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推荐3篇)

155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篇1

1、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章碣《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

3、上元灯火中秋月,但苦人心不肯晴。——方回《中秋雨》

4、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5、元宵有月更无愁,已是新年第一筹。——葛天民《元夕·元宵有月更无愁》

6、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杨璐《雨夜元宵》

7、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荒漠之旅《元宵无月》

8、梅花国里荔枝村,颇记张灯作上元。——杨万里《送林子方直阁秘书将漕闽部三首·梅花国里荔枝村》

9、人生行止谁能料,今夕苏州看上元。——杨万里《姑苏馆上元前一夕陪使客观灯之集》

10、今岁上元君记取,红灯白月雪中看。——杨万里《上元前大雪即晴》

11、升平重见上元天,箫鼓声中璧月圆。——方回《庆陆仁重举男四首·升平重见上元天》

12、月姊雨师暗商榷,不须妆点上元春。——方回《元夕前雨不已二首·兰膏画炬出贫民》

13、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14、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15、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董舜民《元夜踏灯》

16、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18、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向子諲《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

1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0、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纳兰性德《台城路·上元》

21、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玉漏银壶且莫催》

22、孔明智慧神奇发明,奉为神灵杰出化身,情报系灯笼,乘黑夜起大风放飞呼唤救兵。

23、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24、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5、两岸红灯成白昼,杨州腊月看元宵。——杨万里《夜过杨州二首·新晴残冻未全销》

26、记上元时节,千门立马,望金坡残雪。——刘辰翁《六丑·看东风海底》

27、红锦芙蓉碧牡丹,今番灯火减前番。——杨万里《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红锦芙蓉碧牡丹》

28、妙手搀春弄巧,唤得应、千花如绣。灯市酒。笙歌镇似,元宵时候。——陈著《玉漏迟·故都冬亦好》

29、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东方骏《庆元宵》

30、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1、几年城中无看灯。夜三更。月空明。——刘辰翁《江城梅花引·辛巳洪都上元》

32、虽然邻邑近,亦似客程遥。

33、忽晓阑街儿童语,不为上元灯近。——刘辰翁《金缕曲·贺赵松庐》

34、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35、巴人最重上元时,老稚相携看点诗。行药归来天向晓,道傍闻得唤蚕丝。——宋·彭永《元宵》

36、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7、今岁元宵明月好。想见家山,车马应填道。——秦观《蝶恋花·今岁元宵明月好》

38、灯月交光照绮罗,元宵无处不笙歌。——朱有燉《元宫词·灯月交光照绮罗》

39、琉璃影里烧银烛,果然是夜夜元宵。——高明《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4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1、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王守仁《元夕二首》

42、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曰(宋)姜白石

43、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毛滂《蓦山溪·元夕词》

44、绣衣玉节驻江城,放得元宵两夜晴。——仇远《元夕放夜》

45、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46、元宵有约慈云阁,镫火能无感旧愁。——陈著《用前韵似龄叟》

47、宝髻双双出绮丛。妆光梅影各春风。收灯时候却相逢。——范成大《浣溪沙·元夕后三日王文明席上》

48、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倦游京洛风尘》

49、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_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王守仁《元夕》

50、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雪花飘舞《元宵夜思儿》

51、夜夜嬉游赛上元,朝朝宴乐赏禁烟。——关汉卿《双调·新水令》

5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53、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54、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55、我常占乐岁,人自看元宵。

56、灯花助春意,舞绶织欢心。——羊士谔《上元日紫极宫门观州民然灯张乐》

57、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58、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佚名《折桂令·元宵》

59、垂云卷尽添空阔。吹上新年,美满十分月。——范成大《醉落魄·元夕》

60、万家灯火分明月,几处笙歌杂暖风。——王懋德《元宵》

61、元夜何妨灯数点,污渠合是有莲花。——郑刚中《壬申年封州自正旦连雨至元宵不止城中泥淖没》

62、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63、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清·丘逢甲《元夕无月》

64、雪泥没滕霜风紧,也有游人看上元。——杨万里《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红锦芙蓉碧牡丹》

6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66、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67、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寅《元宵》

68、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69、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0、谁遣夜来南馆里,千花预借上元灯。——杨万里《舟中元夕雨作三首·此生万事有期程》

71、家人相对说。灯花还又结。——刘辰翁《霜天晓角·柳梢欲雪》

72、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73、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纳兰性德《清平乐·上元月蚀》

74、道是今宵好上元,新晴白昼雨黄昏。——杨万里《舟中元夕雨作三首·道是今宵好上元》

75、新晴春早暖,客里上元天。——方回《客中近元夕》

7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7、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78、初过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绪。灯月阑珊嬉游处。游人尽、厌欢聚。——柳永《归去来·初过元宵三五》

79、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万俟咏《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

80、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81、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82、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辛弃疾《好事近·元夕立春》

8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84、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85、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玉漏银壶且莫催》

86、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秦渝《元宵夜》

87、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88、见说城中处处灯。明年处处行。——刘辰翁《长相思·喜晴》

89、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90、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姜夔《鹧鸪天·元夕不出》

91、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东方骏《庆元宵》

92、今年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张孝祥《柳梢青·今年元夕》

93、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94、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95、元宵行乐年年事,儿女嗔人夜不回。——杨万里《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北使才归南使来》

96、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97、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98、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99、嚣尘尽扫,碧落辉腾,元宵三五。——赵长卿《宝鼎现·上元》

100、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刘辰翁《桂枝香·_人去》

10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02、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飒然《元宵》

10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04、天上未知灯有禁,人间转似月无情。村市学箫声。——刘辰翁《望江南·元宵》

105、风流谁似朱夫子,解放元宵过後灯。——杨万里《正月二十四夜,朱师古少卿招饮小楼看灯二首·光射琉璃贯水精》

10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07、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08、冷雨元宵无月,古碑疏影双清。伍山高阁紫阳行,顾望钱塘胜景。《西江月·元宵》

109、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10、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11、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范成大《菩萨蛮·元夕立春》

112、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113、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14、数家祈福来浇奠,剪纸糊灯作上元。——方回《野庙》

115、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16、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117、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古堡长烟《元宵夜》

118、看灯记得年时节。——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119、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120、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21、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陆游《自咏示客》

122、旧街灯火元宵近,无复遨头夜市穿。——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胪唱曾叨殿上传》

123、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向子諲《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

124、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125、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

126、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127、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128、何人幻此圆机妙,独向元宵策美名。——吴潜《走马灯赓张枢副韵》

129、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130、元宵不为游人好,细雨先供客子愁。——杨万里《石湾雨作,得巩帅釆若书,约观灯》

131、去年元夜,正钱塘,看天街灯烛。——赵长卿《探春令·元夕》

132、茂苑元宵亦盛哉,千红百紫雪中开。——杨万里《姑苏馆上元前一夕观灯》

133、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孔翠迎。——张孝祥《鹧鸪天·上元启醮》

134、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残简春秋《元宵有感》

135、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36、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江雪涛《元宵情》

137、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38、晚云开,朝雪霁,时节又灯市。——吴文英《祝英台近·上元》

139、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140、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篇2

民俗

扫尘

每年到了年根家里就开始了大扫除,从内到外的清扫屋内的卫生,为迎接新年的一年到来做好准备。俗话也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扫尘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古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_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篇3

一、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与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

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

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腊八蒜的起源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与“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与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二、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与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三、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与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与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与瓜子等。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

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坟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纸钱与纸元宝可以在街边买到现成的,也可以买来金箔纸自己叠元宝,一般家里老人都会自己叠元宝。等到上坟时候,带上纸钱与一些水果点心,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祖。

六、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是东北的“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在东北,小年这天要祭灶。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关东糖供着,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有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七、其他准备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要扫房。过去的农村住平房的时候要用报纸把室内墙面与顶棚裱糊一遍,现在不需要糊墙则用鸡毛掸子或扫帚扫掉房顶的蜘蛛网与灰尘,屋里屋外全面进行大扫除,这就是辞旧迎新。

节前还要蒸馒头、蒸黏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粘豆包是一种满洲食品粘豆包,满洲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目前在东北地区仍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

制作方法是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

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八、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村里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人们就会带着笔墨与红纸,请人帮忙写副对子。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与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与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九、年夜饭

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与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与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十、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

十一、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十二、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亲访友,朋友间相互请客拜年的时间,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年。

十三、高跷与秧歌

高跷与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曝光,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古诗

1、《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2、《除夜雪》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3、《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4、《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5、《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6、《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8、《癸巳除夕偶成·其二》黄景仁

年年此夕费吟呻,

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

9、《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

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

闺中针线岁前多。

10、《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11、《已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