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关于草堂的诗句(实用3篇)

170

关于草堂的诗句篇1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前言】

岑参中进士后仅得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之低职,颇不得意,此诗作于回自己草堂度假之时。诗写山中雨景,用以寓托雄豪抑郁之气,并引发希图归隐之意。开篇四句描写山中骤雨壮大气势,随着终南山(太白)雷声响起,大雨倾盆,笼盖诸峰,白阁峰之云,与紫阁峰松色连成一片。雷鸣,雨注,云涌,既层次分明,又交融莫辨。五、六句过渡,由外景“胜概”转入“衡门”之“趣”。以下皆写脱俗之情怀。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求仲。这是岑参早期作品,在“语奇体峻”的自身风格特征中,又含有王、孟诗那样的悠淡之趣。

【鉴赏】

开始四句写雷雨景象,第一、二句写远景。诗人在白阁峰西面自己的草堂中,极目远眺,只听见轰然的雷声突然从终南山(即太白山)那面传来,震耳欲聋。“雷声傍太白”一句,起势突兀,巨响自天而降,震撼人心,具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接着,“雨在八九峰”:闪逝雷煞,大雨滂沱,笼罩着莽莽苍苍的终南山诸峰。这铺天盖地的大雨,在惊雷的衬托下,更加气势夺人。第三、四句渐次而近:此时,终南山的雷雨正向草堂汹涌逼来,东面白阁峰上的乌云,如万马奔驰,涌向那紫阁峰上的十万长松中,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激起满山的虎啸龙吟。开始这四句,雷鸣、雨下、云涌,写得层次分明,又错综交织,并且与终南山和白阁、紫阁诸峰相连,造成一种雄阔无比、笼罩宇宙的恢宏气势。正如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所评:“起势雄莽。”

接着,作者却就此陡顿,转换笔锋,写出了新的境界。“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是此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前一句是对风雨雷电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的赞叹,而后一句于赞叹之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表面是在进一步渲染草堂景色之胜,而实际上,是用“衡门”(即“横木为门”,喻指草堂)与帝都长安以及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尽管那般堂皇,但生活却是平庸枯燥的,哪里比得上我这简陋的草堂中瞬息万变、应接不暇的景色,和那游目骋怀、无拘无束的浓郁的情趣呢?这里已经委婉流露出了作者追求新鲜活泼、自由无碍的生活的思想。

由这关键性的两句,引出了作者的深深感慨。从“幸有数亩田”到末尾,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

自己本有几亩薄田,可以象“挫廉逃名”的羊仲、求仲那样过隐居的生活;也听过“达士”规劝之语,正与我心相通。却错误地做了个于世无补、于己不利的区区小官,现在因假而还归草堂,看到自己满身尘俗之气,真惭愧是无地自容啊!如今,钓竿疏远了,舂米的碓也无人操作,想起来惆怅不已,望着那日暮时渐尽的飞鸟,只听见南溪几声悠扬的疏钟。最后两句,作者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十分微妙。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呢,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两相比较,岂不令人黯然神伤!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自己的`“暮鼓晨钟”,好象是对自己的召唤,但同时又象是轻轻的叹息。作者用象征、映衬手法,将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

不仅如此,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还形成了一种对比,隐含着作者的深意。开始四句极写雷雨风云来势之猛,一派动荡之势,草堂似乎难以避免暴风雨的冲涮。接着,作者虽然没有再交待风雨,但从最后两句“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的暗示中可以看出,显然风雨往别处去了,并没有降临草堂。作者这种大开大阖的章法,动荡与宁静的强烈对比,无疑地隐含着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与“早闻达士语,偶然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的出处无定的伤喟,正是统一的,两者交相映发,将这种迷惘而又感伤的情怀,表现得更为婉曲而又深沉。

关于草堂的诗句篇2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谏诤知无补,迁移分所当。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

龙象投新社,鹓鸾失故行。沉吟辞北阙,诱引向西方。

便住双林寺,仍开一草堂。平治行道路,安置坐禅床。

手版支为枕,头巾阁在墙。先生乌几舄,居士白衣裳。

竟岁何曾闷,终身不拟忙。灭除残梦想,换尽旧心肠。

世界多烦恼,形神久损伤。正从风鼓浪,转作日销霜。

[佛经云:“此生死无休已,如风鼓海浪。”又云:

烦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吾道寻知止,君恩偶未忘。忽蒙颁凤诏,兼谢剖鱼章。

莲静方依水,葵枯重仰阳。三车犹夕会,五马已晨装。

去似寻前世,来如别故乡。眉低出鹫岭,脚重下蛇冈。[庐山冈名]

渐望庐山远,弥愁峡路长。香炉峰隐隐,巴字水茫茫。

瓢挂留庭树,经收在屋梁。春抛红药圃,夏忆白莲塘。

唯拟捐尘事,将何答宠光。有期追永远,[晋时永、远二法师,曾居此寺。]无政继龚黄。

南国秋犹热,西斋夜暂凉。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

身老同丘井,心空是道场。觅僧为去伴,留俸作归粮。

为报山中侣,凭看竹下房。会应归去在[一作住],松菊莫教荒。

牛皋怎么读

大型史诗电视剧《精忠岳飞》目前正在安徽卫视热播,剧中康凯饰演的牛皋是岳家军核心将领,追随岳飞多年,力大无穷又重情重义。因为独到精准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了众多人的喜爱。牛皋怎么读?他是怎么死的呢?

牛皋:读gāo,1087年出生,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麾下将领。官至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宁_承宣使、差充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鄂州驻扎御前左军统制,追赠安德军节度使。牛皋出身射世,精练武功。他一生戎马生涯,出生入死,战功卓著,深受岳飞的器重和人民的爱戴。在岳飞被害后,秦桧为斩草除根,绍兴十七年(1147),被都统制田师中毒死,时年六十一岁。

人物简介

牛皋出身射世,精练武功。他一生戎马生涯,出生入死,战功卓著。深受岳飞的器重和人民的爱戴,后被秦桧使人毒死。

1129年,金兵入侵中原,牛皋聚众抗击有功,被提拔为中军统领和荥州刺史。后牛皋在抗击金兵中屡立战功,受到朝廷重视。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牛皋加入岳家军。牛皋年长于岳飞加之战功卓著,颇得岳飞敬重。在以后的抗击金兵中立下汗马功劳,被提为岳家军副统帅。岳飞遇难后,秦桧为斩草除根,与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密令都统制田师中在任和县(今杭州)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以毒酒害死牛皋,牛皋死前悲愤地说:“恨南北通和,不能以马革裹尸!”次日卒,埋在杭州西湖栖露岭北的剑门关畔,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为“宋辅文候牛皋之墓”(黄龙洞景区内,四周青竹环绕,十分幽静)。牛皋的'遗骨虽埋在杭州,而故乡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鲁山城东关(今八车队院内)建造了一座牛皋祠堂,院内有牛皋的洗马井(现尚存);牛皋的后裔在熊背乡石碑沟建造了牛皋的“衣冠冢”,以示后人祭奠和纪念。

牛皋墓

牛皋墓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栖霞岭上紫云洞口。墓以石块砌成,坐西朝东,墓碑镌“宋辅文侯牛皋之墓”,墓道前建有石坊。北侧有碑,上有《重修宋辅文侯牛公墓记》。周围松竹环绕。墓地简洁爽净,石牌坊上有联:“将军气节高千古,震世英风伴鄂王”。另一说,民族英雄岳飞部将牛皋的墓地位于麻城市南。

关于草堂的诗句篇3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参考答案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对比

情感的.相似之处在于诗人赞美了一种坚定不改、不流于世俗的品质。钱起的诗是对幽竹的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而郑板桥赞美的是兰与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写法上,两首诗都用了反衬的手法。钱起诗,用众芳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郑板桥诗,用花草反衬兰竹的不改,花花草草有很多,但大都过了盛开的时节就会渐渐失去芬芳,不像兰和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