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漫谈里文总结(实用10篇)

66

漫谈里文总结 第1篇

早恋漫谈随笔散文

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是什么?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误将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当成了爱情。我不否认这个答案,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在社会、学校的多方面影响下,我们从很小开始便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即男女生之间不应走得太近,以免发生上述 的“早恋”现象。于是,当对异性萌发好感时,就错误地判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在课余时间更加需要一些精神上的丰腴,那么这种丰腴在十五六岁这个敏感的年纪就转向了“爱情”,亦或是旁观别人的“爱情”,当中添油加醋,以讹传讹,得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又或许是一些姿貌生得好的,认为自己有大把的青春资本,不用来挥霍,便可惜了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听说别的班哪些人又收了多少情书,被告了几次白,虚荣心驱使,等等。最无奈的情况则莫过于被好事者乱点鸳鸯谱,凑成了一对,然后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对方;家庭环境中缺少父爱或母爱,异性的关怀填补了自己的精神空缺。

早恋,在我看来,是一个中性词。因为它包含的是暗恋、相恋两种情况。如果情况想糟点,暗恋使人精神分散、意志消沉;相恋耽误人生大事。但也不乏暗恋使自己更加优秀、相恋让双方共同进步的.局面。凡事都不能片面或极端。

可是,在我身边,早恋是贬义词。我认识的一些人被这些“相思”折磨,苦于无法圆满的摧残,导致生活无法规律;她们中有些人则是认为自己已经成熟,时机已到,沉醉于甜蜜的遐想之中;有些人没有利用早恋的积极作用,反而害了自己;有些人随波逐流,看到谁条件好、受欢迎就妄下断语,确定“目标”。这样,不是爱情,是冲动。

十几岁的孩子不需要领悟爱情的所有意义,只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利用爱情积极的一面就可有助于一生。

漫谈里文总结 第2篇

说文学随笔

说到文学,我倒好有一比。总喜欢将她比作孩子,优秀的孩子,必定是不仅传承父母的最好基因,而且还要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而她的父母,就是才与情。

若论才华,其性属雄,人xxx男子,皆赞其高富美。要说高者,即誉“才高八斗”。所谓“高”就是要高雅,高品位。是学识的灵魂,是定海神针。富者,常称“学富五车”,博学广闻,知天识地,贯古通今。美者,当说其辞采外泄,风流倜傥,潇潇洒洒。

再说情素,其性属雌,当为妙女子,皆喜其柔深长。柔者,情柔似水。深者,情深似海。长者,情长专一。

伟男没有高富美,妙女芳心必难猎。假如男子是矮矬穷,那么迎娶的情素只能是寡薄杂,生出来当是丑陋残,这样的话谁会喜欢。男人是树,女人为藤,没有树的.高大,哪来藤的茂密。切骨的情感永远只属于那横溢的才华。只有雄才与雌情的天缘地合,才能孕育出优异的文学作品。

至于生活,那是作品的生物血性,决定着作品的食物链,一千个读者,或许有一千种血性。

要有好文学作品,首先要有才华,没有才华,情感何依。有了才华,只是前提,其次就看他如何去经营情感。只有相融相依,才能文情并茂,造就出自家的孩子。所以,才华,情感,作品,好可算是人们精神家园中的“吉祥三宝”了。

漫谈里文总结 第3篇

头发漫谈杂文随笔

如果做一个调查看看大家有什么“不做的时候拼命想做,做完又拼命后悔”的事,我想各种和头发有关的操作,诸如留头发、剪头发、烫头发、染头发,想必都榜上有名。头发明明是人身体上为数不多没有生命力的组成成分,却让人有一种莫名的珍视感。

不知为何,头发总是和感情紧紧挂着钩的。古人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谓“结发为夫妻”,所谓“斩青丝断情丝”,头发莫名背负了许多的象征意味,成了人心里割舍不去的一部分。

我还记得曾经有人说只喜欢我长发的.样子,于是我时常赌气着说分开了一定要剪个短发。等到真的分开的时候反倒舍不得了,头发是自己的,何必跟别人过不去呢?倒是很久以后,因为嫌长发打理着太麻烦偶然剪了短发,又长久地后悔着,怀念着一头秀发微微卷曲的温柔模样。

所以头发到底对于我们算是什么呢?这个长出来就丧失生命力的东西,倒像是树木一圈一圈的年轮,刻着了记忆了。我总是会想起来哪个秋天或是冬天的微冷的日子,头发的卷儿在耳畔眼前晃着,我牵着男朋友的手在梧桐叶里走着,或是曾经在日本的街头,风吹起来头发如何挡住了双眼。我的故事都被写在了头发里吧,跟着它一起慢慢长长,而后又被毫不留情地减掉,就像是为电脑清空内存,于是新的记忆才能被一点一点装进去。

但剪头发是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剪断记忆却未必如此吧,就像是删掉了旧照片,但过去的场景呢?风就这么淡淡的吹着,哪儿有那么容易就散了呢?

每每想到此,就害怕自己哪一天被记忆塞满了。我有时候甚至会毫无边际地想,那些xxx海默症的老人,是不是记忆的内存被塞满了旧物,以至于无法再调取任何片段了呢?

洗过的头发干了,我关掉吹风机,室友在不远处发出狂笑,于是xxx想就这么被打断了。

时候也不早了, 睡罢,晚安。

漫谈里文总结 第4篇

漫谈写作随笔

写作还好比是一道门,推开这道门,门后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多彩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道门,我们才得以安放那无处安身的灵魂。

小说也好散文也罢,文学总是要追寻创新技巧的。可是一看到新奇瑰丽的文字便奉上赞语,抑或过于追求艺术上的效果,都是不可取的。别忘了,艺术力的彰显并不只靠“形式”“技巧”“张力”以及“陌生化”。正如xxx先生所言:“有人得意地夸耀技巧,他们可能是幸运者。我承认别人的才华,我缺少这颗光芒四射的宝石,但我不佩服、羡慕人们所谓的‘技巧’。”我也曾经在改变写作风格上花过不少时间,进行过不少思考,从人称的变换、结构的交错到语言风格的转换,只是经过种种探索,才发现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路线本就是一种福气。

我一直认为写故事便是在写自己、写人生,这种观点多半和某些文学理论背道而驰。然而,我书看得越多便越发坚定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我很同意一位青年批评家的观点,小说关注的不外是“生活世界”和人的“心灵世界”。

我当初问过一些人他们为什么会开始创作,也看过一些人的创作感想,说是看了别人的作品然后才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可以说,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被引导的经历,但如若这种引导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路走进了迷宫,全无自己的风格,那便是文学的不幸。

文学真是神圣的事物,脑海中理论越多,便越惶惶终日不敢落笔。在我眼中,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观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与旧我告别的过程,而青春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笔下的文字里面有个小小的自己,有个孤单迷茫寻找光明的自己,有个不愿仗剑起舞与过往告别的自己。

一旦文字与读者见面,如何评论就是其他人的事情。文字只是彼时xxx自身的代替,会保留余温和疼痛。保存不同阶段的痕迹,人的自身也从而逐渐完整。

漫谈里文总结 第5篇

漫谈节气杂文随笔

以前在乡村时节气名是常听到的。每到某一天正好是某个节气日就会不经意间在乡间路上或山岗听到老人们说起,就觉得这天气与平日不同,心里也有了对往后这段天气的展望与期待。比如听到“立春”或“春分”就仿佛感到天气转暖,草长莺飞,满眼的绿意;“清明”就必是明丽的天空,山花浪漫(这好象与古诗写的“雨纷纷”对应不上——大约是因地域不同);“惊蛰”就仿佛有隐隐的雷声;“寒露”就是有点水水的凉意;“大雪”就是白茫茫一片(北方人应该更有体会,我们南方人就只能想象一下)……

现在工业社会对节气的感知是麻木迟钝了---钢铁水泥无需呼吸,是无法和节气呼应上的。人在“上没天下没地”的钢筋水泥套房里感知节气变化的频率是很少的,在福州这样的南方能在气温和穿衣的变化上分出个春夏秋冬就很不错了。除此之外还能分出来的就是和放假或吃有关的,比如冬至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之类。只要与吃和放假无关的节气我们几乎是忘光了。比如“谷雨”“芒种”“小满”“霜降”之类。

日本有一种叫俳句的文体,类似一句话的短诗,排除那些形式上的对帐押韵之类的,光从意境上比,咱们二十四节气每个仅二字,几乎都能抵上一首充满意境的俳句作品。比如“立春”二字,无论如何总比“五一”“圣诞”“观音诞”听着有味道。据说二十四节气已作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成功申请世界非遗,我以为是理所应当——它几乎是天人合一这一哲理的生动体现,是最有生命力的非遗。

现在365天中越来越多的`日子也都被冠上了“xx日”,美其名曰“文化”,但大多都附着太多的经济政治目的,或以健康或公益为名频繁地被商家利用,我很怀疑百姓能记住多少呢?这些与节气比起来都相形见拙,狭隘得很。我想它们也必然短命,因为它们动机不纯。某方面的商家为xxx产品就想尽办法在日历上找个位置,搞个某某日(比如爱牙爱嘴爱耳之类),大卖其产品;两个武力集团打仗了,胜的一方就搞个胜利日,败的一方就搞个战败日;除了父母儿童妇女老人外各种职业人也要在日历上搞个节日;各种各样的病也在上面搞个日;如此种种,虽然在某个特定的群体和时空里能堂而皇之地办各类活动,放放假,热闹热闹,商家也少xxx赚一回。但却是多么肤浅!剥了名利外衣几乎就不剩什么了,只是一些文明残余的堆积物。

我们如今不太容易理解,老祖宗怎么会想到把抽象而又渐变无觉察的时间不仅分出个春夏秋冬,还能命名出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是每个名都那么感性和贴切。这样的字眼出现在这样的时空里最适得其所,就像一首经典名曲的分隔符。它调动起来的不是人的胃口,不是恩仇,不是购物欲,而是人心最本源最纯萃的情绪,所以延续千年万代仍不消失,足可见始创者所站的高度。我猜测:大概是某个常年劳作的xxx发奇想要给自己繁重又单调的日子一些多彩的标签,于是就根据自已对时序的体验定出这些名称来。这老农必定是生态种植的能手,当然他也肯定不知道大棚、转基因、速效化肥、反季节、杂交之类的,他遵从自然法则。他还是个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集天文学家、博物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等等的全才专家,他也肯定是个文学家,也许还是个农民诗人……另一种可能是:这名称是集体的成果?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就是中国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次集体文创,每个专家都实事求是遵从内心和自然的指引,拥有足够的专业和足够的包容。比时下注重花架子,只追求局部利润的文创品牌建设高明不知多少倍。如果让现在的“砖家”聚在一起讨论协作,各路心怀鬼胎,各顾后台利益,我不太相信他们能搞出这么有情味有诗意名称,光是“大雪”“小雪”之类的南北“砖家”非得打个头破血流。经过无数次的交锋结果我猜可能是这样:春天估计会是“脑白金”;夏天会是“王老吉”;秋天可能是“xxx梦”“xxx”;冬天就是“xxx”或“满山白”,另外诸如“茅台”“阿里”“xxx”“和谐号”“双十一”也会榜上有名……

漫谈里文总结 第6篇

漫谈书-随笔写作

当你在人生路上猖狂时,他人早已抱起书细细品味书的韵味;当你在篮球场上潇洒的投篮时,他人早已坐在草坪上背起了书;当你在宿舍里酣睡时,他人早已在教室里奋笔疾书。青春不拼搏,怎能赶上他人的脚步,青春不读书,怎能赶上时代的脚步?

读书,是人一生的追求,我仍记得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那眼眸里渴望读书的信念。我喜欢读书,没有书的日子我感到自己像是与社会脱了节一般;没有书的日子,我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没有书的日子我难以入睡,没有书的`日子……书早已成为我的朋友,我最忠实的朋友!

书,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记得小时候,没有太多的同龄人与我玩耍,我只好自己沉闷在家里,变得无所事事,我总是对家里带字的东西特别的感兴趣。后来爸爸给我买一些启蒙书让我自己看,我便看的津津有味,晚上,我和爸爸躺在床上,听他讲故事,他绘声绘色给我讲《大灰狼》、《小红帽》、《三只小猪》等故事,那时我觉得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大灰狼,大灰狼在我的印象里只有狡猾的形象。我仍记得那个稚嫩的童声唱着:“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妈妈回来了,快把门开开。”的小女孩。听帅气的爸爸讲故事的时光,已然过去。时光荏苒,那些日子不再有,那段时光早已变成最深的记忆……

后来爸爸教我识字,拿着我的小手指着书上的字,说:“金、木、水、火、土……”他一遍又一遍的教着,直到我认识为止。记得我上幼儿园时最喜欢上的课就是识字课,因为我认识了字后回家后就可以教爸爸,那颗幼嫩的心催促着我识字,有时便能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岁月随着时间的脚步流逝,我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自然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小时候我最喜爱的书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每次睡觉前我总要读上几篇才能入睡,我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欣慰,为白雪公主最终得到了幸福的生活而高兴……是书给了我一个故事般的童年。

青春一个花一样的年龄,我愈来愈爱读书,我喜欢那一本本《中学生博览》、《知心姐姐》、《青年文摘》,这一切也成了我的枕边书,一本本书摆满了我的书橱,一本本书散发着青春的韵味,一本本记忆了岁月的枯黄。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我从污浊的泥潭中脱身而出,如果没有它们我会溺死在那里,会被愚笨和丑陋的东西呛住,不能自拔。正是有了书,我的青春更加华丽多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闻着书的气息进入了梦乡……

漫谈里文总结 第7篇

文学随笔四篇

一 、读 淡白明志·《冬之恋》

《冬》

我以冰雪

将一切

美好的丑陋的

只让腊梅

傲然绽放

花凋落

冰消融

万情万物

自由滋长

***

二、读 淡白明志·《冬天里飘来一缕花香》

《梅惑》

白雪腊梅

凛冽绽放

吐露芬芳

诱了幻想

意欲触摸

恐惊圣相

却步近赏

唯愿悠长

***

三、读 xxx莫北·《疏竹碧影映冬阳》

《竹鸟图》

近前叶皆殇

唯竹緑张扬

夕阳穿隙进

飞鸟聚欢唱

***

四、读 丫丫·《女人泪》

《秋夜盼》

残月挂天上

倩影冷而长

轻歌盼郎归

晶泪落两行

漫谈里文总结 第8篇

这一年很快又将结束了,

虽然还有一天,但已无太多差别。

这一年是魔幻的一年吧。

虽然疫情三年,但是今年来说,是最跌宕起伏的。

大环境的风云变化,让每个人都具有了见微知著的本事。

从严防死守,到一朝解放,说起来也只隔了一个月左右吧。

每一次的转换变化,都能引起一阵全民“热潮”。

真的是“乌合之众”式的行为吗?

恐怕更多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爱命惜福的表现。

引导舆论者,其心危者,可诛。

常态化让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恐慌,担忧和害怕,依然是存在的,一直到现在,甚至到较漫长的以后。

开始时,是迷茫和担忧;

进行时,是负重前行也好,是努力向前也好,不管态度如何,前行是唯一的选择;

还未结束时,是真的还未结束,甚至还不知何时结束。

讲起来,又要说到人类这个群体,韧性作为人性中一种隐藏的,平时无法看见,但在大灾大难面前又会突显出特别能量的一种特性。其直接表现就是:活下去。

每次的灾害发生,不管是见义勇为,贪生怕死,舍生忘死等等表现,都透露着活下去的意愿,不管高贵还是卑微,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一样的。

这一年,这些事,能看见的,看不见的依然是数不胜数的。

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温馨的现实:大灾大难前,人间有真情,互帮互助,大有人在。

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冰冷的现实:世界少了谁,依然在正常运转,不曾停滞。

而影响只是人。

一年下来,从开始到现在,细数一下,前面连更了三个多月,后面断断续续,但也有100多篇文章。

是灵感也好,是感悟也罢,状态也并非一直存在,更多是作为一种记录形式,当然启发一些思维和想法,算是无心之举。

正如导言所写,总有属于你的启迪。

一开始会怀疑有人看吗?

但好在稀稀疏疏,总有人在浏览,算是一点有趣又算开心的事情,美中不足是缺少了交流的环节,也不知道到底有人收获了什么,当然没有教育的心思,只是好奇一下。

还会更吗?

当然,初心是为了更多地记录,所以会更下去,当然也看状态,断断续续有,连续不断也会有。

喜欢和有好奇的,也可以留言提问。

怎么看待自己写的东西?

当有人点赞或者互动的时候会回看一遍自己的内容,然后自己也会觉得有豁然开朗的新收获。

再看,也会觉得有些文章有些神来之笔的影子。

当然,有的写得也有不严谨和凑数的嫌疑。

对很多东西和感受是什么感觉?

也不知道自己看的书算不算多,做的事情算不算多,见过的人算不算多。

但很奇妙的就是,皆有xxx相识的感觉。

事不在多,在于整个过程中,是否能发现那些相同之处,与那些不同之处。

差不多在骨,在支架,

差很多在皮,在血肉。

人人都追求顶级,却没有顶级存在,更有后来人。

任何感受与触动,可以说是源于xxx相识,是脑海里的思维碎片的重新出现。

因为已经有过类似或者相关的思考,才有反应,不然就是毫无反应。

这一年,没多少人,没多少事。

人少,事大。

苦尽甘来还待来,

悲欢离合终有时,

健健康康年年盼,

平平淡淡岁岁安。

预祝新年快乐,健健康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漫谈里文总结 第9篇

消夏漫谈随笔散文

夏天是植物茂盛生长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季节 , 夏天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的季节。特别是当下,盛夏已至,七月流火,大江南北,酷暑难耐,人们最主要的消夏方式是什么?据我观察,在我们这个城市,为了清净凉爽消夏避暑,人们主要从“吃穿住用行”五个生活方面去适应夏天,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健康科学地渡夏,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有序的生活之中去。

“吃好”。“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易口渴出汗中暑,所以,一日三餐口味宜清淡,荤素适量搭配,多喝绿豆汤清热解毒,多喝凉开水,适当吃西瓜、甜瓜和时令新鲜水果蔬菜,经常补充营养和水分,不至于身体虚脱。年轻体壮胃口好的,可喝冰镇啤酒、吃冰棍冰淇淋等消渴解暑饮料和食品,保证消化系统肠胃不生病为原则。老人、小孩和体弱者不宜吃冰冷食品和冰冻饮料,保护好肠胃。眼下,城市里一些大排档烧烤摊,消夏至凌晨两三点,人声嘈杂,烟雾缭绕,垃圾遍地,污迹斑斑,污染了市区环境,影响了周边市民休息,给文明消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穿少”。常言道:“人活一天要吃饭,人活十天要穿衣”。夏天气温高,室外温度最高可达40多度,大大高于人们的正常体温,自然就会少穿或不愿穿衣,这正是顺应大自然、适应人类生存最低需求之结果。与春秋季节相比,xxx服要少穿,不然会热坏, 但也要依时依地依具体环境而定穿衣的多与少。假如是空调屋、大风阴雨低温天气,或到避暑景区等寒冷环境,即使是夏天,也要“穿暖”,适宜为度。“穿少”是穿薄、穿凉,穿纱,穿绫罗绸缎,穿透风漏气散热之衣,而不能在大街上、商场里等公共场所,像只穿三点式走T型台的模特那样,过于暴露有伤大雅,伤风败俗。

“住舒适”。要选择开电扇,空调降温到摄氏26度, 要天天洗澡冲凉,保证住的舒心睡的安稳。 在城市,现在家庭条件好了,要祛热降温,家家都安装有高科技产品立体分体式空调、立体台式电扇;要洗澡冲凉,户户都安装有太阳能、液化气、电热水器,或淋浴,或池浴,随时随刻,方便得很。假如不过瘾的'话,还可以走出家门,大人小孩子一家人去游泳池,买月票每人每次仅消费10元钱,就可以在清洁卫生碧波荡漾水温适宜的池水里尽情地洗涤、玩耍和游泳,舒展舒展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美美地享受消夏的乐趣,放松紧张的心情。 而农村过去可就不同了,每逢夏天来临,为了消夏,人们总是芭蕉扇不离手,洗澡就近首选到坑塘里,或者是再远点儿 河里湖里水渠里。这些人工开挖的池塘,尽管水质不算好,但根本不需要花一分钱,随时随地可消遣。现在农村普及用电,也可享受电气化消夏降温避暑。

“用顺手”。为了消夏,在日常用品方面,少xxx家庭使用蚊香、灭蚊灵、敌杀死、花露水、风油精、清凉油、防晒霜、驱蝇拍、太阳镜、纸扇、芭蕉扇等随手用品,也要常备人丹、氟哌酸等防中暑防肠胃病的夏季家庭用药,有备无患,一旦需要,顺手而为,不至于抓瞎。前年夏天,在一辆城市公交车上,我就曾偶遇一位乡下打工的中年妇女,刚上车就晕倒栽地上,幸好被一身边的男士紧紧拉起来,经初诊是中暑, 公交司机迅速靠边停车,取出车上早备的两包人丹让其含化,又掐其人中穴,逼迫她多喝水,又有人拿清凉油抹两太阳穴,在大家的帮助下,一会儿这位乘客苏醒了,后就近送医院检查也是中暑,因处理及时无大碍。由此可见,药品必备,应急无患。

“行有度”。为了消夏,出行尽量避开中午太阳最毒时刻。为防中暑,随身要带足够的人丹,必要时含化。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凡野外劳动,都要中午歇晌3小时左右,多喝绿豆汤。必须出行要头戴遮阳伞或帽、太阳镜,暴露的部位事先多抹防晒霜之类护肤品,还要带上足量的饮水或解渴饮料。假如是开车就打开车内空调降温,假如是乘公交, 尽量选择有空调的的再坐,不要过多的露天暴晒,以免被太阳的紫外线灼伤;尽量步行在林荫道上,避免头顶烈日和脚踩滚烫的柏油路。在夜晚消夏,一些不规范自己行为举止的狂欢者,或通宵达旦地唱啊跳啊喝啊,或猜拳行令言不顾他划破夜空,次日成路人醉倒途中不省人事,名声狼藉!

总之,“吃好、穿少、住舒适、用顺手、行有度”是我对消夏种种方式、所包含种种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很重要:消夏就是在整个夏天里,要 自觉做好自身的劳动形象保护,做好自身的日常生活形象保护,保证人们既要生活得安全、健康、舒心,又要按步就班愉快地完成夏季工作任务。绝不能因为消夏无度不顾个人形象醉倒街头,也不能因消夏到河里洗澡游泳不慎溺水而身亡,更不能为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不顾炎炎烈日加班加点中暑而死去。过去那种“夏战中伏酷暑冬战三九严寒”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在我看来那只能是一种战斗口号,只要缺乏科学依据作支撑,就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人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实干不要虚干,要真干不要假干,要巧干不要蛮干,“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一句话,消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符合科学的方式才是永恒的,持久的!

漫谈里文总结 第10篇

可以说,华夏最早的文化就是留言,上古好多作品就是集留言而成,好多名家也是大集留言而为家。xxx就是如此。

当然,最早的留言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不过那时的留言很简单,因为没有纸,字稀少,只有刻在龟的腹甲和牛胛骨上。这就是甲骨文。中国文字的成造,留言就多了。

中国文字相传是xxx的史官仓颉造的。据说这仓颉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字多了,留言就多了。

留言有了文化味还是春秋时期。从xxx到孔的弟子,到xxx之道,就连一些xxx之书集,也是留言之集而已。这在国学经典中就可明白。

留言真正上档次是从朝代开始的。但那时候的留言,起码有三分,普通的,上等的,圣道的。普通的留言是百姓间的告知,上等的留言是大臣的上谏,圣道的留言是皇上的奉天承运,皇帝告曰。到了民国就更进了一步,留言人要看后明白,心有所动。秘密留言就更神秘深奥了。

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留言就广阔天地,无处不有。从公共例文,文件阅读,服务部门,公路两旁,花卉草坪,文明广场,等等地方,留言成了警句,成了暖言,成了宣传。留言的美,留言的杆,留言的文明,不言而语。

社会在发展,留言随着也在发展。而最有意义的留言是一字一句没有的留言和无字只有标点符号的留言。一字一句没有的留言,如领导阅文,画个圈,填个名,这就是告诉上级或下级文件我看了。而这种无一字一句的留言的确是对的,甚至是英明的。无字仅有标点符号的留言,那就更有意思了。因为中国的标点符号除本意外,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此有字有句的留言更有意义了。

作品读后留言,堪称古今留言之最。她是一篇文章读后的感言和心得体会,更是自己阅读水平和文字功底的锤炼提高。不论你今后是写留言,是写文章,还是说话,你一定会升一个台级,成为一个胸中有墨,高雅谈吐,气度轩昂,有文化底蕴的人。

我认为,读后留言大约有这么三种人和情况。一是忠实的读者,他们作品读后,激情澎湃,情不自禁,心灵燃烧,笔尖流光,一气呵成精彩留言。二是职责所在,心有xxx迪,大爱无疆,精读作品,使尽心身,留言预后,激活文化。三是朋友情谊,留言以示。

为了留言水平,为了心身康健,为了融合美文和留言的亲密。我还从《美文散评》中以自己的能血,列录了十二条最精彩的闵荣波语录。不妨抄录几篇:慒懂的爱,在岁月中深藏,在人生中慢慢熬成蜜酿。世间万事万物皆彼此相依,互相成就,常怀感恩。人生能有积极向上之态度,热情坦荡之胸怀,幸福和快乐也就永远相伴了。爱和担当永远是这个世界的主题,也是我们活着的最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