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制版课总结(实用16篇)

80

制版课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版面设计;分阶段教学;实效性;创新

版面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必修的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版面创意思维能力和实际执行能力。后期的应用性专业课都是以版面设计的形式来对设计的创意与主题进行展开,以美观大方的版面视觉效果准确清晰地传达各种不同媒介的相关信息,最终实现具体设计的功能与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设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版面设计教学呈现出教学模式单一、与市场脱节、实效性差等众多问题。因此,版面设计的教学改革应该注重更好地避免课程内容与课程训练中存在的局限性,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侧重务实效果,达到版面设计教学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准则,注重学生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什么是“1+1+1”分阶段教学法

“1+1+1”分阶段教学法是将版面设计理论知识、导入市场项目设计和印前技术三者之间进行结合,从而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针对性,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教学思路。

该教学法大体归纳为:教师讲授演示――作业练习(导入市场实际项目)――教师与设计公司专业人士进行针对性辅导,结合市场现状分析问题――印前知识讲授――学生实地(印刷厂、输出制作室)体验理解、结合实际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项目提案,归纳总结。

2“1+1+1”分阶段教学法的优势与特色

“1+1+1”分阶段教学法能结合市场实际、充分遵循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任务,从而形成版面设计完整教学体系,其优势表现为:(1)在教学中能够进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提升版面设计教学实效性;(2)能够结合有利市场资源,把真实项目案例引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秀作业能直接被市场认可,具备商业价值,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发展;(3)注重将印刷前期知识技术与版面设计课程进行相互衔接,注重实际设计成品生产需求,教学不空泛脱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艺术专业高水平应用性人才。

“1+1+1”分阶段教学法的思路与传统的版面设计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保留传统教学知识点的系统性、严密性等优点上,与市场和生产需求进行接轨,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特色为:(1)打破传统教学格局下只有任课教师进行授课的模式,在教学中将知名设计公司里的商业设计师与印刷厂技师请到版面设计课堂中来,根据其不同的专业优势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在训练方法上,改变以往假定的作业形式,引入实际的市场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前期思考――执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能够与实际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加强版面设计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3)通过“1+1+1”分阶段教学法的开展,学生完成后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设计公司或企业推向市场,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转化;设计公司或企业也可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考评,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知晓改善措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版面设计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具有“商业设计师”的身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动手能力。

3“1+1+1”分阶段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在版面设计课程准备阶段,必须对授课对象大致特点和整体水平情况做一定的了解,从而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节奏做针对性的调整,注重因材施教,能够促使在个性化教学中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应该与设计公司、印刷厂、输出工作室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内容上达成共识,最终研究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经过课程前期准备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版面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讲授。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法等让学生掌握更为实用和具体的版面设计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可以选择典型性的优秀案例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来达成最佳的设计效果。

在教学训练中,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联动设计公司导入适合的具体市场项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训练形式上,可采用分组协作模式进行小组分配工作,学生模拟“设计师”身份,按照公司结构进行任务分配。提前让学生感受公司和企业运行机制情况,明确学习目的,也可以为今后职业规划作明确定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与设计公司专业人士遵循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前提,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在学生实践中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引导,让学生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发挥其主观主动性;(2)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环节中产生的集中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邀请设计公司专业人士介入到课堂环节,结合市场项目实际需求进行指导,让学生对设计任务需求更为明确,做到有的放矢;(3)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学院进行系列讲座,让学生学习借鉴好的思维意识和对设计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能够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

在课程的后期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印刷前期知识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掌握理解设计与印刷的之间的联系、印刷的工艺原理、印刷文件的制作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纸张和工艺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印前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观摩印刷厂、输出制作室和版房等实际工作环境,邀请印刷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导入生产实际环节教学,让版面设计教学更为有效,符合市场实际需要。

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体验和感受印刷知识后,要求学生对设计稿进一步进行细化和完善,符合印刷制作要求,通过前期讲解――实地体验――调整设计稿后,让学生对印刷技巧和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让版面设计执行与生产实际制作之间不脱节,让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在课程总结阶段,邀请相关企业和设计公司对本次项目实践进行考评,可以采取项目提案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互评和自评,优秀的作品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实现它的市场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认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也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应对教学中所产生的典型性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对版面设计技巧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认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好更稳固的基础。

4总结

制版课总结 第2篇

那就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设计水平。那什么是专业?从一门开始,或者家装,或者餐厅,或者酒店,单选一门然后触类旁通。无论是什么样的室内设计都是空间上的设计,所以功能规划,色彩,灯光,材质,造型及工艺,是你主要掌握的核心内容。在设计上你所反复应用的就是这些。如果连一个卧室的正常照度都不知道,灯光对材质的的色彩影响都没有清晰的概念,那距离做设计还有一段距离。

辅助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人文历史,人体工程,视觉或者说空间心理(可以理解为风水)。做设计不是能画漂亮的效果图,能绘制标准的施工图纸就是设计了。设计就是把即将实施的事物提前规划出来。

制版课总结 第3篇

(一)建构突出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

(二)建构突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突出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版式设计课程设置实践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60%。在设计选题上,绝大部分训练应是“真题实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承接的企业项目进行真实性设计,使学生不仅熟悉专业知识,又锻炼专业技能,也帮助企业解决设计问题。如果缺少实际项目,可以创设“真题重构”模式的实践教学。依据一个真实的版式设计项目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该案例的重新组构,通过改进性设计,强化训练创意并增强美学法则的运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设计能力。

2.教学方式侧重实践

建立“校内工作室+校外合作基地”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入到实战情境化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达到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目标。在校内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在学校内成立版式设计工作室,接受本单位的版式设计项目的任务,如学院招生宣传的手册版式设计等。这种模式初步地走出课堂,进入实战的演练,便于师生互动,随时把握进度,调整设计,具体指导。在校外合作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完成“项目准备—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评价总结”五个教学情境的项目流程。这种模式属于大规模地真正进入社会实践环境,全面真实地体验职业岗位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学期放假,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确保他们能尽快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3.师资力量支撑实践

应重视为教师的实际项目实践提供机会与条件。派出教师定期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充分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使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具体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4.评价方式导向实践

对于学生的设计成果,应多邀请行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人员、工作室导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以提出实践视角的合理化建议,形成实践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目前指导教师单一评价的闭门造车模式的弊端。

5.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实训

制版课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类,制作,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制版课总结 第5篇

在中心日常工作期间,我能严格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也能恪守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礼貌待人、热情服务,耐心细致。我主要负责的是xxx。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公司工作并不是那样简单的,我只好做到我能够做到的一切,我知道我的能力还是不够,但是谁也不能做到完美,我应该继续的工作下去,不是一步就能走到尽头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的荆棘和路途的。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

制版课总结 第6篇

这个题目本身是个老问题,实际上也是理论如何联系实践的问题,可以说是所有学科教学都要面临的最经典问题之一。第一次面临这个问题时,是学生提出来的,那时负责学生的设计实践。发现许多学生面对设计课题,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面对一件版面设计作品,最多只能凭个人主观感觉说出好坏,却说不出好在那里,坏在那里,而这时往往课程已近尾声。还有许多学生问如何设计版面,如何作设计这时问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晚了,做为学生来讲,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他虽然已经学习了版面设计的系统课程,但他本人对版面设计却还没有什么认识,没有自己的理解,那也就谈不上对这门课程的掌握。而这时一般课程已近大半,学生已经白白浪费了大量学习时间。对于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我们在教学上普遍缺乏素质性教育,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绝大部分是完全的被动接受,因此没有主动把老师所讲授的课程系统的联系进来,导致了各个教学章节互不往来,形成了一局死棋,所以理论无法联系实践,这也是学习设计学最大的弊病。另一方面,对于设计教学而言,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教学中深入性的实例分析太少,老师在授课时也没有把各个章节有机的联系起来,明确整个设计流程。教师之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这些问题,主要矛盾根源在于生产实践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冲突。大到一个设计项目,小到一件设计作品,其最终完成都要涉及本专业的基本课程,这也包含了一门课程许多章节的知识,教师如果在第一章讲授实例,往往要涉及后面许多其它章节的内容,甚至其它学科知识。

制版课总结 第7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改革措施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况及面临的困境

1.“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有5个专业类,33种专业。其中设计学类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根据新的专业目录要求,各个高校的原艺术设计专业都在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依然是这些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于设计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能够为学生铺垫重要的理论知识背景。在课程性质上,“中国工艺美术史”属于学科基础课,笔者所在学院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共36学时,2学分。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自原始社会起,在陶器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建筑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形式特征、发展规律和艺术风格,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代工艺美术进行了解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从造型、纹样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专业的美术院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开设的类别相对较少,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是相对来说开设频率较高的几门课程。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编制对课程的价值与地位认识不足、师资队伍的不足、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几个方面。在编制培养方案的时候,有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类专业去掉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颖、更前沿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在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中国工艺美术史”往往被分配在基础课范畴,即打基础的课程,是与专业课相对而言的,就像是理工学科的高等数学一样。这一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对于设计类专业而言,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一般性基础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中着重于专业理论讲解的基础课程。师资的匮乏是造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个高校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大都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并不是由专门的史论专业老师担任,这就造成了在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师数量也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无法进行小班上课,只能几个班级合成大班上课,人数在100人左右,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客观问题需要慢慢地去完善,在现有条件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做一些调整,如教材建设、授课重点、考核办法等。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了由xxx编译的《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这本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本工艺史专著。在内容上,它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还包括自来水、电气、煤气等领域。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xxx编写的《中国美术工艺》,书中介绍了玉器、刺绣、陶瓷等工艺门类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xxx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版本并没有正式出版。后来,xxx、罗尗子和王家树先生分别以油印本印刷作为教材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的著述: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知识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田xxx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xxx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由xxx、周旭、xxx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由王家树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这些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系统研究、工艺美术史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是“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经典范本。随着对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越来越繁荣。目前不乏权威的、全面的、高质量的教材,如尚xxx、xxx、xxx、xxx、xxx、xxx、要彬等诸位学者都分别撰写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尤其是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尚xxx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作为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这些版本中,除了延续传统的通史研究方法外,也在门类史、断代史等方面加以尝试,如200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xxx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开始尝试从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等工艺门类展开论述。这些教材从再版的次数、数量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大家的认可程度,但是目前各个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尤其在对待基础理论课程的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在学分设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试想,在有限的36个课时中,完成一本大部头“中国工艺美术史”通识的讲授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自编教材中尝试了以门类史为主,通史为辅的架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主要包括陶瓷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家具工艺、建筑工艺、金银器工艺、织绣工艺和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八章,前面七章按照原始社会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脉络设置每一节的内容,第八章则涵盖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苗族服饰、苗族锉花、土家织锦、侗锦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且将笔者田野调查的访谈记录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本真的艺术描述。

三、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内容体系该如何重新架构?新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建设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它通过具体的形态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思想境界,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彰显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理论,始于庄子,《易传•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形而上”的;“器”则是具体的、有形的、“形而下”的。“器以载道•道以器载”,“器”,也就是工艺美术作品,它始终是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器”以有形的语言传达着无形之“道”,同时,深厚的无形之“道”也要依附于有形之“器”来展现。而这里所说的“器”与“道”恰恰是我们最应该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具体来讲也就是关于造型、设计创意、设计思想和理念等相关的知识,这些对于设计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xxx《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运用现代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古代的设计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设计的功能、原理、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的界定、解读和诠释,这些成果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史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实际教学中,内容上可以侧重各个工艺门类主要作品的工艺分析和设计理念讲解,突出“器以载道•道以器载”的基本原则。比如商周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传达森严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典型的治国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演变而来的,被统治阶级赋予了神圣的含义。例如,代表性器物“鼎”,它同样是由生活用品演变而来,成为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再比如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家具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中用线的特点,欣赏明代家具,犹如品一杯好茶,可以让我们回味悠长。造型的简洁、选材的考究、做工的精细,无不体现了匠人的独特构思在“器”物上的延续。经典之作圈椅更是把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靠背与扶手、“S”形的背板,体现出独特的文人气息。从现代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它不仅仅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而且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享受。而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长信宫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不愧是古代青铜灯具的珍品。课程中对这一作品的讲解要注重其造型特点和设计原理的分析。长信宫灯最令人惊叹和赞美的就是它别致精美的艺术造型,总体上属于人物形灯的类别,宫女跪坐持灯的形象,是汉代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造型设计改变了商周以来青铜器的神秘厚重,造型设计轻巧华丽,优雅迷人。在功能性的体现方面,要着重强调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以及对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考虑。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集中体现了浪漫与华丽的艺术境界,它的铸造方法采取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先将头部和身躯、右臂、灯罩、灯盘分别做好,再与灯座等六个部分组合而成,这种设计和结构便于拆卸和清洗,制作工艺水平之高,是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的作品。灯盘设计为能自由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光线方向。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中心有一个烛钎,在灯盘上设计有一个短的把手,通过把手地来回转动来调节灯盘上两片弧形屏板的开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方向,类似于今天台灯的功用。宫女身体中空,右臂上举,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形成铜灯的灯罩,燃烧的烟尘,通过宫女右侧手臂的袖管进入体腔内,烟尘通过灯体底部水盘的过滤之后排出,会减少烟尘中细小颗粒和异味,减轻了对室内环境和xxx的污染。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类似于今天的烟道,但在两千多年前,这实在是可以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着手于居住环境空气污染的治理了。除此之外,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上,还应该考虑加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使学生切身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悟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xxx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指出美术史研究的四种偏颇,其中就有以汉族为中心,忽视了其他55个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进行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的写作,无疑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有益补充。如果大家都能够去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信中国工艺美术的研究视野将会愈发的开阔。

参考文献

1.xxx.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商务印书馆,1917

2.xxx.中国美术工艺.中华书局,194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4.尚xxx.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xxx.中国工艺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孟尝.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7.xxx.工艺史与工艺史研究.装饰,

8.xxx.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9.xxx.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装饰,

10.诸葛铠.对中国造物思想的探索和总结—关于工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装饰,

11.尚xxx.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研究,

12.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3.尚xxx.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4.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制版课总结 第8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服装结构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技术价值意义。因此,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装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也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服装行业的需求而创新整合。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课程的构建,借此来丰富服装结构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

一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理论依据

服装结构课程作为现代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强的实践作用和价值意义。如: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图片都是对服装艺术造型的分解展示,是展示服装设计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服装结构课程的构建不仅可以推动服装设计向平面成衣有效转化,而且也为成衣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装结构课程涉及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制图等内容,其中服装结构课程在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服装结构对款式造型设计来说是一种延伸和发展,而对于服装的工艺设计来说又是基础内容,是其准备阶段。从某些角度来说,服装结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本质内容,它是服装专业课程中的内在构成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性内容。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的重点是分析、总结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和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从而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他追求的是艺术与技术的同步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开展。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有着很突出的位置,并成为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担负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准,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市场经济实际发展中对职业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的,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服装结构课程有着适度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性,在开展过程中。笔者就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技术工作岗位做了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岗位能力。具体如:款式设计向平面结构转化技能。即:服装结构对设计出的款式有着一定的审查、分解、理解功能,通过一定的结构理论和方法能够将立体造型的服装转化成为平面的服装结构,即:多片服装设计内容。而这种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他四种基础技能,即:对人体的测量和分析能力、个体使用与规格设计能力、服装平面结构设计能力、服装结构制图能力。

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这里说的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是相对于较为复杂的服装立体造型而言的,即:通过服装立体相关内容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主要是对特殊体型服装结构进行修改或者对服装局部试样的技能。服装工业制作、推板能力。这个技能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延续,具体指的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或者制图结合服装工艺和实际需求转化成为服装生产时所需要的成套系列服装制作样板的能力。其细分可以为:工艺制版技能、工业推板技能、样板管理技能、样板转化技能。综合技能。这里说的综合技能是与服装结合相关的一些设计技能、工业制作技能、推板技能、测量分析技能等等的相融合运用,即:实践技能和运用技能。如果服装专业的学生只是单一的具备这其中的某一技能,那么,笔者认为通过服装结构课程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三 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内容

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原型裁剪、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立体裁剪四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如下:服装结构制图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知识、相关原理、典型的服装结构制图案例、较为常见的服装结构制图方法、步骤,服装的基本组合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诸如:服装的制版、推板等。服装原型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型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的日本文化式原型案例,原型生产和各部分成型原理,原型的修改与矫正,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相关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其逻辑框架为:原理——原型——引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原型引用体系。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服装人体工学为基础,分析了人体构造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较为细致的讲述了常规人体体型的服装结构原理和结构变化原理,对典型或者特定人体体型结构与服装关系进行分析并讲述一定的修改或者补正方法。

服装立体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立体剪裁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立体剪裁的方法、技术原理、实践中需要掌握的要领内容,对生活类、艺术类的服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一些立体剪裁方法的基本实践技能,立体剪裁的立体校对,诸如:平面制图到立体校对的训练、立体剪裁到服装制版回复或者推板过程的转化,服装立体剪裁的相关细节分析。这个内容较为深入的展示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充实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总而言之,服装结构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必要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整合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不断探究、反思与总结,强化服装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力争以自己院校的学生为中心,总结出一套实用性与适应性融合的服装结构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服装专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制版课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原来的化学教学大纲逐步被化学课程标准取代,化学教材也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现在的“一标多本”。比较和分析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标准、选择教材的版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对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研究,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作为范例,对五大教学主题在教材中的比重、教材的图表出现率和有效率、实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组织呈现方式的利用率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选择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2版)》(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沪教版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xxx教材”)。

一、教材的具体体系设置及特点

教材的体系包括单元主题内容及其编排顺序。三种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的编写体系上各有侧重,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三种版本教材的目录体系见表1。从表1可见,五个主题在展开的过程中是根据“由近xxx、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安排的。

表1.三种化学教材编写体系与课程标准对比

注:内容标准主题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为:“科学探究”――A;“身边的化学物质”――B;“物质构成的奥秘”――C;“物质的化学变化”――D;“化学与社会发展”――E。其中“科学探究”主题融入各章内容之中,不做比较。

人教版教材采用“单元――课题”式的结构,单元数较多。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的课题组成。

沪教版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不论在理论概念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能够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合理梯度编写,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xxx教材采用“单元――节”式的结构,各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按照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

三种教材的单元主题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融合,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方面,三种教材都是从生活和身边的化学现象走进化学,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使化学走向社会。

二、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的比较

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五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三种教材首先尊重五大主题的要求,从表1所列的内容数量多、内容全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因此在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要求上要各有侧重。因为它们对学生各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程中均成为单独的一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具有通用的性能,其内容广泛渗透在其它几个主题之中。

为了对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进行研究,根据表1,在三种化学新教材中,每一课节(三种教材的第一单元都属于“科学探究”主题,不做比较)都包含一到两个课标主题,我们把每一主题的总数除以该教材的总课节数(不包括第一单元),然后可以对所得数据做出直方图(图1)。

图1.教材课节所属课标主题相对数的统计对比

从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与所对应的教材课节的数目关系来看,人教版教材与xxx教材处理相似,各内容标准所含课节数基本相同,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三种教材都把重点放在了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上,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三、三种教材的结构特点

教材结构主要指教材中各栏目的组成。

教材栏目设置:

新教材设置了一系列的“栏目”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种教材栏目设计的比较与分析:

栏目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科书单一的、线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人教版教材和xxx教材总体栏目设置类似,与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沪教版教材有关活动探究、资料拓展的栏目设置与人教版教材、xxx教材基本相同;在有关课后总结的栏目中,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xxx教材设置了“长话短说”,总结概括每节课的内容,沪教版教材只设置了“整理与归纳”作为单元内容的总结,不利于学生及时地掌握课堂主要内容,而xxx教材缺乏对单元知识总结的栏目,不利于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对三种教材的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可看出,三种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依照自己的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要求,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具体来说,人教版教材知识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标准吻合度较高,教材内容和素材比较丰富,探究性体现得尤为突出,页面色彩搭配得当,排版简洁大方;沪教版教材习题较多,xxx富,教材插图印制清晰,页面印刷精美;xxx教材栏目设置数量比较适中,布局合理,教材中有关理论、模型的插图丰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

总得来说,教材应遵循多版本并存的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的教材或是选用教材版本。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6。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8。

制版课总结 第10篇

一、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现状

办公自动化课程已成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文科管理类学科的必修课。然而,目前很多院校的办公自动化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1.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形式单一

仍然以老师台上讲课为主,学生下面练习为辅,对具体版本办公应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讲解过细,而对此软件的新的版本、新的功能介绍较少,尤其缺乏介绍和总结与之类似相关软件的共性、特点,缺乏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的设置

制版课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行动

我国在最新的课程改革当中提出教育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性,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界急需大量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背景之下,广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开设应用类的计算机课程。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升整体计算机教学质量,教师经常会选择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教学,本文将在此基础之下,探究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一、项目化教学的简要概述

(一)具体内涵

所谓的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将工作项目的概念融入进传统教学课程当中,彻底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式概念教学,反而利用引导学生设计、完成具体项目的方式将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项目化教学当中,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结合,成为应用型人才[1]。

(二)实际作用

项目化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枯燥无味的理论式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在结合所需岗位以及职业能力的基础之下提出项目任务,利用小组合作以及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等方式,使之能够对项目任务进行个性化创造,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其综合职业技能。

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Office办公软件是当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最为基础的课程,占据了较大的课程比重,无论学生日后从事何种职业,走向何种工作岗位均需要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因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Office办公软件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以其中的Word文档排版为例,简要分析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之前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以及实际学习需求等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在Word文档排版一课当中,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设置通过布置项目任务,模拟现代化职场场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档排版的意义及功能,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对各类文档进行排版格式化的能力,例如熟练设置页眉页脚、项目符号、字符段落等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设相应教学情境

制版课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版面设计;教学方法

doi: -

1 版面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2 认识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又称为版式设计,在预先设定好的有限版面内,运用造型要素和形式原则,根据特定主题与内容的需要,将文字、图片(图形)及色彩等视觉传达信息要素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简单来说版面设计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把视觉元素进行编排位置,更好传递信息为目的的一种设计。

3 版面设计教学现状

虽然版面教学在人们艺术设计教育中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且一些高校也在一些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有过一定的探索和改进,像南京艺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就曾经在版面内容训练方面以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以版面编排的形式训练为主,一种是以主题编排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尝试。以训练版面编排形式为主的版面编排,虽然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形式感很强的版面视觉效果,但因为欠缺主题内容的训练,致使学生的学习很盲目。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如果有图片文字限制时,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相反的第二种教学方式虽然避免了第一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但这比较依赖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的体现,而缺乏设计方法论和普遍设计规律方面的探讨,在教学上面不容易把握。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以及教学方法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

4 版面计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把两种训练方式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地应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部分。版面设计课程教学结构基本上是按版面设计的概述、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思想性与单一性、艺术性与装饰性、趣味性与独创性、整体性与协调性是版面设计的四大原则)版面设计的基本造型要素、版面设计的形式原理、版面设计的应用六大部分来进行教授的。在进行每一单元的学习时,笔者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针对性的专题练习。比如在讲完版面的基本原则的时候,针对学生对版面还是比较懵懂的状态,直接进行专题训练他们会比较吃力,甚至做不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也会失去兴趣。因此,笔者会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去做,没有过多条框的限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比如笔者会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题目“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会把生活中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以视觉的形式展示给你。学生们奇思妙想、创意新颖,版面排版灵活有创意。如图1是她们宿舍一角,图2是做处理之后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训练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并能自主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和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有很好的互动沟通。

再例如讲到版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点的内容的:①当点居于几何中心时,上下左右空间对称视觉张力均等,即庄重、又呆板;②当居于视觉中心时,有视觉心理的平衡与舒适感;③当点偏左或偏右,产生向心移动趋势,但过于边置也产生离心之动感;④点做上、下边置,有上升、下沉的心理感受。针对所讲授的理论,笔者会让大家做一个“我的大学”这样一个主题版面排版练习,在作业当中既要体现所教内容又要有主题思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版面排版的形式感得到了训练,深刻体会相类似元素摆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的原理又因为有主题限制,这样必然会迫使学生不能单纯的去做形式必须考虑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某学生的主题训练作业,如图3所示。

制版课总结 第13篇

为了顺应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专业特点[6],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工作的关键。对此,各高校已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例如:xxx等[7]提出“以课程设计与相关理论为主线,技术、人文与认知、实践并行,微观―中观―宏观循序渐进,强调从基础教育(本科一、二年级)到专业教育(本科三~五年级)转型的两个重要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xxx等[8]探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微教学模式,通过开放联动式、协作研讨式、师生交互式、情景再现式四种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xxx[9]提出以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为主体目标,以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为核心内容,工程、经济、社会、环境、建筑等多学科知识并重的专业教育模式;施德法[10]提出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等。

针对上述学科发展背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2004版、2010版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2015新版培养方案,这也是第一版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本文通过重点梳理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015新版培养方案制定的初衷、改革的重点与特色,旨在探索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0版本科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初,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规划与设计及建筑设计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城乡规划师。方案注重从综合能力、设计技艺和创造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从培养目标和计划可以看出,该方案重点在揭示城镇建设发展和人居环境整体优化途径及其基本规律,以塑造学生的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理念为核心。当然,除此之外,该版培养方案还注重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综合学科的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创新与研修类六大模块(如图1所示)。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张 赫,等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1.课程内容相对滞后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规划学科名称、工作内容等的变化,方案中与“乡村”规划相关的课程内容明显不足,特别是乡村规划、存量规划等新兴知识内容相对滞后。

2.学分分布不尽合理

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时期,因此,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方面的课程比例分配过于均质,受建筑学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尤其是城市规划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后,专业学时比例不突出,难以体现自身专业的学分分布重点、特点和要求。

3.部分类型课程选择性较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2010版培养方案中创新与研修类和集中实践类课程(见图1)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且多分布在本科三年级以前,因此,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积极性。

二、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

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起点和关键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应及时跟踪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拓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视野,积极探寻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正是在城乡规划实践、理论和教育的新形势下,面对专业教育发展新要求和行业发展新趋势的一次教学改革成果。

具体而言,制定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的理念是:

(一)实现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天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11],并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或通才有专长(即有某项或几项专长的通才)的转变[9]。由此,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城乡规划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提出了突出实践类课程,丰富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多口径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策略。

(二)紧跟专业教育发展步伐,引领专业课程建设

针对《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概念的修订、增补,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1]对专业知识结构的相关要求,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中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补充和完善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增充乡村规划、生态规划等方面的专项课程;二是,建立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教学变化和要求;三是,在遵循专业指导规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天津大学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培育未来行业领军人才

面对未来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发展趋势,适应城乡建设步伐放缓、追求精品的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强调了存量规划、实践案例评析等实际课程建设,使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与调整后的专业名称相一致,满足了行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型未来行业人才。

三、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一)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办学思想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秉承天津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原则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办学方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综合培养,积极响应城乡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与开发、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规划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适应中国当代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厚基础、广视野、精技能、高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二)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变革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总课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为3 08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为54周,占总学时比例的20%,创新研修类课时304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7%。课程延续原分类方式,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和创新研究类等六大类别。相对于2010版培养方案总课时略有增加,创新研究类课时比例提高。修订后培养方案总学分为266分,其中选修课88分,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分。相对于原培养方案,增加了选修课数量,提高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兴趣的课程选择度(如图2所示)。

(三)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特色

1.协调课程关系,搭建课程体系,强化课时的合理分配

在原培养方案中,公共课主要集中于本科低年级,专业课则以三四年级为主,造成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课业负担差距较大,且相关课程前后脱节。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秉持公共课逐步减少、专业课逐步增加的原则,并考虑课程的相关性,延长基础类课程分布周期,将基础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并通过对现有专业课课程内容数量的删减调整,增加低年级的专业概论类初步课程,将原集中于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合理分配到各个学年,从而形成了新的以低年级的初步入门到高年级专业领域前后相衔接的特色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同时也保证了各个学年课时分配的均衡和选择余地(如图3所示)。

(1)建立以设计课为核心的各类课程相衔接的特色课程组织架构。在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探索以城乡规划设计为核心,衔接城乡规划理论内涵和应用实践的课程群整体建设思路,形成了从本科三年级至五年级贯穿始终的教学组织框架,从而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绘图技能的培养,实现了综合学科的拓展学习。例如:在三年级课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学习阶段,结合设计课程内容,相应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存量更新规划、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场地设计、城市设计概论、环境设计概论等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环节。同样,就四年级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等设计课程内容,开设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乡村规划原理、区域规划概论、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相关课程,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设计课相结合,并通过前置理论课程、伴讲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实践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清晰地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图4所示)。

(2)增设实践调研和实践评析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为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对本专业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规范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和评析,克服该类课程评分过程的难点,天津大学新版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完善。例如,在二年级暑假增设城乡规划建设实践调研与建筑遗产测绘实习,丰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野外考察实践的选择余地,将历史文化名村、名街等纳入特色调研对象。在本科五年级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实习之后,增设城乡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与评价课程,要求学生公开讲述实习体会和成果,公开点评实践效果。

(3)鼓励师生创新,扫除学分认定障碍,在课程组织上激发教学改革动力。为鼓励师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设计的前沿理论和创新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解决传统教学中设计竞赛、workshop等非课程环节类设计难以量化工作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特别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学科竞赛和联合工作坊等任选课程,鼓励不同的师生团队,根据创新设计和合作交流的需要,灵活选择该创新类课程和学分,从而将分散的课外设计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激发师生教学改革的动力。

3.改革学时设置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基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建立了三大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包含对应指导规范中10大核心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核心模块”“相关课程模块”以及5个“推荐选修模块”。除了改进、增设乡村规划原理、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城市社会学概论、城市存量更新规划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城市规划前沿导论等课程外,更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主题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从思辩式教学向案例式(Case)教学转变,从教育过程管理向教育目标管理转变[12]。具体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配置中增设了实践调研、学生案例教授、课下实践训练等课外学时,并适当提高其比重,从而为新开课程探索课题讨论式案例讲授的教学方法预留了空间。

制版课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xxx画创作能力

版画作为一种美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版画作品大多运用木刻等形式来进行创作,如木版年画等。版画创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思想情感。笔者运用嘉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传统民间艺术――黄草编织的“黄草”作为版画创作的特殊版材,开发和挖掘了新颖的版画形式――xxx画。xxx画是将嘉定北部地区的特产黄草和版画结合起来,开拓了版画的表现技法和内容,利用xxx有的肌理效果,拓展版画的表现空间。在教学中,黄草和黄草编织的特点被巧妙的运用到版画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实物拼帖板版画形式,这种新的版画创作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通过学习xxx画,学生不仅能传承地方传统民间技艺,培养对家乡地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而且能开阔版画学习的视野,让学生在xxx画的创作过程中激发想象和创意。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运用黄草这一材料,进行体现xxx点的版画创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以笔者在美术教学中进行xxx画教学与创作的实践展开话题。

一、探索因学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1.传承校园特色,创设xxx画教学情境

在设计xxx画课程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做了如下思考:我们学校长期开设黄草编织的课程,对黄草编织进行传承和发展。学校空竹飞舞社团表演获上海市弄堂游戏一等奖,在区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课堂中运用黄草和美术版画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家乡民间艺术的同时,融入多种元素进行美术学习,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合作能力。

笔者运用xxx画结合校园空竹特色开设了一堂区级公开课《空竹飞舞――xxx画的创作》,是在xxx画和校园特色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本课是针对六年级学生设计的,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学校空竹特色作为资源来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观察引导、综合比较、示范指导等综合运用,有效解决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运用盘贴的方法,结合镂空、剪贴等方法完成创作,并能根据黄草的特点创造画面的肌理效果,让自己的xxx画有别具一格的效果。在学习创作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感,也创设了学习xxx画的美术教学情境。

2.根据学龄特点,设计xxx画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设计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阶段教学内容。

针对六年级学生造型能力不强,我设计了《我喜爱的小动物》xxx画单元教学,而七年级的学生在塑造能力上有一定基础,我就运用盘贴法设计了《我喜爱的家乡――娄塘》教学单元,让娄塘的风貌通过xxx画表现出来。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运用综合技法等设计了更为复杂一点的《城市之窗》、《家乡特色》等教学单元,让学生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

3.依据教材内容,形成xxx画教学要求

xxx画作为美术特色教学,它也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拓展延续,是教材内容的扩充,是将美术本体知识和民间工艺美术有机地整合。因此,xxx画教学同样也体现了课程组成的主要因素,即课程目标、过程和评价。因此,依据教材内容,xxx画教学在不同年级的课程教学要求和评价是不同的。

二、挖掘创作技法培养创新灵感

1.创意技法 为创新添彩

xxx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的不同,其中包括剪贴法、镂空法和综合技法等,笔者通过xxx画和校园空竹特色的结合,指导学生在《空竹飞舞》xxx画课中学习创作,引导他们尝试运用盘贴法来表达空竹飞舞的人物形象,先用线条描绘人物造型,再通过盘线的方法勾勒出人物造型,再添加一定的场景,一幅幅活泼生动的校园师生欢舞空竹的画面通过xxx画呈现在人们面前,有黄草所产生的特殊肌理和流畅的线条,使得学生的作业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也很好的反映了农村学校学生质朴的美术表达方式。

2.拓展材质 为创新添彩

人的能力总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是在个体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xxx画教学的全面铺开,学生在掌握基础版画技法后,一些造型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剪贴上,如何运用不同的材质来做底板,或运用彩色背景的添加设计出不同形式类型的版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把原来的材质改为不同颜色的卡纸、瓦楞纸、宣纸等。例如:根据七年级美术教材中孔版画的内容,结合xxx画教学,我挖掘出孔版背景结合法,总结归纳了如下步骤:1.设计画稿2.制版3.主版制作4.背景版制作(用孔版画技法完成)5.拓印6.先拓印孔板背景7.将黄草主版拓印在孔板背景上。通过这些方法、步骤与拓展方式为学生的创新添加了灵感和才智,引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三、构建科学评价感受创作乐趣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xxx画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评价的型秀舞台展板,学生把作业贴在展示板上,邀请学生自评互评并介绍作品,师生根据教学要求和目标展开适时点评,提出建议。学生通过观察同学的作品了解其他同学是如何来表达的,并能指出优点和不足。有效而科学的评价不但鼓励了学生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更有效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xxx画的创作乐趣,激励他们把自己的热情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去,在今后的xxx画学习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创新和表达。

制版课总结 第15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发散;主观能动性

1思维导图定义及其特点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是通过发散性的思维,以达到思维拓展与知识记忆的目的。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点,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1]。

中心主题

思维导图开展的核心是通过对关键词的思维发散,以达到知识记忆与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中心主题,此中心主题能够将各个知识点有效串联。尤其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将中心主题进行拓展,不拘泥于词汇,亦可以将词汇作为中心主题作为思维拓展的核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散思维

分层特点

大脑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中职学生虽然想象力十分丰富,但却欠缺逻辑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通过核心主题、思维发散的方式建立相应的知识点导图,在这过程中相应的知识点被不断的分层与分类,从而将其最为基础的顺序关系与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本身就像知识的容器,尽可能地容纳知识点联想数目。

2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

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一节长达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中,中职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效、集中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点的把握上出现疏漏的现象。因此中职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将课堂知识点串联,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制版课总结 第16篇

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一个完整作品案例,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到电子相册的常见结构,为后面教学的开展明确目标。学生打开PowerPoint软件,利用“格式-背景”,“插入-艺术字”等操作来设计完成一个切合主题的封面制作。

二、学情分析PowerPoint软件在小学教材中有着较大的篇幅,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这节课的练习任务采用分层式。电子相册的多媒体效果也比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已经有基础的学生,则侧重于知识的整合和具体应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白版式的设置方法。

(2)学会通过“格式-背景”来设置幻灯片背景图片。

(3)掌握艺术字的插入,并能够设置艺术字的填充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欣赏和分析完成品,了解电子相册的常见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2)阅读课文,自主探究空白版式、格式背景以及艺术字的设置,然后给老师提供的素材设计并制作合适的封面。

(3)展示点评学生作品,并总结空白版式、格式背景以及艺术字设置的具体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分析现有作品,构思创新。

(2)通过对电子相册的分析,找出适合主题的背景和艺术字格式设置。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明确电子相册封面作用。

(2)格式背景的设置。

(3)艺术字的插入及格式设置。

2.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电子相册,制作切合主题的封面。

(2)艺术字的格式设置。

五、设计思想1.情境创设欣赏电子相册作品,请学生分析和讲述电子相册的内容,来明确封面的作用。解析电子相册的常见结构,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教法学法本课的重点将放在学生的操作上,学生自主探究版式、背景、艺术字的设置方法,然后利用老师给的素材进行拓展练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3.练习设计(1)根据课本,完成“加工坊”内容。

(2)根据电子相册内容设置合适的封面。

(3)为每张幻灯片设置合适的艺术字标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范例导入

激发兴趣

展示:电子相册《家庭旅游相册秀》,请同学讲述内容。

师:引出封面的作用。

分析电子相册的一般结构。

观看内容。

分析讲述。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分析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知讲解

师:在制作电子相册封前,认识软件。

认真听讲,操作感受

帮助同学们熟悉软件操作界面。

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65-68页加工坊内容,完成空白版式设置、格式背景设置、插入艺术字及格式设置。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演示解决:

(1)空白版式的设置。

(2)添加新幻灯片。

(3)格式-背景和插入-图片设置背景的区别。

(4)配色问题。

(5)注意及时保存文件。

选取一名同学,进行展示。

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小组讨论,教师解答。

让学生们先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解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

拓展任务

巩固新知

任务一:

根据老师提供电子相册的内容,制作合适的封面。

任务二:

为每张幻灯片添加合适的艺术字标题。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

有能力的同学完成拓展任务,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作品展示

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和比评,比较作品的差异和最终效果。

欣赏,评价

直观感受背景和艺术字设置差异所产生的效果。

知识总结

带领学生总结空白版式、格式背景、插入艺术字及艺术字格式设置。

回顾总结

巩固新知。