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_。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中国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2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_。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3
原文:
瘗旅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伤哉!
”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
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
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
予曰:“嘻!
吾与尔犹彼也!
”二童闵然涕下,请往。
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
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
繄何人?
繄何人?
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
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
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
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
尔亦何辜乎?
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
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
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
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
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
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
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
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
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
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
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
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
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
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
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译文:
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从北京来到这里,不知他姓甚名谁。身边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将要上任,路过龙场,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我从篱笆中间望见他,当时阴雨昏黑,想靠近他打听北方的情况,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视,他已经走了。
近午时刻,有人从蜈蚣坡那边来,说:“有一个老人死于坡下,旁边两人哭得很伤心。”我说:“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来说:“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一人坐着叹息。”问明他们的情状,方知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尸体。”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伤心啊!
想到他们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认领,于是我就带着两个童仆,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两名童仆脸上流露出为难的情绪。我说:“唉,我和你们,本像他们一样啊。”两名童仆怜悯地淌下眼泪,要求一起去。于是在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随即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面叹息,一面流着眼泪,向死者祭告说:
唉,悲伤啊!你是什么人,什么人啊?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地区,我不知你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上的鬼魂啊?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亲自种田就会有了。为什么竟用这五斗米换去你堂堂七尺之躯?又为什么还觉得不够,再加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伤了!你如真正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望见你皱着额头、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忧虑呢?
一路上常冒着雾气露水,攀援悬崖峭壁,走过万山的峰顶,饥渴劳累,筋骨疲惫,又加上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难道能免于一死吗?我固然知道你会必死,可是没有想到会如此之快,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你的仆人也会很快地死去啊。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呀,还说它什么呢?我不过是怜念你们三具尸骨无所归依才来埋葬罢了,却使我引起无穷的感怆。唉,悲痛啊!纵然不葬你们,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阴深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定能够把你们葬在腹中,不致长久的暴露。你已经没有一点知觉,但我又怎能安心呢?自从我离开父母之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我为你想得太重,而为自身想得很轻啊。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
我来为你唱歌,你请听着。我唱道: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啊,飞鸟不通。怀念家乡的游子啊,不知西东。不知西东啊,顶上的苍天却一般相同。地方纵然相隔甚远啊,都在四海的环绕之中。想得开的人儿到处为家,又何必守住那旧居一栋?魂灵啊,魂灵啊,不要悲伤,不要惊恐!
再唱一只歌来安慰你:我与你都是离乡背井的苦命人啊,蛮人的语言谁也听不懂,性命没指望啊,前程一场空。假使我也死在这地方啊,请带着你子你仆紧相从。我们一起遨游同嬉戏,其乐也无穷。驾驭紫色虎啊,乘坐五彩龙;登高望故乡啊,放声叹息长悲恸。假使我有幸能生还啊,你尚有儿子仆人在身后随从;不要以为无伴侣啊,就悲悲切切常哀痛。道旁累累多枯冢啊,中原的游魂卧其中,与他们一起呼啸,一起散步从容。餐清风,饮甘露啊,莫愁饥饿腹中空。麋鹿朝为友啊,到晚间再与猿猴栖一洞。安心守分居墓中啊,可不要变成厉_村寨寨乱逞凶!
注释:
(1)正德四年:1509年。正德为明武宗年号(1506—1521)。
(2)吏目:明代散州或直隶州均设有吏目一人,掌助理刑狱之事,并管官署内部事务。
(3)龙场: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
(4)土苗:土著苗族。
(5)篱落:篱笆。
(6)觇(chān):窥视
(7)薄午:近午。
(8)将:携。畚(běn):用草绳或竹篾编织成的`盛物器具。锸(chā):铁锹。
(9)坎:坑。
(10)涕洟:目出为涕,鼻出为洟,即指眼泪鼻涕。这里谓哭泣。
(11)繄(yī):发语词,表语气。
(12)胡为乎:为了什么。
(13)窜逐:放逐,这里谓贬斥。
(14)蹙然:皱眉忧愁的样子。
(15)庵忽:疾速,这里喻死亡。
(16)虺(huǐ):毒蛇,俗称土虺蛇,大者长八、九尺。
(17)际天:接近天际。
(18)维:同“惟”,只有。
(19)随寓:随处可居,即随寓而安。
(20)恫(dòng):恐惧。
(21)骖(cān):古代一车驾三马叫骖。这里是驾驭的意思。彪:小虎。文螭(chī):带有条纹的无角的龙。
(22)厉:厉鬼。墟:村落。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作于1509年(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这三个异乡人,仅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万里奔走,终于暴死异乡。他们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异域的凄苦哀伤之情。但作者能“达观随寓”,终于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4
原文: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译文
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月现上弦月了。
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有一只南亮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注释
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今春以来。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蓝天。
爽:清爽,凉爽。
合:环绕,充满。
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对着。
悬:悬挂天空。
乌鹊:乌鸦。
夜久:夜深。
赏析: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5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6
原文:
娇女诗
[魏晋]左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译文
我家有娇女,小媛和大芳。
小媛叫纨素,笑脸很阳光。
皮肤很白净,口齿更伶俐。
头发遮宽额,两耳似白玉。
早到梳妆台,画眉像扫地。
口红染双唇,满嘴淋漓赤。
说话娇滴滴,如同连珠炮。
爱耍小性子,一急脚发跳。
执笔爱红管,写字莫指望。
玩书爱白绢,读书非所愿。
略识几个字,气焰冲霄汉。
她姐字惠芳,面目美如画。
喜穿轻淡装,楼边常熘达。
照镜就着迷,总是忘织布。
举笔学张敞,点朱老反复。
涂抹眉嘴间,更比织布累。
从容跳赵舞,展袖飞鸟翅。
奏乐调弦时,书籍靠边去。
粗看屏风画,不懂敢批评。
画为灰尘蚀,真义已难明。
追逐园林里,乱摘未熟果。
红花连紫蒂,萍实抛掷多。
贪花风雨中,跑去看不停。
为踩霜雪耍,鞋带捆数重。
吃饭常没劲,零食长精神。
笔墨收起了,很久不动用。
一听拨浪鼓,拖鞋往外冲。
为使汤快滚,对锅把火吹。
白袖被油污,衣服染成黑。
衣被都很厚,脏了真难洗。
长期被娇惯,心气比天高。
听说要挨打,对墙泪滔滔。
注释
娇女:据《左棻墓志》记载,左思有两个女儿,长名芳,次名媛。这里的娇女,即左芳及左媛。
皎皎:光彩的样子。白晳:面皮白净。
小字:即乳名。左媛,字纨素。
清历:清楚历落。
广额:宽广的额头。晋时女子习尚广额。邰希莞眉。
连壁:即双璧,形容双耳的白润。这两句是说鬓发覆盖着广额,双耳象一对玉壁那样圆润。
明朝:犹清早。
黛:画眉膏,墨绿色。类扫迹:像扫帚扫的似的。形容天真澜漫,随意涂抹。这两句是说自己早晨在梳妆台前画眉,把眉毛画得象扫帚扫的一样。
浓朱:即口红。衍:漫,染。丹唇:即朱唇。
黄吻:即黄口,本指小孩,这里指小孩的嘴唇。吻:唇两边。澜漫:淋漓的样子。这两句是说把口红涂的不但没有规则而且超过嘴唇范围,颜色也过浓。
连琐:滔滔不绝。
忿速:恼急。忄画(huò):乖戾。明:明晰干脆。这两句是说撒娇时话语滔滔不绝,恼怒时便暴跳如雷。
握笔:执笔。利:贪爱。在这里是以什么为好的意思,就是说纨素抓笔虽然专挑贵重的彤管笔,写字却像画篆字一样随意画圈,不过是一种无心的模仿,根本就没有把字写好的意愿。彤管:红漆管的笔。古代史官所用。
篆刻:指写字。益:进步。这两句是说纨索喜欢用好笔写字,但不能期望有所长进,因为她写字不过是游戏。
绨(tí):厚绢,粗厚平光的丝织品,用来做书的封面。素:白绢,所以书写。
矜:自夸。就是喜欢拿最好的绢本书看,稍微懂一点就会引以为傲。这两句是说纨素是由于喜爱绨素才翻书,一有所得便向人夸耀。以上写纨素。
惠芳:左芳,字惠芳,是纨素之姊。(见《左棻墓志》)
粲:美好的样子。如画:美如画。
轻妆:谈妆。
纺绩:纺纱织布,续麻为缕叫绩。这两句是说淡妆只喜欢临近楼边,光顾照镜子竟忘了纺绩。
觯(zhì):疑当作觚,是一种写字用的笔。京兆:指张敞。张敞在汉宣帝时做京兆尹,曾为妻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拟京兆:模仿张敞画眉。
的:古时女子面额的装饰,用朱色点成。成复易:点额屡成屡改。这两句是说惠芳握笔模仿张敞的样子画眉,学着点的,点成了涂了重点。
颊:嘴巴。
剧:疾速。兼:倍。机抒:纺织机。这两句是说化妆时的紧张情况,倍于纺绩工作。
赵舞:古代赵国的舞蹈。
延袖:展袖。翮:鸟羽的茎,今所谓翎管。飞翮:飞翔的鸟翼。这两句是说她喜好舒缓的赵舞,展开两只长袖象飞翔的鸟翼。
柱:琴瑟上架弦的木柱。
襞(bì):折叠。这两句是说她又喜好弦乐,当她松紧琴瑟弦轴的时候,便漫不经心地把文史书籍都卷折起来。
屏风画:屏风上的绘画。
如见:仿佛看见,看得还不真切。指擿:指点批评。这两句是说对屏风上的绘画,还未看清楚就随便批评。
丹青:指屏风上的画。尘暗:为尘土所蒙蔽。
明义:明显的意义。赜(zé):幽深难见。隐赜:隐晦。这两句是说屏风上的画,日久为灰尘所蔽,明显的意义已经隐晦难知了。以上写惠芳。
骛:乱跑。
果下:指果实下垂。这两句是说在园林中乱跑,把未成熟的果实都生摘下来。
红葩:红花。蒂(出):花和枝茎相连的地方。
萍实:是一种果实,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楚昭王渡江,见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园而赤。昭王得到后,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萍实也,惟伯者为能获焉。”《家语》为魏时王肃所伪造,它所说的“萍实”和此诗所咏当为一物。骤:频繁。抵掷:投掷。这两句是说她们在萍实未成熟的时候,就连托摘下来,互相投掷玩耍。
华:即花,六朝以前无花字。贪华:喜爱花。
眒(shěn)忽:左思《蜀都赋》:“鹰犬倏眒。”眒忽当即倏眒之意,疾速也。左思可能用的是当时的俗语。适:往。这两句是说她们因为喜爱园中的花,风雨中也跑去看几百次。
蹑:踏。
重:复。綦(qí):鞋带。这两句是说她们一定要到外面去踏雪游戏,为了防止鞋子脱落,便把鞋上横七竖八地系了许多绦带。
并心:疑和惼心或褊心同义。《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又《诗经·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意思都是狭窄的心肠。肴撰:熟食的鱼肉叫肴,酒、牲、脯醢总名叫馔。
槅:同核,是古人燕飨时放在笾里的桃梅之类的果品。这两句是说她们心肠狭窄地注视着肴馔,端坐在那里贪婪地吃盘中的果品。
戢(jí):收藏。闲:一作函,即书函(盒)。案:即书案(桌)。
离逖:丢掉。这两句是说她们把笔墨放在匣子里、案头上,相互之间一丢开就是很多天不动用。
动:辄。钲(zhèng):《周礼·考工记》:“凫氏为钟鼓,上谓之钲。”注:“钟腰之上,居钟体之正处曰钲。”那末垆钲,当也指垆腰之正处。屈:挫。
屣(xǐ)履:拖着鞋。《后汉书·崔骃传》:“宪屣履迎门。”李贤注:“屣履,谓纳履曳之而行,言忽遽也。”这两句是说她们性急,鞋还未穿好,拖着就往外跑,不留神脚往往被垆钲碰破。
“止为”句:丁福保根据《太平御览》改为“心为荼荈剧”。按《太平御览》作“茶荈”,可能即“荼菽”之别写。荼:苦菜。菽:豆类。这两种东西大概是古人所煮食的饮料。
剧:急速。鼎:三足两耳烹饪之器。铄(钅历lì):即鬲,空足的鼎,也是烹饪器。这两句是说她们心中为煎汤不熟而着急,因此对着鼎不停地吹。
阿锡:宋刻本《玉台新咏》作“阿緆”,锡与緆古字通。司马相如《子虚赋》:“被阿緆”。李善注引张揖曰:“阿,细缯也;緆,细布也。”这里指惠芳、纨素所穿的衣服料子。这句和上句是说因为她们常在垆灶底下吹火,白袖被油点污了,阿緆被烟熏黑了。
衣被:衣服和被子。重地:质地很厚。
水碧:可能是“碧水”的倒文。这两句是说她们很淘气,为防止衣被破裂,所以用质地很厚的布做的,因此难于浸水洗濯。
孺子:儿童的通称。
长者:年长者。这两句是说因为对她们的孩子脾气放任惯了,大人稍加督责,她们就引以为耻辱。
瞥:见。当与杖:应当挨打。
向壁:对着墙壁。向,面对。这两句说她俩听见大人要打她们,便对着墙壁抹起眼泪来了。以上是纨索、惠芳合写。
赏析:
《娇女诗》是中国最早吟咏少女情态诗之一。左思以诗人的敏锐和慈父的怜爱,选取了两个女儿寻常的生活细节,写出了两个女儿幼年逗人喜爱的娇憨,同时也写出了两个女儿令人哭笑不得的天真顽劣,展露了幼女无邪无忌的纯真天性。
此诗采用了分总式的表现结构方式,开头简洁利落点出“娇女”主题。接着用了十四句描写小女儿纨素,中间十六句描写大女儿惠芳,诗人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两个不同年龄的幼女形象,小女儿娇憨笨拙,稚气横生;大女儿矜持爱美,稚气未脱。后半部分合纵写了她们共有的童年顽劣乐趣,同时展现了她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慈父忍俊不禁的爱意和家庭生活特有的情趣。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左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左芳,小字“惠芳”,小女儿叫左媛,小字“纨素”两个女儿长的白皙靓丽。“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诗人很得意自己孩子说话的伶俐。“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额头很宽,鬓发下垂盖住前额,双耳白润,就像一双相连的美玉。诗人以父亲的慈爱,从不同角度品味女儿的可爱。“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天一亮就跑到梳妆台前玩弄化妆品,抓起眉笔乱画,把眉毛画的很不像样,就像扫把扫过一样。“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这两句写纨素笨拙地模仿大人化妆,显示出幼童爱美的娇憨。这一段清晰可见活灵活现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个跃然纸上宽额白嫩的小女孩,一大早照着镜子如猴子学人一般乱涂乱抹的笨拙憨态,叫人顿生忍俊不禁的欣然爱意。“娇语若连锁,忿速乃明忄画”。这又是一幅生动的童趣速写,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无忌任性。“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这里陈述的是小孩子没有目的随意爱好。“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这里描写了小孩子毫不掩饰的自信娇态。以上写妹妹纨素,下文是写姐姐惠芳: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姐姐惠芳长的眉目如画光彩亮丽。“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姐姐比妹妹会美且化妆淡雅,不像妹妹把个脸画的乱七八糟。但是姐姐和妹妹一样爱化妆,常常坐在窗口入神地为自己化妆,对着镜子经常忘了纺花织布的份内事情。“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汉朝的张敞做过京兆尹,他曾经为妻子画过眉,所以说“举觯拟京兆”,“立的”是在额头点上一种图案,如梅花,月牙或者一个圆点。因为小孩子化妆技术不成熟,点的位置老是不当,所以点了嫌不好,擦掉了重新点,这样描来描去就有了重复的影子了。诗人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虽说姐姐比妹妹的会打扮,但是化妆起来总归不如大人,尽管姿势摆的像京兆尹张敞画眉的样子,可画的结果还是不够完美以至留有擦不干净的重复影迹。“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在眉间脸上来来回回地描摹,动作比织布穿梭还要辛苦几倍。“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因为春秋时赵国的女乐以能歌善舞闻名,所以古人以赵舞指代歌舞。“延”伸长的意思,“延袖”就是把长长的袖子甩开,晋代人衣袖宽松,甩开袖子有些类似唱戏的水袖。这两句是说惠芳跳起舞来无拘无束自然大方,甩开袖子的翩翩姿势就像鸟儿展翅一样。“上下弦柱间,文史辄卷襞”,她随着弦乐的节奏上下舞动,常常忘记了正在诵读的文史类书,所以把书卷折起来丢在一面不管了。小孩子天性贪玩,好表现自己,喜欢歌舞,不愿专注于枯燥的文史学习。“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有时候回头瞟一眼屏风上的画,还没有看清楚,就指指点点评论起来。没有看清楚的原因,其一是小孩子不懂得仔细观察,其二是因为“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丹青:指屏风上的画。小孩子不知道欣赏屏风画面的'本来意旨,看到画面陈旧模煳就随意指责。以上刻画的是姐姐惠芳。下文是姐妹俩共同的喜好与顽劣。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红葩缀紫蒂,萍实驺抵掷”,她们常常飞奔在园子里,把没有成熟的果子生摘下来,把正开的鲜花连紫色的花托一起掐下来玩。“萍实”是一种很大很贵重的果实。相传楚王渡江看到江里,有一个斗大的红色园东西飘来,随从把这东西捞上来,没有人能够认识。于是楚王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个东西叫萍实,可以剖开吃。并说萍实是一种吉祥物,只有功业大的人才能得到。”于是楚王就把萍实吃了。小孩子不知道萍实的珍贵,拿着它抛来抛去当皮球玩。“贪花风雨中,倏眒数百适”,小女孩喜欢花,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到园子里去看。就是说小孩子喜欢跑到园子里玩花,刮风下雨都无所顾忌,大人们不愿意让她们出去,但是却看不住她们,转眼的功夫她们就往园子里跑好几趟。“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她们觉得雪天新鲜,偏爱在雪地里玩耍,大人们怕她们冷,可是拦不住她们。“綦”在这里指代脚印,她们跑来跑去,雪地里踏下了重重叠叠的脚印。“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小女孩关注做饭做菜的事情,她们郑重其事的摆弄盘子,却不愿意写字,“翰墨戢函案,相与数离逖。”她们把笔墨收起来装在匣子里,放在书桌上,常常是一前一后地相跟着离开书桌老远。只要外边有敲锣打缶的声音,她们就什么也不顾地往外跑,甚至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好,拖拉就跑出去了。“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鬲”。饭食对她们有吸引力,看着锅里煮饭,她们会消停下来,对着火吹,希望食物快点熟。“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緆”,“阿”是细缯,“緆”细布,“阿緆”这里指细的丝织品或细布做成的衣服。她们喜欢拨弄吃的,使得袖子上沾满油腻,衣服被烟雾熏黑。所以“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就是说衣服的底色被油烟污染的看不出原来的底色,“碧”指水清亮,这里是干净的意思,她们的衣服脏的放在水里很难洗的干净清亮了。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小孩子任性,羞于接受大人的责备。“瞥闻当与杖,掩泪具向壁”,感觉大人要打,就用手捂着眼泪躲到墙的一边去了。
这首诗用了不少当时的口语白话,所以有些字句难以给它恰当的解释。但它确实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好诗。俩少女稚气拙朴的情态和形态,写的真切生动,展现了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蕴含着人之初生的纯净美。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7
原文
瑶池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赏析:
晚唐迷信神仙之风极盛,最高统治者尤最,好几个皇帝因服丹药妄求长生而丧命。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生发,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诗人不作正面议论,而却以西王母心中的疑问作诘。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韵味无穷。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8
原文:
游兰溪/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
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
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
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
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
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注释:
①游兰溪:选自《东坡志林》。本篇一作《游沙湖》。游兰溪,游览兰溪。兰溪,在今湖北省浠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②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岗一带。苏轼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③相:察看。
④庞安常:人名,字时安,当时名医。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⑤颖悟绝人:聪明超过一般人。颖悟,聪明。绝,过。
⑥辄:立即,就。
⑦了:领悟。
⑧戏:调笑。
⑨异人:奇特的人。
⑩蕲水:旧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县。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一道城墙。
王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表字逸少。传说他曾“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甘:香甜,味美。
歌:指文中结尾部分的《浣溪沙》词,也是作者所作。原词的小序说:“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萧萧:同“潇潇”,形容细雨。
子规:又名杜鹃鸟,布谷鸟,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杜鹃科鸟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少:青春年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面对报晓的黄鸡悲叹自己的白发。黄鸡,报晓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曰:“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发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慨叹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剧饮:开怀畅饮。
赏析:
《游兰溪》是一篇山水游记,又是记人之作。记游而记人,记人而及己。这中间,庞安常是个关键人物,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异”是关键之关键。作者去兰溪,原本不是去游山玩水,欣赏名胜古迹,他是去看田的。一个风云人物,不“处庙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穷乡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是“不得签书公文”。只有“无案牍之劳形”。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里地,他一介文弱书生,经不起寒暑的袭击、田间之苦,何况还有心病。
他没有朝廷太医院供候,只好去找乡村的“赤脚医生”。有一医术高明的人叫庞安常,是个聋子。作者不去写见面寒暄,也无法写他望闻问切,只是抓住“聋”这个特征来下笔。自己只能“以纸画字”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庞安常只能“以眼为耳”来向你了解病情。可是还没有写上几个字,庞安常医生却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聪明绝顶。
专程去看田,却不写田。不光是急着看病,何病、何药等也均没有写,由此引出庞安常,径直把庞安常“以眼为耳”的怪异特写在读者面前。
在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戏言说笑,不怕忌讳。从后文同游来看,他们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看似谐谑,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聋子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方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而又自居“异人”,可见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与乐观自信的性情。得这样一位同病相怜、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边,直接写他们在他病好过后同游清泉寺。
前者以文叙事,说得简洁、生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颖悟绝人”的“异人”形象。后者以词说理,前片写景,画出暮春村野景象;后片纯作议论,且一反前人旧说,耐人寻味,而用语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还与一位才异之人相关,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庞、苏)都是异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情,最后一起畅饮而后归。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9
唐代·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解析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0
原文:
醉桃源·柳
千丝风雨万丝晴。
年年长短亭。
暗黄看到绿成阴。
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
如人离别情。
绕湖烟冷罩波明。
画船移玉笙。
译文:
千万条柳丝迎着风雨沐浴着晴日,年年站在长短亭旁目睹旅客来去匆匆。从暗黄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绿阴浓重,经历了春来春往的整个过程。莺、燕在柳丝间缠绵徘徊不断穿行,恰似长短亭上人们依依难舍、含愁相别的情形。环湖柳色绿如烟,映衬得西湖水波明净。一叶画舟在水面上划动,载着幽幽一曲玉笙的乐音。
注释:
[1]年年长短亭:指年年柳树都在亭边送人远行。
[2]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春天来时,柳条为暗黄色,春天去时,柳条为碧绿色。
[3]绕湖烟冷罩波明:指柳树沿西湖环绕。
赏析:
这首词咏柳。作者因古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遂将柳拟人化,借柳以咏离情。上片写驿道旁、长亭边的柳。这是人们祖道饯别之地,这里的柳年年岁岁为人送行,年年岁岁迎送春天,成了离情别绪的象征物。下片转写西湖烟柳。这里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时时注目于湖面摇曳的画船,聆听着船上悠扬的笙歌,感受着男女游客们的莺思燕愁,于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间离情别绪的负载物。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1
诗句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出处
唐代李白的《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原文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参考翻译
翻译
陶沔公真是逸兴横飞,与普通人那是相当的不同类。
他筑的高台不方不圆,却如同天上的半个月亮,并且与高高的城墙相对。
我们且在高台置酒,边看白云边喝酒,岂不痛快?那讨厌的秋风也想从高高的梧桐树梢下来,凑趣喝一杯。
萧瑟的山峦走入远方的大海,宽敞平坦的大地上罗列着桑树。
城边的湖水明亮如绿醅,看看就想喝,让我想起在浙江镜湖的好时光,
总是要过长江去,到镜湖看看那老家伙————贺知章,不醉他成泥,我就是革命不彻底。在单父这个地方,我只是暂时呆一段时间,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地方的人情与风光。
参考赏析
赏析
此诗明显是李白赐金还山回到山东单父(现单县)所作,当时杜甫高适与他一同来到这里,当然是李白请客,唐玄宗刚刚给了他不少黄金,沿途也收了不少馈赠,除掉给济州道士们的钱,估计还有不少赢余,后来在这里造酒楼,以及在龟阴买的地大约也是用这笔钱。
当时三人一定很爽,难怪杜甫到死都没有忘记李白,吃了别人的嘴软哈!那高适就有点不够哥们了,帮助李白出狱是宋若思干的,他在旁边看热闹,其实,当时他比小宋的官大,也是直接管李白的事儿的,恩,不哥们!
单县故事不少,牌坊也比较有名,李白当初也在这水边喝过酒,就把这些照片一起发给大家玩玩。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2
「原文」
《列女操》 作者: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解」:
1、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从。
「解释」: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 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 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 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评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3
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翻译/译文
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有一条扬帆却又有人在划浆的渔船,船上有一个老翁正独坐垂钓。
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举目四望,只见皓月当头,秋色满江。
注释
一字诗:一种含有某种文字游戏成份的诗歌。“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一字诗》中用了多个“一”字,真是错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
赏析/鉴赏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嘉庆年间,诗人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陈沆灵机一动,当即作了这首诗。
整首诗描写了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短短的四句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人物有动作,描绘出多彩多姿的垂钓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4
原文: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
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⑷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⑸旧时飞絮:化用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九:“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⑹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⑺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⑼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
⑽畴昔:过去,以前。
⑾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⑿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
⒀忆从前:“忆”,回忆。此为回忆从前那些相恋的时光。
⒁眉儿愁苦:陆游《钗头凤》:“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表现词人怀念恋人,柔肠寸断的心绪。
⒂梅魂:化用苏轼《复出东门诗》:“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⒃伊:彼,他或她。
赏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咏寒柳》中的柳具有独立自主的自由心性与主体意识,不依附于某个实体,虽慨叹凄凉的境遇,却没有失去自我的主体意识,期望与梅魂平等地对话。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为柳重塑了刚毅的品格,而这种刚性气质则是来自于诗人主体的独立人格意识与自由心性。
上阕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南浦”一词缘于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中国人喜聚不喜散,对于送别总是很敏感的,分别总会令人为之愁肠百转,泪湿衫袖。此词开头便把地点定在这样一个令人的情绪易较为之伤感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地点,又是一个这样的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一个“孤”字,更为这凄凉的环境平添一丝的无助、孤独。起语全用冷色调的词,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之境,写尽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独、无奈的心境。“还记得,旧时飞絮”一句,把时间由现在推向过去,现今的生活是孤独、无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旧时飞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词人在这里用了“柳絮”这一意象,“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随意飘荡,多令人产生怜悯之情,因咏《燕台诗》而痴恋其人。又燕台曾是当年燕昭王招揽贤士的黄金台。此处的用典,言约而意丰,它既暗含了词人与陈子龙通过诗词唱和结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诗酒集会度过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
词人在上阕的最后用“尚有燕台佳句”结尾,是因为这段生活曾给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仍不禁泪流涔涔。词的下阕主要是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换头处,词人用“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结句,又为下面的忆旧展开了铺垫。与陈子龙的短暂的相识、相恋给诗人暗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但这短暂的欢娱却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写尽了人生的变故。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词人想过去,痛惜今日,写尽相思之苦,“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画舸本是欢情之物,但即使拥有了它,自己依旧是先前的那个自己,或许更多了一点孤独、寂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情人的陪伴。“一点东风”这里暗指陈子龙,没有了他,致使词人一生“眉儿愁苦”,“虽知己而必别”,互为知己的爱人却注定无法终生厮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之事。
下阕词人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结句,这里是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的故事来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同时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势力进行的坚强的反抗,但同时也对未来带有些许的幻想与渴望。《紫钗记》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爱上了诗人李益,两位有情人几经困难落幕前终于在长时别离后团圆,此时的他们赠诗唱和,句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别是把自己和情人设想为剧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团圆,到那时“与伊深怜低语”。通过词的下阕,可以看出,柳如是对爱情是忠贞的、执着的,她对陈子龙是有着刻骨铭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词“浓纤婉丽,极哀艳之情”,她以一个女子的细腻的感触来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故而真切感人,她让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在困境中她对爱情的固贞、执守和对命运的不屈从。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5
原文: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
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
译文
一只青蓝色的鸟儿衔着一串晶莹碧透的葡萄,飞上金碧辉煌的井栏上。
美人害怕它受惊吓飞走,不敢卷起帘来尽情欣赏。
注释
青鸟:青蓝色的鸟。
金井栏:金碧辉煌的井栏。
卷帘:卷起窗帘。
赏析:
捧剑仆是咸阳郭氏之仆,大概是晚唐时人。他没有留下姓名在人间,只流传三首诗。作为仆人,“尝以望水眺云为事,遭鞭箠,终不改”(见《全唐诗》卷七三二“捧剑仆小传”)。其勤学如此,确实难能可贵。据说他所写的诗,当时“儒士闻而竞观,以为协律之词”。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通过想象的加工,升华为更高更理想的艺术美。你看:一只青翠的鸟儿衔着一串晶莹碧透的'葡萄,飞上金碧辉煌的井栏上。画面的主体显现出一片青翠(冷色),背景衬以井栏上耀眼的金黄(热色),色调冷暖对照,笔墨浓淡得宜,给人以静谧秀丽的柔美感。这一形象,优美雅丽,活泼动人,跳跃着生命的活力与欢乐,可以说象征着一种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
“青鸟衔葡萄”这一奇丽的景象在现实中不容易遇到,怪不得美人一碰见,马上偷偷地躲在帘后静静窥看,不敢卷起帘来尽情欣赏,唯恐惊走了它。末联刻画美人天真好奇、单纯活泼的性格,细致入微,真实而生动。结句把美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惊喜情态细细托出,耐人寻味。这是一种映衬手法,从对方的反应中着墨,正面写美人凝神偷看的天真情态,从侧面突出了青鸟的奇丽与迷人。上半首和下半首彼此衬托,诗里的自然美与人的性格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此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予以艺术的再现。青鸟衔葡萄的形象,新奇美丽,构思巧妙,创造出一个极其优美宁静、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诗味醇美,令人喜爱。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6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7
原文:
元日
李世民〔唐代〕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译文: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了。(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意思就是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
注释:
恭己:语出《论语》,恭谨而律己,是形容君王治理天下的词句。垂衣:语出《易·系辞》,原意指天下太平,李世民在这里形容自己效法皇帝、尧舜无为而治。穆:壮美。康:康盛。
作者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8
咏萤诗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翻译
夏末秋初时腐草一起化为萤火虫,现在却在夜空中轻轻飘荡。
飞舞在空中就像陨落的星星,拂树而过的萤火虫,仿佛是树间开放的花朵。
屏风被那神奇的火光照亮,门帘上也似乎缀上了一颗颗夜明珠。
如果您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
注释
将:和、与、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分,腐草化为萤,所以本句云“本将秋草并”。
并:一起。
星陨:天星坠落。
不吝:指不吝惜。
赏析
《咏萤》是梁简文帝萧纲的咏物诗之一,此诗通过“类星陨”、“若生花”、“疑神火”、“似夜珠”一连四个比喻,把萤火虫的.异常光彩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此托物寓意,采用拟人手法,表示只要遇到知音,便要不惜一切,奉献出微薄的力量。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写的是萤火的产生与出现。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腐草化为萤,故云“本将秋草并”。如今它出现在夜空,在晚风中悠悠地飘荡、“今与夕风轻”的“轻”字用得恰当,它既是形容风,又是形容萤火。读者闭眼一想,便似乎感到初秋微风的吹拂;又似看到暗夜中点点萤火,是那么轻盈可喜。残暑已经消退,清新的秋夜令人多么适意!
接着的四句描绘萤火的形象。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二句写萤火在庭院中飞舞,说它如星星陨落,已让人感到有趣,不过这意象前人已经用过,如潘岳的《萤火赋》说“彗似移星之流云”。“拂树若生花”则叫人感到诗人想象之丰富。当然,潘岳也曾形容道“熠熠若丹蕊之初葩”。说萤火像初开的红色花朵,但那还只是静态的比喻。萧纲这儿用了“拂”字、“生”字,便富于动态。树丛本是黑黝黝的一片,忽而这里那里闪现出光亮,似乎花儿在顷刻间绽放。“拂”字表明那光亮不是静止的,而是轻盈地流动着;那“花”也就乍明乍灭,这里谢了那里又开了,宛如节日的焰火。多么奇异的景象!多么天真的意趣!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二句写萤火飞入了室内。诗人换了一种写法:不说萤火如何如何,只说它在一片漆黑中看见了屏风被神气的火光照亮,门帘仿佛缀上了颗颗夜明的宝珠。因为闪闪烁烁,不点自亮,所以说是“神火”。诗人那种孩子般的惊喜,流露于诗句之间。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诗人设想萤火虫是很愿意被喜爱它的人所收拾的。它说:倘若您愿意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以这种拟人的写法结尾,更给全诗增添了几分妙意!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19
原文: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译文: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织有文彩的素缎。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我要将它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
唯有胶和漆,黏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和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注释:遗:给予、馈赠的意思。
一端:即半匹。《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绮:绫罗一类的丝织品。
故人:古时习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尚:犹也。尔:如此。
鸳鸯:匹鸟。古诗文中常用以比夫妇。这句是说缔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
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一种图案花纹的名称,这种花纹是象征和合欢乐的,凡器物有合欢文的往往就以合欢为名。
著: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也叫做“楮”,字通。
长相思:丝绵的代称。“思”和“丝”字谐音,绵为“长丝”,“长”与“绵绵”同义,所以用“长相思”代称丝绵。故云“著以长相思”。
缘:饰边,镶边,沿边装饰。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缘与“姻缘”的“缘”音同,故云“缘以结不解”。
投:本义为投掷,这里是加入混合的意思。
结不解:以丝缕为结,表示不能解开的意思。这是用来象征爱情的,和同心结之类相似。
别离:分开。别:分开。离:离间。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是说彼此的爱情如胶和漆结合在一起,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分开。
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八。
这也是歌咏爱情的诗,主人公是女性。诗中大意说:故人老远地寄来半匹花绸子,那上面的文彩不是别的而是一双鸳鸯。我把它做成合欢被,装进丝绵,四边用连环不解的结做装饰。这被就是我和他的如胶似漆的爱情的象征。古诗中往往有和歌谣风味很相近的,本篇就是显著的例子。
此诗似乎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她的多少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如果将此四句,与前一首诗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对照着读,人们将会感受到,其中似还含有更深一层意蕴:前诗不是诉说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凄苦吗?一封“书札”而竟怀袖“三岁”,可知这“万里”相隔不仅日久天长,而且绝少有音讯往还。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该是怎样痛苦难挨的事!在近乎绝望的等待中,难道不会有被遗弃的疑惧,时时袭上女主人公心头?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赠绮,那“千思万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惧便烟消去散。那么,伴随女主人公的惊喜而来的,不还有那压抑长久的凄苦和哀伤的翻涌么?张庚称“故人心尚尔”一句“直是声泪俱下”、“不觉兜底感切”,正体味到了诗行之间所传达的这种悲喜交集之感(见《古诗十九首解》)。适应着这一情感表现特点,此诗开篇也一改《古诗十九首解》常从写景入手的惯例,而采用了突兀而起、直叙其事的方式。
恐怕正是为了造成一种绝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强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之情--这就是开篇的'妙处。
自“文彩双鸳鸯”以下,诗情又有奇妙的变化: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又意外地发同,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之结尾就是一例)。夫君之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她,不正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么?女主人公睹绮思夫,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倘若将它裁作被面,不可以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吗?再“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该多么惬人心意!“著”有“充实”之意,“缘”指被之边饰。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结,这是制被的常识。但在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这些平凡的事物,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丝绵”使她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结难解。这两句以谐音双关之语,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制成了“合欢被”,夫君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那永不分离的情景,激女主人公喜气洋洋,不禁又脱口咏出了“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奇句。“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这世上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这就是诗之结句所的奇思、奇情。前人称赞此结句“语益浅而情益深”。女主人公的痴情,正的如此深沉和美好呵!
初读起来,《客从远方来》所表现的,就是上述的喜悦和一片痴情。全诗的色彩很明朗;特别是“文彩双鸳鸯”以下,更是奇思、奇语,把诗情推向了如火似的锦的境界。但读者是否注意到:当女主人公欢喜地念叨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时候,她恰恰正陷于与夫君“万里”相隔的“别离”之中?以此反观全诗,则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虚境罢了!又何曾有远客之“来”,又何尝有彩“绮”之赠?倘若真能与夫君“合欢”,她又何必要在被中“著”以长相之思、缘以不解之结?所以还是朱筠对此诗体会得真切:“于不合欢时作‘合欢’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离者。结曰‘诗能’,形神俱忘矣。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一端绮’是悬想,‘合欢被’用乌有也?”(《古诗十九首说》)如此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钟嵘《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这首诗正以温丽的“遗绮”之喜,抒写了悲远的“别离”之哀,“正笔反用”,就愈加“惊心动魄”。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20
原文:
大招
[先秦]屈原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冥凌浃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雾雨淫淫,白皓胶只。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山林险隘,虎豹蜿只。
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豕首纵目,被发鬤只。
长爪踞牙,诶笑狂只。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龙赩只。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天白颢颢,寒凝凝只。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
五谷六仞,设菰梁只。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
鲜蠵甘鸡,和楚酪只。
醢豚苦狗,脍苴蒪只。
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魂兮归来!恣所择只。
炙鸹烝凫,煔鹑敶只。
煎鰿膗雀,遽爽存只。
魂乎归来!丽以先只。
四酎并孰,不涩嗌只。
清馨冻饮,不歠役只。
吴醴白蘖,和楚沥只。
魂乎归来!不遽惕只。
代秦郑卫,鸣竽张只。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讴和《扬阿》,赵萧倡只。
魂乎归来!定空桑只。
二八接舞,投诗赋只。
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四上竞气,极声变只。
魂乎归来!听歌譔只。
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比德好闲,习以都只。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
魂乎归来!安以舒只。
嫮目宜笑,娥眉曼只。
容则秀雅,稚朱颜只。
魂乎归来!静以安只。
姱修滂浩,丽以佳只。
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魂乎归来!思怨移只。
易中利心,以动作只。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魂乎归来!以娱昔只。
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靥辅奇牙,宜笑嘕只。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
魂乎归来!恣所便只。
夏屋广大,沙堂秀只。
南房小坛,观绝霤只。
曲屋步壛,宜扰畜只。
腾驾步游,猎春囿只。
琼毂错衡,英华假只。
茝兰桂树,郁弥路只。
魂乎归来!恣志虑只。
孔雀盈园,畜鸾皇只!
鵾鸿群晨,杂鶖鸧只。
鸿鹄代游,曼骕骦只。
魂乎归来!凤凰翔只。
曼泽怡面,血气盛只。
永宜厥身,保寿命只。
室家盈廷,爵禄盛只。
魂乎归来!居室定只。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
三圭重侯,听类神只。
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魂兮归来!正始昆只。
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先威后文,善美明只。
魂乎归来!赏罚当只。
名声若日,照四海只。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北至幽陵,南交阯只。
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魂乎归来!尚贤士只。
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举杰压陛,诛讥罢只。
直赢在位,近禹麾只。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魂乎来归!国家为只。
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三公穆穆,登降堂只。
诸侯毕极,立九卿只。
昭质既设,大侯张只。
执弓挟矢,揖辞让只。
魂乎来归!尚三王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遍地是冬天的余阴残冰,魂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
魂魄归来吧!
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魂啊归来吧!
不要去东方和西方,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东方有苍茫大海,沉溺万物浩浩荡荡。
没角的螭龙顺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迷雾阵阵淫雨绵绵,白茫茫像凝结的胶冻一样。
魂啊不要去东方!
旸谷杳无人迹岑寂空旷。
魂啊不要去南方!
南方有烈焰绵延千里,蝮蛇蜿蜒盘绕长又长。
山深林密充满险阻。
虎豹在那儿逡巡来往。
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头高扬。
魂啊不要去南方!
鬼蜮含沙射影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西方!
西方一片流沙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猪头妖怪眼睛直着长。
毛发散乱披在身上。
长长的爪子锯齿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疯狂相。
魂啊不要去西方!
那儿有很多东西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北方!
北方有寒冷的冰山。
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一条代水不能渡过,水深无底没法测量。
天空飞雪一片白茫茫,寒气凝结四面八方。
魂啊不要前去!
冰雪堆满北极多么荒凉。
魂魄归来吧!
这里悠闲自在清静安康。
在荆楚故国可以自由自在,不再飘泊生活能够安定。
万事如意随心所欲,无忧无虑心神安宁。
终身都能保持快乐,延年益寿得以长命。
魂魄归来吧!
这里的欢乐说不尽。
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
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调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
魂魄归来吧!
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
有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
猪肉酱和略带苦味的狗肉,再加点切细的香菜茎。
吴国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来不浓不淡口味纯。
魂魄归来吧!
请任意选择素蔬荤腥。
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熟的鹌鹑案头陈。
煎炸鲫鱼炖煨山雀,多么爽口齿间香气存。
魂魄归来吧!
归附故乡先来尝新。
四重酿制的美酒已醇,不涩口也没有刺激性。
酒味清香最宜冰镇了喝,不能让仆役们偷饮。
吴国的甜酒曲蘖酿制,再把楚国的清酒掺进。
魂魄归来吧!
不要惶悚恐惧战战兢兢。
代秦郑卫四国的乐章,竽管齐鸣吹奏响亮。
伏羲氏的乐曲《驾辩》,还有楚地的乐曲《劳商》。
合唱《扬阿》这支歌,赵国洞箫先吹响。
魂魄归来吧!
请你调理好宝瑟空桑。
两列美女轮流起舞,舞步与歌辞的节奏相当。
敲起钟调节磬声高低,欢乐的人们好像发狂。
各国的音乐互相比美,乐曲变化多端尽周详。
魂魄归来吧!
来欣赏各种舞乐歌唱。
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
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和谐令人神怡心旷。
魂魄归来吧!
你会感到安乐舒畅。
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
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
魂魄归来吧!
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美艳的姑娘健壮修长,秀丽佳妙仪态万方。
面额饱满耳朵匀称,弯弯的眉毛似用圆规描样。
心意宽广体态绰约,姣好艳丽打扮在行。
腰肢细小脖颈纤秀,就像用鲜卑带约束一样。
魂魄归来吧!
相思的幽怨会转移遗忘。
她们心中正直温和,动作优美举止端庄。
白粉敷面黛黑画眉,再把一层香脂涂上。
举起长袖在面前拂动,殷勤留客热情大方。
魂魄归来吧!
晚上还可以娱乐一场。
有的姑娘长着黑色直眉,美丽的眼睛逸彩流光。
迷人的酒涡整齐的门牙,嫣然一笑令人心舒神畅。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体态轻盈翩然来往。
魂魄归来吧!
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里的房屋又宽又大,朱砂图绘厅堂明秀清妍。
南面的厢房有小坛,楼观高耸超越屋檐。
深邃的屋宇狭长的走廊,适合驯马之地就在这边。
或驾车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猎场在春天的郊原。
玉饰的车毂金错的车衡,光彩夺目多么亮丽鲜艳。
一行行的茝兰桂树,浓郁的香气在路上弥漫。
魂魄归来吧!
怎样游玩随您的意愿。
羽毛鲜艳的孔雀满园,还养着稀世的凤凰青鸾。
鵾鸡鸿雁在清晨啼叫,水鹜鸧鹒的鸣声夹杂其间。
天鹅在池中轮番嬉游,鹔鷞戏水连绵不断。
魂魄归来吧!
看看凤凰飞翔在天。
润泽的脸上满是笑容,血气充盛十分康健。
身心一直调养适当,保证长命益寿延年。
家族中人充满朝廷,享受爵位俸禄盛况空前。
魂魄归来吧!
安居的宫室已确定不变。
这里的道路连接千里,人民出来多如浮云舒卷。
公侯伯子男诸位大臣,听察精审有如天神明鉴。
体恤厚待夭亡疾病之人,慰问孤男寡女送温暖。
魂魄归来吧!
分清先后施政行善。
田地城邑阡陌纵横,人口众多繁荣昌盛。
教化普及广大人民,德政恩泽昭彰辉映。
先施威严后行仁政,政治清廉既美好又光明。
魂魄归来吧!
赏罚适当一一分清。
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光焰腾腾。
功德荣誉上能配天,妥善治理天下万民。
北方到达幽陵之域。
南方直抵交趾之境。
西方接近羊肠之城,东方尽头在大海之滨。
魂魄归来吧!
这里尊重贤德之人。
发布政令进献良策,禁止苛政暴虐百姓。
推举俊杰坐镇朝廷,罢免责罚庸劣之臣。
让正直而有才者居于高位,使他们作辅弼在楚王近身。
豪杰贤能的臣子掌握权柄,德泽遍施百姓感恩。
魂魄归来吧!
国家需要有作为之君。
楚国的威势雄壮烜赫,上天的功德万古彪炳。
三公和睦互相尊重,上上下下进出朝廷。
各地诸侯都已到达,辅佐君王再设立九卿。
箭靶已树起目标鲜明,大幅的布侯也挂定。
射手们一个个持弓挟箭,相互揖让谦逊恭敬。
魂魄归来吧!
崇尚效法前代的三王明君。
注释
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遽:竞争。
冥:幽暗。凌:冰。浃:周遍。
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浟(yōu悠)浟:水流的样子。
并流:顺流而行。
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汤谷:即_旸谷_,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
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蜿:行走的样子。
鰅鳙(yúyōnɡ于庸)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
王虺(huǐ毁):大毒蛇。骞:虎视眈眈。
蜮(yù玉):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纵目:眼睛竖起。
鬤(nánɡ囊):毛发散乱的样子。
踞牙:踞,当作_锯_;锯牙,言其牙如锯也。
诶(xī嬉):同_嬉_。
逴(chuò绰)龙:即_烛龙_,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_烛_。赩(xì戏):赤色。
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自恣:随心所欲。
逞:施展。究:极尽。
穷身:终身。
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
设:陈列。菰(ɡū孤)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臑(ér而):煮烂。盈望:满目都是。
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同_肭_,肥的意思。鸧(cānɡ仓):鸧鹒,即黄鹂。
味:品味。
蠵(xī西):大龟。
酪:乳浆。
醢(hǎi海):肉酱。苦狗:加少许苦胆汁的狗肉。
脍:切细的肉,这里是切细的意思。苴莼(jūbó居勃):一种香莱。
蒿蒌:香蒿,可食用。
沾:浓。薄:淡。
鸹(ɡuā瓜):乌鸦。凫:野鸭。
煔(qián潜):把食物放入沸汤中烫熟。
鰿(jí集):鲫鱼。臛(huo):肉羹。
遽(qú渠):通_渠_,如此。爽存:爽口之气存于此。
丽:附着、来到。
酎(zhòu昼):醇酒。四酎,四重酿之醇酒。孰:同_熟_。
歰嗌(sèyì涩益):涩口剌激咽喉。
不歠(chuò啜)役:不可以给仆役低贱之人喝。
醴:甜酒。白蘖(niè镍):米曲。
沥:清酒。
代秦郑卫:指当时时髦的代、秦、郑、卫四国乐舞。
伏戏:印伏羲,远古帝王。驾辩:乐曲名。
劳商:曲名。
扬阿:歌名。
定:调定。空桑:瑟名。
二八:女乐两列,每列八人。接:连。接舞,指舞蹈此起彼伏。
投诗赋:指舞步与诗歌的节奏相配合。投,合。
乱:这里指狂欢。
四上:指前文代、秦、郑、卫四国之鸣竽。竞气:竞赛音乐。
撰(zhuàn撰):具备。此句谓各种音乐都具备。
嫭(hù户):美丽。姱(kuā夸):美丽。
比德:指众女之品德相同。好闲:指性喜娴静。
习:娴熟,指娴熟礼仪。都:指仪态大度。
嫮(hù户):同_嫭_,美好的意思。
则:模样。
滂浩:广大的样子,这里指身体健美壮实。
曾颊:指面部丰满。曾,重。倚耳:指两耳贴后,生得很匀称。
规:圆规。
滂心:心意广大,指能经得起调笑嬉戏。
鲜卑:王逸注:_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_
易中利心:心中正直温和。易,直;利,和。
泽:膏脂。
昔:晚上。
青色:指用黛青描画的眉毛。直眉:双眉相连。直,同_值_。
媔(mián棉):眼睛美好的样子。
靥辅:脸颊上的酒涡。奇牙:门齿。
嘕(yān嫣):同_嫣_,笑得好看。
便娟:轻盈美好的样子。
恣所便:随您的便,任你所为。
夏屋:大屋。夏,同_厦_。
沙堂:用朱砂图绘的厅堂。
房:堂左右侧室。
观(ɡuàn灌):楼房。熘(lìu六):指屋檐。绝熘,超过屋檐,形容楼高。
曲屋:深邃幽隐的屋室。步壛(yán阎):长廊。壛同_檐_。
扰畜:驯养马畜。
腾驾:驾车而行。
琼毂(ɡǔ古):以玉饰毂。错衡:以金错饰衡。衡,车上横木。
假:大。
鹙(qīu秋):水鸟名,据传似鹤而大,青苍色。
代游:一个接一个地游戏。
曼:连续不断。鹔鷞(sùshuānɡ肃双):水鸟名,一种雁。
曼泽:细腻润泽。
室家:指宗族。盈廷:充满朝廷。
接径:道路相连。
出若云:言人民众多,出则如云。
三圭:古代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曰三圭,这里指公、侯、伯。重侯:谓子、男,子男为一爵,故言重侯。三圭重侯,指国家的重臣
听类神:听察精审,有如神明。
察笃:明寨、优待。夭:未成年而死。隐:疾痛,指病人。
存:慰问。
正始昆:定仁政之先后。正,定。昆,后。
畛(诊):田上道。
阜昌:众多昌盛。
美:指美善的教化。冒:覆盖、遍及。众流:指广大人民。
先威后文:先以威力后用文治。
幽陵、交址、羊肠:皆为地名,幽陵在今辽宁南部一带,交址在今两广一带,羊肠在今山西西北部一带。
献行:进献治世良策。
举杰压陛:推举俊杰,使其立于高位。压:立。
诛讥:惩罚、责退。罴(pí皮):同_疲_,疲软,指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直赢:正直而才有余者。
禹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_疑楚王车旗之名,禹或羽字误也。_
雄雄赫赫:指国家成势强盛。
穆穆:此指和睦互相尊重的样子。
登降:上下,此指出入。堂:指朝廷。
毕极:全都到达。
昭质:显眼的箭靶。
大侯:大幅的布制箭靶。
揖辞让:古代射礼,射者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
三王:楚三王,即《离骚》中的_三后_,指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赏析:
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_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唿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唿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唿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21
原文
竹
[唐代]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译文
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
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
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
注释
露华:露花。
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锦鳞:鱼。
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徐广《舆服志杂注》:“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吟咏竹子的,但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根据诗意,所咏之竹当实有所指,这须待读完全诗才能明白。
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三、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他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是诗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属河南宜阳)的竹子。据河南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报告上说,“今昌谷村名虽无”,但这一带的村子大都“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转引自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由此可以想见当地竹林盛况,李贺自己也在诗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书字”(《南园》)、“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昌谷诗》)而且,除了这首《竹》诗外,还有一组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咏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这都可以证明这首《竹》诗所吟咏的为昌谷之竹无疑,因为在这里,李贺才更可能如此从容安闲地去欣赏它。“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也就是《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中所说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里“腻香春粉黑离离”的“春粉”。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又换了一种笔法,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周书》载:“成王(姬诵)将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来零陵取文竹为冠。”《舆服志杂注》:“天子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横衬,以竹为之。这似为此诗末二句之所本。很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承箕帚”而已,终无能为。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于吟物之中连类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贺之诗,虽然笼统地说,其光怪陆离、虚荒诞幻,是深得楚骚之真传,但细致说来,又有所区别,大抵长篇歌行,近于楚骚和汉魏乐府歌诗,而五言律绝,则更类似于齐梁间诗,显得明艳浓丽。此诗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脱脱齐梁口吻。但李贺此诗并不止于咏物,而是将自己的情志编织于其中,因此与齐梁诗那种无聊至极的香艳软媚不同,这也该是李贺此诗的成功之处吧。
古诗译文及赏析篇22
原文: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译文
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
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注释
浦:水滨。
棹(zhào):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
长(zhǎng)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要:通“邀”。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重云:重重云层。
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恶(wù):猛,厉害。
禁(jīn)持:“禁”通“今”,摆布。
赏析:
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妙。“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石塘,苏州之小长桥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歇拍展开水面。头指船头。恶者,甚辞,猛也、厉害也。禁持,摆布也,禁,念阴平。都是宋人口语。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飞之雁,岂是重云所可遮拦?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
“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此指河水。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法的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