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制度的总结(热门17篇)

60

制度的总结 第1篇

建立财务体系内控七原则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

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

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

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

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

7、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制度的总结 第2篇

首先,工作时必须做到四个字:认真细心。因为我们所做的保质保量,关系到全公司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转。如果所做的质量在某个地方出了差错,公司利益会受到影响,那么必将造成不小的危害。生产车间也会因为质量问题而停止生产;这样到了发货日期不能按时发货,必将引起客户抱怨,降低公司信誉,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每天工作时都尽量保持清醒地头脑,确保每一份计划都能准确无误,把工作效率提高到最高点。

其次,工作时必须要有坚定不移、不厌其烦的精神。有人说:看看差不多就行了,其实不然,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质检员,必须要有耐心、坚持的态度。但要经常到各个岗位查看这些产品是否合格。倘若已经出现质量问题,而其他操作人员没有发现或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督促他们认真负责,并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保证生产计划能顺利进行。所以质检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工作时必须要与各部门这间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工作过程中,同事之间磕磕碰碰有时也在所难免,但我始终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些问题,并找出问题关键所在,解除误会,化解矛盾,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只有心情好,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就是同心协力,只有做到这一点,公司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

回顾过去,虽然有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有的时候开拓、创新意识不够,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但自己却总是求稳怕乱,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瞻前顾后,不够果断。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时,有时却未能及时向领导汇报。针对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将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生活每一天都在继续,公司在发展,我也会通过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为公司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我相信,只要肯付出,只要有着坚定的信念,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也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愿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

制度的总结 第3篇

医疗质量是医疗工作的核心,医疗安全是医疗工作的永恒主题。医疗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安全的医疗不仅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利,有时还导致医疗事故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单位的社会信誉和形象。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引起高度警惕。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应该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但是在我们这个队伍里,确实还有个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松松散散,业务技术不高、服务态度不好。更有甚至者,因为一时疏忽、工作不负责任或违章操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负面影响。

我们通过学习医院核心制度深刻地领悟到:安全工作无小事,病人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在医院工作,要将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工作作风、温暖热情的服务态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真正让病人在感到放心、满意。为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坚决做到:

一、加强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在工作中、在工作之余,都要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学习讨论、个人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业务技术素质。

二、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对工作精益求精,决不能因嫌麻烦而省略操作步骤,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三、在实际工作中对任何有疑问的情况决不能放松,也决不允许放过,一定要弄清并解决为止,决不掉以轻心。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我们将以此为锲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切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操作上做起,时时抓安全,处处抓安全。围绕“医院核心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排除安全隐患更有力的推进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制度的总结 第4篇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薄弱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在民营企业的日常运行中,企业创始人一般会对公司的管理直接进行管理,而其董事会的成员也大部分来自创始人家族内部,这就为董事会发挥其重要监督和控制作用带来了必须的阻碍。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2008年发生的国美电器的控制权之争中,xxx继作为大股东在对回购公司股份时对股东的利益造成了损害,可是这一行为却没有遭到国美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的揭露,这就证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在大股东直接参与的情景下会大打折扣。

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高低主要由各层工作人员的职责担当情景决定,然而民营企业却普遍存在缺乏明确的岗位说明书等情景,这就造成了公司内部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的产生。

从表面看来一人多职这种情景似乎实现了人力成本的节俭,可是实际上这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控制缺陷的表现,这种环境极易滋生侵占资产和财务舞弊等不法行为。

而民营企业一般在用人机制上,往往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的问题,这些都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造成的。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意识

民营在应对不一样的风险因素时,往往都忽视了对科学风险评估方法的选用,也不对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排序,大多数情景下都是由高层领导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商讨进而决定策略的。

应对当今金融市场上越来越严重的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融资歧视,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着更加艰难的生存窘况。

然而依靠高利息的民间借贷会带来巨大债务纠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于民营企业家又缺乏与时俱进的风险控制思想和管理水平,他们处理风险的方法就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对企业进行扩张政策,在识别和规避风险本事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一旦出现重大失误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很严重的,往往会因外部环境的'剧变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不抵债等情景发生。

(三)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

1.控制形式化、缺乏营运分析控制本事

民营企业由于应对巨大的企业人员流失率,企业往往会为了节俭成本而忽视对监管审核制度的重视,一人多职现象在很多民营是十分常见的,例如出纳员会顺带包揽会计处理的全部工作,这种现象带来的便是高发生率的侵占资产和财务舞弊等事件。

营运分析控制就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对生产、筹资、投资以及财务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从而获得对营运情景的分析了解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原因查明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

在民营企业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很少能见到透明的财务报表,很多关于业务方面的资料在传递过程中也十分不明确,由于缺乏规范的预算编制,企业就缺少根据外部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生产规模的本事,即使是多元化的扩张经营也不必须能成为企业实行成功转型升级的保证。

2.绩效考评控制随意化

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考评制度上存在严重的缺失,缺乏公平公开的绩效考评制度,就算有考评制度也极大程度上的受到亲缘关系影响而不能使考评制度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出来。

由于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的缺失,使得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情景得不到定性的考核和定量测试,也影响了奖励和惩处的兑现实施,员工长期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会缺乏归属感进而加剧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大以及企业成本增加等问题。

二、健全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企业运行模式

(一)规范民营企业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能否最终实现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化,主要取决于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

可是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更有严重者,其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是有形无实的,很多情景下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和经理由一人兼任。

有效的约束机制能够成功的消除内部人员控制行为,对会计人员进行“越轨”行为的限制从制度和程序上来看都具有良好的相互制衡关系。

各层次各组织各自拥有不一样的权限,能够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被层层控制住,进而保证企业能够正确地进行决策和实施经营计划。

(二)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职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任何一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人是企业实现治理和管理的基本要素,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更是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生存发展道路。

民营企业中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进行内控制度制定与实施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政策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所以,广大民营企业应当进取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素质教育,改善和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为企业内控制度有效实施创造适合的环境。

(三)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

作为内部控制制度中监督评审环节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应当被广大民营企业所重视,各民营企业应当在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且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担负着查错防弊的重大职责,需要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最终目的为帮忙管理者对内控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尽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度。

制度的总结 第5篇

党章是党的理想和宗旨的宣言书,也是党员干事、创业、做人的基本遵循。深入学习党章、时刻践行党章,是做合格党员的前提和基础。

党章分为总纲和十一个章节,总纲篇幅约占全文三分之一,尤为重要。党历尽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谋事创业要时刻以这个基本路线为遵循,做到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员一章明确规定了党员义务、权利和入党程序。党作为具有特定目标的政治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强调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政治性、纪律性、先进性是新时期党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标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愿意为此奋斗终身,才能够真正做到补足_人精神上的“钙”。纪律性是团结统一、保持高效的客观要求,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障。先进性是党的鲜明特质,先进性不仅靠党的科学理论和崇高理想来展现,也靠每名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来体现。

从第二章开始对党的组织制度、干部、纪律等内容作出了规定。通过这次学习,全面了解了党的组织、制度、纪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看到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与全国代表大会的不同,深感党的组织制度设计的严谨。

总之,党章是常读常新的,学习党章、践行党章、维护党章,是每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制度的总结 第6篇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任何制度都要经历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制度的资料和形式都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废止和更新。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健全并坚持一个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规范制度体系,为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供给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运作的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xxx方圆”。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靠的是法律与道德,企业内部秩序的建立靠得是制度和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制度建设就是对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颁布、实施、修改、梳理直至废止的动态全过程,制度没有“最好”,仅有“更好”,科学实用的制度,能够为企业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益”。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运作的必要保障,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使企业内部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也就是使所有的人按规矩办事,如果不按规矩办事,就要受到处罚。从这个角度来讲,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律,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以执行制度为最低标准,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企划处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进行制度建设,原先的凯元制度也是自成体系的,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可是由于职能部门的简化与合并,导致监督和制约的职能无法体现,具体执行起来就存在着必须的弊端,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此刻职能部门已经根据监督与制约的机制建立起来了,下一步工作就是清晰的界定各部门的职责并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将企业运行规则调整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状态,将优化后的规则以制度的形式合理地传播和固定下来,体现到管理的各个层面,从而到达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效果。我们进行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把各种简洁高效的工作流程、业务规则,按照凯元的特色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一、“说”的阶段——把我们要做的正确的事情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

凯元公司作为热电行业,有自我的行业特点,我们进行制度建设就要紧紧围绕集团文化结合凯元特色来进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正确的信息经过各种渠道传导到管理对象层面。制度编写并非单纯写作,而是将管理要求经过正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检验管理制度编写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制度要求能否被执行并产生预期效果。所以在编写制度过程中该说的,必须要说全面,要研究操作时有无难度或实现的可能性,要让员工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障碍。

以经济职责制为例,在按照集团的统一要求建立经济职责制的过程中,企划处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中不断的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提议,力求把应当说的在制度中讲的明白。同时在制定职责制的过程中几次进行修订,把需要考核的指标逐步的增加到职责制中,让制度给全体员工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企业的一员就要关心企业的效益,企业效益好了我们的工资才更有保障,岗位工资要向效益工资过渡。在职责制制定后,加大宣传力度,经过宣传栏、黑板报、竞赛台、班前会等各种形式让全体员工了解职责制考核什么,工资如何计算。让职工真正了解职责制,认同效益工资,这样广大员工就会真正把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让员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我在文化变革和制度变革中的位置,并力求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拥护新的制度,扮演新主角,从而减少在执行的过程中的难度。

第二、“听”的阶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听到,并且要保证让人听的有所偏差。

管理制度是企业“法规”,应当经过适当的、正式的和顺畅的信息渠道发布。在发布制度时,我们必须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全体员工都能够听得见,并且能够听得全面,能够“原汁原味”的理解,并不折不扣的记住执行。

同时,制度不但要传到达位,并且要促使管理对象理解到位,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培训职能。仅有向制度执行者供给及时的学习机会和咨询支持,才能促使其全面理解制度要求,扫清认知障碍。

最终,建立定期的制度应知应会考核,强化制度执行者对制度资料的记忆,有助于其在日后工作中具体执行,也是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

第三、“做”的阶段——“听到了,也记住了,可是,照做了吗?”

制度建设,有人说,有人听,最终的目的是有人去“做”。制度表达和传播过程的合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合理、清晰、正确、目的性强的规则,对企业员工来说,没有不予执行的理由;晦涩、繁杂、漏洞百出、不易理解的制度,光在理解层面就让人望而却步,员工拒绝执行,也是必然的结果。在制度表达和传播都做到位的前提下,作为一项监督机制,频密程度合理,深度和广度适中的制度执行检查工作,对企业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

经过检查,管理者应当至少发现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制度有条件做到吗?制度执行结果有效吗?执行的过程有监控和指导吗?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被执行着?做的对不对?有无反馈?如果没有这些管理也就成为了一种空话,管理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

经过检查发现制度在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和相关职责人进行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对策,逐一解决。经过执行、反馈,调整,执行的循环过程,才能搞好制度的建设。

总之,搞好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运作的保证,制度建设的好坏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影响到职工的热情,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制度建设搞好,使其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的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常规管理

制定了学校的教育常规,就必须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就应该切实执行。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只有在切实执行的实践中才能产生。如果有了管理常规而不执行,也就就失去了制度的意义,甚至还不如没有制度。

学校教育常规管理工作建设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怎样进行常规管理,这是我们每个学校领导必须认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领导带头身体力行,率先遵守,是教育常规管理的首要条件。

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法规”,它不仅是管理学生和教师的,也是管理领导的,领导能否身体力行、率先遵守往往是规章制度执行成败的关键。如果只用规章制度来管理群众,领导置身于规章制度之外而一切可以特殊,那也不会对群众起到什么约束作用。即使对群众起约束作用,也只能是暂时的,绝不会长远地起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理古人已经为我们作了精辟的阐述。因此,我们学校领导必须做执行规章制度的楷模,以身作则,维护规章制度的尊严,为常规管理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常规管理的核心和实质。

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并宣布执行,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和法律的强制性是不同的,只有配合以良好的思想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规章制度和纪律一样,只有建立在群众自觉遵守、执行的基础上,才会真正产生巨大的约束力。思想教育工作与规章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规章制度的威力就会畅通无阻地得到发挥。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执行规章制度的始终,要反复地、多种形式地宣传规章制度,使之深入人心,使人人提高自觉性,产生进取心,这是常规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实质,需要领导者花大气力,做艰巨细致的工作。如果规章制度没有足够数量的群众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前提,就会成为形式,在群众中间失去约束力。规章制度和思想工作是不能互相代替的,那种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可以放松思想教育的说法是极其错误的。同样,如果认为只要做好思想工作就可以不要规章制度的说法也是错误的。不论是思想工作还是规章制度都不是万能的,必须使二者的约束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才能产生良好的管理效应,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明确分工,分层负责,是常规管理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常规是按学校教育各项工作的特殊需要分别制定汇总起来的系统,因而学校常规管理应该是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按领导的分工情况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明确分工,分层负责。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等责任均必须明确,对校长来说,着重应把精力放在检查、指导、落实上,不必要求各层次的负责人在照章行事的过程中,事事请示、汇报,应该放手让同志们有职有权地独立自主地去处理他们份内的工作,定期总结汇总情况。这样,以便使校长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研究学校发展中的根本问题。

在分工负责中,必须注意用人艺术。常规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发挥教职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分工负责、分层管理中要讲究用人之道,明白用人的科学,对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知人而善任,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坚持人事相适。分工负责,大权集中,xxx分散,授职必须授权,权职相称,才能才职相适。把职务、权力、责任、目标四位一体交给适合的各级负责人或教职工是分工负责的要求。如果xxx集中,则往往大权旁落,对下属,职责不明,或授职不授权,就会形成虽干事但无责任感的冷漠情绪,无权便无所谓尽职,也就不会尽心,权力过于集中,学校的目标、责任都只能是领导的;分工授权,分层负责,目标、责任就不仅是领导的,也是群众的。不用多余人,一个人能干的事,不要分派两个人干,人多不一定能办好事,多余的人往往会干扰办事人,影响工作效率。分工负责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妒,大胆使用,“用人之心,用人之才,用人之胆”是用人艺术的概括。既用就不应半信半疑,四处束缚、限制。妒才是分工负责的最大忌讳,领导不应把人才视作对自己的威胁,应该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做到适才适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分工负责中要求各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坚持将思想工作和技能培养、行为训练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定期指标,否则,要求一般化,任务落不到实处,常规管理就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公正严明,一视同仁,是常规管理检查与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规章制度要付之执行,就必须在执行过程中有督促和检查,执行到一定阶段还要总结评估。不论是在督促检查,还是总结评估过程中,又必然产生对与错,好与差,或者是在都好、都对之中有成绩的大与小之分,这就要领导拿出看法,亮出态度来,是表扬还是批评,是奖励还是处罚,稀里糊涂,“和稀泥xxx墙”是常规管理的大忌。因此,领导必须公正严明,一视同仁地、客观地对待全体同志的所有工作。

领导要做到严明公正、一视同仁,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实绩为依据,以规章制度和计划指标为准绳,去评估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是就是,非就非,不论对谁都一个标准,该奖就奖,该罚就罚,不掩饰亲者的过错或失误,不苛求疏者的工作成绩,对任何人都不能感情用事,在“但是”后边做文章。对自己则要严格,严以律己是领导信誉的一个源泉。

制度的总结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精神为指导,以落实公司《管理制度汇编》为重点,逐步建立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达到明确职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目的,杜绝有章不循、有规不守、制度执行不到位的行为,使遵规守纪在公司蔚然成风,使规章制度在公司落地生根,使《管理制度汇编》成为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为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开展好“制度落实年”活动,公司成立“制度落实年”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活动各项工作开展,对各有关部门及人员在活动中的责任进行分工。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并作出具体安排部署,负责制度的具体解释工作和活动的实施、沟通联系等工作。

三、活动时间

**年全年。

四、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月**日前完成)

制度的总结 第9篇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选择、制度安排和文化塑造;学校要致力于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营造优雅大气、生动活泼、人文诗意的学校文化。在工作中为实现和追求共同的梦想供给和创造持久不变的机会,寻找和践行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幸福。

制度是一种强制力,xxx、文化价值观更为强硬的一种强制力和约束力。

一切好的制度都是正义的。它所施加的约束是一种职业性规定,不是一种人对人的强制。制度追求的是利自我利他人的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求人们使利己利人不是简单的行为法则,而是一种习惯和自觉;愿意为自我损人的言行付出代价。

一切的好制度都是公平的。好的制度总是代表民意的,总是捍卫人的权利的,并且不是捍卫某一群人的权利,而是每个人的权利。制度比人公正,代表正义的制度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从而给人带来公平感。

一切好的制度都是道德的。制度表面上看是一些规则和条文,可是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一个人如果不能和团体、他人、或国家、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么,他可能是不道德的;反之,这个人学会了调整与团体、他人、国家和自然的'关系,那么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那里,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本事。

学校靠什么来到达教育标准呢靠制度。因为制度不仅仅能够促使目标的实现,促进效率和业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制度能使所发生的一切良好的变化持续下去。好的制度因为公正,因为维护了人的权利,所以能激发和保护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并不仅仅是约束人的,更是解放人的,更确切地说,制度经过约束人而解放人。当然,在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必须正确理解个人与学校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必须看到自我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能对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实现与否的评估。唯有这样,学校教师才有可能——在有可靠的'管理制度作为坚实保障的教育生活中,实现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追求。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后续发展供给优质的教育服务始终是我们的办学目标,也所以决定了我们教师的教育功能就是帮忙学生成长和发展并使其愉悦。所以我们只要还是教师,还站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就要时刻做好准备:心手同一,神色坦然,带着感人的喜气,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赏,把阳光和爱心洒向你的每一位学生。

读后感:我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学校规章制度是对教师员工的一种束缚,教师和学校本身,都不可能从制度执行中获得发展,最终提出要经过执行制度把制度文化转为员工的习惯,真正实现由制度管理到人文管理的转变。

对此我认为上头的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解释,刚性制度和人文管理师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健全的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刚性的制度,采用柔性管理才是王道。

制度的总结 第10篇

近期,陕钢集团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学《公司法》、《合同法》、《公司章程》及《董事会议事规则》等九个公司治理制度的活动。我利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了公司的各项制度,加强了对公司各项制度的深入了解,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学习公司的制度,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守公司制度的自觉性。无规矩xxx方圆,规章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各项业务应当遵循的标准和程序的总和,也是检查和纠正一切违规问题的依据。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规章制度,否则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我们每个员工都要自觉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一切以规章制度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注重工作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首先要把日常工作制度化、流程化,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工作才有指导,有方向。其次,就是在制度的指导下,抓好每一个细节。对财务工作来说就是每个凭证、每个工作细节都要处理好,每笔业务都要清晰掌握来龙去脉,每个科目都要管理到位,每月底都要及时与业务部门去沟通对账。对办公室行政人员来说,就是要掌握好每一项采购及销售动态,衔接好公司每个部门,处理好每一项行政事务。

三、通过学习提高了业务知识,有了这些管理控制文件,一方面指导规范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工作的依据。例如,绩效考核制度是改善和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一项重要制度;财务工作是与钱、财、物紧密相联,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公私分明,以国有资本利益重于一切为原则。作为财务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遵纪守法,要保持定力,忠诚履行公司赋予的职责,必须自觉遵守《会计法》和相关的会计要求,依法依规办事,同时加强对法律的学习与遵守,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制度的总结 第11篇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起到_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_的作用。

为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实践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我班在学校领导的引领和支持下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现就这学年所做的一些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营造和谐的有竞争力的班级氛围。

xxx洁的班级环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室中的环境建设渗透着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折射出这个班级的文化底蕴,于是我和全班同学把班级建设的雅致、有文化底蕴。

二、建立规范有效地班级管理制度和学习小组。

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选择了班级管理这个角度,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

我们把原来固定的班干部制度变为一种流动机制。

在班干部产生上,采取竞选制和轮任制。

班长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经同学表决通过,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也使班长在管理工作上驾轻就熟。

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管理体制,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加强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为了激励各方面表现较突出的学生更好的发展,也为了促进其他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每周的班会课上,我就评选优秀课代表、优秀值日班长、文明标兵、卫生标兵、纪律标兵、进步之星等奖项。

考试前每位同学目标的制定给同学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给每位学生制定了挑战书,确定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并力争超越对手;期中考试过后,我及时让学生写了小结与反思,并让全体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_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_的信,

双休日也让家长朋友们回了信_孩子我想对你说_。

同学们知道了_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风雨过后是彩虹_。

更体会了父母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爱。

期中考试后,我让单科状元写了自己学好这门功课的经验,并把它们贴在了“我型我秀”一栏中,与全班同学共勉。

三、召开一系列有特色的班会提升班级文化内涵。

主题班会“尊重他人,传递温暖”,让同学们感悟了在校尊重同学、尊敬老师,在家尊敬孝顺父母的必要性,在社会上尊重礼让他人的重要性;主题班会“拼搏精神伴我行”让同学们更了解拼搏的`精神,并传承这一优秀的精神品质,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发扬拼搏的精神,当失败的时候,带着拼搏的信念坚强地面对,失败也会变得渺小。

唯有拼搏,我们才有可能到达巅峰。

坚信“山高我xxx,爱拼才会赢”;“培育健康心灵、守护生命阳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懂得了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是多么重要,让生命像鲜花一样绽放才是我们生命最好的诠释。

主题班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大家再一次明白细节决定成败,好习惯可以让你成功,坏习惯可以摧毁你的一切。

本学期,在所有任课老师的努力下,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我知道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将是长远的、全面的。

我们班级的文化建设,在_摸着石头过河_的历程中,良好的效果已逐渐展现出来,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勇气.我相信:健全的富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制度的总结 第12篇

电力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也就决定了电力企业的管理要非一般规范和严格,遵章守纪是保障电力正常生产的必要条件。

秉承某南省员工奖惩办法的精神,我局自上至下,组织每一位员工学习了规章,通过此次学习,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古语说“无规矩xxx方圆。”虽是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语,却很好地说明了制度的重要性。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铁的纪律,企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来源于各级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规矩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障。它在约束我们的同时,为我们造就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平台,使我们更加成熟、完美和成功。

供电企业的员工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就要严格遵循员工奖惩办法,切莫触犯了其中的条条框框。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处,甚至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失去自由。相反,只要我们很好地遵守员工奖惩办法,勤勉敬业,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不但不会受到惩处,而且能够得到应有的奖励。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模范遵守员工奖惩办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刻刻以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本着“他的工作我有责,我的工作我负责,公司的工作我尽责”的原则,勤勤恳恳的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为公司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全力,一心一意为公司建设做贡献。

制度的总结 第13篇

规章制度是我们应当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科学的'进取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从反腐廉政方面看,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朽、“不敢”腐朽、“不想”腐朽的问题,逐步构成用制度规范从政从企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

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本事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本事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

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

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不行,因为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

经商量,于是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景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长了,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我时还又吃又藏。

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终拿剩下的那一份。

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好的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

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

_同志讲“制度好,能够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能够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

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xxx,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

每一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

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

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

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能够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

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

如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

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资料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

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

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推行,因为不仅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一样利益群体的失衡。

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

好的制度,肯定是研究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

所以,制度应当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

对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贴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制度的总结 第14篇

一、提高人员防泄密意识,加强防泄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加强保密教育,增强人员的保密意识。具体可以通过播放教育片、办宣传栏,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保密教育“常有要求,常有声音,常有活动”,做到既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又追求宣传的广泛性。

2、建立和加强保密措施和制度,突出工作实效。加强涉密要害部门部位和重点涉密事项的保密管理,坚持保密提醒制度,对公司信息公开和新闻报道严格执行保密审查制度,严格规范公文运转,努力完善各项保密制度,并监督各项制度落实的落实情况。

3、加强督促检查,消除保密隐患。公司定期开展保密检查活动。在检查中,坚持原则,较真碰硬。对不符合保密要求的事项责令限期整改,要求全体职工树立“泄密隐患就在身边,保密的工作从我做起”的理念,切实加强保密的工作。

4、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公司领导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坚持例会制度,实施科学决策,督促工作落实,确保保密的工作有力、有序和有效开展,确保保密的工作万无一失。

二、规范涉密计算机的使用制度,加强涉密计算机的技术防范措施。

1、规范涉密计算机的使用制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涉密计算机管理制度,禁止无关人员随便使用涉密计算机,同时,对重要的涉密计算机要设定密码保护,并指定专人负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因为设备由人操纵,制度由人制定并遵守。人员的问题,首先要牢固树立保密观念,使其认识到新时期保密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同时,要不断提高使用和管理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真正了解所有设备的性能,掌握防止泄密的知识和防范措施;利用和创造机会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以防因无知而泄密;还要建立奖惩制度,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完善激励机制。

3、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录有秘密文件的媒体,应按照同等密级文件进行管理,对其复制、打英借阅、存放、销毁等均应遵守有关规定,并将涉密信息加密后存贮在计算机里,同时注上特殊调用口令。在涉密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临时存放的文件也应作好妥善处理。另外,禁止无关人员对涉密内容进行复制等操作。

通过这次公司组织观看保密教育案例片的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保密的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保密的工作的开展和深入需要我们每一个员工的努力,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保密意识,从而在自身行为举止上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为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制度的总结 第15篇

2009-05-09 10:11

规章制度

一、制定的定义:

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规章制度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大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单位、部门、班组。它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因此,规章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制度的分类、方式

制度可分为岗位性制度和法规性制度两种类型。岗位性制度适用于某一岗位上的长期性工作,所以有时制度也叫“岗位责任制”。如《办公室人员考勤制度》、《机关值班制度》。法规性制度是对某方面工作制定的带有法令性质的规定,如《职工休假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

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制度的方式比较多样,除作为文件存在之外,还可以张贴和悬挂在某一岗位和某项工作的现场,以便随时提醒人们遵守,同时便于大家互相监督。

三、制度的特点

1.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因此,制度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特点。

2.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

3.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四、制度的写法

(一)标题。制度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以适用对象和文种构成,如《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以单位名称、适用对象、文种构成,如《××大学校产管理制度》、《××市工业局廉政制度》。

(二)正文。制度的正文有多种写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引言、条文、结语式。通篇条文式;多层条文式。

1.引言、条文、结语式

先写一段引言,主要用来阐述制定制度的根据、目的、意义、适用范围等,然后将有关规定一一分条列出,最后再写一段结语,强调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2.通篇条文式

将全部内容都列入条文,包括开头部分的根据、目的、意义,主体部分的种种规定,结尾部分的执行要求等,逐条表达,形式整齐。

3.多层条文式

这种写法适用于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制度,特点是将全文分为多层序码,篇下分项、项下分条、条下分款。如某省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下的条,用“1、2、3、??”来表示条下的款。

(三)制发单位和日期。如有必要,可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注明制发单位名称和日期,其位置也可以在正文之下,相当于公文落款的地方。

规章制度的写法:规章制度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规章制度的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内容、文种组成。如《××市房地产市场管理细则》等。单位名称,或是规章制度适用的单位或范围,或是制订、颁发单位名称。

2.正文。规章制度的正文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

(1)分章列条式(章条式)。即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分成若干章,每章又分若干条。第一章是总则,中间各章叫分则,最后一章叫附则。

总则一般写原则性、普遍性、共同性的内容。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依据、制定目的(宗旨)和任务、适用范围、有关定义、主管部门(该项有时也可视具体情况置于分则或附则中)。

分则指接在总则之后的具体内容。通常按事物间的逻辑顺序,或按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或按工作活动程序以及惯例分条列项,集中编排。表述奖惩办法的条文也可单独构成罚则或奖罚则,作为分则的最后条文。

附则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施行程序与方式,有关说明(该文书与其他文书之间的关系,规定附件的效用,数量以及不同文字文本的效用等),施行日期。

(2)条款式。这种规章制度只分条目不分章节,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规章制度。一般开头说明缘由、目的、要求等,主体部分分条列出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其第1条相当于分章列条式写法的总则,最后一条相当于附则的写法。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1)体式的规范性。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具有法定效力,因此在体式上较其他事务文书,更具有规范性。规章制度,用语简洁、平易、严密,在格式上,不论是章条式,还是条款式,本质上都是采用逐章逐条的写法,条款层次由大到小依次可分为七级:编、章、节、条、款、目、项。一般以章、条、款三层组成最为常见。

(2)内容的严密性。规章制度需要人们遵守其特定范围的事项,因此其内容必须有预见性、科学性,就其整体,必须通盘考虑,使其内容具有严密性,否则无法遵守或执行。

实施方案

一、定义

实施方案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

二、实施方案的特点

1. 广泛性。实施方案的应用很广泛,适用范围广。从适用的主体来看,既可以是各级的党政机关,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从实施方案的内容来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

2. 具体性。实施方案要把某项工作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实施的方法步骤以及领导保证、督促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出具体明确的安排。要落实到工作

分几个阶段、什么时间开展、什么人来负责、领导及监督如何保障等,都要做出具体明确的安排。

3. 规定性。实施方案的制定有很强的规定性。实施方案的规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施方案要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及精神来制定,要根据所要实施的工作的目的、要求、工作的内容及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不能是随意制定的。另一方面,实施方案一旦制定出来,制定机关及相关部门单位就要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实施方案的写法

实施方案通常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四个部分内容构成。

1. 标题。制作实施方案的标题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二要素法,即“实施的内容+文种”,如“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第二种是三要素法,即“制文机关+实施的内容+文种”,如“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师职务岗位考核实施方案”;上述例文的标题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第三种是四要素法,即“制文时间+制文机关+实施的内容+文种”,如“二〇〇四年牡丹江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考核实施方案”。

2. 主送机关。实施方案一般用于下发给制文机关所属的部门、单位及各科室,要求其遵照执行。主送机关可以放在正文之前,也可以放在文件尾部的主送、抄送栏。对上级机关一般是抄送或抄报,以用于审批或备案。

3. 正文。实施方案的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要写明制发实施方案的目的和依据,要求写得简明扼要。一般先写制发的目的,常用“为”、“为了”开头;然后说明制发的依据,常用习惯语“根据??,结合本(我)单位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结束。如例文开头就是使用这种方法,以简明扼要的一段话把该局制定实施方案的目的和根据非常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

(2)主体。主体部分是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几部分的内容:一是简要阐述xxx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阐明xxx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指导原则;三是xxx项工作的安排、步骤、方式方法等;四是关于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及资金保证等。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xxx项工作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安排在什么时间、时间安排多长以及每个步骤由哪些部门、哪些人员负责落实等都要做好具体明确的安排和分工。同时上述四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部门单位、不同的工作内容而有所删减,有的实施方案就不写第一部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内容,而直接写后三部分的内容。如上述例文就包含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基本要求”四部分的内容,而且每部分的内容都制定得很具体、详细,特别是第三部分“实施步骤”,把该局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时间、教育活动的内容、负责的部门及要求等都做了非常具体、详细而又明确的布署和安排,这样便于各个股室、支部及党员个人去贯彻执行。

(3)结尾。结尾部分通常是对贯彻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受文机关认真贯彻执行,要写得简明扼要。如上面所举的实施方案的结尾就对该局所属的股室和支部提出制定实施计划的时间和贯彻执行的要求。

4.落款。在正文右下角写上发文机关的名称和发文日期。如果标题中写明发文机关的,可以省略不写发文机关,直接写发文日期。

实施细则

一、定义

细则也称实施细则,是有关机关或部门为使下级机关或人员更好地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和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所做的详细的、具体的的解释和补充。细则是应用写作研究的主要文体之一。

细则一般由原法令、条例、规定的制定机构或其下属职能部门制定,与原法令、条例、规定配套使用,其目的是堵住原条文中的漏洞,使原条文发挥出具体入微的工作效应。

(一)细则的含义。细则是有关机关为xxx一法律、法规、规章而制定的详细具体的法规性文书。

国家的有关法律或上级机关的有关条例、规定等,在具体环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相应的管理部门结合实践再作补充和阐释。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在实行某一法规的时候,充许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处理。因此,有些法规在的时候,就在结尾外特意说明:“本条例(规定)由××部门负责解释”,或者“各地要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出实施细则,并于×月×日前报××办公厅”。这些都显示了细则这种文体的必要性。

(二)细则的特点:1.派生性。细则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法规性文书,它必须以某一法律、法规为前提,是某一法律、法规的派生物。如:有了《_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才会有随后产生的《_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

细则作为法律、法规的派生物,只能是对原文的补充、阐释和细节化,使相关法律和法规更详尽、周密和具体,而不能超出原法律、法规的内容范围,更不能自行其事,另立法规。

2.解释性。细则要对原法律、法规的重要词语、规定事项给以阐释,使其含义更明确、具体,更具有可行性。

3.补充性。细则还要对原文不够详尽的地方进行补充。补充之后,大大增强了规定的可行性。

4.详细性。细则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别详细,这一点在文种名称中已经显现出来了。

二、细则的写法

(一)标题和日期。1.标题。细则的标题由原法规名称加“实施细则”或“施行细则”组成,如《_安全法实施细则》。

2.日期和制发机关。在标题之下正中,加括号标注日期和制发机关名称,或者批准、修订日期和机关名称。随命令、通知等颁布的细则,可不列此项。

(二)正文。正文是细则的主体部分,要对某一法律、法规的实施作具体、周密的阐释、补充和规定,但不得超出原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细则的正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章条式写法,一种是条款式写法。

1、章条式写法。这种写法适用于内容较多的细则。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总则、分则、附则。

总则是开头部分,主要用来说明制定细则的根据、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机关等。总则一般排为第一章,分若干条。

分则是细则的主体部分,分若干章,每章再分若干条。分则用来对原法律、法规进行解释、补充,作出细致周密、切实可行的规定。

制度的总结 第16篇

《经济合同法》作为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合同法,但其毕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虽有商品经济的气息,但正如《经济合同法》的起草者所言:《经济合同法》是保障国家计划实施的有力工具。它以计划为根本价值取向,堪称为计划性的合同价值——规范体系的典范。但是它结束了行政法规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合同领域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法可依,为今后的合同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涉外经济合同法》

早在制定《经济合同法》之初,立法机关已经意识到应由_制定一个《涉外经济贸易条例》,以补充经济合同法调整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不足。1985年3月21日,第六届_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_涉外经济合同法》,自1985年7月1日起实施。其包括总则、涉外合同的订立、涉外经济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正义的解决及附则,共7章43条。1987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了《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该司法解释就《涉外经济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合同的法律适用、无效涉外合同的确认及违约责任等重要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鉴于《国际货物买卖公约》将于1988年1月1日起对我国生效,1987年1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转发了对外经贸部《关于执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涉外经济合同法》与其相关规定及司法解释形成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套调整涉外合同关系的法律。

《涉外经济合同法》作为一部旨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受国家计划的影响小些,因此更多的反应了商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内外有别的合同法律制度。

3《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1986年4月12日,六届_四次会议通过了《民法通则》,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通则》的许多规定最后都成为了合同法的主要渊源和基本规则,如第四章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第五章第二节关于债权的规定,第六章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198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贯彻<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对《民法通则》的某些条款做出解释,并对《民法通则》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意见分为8部分,共计200条。其中第四部分“民事权利”就债权问题做出了专门的解释。主要针对合同的担保方式、租赁合同、借贷合同、借款合同、借用合同、赠与合同等作出相关规定。

《民法通则》树立了商品经济的合同观念,是我国合同立法价值取向转变的重要界碑。但《民法通则》虽然有着很大的进步和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他毕竟诞生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民法通则》不可避免的带有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如其确定了国家计划体制下严格的合同无效制度,以及限制合同转让等明显有悖商品经济要求的合同制度。

4《技术合同法》

《经济合同法》将“科技协作合同”作为具体合同加以规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技体制改革尚未提出,技术未被广泛的承认为商品,专利制度尚未建立,以行政手段无偿推广科技成果的做法仍占统治地位。

《技术合同法》及其配套规定承接了《民法通则》书里的合同观念,主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其颁布,意味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并存的三个民事特别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合同领域,形成了所谓“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

5统一合同法——《_合同法》的诞生

说到《_合同法》的诞生,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1987年开始的对《经济合同法》的修订。这次修订的主要原因就是鉴于党的十四大和第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将我国改革的目标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而修订的核心就是要转变原法的价值取向,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次修改变更立法目的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强调经济合同的主体史“平等民事主体”,扩大了适用范围,淡化了计划原则,减少了行政干预。

虽然这次修改顺应了时展的要求,但是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合同纠纷激增,社会发展急需统一的合同法规范。1993年10月,_将统一合同法的制定提上立法日程,委托专家学者设计统一合同法。1994年通过立法方案并委托12个单位的学者起草,经多次审议修改,最终在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_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合同法》包括总则八章:一般规定、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其他规定;分则十五章: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附则1条;共23章,428条。1999年12月1日,最高院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_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共计30条,就法律适用范围、诉讼效力、代位权、撤销权、合同转让中的第三人和请求权经合做出了司法解释。

与以往所有的合同法不同。首先,它第一次确认了合同自由原则,并以此为基点构建起整个合同法律制度;第二,《合同法》对有名合同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第三,《合同法》充分的反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合同观念,而且以自由为根本取向构成整个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合同立法实现了从计划型的合同价值规范体系到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型的合同价值——规范体系的转变;第四,《合同法》为制定民法典奠定了基础,它规定了一部分相当于债法总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增订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等制度就可成为日后民法典的债编。

6展望——民法法典化结构下的合同法

随着我国民法法典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法法典化是我国民事立法的必由之路,也是大陆法系的固有传统。合同法成为民法典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合同法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是设债权法编还是设合同法编,民法学界曾有长时间的讨论。但在现有的民法法典化的国家中,合同法作为债法的一部分加以规定是主流。民法典中的合同篇章结构问题,就是指通过何种方式来安排合同法的各个制度,使之成为一个安排科学、布局合理、富有逻辑的制度体系,并与其他民事制度和谐共存。

各国民法法典化下的合同篇章结构

(1)xxx法典。

《xxx法典》第二编为“债的关系法”,其第一章至第六章规定了合同基本制度(第241条至432条),其中第二章“因合同而产生的关系”相当于合同法的总则,第七章规定了各类合同(第433条至676条,第688条至808条),确认的合同种类有21种:买卖互易、赠与、使用租赁和用益租赁、借用、劳务、承揽及类似的合同、居间、悬赏广告、委托、保管、和解,债务约定和债务承认、指示证券、无记名证券。显然,xxx法典实际上采用了合同总则——合同分则结构,在处理合同与其他债法制度的关系时,强调合同的主导地位,其中无因管理规定在委托之后,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规定于各种合同之后。较之法国民法典,一方面,他是从债法整体角度安排合同,将合同总则置于“债的关系法”之中规定,强调了对合同制度安排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他在规定了合同基本制度之后,紧接着规定了有名合同,注意了合同制度安排的连贯性。因此,xxx法典采取的是较为紧凑式的合同总则——合同分则的结构。

(2)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第三编为“契约或者合意之债的一般规定”,规定了合同基本制度(第1101条至1369条)。其第六编到第十五编规定了各类合同(第1582至2058条),确认合同种类有10种:买卖、互易、租赁、合伙、借贷、寄托及争诉物的寄托、性的合同、委托、保证与和解。由此可见。法国民法典采取了较为松散式的合同总则——合同分则结构安排。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实际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债法总则,只为合同法设立了总则,欠缺考虑合同法与其他债法制度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合同的一般规定与有名合同的贵定是相分离的,它是在插入第四编“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和第五编“夫妻财产契约及夫妻间的相互权利”之后,从第六编到地市五编规定了有名合同。

(3)日本民法典。

《日本民法典》第三编“债权”的第一章“总则”和第二章“契约”规定了合同基本制度(第399条至696条),包括赠与、买卖、互易、消费借贷、使用借贷、租赁、雇佣、承揽、委托、合伙、终身定期金、和解。由此可见。日本民法典篇章结构安排主要秉承了xxx法典的精神。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将有名合同与其他制度分离加以规定。把部分合同基本制度和有名合同纳入同一章内,另设专章规定其他债法制度。

我国民法典合同部分的篇章结构

从第一部民法典法国民法典1803年的颁布到今天已经200年多年了,xxx法典颁布实施至今走过了100多年的光辉岁月,总的来看,现有各国民法典的共性大于个性,根本原因是民法调整的商品经济关系有其共有的规律性,平等、自愿、等价有偿是其固有的也是共有的原则。由以上列举的各国民法典体例我们可以看出合同总则——合同分则作为合同立法的经典模式已经被各国立法所承认,且通过现实的司法实践得到很好的检验。笔者认为,我国应当继承大陆法系的经典合同法篇章结构,以现有合同法为蓝本进行补充修改,将合同法列为民法典债权编的一部分,而在合同部分内部使用合同总则——合同分则的篇章结构是经过历史验证和逻辑考察的不容置疑的选择。

回顾我国合同法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合同法的是对法律是我国民事法律发展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从《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到《民法通则》、《技术合同法》,再到合同法的统一《_合同法》的颁布,中国的民事法律以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伴随这个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在奔跑。在《物权法》已经颁布,《侵权行为法》呼之欲出的今天,《_民法典》的出台我们已经翘楚以待。虽然,将作为未来民法典合同部分主要来源的我国现有《合同法》面对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在借鉴世界优秀民法典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总结以往立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民法典合同法部分将会臻于完善,更加称职的担负起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制度的总结 第17篇

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在生产运作、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准则。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运行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工具。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内各项活动行之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发展壮大,过于陈旧的“硬”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多的制度应逐渐“软”化,符合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一、 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一) 强制制度

人天生是懒惰的,没有责任心,只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劳动,甚至不愿意工作。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只会考虑到以怎样的方法强迫员工进行劳动。所以,在工业经济初期,管理制度是强制性的“硬”要求,严格规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对员工完成某项工作的动作都有要求。这种程序化的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对员工的关心,只是一味地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员工迫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只能服从这种强制制度。

(二) 约束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改变,员工渐渐会反抗过于苛刻的制度,争取自己的权利。相应地,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修改的制度,出现了“软化”的趋势。正如“人际关系之父”xxx。xxx提出的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童工法、缩短工作时间等管理方法,都是前所未见的。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措施的提出,已经不再把人当作“经济人”,而是一种“社会人”来看待了。此时的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对人本身有了关心和思考。

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这种“xxx加大棒”的管理制度。从员工来看,管理制度就是一只无形的手,约束他们的行为,若有违反便会受到处罚;但另一方面,员工对这种约束制度并不是特别抵触,制度中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和对劳动环境的改善。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不能过紧,否则会如强制制度那样压榨员工,使员工心存不满。此时的管理者不再把人和机器等同,管理制度也不会像机器的使用说明书那样严格教条了。可以说,现在的这种约束制度在管理制度上还是有一定的软化的,但无论从力度还是范围的角度看,都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二、 软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的发展,陈旧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看似“严格”的管理制度却不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国企改革几经波折,终于逐渐确立了以 “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制度的一种,管理制度也将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沿袭了多年的管理制度终究不能再顺应企业的需求,而将渐渐成为企业的绊脚石。因此,软化企业制度、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企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软化制度的必要性

1、 外部环境。企业如同生物体的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且,它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紧密依赖外在环境的变化。近几十年来,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制度管理企业,否则企业必将被错综多变的外部环境所淘汰。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超市都是用电脑结算,顾客不必等很长时间,收银员也比较轻松。但如果某个超市仍采用20年前商店的收款方式,要收银员用算盘一项一项地算,那这家超市恐怕是无人问津的。

2、 内部环境。企业内在的环境是指企业自身的各种内部因素。如果说外部环境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影响作用,那么内部环境对企业来说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同时,内部环境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同样要求管理制度的软化。例如,库存是企业生产运作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库存管理制度不能适情况而定,则要么付出不必要的成本,要么影响生产,导致流水线的停工。所以,内部管理制度也是一定要软化的,根据内部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人需求的改变决定了软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xxx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5种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经济人”的假设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社会人”的假设最多也只满足到人的社会需求。如今,现代人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首肯的是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促使现代人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在现代人这种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下,企业管理制度也必须有逐渐软化的趋势。如果还是以一种硬制度强制员工的行为,员工则要么消极怠工,要么抗议,甚至跳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正是由于需求引发动机,动机又决定行为,如此看来,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促使员工真正地发挥才干,为企业服务。

(三)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软化制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逐步向厂长制发展,以前的政企不分、企业完全是一个行政单位的企业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中,体现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独立财产权力、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同时,“质量为上、效率优先”逐渐成为各个现代企业追逐的目标。在生产方面,企业希望的上是降低成本;在销售方面,又希望提高利润。兼顾两者的企业,必须以适应其目标实现的制度做为指引企业行动的“风向标”。制度不是僵硬的,而是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创新,制度制定地得体,进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一个企业的发展,成败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而在于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制度合理,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 引入“引导”机制的实现方式

企业管理制度的软化,实质上是要求企业引入一种“引导”机制。现存的企业管理制度,“强制”也好,“约束”也罢,都是对员工行为的束缚,说到底还是由管理者制定并要求员工无条件服从。而现代企业倡导的应该是这种“引导”机制,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既不是生产的指挥者、调度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领路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员工说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员工向规范的行为方向发展。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需要“抛砖引玉”,真正实现管理体制创新的还是员工。企业对于“引导”机制的引入,应视环境、发展状况而定,总的来说,是让员工体会到一种氛围。这里对于“引导”机制的引入方式有几点建议:

(一) 以道德为导向,倡导人文精神,实现人性化管理

1、以道德为导向。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中不仅有理有法,更要体现情的存在。正如现在倡导由以法治国向以德治国转变一样,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应以道德为导向。管理者犹如一场音乐会的指挥,在工作中只有统筹各方、协调发展,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

2、人性化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使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任何工作都无法进行,更谈不上管理了。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企业是否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蓬勃发展下去,关键取决于人”。所以,人的作用是万不可忽视的。在倡导人文理念的今天,对企业的管理更要提倡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性化管理的方法,甚至可以说,人本管理意识是企业的管理之本。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管理,它必须调动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对人的关注去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人性化管理便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将现有的“约束制度”甚至 “强制制度”软化,让员工在企业中切实感觉到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干。这种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内不难做到,现在许多公司都会在员工生日时送上一份礼物,这一小小的举动便会让员工倍感温暖,因为他认为收到的不仅是公司给予的礼物与祝福,更是公司对自己的肯定,在日后的工作中定会更加努力地回报公司。相反,强制的硬制度会让员工对工作失去耐心,甚至对企业失去信心。

(二) 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实行自我管理

1、标志着员工地位的提升。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地位越来越高。工业经济初期,员工只是企业的受雇者,甚至仅仅被看作是劳动机器,而现在许多企业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这种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是企业倡导的,另一方面是员工希望得到的。然而这种变化不应仅仅是口头上说说就了事的,员工的确从内心希望成为企业的主人,这不仅是一种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企业对员工自身价值的肯定。因此,让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是大有裨益的。

2、制度制定妥当,便于自我管理。以往的制度由管理者制定,但实际的一线工作中必然有一些困难是管理者了解不到的,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容易让员工认为管理者不了解一线员工的疾苦,对制度不免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让员工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便可以使各种难处得以体现,制度制定地恰如其分,员工也便于自我管理。在制定制度时,可以向企业内的员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或是成立一个由员工组成的制度委员会,及时了解员工对制度的感受。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让员工更容易接受。

(三) 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厂旗、厂徽之类的表层文化,更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对于管理制度这种中层的企业文化而言,倡导通过明确员工的职责来推动文化的进步。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员工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只有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导致一致的行为规范,即良好制度的产生。

(四) 及时修改不合适的制度

企业是在发展的,是不断变化着的,制度也不可能是静止的。用新的情况去套用旧的制度,必然会约束企业的发展。只有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管理制度,才能使之与企业的运行相适应。远大集团的制度化生存,崇尚的是制度,提倡的却是创新,任何员工如果发现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改正。这种制度的改变也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更新制度的过程体现出的是企业民主管理方式和随机应变的管理方法。

当然,管理者在决定充分引导员工的时候,还应做好一些前提工作:设法为员工发挥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等等,这样才能使员工在进行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前面提到的“人性化管理”、“员工自我管理”等软化企业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方法,是引导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将这些具体的工作做到位,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和变革。

四、 软化企业管理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一) 视企业发展情况而定

这里倡导的软化企业管理制度,前提是运作了一段时间、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备的企业,并不是说任何企业都应采取软制度。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在制定制度时就不能一味追求宽松,否则不仅制度不能建立起来,反而使管理者日后的工作难以开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尚未初步确立,员工还没有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时候,最好不要软化制度。

(二) 采取逐渐软化的方法,适可而止

企业管理制度的软化也不是说今天还在强制管理,明天就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软化管理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管理者不仅要明白何时软化制度,更要清楚软化的程度。软化的力度不够,相当于没有做工作,软化地过分,则对管理制度是一种破坏,以前建立的制度体系不仅会土崩瓦解,更会让企业呈现出一盘散沙、无人管理的局面。只有管理者把握适度,软化地恰倒好处,才能使制度真正地为企业服务。

(三) 不能脱离科学管理的大前提

制度软化,并不是说要脱离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一切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前提。从现代企业的角度看,科学管理理论是有一定的弊端,它过于忽视人本身的感受,但其提出的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许多理论在当今的管理工作中仍应严格遵循。如果抛开科学管理谈“人性化管理”或是“自我管理”,无异于不打地基直接建高楼,其结果是不得而知的。

综上所述,企业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管理,使工作有效地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引入“引导”机制,逐步实现管理制度的软化,必然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实现企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