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2023年的经济总结(通用3篇)

68

2023年的经济总结 第1篇

2021年-2022的经济大环境面临的是供给冲击、需求收缩和预期放缓,能源价格大涨,而需求端表现来看,因为特殊的防疫要求导致内需持续疲软,三产严重受损,然而外部生产停滞结合各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直接福利,外循环反而更加强势,出口屡创新高,从而弥补内需不足的影响,或者说内需不足是长期问题,只是外需更强势时问题被掩盖,而预期放缓则从近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速也能得到,普遍从实际增长的6%以上,下降到近几年平均的4%左右,经济增速放缓往往意味着风险频发,这几年也是各种庞氏信贷崩断的高发期。

而到了2023年,供给冲击得到显著缓解,能源价格下跌,PPI连续低位运行,然而需求收缩在美联储的加息下变得更加显著,表象问题虽然出在外循环增长几乎停滞,但依旧与去年的高位体量相当,前11个月以人民币计价进出口几乎持平,想比其他长期贸易顺差的经济体来说已经是很好的表现了,但外需增长停滞内需不足的问题立刻显现,甚至更加严重,原因与过去三年的居民储蓄消耗也有关系,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2023年供给冲击得到缓解,然而内需不足问题暴露无疑,需求和供给是相互影响的,需求不足必然带动供给端过剩,从而影响到就业和经济参与者的预期,即便防疫政策放开,预期放缓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在去年3%的低基数下同比有所反弹,很多时候是数学问题。

今年为了应对经济的收缩,宏观经济采取的刺激性政策也比较清晰,就是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加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表现在信贷投放上总是超出名义GDP增速的5个百分点以上,现代货币供应由信贷创造,债务投放越多,信贷投放自然也越多。M2增速基本也表现为拉开GDP的5个百分点以上,当然从2019年以来,我们几乎长期秉承的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2018年末的M2余额只有182万亿左右,而仅仅五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突破290万亿,年平均增量20万亿以上。这就是基数的影响,1%的超名义GDP货币供应增速,就会带来2~3万亿的宽松货币供应,同样的,因为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和传导机制,导致刺激经济的效果愈发疲软,GDP增速总是赶不上高基数的信贷投放,结果就是宏观杠杆率的激增,18年末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到今年3月超过280%,按照今年的信贷投放,年末大概在285%~290%之间是极大概率事件,这就是典型的信贷驱动型经济表现。

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增量的中央财政赤字放开,比如今年的财政赤字可以突破3%,年底前还来了波大的,新增1万亿特殊的国债,债记在_部门,钱全部转移到地方使用,这还只是小钱,更重要的增量是允许地方放开政府债务上限,也就导致了年末的近几个月的信贷投放,增量基本全部来源于政府部门的债务增加。另一个是存量债务化解,指导银行给地方城投超长期授信,完成高息债务向低息债务的转化,用以短期缓解地方隐形债务违约的压力。

本部分小结,2023年供给冲击得到缓解,叠加防疫政策的放开,经济对比去年同期有所回暖,外循环虽然依旧强力,但在美联储的加息背景下很难继续提供增量,外循环增长停滞反过来让内需不足问题更显著的暴露出来,需求不足表现在方法面面,预期放缓又与消费不足相互增强,市场投资消费信心大幅放缓。而政策为了抑制这种增强,继续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效果又受到边际效应、政府存量债务体量以及分配方式的限制,导致投入虽然庞大,包括但不限于各个部门的债务积累更高,政府部门的特色赤字货币化等等问题,但收效甚微,最基本的需求不足和金融风险依旧是未来长期无法摆脱的现实问题。

2023年的经济总结 第2篇

今年宏观刺激政策和各个地方的刺激政策在房地产上都下了大功夫,包括但不限于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置换税收优惠,增加房企的流动性;地方的降低落户标准,增加公积金的使用,放开限购限售,购房补贴,团购变现打破备案价下限等等;当然也有很多案例中房企也在自救,比如大幅降价,总体各类政策从去年的月发,到现在几乎每周甚至每天各地都有新的刺激房地产政策,新闻引导也不下百条。但从客观的市场表现来看,这次宏观的大胳膊并没有扭过大腿,市场持续走弱,2022年1-12月成交面积和成交额纷纷同比下跌分别超过24%和26%,也就是去年一年就砍掉了四分之一,今年1-10月又同比下跌同比下降,低基数下还这个表现,只能说明市场还在走弱,大趋势并没有改善,当然很媒体会选择二阶导数来表述,比如下降趋势有所放缓,文字游戏并不能阻碍市场的进一步下行。

最有意思的是年初就有人喊所谓的政策底,什么政策利好尽出,鼓吹购房者尽早上车,估计不少人因为3月叠加的防疫政策放开、刺激政策以及三产回暖等诸多因素,市场的短期回暖而真的相信了所谓的政策底,下一步就是市场底,但却忽略了最后出钱的都是三年间储蓄大幅消耗的普通人,钱包早就空了,也看开了很多事,所谓的阳春本身就是同比于疫情冲击叠加房地产下行周期的2022年,当然有很多不算愚蠢的人在3月的回暖中套现离场,而多数投资者则因为惯性思维一看回暖就开始加筹码和抱有增值预期,比如最近杭州的某投资者,年初因为5万中一半的税收不想承担,500万的房子没有成交,到现在市场价折损100万都无法成交,可以想象2022年下行周期开启之前的过热到什么程度,购房者玩一两年就是大几百万的节省。

读者最关心的是市场底,市场底最终要依靠居民收入预期,这个谁都不好预测,因为你很难预期什么时候政策会真的动分配制度,毕竟只要外循环还强力,内需就不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更多的是挤压内部劳动者的分利来维持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政策底很好判断,现在的政策基本都是集中在信贷等供给侧的改革,意味着所谓的刺激楼市就是让参与者借更多的钱,不管是多套房的认定,首付比例和贷款额度,公积金的使用等等,其实都是鼓励无限责任的居民部门加杠杆续命,测试居民的负债极限,要知道已经被执行的家庭人员都超过800多万了,在缺乏基本福利保障和个人破产制度的情况下,居民大概不敢无限杠杆去给他人解套,这也导致的市场端居民不仅不借钱,还在还钱,今年已经出现多个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为负的情况,特色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表现。

年初本人就给出了政策底的判断依据,至今仍然适用,那就是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限跌令特色预售制改革,这才是站在购房者角度最关心的问题,既不让降价,只想让大家极限杠杆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那到时候爆在居民手里风险可太大了。另外一个是,即便居民极限杠杆上车,也未必能够按质按量按时的交付房子,和开盲盒一样,你觉得这种游戏设置下,谁敢陪你玩?现在救市也快两年了,政策反应再慢也该意识到传统刺激政策的失效,现在只有苏州在顶着压力放开限跌令,回复也是降价是市场行为,不知道能顶住多久,毕竟枪打出头鸟,很多地方的降价自救都失败了,第二个是改革特色预售制,在住建部的年末表态上,就有相关的描述,也是202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可以想象的还是阻力极大,因为任何利好购房者的改革,都意味着要不利于既得利益者的改革过去的分利模式,也希望不止是一纸文书,什么时候是政策底,大概就是限跌令和特色预售制改革的时候。

2023年的经济总结 第3篇

今年经济的两个环节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一个是扩大消费,另一个就是化债债务,其实很多时候是一回事,实体经济部门各个高杠杆,也就意味着扩大购买的能力下降,至于化债,这里面就有一个很矛盾的点,每次都会引用我国的政府部门杠杆占GDP的比重只有50%,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所以不存在政府债务畸高的情况,也让未来稳经济的筹码,也就是政府部门加杠杆的潜力比较大。但往往又会三令五申的强调要妥善处理地方债务问题,甚至官方文件中都出现了以债养债得字样,既然政府债务较为合理低下,怎么需要花如此大力气,比如扩大_赤字和央行指导商业银行给地方授信,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本身就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问题就出在地方刺激经济的极度透支上面,明面债务发债透明,花钱透明,监管相对透明,而地方过去十几年仰仗了以土地为锚的货币化,大量的土地是地方政府负债的底气,只要房价永远涨,那么总是可以拉高地价,土地名为集体所有,实则地方政府的私产和财税来源,叠加唯GDP增速的考核指标,当然是劣币驱逐良币,谁越能举债投资,既能分利还能刺激经济,且都是长期债务,政绩之快,代价又是未来的,纷纷进入了举债扩张的时代。而明面债有明确的限额,就有了城投等平台债务,成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虽然债务计入企业部门,实则是政府拿未来财税担保的隐形债,最重要的发债不透明,监管不透明,花钱不透明,可以做大量的低效投资和分利,现在中央怕是都不知道地方藏了多少隐形债,根据是地方债务大概两倍的规模来估算,那么隐形债一项就在60万亿以上,占GDP的比重和政府明面债相当,也就是50%左右,加起来就是100%的政府债务,且和美国等政府高负债不同,我们有一半是比美债还高的高息平台债,花钱更是不透明,效率无法保障,这也能理解为什么一方面总是强调政府债务低于国际警戒线,另一方面各地又焦头烂额的处理地方债。

所以不要天真的以为还有政府部门还有多少财政政策空间,实际上早就透支了未来的收入,现在能做的也只是把高息债置换成低息债,把隐形债转化成明面债,从社融数据上也能看出来,今年下半年,政府债务上限打开(和美国债务上限不断打开一模一样),政府开启发债狂潮,最近几个月的信贷增量几乎都是政府部门贡献的,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万亿元,同比多万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55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万亿元,同比多4992亿元。所以今年政府明面杠杆预计增量在5%左右,也就是年末会在55%,按照这个增速明面就连60%的明面政府杠杆警戒线都保不住了,而这些钱大概仅仅只是债务置换,并不转化为太多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和政府购买,那就更不要期待增加公共福利。

高杠杆运行叠加经济增速放缓,一方面购买力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抗风险能力下降,这就是为什么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关注杠杆增长和杠杆结构的原因,高杠杆本身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原因,未来预计很长时间都只是挣扎在稳风险上,也就是化债上面,很多人期待什么财政政策发力,过去十几年透支性太强,顺周期调控再加把火,凯恩斯主义只学了一半,其精髓是过热时抑制,过冷时才拿出来刺激,我们时债务支撑的资产泡沫反而在政策主导下进行了涨价去库存把过热推向顶点,如果过去略有节制,也不至于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拿不出太多刺激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