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总结 第1篇
xxx仁者爱人的论文
深秋的阳光依然灿烂温暖。通往xxx的大道上,在众弟子的簇拥下,一辆马车缓缓而行,朝着xxx的国都而归。马车上,年迈的xxx静默端坐,他的眼前开始出现沂水的清波,舞雩台的清风、飘香的稻黍。家乡的味道飘然而来,故国之思在那一瞬间得到完全释放。
这是公元前484年的一个秋日,xxx国的xxx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年,xxx已是68岁的老人。14年前的春天,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xxx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xxx,踏上了xxx国之路。
对于xxx,xxx充满了依恋和热爱,那里是他成长和追求事业的摇篮。公元前551年9月28日,xxx出生于xxx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名丘,字xxx。他的父亲叔梁纥是xxx的一位武官,在xxx三岁时去世。母亲颜徵在带着xxx搬到曲阜居住,在清贫的日子里把他抚养成人。xxx自幼就学习礼节,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就经常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15岁开始,xxx发奋读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等六艺,并精通六经。到30岁左右,xxx已成为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
从政是xxx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xxx有一腔报国热血,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他始终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在xxx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但干成了不少事:管理仓库,他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管理牛羊,他把牛羊饲养得膘肥体壮;担任xxx的中都宰,实施礼制,不到一年,中都地区秩序井然。后来,xxx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兼摄相事,参与国政。xxx在xxx任职四年,xxx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以“小康”闻名于各诸侯国,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xxx的才能。期间,xxx还参与了外交、军事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
由于xxx国君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xxx想劝说他,他却躲着xxx。这件事使xxx感到很失望,终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xxx对学生说:“道不同不与为谋,xxx不办正事,咱们走吧!”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泊之路。
马车缓缓而行,14年xxx国的各种场景也在xxx的脑海中回放。
xxx室软弱,世衰道微,礼崩乐坏,针对混乱的局面,xxx提出了xxx政”的政治理念。春秋时,仁往往xxx、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xxx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只有xxx,把仁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xxx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和治国理论。xxx认为,仁的内容包涵甚广,但其核心是爱人,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互助和互爱。
xxx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xxx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xxx”,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要xxx政,xxx还对为政者提出了道德要求,主张为政需正己。xxx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xxx离开xxx后,希望找个机会推行他xxx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他带着众弟子先后到过卫国、xxx、xxx、xxx、xxx、xxx、楚国等国,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可是,那是战火纷纭的时代,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xxx宣传的那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既没有人愿意接受,更没有哪个国君会当人才来任用他。
xxx国的14年中,xxx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有一次,xxx去曹,xxx不容;遂往宋,刚在一棵树下演礼,xxx司马桓因xxx以前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xxx匆匆逃往xxx,弟子离散,行李落拓,他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子贡四处打听,有人告诉说:“东门外有个人,两腮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像禹,然而更像落拓潦倒的丧家之大。”意思是说xxx以xxx圣人相标榜,却无人赏识,落得个丧家之犬的下场。还有一次,xxx在xxx、xxx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xxx、xxx的大夫怕xxx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xxx在半路上把xxx截住。xxx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差点饿死。最后,楚国派兵,才使他解围脱离困境。
xxxxxx国,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他依然信念坚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他学六艺,知天命,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知之”;四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好之”;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就是“乐之”。xxx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处处碰壁的现实面前,xxx更感觉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更加坚定。
马车缓缓而行,跟随在车后的众弟子,是xxx相依为命的亲人,也是他成为万世师表的骄傲。
尽管颠沛流离,xxx坚持做到了志不稍贬,学不暂停,希冀通过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达到救世弘道。同时,xxx坚持不懈地教学和布道,始终吸引着一大群弟子,随他南北东西,出生入死。
xxx在政治上最大的抱负,是推行仁政,但一生最大成就却是教育。在xxx以前,教育属于贵族的特权,xxx创办了中国影响最大的平民教育,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为后世学术平民化的开端。
xxx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xxx特别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xxx主张因材施教,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xxx一生,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做自己的实践追求,同时,他也把这博大精深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学生。他的弟子,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xxx注意培养和鼓励他们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敢于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xxx以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以天下为己任,不断实现读书人的理想。
xxx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和愿望称之为“大同”,他把这种理想传给了学生。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相互敬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作为教育家的xxx,据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xxx、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xxx的弟子中,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xxx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车缓缓而行,回归xxx的xxx即将迎来人生最后的时光。
xxx68岁回鲁,73岁去世,在xxx又生活了五年多。回到xxx后,xxx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xxx在晚年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公元前479年,xxx去世,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xxx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xxx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整理为《论语》一书,后世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与影响。xxx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天不生xxx,xxx长夜。xxx以自己一生的实践,为中华大地点起了智慧与礼仪的明灯。回望两千多年前马车上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文化上的先驱,也是我们精神世界永远的引领者。
仁者爱人总结 第2篇
《仁者爱人》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xxxxxx”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xxxxxx”的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xxx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xxx乎哉?”可见xxx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xxx”。怎么理解xxx”呢?成为xxx者”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内容讲解
1. xxx”的根本是什么?()
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所以xxx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xxx”的内涵是什么?即xxx”的真谛是什么?
xxx”是xxx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这个核心不是xxx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xxx告诉我们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xxx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xxx听了便
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xxx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所以子贡说了这些话以后,xxx说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
3. 对xxx”的理解()
xxx”的更高程度是“圣”,这是很难做到的。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在xxx学生中,只有子贡敢讲这句话,因为他的钱很多,所以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xxx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我们大家要注意,_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饭吃,再分点给大家吃。一步一步扩充。如全体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们做不到,尧舜也做不到。所以xxx说子贡的理想太高了,xxx告诉他,xxx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4.xxx”的具体行为表现
在志向上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二课时
一、xxx者爱人”具体行为表现
马棚失了火,不问马,只问伤人了吗?
xxx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
对待盲人的态度
(补充: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师。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师与后代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
xxx作人态度的诚敬。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xxx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出一个人问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xxx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仁者爱人总结 第3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国学经典才是我们语文学科真正所学习的,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我们必须要认真阅读这一部学习的典籍。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从书柜中找到这本书,揣摩一下内在的文字。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简单意思就是三个人里面必定有一个是我的师傅,而经过我们的揣摩以后,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让我们在学习方面,要学会谦虚,告诉我们一个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论语》不但教我们学习的知识,还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处人遇事。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xxx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仅阅几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我们真的应该多看一看这些古文,让其他人对你刮目相看!这也是对现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一个练习。
论语,它就像一盏引导我们向前的明灯,教会我们做人,论语就是一种教育,子曰:“xxx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xxx言哉 ”。
仁者爱人总结 第4篇
?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xxx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xxx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xxx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仁者爱人总结 第5篇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主体。举个例子,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之前对父母儿女太好了,委屈了自己,从今往后我要先对自己好,然后再考虑对父母儿女好”。这句话里出现了我、父母儿女等人,其实还有一个人,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就是说这句话的人,这个人是这句话的主人,我们就称之为主体。这是人的思维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我可以对我自身进行评判。这个主体的本体就是我,是站在我的立场上对于话里的所有人做出判断,下达命令,做出决定,是这句话里所有客体人的决定者,这就是主体的本质,并且还可以对自身发号指令。所以,不但对父母儿女下达命令,也对于我下达了命令,要求我以自我为第一位,同时决定父母儿女要服从于第一位的我。主体的这个居高临下,是主体认识世界的需要所决定的和所要求的,这是主体的本质属性。但这里我请问,你的儿女会因此而马上顺从你吗?你的父母呢?显然不可能。你试试看,没有人会因为你说了这句话,做出了这个决定,就会听从你的号令。一个主体的我,在连我自身的命运都无法决定的情况下,却还要决定那么多人的命运,如何可能?所以,你要能做到这一点,是有前提的,就是这个主体必须要有能够包容所有人的能力和胸怀。否则就是部分吞噬全部,其结果必然是谬误的和自我虚妄的,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所以有些话表面上看好像有道理,但一经反思或反省,就漏洞百出。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成为主人,是要抛弃个人的主观性,把思想提高到客观的和整体的高度上,才能够包容远超过自身的客体,特别是他人这样的客体人,这个主体是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思想修炼自身修身才能够达到的,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哲学宗师那么少的原因。对于个人而言,要成为每一句话的主人,让其中的客体物和客体人都听从你,其实,任重而道远!再举个例子,新约圣经里记录了很多xxx的言行和对_的要求,比如十诫。xxx显然是圣经的主体和所有基督徒的主人,而_们都应该心甘情愿地做他的仆人。即然信他,就应该完全地按照他说的每一句话去做,这才是真的信!但你看现在美国的一些基督徒,一穿上军装就奔赴各个战场,完全听从长官的命令去杀人,不但不听从xxx的话,甚至完全违反他的十诫,这叫什么基督徒?他们的心中还有没有xxx这个主?这就是伪基督徒啊!所以,对于当代宗教而言,如果神不再是主人,而长官和个人代替了神成为了主人,那么伪宗_就会盛行,神就这样地被宗_杀死了。所以对于当代宗教而言,恢复神的主体性和主人地位,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同样的,当自我作为主体时,把自我升级到客观的包容的主体,避免局部吞噬全部,个体吞噬集体,真正成为每一句话的主人,也是个人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正确认识真实自我的关键前提。
讲完了什么是主体,再来谈一下主客平等。当然,这个客是客体人。从西方哲学对于主体的探讨中, 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是“主奴意识”。 一个主体,当他说出一句话时,为了把握其中的客体,必然要把主体抬到高于客体的地位,让主体成为客体的决定者,才能够让主体成为这句话的主人,从而这句话才有了确切的含义,才是符合逻辑因而成立的。一旦反过来,主体明显低于客体,主体说的话往往一看就是谬误的不成立的。比如,一个人说,我代表中国,很显然他代表不了,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是中国,中国是由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其上的14亿人共同构成的,你要代表中国,你需要14亿人每一个人一个一个地和你确认,同意你代表每一个人,你才能成为“我代表中国”这句话的主人,也就是主体。所以这句话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不可能成为这句话的主人,这是部分吞噬全部。这样一来就有个问题,就是当客体中出现他人时,就出现了主体奴役客体人的主奴问题。西方哲学中这个问题到处可见,比比皆是。往往都是个人吞噬全部,吞噬集体,还标榜为个性主义或个性自由。而中国哲学儒道佛三家则不约而同地为克服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去实现主体和客体人的平等,这里称之为主客平等。具体的内容我们后续会展开,这里先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如何克服主奴意识,实现主客平等,中国哲学可以为世界哲学提供一些重要借鉴和重大帮助。
仁者爱人总结 第6篇
二人成仁,仁者爱人,既爱自己,也爱别人,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构造‘仁’。
爱自己,人性的本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万物灵长――人。如果一个人连爱护自己都做不到的话,就根本不要说爱护别人。爱别人,生存的本能,既可以体现相互的友爱,也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所以,爱自己与爱别人之间不但没有丝毫的矛盾,而且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同为xxx”的两个方面,两个互相映衬的表现。
‘仁者爱人’是xxx的基础,,爱民,以民为本的君王才可成千秋大业
古时,xxx曾这样问xxx:一个国家要繁荣安定,需要哪些东西维持?xxx答道:需要三样东西dd君王要有百姓的拥戴;官府仓库要有足够的粮食;军队要有充足的军备。xxx又问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项,应为什么?军备!两项呢?军备和粮食!
xxx的回答揭示了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首要条件:爱人!君王要爱戴百姓,百姓要拥戴君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来以仁爱之心泽被苍生的君王,哪一个不是成就了千古英名?他们的初衷是想巩固自己的统治,留名青史,是出于爱自己的本能。而后他们做到了爱人、爱民,最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君。假如帝王能施xxx“政,那么他就能得天下人的拥戴;而如果一个人能以xxx‘者之心爱人,那么他必定会得到大家对他的深深的信赖与爱戴……“爱人者,人爱之。 xxx“是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赖以生存世上的为人行动准则;它不因为外界的环境变化而改变;更不因为他人的诱惑而失去自我……仁者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而xxx“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社会化的行动指南……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做到了这一切难道还有人能与之争短长吗由此便可知,其实爱别人,也是最好的爱护了自己。爱人则爱己;而爱己,也需先迈出爱人这一步。两者是相互的。
所以爱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爱别人,这就是xxx”的起点。而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这就是xxx”的归宿。二千多年以前的xxx,就提出仁者爱人;而如今的我们,更要延续这高尚、美好的品质。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有这好处的。
让我们温故:仁者爱人;让我们知新: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仁者爱人总结 第7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xxxxxx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xxx”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xxx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领会xxx”的丰富内涵,感受xxx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xxx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易中天问xxx:你们美女也喜欢xxx吗?在你们心中,xxx是什么样的?xxx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xxx,在我的心目中,xxx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xxx的观点,即xxx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那么xxx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xxx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xxx者爱人”)
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_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xxx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xxx,亲也,从人,从二。”《礼记》xxx: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
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xxx《论语别裁》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xxx”。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xxx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办法。(PPT)——xxx《论语心得》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xxx”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xxx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请大家朗读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章)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xxx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xxx”的追求。
xxx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xxx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xxx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xxx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xxx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xxx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
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xxx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四章)
3、xxx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
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xxx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xxx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xxx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xxx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xxx弑xxx,xxx文字有马十乗,弃而违之。”不满xxx的弑君行为,对于十乗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xxx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xxx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
(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xxx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xxx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
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xxx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xxx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并且,xxx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xxx和下人。xxx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xxx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xxx所说的“亲亲而xxx,xxx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xxx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xxx“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
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xxx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
5、全体女生xxx章,思考:为什么xxx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
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xxx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xxx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
6、有人评论xxx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xxx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xxx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xxx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xxx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xxx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xxx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
明确:xxx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xxx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强者,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_有一个弟子,也是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还是自己凭感觉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了,就坐在那里请求别的师兄弟帮忙。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没人理他。_就自己下来帮他穿针引线,并亲自帮他缝衣服。这个学生一听声音,才知道是佛主。他说:别人都不愿帮我,老师您怎么亲自来帮我?_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自己身边的残疾者、穷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话,那么他的修行意义何在呢?
8、聆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xxx的仁爱之心。xxx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章。思考:xxx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
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xxx而猎、竭泽而渔”。
xxx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xxx。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xxx,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xxx,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