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分配总结构(实用3篇)

70

分配总结构 第1篇

三个人合伙,大股东股权比例大于二股东和三股东之和最好。

我们首先看一种最常见的错误分法:48%:47%:5%,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公司的决策权飘忽不定,而5%的持股者的支持将成为另外两位股东的拉拢对象,不利于公司决策权的稳定性。

如果5%的股东没有大局观,甚至可能通过自己的微妙角色,推动大股东和二股东的股比调整,这种结构极有可能造成小股东掌控大股东的闹剧。

另外:::的比例也是常见的。我有一个重庆的客户,他的第三位股东没有参与管理,而公司在一年内从0实现了到2000万的销售额,2018年5月初的时候,销售额已经是去年全年销售额的150%,今年很轻松会突破过亿,三位股东都是以投资金额照比例入股,第一位股东先行成立公司测试项目成功,二股东随后加入参与管理与运营,而三股东则没有,用二股东的话讲,我最不尴尬,一股东不爽三股东不干活拿和大家一样多,心里失衡有情绪了。

后来经过xxx老师的建议,三位股东都一致认可建议,并接受了调整方案,但大股东为此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因为此时的股权,已经非常值钱了。所以三人或四人合伙,应该避免以下几种股权设计结构:

::,均分,你可能不信,工商局在注册的时候可是认可这种注册比例的,可是还有哪去了?有时差之这一毫厘,可能会谬以足千里。

35%: 18%:18%:29%,这是典型的博弈型,合作起来大家都不会轻松;

95%:3%:2%,创始人吃独食;

40%:40%:20%,三股东会绑架大股东与二股东;

40%:30%:30%,雷士照明的最初股权结构,让创始人xxx吃了大亏,这种比例,也很常见;

45%:45%:10%,当年爱多VCD胡志标的案例还历历在目;

49%:47%:4%,刚刚上面讲过的案例,不重复。

关于三个人合伙,或者三个人以上合伙,对于老大来讲,其实是很不安全的,股权分配不好,容易产生小股东搭便车。

另外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二股东与三股东或其它小股东,容易在人性贪婪的驱使下对于老大的管理与经营进行干扰,xxx当年被赶出苹果就是这种结构引起的,创始人或者带头人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致命的,很难实现长期共赢。

当你对股权有充分地了解,你就会知道,控制一家企业,比拥有一家企业更加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xxx在2010年与雅虎拼了命也要争夺控制权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个基础,所以有了后来阿里的合伙人制。对于创始人来讲,实现梦想,不让理想偏航,不让公司的合伙人、管理者、利益的创造者被不擅长经营管理的资本引导,不让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受到腐蚀和侵袭,是创始人的责任和人生意义所在,xxx老爷子对于企业家的影响,那声音现在还不绝于耳。

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健康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合理的规则设计与比例分配为了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共赢,而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一个企业一年赚1个亿,哪怕你赚10%,也有1000万,反之,一年企业一年一文不赚,你拥有90%,也等于零。

关于多个合伙人合作,远远不是这一篇文章可以讲完的,多股东合作,股权有进有退,股权分期成熟也是健康股东合作关系的一个必要条件和特征。

股东的进入条件、干活条件,股权一次到位还是分期成熟释放,股东的退出条件,退出价格这些因素的设定,都是要综合考虑的,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股东退出纠纷。虽然本文没有涉及到这一些,但还是建议创始人、合伙人之间还是要系统地学习,这对于公司来讲,是一个健康成长和持续合作的必备基础,认真对待,总没有坏处。

总的来说,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既能让大家和谐相处,又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家在创业前,需要提前制定好股权结构方案,才能降低之后出现摩擦的可能性。

分配总结构 第2篇

1、50%:50%

翻看真功夫的案例,导火索就是因为股权比例的平均分配,导致权力的抗衡,甚至引起股东家族内斗,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股权布局的问题到目前仍然影响着真功夫实现上市的梦想;

2、90%:10%

这种结构,如果是在两个人合伙并且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进新合伙人的情况,可以理解为创始人吃独食,股权比例悬殊太过明显,不利于小股东发挥积极性;

3、51%:49%

这种分法也是非常常见,这是典型的江湖情谊式的分法,但是江湖情谊是代替不了管理,很难让企业久远。为什么呢?从股权的权力上来讲,等于两个人说了都算,这等于两个人说了都不算。

51%拥有对一家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力,而34%拥有对一家企业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严格来讲,大家可以都说了算,但实际上感情战胜理性,较起真来,其实是谁说了都不算。因为这种原因分家、做死公司的已经不在少数。我们可以想想,如果51%比较强势,49%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要么妥协,而妥协下的合伙通常不会长久,只会积怨,导致矛盾的爆发。

分配总结构 第3篇

社会上对推动共同富裕曾有过讨论,也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低收入的人认为可以坐等分钱,收入较高的人则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对这些误区需要澄清。

本书提出,缩小收入差距不是搞平均主义。

早在去年8月,_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共同富裕仍然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我们不搞“杀富济贫”,也要防止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不能等靠要,不能养懒汉。

共同富裕是共同奋斗出来的,需要所有人共同创造、共享蛋糕,绝不是仅靠一部分人把蛋糕做出来,然后分给其他人。比如,不是把东部的人劳动产生的财富简单转移支付给西部,而是在东部的支持下,靠西部人民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需要优化收入分配,这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对此,书中给出建议,“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的力度”“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础上的,不是强制,国家税收政策要给予适当激励,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起到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共同富裕不仅是从收入角度、物质角度来谈,群众对精神上的富裕也有非常大的追求。对此应该如何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本书提出“多维视角”的概念。

什么叫多维视角?比如扶贫,我们很容易想到是因为收入不高才贫困。但实际上我国的脱贫标准是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这一多维目标来制定的。“一达标”是指收入要达到起码的标准。“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不会挨饿受冻。“三保障”是保障孩子得到好的义务教育、保障群众生病能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同时保障住房安全。事实上,我们在“两不愁、三保障”上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亚于在提升贫困人口收入上的投入。

也可以这么说,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实现的过程,必须考虑社会多维度的均等发展和公平分配。正如书中所说:“以金钱衡量的收入和财产固然重要,但是老百姓还需要享受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还要有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自然生态,否则有现金的钱也不会快乐。”

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收入分配不能忽视长期存在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等问题。如何将这些差别背后的收入差距即东西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等缩小到合理范围内?本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产力的源头上把东西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缩小。”

以甘肃和上海为例。2020年,我国西部最落后的甘肃省(人均GDP约万元)与东部最富的上海市(人均GDP约万元)之间的差距巨大。只有“把西部的各种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地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通过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西部更快地发展起来,使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比如,西部地区阳光充沛,由东部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这些清洁能源发的电可以通过我国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输送到东部去,形成新的“西电东送”。类似这样的思路已经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有所体现,比如明确支持在河西走廊、新疆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这些清洁能源在未来10 年甚至20年的时间内,就可以产生相当可观的收益。

近年来,随着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深化,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不断加强,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今年_上,_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xxx表示,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浙江金华不仅给老区巴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金、项目,还带来了先进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比如,巴州区借助义乌市优势资源,“四位一体”xxx陕渝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进一步丰富了当地链条式发展产业的理念;南江县借鉴东阳市数字化做法,打造巴中首个农业云平台,为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探索。

不止是东西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摆在推进共同富裕工作面前的问题。书中列举多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的做法和经验。

浙江以其市场主体多元性、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人称道的社会治理水平为基础,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致富工程”,为欠发达地区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道路奠定扎实基础。

广东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抓手,以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工作,让共同富裕更可感知、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