿直落幕于斯;这是一片升腾着希望的土地,西韩铁路、京昆高速、108国道交汇镇、秦202线穿境而过,属全省107个重点镇之一,陕西农业产业化园区建立于此。为推进本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展开调研。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目前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村干部存在着为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村庄规划有待完善。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能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部分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一般整治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美丽乡村建设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
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镇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
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乡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各类报告:
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2篇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市_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相关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根据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市_会副主任许青云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于5月18日至21日先后深入蕉城、周宁、福安、寿宁四县(市、区)12个乡镇开展调研,实地察看了16个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并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座谈。5月22日,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做法
1.注重组织推动。市长亲任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内设美丽乡村建设组,将工作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和“双百”项目进行管理;20出台《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方案》《关于做好美丽乡村规划“一张图”工作的通知》,今年又出台《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注重分类指导、示范引路,以来召开了7场各类现场会,组织100多名乡镇长、村建站长分10期赴福州业务培训,组织30多名村支书赴台湾参加乡村旅游培训。各县(市、区)制定工作方案与考评办法,开展农村工匠等培训,上下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乡村。
2.注重整治环境。围绕五项重点任务(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各地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示范创建、绿色乡镇创建和村庄绿化工程,有力地整治了农村“脏乱差”问题。美丽乡村示范村则按照“三整治三提升”(整治生活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旧房裸房,提升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提高整治水平。各创建村还突出基础先行,千方百计改善乡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些村还建设村民活动广场、小公园,整治了河道等。
3.注重突显特色。各创建村立足条件优势、资源秉赋,保护好乡村原始风貌、村庄原有形态,挖掘文化内涵和生态特点,走差异化、特色化路子,形成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点。如以蕉城贵村、邑板为代表沿溪流域景观型,以福安牛石坂、秀洋为代表的田园风光生态型,以福安虎头、溪塔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特色型,以霞浦东壁、福安大获为代表的海边海滩风光型等。同时,我市大力创建白云山、霍童溪、福鼎蒋太线三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并在沿线启动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点建设,成为乡村游精品。
4.注重文化传承。大部分创建村能够注重保护和挖掘村庄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精品。如福安市采取融入“畲、茶、古、廉、红”等元素,就是开发历史文化村的好办法,整治后的廉村环境古朴受到好评。我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镇6村(全省42个镇村),中国传统村落31个(全省125个),总数居全省第一。福鼎仙蒲与巽城、福安廉村、屏南双溪、寿宁西浦及古田杉洋等6个村(社区)于年获得中央财政传统村落保护资金补助各300万元。20,省政府通过竞选方式选择十个镇(村)开展历史文化名村环境景观改善提升工作,我市蕉城霍童镇、屏南T下村以总评分第一位、第二位的成绩列入该项目。
5.注重发展产业。一些村庄产业发展意识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福安秀洋、寿宁亭溪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有机特色农业,产品畅销效益较好。发展游游产业也是很多创建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选择。如福安虎头、福鼎潋城、古田江湾、柘荣石山村依托风景名胜区;霞浦半月里、福安坦洋村依托民族风情、传统工艺等开发乡村游,都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有益尝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逐渐推开,不少村庄发生可喜变化。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尚处推进阶段,与上级要求、与有些设区市相比有差距,面临较大挑战。
1.各地有差异,推进不平衡。从组织推动看,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造成推进力度不一,个别村今年创建工作未启动;从县(市、区)看,各有特色亮点,示范村建设方面福安、蕉城相对走在前;从创建村看,环境整治效果差异较大,有的连基本的卫生都未打扫清楚,有的观望等待、应付过关,重建设轻规划、重基础建设轻环境整治的现象自然存在。
2.规划不完善,特色不突显。村镇规划20虽然实现全覆盖,但受技术力量、设计经费、编制时间等因素制约,整体水平不高,相当多村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宜。一些村规划雷同或者太抽象,甚至无宜居环境整治规划;一些村庄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够。从建设上看,“有新房无新村” 现象比较明显;不少村庄存在硬化过度等现象,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没充分展示。有的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则贪大求洋、大拆大建,洋气有余,土味不足,有的种大树、搞不锈钢,甚至有的挖地造湖,脱离农村实际,城市化明显。
3.整治不彻底,保洁不落实。一些村“五清楚”(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不够清楚,示范村“三整治三提升”不到位,脏乱差问题尚未全面解决。有的卫生没搞不到位,有的房前屋后生产生活用品乱堆乱放,有的村“清违”工作不落实,有的裸房未装饰或处理,个别村鸡鸭没有圈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有效处理现象比较普遍,连霍童溪沿岸部分村庄也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整治后回潮现象不容忽视。
4.发动不到位,主体不主动。有些群众不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一些群众卫生保洁意识差,各扫门前雪,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做,群众看”现象,甚至涉及自身利益时就不支持、不配合、开口就要钱,宣传发动工作有待加强。少数乡村干部存在阶段任务意识,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主动性、持久战精神不足。
5.产业不突出,发展缺后劲。除个别村有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村都因区位、自然、人才条件原因,找不到发展路子,产业单一趋同,没特色没规模没竞争力,也难招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缓慢,人才、资金缺乏;有些村想借助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愿望好,但自身条件限制,即使加入旅游元素也难有作为。
6.投入不集中,机制不健全。当前除了省财政专项资金外,市县乡财力投入不足,部门项目资金没有有效整合,加上村财薄弱,难以保证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投入。今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建制村则相当部分是村财空壳村,难度更大。组织领导与共管长效机制也待完善,怕美丽不持久。
三、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延伸“点线面”攻坚,不断提高串点连线成片上规模效应。必须突出重点,科学选点,分期分步实施,示范引导推动,形成特色亮点。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六项工作:
1.强化规划引领。以规划为龙头,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一要注重基础资料和民意收集。规划要因地制宜,注意多深入实地摸实情,多尊重村民意愿,多方便生产生活,并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村庄山水、生态、人文、产业等实际,考虑旅游基本要素,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防止“千篇 一律”,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三要简单实用便于实施。规划不能太抽象,要通俗易懂,简单管用,可直接实施。四要强化项目带动作用。通过规划生成项目,分期分批、分门别类地筛选好项目,争取上级的立项支持。当前可结合生态农业开发、精准扶贫、水利建设、环保投入、乡村旅游,做好做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文章。五要提高规划执行刚性。要加大规划宣传与督查力度,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切实强化执行。
2.强化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宜居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注重生活环境整治。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本工作。要引导农民开展环境整治,严格按照“五清楚”,把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具体行动上,真正解决好农村“脏乱差”问题。二要注重生态环境整治。要遵循“六不六多”(不推山、不填塘、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要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原则,加强“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坡荒地)和裸露地块绿化,达到“两特色”(房前屋后菜地化、菜地似绿化”“田园资源是公园、田间步道变绿道)目标,防止简单套用城市化做法。三要注重规范村民建房。划定农村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加强旧房、裸房整治,进行“平改坡”或挑檐改造,古建筑、古民居不得随意粉刷,管控好村庄整体风貌。
3.强化基础配套。从我市村级实际出发,各地要在继续完善农村水电路通讯设施的同时,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三方面公共配套服务缺位问题。一是建设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供水规模和建成区分散与否,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和排放路线,合理建设布局乡村污水处理设施,每个创建村当年应想办法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敖江、闽江、交溪等重点流域1公里范围内的554个建制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前全部实现污水有效处理。二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重点在解决市县经费投入问题上求突破,推广“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四有” (每个村有稳定的保洁队伍、完备的处理设施、长效的资金保障、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目标。省里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我市要抓紧跟进出台。还可以通过“一事一议”动员村民每户每年缴一定费用用于村庄保洁。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所有乡镇和90%建制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三是配套建设其他公用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群众集体活动广场、凉晒场、公厕,整治河道、沟渠,加强防灾避灾场所、防洪和消防设施建设,解决好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向农村延伸商业服务,完善基本公共保障。
4.强化文化传承。文化是每个村落的“魂”。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面子光鲜、里子脆弱,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村庄特色,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延续乡村野趣上下功夫,挖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彰显乡土、山水特色和地方人文特色,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列入年省政府重点扶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整治项目的蕉城霍童镇、屏南T下村,要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快全市传统村落普查与评审认定,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传统村落名录,并有效组织申报第四批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争取中央补助资金支持。同时,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5.强化产业支撑。把村美与民富有机统一,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选好路子,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最大限度激发农民创业就业热情,打造“一村一品”,激活“美丽经济”。一要发展高效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休闲农业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转产转型。福安秀洋村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的做法值得学习推广。二要开发乡村旅游。要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树立更多类似“霍童溪生态走廊”、“溪塔葡萄沟”、“洋中梦里水乡”等特色品牌,逐步将传统农村观光产品转变为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民宿、养老养生等新型旅游业态。今年重点抓好蕉城、福鼎、福安、柘荣四条示范线路创建,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三要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整理资产、转化资本,鼓励乡村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
6.强化机制保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搞一阵风,当时很漂亮,不久又恢复老样子,必须靠有效机制来保障。一要完善投入机制。市本级和县(市、区)政府要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兑现落实政策投入的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纳入美丽乡村年度创建计划的村庄和景观带,按照创建等次、成效、人口规模实行“以奖代补”。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建立政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要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建立污水、垃圾、绿化、护栏、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制度,做到有专人来管、有制度来管、有村规民约来管,避免人为破坏、过快损坏。同时,加强市县乡三级村建站建设,充实技术力量,县乡要派人挂点帮助指导推动,严把质量关。三要建立村民参与的有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强化村民主体地位,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村民自觉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广泛开展文明教育,创建美丽家庭,引导村民改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自觉整治环境。四要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宣传先进经验典型范例,营造氛围,使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村民的自觉。加大宣传促销,提高我市美丽乡村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五要完善督查考评机制。继续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任务和绩效考评内容,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采取“月通报、季考评”等方式强化督查,强化动态管理,扎扎实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3篇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个经济开发区、295个村,总人口81万,农业人口61万。全县耕地面积380万亩,其中玉米面积360万亩,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于此,梨树镇霍家店村被_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魅力乡村”荣誉称号。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xx县党委、政府精心安排、扎实推进,抓规划、排项目、筹资金、定措施,有序有力实施各项建设计划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编制了《xx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战略定位,提出了以沿线村为主,内陆村整体推进,重点打造乡镇所在地省级示范村、沿线村,明确了相应整治模式和初步目标,以及环境改善、产业提升、特色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为重点的实施内容。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重点突破,打造亮点”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整治规划方案,切实增强整治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落实保障,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和帮扶对象的支持,明确了整治目标和原则、模式和标准、申报程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二是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制订了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三)注重结合,强化统筹推进。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统筹推进。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采取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协调,扎实推进整治项目建设。截止五月末,全县累计出动人力2800人次、清柴草垛1030余个、清粪堆760个、清路边沟6万延长米,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近280万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6月中旬蔡家镇敬友村广场完成铺设彩砖平方米、马家村围墙建设完成2300延长米、白山大泉眼村2000平米文化广场已打好基础、郭家店化石山村村口的白钢大门已经安装、靠山屯村、上三台等村粉刷围墙万平方米、修建通往农户过水桥3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92盏。初步统计,建设资金累计投入840余万元。在今年乡镇绿化方面,我县整体投入500余万元,其中栽种垂柳18295棵、银中杨3000棵、绿篱5000棵、金叶瑜1075棵、灌木花和杨大苗等万株。三是加快产业升级。结合棚膜园区建设,加快梨树镇高家村、喇嘛甸镇梨树贝村、小城子镇亲仁村等村的特色产业培育,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支撑。四是注重宣传造势。为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组织有关支部书记、村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多批次外出参观学习,通过整治实例提高村民的切身感受,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从而让村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四)建立机制,强化工作合力。一是纵向到底的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全面落实责任主体。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各乡镇全面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将建设的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二是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建立动态通报和定期督查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公开、进度公开、标准和要求公开的“三公开”,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视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协调财政、城建、农业、文化、国土等部门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建设环境整治的综合考评、项目推进的全面监管、规划设计的组织管理等。
二、存在问题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后续长效管理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后,增加了许多景观和设施,村级相应增加了大量养护开支。这样如果管理经费不能很好地解决,各村将由此造成新的负债,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终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为此,后续长效管理不及时跟进的话,将带来很多问题和负面效应,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成果将前功尽弃,还招来群众的一片骂声,没有群众支持配合,后期建设工作开展难度将增大。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文化、水利、建筑、园林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造成工程进展困难。另外,村庄环境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村容整洁环境美”的建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是计划项目资金安排与基层和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投入资金也相对较多,个别村反映因为整治多、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看菜吃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基层和群众要求加快建设的愿望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建议意见
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战略目标任务,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建议省里统筹安排、科学考虑建设项目、内容和时序,切实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积极申报各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确保各项配套资金落实,并从省农委层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集成优势,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集聚更多的资源、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二)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村社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单位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充分调动镇、村社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使命感。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4篇
丁圩村位于新沂河堤北面,虞姬沟南面,距颜集镇政府西3公里,颜邵公路、颜花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元月27日对丁圩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丁圩村
现有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2户,总人口2158人,劳动力860人,在外打工劳动力560人,尚能转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41亩,其中旱地1441亩,中低产田51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841亩,油料面积30亩,蔬菜面积10亩,花卉面积500亩,其它经济作物面积60亩。畜牧业生产情况:大家畜4头,生猪150头,羊105只,家禽养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产业生产情况:企业6个,其中私营板厂1个,个体工商户5个。企业从业人数30人,粮食生产59000公斤,油料生产3000公斤,禽蛋产量28000公斤,蔬菜产量50000公斤,社会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第一产业收入643万元,第二产业425万元,第三产业86万元,分别占总经济收入的55%、37%、8%,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木,人民收入来源于花木和外出劳务。XX年农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500元。
二、存在问题。
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水利配套较差的丁圩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三、目标规划。
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
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XX年-XX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3、XX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
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20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
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四、搞好村板材厂建设生产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建议:
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
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
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
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5篇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必须从基层做起,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为尽快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硬件设施完善了,经济增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民的精神水平、道德意识才会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国家,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才会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同时为积极响应暑假社会实践的号召,我在这个暑假对“幸福乡村建设”做了深入的了解。我以xx市xx县的几个乡村为基点,发现原来现在的乡村基础设施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
首先,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几乎家家都已经实现了电器化,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已经成了家家必备,有的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已经有了电脑,空调,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高的提升,在收入来源上有很多家庭都以养猪为主业,还有奶牛,部分牛场还都是以村民个人投资,合伙养殖为主,慢慢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现在大都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源,在牛场养殖上,也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粪便清理上全都是机器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而传统的以种地为主业的家庭已经很少了。
再次,村民的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有很多村庄现在都流行跳广场舞,在晚上大多以老年夫妻为主,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另外有的村庄还修建了公园,例如我调查的香营,还修建了人工湖,在湖里还有荷花供人观赏,人们在此盛夏还可以去那里的凉亭去纳荫乘凉,人们还会在节日的时候,利用击鼓,吹唢呐,来庆贺,尤其是在中国吹歌之乡的抚宁。其次,在村庄的交通方式上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些土路,断路,现在几乎每个村庄都已经通了水泥路,并且实现了村村互通,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一些粮食交易,还有桥梁的修建,也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交通效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最后,在粮食的种植收获上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提高了人们的耕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让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投入其他活动中去。幸福乡村建设已经有了质的提高,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的文件指导下,在党的关怀下,幸福乡村建设还会有很大的提高,让我们祝福幸福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6篇
文家乡背靠太浮山,对建设美丽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乡上下以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为目标,以产业培育、村庄建设、环境保护、乡风文明为重点,按照“四美一化”建设标准,着力把文家建设成有山有水却无工业污染的美丽乡村。
一、坚定打造生态之乡的理念不变
虽然目前我乡已成功创评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乡镇,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把目标盯住国家级,争取国家生态项目建设的.投入。今年,全乡要争取有3—5个村争创级省级生态建设示范村。在这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以绿色gdp为指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避免引进重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生态立乡的根本。
二、建好一批基础服务设施的目标不变
乡村两级积极向上向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完成了一批民生项目工程建设,雅林农贸市场的新建及归市、雅林街道的硬化、亮化、五道通组公路的全部硬化、文家村通组公路硬化、枯藤溪桥的新建、大观、岩溪安全饮水工程,今年乡党委政府要重点解决文家店马路市场问题,完成文家店农贸市场建设。各村要以通组公路硬化、堰塘整修、沟渠清淤为重点,确定一批项目,全力推进实施,继续开展安全饮水工程,为文家百姓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服务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7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8篇
自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都有了显著提升。
一、新农村重点村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为积极响应_、_关于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保证我县2018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县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统一使用,今年我县新农村建设资金共462万元,用于三个项目,分别是石门镇仲坪村边沟建设项目万元、石门镇仲坪村养牛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万、二道白河镇安北村至奶头山村通村道路硬化建设项目万元。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创建
一是大力推进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在省级美丽乡村创建中,我县按照创建标准,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新合乡新合村申报了省级美丽乡村。二是积极打造美丽庭院、干净人家。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新农办、县妇联进一步强化协调配合,通过召开会议、选树典型、广泛宣传、联合检查指导等措施,调动各级力量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进一步探索“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精细化管理模式,全力打造整洁、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2018年全县共创建美丽庭院481户、干净人家1150户,检查验收及挂牌工作已全部完成。三是加强文化品牌打造。依托我县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坚持打长白山牌,从内部挖掘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重点挖掘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东北抗联文化、打造两江镇六人沟村摄影基地、松江镇松花村乡村旅游样板村等三个文化品牌,张扬美丽乡村个性,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四是加大整体片区推进力度。完成一个片区整体打造工作目标,以明长旅游公路为纽带,沿线各乡镇依托森林美景、田园风光、风土人情等特色,实施森林村庄、鲜花村庄、花园庭院、风景田园、花海旅游等工程,打造出长白山第一旅游风景道。
三、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年初以来,新农办先后下发《安图县2018年春季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关于集中处理废弃农药瓶、食用菌袋、秸秆的通知》指导各乡镇有重点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广泛宣传发动、严格检查督导、创新完善长效保洁机制等措施,确保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新农办每月对各乡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点进行分析梳理,及时指导乡镇工作进程。二是集中力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成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各乡镇(社区)和各包保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指挥,广大干部群众全员参与。定期开展整治、督查和宣传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弥补不足,完善工作措施,保证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效果显著。截止目前全县共投入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53万元,清理垃圾堆10850个、清粪堆1276个、柴草垛1847个、清路障241个,在全县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环境整治效果显著。三是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省州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实际,在广泛调研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制定《安图县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确保全县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屯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环境保洁长效机制、环境卫生检查评比考核机制全面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9篇
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苏州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并全面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为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提升村庄建设水平,更好地彰显农村特色、培育致富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于7月全面部署开展美丽镇村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美丽村庄。当前,苏州市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稳步、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以下特点:
1、目标明确,推进有序。
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点面兼顾,层次清楚。主要分为美丽村庄示范点创建、星级康居乡村提升和生活污水治理三个层面。20,以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全市选择了71个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村开展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三年内力争创建100个有产业特色的美丽村庄示范点(含年开展试点的71个),提升1000个基础设施配套的星级康居乡村。20,为切实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标准不高的问题,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意见》,以每年不少于1000个村庄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规划科学,分类指导。
苏州市在村庄布点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一方面从尊重村庄既有现状,保护山水田园风光出发,将上一轮1268个保留村目标扩展为5000个左右。一方面坚持按不同村庄类型和资源禀赋进行分类指导。划定的“一般村”,必须按“三整治、一保障”(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疏浚村庄河道,保障农民群众基础生活需求)标准搞好村庄整治,不搞重复建设;划定的“重点村”,必须按“六整治、六提升”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康居乡村”;划定的“特色村”,探索挖掘历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完善旅游设施,创建“美丽村庄示范点”。尤其是重点村和特色村,必须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生产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规划和三星级“康居乡村”整治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公厕、绿化、停车场、小游园、社区服务分中心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
苏州市积极探索国家、集体、农户和社会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建立财政分级负担机制,根据不同项目性质明确不同投入主体。市级财政重点支持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2013年开展试点的71个示范村庄,市级财政根据打造标准,分档次奖补5240万元,加上其它项目支持,市级扶持资金共计近7000万元。20试点的市级重点村庄,市级财政每村奖补200万,每年10个,三年30个;1000多个规划保留村庄“康居乡村”建设,市级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和服务,达到创建标准的,市委市政府给予命名表彰。年开始每年1000个规划保留村庄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全市三年计划投入60亿元,市级财政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对各区的补助和各市的奖励。吴中区区镇两级财政计划投资40多亿元,完成全区109个特色村、408个重点村、421个无撤并计划一般村和540个自然村污水处理的建设任务,2015年当年计划投资8亿元,其中区财政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该区还对区内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采取由区统一扎口、统一与相关部门洽谈等办法,使各项建设费用下降约20%。
4、产业融合,致富农民。
针对农村休闲游普遍存在体验项目单一、难以持续吸引游客、农民无法享受更多增值收益等问题,苏州市在镇村布局规划中明确了产业主导,倡导发展六次产业,以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就业为目标,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和保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综合性农业园区,以企业化理念推动家庭农场集团式发展,以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形态,形成可复制的“六次产业”新模式。农民全程参与生产、加工以及营销、旅游三大环节,农民增收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园区因地制宜规划设立由家庭农场经营的种养区域,并推行项目、技术、资金、销售等服务。整合资源,统一开展亲子游、采摘游、婚纱摄影等营销服务,为农场持续吸引游客,解决单个农场休闲游粘合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在居民区设专卖店,进餐饮店、企业批量营销等途径,为家庭农场打通销售渠道,农民在全产业链中获得增值收益空间。
5、机制健全,推进有力。
市美丽村庄建设办公室组织市住建、市容市政、水务、农委等成员单位建立联合督查和验收制度,加强工作力量,加大工作协调和指导。各地、各部门围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建设目标,加强配合,细化任务,周密布置工作计划,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政府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水务)局,凡推进过程中出现困难矛盾,立即召开联席会议,梳理问题原因,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当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由点到面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按照既定目标,江宁、高淳两区必须全面完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任务,市级示范村累计须达100个。学习借鉴苏州经验,建议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近几年,南京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数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建设标准还较低,覆盖面还不高,污水仍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重中之中。建议学习苏州经验,结合“十三五”规划安排,制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体方案,用几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二是统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区为单位,对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并与相关建设单位打包协商,以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标准、降低建设成本。三是加快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同时,着手研究面上农村环境整治的提档升级,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10篇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市_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相关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根据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市_会副主任许青云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于5月18日至21日先后深入蕉城、周宁、福安、寿宁四县(市、区)12个乡镇开展调研,实地察看了16个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并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座谈。5月22日,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做法
1.注重组织推动。市长亲任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内设美丽乡村建设组,将工作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和“双百”项目进行管理;20出台《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方案》《关于做好美丽乡村规划“一张图”工作的通知》,今年又出台《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注重分类指导、示范引路,以来召开了7场各类现场会,组织100多名乡镇长、村建站长分10期赴福州业务培训,组织30多名村支书赴台湾参加乡村旅游培训。各县(市、区)制定工作方案与考评办法,开展农村工匠等培训,上下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乡村。
2.注重整治环境。围绕五项重点任务(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各地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示范创建、绿色乡镇创建和村庄绿化工程,有力地整治了农村“脏乱差”问题。美丽乡村示范村则按照“三整治三提升”(整治生活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旧房裸房,提升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提高整治水平。各创建村还突出基础先行,千方百计改善乡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些村还建设村民活动广场、小公园,整治了河道等。
3.注重突显特色。各创建村立足条件优势、资源秉赋,保护好乡村原始风貌、村庄原有形态,挖掘文化内涵和生态特点,走差异化、特色化路子,形成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点。如以蕉城贵村、邑板为代表沿溪流域景观型,以福安牛石坂、秀洋为代表的田园风光生态型,以福安虎头、溪塔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特色型,以霞浦东壁、福安大获为代表的海边海滩风光型等。同时,我市大力创建白云山、霍童溪、福鼎蒋太线三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并在沿线启动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点建设,成为乡村游精品。
4.注重文化传承。大部分创建村能够注重保护和挖掘村庄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精品。如福安市采取融入“畲、茶、古、廉、红”等元素,就是开发历史文化村的好办法,整治后的廉村环境古朴受到好评。我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镇6村(全省42个镇村),中国传统村落31个(全省125个),总数居全省第一。福鼎仙蒲与巽城、福安廉村、屏南双溪、寿宁西浦及古田杉洋等6个村(社区)于年获得中央财政传统村落保护资金补助各300万元。年,省政府通过竞选方式选择十个镇(村)开展历史文化名村环境景观改善提升工作,我市蕉城霍童镇、屏南T下村以总评分第一位、第二位的成绩列入该项目。
5.注重发展产业。一些村庄产业发展意识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福安秀洋、寿宁亭溪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有机特色农业,产品畅销效益较好。发展游游产业也是很多创建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选择。如福安虎头、福鼎潋城、古田江湾、柘荣石山村依托风景名胜区;霞浦半月里、福安坦洋村依托民族风情、传统工艺等开发乡村游,都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有益尝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逐渐推开,不少村庄发生可喜变化。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尚处推进阶段,与上级要求、与有些设区市相比有差距,面临较大挑战。
1.各地有差异,推进不平衡。从组织推动看,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造成推进力度不一,个别村今年创建工作未启动;从县(市、区)看,各有特色亮点,示范村建设方面福安、蕉城相对走在前;从创建村看,环境整治效果差异较大,有的连基本的卫生都未打扫清楚,有的观望等待、应付过关,重建设轻规划、重基础建设轻环境整治的现象自然存在。
2.规划不完善,特色不突显。村镇规划20虽然实现全覆盖,但受技术力量、设计经费、编制时间等因素制约,整体水平不高,相当多村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宜。一些村规划雷同或者太抽象,甚至无宜居环境整治规划;一些村庄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够。从建设上看,“有新房无新村” 现象比较明显;不少村庄存在硬化过度等现象,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没充分展示。有的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则贪大求洋、大拆大建,洋气有余,土味不足,有的种大树、搞不锈钢,甚至有的挖地造湖,脱离农村实际,城市化明显。
3.整治不彻底,保洁不落实。一些村“五清楚”(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不够清楚,示范村“三整治三提升”不到位,脏乱差问题尚未全面解决。有的卫生没搞不到位,有的房前屋后生产生活用品乱堆乱放,有的村“清违”工作不落实,有的裸房未装饰或处理,个别村鸡鸭没有圈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有效处理现象比较普遍,连霍童溪沿岸部分村庄也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整治后回潮现象不容忽视。
4.发动不到位,主体不主动。有些群众不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一些群众卫生保洁意识差,各扫门前雪,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做,群众看”现象,甚至涉及自身利益时就不支持、不配合、开口就要钱,宣传发动工作有待加强。少数乡村干部存在阶段任务意识,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主动性、持久战精神不足。
5.产业不突出,发展缺后劲。除个别村有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村都因区位、自然、人才条件原因,找不到发展路子,产业单一趋同,没特色没规模没竞争力,也难招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缓慢,人才、资金缺乏;有些村想借助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愿望好,但自身条件限制,即使加入旅游元素也难有作为。
6.投入不集中,机制不健全。当前除了省财政专项资金外,市县乡财力投入不足,部门项目资金没有有效整合,加上村财薄弱,难以保证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投入。今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建制村则相当部分是村财空壳村,难度更大。组织领导与共管长效机制也待完善,怕美丽不持久。
三、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延伸“点线面”攻坚,不断提高串点连线成片上规模效应。必须突出重点,科学选点,分期分步实施,示范引导推动,形成特色亮点。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六项工作:
1.强化规划引领。以规划为龙头,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一要注重基础资料和民意收集。规划要因地制宜,注意多深入实地摸实情,多尊重村民意愿,多方便生产生活,并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村庄山水、生态、人文、产业等实际,考虑旅游基本要素,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防止“千篇 一律”,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三要简单实用便于实施。规划不能太抽象,要通俗易懂,简单管用,可直接实施。四要强化项目带动作用。通过规划生成项目,分期分批、分门别类地筛选好项目,争取上级的立项支持。当前可结合生态农业开发、精准扶贫、水利建设、环保投入、乡村旅游,做好做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文章。五要提高规划执行刚性。要加大规划宣传与督查力度,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切实强化执行。
2.强化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宜居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注重生活环境整治。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本工作。要引导农民开展环境整治,严格按照“五清楚”,把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具体行动上,真正解决好农村“脏乱差”问题。二要注重生态环境整治。要遵循“六不六多”(不推山、不填塘、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要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原则,加强“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坡荒地)和裸露地块绿化,达到“两特色”(房前屋后菜地化、菜地似绿化”“田园资源是公园、田间步道变绿道)目标,防止简单套用城市化做法。三要注重规范村民建房。划定农村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加强旧房、裸房整治,进行“平改坡”或挑檐改造,古建筑、古民居不得随意粉刷,管控好村庄整体风貌。
3.强化基础配套。从我市村级实际出发,各地要在继续完善农村水电路通讯设施的同时,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三方面公共配套服务缺位问题。一是建设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供水规模和建成区分散与否,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和排放路线,合理建设布局乡村污水处理设施,每个创建村当年应想办法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敖江、闽江、交溪等重点流域1公里范围内的554个建制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前全部实现污水有效处理。二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重点在解决市县经费投入问题上求突破,推广“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四有” (每个村有稳定的保洁队伍、完备的处理设施、长效的资金保障、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目标。省里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我市要抓紧跟进出台。还可以通过“一事一议”动员村民每户每年缴一定费用用于村庄保洁。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所有乡镇和90%建制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三是配套建设其他公用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群众集体活动广场、凉晒场、公厕,整治河道、沟渠,加强防灾避灾场所、防洪和消防设施建设,解决好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向农村延伸商业服务,完善基本公共保障。
4.强化文化传承。文化是每个村落的“魂”。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面子光鲜、里子脆弱,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村庄特色,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延续乡村野趣上下功夫,挖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彰显乡土、山水特色和地方人文特色,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列入2015年省政府重点扶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整治项目的蕉城霍童镇、屏南T下村,要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快全市传统村落普查与评审认定,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传统村落名录,并有效组织申报第四批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争取中央补助资金支持。同时,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5.强化产业支撑。把村美与民富有机统一,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选好路子,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最大限度激发农民创业就业热情,打造“一村一品”,激活“美丽经济”。一要发展高效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休闲农业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转产转型。福安秀洋村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的做法值得学习推广。二要开发乡村旅游。要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树立更多类似“霍童溪生态走廊”、“溪塔葡萄沟”、“洋中梦里水乡”等特色品牌,逐步将传统农村观光产品转变为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民宿、养老养生等新型旅游业态。今年重点抓好蕉城、福鼎、福安、柘荣四条示范线路创建,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三要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整理资产、转化资本,鼓励乡村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
6.强化机制保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搞一阵风,当时很漂亮,不久又恢复老样子,必须靠有效机制来保障。一要完善投入机制。市本级和县(市、区)政府要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兑现落实政策投入的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纳入美丽乡村年度创建计划的村庄和景观带,按照创建等次、成效、人口规模实行“以奖代补”。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建立政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要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建立污水、垃圾、绿化、护栏、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制度,做到有专人来管、有制度来管、有村规民约来管,避免人为破坏、过快损坏。同时,加强市县乡三级村建站建设,充实技术力量,县乡要派人挂点帮助指导推动,严把质量关。三要建立村民参与的有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强化村民主体地位,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村民自觉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广泛开展文明教育,创建美丽家庭,引导村民改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自觉整治环境。四要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宣传先进经验典型范例,营造氛围,使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村民的自觉。加大宣传促销,提高我市美丽乡村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五要完善督查考评机制。继续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任务和绩效考评内容,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采取“月通报、季考评”等方式强化督查,强化动态管理,扎扎实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池河镇青岗、三和集镇尚庄、定城镇宫集、西卅店镇高潮新村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和西卅店镇集镇建成区整治情况,听取了县美丽办现场介绍和综合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开展了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7521”工程(高标准建设好20x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20xx年度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_村2个民族风情镇村,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和11个县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打造1条“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实现了由往年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通过上下努力,20x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应建11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准备迎接省级验收;20xx年度乡镇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成效初显,投入4000多万元招标组建了专业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完成了20xx年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主干道沿线的遮阳棚和违法建筑拆除任务, 19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40个,5个省级中心村拟建95个项目已完工34个,11个市级中心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房前户后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通畅等工作;启动了20xx年度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选定和申报工作,其中9个乡镇和5个省级中心村总规和建成区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美”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虽然20xx年度中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xx年度的前期建设工作比较落后,各乡镇、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项目开工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够,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认识上存在偏差。县直各部门认识不高,与乡镇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对点帮扶成效不佳。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错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依然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乡镇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少数乡镇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一般工作来开展,工作被动应付,前期当甩手掌柜或等待观望,后期匆忙慌乱,造成工作脱节和落后局面。
(二)规划引领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今年初,各乡镇又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但乡镇规划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学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驻地建设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乡村特色性不够。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边干边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驻地沿街背巷整治雨污分流及水电管线规划布局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乡镇配备了保洁公司,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多数中心村杂草、垃圾较多,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十分普遍。
三、工作建议
建设美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造福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准确把握上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加压、再发力,大干快干全力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县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项目谋划,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三是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做到严格按规划建设。
(三)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四) 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
近年来,我乡以XX为契机,主动融入XX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倾力打造了梯田景区。景区打造集农耕文化、民俗观光、自然景观和特色农产品于一体,未来还将定位为一个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产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以XX梯田为名片,在山水、田野、房屋、美食中唤起人们心中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一年多来,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
一是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邀请多位摄影家、环保专业人士、景区规划专业人士到XX进行考察,对XX发展定位,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意见。乡村两级也对XX的房屋、山水、田园等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为将来科学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此外,XX与XXX签署了共建美丽乡村协议,10月在XX召开了共建美丽乡村座谈会,县、乡领导和挂点单位、群众代表等就建设美丽XX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明确了XX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
二是开展了环境整治。将XX村纳入了保洁范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去年XX村纳入了保洁范围,村内沿线配备了垃圾桶,组织清理了陈年垃圾,对垃圾处理、环保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制定了环境整治方案,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群众环境意识得到了提升。
五是举办了XX梯田开镰暨文化下乡、摄影采风、红豆杉油槽开槽仪式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XX梯田知名度,同时有利于XX村吸纳游客建议,把XX村建设得更富有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规划设计投入大,规划编制不到位,缺乏整体性、科学性的发展定位和实施方案。
(二)道路交通不便利,通村公路路面窄、弯道多,安全隐患大,是影响当地群众出行和乡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人文内涵挖掘不够,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后继无人”的现象。
(四)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不够,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旅游接待能力较差。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以来,XX市于9月26日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建设目标,二个多月过去了,各县区在探索美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此,11月15-20日,市财政局副局长管迎新带领“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组”有关人员,对XX区、XX区和XX县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制定《XX市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报省财政厅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提供参考。调研组现场考察了潘集区的祁集陈郢村、平圩卢沟村,大通区的洛河王庄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凤台县的丁集张巷村、城北芮集社区,听取了县区、乡镇领导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就“美好乡村建设”主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自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县区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3个县区7个中心村的调研情况看,各县区工作进展不一、相差较大。除潘集区祁集陈郢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平圩卢沟村、大通区的洛河王庄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凤台县的丁集张巷村、城北芮集社区,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二、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分析
从对3个县区7个中心村的调研情况看,这7个中心村大都实行旧村改造,涉及部分集中新建。旧村改造基本实行“穿衣戴帽”方式进行、集中新建实行拆除旧房重新划地新建方式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下面以一个中心村实行旧村改造为例,进行资金投入分析(假设村庄300户农房):
1、农房改造(穿衣戴帽)
目前我市大都实行皖北风格的建设方式对农房进行“穿衣戴帽”的改建。从调研看,每户农房从房顶到院墙进行改建需万元左右,300户农房共需450万元左右。
2、道路硬化
美好乡村建设的道路的标准是达到户户通,方便村民出行。从调研看,我市第一批进行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道路基础都很好,主干道大都已是水泥路面。初步估计,每个中心村尚有10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按35000平方米计算,10公里水泥路面需280万元左右(每平方米80元)。
3、绿化美化
提高绿化标准是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前提,要充分利用水边、路旁和房前室后栽植各种景观树,提高村庄绿化率。从调研看,我市中心村建设,宜栽植香樟、女贞、海桐、红叶石楠等景观植物。初步估计,每村约需种植各种景观树5000株,按平均价格每株40元计算,需资金20万元左右。
4、村庄亮化
从调研看,我市农村村庄亮化普遍不高,美好乡村建设要在主次道路一侧安装路灯,每间隔30米需安装一柱路灯。初步估计,每村约需100柱路灯,按使用太阳能路灯每柱4000元计算,需资金40万元左右。
5、污水处理
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池河镇青岗、三和集镇尚庄、定城镇宫集、西卅店镇高潮新村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和西卅店镇集镇建成区整治情况,听取了县美丽办现场介绍和综合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开展了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7521”工程(高标准建设好7个省级中心村;20xx年度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_村2个民族风情镇村,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和11个县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打造1条“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实现了由往年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通过上下努力,207个省级中心村应建11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准备迎接省级验收;20xx年度乡镇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成效初显,投入4000多万元招标组建了专业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完成了20xx年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主干道沿线的遮阳棚和违法建筑拆除任务,19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40个,5个省级中心村拟建95个项目已完工34个,11个市级中心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房前户后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通畅等工作;启动了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选定和申报工作,其中9个乡镇和5个省级中心村总规和建成区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美”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虽然20度中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xx年度的前期建设工作比较落后,各乡镇、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项目开工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够,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认识上存在偏差。县直各部门认识不高,与乡镇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对点帮扶成效不佳。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错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依然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乡镇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少数乡镇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一般工作来开展,工作被动应付,前期当甩手掌柜或等待观望,后期匆忙慌乱,造成工作脱节和落后局面。
(二)规划引领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今年初,各乡镇又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但乡镇规划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学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驻地建设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乡村特色性不够。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边干边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驻地沿街背巷整治雨污分流及水电管线规划布局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乡镇配备了保洁公司,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多数中心村杂草、垃圾较多,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十分普遍。
三、工作建议
建设美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造福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准确把握上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加压、再发力,大干快干全力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县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项目谋划,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三是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做到严格按规划建设。
(三)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
我乡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始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理念,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着力从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及新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产村相融现代农业连片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达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乡容村貌明显改观、村产相融水平明显提升、农村文明和谐程度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现将我乡幸福美丽新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谋划,明确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根据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逐步把xx村、xx村建设成为“村民幸福、村庄美丽”的板角山羊、山地鸡、肉牛及青脆李经济林木产业示范村。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XX年)为打基础阶段,完成新村聚居点农房建设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做好板角山羊、山地鸡、肉牛、青脆李、百家竹竹笋建设,改善村庄基础设施;第二阶段(XX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完成旧村落改造,建成板角山羊养殖大户10户,养殖规模达4000只,1000亩百家竹竹笋基地,肉牛养殖大户3户,养殖规模达200头,优质核桃200亩。农村生态环境整治面达80%。第三阶段(2017年)为深入提高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目标。结合创建现代山水田园,广泛挖掘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将xx村打造成旅游新村,增加文化内涵,平衡生态环境维护,推动品牌创建,提升精品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工作机制,多方渠道争取资金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努力打造旅游特色村。
二、周密部署,制定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制定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了xx村、xx村及xx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规划方案,做到规划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依托产业发展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根据村域现状产业基础,结合相关发展要求,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板角山羊、肉牛、核桃、清脆李养殖产业示范村及生态观光旅游特色村。
清脆李产业主要分布在xx村1、2、3、4、5组及xx村1、2、3、6、7组。经济林木产业主要分布在xx村6、7、8组及xx村4、5、8、9组。板角山羊主要以xx村、xx村为主。旅游产业主要集中连片开发xx村5、6、7组。结合特色民居,景观塑造,形成乡村气息浓郁,充满鸟语花香的幸福美丽新村。
(二)发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作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关键在组织发动,难点在资金筹集。为此,突出责清权明,力促主导主体协同发力,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原则,在组织实施上,政府主要负责选址、规划、设计的组织,建筑施工的全程监管,建设矛盾纠纷的调处和社会秩序的稳控。新村建设的大事小事和每一个关键环节与细节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吸取群众智慧,切实为群众利益着想。科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消除了群众以往的“等、靠、要”思想,提高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政府、群众的协同发力,确保建设工作的安全高效,从而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三、精心组织,狠抓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高度重视,领导到位。我乡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反复研究、制定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门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联络员,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乡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相关村也成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组织实施。
(二)宣传到位,营造氛围。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我们采取召开专题会议、村民大会、张贴标语、印发新村资料、组建工作队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意义、要求、措施等。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实地解决群众具体问题,充分调动了农户积极性,从而确保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全面掀起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措施到位,全民参与。乡、村两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运用群众工作法,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大力依靠群众,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和意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四)责任到位,严格考核。一是把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二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给予严肃批评限期改正,对完不成任务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文家乡背靠太浮山,对建设美丽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乡上下以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为目标,以产业培育、村庄建设、环境保护、乡风文明为重点,按照“四美一化”建设标准,着力把文家建设成有山有水却无工业污染的美丽乡村。
一、坚定打造生态之乡的理念不变
虽然目前我乡已成功创评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乡镇,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把目标盯住国家级,争取国家生态项目建设的.投入。今年,全乡要争取有3—5个村争创级省级生态建设示范村。在这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以绿色gdp为指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避免引进重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生态立乡的根本。
二、建好一批基础服务设施的目标不变
乡村两级积极向上向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完成了一批民生项目工程建设,雅林农贸市场的新建及归市、雅林街道的硬化、亮化、五道通组公路的全部硬化、文家村通组公路硬化、枯藤溪桥的新建、大观、岩溪安全饮水工程,今年乡党委政府要重点解决文家店马路市场问题,完成文家店农贸市场建设。各村要以通组公路硬化、堰塘整修、沟渠清淤为重点,确定一批项目,全力推进实施,继续开展安全饮水工程,为文家百姓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服务环境。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乡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寻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近期,乡党委政府组成美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组,深入各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自全乡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村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9个村的调研情况看,各村工作进展不一、相差较大。除**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其他8个村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二、美好乡村建设现状
从对全乡9个村的调研情况来看,市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作为乡政府驻地村和交通干道沿线村立足于农业,以大棚草莓和花卉苗木种植为产业特色,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示范带动提升为重点,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加大投入和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成为“优美、富裕、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蔬菜、大棚草莓等特色产业,建成了**村东岗蔬菜基地和东下郢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成立了**村联合湖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群众走上了经营高效农业之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1500米长防渗渠;投入资金4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6米宽的主干道;投入资金3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米宽的村内通道路;投入资金万元对10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万元对198户农房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40万元修建了2座集镇公厕;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垃圾填埋场;投入资金万元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投入资金24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投入资金20万元对农户进行了四旁绿化1万棵;投入资金3000万元启动建设35000多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投入资金40万元改造小街小巷2015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了下水道800米;投入资金60万元对2015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了立面整治;投入资金8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乡综合文化站,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投入资金万元,新建农贸市场2276平方米。其他8个村正在规划申报之中,并做了许多相应的准备工作,预计2016年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美好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是“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二是土地调整问题。中心村庄规划用地,特别是偏远村民组异地搬迁建房用地,靠农民一家一户自行调整,无法解决。
三是资金投入问题。资金问题是我乡9个村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是根本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各村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不同,在资金整合力度上各村也有所不同。示范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乡、村两级及农民自身筹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群众投不起,有些群众投得起但不愿投入。
四是规划实施问题。在村庄布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村庄、田地等,部分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为美好农村建设带来一定阻力,影响了美好农村建设进程。
五是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美好乡村建设这项新兴工作面前,部分领导干部及群众显得很拘束,不知该如何着手,从何做起没有方向感,没有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方面也略显欠缺,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的问题。
六是群众文明习惯的问题。看风水建房的`习俗造成民宅参差不齐的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放养造成动物垃圾污染;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生活垃圾污染,以上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群众文明习惯的养成。
四、几点建议
1、多方整合,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
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解决困难户旧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实现白墙灰瓦;与水利项目相结合,加强河道整治力度,做到水秀;与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或体育广场,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与道路建设项目相结合,拓宽中新村庄主干道,推进道路“硬化”工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农家乐或休闲度假村项目,增添美好乡村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投入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做到资金投放一处、建设成功一处、示范带动一片。
2、大力宣传,解决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支持难
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宣传了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给农民带来的益处,并率领理事会成员和部分村民到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转变群众观念,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美好乡村建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牢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密切党群关系,扎实开展结对帮扶、走访调研活动,我到联系点xx镇xx村进行了调研走访。通过与村干部、党员座谈,到群众代表家里走访,了解了xx村的基本情况,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对该村下步建设我市“美丽乡村”试点村提出了建议。
一、村情概况
1、基本情况。
xx镇xx村位于黄河小浪底大坝北岸,是小浪底大坝库区的第一个村,也是xx镇小城镇规划“两带三区”的黄河文化休闲区,全村总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x余亩,现有居民x户、x口人,x个居民组。该村“两委”干部x人,党员14名,其中女党员x名,高中以上学历x名,35岁以下x名,60岁以上x名,党员平均年龄x岁,村党支部曾获河南省五好党支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该村也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示范性文化大院等20余项荣誉。近年来,该村瞄准建设“小浪底库区生态旅游第一村”的总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水资源,立足生态做文章,已发展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元。
2、产业发展现状。
十几户村民先后发展餐饮、旅社、超市、照相、出租车载客等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四是积极转移劳动力发展务工经济。为解决土地减少造成的劳动力剩余问题,该村积极与广州、云南等地企业联系,输出青壮年劳力x余人,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组装,月收入都在x元以上。剩余的留守妇女、年龄偏大、文化层次稍低的村民,大多在小浪底建管局从事保洁、物业管理等工作,务工经济已成为xx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全村128户,30余户从事水产养殖,x余户从事第三产业,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基本形成了户户有项目、家家有产业的格局。
3、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该村抓住“百村富民”工程和生态村建设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二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积极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土地租赁、入股等形式,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现代观光农业,探索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并筹资x余万元,实施引黄提灌工程,将x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三是持续整治村庄环境。以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先后投资x余万元,拆除破旧房屋、清除垃圾堆,规划建设村口游园,建成文化剧场、绿色休闲长廊等;投资x万元,安装路灯x盏,使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亮化;投资x万元,对庭院外墙进行统一粉刷,营造红瓦白墙效果;注重清洁长效机制建设,成立环卫队,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统一处理。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素质需要提高。
xx村虽然富了起来,但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观念不新。满足目前生活水平的村民多,追求高质量富裕型的少。
二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经调查统计:村民x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x%。
三是技能型人才缺乏。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约占x%,大多数缺乏致富本领,尤其缺乏非农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产养殖品种单一。目前村里的水产养殖主要品种是传统的鲤鱼、鲢鱼,经济效益不高,便宜时价格仅x元左右一斤,可引进中华鲟、红鲤等名特优品种。
二是种植业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大多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下。群众认为种粮食最可靠,思想不开阔。要围绕观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流转土地,引导发展名特花卉、特色水果、生态观光农业。
三是缺少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虽然持续招商,但收效甚微,没有引进一个像样的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
(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xx村要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然而在走访中发现,塑料袋、粪便、建筑垃圾等随处可见,部分地方土地裸露,绿化不到位,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观光和人居环境;村里供排水管道缺乏统一规划,有生活废水乱排现象。
(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村里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基本上没有企业,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明显。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xx村被列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我就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定位、规划、建设、资金等方面谈一下个人的建议。
(一)立足水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定位。
xx村地处小浪底景区,有山有水,不仅拥有一流的自然山水资源,而且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好去处。xx村可借助小浪底风景区的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集观光农业、休闲养生、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明确自己的优势,才能定好位,定好位后,就瞄准这一目标全力建设。该村确立的“建设黄河小浪底库区生态旅游第一村”定位,方向准、目标明,以要围绕生态和旅游做文章。
(二)围绕生态和旅游编制规划。
一个国家、地方的发展必须要有规划做引导,一个村庄要长足发展,同样需要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更离不开规划。要站位全市乃至全省沿黄旅游发展的大局中,去科学规划、超前规划。要积极与国内旅游业界的专业院所接洽,邀请专家实地考察,科学论证、广纳谏言,不惜代价编制规划。当前需要:一是确立规划先行的思想。按照“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地、高标准地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充分认识xx村所在区域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历史和人文背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确定发展模式、建设规模,合理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周边旅游景点的互补融合。三是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在规划的指导下,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小浪底北岸新区和镇里的整体规划衔接,每家每户的建设要遵守村里的规划,统一标准、样式、特色进行,不能随便建设、违规建设。
(三)遵循自然条件有序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按照“遵循自然、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分步推进”的思想,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建设。
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村里的地容地貌,依山就势进行建设布局,民房统一风格样式,不需要拆除统一成排字房;绿化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度追求高档名贵树种,要适应本地气候、土质条件,可以绿化梨树、桃树等林果树。
二是量力而行。村里现有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游园、观光凉亭、文化一条街等,健身器材齐全,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减少不必要推倒重来的浪费。比如居民区较为集中连片,房屋规划建设风格也较为统一,就是建设的房屋格局较小,外观老旧,可以借鉴外地经验,对民房进行立面提升改造。
三是突出特色。立足该村地处小浪底国家景区的优势和鲤鱼养殖的主导产业,美丽乡村建设采取特色产业主导模式。重点是提升大河广场的黄河文化内涵,建设“黄河民俗文化一条街”,开发乘船垂钓、篝火晚会、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通过渔家秧歌、祭河仪式、饮食习俗、渔民舞龙、大鼓、渔家号子等民俗活动,策划摄影比赛、烹饪大赛等,展示鲤鱼文化、烹饪文化、黄河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加快推进黄河鲤鱼餐饮文化主题品牌建设,打造“黄河鲤鱼餐饮文化”特色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四是分步推进。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分成阶段,制定台账,责任到人。搞好宣传发动,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去规划建设。建设推进要根据条件情况,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推进一项,把好标准质量关。
(四)整合要素形成合力。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旅游开发、土地流转、生态涵养等政策,加速要素的叠加和资金的整合。
一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设计施工,搞好修路、绿化、土地流转等基础设施配套,引导农民进行多种经营,发展有前景的“农游结合”项目。
二是与城镇化建设结合。统筹考虑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利用小浪底北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供排水、垃圾处理、桥梁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按照基础设施城市化,村庄建设景区化,景观建设园林化的标准建设。
三是与生态环境整治结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持续整治环境,形成美丽乡村保洁的长效机制。四是与招商引资结合。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项目招大商,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一、基本情况
张家寺村位于前河乡西南部,距民和县公里,距前河乡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辖6个社.全村总户数415户,总人口1850人,劳动力1239人,占总人口的67%,其中劳务输出743人(次),占劳动力的60%。全村均安全用水。全村的收入主要是以劳务输出和种、养殖业为主,其中劳务输出收入占60%,种养业占30%,其它收入占10%。张家寺村耕地总面积2268亩,林地935亩,绿化覆盖率21%;人均耕地面积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为主。
二、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根据《202x年青海省“高原美丽乡村”活动实施方案》中确定的总体要求,为顺利完成202x年前河乡张家寺村的“高原美丽乡村”活动各项共建任务,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及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全村各项投资共达万元(其中两房改造项目资金达万元)。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通过了县新农办的检查验收。
1、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根据群众自愿修建,已完成危房户68户,奖励性84户,总投资达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2、根据县“高原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的安排,共修建大门58个,围墙980米,修建了村文化广场1150㎡,总投资达120万元,目前已投入使用。
3、以海东卫生和委员会帮扶的20万元资金为契机,引导群众自筹10万余元。主要将平时群众倾倒垃圾的零散地平整修建了小型停车场2处,一处中心花园和3处景点小花园,修建涵洞1处,在村文化广场安装了篮球架及体育健身器材;有效的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4、在_门的支持下完成了公里的断头硬化路建设,投资达万元,改善了未改造部分群众行路难问题。
5、投入资金2万元,租用清洁车辆,全面清理了道路两旁和村内主要巷道及河道内的垃圾及杂物,有效整治了“六乱”现象,并拆除了主路两侧部分违章建筑、危旧房、厕所等违章建筑。同时,制作了卫生保洁倡议书、村规民约、保洁员制度等展板。将保洁工作纳入长效机制管理。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乡党委、政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县委、县政府的具体部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努力打造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为目标,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措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一名副科级领导和一名专干专门抓,村干部直接抓的领导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任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全面指导和督促落实。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
此项工作是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抓好全面落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关键。因此,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召开由党政班子成员、村“两委”班子及党员、村民代表等参加的各类会议。大力宣传开展“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全社会参与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推进公共事业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
虽张家寺村经过近几年在水、电、路等方面不断得到了改善,但基础设施与群众生产生活发展极不适应。因此在本次建设中以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公共事业为出发点,在县委、县政府专项资金的安排下,积极联系帮扶联点单位,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多方筹资,对道路、住宅、围墙、大门、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卫生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和修建,通过建设主要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加快了村庄整体发展进程,并通过“六乱”现象及村庄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保洁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的意识得到升华,为今后农村保洁工作的长期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1、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基础设施标准不高,不完善,与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不断筹措资金,推进公共事业发展。
2、因群众思想不够解放,主人翁意识和创新意识差,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积极投工投劳建设家园意识差,实现“高原美丽乡村”目标还有一定的阻力。
3、因村庄建设初期未形成规划,建设现状混乱,加之本地区大部分群众以农业为主,文化素质不高,环境整治难度大,保洁工作进程缓慢。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的目标奋进。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走访部门、下乡(镇)村考察、委员约谈,并赴永嘉、桐庐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梳理,并提出建议。
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XX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丽委办〔〕50号)、《关于XX市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全市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的重点考核内容,累计已投入资金80多亿元,对 3121个村庄(按村庄撒并前统计)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XX县、XX区和XX市已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0和2019年,XX市连续三年获得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村庄整治先进单位称号。
一是乡村更加洁净。全市推行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和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配有保洁人员的村数2746个,配备保洁人员6594人,人均保洁经费不低于40元,大部分农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二是环境更加美化。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加强“六边”区域、村庄道路两侧和农户庭院的绿化,2019年全市各地新种绿化乔木万株,建设森林村庄205个,通道沿线林相改造万亩。
三是民生更加改善。关注民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到2019年,全市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万户,参保率达到;全市60周岁及以上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8 元(比2019年提高55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补偿率达到,住院补偿最高额达到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四是品牌更加响亮。“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进一步打响,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主题:莲都“画乡莲都”、龙泉“诗画乡村”、青田“美丽村居”、云和“山水童话乡村”、庆元“低碳家园”、缙云“幸福家园”、遂昌“中国洁净乡村”、松阳“田园松阳”、景宁“魅力畲寨”等。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省委、政府提出的“四美三宜两园”总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改善。
(一)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我市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拉大。
(二)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照搬城市规划,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规划不严肃,有的地方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三是土地要素受制约,规划的实施需要土地配套,在用地指标日趋严控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用地规划是关键;四是村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些村庄的规划与村民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农民持续增收“势不稳”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当前我市农村存在产业规模过小,产业化优势发挥有待加强。一是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不稳;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可完成;三是新农村主导产业难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四是农村缺乏创业创新人才,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待提升;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环境整治成果“基不固”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而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农村面广,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游客增加,这给农村保洁带来了难度;二是公共设施维护难。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三是乱搭乱建制止难。自“三改一拆”行动以来,农村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但如长效管理机制不建立,随时会出现反弹。四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五)部门资源整合“劲不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历史性的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投入。但因当前体制的原因,存在着需要加强配合的问题。一是职能协调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自为政,力量难以整合一致。二是项目衔接难。由于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三是配套统一难。由于各种原因,地方难以将各部门项目整合在一起共同配套。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三农”发展将迎来充满希望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一)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发展举措
当前我市主要依赖于省里资金投入,而未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因此,我们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多在资金的筹措上想办法,下功夫。第一,应积极做好引资配套政策的设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使他们有参与产业发展的兴趣;第二,要积极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第三,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其它建设投资;第四,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要专款专用,绝不可使有限的资金被用作他途,要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应。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
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要把“是不是科学合理、有没有地方特色、受不受群众欢迎”作为衡量标准,促进规划的科学化,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可以借鉴桐庐、永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持原有村庄布局和建筑,珍惜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做法。在规划理念上:我们要有长远计划,不做短平快之举,要在全市总体规划和各县规划下,做好乡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三沿”整治建设规划,以此来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上:我们要在借用他人智慧的基础上,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使做出的规划能够和当地水土相服,防止像所说的“涂脂抹粉”工程;在规划执行上:必须防止任意改动原有规划设计,特别是中心村建设的规划更要审慎对待;在规划衔接上: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
(三)科学发展产业,实现村强民富
要客观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现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走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一要在产业布局上“多线”发展。要努力克服产业单打独斗,只扶持一两个行业的发展思路,克服“花样少”发展制约,就必须追求多产业发展。可以借鉴临海在县域范围内可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有利于规避单打独斗风险,更有利于多种尝试而带来的成功可能。二要在规模壮大上“多点”扶持。我市村、乡级农业产业项目普遍存在规模过小,市场竞争力弱的情况,必须要在企业的规模上多下功夫,努力培养壮大多个规模型农业企业,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走规模化道路。三要在积聚人气上“多面”引导。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努力积聚人气,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包括来料加工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四)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
欠发达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自身经济、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进行村民素质提升工作。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农民素质提升紧密相连,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二是要进行统筹治理环境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必须要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要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以更好的规范村民行为。三是要进行古村落和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今年市政协对古村落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了调研,已形成了很好的建议,这里不再展开。)
(五)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建设合力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可借鉴XX县将涉农项目和资金由县政府统一捆绑整合的经验做法。其次要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美丽乡村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三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
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苏州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并全面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为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提升村庄建设水平,更好地彰显农村特色、培育致富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于7月全面部署开展美丽镇村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美丽村庄。当前,苏州市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稳步、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以下特点:
1、目标明确,推进有序。
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点面兼顾,层次清楚。主要分为美丽村庄示范点创建、星级康居乡村提升和生活污水治理三个层面。20,以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全市选择了71个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村开展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三年内力争创建100个有产业特色的美丽村庄示范点(含年开展试点的71个),提升1000个基础设施配套的星级康居乡村。20,为切实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标准不高的问题,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意见》,以每年不少于1000个村庄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规划科学,分类指导。
苏州市在村庄布点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一方面从尊重村庄既有现状,保护山水田园风光出发,将上一轮1268个保留村目标扩展为5000个左右。一方面坚持按不同村庄类型和资源禀赋进行分类指导。划定的“一般村”,必须按“三整治、一保障”(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疏浚村庄河道,保障农民群众基础生活需求)标准搞好村庄整治,不搞重复建设;划定的“重点村”,必须按“六整治、六提升”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康居乡村”;划定的“特色村”,探索挖掘历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完善旅游设施,创建“美丽村庄示范点”。尤其是重点村和特色村,必须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生产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规划和三星级“康居乡村”整治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公厕、绿化、停车场、小游园、社区服务分中心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
苏州市积极探索国家、集体、农户和社会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建立财政分级负担机制,根据不同项目性质明确不同投入主体。市级财政重点支持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2013年开展试点的71个示范村庄,市级财政根据打造标准,分档次奖补5240万元,加上其它项目支持,市级扶持资金共计近7000万元。20试点的市级重点村庄,市级财政每村奖补200万,每年10个,三年30个;1000多个规划保留村庄“康居乡村”建设,市级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和服务,达到创建标准的,市委市政府给予命名表彰。年开始每年1000个规划保留村庄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全市三年计划投入60亿元,市级财政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对各区的补助和各市的奖励。吴中区区镇两级财政计划投资40多亿元,完成全区109个特色村、408个重点村、421个无撤并计划一般村和540个自然村污水处理的建设任务,2015年当年计划投资8亿元,其中区财政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该区还对区内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采取由区统一扎口、统一与相关部门洽谈等办法,使各项建设费用下降约20%。
4、产业融合,致富农民。
针对农村休闲游普遍存在体验项目单一、难以持续吸引游客、农民无法享受更多增值收益等问题,苏州市在镇村布局规划中明确了产业主导,倡导发展六次产业,以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就业为目标,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和保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综合性农业园区,以企业化理念推动家庭农场集团式发展,以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形态,形成可复制的“六次产业”新模式。农民全程参与生产、加工以及营销、旅游三大环节,农民增收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园区因地制宜规划设立由家庭农场经营的种养区域,并推行项目、技术、资金、销售等服务。整合资源,统一开展亲子游、采摘游、婚纱摄影等营销服务,为农场持续吸引游客,解决单个农场休闲游粘合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在居民区设专卖店,进餐饮店、企业批量营销等途径,为家庭农场打通销售渠道,农民在全产业链中获得增值收益空间。
5、机制健全,推进有力。
市美丽村庄建设办公室组织市住建、市容市政、水务、农委等成员单位建立联合督查和验收制度,加强工作力量,加大工作协调和指导。各地、各部门围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建设目标,加强配合,细化任务,周密布置工作计划,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政府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水务)局,凡推进过程中出现困难矛盾,立即召开联席会议,梳理问题原因,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当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由点到面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按照既定目标,江宁、高淳两区必须全面完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任务,市级示范村累计须达100个。学习借鉴苏州经验,建议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近几年,南京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数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建设标准还较低,覆盖面还不高,污水仍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重中之中。建议学习苏州经验,结合“十三五”规划安排,制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体方案,用几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二是统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区为单位,对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并与相关建设单位打包协商,以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标准、降低建设成本。三是加快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同时,着手研究面上农村环境整治的提档升级,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
为扎实推进油坊村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邱发〔xxx2〕2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_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油坊”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中心村庄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家园。
2、兴业富民生活美。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明和谐乡风美。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注重与宅基地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众兴集镇镇总体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3、注重特色。要结合村组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4、合力共建。与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四、方法步骤
1、组织领导。为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工作任务是加强村民与施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关会议,参与村民与施工企业签订的房屋代建协议,推选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应工作组织和机构,监督规划执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服务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应组织发挥作用。
2、严格程序。坚持规划先行,制作的规划设计要群众认可,村支两委同意,镇党委政府审核,县规委会审批,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持一户一宅。由本村群众申请,村支两委审查,镇政府审核,县政府审批,由村支两委见证农户与施工企业签订代建协议。坚持建管并重。施工企业按照规划设计和代建协议组织安全文明施工,严禁未批先建,严禁建无主房,严禁不按规划施工,严禁外村群众申请建房,严禁小产权房开发。
3、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真正使美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
4、严肃责任。美好乡村建设要充分准备,要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若存在违法违规建设,将依法查处,并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责任。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我们青干班二组全体学员一行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XX县石塘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整体印象
1、目标定位准确。石塘镇立足本镇实际,提出了“美丽石塘、养生胜地”的新目标,既契合全县的发展思路,又充分考虑了镇情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科学的、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2、整体规划有序。区划调整后,石塘镇党委政府及时对全镇的村庄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确定了“一心两带三区块”的总体布局。整个规划起点很高,既分层次实施,保证了有序推进,又突出了各村的特色。
3、建设规模大气。全镇累计整合各项资金1500万元,专项用于“山水童话乡村”建设,20xx年全镇就有18个村建设实施,真正体现了大投资、大手笔、大成效。
4、产业文化融合。与产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石塘镇小顺村的石文化、高畲村的畲家文化、桑岭村的汀州客家古建筑文化等,全面提升丰富了美丽乡村的实质与内涵。
5、组织措施有力。实行童话乡村建设项目领导负责制,与镇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村干部报酬相挂钩,实行建设进度周通报制,并进一步发挥村干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等。
二、横纵对比分析
首先,从乡镇角度看。拿石塘镇与龙南乡对比,两个乡镇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相比较而言,石塘镇基础好,建设规模大、建设进度快、建设成效好,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其次,从县市角度看。XX县抓住“山水童话乡村”主题,注重特色化、品牌化、系统化、项目化、有序化。XX市注重规划编制、彰显特色、资源整合和项目报备,两县市均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这个主题,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第三,从全省角度看,不论从建设规模、建设品位、美丽程度上与发达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有较大的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1、村小布局散。大量人口外出、社会效益值低等,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资金缺口大。丽水经济欠发达,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本级补助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
3、美丽不持久。部分村受条件制约,易出现建后无人管理现象,只是一时之美丽,很难持久。
三、几点想法
(一)什么是美丽乡村
丽水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每个村均能达到省里提出的“四美三宜”要求,所以,要立足实际,找到自己的单项美丽点,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二)怎样建设美丽乡村
1、准确定位。受基础条件、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不能一味想着怎样做大,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发挥出最大效益。
2、分类指导。要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指导,有重点、有梯度、有选择,将资源、资金进行整合,确保集中建设一批、成功一批、见效一批。
3、产业结合。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才有更多的精力把乡村建设的更美。
4、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是基础、建设时载体、文化是灵魂。我们要把历史名人树起来,趣闻典故挖出来,古村旧貌整出来,山水资源靓出来,民俗山歌唱出来,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具备特色文化的精品村。
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我镇冬青村作为全县率先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之前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为了将冬青村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的特色美丽新村,镇_联络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认真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一、冬青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一)冬青村简介
冬青村辖3个村民小组,209户,810人,耕地面积1236亩,有劳动力495人,地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1100亩。该村位于汉江南岸,村内以坡地渣土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在上世纪未仍属全镇有名的后进村,“家住前河边,住的毛草庵,运输靠肩担,吃水全靠天”是冬青的真实历史写照。 年以来的十多年的时间,在市县镇领导的亲自挂联和包抓下,结合冬青村的村情实际,以狮头柑建园为抓手,以基础设施配套为突破,全力围绕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退耕还林精品园,生态旅游观光园”的发展思路,冬青村干群大打翻身仗,贫穷落后的历史得到改写,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先后被省市县被为省级生态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等称号。
(二)冬青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该村抢抓上级领导包抓,以及各类政策倾斜等难得的发展机遇,动员全村广大群众,全力改善基础面貌,积极培育特色林果产业,全面提升村级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一是“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全面形成,狮头柑成为冬青群众发家致富的当家产业。全村已建成狮头柑标准化园区1160亩,户均达到5亩果园。成立了冬青狮头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认真组织果农定期开展果树修剪、防病虫、施肥、灌水、抹芽除梢、刷白等。由于管理到位,狮头柑园已全面进入盛果期,年产量达百成斤。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该村在先期打通了3公里的通村路的基础上,继而对3个组的通组路进行全面打通并硬化,全村水泥路里程达 公里,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同时为方便园管,新修园区路公里,连户路15公里;改造2杆公里高压和杆公里到户支线工程,安全用电得到保障;全村修建水窖291口,新建二级抽水站一个,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3700余米,家家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三是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全村修建沼气187口,发展三位一体养殖户102余户,现代农业养殖户20户,正大模式养殖户40户,“畜─沼─果”一体化生态农业循环模式逐步形成。完成荒山绿化800余亩,坡改梯小流域治理工程120亩。四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村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村上开办了“惠民书屋”,成立了村民自乐班,建成规范化的村级活动中心,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五是旅游村建设稳健起步。以狮头柑园区为看点,以基础设施配套为抓手,以特色旅游为重点。投资数百万元建成冬青村毛公广场,停车场,旅游村示范路建设,景区部分路段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观毛公山、赏汉江韵、品狮头柑、游农业园”的旅游品牌已小有名气。
二、冬青村美丽乡村建设构想
(一)总体目标
按照市政府《意见》关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冬青村的发展现状,冬青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总体规划为引领,以“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群众富”为总体思路,将冬青村建成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裕和美的汉水流域生态旅游第一村,力争20初步通过县上美丽乡村验收,前通过省级美丽乡村命名,利用5年时间,力争在20通过国家级美丽乡村命名。
(二)建设任务
结合双创整治、汉江水源地保护、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精准扶贫开发等工作,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要求,以及冬青村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思路,冬青村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民居改造。对罗家滩、赵家底、郭家坡、桐木沟等重点村庄50户农户的房屋进行改造。对院落内的危旧闲置房屋进行全面拆除,对危困户通过移民搬迁对措施进行全面安置,对新建房屋全面通过汉水民居模式改造,形成红瓦白墙,绿树相映,自然和谐的生存居住环境。
2、做好环境整治。做好农村柴堆、草堆、粪堆和院场等“三堆一场”环境卫生整治。农户院场硬化达到100%,柴堆堆砌有序整齐,生活垃圾按照分户收集,村级统管,镇统一运送填埋的办法进行处理。农村牲畜及家禽统一进圈养。健全家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做到家家户户明窗净几,门里门外干净卫生,村里村外无环境污染。
3、做强产业支柱。加大狮头柑园区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狮头柑合作社的作用,进行统防统治、统一园管,实现丰产高效目标,力争狮头柑年产量突破200万斤大关。大力发展正大模式养殖,充分利用现有的“圈-厕-沼”建设成果,力争户均养殖3-5头以上生猪,增加养殖收入,同时为果树提供充足的无公害化的有机肥料,打造绿色无公害狮头柑产品。做好冬青村装潢劳务的品牌推介,组建冬青装潢劳务服务公司,吸纳富余劳动务100人以上。
4、加大旅游村打造。做好冬青村旅游村的品牌打造,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型媒体,全面推介冬青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打响“汉水风韵,巴山情怀,绿色氧吧,旅游圣地”宣传攻势,切实提升冬青旅游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冬青走出旬阳,走出陕西,面向全国。完善旅游村相关标识和配套设施,与相关旅游公司联手,在旅游路线中能够找到冬青节点,在相关路口能够走到冬青旅游村的路标,同时在园区建成2-3处公共厕所,做好郭家坡等5公里道路的路灯安装。
5、加大村级规范管理。加大“四创”性村级班子建设力度,通过加大村两委班子建设和村民教育培训,充分挖掘村级班子的潜力,形成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冬青”精神。
(三)工作重点
坚持“四个必须”,遵循“五项原则”,实施“六大工程”。“四个必须”即:必须摸清底子,弄清村情;必须一户一法,一村一策;必须夯实责任,强力推进;必须领导上手,从严考核。“五项原则”即:产业为首,设施为基,技能为本,扶持为要,社保跟进。“六大工程”即:以“一镇十二村”为重点,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特色民居、农村产业、乡风文明建设“六大工程”,以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建设步伐。
1、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强。一要立足冬青的资源优势,在做强狮头柑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猪等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有特色、上规模,夯实美丽乡村创建基础。二要强化设施配套,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所需,继续加大通村公路建设,实现村庄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富硒品牌战略,加大冷链储运建设,促进加工、流通与消费对接,引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休闲旅游理论:
城市人都在做着“返乡”的梦。
都市人,都很向往乡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乡野趣味,休闲式旅游市场是将来的关注重点。
以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生活、生产”体验,让一大批周边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连忘返。
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
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美丽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程度和城市是一样的。农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没差别,而农村却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县县城及4个村庄的考察,总结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供辽宁学习参考。
(一)结合旅游的全域乡村布局
我国已经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而桐庐正是通过休闲乡村游成功实现美丽乡村梦。
结合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将县域内183个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特别是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组织上,将美丽村庄贯穿在旅游线路中,如慢行绿道线路等。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来到农村,品味其美丽乡村,感受慢调生活。
(二)整洁舒适的优美乡村环境
1、基础设施
通过基础设施打造清洁村庄,污水处理是关键,而卫生厕所是农村污水收集的源头。通过生态污水处理方式将村庄原有水体恢复洁净,是村庄生态环境的基
安全饮用水。普及了自来水。
垃圾收集。实现了密集的定点收集和初步分类。
村庄道路及附属设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划白色道路标线。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路面采用当地乡土材料。
2、绿化景观
将村庄重要节点和沿路闲置地块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建设,使村庄的流动空间处处成为精致的景点。尤其注重村庄的绿化建设,对原有大树进行保护,并以之为中心形成开敞绿地。景观建设中注重使用本地材料。
3、房屋整治
对破旧房屋进行了修缮治理,并不是全部拆除。对有历史回忆的老建筑进行了保留和重新利用。在修缮中对山墙、屋顶等有地方特色的符号进行强化。完整保留了村庄的肌理和形态,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老味道,与“土”零距离。
(三)随处可寻的旧居故土乡愁
保留和恢复了可以串起童年老家记忆的生活场景和故居。如遍布村庄的蓄水池,在恢复洁净后可以洗菜洗衣,还有老树,旧居等。所有能勾起故乡情的元素都得以保留,突出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和原生态。
(四)善良淳朴的乡土人情风俗
美丽乡村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保留了文化传统和乡风民俗。乡村休闲游格外吸引都市人的“秘密”,在于它能通过“对乡村既有文化的深度开发”,把简单的采摘、吃农家饭,升级为一种与时尚元素融合的个性休闲味道。大都市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让人心灵疲惫,而以乡村风土人情打造的慢城,让都市人有一个一到这里,就能自然慢下来的去处。
(五)完善健全的长效管理体制
如何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是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老百姓的新生活习惯,基础设施的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要持续发展下去,除了把把美丽经济变为富民强村的载体,转化为生产力外,必要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让村民的主动参与,主动维护。以村为主体,制定村民公约,派驻规。
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一是坚持普惠、特色、效益三原则
普惠就是全覆盖,使美丽乡村从盆景变成满园春色。工作的切入点选择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改水、改厕、改路、改房等。使农村具备基础生活条件,基础的通信设施,基础的公共服务。
特色是根据每一个村不同的产业特色、山水特质、饮食习惯、农村风情等等来规划,使得每个村每个地方都具魅力和吸引力。
效益,就是投入要有效益,建设要有效性。把美丽乡村的建设跟它最后的经营结合起来,把美丽作为内在的支撑力和未来的后续力。
二是发挥村民或者村的主体作用
强调发挥村民或者村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进行。
三是村村都有规划员
为进一步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针对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存在县级规划监管人员不足、乡镇规划执行监督不够、村庄规划监管缺位等现状,组建“村级规划员”队伍,并实现“三级管理有保障,规划监督全覆盖”。
三、辽宁“宜居城镇、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思路
(一)、“宜居城镇”建设的规划体系及内容
1、“宜居城镇”镇(乡)域规划
选择县域内发展条件和现状基础较好的城镇进行示范建设规划,对示范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核查,确保城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对城镇规划已过时效或编制时期过久已不适应城镇发展需要的要进行规划的修编。
对镇域内村庄发展潜力普遍较好的乡镇要加大镇村体系规划的深度,以全覆盖的全域规划替代镇村体系规划。
2、编制“宜居城镇”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镇区绿地系统的规划从全镇整体景观格局出发,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布局。在镇区规划范围以内,建成区以外,主要以生态农田、滨水绿化、林地及花卉基地为主,营造外围连续且不规则的绿色生态背景,使镇区镶嵌在绿色基质之中,有利于将外围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新鲜空气引入镇区。
在建成区范围内,均衡布局块状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居住小区游园绿地、街头绿地和专用绿地等,形成遍布镇区的绿地斑块系统。
我们青干班二组全体学员一行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XX县石塘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整体印象
1、目标定位准确。
石塘镇立足本镇实际,提出了“美丽石塘、养生胜地”的新目标,既契合全县的发展思路,又充分考虑了镇情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科学的、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2、整体规划有序。
区划调整后,石塘镇党委政府及时对全镇的村庄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确定了“一心两带三区块”的总体布局。整个规划起点很高,既分层次实施,保证了有序推进,又突出了各村的特色。
3、建设规模大气。
全镇累计整合各项资金1500万元,专项用于“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全镇就有18个村建设实施,真正体现了大投资、大手笔、大成效。
4、产业文化融合。
与产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石塘镇小顺村的石文化、高畲村的畲家文化、桑岭村的汀州客家古建筑文化等,全面提升丰富了美丽乡村的实质与内涵。
5、组织措施有力。
实行童话乡村建设项目领导负责制,与镇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村干部报酬相挂钩,实行建设进度周通报制,并进一步发挥村干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等。
二、横纵对比分析
首先,从乡镇角度看。拿石塘镇与龙南乡对比,两个乡镇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相比较而言,石塘镇基础好,建设规模大、建设进度快、建设成效好,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其次,从县市角度看。XX县抓住“山水童话乡村”主题,注重特色化、品牌化、系统化、项目化、有序化。XX市注重规划编制、彰显特色、资源整合和项目报备,两县市均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这个主题,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第三,从全省角度看,不论从建设规模、建设品位、美丽程度上与发达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有较大的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1、村小布局散。大量人口外出、社会效益值低等,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资金缺口大。丽水经济欠发达,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本级补助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
3、美丽不持久。部分村受条件制约,易出现建后无人管理现象,只是一时之美丽,很难持久。
三、几点想法
(一)什么是美丽乡村
丽水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每个村均能达到省里提出的“四美三宜”要求,所以,要立足实际,找到自己的单项美丽点,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二)怎样建设美丽乡村
1、准确定位。受基础条件、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不能一味想着怎样做大,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发挥出最大效益。
2、分类指导。要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指导,有重点、有梯度、有选择,将资源、资金进行整合,确保集中建设一批、成功一批、见效一批。
3、产业结合。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才有更多的精力把乡村建设的更美。
4、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是基础、建设时载体、文化是灵魂。我们要把历史名人树起来,趣闻典故挖出来,古村旧貌整出来,山水资源靓出来,民俗山歌唱出来,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具备特色文化的精品村。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_会监督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仁镇、八都镇、小梅镇、屏南镇、龙南乡、城北乡等10个乡镇,大丘另村、骆庄村、上畲村、大庄村、东书村等16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桐庐县、德清县、婺源县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融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以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活动为载体,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以“剑瓷龙泉、诗画乡村”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和休闲乐园初步显现,我市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一)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注重农业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深化“竹、茶、菌、蔬、畜”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和“剑瓷生态”农家乐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的2元、8282元提高到的31511元、14404元,年均分别增长、,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列丽水第一。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增幅分别列丽水第二和第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突出我市乡村的生态优势,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的建设。经过努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并建立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分批建成了15个中转站,实现323个村统一市处理,103个村乡镇统一处理,18个村村自行处理,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已基本消除;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7个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三)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六边三化”和美丽森林、美丽河道等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1万株,绿化造林24706亩,平原绿化850亩,森林抚育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住龙、锦溪、龙南、安仁、城北、宝溪、屏南等7个乡镇26个村公益林扩面90111亩,扩面后全市公益林面积为1714727亩,公益林比重43%。
(四)特色美丽乡村逐步涌现。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要求,创建了一批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个性”,如:“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云坞古村下樟村、以打造“江浙之巅第一村,避暑休闲最佳地”的炉岙村、“枫叶红时官埔垟,茶香溢处金观音”的官埔垟村和首届“浙江最美乡村”的溪头村。
二、存在问题
20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免除农业税以后,乡村干部的职能将由行政性向服务性转变。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乡村干部职能的转变,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可行的乡村基层干部工作职责,明确乡村干部应该做什么,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乡村干部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乡村工作项目纷繁复杂,工作分散性大、流动性大,有必要制定一整套规范可行的乡村基层干部工作职责,以便于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工作。要以整体、全局出发,用系统论的`方法作指导,对乡村基层干部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工作量大小作至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来制订,以弥补当前各个岗位责任制中亮严不一的缺陷,使岗位责任制得到深化和发展,趋向规范化、标准化,为搞好乡村工作管理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乡村基层干部各岗位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干部,也促使乡村基层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便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乡村基层干部履行职能现状
乡村组织机构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而政府机构是实施政府职能的主体,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反映着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1、当前乡村基层干部工作的主要职能(或工作内容)。
乡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政府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具体实践者,要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管理,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首先,要必须办强乡村政府规范化建设。所谓乡村政府规范化建设,就是依据民主、法治、科学的原则,做到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制度,通过制度规范管理者的行为,通过管理者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推动工作开展,从而形成乡村政府工作决策程序科学合理、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人员高效服务的良好运行机制。乡村政府规划化建设的核心是依法建制、规范管理、转变职能、服务群众,其中,服务群众是乡村政府规范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依法建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制度,使政府工作有章可循。这些工作制度包括:政府工作规范、决策程序与议事规则;部门设置和职责任务;组织和个人行为准则;考核、奖惩、监督和管理办法、各项服务措施等一系列制度。二是规范管理。建好制度后,政府工作机关和工作人员要照章办事,依法行政,用制度规范自身行为,严禁滥用职能,以权代法,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转变职能。乡村政府要逐步实现以领导就是指挥到领导就是服务的转变。在各项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其次,要切实改变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队员的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政府职能部门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重要窗口,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服务意识。要摆正与群众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不能无所作为、消极等待,更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方式对待群众。
二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技能。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各项专业技能,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群众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三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做到照章办事,依法行政。通过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奖惩制度等,使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须依法办事,不得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
四要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进行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评议权和监督权。有关政策、办事程序、办事期限、办事结果等群众关心的事情都要通过一定形式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语和监督。
公开后,要重视意见反馈工作,认真倾听、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做到有错必纠,并把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近期,县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池河镇青岗、三和集镇尚庄、定城镇宫集、西卅店镇高潮新村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和西卅店镇集镇建成区整治情况,听取了县美丽办现场介绍和综合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开展了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__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7521”工程(高标准建设好202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20__年度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_村2个民族风情镇村,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和11个县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打造1条“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实现了由往年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通过上下努力,202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应建11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准备迎接省级验收;20__年度乡镇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成效初显,投入4000多万元招标组建了专业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完成了20__年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主干道沿线的遮阳棚和违法建筑拆除任务,19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40个,5个省级中心村拟建95个项目已完工34个,11个市级中心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房前户后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通畅等工作;启动了202x年度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选定和申报工作,其中9个乡镇和5个省级中心村总规和建成区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美”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虽然202x年度中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__年度的前期建设工作比较落后,各乡镇、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项目开工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够,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认识上存在偏差。县直各部门认识不高,与乡镇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对点帮扶成效不佳。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错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依然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乡镇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少数乡镇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一般工作来开展,工作被动应付,前期当甩手掌柜或等待观望,后期匆忙慌乱,造成工作脱节和落后局面。
(二)规划引领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今年初,各乡镇又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但乡镇规划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学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驻地建设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乡村特色性不够。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边干边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驻地沿街背巷整治雨污分流及水电管线规划布局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乡镇配备了保洁公司,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多数中心村杂草、垃圾较多,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十分普遍。
三、工作建议
建设美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造福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准确把握上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加压、再发力,大干快干全力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县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项目谋划,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三是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做到严格按规划建设。
(三)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11篇
美丽乡村是深化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蓝图。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地深化和升级。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发展之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丛书》之《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实践篇”中,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本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体现出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如浙江省从先发性优势到内涵升级建设,广西省的“清洁乡村”适用技术引领生态乡村建设,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贵州省的农业示范园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些案例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介绍了北美、西欧、东亚、澳洲与南美等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在最后一章,该书从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乡村经济类型、小城镇建设实践、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培养“会思考的农民”“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民职业化”培训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成果,旨在从丰富多样的乡村建设模式中,提出具有共通性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12篇
近期,县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池河镇青岗、三和集镇尚庄、定城镇宫集、西卅店镇高潮新村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和西卅店镇集镇建成区整治情况,听取了县美丽办现场介绍和综合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开展了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__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7521”工程(高标准建设好202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20__年度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_村2个民族风情镇村,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和11个县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打造1条“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实现了由往年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通过上下努力,202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应建11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准备迎接省级验收;20__年度乡镇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成效初显,投入4000多万元招标组建了专业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完成了20__年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主干道沿线的遮阳棚和违法建筑拆除任务,19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40个,5个省级中心村拟建95个项目已完工34个,11个市级中心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房前户后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通畅等工作;启动了202x年度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选定和申报工作,其中9个乡镇和5个省级中心村总规和建成区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美”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虽然202x年度中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__年度的前期建设工作比较落后,各乡镇、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项目开工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够,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认识上存在偏差。县直各部门认识不高,与乡镇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对点帮扶成效不佳。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错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依然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乡镇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少数乡镇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一般工作来开展,工作被动应付,前期当甩手掌柜或等待观望,后期匆忙慌乱,造成工作脱节和落后局面。
(二)规划引领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今年初,各乡镇又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但乡镇规划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学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驻地建设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乡村特色性不够。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边干边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驻地沿街背巷整治雨污分流及水电管线规划布局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乡镇配备了保洁公司,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多数中心村杂草、垃圾较多,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十分普遍。
三、工作建议
建设美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造福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准确把握上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加压、再发力,大干快干全力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县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项目谋划,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三是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做到严格按规划建设。
(三)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13篇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而且要有组织协调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即行业管理能力。资源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丰富的资源与完善的管理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资源丰富而管理滞后,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大打折扣,难于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其行业管理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可以说,行业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乡村旅游业的兴衰与成败。重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研究,既是行业管理本身之所需,更是乡村旅游提质换档、实现转型之必须。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3、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当前,社会监督越来越得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成为各旅游目的地加强和改进旅游行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建立举报制度。旅游行政部门开设乡村旅游举报、投诉热线电话,随时受理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及服务等方面的举报和投诉。在乡村旅游村落设立举报箱,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使监督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强化新闻监督。利用新闻媒体信息面广、影响面宽、舆论强大的特点,对旅游经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借助新闻的力量实现行业管理的目标。
4、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行业协会是旅游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市场体系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及市场运行、管理机制,离不开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赋予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行业协会是独立于政府的一种社会中介组织,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有权力参加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法律活动。对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可让行业协会参与政府的一些行业管理职能,让行业协会以协会名义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行业检查评比活动等。这样,可以增强行业协会的权威,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的培训。乡村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大都为当地农民,缺乏行业协会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民主观念,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水平和协调能力,让协会真正起到政府、经营者、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范文 第14篇
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池河镇青岗、三和集镇尚庄、定城镇宫集、西卅店镇高潮新村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和西卅店镇集镇建成区整治情况,听取了县美丽办现场介绍和综合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开展了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7521”工程(高标准建设好7个省级中心村;20xx年度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_村2个民族风情镇村,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和11个县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打造1条“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实现了由往年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通过上下努力,207个省级中心村应建11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准备迎接省级验收;20xx年度乡镇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成效初显,投入4000多万元招标组建了专业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完成了20xx年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主干道沿线的遮阳棚和违法建筑拆除任务,19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40个,5个省级中心村拟建95个项目已完工34个,11个市级中心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房前户后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通畅等工作;启动了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选定和申报工作,其中9个乡镇和5个省级中心村总规和建成区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美”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虽然2015年度中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xx年度的前期建设工作比较落后,各乡镇、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项目开工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够,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认识上存在偏差。县直各部门认识不高,与乡镇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对点帮扶成效不佳。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错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依然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乡镇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少数乡镇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一般工作来开展,工作被动应付,前期当甩手掌柜或等待观望,后期匆忙慌乱,造成工作脱节和落后局面。
(二)规划引领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今年初,各乡镇又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但乡镇规划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学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驻地建设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乡村特色性不够。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边干边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驻地沿街背巷整治雨污分流及水电管线规划布局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乡镇配备了保洁公司,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多数中心村杂草、垃圾较多,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十分普遍。
三、工作建议
建设美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造福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准确把握上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加压、再发力,大干快干全力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县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项目谋划,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三是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做到严格按规划建设。
(三)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