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推荐9篇)

53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1篇

一、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 起源森林古猿 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自己总结:

2、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 阴茎:排精、排尿

3)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4)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

5)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发育:受精卵、胚胎、胎儿 、婴儿

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3、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 :功能特点 心脏 结构、功能完善化 ;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4、青春期的卫生:

1)_: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_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_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 雌性激素分泌减少 子宫内膜坏死、脱落。

出血 :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5、计划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晚2到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到3年生育 ;

xxx: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稳定低生育水平;优生: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科学分娩、禁止近亲结婚

二、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a最长;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参与的酶:唾液淀粉酶,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消化过程:蛋白质、氨基酸,参与的酶(胃液、胰液、肠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消化过程: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胆汁(肝脏),参与的酶(肠液、胰液)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环)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馊饭菜、发芽的马铃薯);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道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系统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2)、肺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a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b人在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变化:

c原理:呼吸肌收缩和xxx 胸廓扩大和缩小 肺被动地扩大和回缩 形成压力差

2) 体内气体的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顺着浓度低的方向流动。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 肺泡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3、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2)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五点取样法)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如何判断:动脉(离心,流速快,逐渐分支,变细);静脉(向心,分支逐渐合并,变粗,流速慢)。毛细血管(壁薄,单层细胞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xxx。(四腔、八“心眼”——血管)

有四个腔:左心室 主动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右心室 肺动脉;左心房 肺静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到毛细血管到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4输血与血量

1) 血型的发现:19,xxx坦纳发现了ABO血型 ;2)血量:占体重的7~8%

3)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2篇

关键词:七步教学法;理论课教学;探析;生物化学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取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4班和5~8班两个大班共36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1~4班的182人采用“七步教学法”(实验组),5~8班的179人为传统教学法(对照组),8个班的学生均为理科生,入学时随机分班,第一学期各科成绩经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七步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新课。以复习旧课、病案展示或问题引导等多种形式自然导入新课。(2)认知目标展示。教师课前经过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特点以及岗位需求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该专业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和渗透情况,以“必须、实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有效取舍,最后确定章节的教学目标。(3)知识结构点拨。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并将教学内容加工、提炼成知识框架体系,展示给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课堂教学七步法的难点之一。(4)重点难点解读。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认真解读,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5)学习方法引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以便准确、牢固地理解和记忆教学重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常用的如逻辑推理法、联系法、比较法、口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和思考,学法指导可以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6)知识应用导向。展示案例或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再指导,补充。引导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以及临床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打下坚实基础。(7)教学效果检测。采取练习题或由学生按照本节知识结构概要归纳总结要点,教师补充、矫正的形式进行。

3.评价方法。两个班选用同一教材,教学内容、进度、考核等均相同。课程结束后,使用相同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理论考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基础知识(概念、选择、简答)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与日常生活、医学实践结合的分析、应用)两方面的成绩。统计计算均通过软件完成,显著性检验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成绩对比见表1。

实验组学生的概念题、选择题及简答题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分析应用能力方面的成绩对比见表2。

从表2看出,实验组分析应用题的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认为“七步教学法”组的学生分析应用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P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知识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3。基础知识包括概念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合计70分,46分及格,64分优秀。

从表3可看出实验组学生基础知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析应用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4。满分30分,14分及格,26分优秀。

从表4可看出,分析应用题实验组学生及格率高于对照组学生(P

三、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又与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微观、抽象、生涩,难教难学。尤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代谢途径、基因信息传递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指导来学习,如果由学生讨论或自主学习则很难达成教学目标。“七步教学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其思路清晰、知识全面。然后由教师解读,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与难点。再通过“学习方法引导”和“知识应用导向”两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会学、会用。课堂实施“七步教学法”,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楚;教学活动主体突出,学生参与意识强;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全程渗透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课堂效果反馈、矫正及时。

本研究中,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差异显著,这说明实施“七步教学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深刻,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法。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分析应用题的平均成绩、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但两组学生成绩均无达到优秀者,说明“七步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但授课教师对此种教学法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充足的经验,而一年级学生以往这方面的训练较少,思维能力欠缺,对此教学法尚未完全适应,以上可能是造成分析应用题中学生优秀率为零的主要原因。

实施课堂“七步教学法”,要求教师始终要抓住课堂的主体——学生去做充分准备。认真备“人”,做到因“人”施教,注重教材内容取舍,灵活运用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学会自学。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及临床知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融入息息相关的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七步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相关临床知识及执教水平。实践证明,“七步教学法” 操作性强,适合于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既可以指导教师“教”、又可以指导学生“学”,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xxx,xxx,xxx,xxx.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试运用及效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8):108-109.

[2]xxx.“七步教学法”在高等医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55-56.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3篇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角

3、人的瞳孔的大小根据外界环境光线的明暗可以自动调节。

4、人能看得清楚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6、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要”、

二、耳和听觉

1、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2、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敏感细胞,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就形成了听觉。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2、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二、神经元

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能产生和传导兴奋。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

2、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

3、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完成的。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反射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6、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第四节激素调节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到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部。

2、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有: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异常:幼年过多,巨人症;幼年过少,侏儒症。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生物的发育。异常:幼年不足,发育迟缓,呆小症成年过少,导致大脖子病。缺乏时可以通过食用含碘的食物来治疗。如海带。

胰岛:分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等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和消化等。缺乏胰岛素,导致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减弱,形成糖尿。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

3、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4篇

一、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 起源森林古猿 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自己总结:

2、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 阴茎:排精、排尿

3)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4)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

5)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发育:受精卵、胚胎、胎儿 、婴儿

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3、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 :功能特点 心脏 结构、功能完善化 ;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4、青春期的卫生:

1)_: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_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_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 雌性激素分泌减少 子宫内膜坏死、脱落。

出血 :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5、计划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晚2到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到3年生育 ;

xxx: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稳定低生育水平;优生: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科学分娩、禁止近亲结婚

二、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a最长;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参与的酶:唾液淀粉酶,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消化过程:蛋白质、氨基酸,参与的酶(胃液、胰液、肠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消化过程: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胆汁(肝脏),参与的酶(肠液、胰液)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环)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馊饭菜、发芽的马铃薯);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5篇

1、芽轴——发育成茎2、芽原基——发育长成侧芽

3、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芽原基和xxx

4、xxx——发育成幼叶]

四、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考点)

一、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二、花的结构(2008考点)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三、传粉和受精

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2008考点)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五、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循环(2008考点)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2008考点)

一、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2008考点)

1、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2、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3、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2008考点)

三、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2008考点)

一、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根的结构(2008考点)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水分的运输途径(2008考点)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叶片的结构(2008考点)

上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

二、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2008考点)

1、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考点)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天竺葵的实验(2009考点)

1、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2、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4、染色:用碘液染色

5、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光合作用(2009考点)(2008考点)

1、产生了淀粉等有机物

2、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用来构建之物体

2、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呼吸作用

1、在线粒体里进行

2、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储存的能量也被释放,供生命活动需要。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氧化碳+水 ———— 有机物+氧气+能量

叶绿体 (储存能量)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栽培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xxx叶林、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植被覆盖率低

2、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6篇

生物和细胞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一、1. 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

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三、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 X 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7篇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道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系统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2)、肺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a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b人在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变化:

c原理:呼吸肌收缩和xxx 胸廓扩大和缩小 肺被动地扩大和回缩 形成压力差

2) 体内气体的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顺着浓度低的方向流动。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 肺泡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3、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2)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五点取样法)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如何判断:动脉(离心,流速快,逐渐分支,变细);静脉(向心,分支逐渐合并,变粗,流速慢)。毛细血管(壁薄,单层细胞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xxx。(四腔、八“心眼”——血管)

有四个腔:左心室 主动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右心室 肺动脉;左心房 肺静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到毛细血管到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4输血与血量

1) 血型的发现:19,xxx坦纳发现了ABO血型 ;2)血量:占体重的7~8%

3)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8篇

1、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常见的:水绵、衣藻、海带、紫菜。(要分清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藻类植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植物,是水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大气中近90%氧气由藻类提供。

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叶,根为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墙藓、地钱等。苔藓植物腐蚀岩石形成土壤,是自然界的拓荒者。还能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蕨类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湿环境中,具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常见蕨类植物:肾蕨、卷柏、xxx等(蕨类植物地上可见部分多为叶,根(不定根)和茎(根状茎)都在地下。蕨类植物在距今两亿多年前在地球上占绝对优势。现在适合高大蕨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已不存在了,所以现在不可能形成大片的蕨类森林。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排列。苔藓植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2、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等。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等。

3、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4、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种子必须是完整贮存充足营养,胚必须是活的、度过休眠期。外界: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需要水分,是因为种子在萌发以前必须首先吸足水分,使种皮变软,胚才容易突破种皮。子叶或胚乳里贮藏的有机物,也必须在种子含水较多的情况下才能转化。

种子萌发需要空气,是因为种子在不停地进行着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种子萌发的初期,呼吸作用十分旺盛,各项生命活动都在加紧进行。这时候,种子吸进大量的氧气,可促使子叶或胚乳里贮藏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物(如糖等)容易溶解在水里,供给胚吸收和利用。如果缺少空气,子叶或胚乳里的有机物就不能很好地分解,营养物质也就不能被胚很好地吸收和利用。

温度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种子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大大降低,这主要表现在妨碍种子吸收水分,妨碍种子进行旺盛的呼吸,更重要的是妨碍种子里有机物的转化。因此,种子即使得到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如果温度不适宜,还是不能萌发。

5、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要),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小麦种子萌发的时候,种子含有的淀粉变成了糖。淀粉是不溶解在水里的。凡是不溶解在水里的物质,胚就不能够吸收和利用。糖易溶于水,胚就能够吸收和利用了。

种子里的蛋白质和脂肪,也不溶解在水里,也必须经过变化,成为可以溶于水的物质,胚才能够吸收和利用。

6、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伸长区细胞的长大增大细胞体积

2)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芽由生长点芽轴芽原基幼叶组成。茎的加粗靠形成层作用(形成层向外分裂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或居间分生组织(如玉米竹子水稻等)

3)植株发育所需营养: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植物从外界吸收的是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有机物是自己制造)

7、桃花的结构: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包括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双)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极核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有的萼片不凋落(如茄子、草莓、蕃茄等)。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

9、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的功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水是从下往上运输,营养物质(有机物)由从上往下运输。

10、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

保卫细胞半月形,成对存在,含叶绿体,细胞外壁厚内壁薄。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叶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水循环。

11、光合作用:

①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一过程叫光合作用。

②公式:

③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合理灌溉、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通风换气或人工施气肥)等。

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耗尽转运走叶中原来的有机物);部分遮光(设置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清水漂洗,滴加碘液,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证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会转变成蛋白质、脂肪等其他有机物。

初一下册生物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科书;修订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实验教科书自2001年开始实验以来,已使用了11年。2012年1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正式版)颁布,自2012年秋季开始,七年级学生将使用根据课标正式版修订的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修定后的教科书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科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科书修改的直接原因

(一)课程标准:教科书修改的根本依据

教科书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修订。与实验稿相比,课标正式版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内容框架上都没有大的变动。实验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全面体现了课标实验稿的要求。在课程标准未做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教科书的修订在总体编写思路、内容编排体系上也未做大幅度变动。修订后的教科书保持和发扬原实验教科书的以下特色: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方法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反映生物科技的新进展。

与实验稿相比,课程标准正式版更加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强化了关于动物类群的内容要求。鉴于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突出和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成为修订教科书的重要任务。例如,教科书对概念的讲解比原实验教科书更加详细透彻,表述更加明确,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每节开始的“想一想,议一议”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活跃思维;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每章最后的“本章小结”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由于课程标准正式版增加了对有关动物类群的内容要求,修订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册将对现有内容做较大的调整,补充有关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重要参考:来自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教科书修订时要认真听取不可忽视的使用者对教科书的意见和建议。自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座谈、个别访谈、开研讨会、收集书面意见,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教科书使用信息,为教科书修订提供参考。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为教科书修订提供实证基础。自2001年至今,教科书编写组承担和从事的有关课题研究,有部级课题4项(其中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各一项);有课程教材研究所立项的课题3项。

研究发现,实验区的广大师生总体认可教科书。例如,2004年、2007年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都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认可教科书的框架结构,肯定教科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生物课本。

但是研究发现,在生物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七年级课时紧张。课时紧张的原因,有课时分配不足方面的原因,也有生物教科书内容安排方面的原因。七年级教科书,尤其是上册的知识内容丰富,实验、探究设计也较多,实际教学时课时确实紧张。在修订教科书时,我们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对七年级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探究等活动都做了适当的精简。

实验、探究完成情况不理想。问卷调查表明,只有约60%的教师能完成教科书设计的半数以上的实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从教科书编写本身来说,教科书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数量总体偏多(其中有些探究活动本身教育价值不高),有些探究活动可行性不够理想。在修订教科书时,我们对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必要的精简;认真考虑了目前许多学校的现实情况,尽可能地遵循低成本、简单易行的原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替代方案从而提高活动的可行性。

关于教科书知识内容方面比较集中的意见是,教科书的开放性较大,有不少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有的则是以图代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再做补充。例如,七年级下册在讲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时,教科书以图代文,而没有在图后详细阐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修订时针对这些合理意见做了修改,对必须要讲清楚的基础知识,教科书做了适当的补充,以便于教学。

教科书中某些具体知识内容可进一步完善。例如,生态系统的知识安排较散,七上“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部分内容与八上“生态平衡”的内容重复;七年级下册中用照相机成像来类比人眼的成像,而学生要到八年级才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类比后更不好理解。教科书修订时认真考虑了这些意见和建议。又如,有一些教师反映实验教科书中“光合作用”这样的重要概念被分割在两章里讲,中间还穿插了“呼吸作用”,不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突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能改,否则就失去了特色。教科书修订时,一方面按照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分章安排,另一方面,对呼吸作用内容的安排顺序适当调整,使光合作用在教科书中虽然是分章阐述的,但在教学上是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