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个人体育锻炼总结(精选3篇)

57

个人体育锻炼总结 第1篇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

研究对象采用包含整群、分层和简单随机抽样的多阶段抽样。抽样过程中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所大学,然后整群抽取其中7个学院,再分层抽取不同的年级,最后简单随机取样到相应的一个班级。在本文中的体育锻炼不包括体育课、学校运动队的训练,鉴于体育院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受专业课程设置因素的影响,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的选取不包括体育专业大学生。研究数据的收集是通过研究人员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80份,回收率为,剔除无效问卷51份,最后有效问卷829份,有效率为。在最终有效样本中,男生382人,女生447人。

测量工具在本文研究中采用《大学生锻炼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基于跨理论模型中的“变化阶段”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共48题。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所在学院,以及是否参加体育社团等基本信息组成。第二部分包括5个方面:第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包括参与体育锻炼所处的阶段,最近一个学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频率、项目等;另外4个方面,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承诺、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效果、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这4个方面均采用Likert五级计分法,问卷是由xxx编写的《运动承诺量表》《锻炼动机测量简化版》《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锻炼自我效能简化量表》而来。整个问卷的信度采用Cronbachα系数评价,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

统计方法以软件为统计工具,统计并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xxx曼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中对调查对象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在所使用的问卷中,使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分布调查表,即把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分为5个逐步变化的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调查问卷中大学生参与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不包括体育课、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20min以上的身体锻炼活动,其中包括跑步、球类运动、游泳等活动。大学生依据对自身身体锻炼情况的判断,选择所处的相应阶段。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行为阶段上的人数分布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行为阶段上的人数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准备阶段、意向阶段、前意向阶段、行动阶段、维持获得阶段,人数分别为:388人、154人、102人、110人和75人,各阶段人数所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获得阶段,显示出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最多,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最少。

运动承诺和锻炼坚持的关系

总体上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影响本研究为验证已有的锻炼坚持机制模型,首先探讨总体的大学生锻炼坚持与运动承诺的关系,基于锻炼动机、自我效能、锻炼效果作为运动承诺的前因变量(以下将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统称为运动承诺的前因变量),故在相关分析过程中将三者放入相关分析模型中,对以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由表2看出,锻炼坚持和运动承诺以及运动承诺各前因变量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作为运动承诺的前因变量,与运动承诺之间的相关程度相比和锻炼坚持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因为有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有线性关系,为进一步考察运动承诺及其前因变量对锻炼坚持的预测作用,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以运动承诺、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为自变量,锻炼坚持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由表3可知,(1)在诸多自变量中,运动承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进入回归方程,锻炼动机没有进入回归方程。(2)进一步比较显示,运动承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联合对锻炼坚持的贡献率为,而运动承诺单独对锻炼坚持的贡献率最大为。运动承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对锻炼坚持的预测力达到显著水平(P>),说明运动承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可以有效预测锻炼坚持,其中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预测作用最大。由表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运动承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数,即运动承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正向影响锻炼坚持,而且回归系数值越大,预测作用越大,即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其次为锻炼效果,最后为自我效能。在访谈过程中,锻炼效果对锻炼坚持的作用得到体现,多数受访者表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保持身材等,出于各种目的参与并希望得到期望的结果,若期望的锻炼效果能够实现,便觉得参与体育锻炼很有激情和动力,反过来促使个体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状态,即促进坚持体育锻炼。

不同行为变化阶段的大学生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影响对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阶段大学生的运动承诺及运动承诺前因变量和锻炼坚持分别做相关分析,见表4~8。 由以上5个表可看出,在不同的锻炼行为阶段,运动承诺和锻炼坚持之间存在相关。除行动阶段之外,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均与运动承诺存在相关。为了进一步确定哪一个变量在某一阶段对锻炼坚持的预测作用最大,以运动承诺、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为自变量,锻炼坚持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由表9可知,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模型具有意义,锻炼效果、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联合贡献率为,运动承诺和锻炼效果对锻炼坚持具有有效的正向预测作用,两者之中个体感知到的锻炼效果对锻炼坚持的预测作用更大,(P=<)。由表10可知,在意向阶段,只有运动承诺进入回归模型,运动承诺是唯一能预测锻炼坚持的变量。由表11可知,运动承诺和锻炼效果对锻炼坚持具有有效的正向预测作用,两者之中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预测作用更大,(P=<)。由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可知,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锻炼动机(见表12)。由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可知,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自我效能(见表13)。

3结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行为阶段的人数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准备阶段、意向阶段、前意向阶段、行动阶段、维持获得阶段,即处于偶尔锻炼状态的大学生比例最多,能够坚持锻炼的大学生比例最少。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运动承诺和锻炼坚持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在5个不同的行为阶段里,运动承诺和锻炼坚持之间均呈正相关。

个人体育锻炼总结 第2篇

【关键词】保山市;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研究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生应努力做到学习好,身体强,不仅要文化知识优秀,同时在身体素质方面也要优秀。但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再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就越来越少,中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这对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就有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在全国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了解目前保山市中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就制约中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这不仅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也可以让更多的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2.影响保山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

对课外体育锻炼缺乏认识,不够重视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不论是初级中学还是高级中学,都应要认清趋势,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走上正轨铺平道路。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在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发展。中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就不能仅仅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和环境中,上至国家,下到个人,都应该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给出一个高标准的定位,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要让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学习文化知识的目标全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明确,呈现多样化

大部分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太在乎,而动机是能引起,推动一个人进行某一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某种需求的念头、愿望、理想。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的兴趣。调查中发现了中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样的,但学生的主观动机不明确,呈现出多样化。

热情度不高,不能坚持课外体育锻炼

中学生在升学的较大压力下,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当前的教育体制仍然让广大的中学生不容易做到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统筹兼顾,导致他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度不高,甚至开始厌恶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缺乏课外体育锻炼氛围,其他学科抢占了体育课时间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大环境是认为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没有学习文化课重要,这在许多学校中都普遍存在。学校不重视体育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的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设施严重落后,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不严格,这些导致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不到位,也就缺乏了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甚至学校偏重文化学科,占用体育课时间,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另外校外体育环境的缺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3.制约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心理、自我兴趣和对体育锻炼的目的、作用、方法不够明确

学生缺乏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没有全面了解体育锻炼活动,有学生具有自卑、内向、自我封闭的心理,学业重感觉自我压力太大,对课外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缺乏自我主观能动性,也缺乏体育兴趣爱好,没有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以及对运动伤病等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社会因素及家庭影响制约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个人体育锻炼总结 第3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五所高校2006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人数为2800人。其中男生1240人,女生1560人。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问卷2780份,其中有效问卷2380份,有效回收率为85%,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态度

通过调查显示,有%和%的大学生平时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占总数的%。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是明确的,对体育具有较高的兴趣和爱好,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态度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态度低于男大学生,差异显著。特别是大学女生对xxx楚自己是否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这一项的选择差异非常显著,男大学生选择说xxx的只有5%,女大学生选择xxx楚的有%。这说明女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要明显弱干男大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似乎又证实了“体育运动更适合男子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命题。但如果从自身工作找原因,它反映了我们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在内容设置、组织安排、器材设备等方面,还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不能充分满足女大学生特有的体育需要。大部分大学生有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这对大学生增强体质起到推动作用。只要大学生愿意把钱花在体育锻炼方面,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坚持锻炼,体质终究会提高的,这又和大学生的经济,意志紧密联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锻炼大学生意志力的项目,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态度,增强大学生体质。

体育行为

从调查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60--120 min,有%的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 min,而男生主要集中在大于120 min和60-120 min之间,占总数的%;女生主要集中在60-120min和30-60 min之间,占80-8%。从每周锻炼次数看,男生主要集中在3~4次/周,占总数的50%;女生主要集中在1~2次/周,占总数的%。从整体上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较为理想,而且男生比女生更好,但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并不多,仅占总数的%,其中有%的大学生只锻炼1-2次/周。尽管他们已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在体育意识和参与程度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大学生在锻炼中感觉到成功感,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时,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时间会增加,而且为了做的更好,会在课下尽量练习,这样在无意识中会增加锻炼次数,锻炼时间也会更长,在自己不断学习中,对动作的领悟更好,做的动作更好,形成良性循环,可见,情感体验、行为习惯对学生锻炼次数,锻炼时间有很大影响力。如果学生在锻炼中始终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样会打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对学生有意义的情感体验、行为习惯,可以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对提高大学生体质有重要作用。

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的因素

体育锻炼中的消极态度

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受人们的体育需要、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活动环境、体育活动经验的制约。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和检查,而不得不上体育课或参加某项体育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目前处于这一阶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高,由于全国大学生人数的基数大,所以实际人数并不少。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这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态度向积极方面转化。

体育教学的影响

目前我校普通体育课仍然沿袭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部分项目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都在重复学习,没有多大变化。而且很多教学内容侧重于竞技性,实用性和娱乐性较差,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男、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项态度的差异

通过调查结果看出,男、女大学生由于身心特点和生理原因在体育锻炼的态度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男生锻炼态度或对体育的意识要强于女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女生中有%的学生选择说xxx平时是否喜欢体育锻炼。一部女大学生对体育达标抱消极态度,项目选择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限制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女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

3结论与建议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态度的认识

大多数大学生已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较为有利,但是大学生在付诸行动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即态度与行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

只有充分挖潜,因地制宜,加大资金的投入,才能克服困难,增加场馆设施,充分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另外,可以采取学校、社会、大学生三方投资的原则来改善和更换体育设施,适应社会对体育锻炼提出的新要求。而且大学生通过“自己投资,自己锻炼,自己受益”的方式,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爱护公共财物的高尚品德。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

由于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内容应根据学校场地、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取舍,借鉴体育选修课的方法,成立各种俱乐部或单项体育协会,去组织教学和进行专项指导。

加强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加强当代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对我国未来人口的质量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是非常有意义的。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女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让她们认识到优美的形体须通过科学、系统、长期不懈、艰苦的体育锻炼才能实现,因此。要积极引导女大学生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加强群体竞赛活动内容的改革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群体竞赛活动。改变以竞技项目为主的竞赛内容,使群体竞赛活动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把竞赛性、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重参与的广泛性。通过群体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以此强化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