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实用29篇)

92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篇

我担任初三六个班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我坚持以中考为导向、以学生基础为基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的教学主要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课教学,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完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教学任务,这个阶段主要是夯实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复习,复习采用了两遍复习法,第一遍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这一遍复习的成败直接影响春节以后的复习效果,所以我非常重视,以单元复习为切入点,将功夫花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上,切实做到“全、精、通”,由此让学生们既能从教材出发掌握所学知识,也能在已有知识体系中重新有所发现。第二遍复习主要是依据《新课xxx标准》做好复习学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哪些才是中考的有可能的考点,并且在学案编写中采用了,考点1、考点2等字样,让学生感受到中考已经不是xxx的事情了,从认识上真正重视起来,才能更加刻苦的学习。

在教学的过xxx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新课教学大部分都是采用课件教学,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利用多媒体的快捷,增加课堂容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可以使知识更加直观,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了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好的消化,我把每节课的课件都发到学校管理系统学生的个人邮箱中,以便他们把课堂内容更好的`掌握,尤其那些接受能力稍微慢点的同学,他们可以再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消化,最后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xxx度的提高。

2、督促学生识记知识,方法是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多提问。我制作了76个号码,提问的时候进行抽签,课堂上抽到哪个号码,哪个人就是幸运者,然后这个同学进行背诵,如果不能背出要求的内容,课下要去办公室补背。用这种方式提问,不掺杂教师的感情色彩,避免提问的不均,让学生也是时刻准备着有可能提问到自己,时刻有紧迫感,不然的话上节课提问到的下节课就没有提问的可能的话,学生就不会积极备战了。

3、对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对由于各种原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多与他们沟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使成绩有所提高。针对学困生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单独详批作业,并让他们对每个学案都到办公室进行默写,一开始有的同学去办公室不积极,时间长了,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逐渐的尝到了甜头,感觉到这是对他们的有效的方式,就去办公室越来越积极了,因为对于这些同学而言,学习好像已经是久违了的事情,重新拾起来学习的同时也让他们重拾信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学期末的考试有5个同学因为督促默写而考及格了,其他的同学虽然还没有及格,有好几个都是29分。我相信经过下学期的努力不及格的同学会越来越少的,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信心,我相信经过下学期的努力会看到这些同学不一样的自己。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篇

一、认真学习,积极上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

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做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与兼职教研员,我认真拜读了许多教育书刊,有xxx老师的《给新教师的一百个建议》,xxx,xxx编译的《xxx教育名篇》,以及《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福建教育》等,同时我还深入阅读了《社会心理学第8版》、《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汉字的魅力》等著作,择要作读书笔记,并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这些文章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于教学,也学到了对组织管理有帮助的知识。

同时,我认认真真按照学校要求做好各项教学工作。积极在自己的教学博客上撰写文章,每月都写教学反思,读书感受,每次教研和外出学习回来都写上体会,共有61篇原创博文发表于个人博客“晋江xxx的博客”。这些都让我有机会再一次审视自己的教学,反省工作得失,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大大加强。

二、敬业爱岗,严谨治教,给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我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这学期我带三年级,认真做好备教批辅改等教学常规工作,工作总结《个人研修总结博客》。此外,我还腾出时间和精力为本班学生编佣青苹果》作文月刊。《青苹果》班级作文月刊从封面到封底的整体设计包括:

1、封面

2、卷首语

4、“青苹果——写写我的”(指三年级学生习作,是月刊主体)、“红苹果——欣赏他的”(指其他年级或其他学校学生优秀习作,一般每年级2—3篇)、“金苹果——吮吸经典”(指名家名作,一般在5—10篇)、“摘苹果——写作金钥匙”四个栏目

5、学生活动剪影

6、封底。

实施步骤包括:

1、征稿,

2、审稿,

3、录入并初次校对(可以请几名打字快的学生录入),

4、交文印店排版,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3篇

摘要:明末清初,湘西有唐代古刹5座,即同天寺、隆兴寺、浦峰寺、三}寺、道堂庵;有宋代古刹14座,分别是芷江报恩寺、连云寺、景星寺、龙头寺、潮音寺、普明寺、天柱寺、观音寺、胜觉寺、净化寺、归化寺、沅陵报恩寺、溆浦普化寺、辰溪普化寺;有元代古刹3座,即普观寺、正道寺、地福寺。文章考证了明末清初湘西古刹的建制沿革及其地理分布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明末清初湘西古刹集中分布在辰州府的沅陵县及沅州府的芷江县、黔阳县。第二,古刹的地理分布情况在一定xxx度上反映了湘西佛教的发展进xxx:其一,佛教于xxx传入湘西辰州府沅陵县,继而传入泸溪县及沅州府麻阳县;其二,宋代沅州府芷江、黔阳两县成为了湘西佛教发展的核心区域,辰州府“后劲不足”;其三,佛教直至元时才传入靖州府,且发展xxx度不高。

关键词:明末清初;湘西古刹;地理分布

湘西既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与历史传统的区域文化概念,也是一个随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着的地缘政治概念。本文所指的湘西是文化视角下的湘西,即雪峰山以西,沅水中上游,澧水中上游的武陵山区,相当于现今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的全部和常德市、邵阳市的一小部分。明代在湘西置辰州府、靖州府、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司,清初因袭此建制[1]。雍乾以来,清政府在湘西地区改置沅州府、辰州府、靖州府、永顺府四府,辰州府领沅陵县、泸溪县、辰溪县、溆浦县、乾州厅、凤凰厅、永绥厅四县三厅,沅州府领芷江县、黔阳县、麻阳县三县,靖州府领会同县、通道县、绥宁县三县,永顺府领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桑植县四县。[2]在四府辖地中,除绥宁县今划归邵阳市外,其余县、厅今属怀化市、湘西自治州。

“区域是长时期历史因素积淀下来的,关涉到地方性观念、国家意识形态与制度的互动过xxx,并且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多层次、多向度的指涉,那么,区域研究就不应该是先划定地理范围,再作茧自缚的研究类型,区域既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建构过xxx,那么研究者似乎就不必过分拘泥于某种僵硬的地理界限与时间界限”,因此“如何选择区域,以及区域的边界如何划定取决于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3]本文研究明末清初湘西佛教的地理分布,参照上述观点,以沅州府、辰州府、靖州府、永顺府四府为主要研究区域。明清两代,湘西行政区划界限无大变革,只是个别县的归属发生了变化,不影响分析,故本文所用地名均以清代为准。

一、明末清初湘西古刹的建制沿革

明末清初,即明穆宗xxx元年(1567)至清高宗乾隆末年(1795)是湘西佛教发展的高峰时期。该时段内湘西有唐代古刹5座,即同天寺、隆兴寺、浦峰寺、三}寺、道堂庵;有宋代古刹14座,分别是芷江报恩寺、连云寺、景星寺、龙头寺、潮音寺、普明寺、天柱寺、观音寺、胜觉寺、净化寺、归化寺、沅陵报恩寺、溆浦普化寺、辰溪普化寺;有元代古刹3座,即普观寺、正道寺、地福寺。上述古刹,历史悠久,经多次修建,获多方维护才得以保存下来。

同天寺,建于xxx、建中年间,后xxx二年(924年)重修。本为“锦州古刹”,xxx六年(1073年)迁徙至麻阳县城西侧。“锦州”应为锦和镇旧称,位于麻阳县西南70华里。八年(1075年)“敕建金额,又诏岁度僧一人”。元丰年间,僧道冲来寺住持,率领僧徒开垦田地若干亩,又在寺旧址上大规模扩建,从门阁、殿寝到禅堂、厨房一应俱全,共二百四十五间,寺的规格大大提高。此后历经多次损毁和重修。清xxx二十年(1681年),副使田庆捐俸禄修资建观音阁,并在殿后设观音大士像。二十三年(1684年)僧清复募资新修山门和佛像,刹宇盛况空前。今,寺不存,留有xxx古钟。[4]

隆兴寺,一名龙兴讲寺,在沅陵县西郊虎亭山山麓,xxx二年(628年)建。嘉靖四十年(1561年)、xxx二年(156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郡人先后捐资重修。相传寺中有《眼前佛国》,是xxx公其昌的手迹,同治十二年(1873年)尚存。xxx二十六年(1687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三年(1768年),郡人先后重修。xxx正德年间(1506―1521),大学者xxx自龙场谪归经过沅陵,受辰州学子之邀,于寺内讲授《致良知》一月有余,并在寺内留下提壁诗一首:“xxx过虎溪头,xxx房问慧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5]

二、明末清初湘西古刹的地理分布

湘西古刹的地理分布是很不平衡的。以府为单位,少的一所,多的十余所,而除此之外的部分州甚至没有寺院。具体情况见下表。当然,以上古刹的分布及其统计数据是基于历史文献的结果,这个结果很有可能与历史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吻合,仅作一些规律性的探讨。

明末清初湘西古刹主要集中分布在辰州府的沅陵县及沅州府的芷江县、黔阳县。

明末清初湘西地区有古寺22座,其中沅州府12座,其中芷江县5座,占总数的;黔阳6座,占总数的;麻阳县1座,占总数的。辰州府9座,其中沅陵县6座,占总数的;泸溪县、溆浦县、辰溪县各1座,各占总数的;靖州府仅直隶州有1座,占总数的。

湘西最早的古刹,修建于唐朝,集中分布在辰州沅陵。湘西有5座唐代古刹,辰州府有4座,其中沅陵县有3座,占总数的60%,泸溪县1座,占总数的20%;沅州府仅麻阳县1座,各占总数的20%。

湘西数量最多的是宋代古刹,主要分布在沅州府芷江、黔阳二县。湘西有14座宋代古刹,沅州府有11座,其中芷江县5座,占总数的;黔阳县6座,占总数的。辰州府3座,沅陵、溆浦、辰溪各1座,各占总数的。

湘西的元代古刹只有3座,分别是辰州府沅陵县2座,靖州府1座。

寺院是僧众弘法布道和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主要场地,是佛教文化外化的物质实体。寺院的有无和多少,直接反映了某地佛教活动的兴盛与否。综观上述湘西古刹的地理分布及其建制沿革,大致可以推断出佛教在湘西传播与发展的具体情况:

第一,佛教于唐代传入湘西地区,最先在辰州府沅陵县生根发芽,继而传入泸溪县及沅州府麻阳县。

第二,沅州府芷江、黔阳两县在宋代是湘西佛教发展的核心区域,辰州府明显“后劲不足”。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4篇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xxx

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那么。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1]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xxx。

(一)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

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第二,由于明xxx刚建立,xxx等人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封建国家机器,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和颁布了各种法令,规定诸司规章,这些法令和规章文书本身原不是史书,但为后人研究明史提供了资料。如1367年开始制定,后经屡次改定,最后于1392年正式颁布的《大明律》以及为解释补充明律而编成的《大诰》、《大诰续编》、《三编》,1393年xxx完成了对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xxx都督府的职掌作了详细叙述的《诸司职掌》十卷,都属于此类资料。

明代前期的史学是xxx学化的延续,在某种xxx度上理学化xxx度比宋元时期还要高。经过长期的角力,叙事史学范型早已为学者所否定,理学化史学观念普遍为社会所接受。正统论的起伏,直接制约了修史活动。_一旦激烈,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就炽热,重新改写历史就成了史家的任务。在明代前期的理学化xxx度比较高的年代里,有的只是扭曲了的纲常史学作品。所幸的是上述官方修史《元史》、《明实录》、xxx没有完全理学化,他们的编纂水平可能不高,但总算保住了传统叙事史学的香火。官方修史也有纲常目标,只是没有学者走得那么远,xxxxxx化学者追求永恒的道德标准,而政治家更注重现实的政治需要,这是双方行为不同的原因所在。

这一时期,外国史地学的异军突起,多少给沉闷的史学局面带来一丝生机。不过,这种成分在当时的史界占的份额不大,因而难以有大的作为。[5]

总的说来,明代前期虽然也出了一些史著,但是不十分理想。原因在于经济落后,政治专制,思想一统,整个社会铁板一块。史学的理学化扼杀了前期史学的生机与活力,从史家队伍结构来分析,前期史加主要是史官,每次官修,都动用了大批的史官。史官之外的出身低层官员的史家队伍十分小。也就胡粹中、xxx、xxx、xxx、xxx、xxx等人,他们的地位不高,作品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后期的史家群体相提并论。真正意义上的史家群体消失了,学术自然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二)明中叶,史学转型

嘉靖至万历初年,是明朝史学的转型期。史学由理学向非理学转变。一方面,理学化史学依然存在。这突出表现在通史、断代史的改写方面,纲常正统论仍是其指导思想。

宋元史的改写,是这个时期的热点。成书不少,至今留下来的仍有《宋史质》、《宋史新编》,此外,五代史方面还有《xxx纪传》,通史方面有《弘简录》、《左编》、《函史》,这些作品的指导思想,其一是化繁为简,以适合当代读者阅读;其二,是宣传华夷之辨,振兴民族精神。[4]《宋史质》、《xxx纪传》、《弘简录》比较典型。《宋史质》在讲道德正统之余,能兼顾到学术性,这是它的长处,也是此书仍受今人重视的原因之所在;《左编》是一部讲治理的书,同时贯穿了较强的正统思想,是一部政治化、正统化比较高的史著。《函史》是一部从理学家提倡的天人相应关系来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进xxx的史著。有较强的正统、道德色彩,同时也讲道德评判。这是一部典型的理学化作品,这些作品得存在,表明xxx以来理学化史学仍有较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叙事考信传统受到学者的追捧。正统、嘉靖年间,是明朝学术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经济的进步,引起了学术上的变化。xxxxxx受到挑战,xxx开始崛起。在这个大背景下,理学受人鄙视,传统的经史文重新受人推崇。这也就是明中叶所谓的史学复古,史学复古就是否定理学化史学,提倡传统的叙事考信史学。

新范型史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批判理学化史学。正德、嘉靖时期,代表人物是“四大才子”之一的祝xxx;万历初期,有xxx,此外,xxx、xxx等人也有批评xxx的言论。批判旧范型史学,为新范型史学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考信的兴起。考信由古籍考据开始,进而延伸到当代史领域。前者的代表是xxx,xxx,后者的代表是xxx。考信的兴起,表明了明代史学的学术色彩强了。

第三,叙事理论受人重视。新史学的确立,需要有自己的理论。明中叶以来,虽然没有产生《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著,但明中叶的史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或改编汉唐经典史学理论之作《史通》,xxx深《史通会要》;或对历代名著编纂的得失进行系统的思考,寻求合适的修史模式,这方面xxx、卜大有做出了一定的成就;或汇编,宣传传统史学名著中蕴含的理论精义。明中叶人“取节”古人的史学理论,偏重史法、史体、考信、纪事。这些思想遗产的吸收,对明代史学的转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四,新范型理论下的编纂实践。明中期的当代史编纂,有两种类型:一是以xxx为代表的编年史派,讲究资治,以继《通鉴》为已任;一是以xxx、xxx、xxx为代表的马班风格派,以恢复综合体为已任。[6]“新史学”讲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也注重学术研究,史学的社会功能、学术功能结合得比较好,从影响来说,这一派显然占据上风,作品也多。xxxxxx一统局面的打破,为学术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术文化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使学者群体得以崛起。从史学队伍结构来说,中期已不同于前期,以官员型学者为主,说明这一时期史学的转型是由一批上层学者带动起来的,学者群体的崛起,是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明代中叶史学的转型,使中国史学走上了正常发的道路。

(三)明末清初,史学日趋多元化

从xxx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官修本朝正史开始,至清朝xxx十八年(1629年),官修《明史》开馆,是我们所说的明未清初时期。这个时期,从政治上来讲,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更替,统治民族也经历了汉族与满族之间的交替。但从史学的发展来说,它们之间却是连贯的。

明末清初史学的主旋律无疑是明史(当代史)的编纂。万历年间官修本朝史有两项重大的活动:即重修《大明会典》和政府主持纂修纪传体本朝史。万历四年(1576年),xxx下会重修《大明会典》,万历十五年修成,共二百二十八卷。与以前的《明会典》相比,万历重修者增加了正德至万间事例。它以六部为纲,详述了诸司职掌与事例,内容丰富,“凡史志之所未详,此皆具始末,足以备后来之考证。”万历中期,大学士xxx陛建议政府纂修纪传体本朝史。万历二十二年三月xxx遂命xxx陛、xxx、xxx等人负责,开馆纂修。“集累世之实录,采朝野之见闻,纪传书志,颇有成绪。”二十四年xxx陛病死,所写的稿子又因二十五年宫内三大殿发生火灾而烧毁,修史工作没能继续下去。这次纂修本朝史,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此基础上却留下了两部书,即《国史经籍志》和《国朝献征录》。《国史经籍志》五卷,附录一卷,它在著录书籍时,注重分类,颇有参考价值。《国朝献征录》是一部人物传记资料汇编,按官爵、地位分列,收录了xxx嘉靖年间的人物,材料相当丰富。

万历朝官修本朝史的失败,促使私人纷纷代庖;明清易代,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也促进了明史的编修。在通史、断代史编纂方面,成绩仍不理想,因为正统论是xxx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到了晚期,它并没有随着实学的兴起而退出历史舞台,在部分学人那儿,反而越陷越深。叶向高认为“宙宇间惟治统、道统相提为两大事。治统紊则乱贼肆,道统紊则异端猖狂,其害均也。而道统之害,及于人心也道者尤其。”[7]xxx、xxx是二统论者,在他们的著作《古今治统》、《史统》中,他们将正统论付诸了实践。

晚明史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史学现象,xxx是明代启蒙史学思潮的第一人。《童心说》不仅表现了xxx的文学思想,更重要地是系统阐述了xxx的启蒙思想。xxx一个实学化的学者,《千百年眼》是介于史考与史评之间的晚明史学杰作。钟惺的《史怀》是晚明优秀的史评著作。钟惺以破坏纲常出名,在晚明和xxx齐名,被xxx、xxx之认为是“导天下于乱的洪水猛兽式人物”。《史纠》开了历代正史研究之先河。

此外,晚明史学工具书的编纂、科学文化下的教科书编纂、通俗史学走向民间值得注意。明代编纂了不少史学方面的工具书,其中,晚明xxx的《阅史约书》最值得注意。xxx是专门编纂工具书的学者,于此可见,晚明的工具书编纂有专业化、职业化趋势。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应试的群体数量很大,所需要的应试用书市场也很大,为适应种种科考局面,晚明出现了不少的历史教科书。教科书的学术水平不高,但它传播历史之功不可忽,这是促使史学走向民间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通俗史学兴盛,通俗史学的主要形式是讲史与历史演义。高层次的史家往往不屑通俗史学,不过,也有人肯定其通俗手法,甚至借助其形式,创作历史味更浓的意义。

谈到明末清初的史学,不能不提到xxx、xxx之、xxx三大家,xxx的学术史成就,xxx之的历史哲学,xxx的考据学成就,无疑给中国史学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修史队伍来看,私修强、官修弱是明末清初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从私修队伍结构来看,晚明史家群体官员型史家与职业史家群体并重,职业史家群体的崛起,明末清初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明代史学日趋多元的原因

明代尤其是到了晚明以后,史学何以出现多元化的发展现象?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普及、出版业的发达、实学思潮、启蒙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官修正史的失败,实录的广泛传播,明清朝代的更替;则促进了当代史编纂的繁荣。总之,自明中叶社会松动以后,统治者就再也统不住了,于是各种思想就显得异彩纷呈了。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代史学的转型

文化的变化,首先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来源,明朝中叶史学领域的变化,是由明代中期剧烈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明朝经济,在停滞了100多年以后,到了弘治时期,开始繁荣。“至于弘治,xxx矣,于是,家给人足,居则有室,细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8]到了正德末、嘉靖初,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有了一定xxx度的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在苏州“出吴阊门,迤月城而南,当商货孔道,五民薄城而居,列肆栉比,人习市侩,xxx赢以为常。”正德后,南京“商贾挟货,大者巨万,少者千百”城内各种商行,多为“外郡外省富民所据点”嘉靖间,杭州“四方商贾咸辏焉”[9]因市场经济的逐渐发达,嘉靖以后,明朝社会出现了很多的现象,贫富分化,“高下失均”如皖南地区“出贾既多,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能者xxx,拙者乃毁,东家xxx,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xxx。……迨至嘉靖末、xxx间,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起者独雄,落者辟易,资爰有属,产自无恒。贸易纷纭,诛求刻核,奸豪变乱,已猾侵牟”[10]追求物质欲望似乎成了时尚。金钱在人们生活中的魔力越来越大,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有诗云:“君不见,长安城内大户家,昔日贫贱今豪华。方其贫时,穷巷人不知,即今富贵年,海内慕其贤。周身xxx,结室亘术陌,出门拥车骑,入门奏管弦”。五侯夜过骅骝马,七贵夕开玳瑁筵。旧时贫贱相交客,今日不敢论畴昔。人生意气当如此,何为贫困守经史!君不见,xxx草玄遭客骂,稽康养生亦横死。明朝拔剑拂衣去,不作寻常儿女子。”[11]这首《行路难》可以看出崇尚财富,已成当时的一种时尚。

相应地,知识分子对于金钱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xxx说:“县城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xxx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然必交结于卿门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12]当时,部分文人,不仅观念变化,不再羞于xxx,而且也投身商业活动。“至今,吴中缙绅大夫,多以货殖为急”。

今天,当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后,我们发现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认识明朝社会,也许会更准确一些。贫富分化、靠能力吃饭、追求物质生活、金钱崇拜、知识分子不再羞于xxx,所有这些,正是市场经济下才有的现象。具体来说,在史学上表现为经世史学,这是促使明中叶史学由理学化史学走向非理学化史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社会的进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变动。正德、嘉靖是明代学术新旧更替时期,表现为旧的xxx受到挑战,各种新的学风不断涌现,哲学上,xxx兴起,文学上表现为复古行动,这些因素,促成了明中叶史学的转型。

(二)文化普及,出版业发达,使史学真正走向民间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5篇

一、整体把握小学信息技术新课xxx的重要性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信息技术新课xxx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三、教育学生,从爱出发

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四、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抓住信息技术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信息技术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xxx中有机会经历信息化的学习过xxx,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信息技术课得意义,乐学、爱学信息技术课。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学习方法,体现信息技术课的灵魂,使信息技术课上出“信息味”!

五、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xxx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学员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帮助。

总之,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一定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落实市教育局整体工作部署,以课堂改革创新为总抓手,转变方式,创新文化,积极打造个性鲜明和特色突出的品牌学校;以解决现实问题和需要为出发点,以校本研究为重点,以研究学情为核心,以全面育人为宗旨,提效益,保均衡,坚持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课xxx开发、课堂创新、课本内化为主旋律,以课堂改革和创新为主阵地,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整体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水平,促进全市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三、工作思路

依托寿光市初中学段20--年度教研活动安排,结合全市初中历史学科的实际与现状,贯彻“五个一”精神,突出“五个重点”,落实“六项措施”。

三、工作重点

1、开展教育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树立并落实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准确定位教育质量。

2、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深化并整体推进课堂教育改革,实现更大xxx度的均衡发展。

3、开展学案“点线面体”设计与执行方略行动研究,优化并创新学习设计,构建高效学习方式。

4、开展课xxx标准(修订版)研训活动,吃透其精神实质,实现基于课标的教与学。

5、开展三本(校本、师本、生本)研讨活动,创建个性化教学和适合教育。

四、具体措施

(一)深化课堂研究,确保优质高效

进一步推行“带着思想上课”做法。结合潍坊市优质高效课堂策略,狠抓课堂教学,全面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行“1248”课堂推进策略和“一案多解”、“同课异构”、“一课多省”、“学案‘点线面体’设计与执行方略”等一系列有效做法,强化质量意识,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抓常态课堂,改变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建设优质高效课堂,实现“轻负高质”目标。

1、研究新课标,研究教材,注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认真学习和理解《历史课xxx标准》,做到活学、活用。一是准确把握《初中历史课xxx标准》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含义和实施要求,尤其是对其中的“知识与能力、过xxx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恰当实施,在教和学时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历史课xxx目标的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年级目标和内容目标,不同年级在实施时选准着力点,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时时与课xxx标准的要求同步,落实学科能力,时时进行阅读、写字、答题、考试等方面的规范训练。二是结合《标准》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坚持正面引导以激励和鞭策学生,坚持准确评价,让学生明了对与错、是与非,在知识的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力求解决当今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学习积极性降低的问题。

2、研究教法,循循善诱,准确把握教师的主导性。

精细教学过xxx的设计和撰写,一方面思考教学内容的呈现,另一方面还要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如何参与到学习过xxx中来;教材中内容哪些是学生熟悉的和陌生的,核心内容、重点、考点是什么,教科书是如何阐释的,需要补充的材料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探究,怎样呈现内容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等。每节课的教案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过xxx中,建立起新型的课堂育人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和团队精神。。

3、解读教材,重组汇整,重视课xxx资源的开放性。

教师要深入钻研初中历史新课xxx标准和教材,了解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作好学期教学总体安排,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章、本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用显性的动词(如记住、说出,画出……)来统领。准确掌握历史课本中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结合教材,注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研究学生,研究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要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坚持面向育人,面向学生。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

5、学案导学,教学相长,尊重教与学的规律性。

进一步减负增效,深化常规改革。对教学常规进行适当规范,分为必备常规和特色常规两类。必备常规包括:备课、检测(单元或阶段或随堂检测)、导学案创新使用、精品案例设计、业务积累(可剪贴)。特色常规,学校根据各镇街实际自行安排,突出实用、适用、有用即可,数量根据师生成长需要各单位自定。

学案的编写要坚持十二个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整合点、重难点、自主点、合作点、探究点、测试点、生成点、创新点和反思点。

学案在使用的过xxx中要求做到“四可四不可”。“四可”是:可删减、可增加、可优化、可组合;“四不可”:不可不用、不可照搬、不可不研、不可不管。要对学案进行创造性使用,对统一下发的学案进行修改、完善、更新,做到循环使用。要坚持面向个性学案。学案编写采取“个人——集体——个人”的“三结合”备课xxx序,即个人主备——集体研商——个人完善。第一个“个人”是指按备课分工的主备教师,第二个“个人”是指同年级同学科的每个教师,根据班情、教情、学情和考情进行修改完善,根据个人特长、学生特点、班级特色和学科特质,真正设计出同课异构的个性化学案,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学案执行要求,即要创作,不要照搬仿造;要创新,不要剽窃伪造;要创造,不要虚构编造。

(二)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以研究“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为主题,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中心要求,抓实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理论底蕴和专业功力,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和专业发展。不仅培养名师,更要培养名师团队。从多方面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基本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今年将继续举行“初中骨干教师现场限时学案设计大赛”、“初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论坛”和“初中教研工作计划解读与评审”、“学案有效性研究”、“课堂教育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教学能手评选”、“教学达标”等系列活动。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7篇

一、认真踏实地落实常规管理

在落实常规管理方面我坚持教研与教学同步,为教学服务,两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点抓“四坚持”:

1、坚持每周星期二上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

2、坚持参加教师赛课。

3、坚持听评课。

4、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

二、长期不懈抓教研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我校的课改,正在探索新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较好,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和谐发展育新人。

由于大伙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我们这个教研组是很团结、很和谐而凝聚力的,大家在一起共事都感到很快乐,遇到事情一起想办法,一起分担,一起享受,就像亲热的一家人一样。

四、加强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要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xxx为导向,紧紧围绕课xxx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校对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指导。教研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重点,促进教师开发教学潜能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依托本校的资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本组的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列同类学校前茅,并在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今后,本教研组将继续抓好抓紧教研工作作为深入开展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8篇

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高度总结和概括了我们党的历史贡献,其中有一段话尤其值得注意。他指出:“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xxx,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xxx,是中国_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正确总结经验、正确判断是非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

巩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就要深化与的斗争,始终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取得这场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党史研究必须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是党史研究毋庸置疑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企图中国_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苏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_,搞,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显然,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面对的沉渣泛起,有效揭穿其谎言、戳破其迷雾、驳倒其谬论,首要的还是应当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只有端正学风,练好内功,才能充满自信、游刃有余,才能通过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研究历史,充分掌握资料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不如此就不能旗帜鲜明、鞭辟入里地回应、纠正、澄清的错误认识。

(摘编自2016年第16期《求是》)

xxx:当代中国_人的三重历史使命

用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以来,就如何实现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xxx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进行了总结:“党的十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用制度创新展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中国_和中国人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曲折进xxx中深深地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两个“不忘初心”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一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二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还是当代中国_人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正如所强调的:“中国_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用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xxx主义发展新境界。中国_是以xxx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xxx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是在xxx主义指导下的复兴。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xxx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发展xxx主义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xxx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xxx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xxx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推动xxx主义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xxx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当代中国_人承担的又一历史使命。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9篇

一、修订前的调研工作和问题的提出

2003年和2007年,为了修订《义务教育课xxx标准(实验稿)》,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2007年4月,教育部正式成立了义务教育课xxx标准修订组,并于上半年发文要求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部级实验区就《义务教育各学科课xxx标准(实验稿)》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参加调查的教师达11万余人。2007年下半年,课标修订组收到了这些调研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另外,历史课标修订组也直接向各地区索要意见报告,得到省市报告19份,实验区报告5份。在修订过xxx中,修订组在北京、天津、太原、无锡等地多次召开资深专家和一线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从这些调研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

1.新课xxx改革的方向已经获得高度认同。

2.被调查者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标准(实验稿)》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编排内容标准,理性偏强,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距离,并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一定影响,希望能够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课xxx容量和难度还需要作进一步调整,以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3)希望进一步提高课xxx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修订组对调研意见进行了仔细分析,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

1.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xxx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2.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3.《标准(实验稿)》中的六大学习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设计合理,从大的方面遵循了时间顺序,符合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应该坚持。但是每一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存在问题:(1)限制了史事的选择,疏漏了重大历史事件。(2)主旨宏大,包含内容过多,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3)编排框架和体例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事件和人物。(4)“学习主题”理性偏强,与初中孩子的认知能力相距较远,他们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也会影响历史课xxx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4.一定要在解决“难、繁、偏、旧”的问题上继续下工夫,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改变“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与此相一致,对每一个教学板块的导言也要修改。

5.此次修改义务教育课xxx标准,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的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标准(实验稿)》,它的“前言”和“课xxx目标”等内容,也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_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xxx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参考各省市的意见,作较大的修改。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应该坚持并完善的基本理念。

二、修订工作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原则。

此次修订工作要贯彻《xxx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历史课xxx标准中。因此修订稿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合理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使历史课xxx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以增强学生对国情和世情的了解,增强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和对世界发展大势的认识。

2.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原则。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3.减轻学生负担原则。

修订稿应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xxx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此次修订工作,是在继续坚持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新课xxx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修订稿坚持、发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教师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发挥出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xxx也成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xxx。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修订稿完全认同并尊重历史课xxx的育人功能,继续坚持从“三维目标”方面进行课xxx设计,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同时,养成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情感和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更加突出历史课xxx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xxx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xxx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xxx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此次修订工作中,修订组对初中、高中历史课xxx标准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以及大学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和深入研讨,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也在研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历史课xxx标准做了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4.坚持历史课xxx在义务教育阶段课xxx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xxx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xxx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xxx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就是确立历史课xxx在义务教育阶段课xxx中的地位。历史课xxx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xxx,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修订稿继续坚持这一方向,明确指出:历史课xxx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xxx。它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修订稿进一步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即:历史课xxx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xxx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标准(2011年版)》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标准(2011年版)》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xxx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xxx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xxx在义务教育阶段课xxx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xxx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这样的课xxx设计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既突出了历史进xxx的时序性,又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xxx;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以说明:

第一,历史学是记录我们人类成长的学问,它所反映的是人类何以经过这样的成长而达到今天的高度的。因此,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xxx。也正由于此,当我们在学习、考察、xxx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就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作具体地、动态地分析和把握,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现在及未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脱离了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也就难以理解和认识历史对我们今天以致未来的影响。

第二,xxx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并不是所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而是先后不一、形式各异,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xxx,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xxx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xxx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1] ()①

从横向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客观过xxx。在历史的横向发展方面,物质生产的发展仍然是其推动力量。实际上,甚至早于上述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xxx和_于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xxx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xxx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 (,88)。

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所以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正是基于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的基本特征和xxx主义的唯物史观,我们在此次修订工作坚持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力图使修订后的《标准》能够帮助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在学习过xxx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三,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的中学历史课xxx标准也都遵循历史时序性原则,强调以历史发展时序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进xxx。例如,《美国国家历史课xxx标准》指出:“标准应该以年代学为基础,因为这种组织方式有助于学生明了历史上的发展模式和因果关系”,“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英国国家历史课xxx标准》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理解能力”的要求方面,第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对时序的理解能力”。日本的标准也强调历史线索的重要性[3] (,20,79,346)。可以看出,时序性作为历史学科的特性,是各国的历史课xxx标准都遵循的。

五、历史课xxx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

具体地说,就是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xxx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它们各有其专门的对象。这种区分符合初中学段的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此,我们在修订工作中,首先确定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xxx,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_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xxx、xxx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发展历史进xxx,以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当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不应该截然分开的,尤其是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中,两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六、《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变化

1.进一步完善了课xxx总体目标、分目标、课xxx性质和实施建议。

(1)发展与完善“前言”涉及的课xxx总目标。《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提法,是对义务教育历史课xxx改革的总体目标做出的最新论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xxx的目标价值取向。

(2)对“课xxx性质”做了较大的修改与完善。修订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xxx具有四大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xxx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2.课xxx内容的主要变化。

(1)根据“课xxx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有三个:第一,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xxx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二,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第三,从“知识与能力”“过xxx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2)在课xxx内容的具体选择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xxx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总的目标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为此,我们增减了一些知识点。

为了合理增、减知识点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制定了以下一些标准。根据这些标准,我们按照时序,重新排列每一个板块中的史实。

增加知识点的具体选择标准:

①根据历史课xxx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

②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也能够理解的新事物。例如,中国现代史增加xxx、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内容;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等内容。

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例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点中增加了西欧庄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这两项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减少知识点的标准:

①课xxx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例如,考虑到在讲述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时会向前追溯到《九章算术》,而且在数学课中也会涉及这个知识点,因此就不再将《九章算术》列在《标准(2011)》之中了。又如,考虑到地理课中也会讲到《水经注》,物理课中也会讲到xxx德,故在《标准》中就不再列入。

②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不在初中讲述,而是放到高中课xxx中再讲,使初中与高中历史课xxx有机衔接。如《资治通鉴》、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运动、伏尔泰、绥靖政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等。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0篇

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历史教研组在区教研室和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历史组全体历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现将一学期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订、实施教学计划

教研组在组织各年级教师开展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特点,在学期之初,制订了各年级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教研组、各年级备课组制定了教研组和备课组计划,并根据制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各项教学教研工作。

二、继续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

本学期历史组教研组根据学校精致化管理的`精神,认真落实教务处制定的教学常规,督促老师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和“三率一本”工作。三率即作业的布置率、批改率、范卷率。布置率要求专用纸每周两次,纠错训练高三每周一次,高一高二每两周至少一次,专用纸作业统一格式,有命题时间、命题人。批改率要求每次作业全部批改,且批改要规范,有成绩(或等级),有批改日期。范卷率要有正确率(或错误率)的统计,对错误率低的题目要统计到具体学生;对错误率高的题目或典型错误有错因分析、讲解思路、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复习巩固。根据本学期教务处的检查反馈,历史组在教学“六认真”工作和“三率一本”工作方面的工作是比较规范扎实的。

三、深化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气氛,推动新课xxx的实施

本学期历史组不仅组织了校内的公开课,还积极参加了和教研室、兄弟学校联合举办的金秋对外开课活动,组织了全组老师听课、评课,从中逐渐摸索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抓科研、重创新

1、开展好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本学年历史教研组制定了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的校本教研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每月开展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还针对教研主题开设了教学研讨课,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有效提高了本组教师的教研能力

2、同时我们将教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的点滴有机结合,多探讨、多反思、集思广益、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或教训。如备课组活动时,不仅统一进度、教学重点和难点。

3、结合校本教研主题,进行教研组课题研究。

五、加强考试研究

教育现实中,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成为衡量老师、学校的重要标准。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回避应试教育。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须讲求科学的。正因为如此,历史组关注高考动向,研究学业水平测试,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极大地节省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也必将有助于明年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高考取得更好成绩。

以上是本期历史教研组的工作情况。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过xxx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缺少机遇和经费,在新的一学期我们一定要多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使教学教研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1篇

初中历史远xxx研修的教学总结

七月底八月初,为期6天的研修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这次研修中,我努力地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观看各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各位专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目标的分析,重难点的解读并做好笔记。

二、在学习的过xxx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xxx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xxx、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适合测量或评价。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我领悟到,教师应对历史学科的理论形成知识整体,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将时事政治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 知识不是空洞的,历史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 生为本,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三、积极参加各类互动学习

在培训中,每天我都认真阅读同行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积极吸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远xxx研修中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远xxx研修的必要性,所以在这次研修中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自己也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研修即将结束,但是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去,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2篇

学史明理,筑牢思想根基。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党守初心担使命的历史,就是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也是不断完善党的政治理论的历史。中国_之所以能够在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上,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自主,走向伟大复兴,和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政治理论学习分不开,通过政治理论武装全党头脑,才能使得党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才取得了如此的丰功伟绩,让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熠熠生辉。每一名党员都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学党史、悟原理的重要意义,要再做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政治上的提高、党性上的锤炼,既要读好有字之书,深入学习思想理论知识,不断用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把学习党史与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做到学而不厌、常学常新,又要读好无字之书,深悟原理,品读精神,体味其中的理论精髓、思想精华、精神实质,做政治理论上的明白人。

学史增信,增强理想信念。回溯中华民族的历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路上都是中国_人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变成可能。究其原因,正是中国_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_人不断前进的精神源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xxx中,在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的新时代,我们_人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地围绕在以同志为核心的_周围,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同_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不改_人的本色,以史为鉴,从中鉴古今、知兴替,从xxx方向、强自信,从正反两方面汲取经验教训,取其精华、指引工作,真正形成经验之“盾”,为民族复兴之路保驾护航。

学史祟德,提升道德修养。百年风雨中,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_员,他们或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甘洒热血,或是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每一段革命历史、每一名革命英雄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是党和国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是历史银河中璀璨的星光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党史学习中,我们应常怀敬重之心,向历史学、向革命先辈学,学习红色精神,延续精神血脉,真正把初心融入血液中。“天下至德,xxx忠”,首先要做到对党忠诚。指出:“对党忠诚,是_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其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严于修身律己、勇于吃苦奉献、追求高尚情操,自觉把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之中,不断提升_人的精神境界。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3篇

一、课xxx学习与研讨交流收获:

本人最感兴趣的是“模块四”的学习,我选择了图像加工、视频处理、演示文稿、动画制作等内容进行学习,跟着讲座的步骤边学习边操作,稍微复杂点的就把讲座暂停或回放,直到自己听明白、学会了为止。进度虽慢了些,但学会了才是真本事。就这样,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这么忙碌着,收获着。

二、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等收获:

三、参与研修活动的收获:

通过参与“我身边的师德故事”活动,对“师德”二字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学习他人的先进事迹,更坚定了我爱岗敬业的信心,用德行去感化学生,用激情点燃他们理想的火花,用欣赏给予他们自信的阳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照亮他们一生的道路。

四、教学行为的改进:

本次培训我最大的收益就是信息技术的水平的提高,我学会了对图像进行加工、对视频进行处理和演示文稿的美化等技能。这些技能的习得将改变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平时我乐于把自己学习过xxx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写到自己的博客中去,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我也同样将本次学习的收获记录下来,这将是我教学生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五、对培训的建议:

本次培训的作业量较少,各个模块的“想一想,做一做”有一些要求,但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需要上交的作业,相对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如果能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学完《灵动的演示文稿》之后,提交一份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在任务的驱动下“逼迫”我们认真学习,学以致用。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0—0060—06

中国古代史课xxx是高校历史学专业主干基础课,讲述上自史前社会,下至1840年_战争以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xxx,内容包括在中国这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史,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随着当前中国教育的不断转型,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主要表现为课时不足、课xxx内容重复、教材老化、课xxx体系设置不合理、观点陈旧、学习评价方式单一等方面,严重制约了该课xxx的发展及其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急需在教学内容、学习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因此,探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现实而又重要的课题。针对目前高校中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笔者总结目前高校古代史教学中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对策,并从教师的视角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待于专家、学者、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当前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课时压缩与历史知识的“碎化”

课时量不足是当前许多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也是大多数承担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教师的感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式学分制在大学里的普遍推行,为增开新的课xxx,通史课的课时调整。适当调整通史课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但一些高校的通史课压缩却损害了课xxx体系。目前,国内开设历史专业的高校有210所,下表是国内部分高校中国古代史课xxx设置。从国内一些高校的课xxx设置来看,各个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课时的安排缺乏统一标准,大多数的高校课时数保持在120—160之间,更有甚者,中国古代史教学只有60个课时。

在课时被调整的同时,《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却不断加增。以大多数高校使用的xxx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为例,该教材的第一版是95万字,到了2010年印刷的第五版时字数达到103万字,内容增加了8%。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并培养其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又要在课xxx特点的基础上贯彻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与方法。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大量删除基本历史知识,中学生通过高中课堂学习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新课标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大一历史专业新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不足、知识体系混乱、阅读文献能力较弱等不足。由于高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育缺乏弥合性,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既要弥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还要与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古代史教学逐渐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翻版,“甚至连上课时的语言都与教材如出一辙”。而历史专业基础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缺少明确的理性尺度来界定和规范,中国古代史与部分专业选修课在授课方式、教材运用、章节分布、课时安排上无明显的区别,古代史教学不仅与初中、高中的内容大量重复,又与大学里的专业选修课重复。一方面是教学课时被压缩,教学内容宽泛庞杂;另一方面,教授对象基础历史知识薄弱,而教学要求却越来越高。由于客观原因,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呈金字塔式的形式,而平均各段课时的分段教学使得课时不足的矛盾愈加凸显。这样使得中国古代史教学很难高质量地完成,而学生的历史知识逐渐被“碎化”,学生对历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支离破碎,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导致历史专业学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强,xxx授曾指出:“现大学里历史系一二年级通史课的课时压缩太多,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置课时成为困扰当前高校历史教学的一大问题。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5篇

1 对韩国教育的研究

我国对于韩国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自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有关韩国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得以开展。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xxx的《战后韩国教育研究》和池青山等的《韩国教育研究》、田以麟的《今日韩国教育》、索丰的《韩国基础教育》、xxx和xxx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xxx和xxx的《韩国基础教育课xxx改革与新教育体制》、xxx的《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国学者对韩国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比较全面的论述了韩国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在部分内容里也涉及到了有关韩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一些内容。

2 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

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主要有:xxx和xxx的《韩国的历史教学》,该书认为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的国家, 其历史教学从公元4 世纪至今,尤其是在进入现代之后经过多次改革还了国史教育的真面目,形成了韩国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特色,为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为培养振兴韩国经济的大批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xxx的《韩国社会科课xxx中的国史教育》,该文以20世纪60年代韩国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为基本视点,从社会科课xxx的视角,结合其6次基础教育改革历史课xxx的发展线索与特点,重点阐述了韩国政府对国史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在养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方面的基本认识;xxx的《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看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出韩国的历史教科书具有国家从课xxx设置和编写体制等方面保证对历史教科书的管理;编写体系上强调历史知识的完整性,正确处理历史教育传统与发展的关系;内容上强调民族主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等特点。简而言之,韩国历史教科书反映出的对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视以及它务实有效的编写形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xxx,xxx的《韩国2009 年中小学课xxx改革述评》,指出近几十年来,韩国政府大约每7 年就会对中小学课xxx进行一次修订。2009 年12 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了新的课xxx修订标准,对中小学课xxx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并总结和分析了韩国2009 年中小学课xxx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旨在对于我国当前中小学课xxx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xxx的《中韩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浅析》主张历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并通过对比中国大陆、台湾与韩国历史教育的发展过xxx和特点,分析归纳了中国大陆、台湾与韩国历史教育对德育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中国大陆在历史教育中应该进一步整合大中小学历史教学内容,增强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历史实践教学;xxx的《中韩初中世界史教科书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初中世界史教科书(中国的初中教科书名为世界历史,韩国的初中教科书名为历史,因为两国教科书比较的是世界史部分,所以论文中统称为世界史教科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各自的优点并进行成因分析,为中韩两国初中世界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

3 对中韩历史教育比较的研究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6篇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自然的“算术语言”向抽象的“代数语言”过渡的起始,是学生代数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xxx、不等式等的重要基础.大量研究发现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存在认知困难,如xxx叙[1]、xxx[2]、ClementJ[3]、BardiniC[4]等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存在很多问题.HartKM等人研究11~16岁儿童对字母的理解,发现儿童对字母的理解大体分为6类:给字母赋值、忽略xxx义、当成物体、特定未知量、广义的数、变量[5].HarperE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曾对英国两所文法学校1~6年级的学生,使用丢番图《算术》中的名题:“已知两数的和与差,证明这两个数总能求出.”进行测试,获得研究结论:学生对符号代数的认知发展过xxx与符号代数的历史发展过xxx具有相似性[6].Radford[7]、xxx[8]等人的研究证实: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的认知与概念的历史发展之间具有相似性.据此,若能以恰当方式将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与学校教学融合起来,必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发展.那么,现在的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情况是怎样的?对此,确定如下两个研究问题:(1)学生怎样理解、运用字母?(2)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认知发展过xxx和该知识的历史发展过xxx是否印证已发现的相似性?

2“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概述

追溯“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发展进xxx,可以沿宏观与微观两条路径进行.宏观上考察符号代数的历史发展阶段;微观上查阅史料,理清xxx义的历史演进过xxx.

符号代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代数”一词源自清代数学家xxx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Wylie)于1859年合译的第一部符号代数教材《代数术》.xxx所创“代数”一词,正是取“用字母代替数”之义.通常数学史家认为代数学的发展经历了大致3个主要阶段:修辞?缩略?符号.如NezzelmannGH在其着作《希腊代数》(1842)中就是这样划分的.人们往往将丢番图以前时期的代数称作“修辞代数”.在那时,人们没有使用符号表示未知数,所有问题的讨论解决都是用长篇文字说明.“缩略代数”阶段以引入字母表示未知量为典型特征.丢番图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用一个特殊的记号“?”表示未知量,用专门的符号表达乘幂、减号等.后来,使用不同字母表示不同数,但是可以看到字母总是表示未知量.随后的代数学家,如阿里耶波多(AryabhataⅠ)、花拉子米等xxx向符号代数有所接近,但只在字母表示数的类型与方xxx解的一般性上做出了贡献,而不是尝试表达“一般量”或说“一类量”.“符号代数”应归功于16~17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xxx(FrancoisViète)与笛卡尔(RenéDescartes).xxx在其着作《分析引论》中第一次有意识地使用系统的代数字母与符号,以辅音字母表示已知量,元音字母表示未知量,他把符号代数称作“类的算术”,同时规定了算术与代数的分界,认为代数运算施行于事物的类或形式,算术运算施行于具体的数.这就使代数成为研究一般类型的形式和方xxx的学问.笛卡尔则主要对xxx的符号系统进行了改进.

xxx义水平的历史演进过xxx对应符号代数的历史发展过xxx,用来表示数的字母在具体意义上的历史演进过xxx为:记数?未知?一类.伴随着人们对字母表示数意义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字母表示数的功能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而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xxx.从公元前3世纪算起,从最初用字母只表示“记数符号”的代数思想萌芽开始,经过若干人的摸索与不断推进,直到16~17世纪,用“字母”表示“一类量”思想的形成,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间.历史史实等呈现如表1所示.

3研究方法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测试与个别访谈,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问题的解答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样本为摸清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内容的认知情况,2010年9月对上海市某中学的一个初中预备班学生共52人进行测试,收回有效卷52份.该校是上海一所普通中学,每个年级所有班均为平行班,所选样本基本能够反映上海市初中学生的一般情况.

工具测试题的设定: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课xxx标准》[13]中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基本要求,从字母表示数的具体意义:“记数符号”“未知量”“一类量”不同层面入手,共设置4题,测试卷编制如下:试题1:如图1,游乐场的大转盘的最高点、最低点分别距离地面110米、10米,那么这个大转盘的半径是多少?试题2:已知圆的周长为r,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试题3:学校买了x只足球,每只24元;又买了5只篮球,每只y元,式子24x+5y的意义是什么?试题4:已知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怎样求这两个数?请你设计一种情形,并给出解决办法.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并由此分析学生对xxx义的认知过xxx是否与概念历史发展过xxx具有历史相似性.

4结果与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测试结果反应了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认知与运用水平.以下是对测试结果的逐题分析.

题测试结果及分析(1)测试题1.测试结果:只有7名学生使用字母,而7位同学中只有两位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另外5位只用字母r表示一个表示半径的字母符号.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对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这类用算术方法与代数方法都能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使用算术方法(不使用字母),属于符号代数的初始阶段——“修辞代数”阶段;少部分学生进入了“缩略代数”阶段.从使用字母的水平来看,大体也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记数符号”的水平上,少部分学生达到了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的水平.可以看到,虽然学生经过初步学习已接触过“符号代数”的思想,在教学要求上进入了“缩略代数”的阶段,但他们更喜欢用“修辞代数”解决问题.无独有偶,历史上,已跨越到“缩略代数”年代以后的花拉子米(al-Khwārizmi)在撰写其着作《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时就是纯粹采取了修辞代数的形式,斐波那契(Fibonacci)在《计算之书》中解决问题时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形.而当今的学生在已学习“缩略代数”并已初步接触“符号代数”的思想后,仍喜欢采用这种纯粹文字,有时显得冗长、繁琐的形式(在后面方xxx题目的解答中有所体现)呢?只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种形式和水平的思维方式更接近人们(无论古人还是当今的学生)的认知本源.此处体现出较强的历史相似性.对教学的启示: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实现由修辞代数到缩略代数的过渡,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此类教学素材,为他们的思维发展设置螺旋前进的阶梯.如,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增加诸如:“写出下列语句对应的表达式”或逆向的问题“写出下列各式的意义”等题目,为顺利实现由修辞代数向符号代数的过渡做好教学准备.(2)测试题2.

测试结果:分为3类.第一类,将r当作圆的半径并将其视作已知量求得圆面积.具体表现:有28位同学自行将题目中的“周长”二字改为“半径”,另有两人虽没有改写题目,但从所填结果看,明显是将r当作圆的半径.这样,将r当作半径的学生总数就有30人(占总人数的).第二类,利用“xxx”能够求出正确结果;第三类,没有或不能解决问题6人(占).对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xxx义的理解与使用还停留在“缩略代数”的较低水平上,认为一个字母只能表示某一个确定的量(虽然看到前面的限定词:周长,但仍认为字母r只能代表圆的半径.),对字母r可以表示任意未知量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达到字母可以表示“一类量”的认知水平;而能将r当作特定未知量并将其运用于计算过xxx的这一较高认知水平的人数只占到全班人数的不足三分之一().尤其将字母r当作圆的半径的情况,突出反映了在学生心目中“r”这个字母的符号意义,这与历史上古人只用某个字母代表某个具体量的做法具有相似性.当然,客观来讲,此题也与学生已经学习过圆中半径的字母表示有很大关系.排除教学造成的影响和学生粗心等因素,可以看到:认为一个字母只固定表示某一个量对其理解xxx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11年暑假期间对初中及小学的两位数学教师的访谈,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另外,也有6人没有解答此题.(3)测试题3.测试结果:有8人认为24x?5y不能代表什么,或者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的结果,无法解释,也即认为式子中的x,y都是未知量,无法知道“具体值”;只有少数几人能够准确表达式子意义;很多学生将x,y当作相同意义的量:要么都表示球的只数,要么都表示球的价钱,也即他们在对字母表示的量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7篇

个人研修总结600字

培训视频中的'一些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师,从自己切身的实践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下,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平常我在上课时,考虑的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长期全面的发展考虑得并不周全。专家们的讲座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8篇

本学期,在校领导和教导处的领导下,在全体历史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xxx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本学期,每位历史组老师都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抓住教学常规,全面推进新课xxx,探究有效教学课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群体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本学期,我们依然强化了备课组建设,要求老师具有先进、前位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专家讲座,结合学校读书活动,积极开展相关阅读,认真备课,认真研讨。组内教师风气正,观念新,能力强。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特色

加强学科建设,走发展内涵的道路,始终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本学期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如下:

⑴抓常规、重落实

每位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切实做好每一步骤的工作。虽然课务繁忙,组内几位教师都上了公开课,在交流与评课中扬长补短。

⑵抓科研、重创新

围绕有效教学的子课题——互动型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们将教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的点滴有机结合,多探讨、多反思、集思广益、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或教训。如备课组活动时,不仅统一进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课题,我们更重点备“互动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指导,譬如: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理解历史现象;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寻找到历史的感觉和脉络;如何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品质。

⑶加强考试研究

教育现实中,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成为衡量老师、学校的重要标准。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回避应试教育。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须讲求科学的。这些都和老师在平时工作中扎实的功夫、作风,科学的探究分不开,尤其是与各位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讲、一背、一默、一练、一请”的有效复习模式分不开。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极大的节省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今年是新课xxx实施以来的力度最强的一次。到底该怎么改,我们并没有底。但日常的教学中始终贯彻新课xxx要求,注重讲透教材,实现“三维目标”,应当说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结合复习要求,帮助学生组构章节知识体系,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适度关注热点问题与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加强对主观题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等一系列工作至关重要。备课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还时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增强学生的紧迫意识。

三、不足

本学期里历史教研组在前进,在提高,各位老师忙碌又充实,实实在在做了很多事,但是在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如何教研相长,以研促教,有待进一步思考、实践。希望历史组全体同仁继续努力,让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9篇

省地xxx办公室所部署的工作,重点是围绕“六大工xxx”所确定的目标,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在省地xxx办公室的调度推动下,在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各项工作目标进展顺利。年内,在完成全部考核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所能及地服务于全市的中心工作,并得到领导的肯定。

一、2013年工作总结

1、《市志》出版发行,修志工xxx完美收官。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对地xxx事业发展给予支持。去年6月2日,市委、市政府于纪念建立省辖市60周年之际,隆重举行《市志》首发仪式,极大地推动了地xxx事业的全面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加大《市志》发行力度,经过向财政争取,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2万元,为市志撰稿人发放稿酬,鼓舞了基层撰稿人的热情,也受到各单位的好评。在完成市志发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县志》的修改与审稿,为县志出版发行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县志完成出版发行任务。我市列入全省二轮规划的志书出版任务全面完成,修志工xxx完美收官。

积极宣传利用《市志》。在志书发行的同时,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直重要部门提供志书,帮助厘清历史事件,提供市情咨询。特别是向外来客商、中央及省内外新闻媒体提供志书,宣传。上半年,我们先后向来淮视察的领导以及新任市领导、来淮采访和采风的新闻媒体人提供了一批《市志》。新版《市志》受到一致肯定。

全力帮助《县志》完成出版发行。年初,我们到县调研,指导县志编纂工作,力促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地xxx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出版经费,并就县志出版事宜与县里进行协商。省地xxx办公室对《市志》和《县志》都提出打造精品工xxx的要求,《市志》完成后,我们对县志工作给予了更多支持,协助县地xxx办公室认真做好后期的编校修改工作。针对编校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从严审稿,认真把关,在具体工作上提供服务。由于市、县两级共同努力,《县志》于2013年年初完成印刷出版,顺利发行面世。《县志》的编纂完成,标志着我市列入省政府二轮编修规划的6区1县志书编纂任务全面完成。

精心指导有条件的区提前进行区志续修工作。我市各区修志工作开展较早,已经完成省政府部署的区志编纂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定基层修志工作队伍,根据《市十二五修志工作规划》,我们及时启动新一轮区志编修工作。《田家庵区志》先期开展,今年以来,《田家庵区志》编纂工作全面攻坚,区志初稿编纂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分纂。《谢家集区志》编纂工作在xxx副区长的推动下已经启动。今年5月初,我们针对《谢家集区志》编目的修改和工作组织等具体问题,对区志编纂人员进行了培训,为区志工作的开展做好了理论准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项工作是“计划外”的,是我们根据自身情况“找米下锅”之举。我们的设想是,在二轮修志完成的间隙,利用市志办的业务力量,分别帮促,仔细打磨,编修“通纪体”的区志,一方面是现实需要,一方面是以时间换质量,避免突击性编修。

扎实推进基层修志工作。年内,我们直接参与《市xxx纪念xxx》的编纂工作,担任纪念xxx的副主编,执行总纂。纪念xxx年内已经定稿。促成《财政志》2013年编纂出版。促成《平圩发电厂志》编纂工作顺利启动。年内多次到平圩发电厂指导,并对参与编纂志书的基层修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年鉴》完成组稿,年鉴事业方兴未艾。

《年鉴》创刊以来,一直作为中国豆腐文化节的文化礼品,发挥年鉴的宣传窗口作用,市委、市政府把《年鉴》作为“城市名片”,精心打造。2013年年初,市政府下文启动2013年版《年鉴》组稿工作。为了做好年鉴工作,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培训人员,积极组稿。根据修改后的年鉴框架和基本编目要求,我们组织对部分年鉴撰稿人进行了业务培训。市政府关于年鉴组稿工作的通知下发后,经过摸底,我们发现部分单位年鉴撰稿人发生变化,一些单位指定的撰稿人不知道如何着手工作。对此,我们对新手组织了一次业务培训。重点是理解条目,明确要求,指导他们按照体例要求撰稿。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0篇

关键词:差异;历史;衔接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课xxx有差异,作为学生个体需要历史知识的延续和提升,所以我们要重视并解决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有人说“高中的成败在高一”,而高一的起跑线就是初高中的衔接,对此我们千万不可小视。

下面我从初高中的体例差异、课标差异及考题差异等方面谈谈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一、从体例差异谈通史意识

就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看,初中历史采用通史体例,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组成。新课改地区高中历史采用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就更加凸显了初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现实情况来看,初中历史新课xxx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课xxx采用了专题体系,这就造成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

解决好体例差异就必须强化通史意识:一要巩固通史基础知识,二要整合高中专题教材按通史体例整合。在巩固通史基础知识方面,我校去年已经编写了初高中衔接教材,在暑假期间引导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历史对通史知识温故知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应该继续推行。关于整合高中专题教材,特别是三本必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xxx中加以引导总结。可以结合其他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在每一课都注明本课与其他必修模块的联系。比如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近代史可按通史体例整合为:

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

1、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经济:必修二)

2、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必修三)

3、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必修一)

4、启蒙运动(思想:必修三)

5、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政治:必修一)

6、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初步发展(政治:必修一)

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点,同时把政治、经济和思想知识紧密结合,从历史整体中认识历史事件,也就是在“大历史中认识小专题”。

二、从课标差异谈探究意识

初高中历史课xxx标准中都有“知识与能力”、“过xxx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但具体要求仍有很大差异。比如在能力要求上,初中课标为: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高中课标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xxx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状况是很多高一新生会沿用初中学习的思维,认为历史背背就行了,可是仅靠“背书”是远远达不到高中历史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渗透历史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模式,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从考题差异谈材料意识

从中考和高考历史试题中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罗斯福新政为例,中考试题呈现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危机?而在高考题(2007年山东高考)则呈现为: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xxx,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1篇

本学期,在校领导和教导处的领导下,在全体历史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一、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教研组在组织各年级教师开展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特点,在学期之初,制订教学教研计划及教学教研进度表。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各年级备课活动,完善备课的组织与管理。本学期,教研组召开了两次全组教师会议,具体落实各年级备课活动,要求各年级集体备课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要求教师要按学校要求规范地写好教案,以备讲课及教学检查之用;作业布置要适时适量,有针对性,按学校要求进行批改、检查和讲评。

强化教学检查,督促备课落实。在学校的组织下,本学年对全组教师进行了多次抽样检查,检查教案、练习、测试及评讲情况,通过检查,反馈出备课组集体备课落实得很好,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集体备课活动,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认真组织校内听课活动。

本学期三位老师精心准备了一次公开课,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来说是十分好的,全体老师真正做到了互相学习,并且非常坦城的指出各自的不足之处,每位老师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达到了本教研组的另一目标:“公开课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提高自己的绝好机会。”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研与指导中仍常感到“资源有限”,使用不畅,新课xxx的理念实践不够,以后的充电将是永恒的。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2篇

1949—1965年,中国史学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而中国xxx研究则经由xxx彝等专家学者的积极探索,处于起步阶段。这两点从主要方面规定了这一时期对xxx几及《史通》的研究更多地具有“总论”的性质,也较为侧重于研究《史通》的哲学思想、历史观和进步思想倾向等方面的内容。

xxx彝的《xxx几的史学》从xxx的批判精神、对优良传统的发扬、史论的历史价值、无神论思想、进步的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包括xxx)等方面对xxx几及《史通》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翦伯赞的《论xxx几的史学》在全面阐述后,总结说:xxx几“论大道,则先《论衡》而后六《经》;述史观,则反天命而正人事;疑古史,则黜尧舜而宽桀纣;辨是非,则贬周公而恕管xxx评文献,则疑《春秋》而申《左传》;叙体裁,则耻模拟而倡创造,此其所以为长也。但其论‘本记’,则贬羽而尊xxx;评‘世家’,则退xxx进xxx,此又其所以为短也。”(以上二文均见xxx编《中国xxx论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60年代初,南开大学历史系集中讨论了有关《史通》的三个问题:对xxx几关于命运和人事作用于历史的思想,一种意见认为,《史通》的史论贯穿了反对命运说,强调了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另一种意见认为,xxx几虽然强调了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但他最后还是掉进了宿命论的泥坑。对xxx历史发展观点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xxx几承认社会历史是变化的,但没有历史的进化观和发展观,比古人朴素的历史进化观是落后了;相反的观点认为,xxx几的三代无禅让说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反复古的进步意义,xxx几对古今社会变化的论述有明显的发展观。关于xxx史学批判精神的估计,一种看法是,xxx几的批判是从儒家正人君子的社会立场出发的;相反的看法是,尽管xxx几受到历史条件、阶级地位的限制,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其史论的批判精神是很明显的。(xxx等:《南开大学历史系讨论xxx几的史学》,《天津日报》1961年6月10日)

此外,还有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史通》的有关问题。如xxx庐的《论xxx几的学术思想》、任继愈的《xxx几的进步的历史观》、xxx的《xxx几与〈史通〉》、xxx乔的《xxx几的史学思想和他对于传统正统史学的斗争》等(以上均见xxx编的《中国xxx论集》(二))。又如xxx彝的《xxx几论文风》(《文汇报》1961年1月18日)、《xxx对xxx几史学的发展》(《_》1961年4月6日)、xxx的《xxx几论编史修志与档案的关系》(《档案工作》1961年第3期),xxx的《〈史通〉版本源流考》(《图书馆》1962年第2期)、xxx《试论xxx几是有神论者——兼与xxx庐、xxx彝两先生商榷》(《文史哲》1962年第4期)。

然而,这些富有积极意义的开拓性研究工作,被1966—1976年的“_”打断了。“_”期间,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影射史学堂而皇之地走上前台。在“_”和“评法批儒”的政治运动中,xxx几因其《史通》中有一定的历史变化运动思想,有强调社会人事的历史作用的倾向,有《疑古》、《惑经》二文,而被强行戴上了“法家”桂冠,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一些关于xxx几“尊法反儒”、“法家思想”、“反孔”的应时文章出笼,但这些文章与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则毫不相干。

1978—1998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学术思想活跃。xxx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成为共识,xxx几及《史通》很自然地受到重视,表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特点。综合来看,以下六点内容受到xxx研究者较多的关注。

1.《史通》的宗旨、史学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涉及到从总体上把握全书的核心所在,以及xxx几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贡献。

xxx将《史通》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史才三长论”为中心的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学。简言之,就是辨指归以明史义,殚体统以明史法。而全书的灵魂是融合贯通、批判创新的“通识”观点。“通识”是xxx几判定善恶是非的原则和标准,是其通古今之变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纪念〈史通〉撰成1280周年》,《山_会科学》1990年第4期)。xxx认为,《史通》之“通”,

在全书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详始究终的纵通,指的是用追本溯源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历史学某一方面的发展过xxx。凭借这种方法,xxx几不但把中唐以前许多史学现象的大致轨迹给描绘出来,而且还突出其中的质变,使人们从中获得某些带规律性的认识。二是横通,指的是一种广博的包揽度。它既表现出《史通》一书内容的广博,也表现了xxx几对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而“通识”是xxx几评价一部史书优劣的主旨,而不是最终主旨。xxx史学评价的最终主旨是在广博而有返约,纵贯而知变化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这正是他求通的目的所在(《关于〈史通〉之“通”的再探讨》,《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3篇

《高中历史课标》构建的历史课xxx体系,较现行的教学大纲,在课xxx目标、课xxx结构、课xxx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显着的变化。

一、在课xxx目标上,《高中历史课标》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xxx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的课xxx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xxx目标上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一是把课xxx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xxx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xxx与方法作为课xxx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新的课xxx标准不仅在横断面上把课xxx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xxx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高中历史课xxx的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具体学习专题目标。如《高中历史课标》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xxx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xxx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高中历史课标》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xxx度。

二、在课xxx结构上,《高中历史课标》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xxx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新的课xxx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课xxx结构上作了重大变革。其变革,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学习模块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xxx方案中,高中课xxx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学习领域由课xxx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内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等三个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高中历史课标》依据上述原则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等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苦革”6个选修模块。

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xxx,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xxx,形成有个性的课xxx修习计划。

(二)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标》在课xxx结构上的第二个重大变革,即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xxx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专题到的教学体系符合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我认为它有以下两个显着的特点:

1.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xxx的简单重复。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中学历史教学体系,一直是历次课xxx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历史课xxx改革情况来看,中学历史内容的组合序列经历了从循环到直线,再到部分循环的发展过xxx,20世纪50年代历史课xxx遵循全循环制,即初中学习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再学中国史和世界史。为改变循环式的教学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变为初中学中国史,高中学世界史,历史学习内容呈直线排列。直线排列无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因为我国现阶段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如果把中国史、世界史分设在初中和高中,其后果是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历史教育。为改变这一缺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改为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现行的高中历史课xxx改为必修中国近现代史,选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的排列。这种教学内容的组合序列,应该说仍未避开初中、高中历史课xxx结构的重复。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标》取专题型结构,则完全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xxx在结构上的重复。

2. 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xxx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专题的确定,渗透了两个基本理念:

第一,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

如,必修课xxx的“历史(Ⅰ)”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xxx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必修课xxx“历史(Ⅱ)”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必修课xxx“历史(Ⅲ)”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选修课xxx各模块中的专题,也都有其相近的教育目标。

第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应体现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从《高中历史课标》来看,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一般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的时序性。每一专题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的专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进xxx及规律。

二是历史的整体性。由于学习时数的原因,高中历史新课xxx中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都在10个以下。如何通过这有限的几个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这是确定专题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有全局的观念,以反映历史的整体性。从新课xxx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也体现了历史整体性这一特点。无论是必修课xxx,还是选修课xxx,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

三是历史的多样性。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在发展进xxx中,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或文化思想领域,其活动都是多姿多彩的。如何通过我们所选择的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确定专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体现历史多样性这一特点。从新课xxx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政治领域中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活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具体到制度层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专制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xxx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学生通过这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题学习,无疑会有助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分设必修课xxx和选修课xxx。

在高中课xxx中分设必修课xxx和选修课xxx,不是这次课xxx改革的新创。在我国现行的高中课xxx结构中,即有必修和选课之分。如,现行的高中历史课xxx中,规定中国近现代史为必修课xxx,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选修课xxx。

新的高中历史课xxx体系中,仍有必修课xxx和选修课xxx之分设。 但新课xxx中的必修课xxx与选修课xxx,较现行课xxx中的必修课xxx和选修课xxx,就其结构而言,有其本质的区别。新的高中历史课xxx,不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xxx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新的必修课xxx和选修课xxx。新的历史必修课!xxx有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xxx中最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xxx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新的历史选修课xxx共有6个学习模块。选修课xxx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三、在课xxx内容上,《高中历史课标》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xxx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xxx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标》较历史教学大纲,在课xxx体系上的第三个显着变化,即是依据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及时调整、更新了课xxx内容。

所谓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指课xxx内容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其间既包括课xxx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同时也包括课xxx内容表述的方式和语言。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

二是指课xxx内容要反映时代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历史教科书要及时地反映这种发展和进步。

三是指课xxx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是指课xxx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

所谓基础性,实际上强调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仍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历史课xxx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一性质,精选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素质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所谓选择性,主要指高中历史课xxx内容的确定,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要力争做到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提供具有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对历史课xxx的不同需求。

依据上述理念和原则,新的高中历史课xxx,在内容上做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xxx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xxx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xxx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xxx内容。

这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xxx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适应时代的这种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xxx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xxx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xxx中的比重。

如,必修课xxx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必修课xxx历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必修课xxx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xxx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内容。

如,选修课xxx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阿里改革”内容;选修课xxx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xxx·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xxx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玛雅文明的消失”、“米诺斯宫殿遗址与xxx文明”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内容;选修课xxx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现行高中历史课xxx中所没有的。

从高中历史课xxx内容的总量上看,世界史的内容约占40%。

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xxx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4.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高中历史课标》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xxx: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高中历史课标 》对史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予以了积极的关注,所以《高中历史课标》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课xxx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在选修课xxx“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带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撇开属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神话传说不谈,人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历史学,还有动物学、自然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xxx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而且,这样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绝对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完满地予以解决的。所以,新课xxx这些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在问题解决上寻求诸多领域研究方法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论。

以上简略地述及《高中历史课标》在课xxx体系方面的主要变化。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课xxx体系的变革,尽管是新一轮历史课xxx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之一,但它绝不是课xxx改革的全部内容和终极目标。改革课xxx结构,更新课xxx内容,构建新的课xxx体系,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达成《普通高中课xxx方案》所规定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有赖于新课xxx的顺利实施。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4篇

本学期是九年级最后冲刺时间。根据前几年的中考内容,中考题型,结合九年级两个班学生实际和复习教学后有以下反思: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联想式教学方法,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xxx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xxx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校本练习是根据历史新课xxx标准和考试说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形成学校特色的练习,是近年来教学与课改的热点课题之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实践研究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对于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来进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对校本练习的设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情况时,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其成为能够真正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和教师在新课xxx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全新的练习观,使初中历史学习环境得到优化,让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发挥出桥梁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统一走向多元,除了获得更加S富的知识外,在练习过xxx中还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xxx富的生活经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内容

(1)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功能进行优化。使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巩固和检查功能得到优化,在练习系统中有侧重的应用“三维”课xxx目标。

(2)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解答问题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练习的答案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容量进行优化。练习量、难度、完成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可一刀切。

(4)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整合进行优化。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使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中。

(5)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评判进行优化。在评判过xxx中,将过xxx性和激励性有机结合,评判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研究校本练习在推行过xxx中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深度,从而去伪存精,使校本练习得以完善。

三、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过xxx与方法

1.研究过xxx

(1)准备阶段(二个月左右):广泛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论证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论证实践方案,确定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仔细学习历史新课xxx标准等相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实施阶段(半年左右):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做好课题研究的开展;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阶段小总结。

(3)实践阶段(一年左右):编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并试用,收集并记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修订,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第二稿。定期做好阶段性总结,撰写成研究论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思路,并做好中期检测工作。

(4)总结阶段(三个月左右):整理好课题研究的相关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定稿;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县进修学校及有关专家汇报课题成果,接受专家评估。做好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前,通过查找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时了解和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把研究的理论层次提升。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比较新课xxx标准,领悟新课xxx内容,明确新课xxx目标,总结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行动研究法:在校本练习优化设计的实践中,要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总结,不断找出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校本练习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有关的阶段性小结,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xxx进行归纳、综述,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修正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实施并推广研究成果。

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练习相比,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能将教学与实践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热点、科技动态等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普通的练习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了让学生多xxx富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之中,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xxx中,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建构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要与新课xxx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开发校本练习的过xxx中,不仅要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特别是教师现有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储备的丰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初中校本练习的开发效果说,这些因素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xxx中,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学习资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引导的过xxx中,就使教师的资源开发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研究与实践过xxx中,对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解决方法方案,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完善校本练习,在反思的过xxx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基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过xxx中遇到的困境和瓶颈,其目标是改变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僵硬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校本练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教师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的优化重组与整合,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从而开发出符合实际教学需求,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校本练习。

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旨在构建符合初中历史新课xxx理念要求的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体系,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课内外、校内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系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还可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6篇

教研工作究其主旨就是教学研讨工作,其目的在于用集体的智慧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用集体的智慧打造团结和谐的教研团队,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成长起来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历史教研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切合,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合作育人,活动育人为主要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幸福的乐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当然这与全组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就本学年的教研工作做一总结。

一、确立本学期工作重心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以县局教育教学精神为依据,以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依托。

二、本学期具体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积极贯彻县局、学校教育工作精神。

(二)继续推进课堂改革,积极实践。我校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已初具规模,成效卓著,在此基础上,学校力主继续深化,历史教研组积极响应,本组成员在学校的高效课堂赛课活动中,积极准备,勇于实践。

(三)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研究,“精”制导学案。有“本”可参,有“案”可寻。一份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够引领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学期,教研组的各备课组员都能以高度负责精神,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不限时,不限地,随时随地作研讨,做到自觉、合作、有效。共同制作导学案,做到精备、精练、精讲、精评。

(四)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省市县的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理论比赛。

(五)加强九年级备课组的`备课研讨工作,以九年级备课组为龙头带动教研组整体教学工作。九年级历史教学容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主题。为此,九年级历史备课组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精心制作导学案,经常性地讨论,研究阶段性课堂学习重点,做到教学要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目的性。思想要永远走在工作的前面,老师的工作要永远走在学生的前面,考试的准备要永远走在中考的前面,我相信,只要有心,我们都是无愧于老师这一称号!

本学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虽然xxx成效,但仍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课改还要继续进行,永远没有最好的一节课,只有更好的一节课。

(二)教研组的各位成员之间的默契性还要进一步磨合与加强。

(三)教学教学的各种工作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总之,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教研组建设势在必行。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学生历史意识;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养成现状

初中历史课堂是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受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影响,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历史发展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严重缺乏,造成了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受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问题影响,造成中学生历史意识养成中同样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当前部分中学历史教师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在历史性的教学意识方面严重缺乏,再加上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其在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中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内容为主,而学生也相应地被动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自我历史观的形成,进而阻碍了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历史意识来说,其既具有狭义的概念,也具有广义的概念。其中,狭义的历史意识主要指的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各种社会活动,形成了具有历史性的、公理性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而广义的历史意识则指的是对于所有事物及辩证关系来说,人类逐步养成的具有公理性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中学历史意识已成为其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过xxx中,不但要将历史知识灌输给中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感悟历史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历史意识的反思与批评,以史为鉴寻求中学生发展所必需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中学历史教材与资料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特点。

三、促进中学生历史意识养成的建议

针对中学生历史教学与历史意识养成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建议,具体有:

1.在初中历史教材改革方面,应结合初中历史新课xxx标准要求,对历史教材中结构设置与课xxx的编排进行不断改革。一方面,在沿用旧教材编年体编写基础上,增加专题模块,丰富初中历史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课xxx中适当增加实践课xxx、选修课xxx以及综合课题等,实现历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统一性。

2.根据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不断促进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历史基础知识与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相结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增强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3.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加强日常历史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自身历史修养。初中历史教师作为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自身历史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养成。因此,提高历史教师历史修养至关重要。

4.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正处于接受愿望最强烈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历史意识尤为重要。通过对中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可以促进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保证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形成。总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对于促进中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养成具有关键作用。通过不断增强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培养,促进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将为中学生后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8篇

此次音乐教育远xxx培训,因为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科来讲,我只是一个对音乐较为热爱的老师,所以对于此次远xxx培训我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能够学到多少东西。但从视频、讲座、专家点评、简报及各位老师们的作业、看评论以及参与评论,参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等等使我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震动,提高了音乐的认知水平,还了解到新课xxx的基本理念,这次培训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改变了音乐教学的一些态度和看法。音乐课的枯燥乏味,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这是我们周围许多学校的共性问题,这种情况下音乐的强大育人功能当然无从发挥,这仅仅是因为音乐教学的条件差、设备缺乏而导致的吗?显然不是的。因为没有教学压力,我们把音乐课改成了单一的唱歌课,在教学中由于自身音乐素质的原因,又删掉了一些所谓“深、繁、难”的内容,一本完整的教材被我们人为的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因为领导的不重视及缺乏有效的监督奖励机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处于劣势,我们对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也降低了不少,完成任务,课堂上管好学生不要出什么安全问题就成为主要目的,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兴趣的培养,心灵的净化,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反而被忽视。以上这些现象及情况,跟国家的教育方针,课xxx标准及素质教育显然是不相合乎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从自身上查找原因,自我反省自己的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端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向城市里边那些做的好的老师出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把音乐教学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课xxx上得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步进行。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葡萄一天天成熟,知识要一天天积累,而我们教书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在学校里边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年龄的增长,知识的老化严重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年龄的增大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面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革,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地更新观念,掌握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推动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担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这是音乐教师的崇高职责。对于音乐学科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只有不断学习,我们也才能掌握这些最新科技产品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再次、要不断的苦练内功,给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小学音乐课的内容大部分都包含在了表演艺术之中,一个好的音乐教师约等于一个多面手的表演艺术家,音乐教师应该潜心学习,各种门类的表演艺术,把教室的讲台当做表演艺术的舞台,把学生当做观众,教师能否叫座,标志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高下。而且,好的教师超过表演艺术家,因为是多面手,教材里的曲目都能表演,有的教师能演唱各种唱法,有个能演奏各种乐器,这真是教师的绝活,就是演员已不能胜任,所以说,对我们教师来说,那真是艺无止境,需要活到老学到老,音乐教师是一个值得我们一辈子去追求的职业。

总之此次培训虽然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认为是值得的。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29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初三历史教学,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时的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虚心向同事学习,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取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坚持拥护中国_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热心为每一位学生排忧解难;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各个方面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紧跟课改步伐,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能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启发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工作方面

1、备课方面,课前我认真钻研课本,掌握知识的脉络结构,然后再翻阅相关资料,对本节课所讲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重难点,然后对上课环节进行构思,力求让学生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了解历史事件,在历史中有所感悟。

2、导学案设计方面,根据学校的要求,各科都要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这对于历史而言难度比较大。我努力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让导学案抵消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在设计过xxx中,我尽可能将我的教学思路融入其中,我在教学中一贯追求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流畅。一开始,我是将课本内容问题化,利用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但这样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导学案,更没有时间来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这在当前的历史考试方式之下是绝对不行的。随后我又进行了调整,将导学案设计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课的知识框架结构,作为学生预习之用;第二部分是探究部分,这一部分我尽可能做到少而精,值得探究的就探究,没有探究价值的则舍弃,通过出示大量的原始资料,让学生从资料当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导学案使用方面,由于历史课课时少,而复习量又特别大,我尽可能用一课时来完成一课的内容,上课当堂发放导学案,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看书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然后用五分钟背诵,之后再让学生用二十分钟时间完成第二部分,最后通过训练案来让学生进行检测,课下后收取导学案进行检查。

4、教研组方面,这一学期我担任政史地教研组组长,这期间我认真履行组长职责,每周按时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每月检查一次学生作业批阅情况,认真组织好每周的教研组研讨活动,并负责记录和主持,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就当前271高效课堂模式之下政史地学科如何编制和应用导学案进行探讨,现已基本形成了符合本学科特点的导学案编制使用方法。

三、自身学习发展方面 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很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生学,自己必须先要学。在这两年多来,我一直在复习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力求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教师不但自己要会学,更要会教。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教学方法和理论,为此我自费订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历史教学》等刊物,从中学习了大量的历史教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我的教学。本学期我校开展了晋级创优活动,作为中心教研组成员的我有幸参与了整个活动,从听课的过xxx中,我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努力借鉴别人好的教学经验,从中使我受益匪浅。

四、不足的方面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虽然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在稳步提升,但是深感自己的不足和浅薄,离自己预定的目标还很远。尽管两年来不断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的知识欠缺。由于一直从事初三的教学,所以对初三的教材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对于七八年级的教材则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也是我的一个缺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将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吃透打通,力求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教学方面,自己还有很大的不足,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这一直是我专业成长的瓶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花大力气去克服这个障碍。此外,我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不熟练,以后我也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让多媒体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发挥它最大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